“非鱼非肉”一词的由来

“非鱼非肉”是国际性的成语,在西方许多语言中都有。早在 1546 年, 英国著名作家海伍德就写过“非鱼非肉”的话,直译为“她既不是鱼,也不是肉,更非美味的鲱鱼。”意即“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非鱼非肉”起源于 16 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当时, 教会分裂为天主教(旧教)和新教两大教派。王公贵族等特权阶级信仰旧教, 部分市民、诸侯和农民则拥护新教。新教徒反对禁欲,吃荤食肉,而天主教徒主张吃素食鱼。(东方人把鱼看作荤食,西方人却把鱼当作素食)。于是, “鱼”就代表旧教徒,“肉”就代表新教徒。当时,有些教徒抱着骑墙的态度,在新旧教徒的对抗中不愿明确表示其立场。于是对那些态度暖昧的教徒, 人们就用“非鱼非肉”来讽刺他们。所以,在西方许多国家语言中就有了“非鱼非肉”这个成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非鱼非肉”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宗教以外, 比喻一切没有明确个性或观点的人,比喻不可名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