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迪 施 格 雷 茨 , A.C.F.zu

(AlfredCandidusFerdinandzuWindischgrätz,1787~1862)奥地利陆军元帅。

1787 年 5 月 11 日生于布鲁塞尔。出身于奥地利贵族家庭。1804 年在奥地利陆军中任枪骑兵军官。1833 年晋升师长。1840 年出任波希米亚驻军司令。

1848 年 6 月血腥镇压布拉格起义,被称为“布拉格的刽子手”。同年 10 月摆升陆军元帅,率军围陷维也纳,建立特别军事法庭,将共和派领袖 R.布鲁姆和起义领袖 W.C.迈森豪尔等人判处死刑,并施展权势促使奥皇斐迪南一世(1835~1848 在位)退位,拥立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为帝(1848~1916 在位)。1849 年因镇压格尔盖伊·阿尔图尔领导的匈牙利起义军遭到失败, 被解职。1859 年出任美因茨要塞司令官。1861 年成为奥贵族院世袭成员。1862 年 3 月 21 日卒于维也纳。

(杜文棠)

Wenka’er-Yisikailaixi Tiaoyue

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TreatyofHunkâr- Iskesesi)又译《安吉阿尔-伊斯克利西条约》。1833 年俄国利用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战争的机会,迫使土耳其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1831 年 11 月,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土耳其无力抵抗埃及的进攻,向欧洲列强求援,英、法等国未予支持。俄国为增

强对土耳其的政治影响,维护俄国在黑海海峡的利益,立即表示愿意提供援助。1833 年 2~4 月,沙俄先后派遣 3 支舰队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两岸登陆,宣称埃及不撤军,俄国舰队就不退出海峡。这一行动使英、法等国极为恐慌,它们两次调解上、埃冲突,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土耳其同埃及在 5 月 4 日签订了《屈塔希亚和约》,结束了第一次土埃战争,迫使俄国舰

队撤离海峡地区。沙俄由于没有达到在海峡地区扩张的目的,于 1833 年 7

月 8 日撤军前,迫使土耳其签订了《俄土同盟条约》,即《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条约的公开条款规定:俄、土两国将永远保持和平、友好与同盟, 在有关双方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两国将采取一致态度,并彼此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支持;确认 1829 年的《亚得里亚堡条约》和俄、土间的其他条约与协定;在土耳其需要的时候,俄国将派出必要数量的军队以供调度。条约有效期 8 年。作为交换条件,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承担根据俄国的要求封闭达达尼尔海峡的义务,即不得以任何借口允许任何一艘外国军舰出入该海峡。条约巩固了俄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地区已经取得的权益,特别是保证了俄国在黑海地区的安全,招致英、法两国的反对和两国舰队在土耳其沿岸的军事示威。

(王炳元)

Wennibo Dabagong

温尼伯大罢工(WinnipegStrike)1919 年 5 月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市工人举行的一次总罢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由于通货膨胀,经济混乱,加拿大工人迫切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加拿大西部、包括温尼伯和太平洋沿岸一些城市, 是当时工人运动最活跃的地区。工人领袖多数是来自英国移民中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反对东部按行业组织工会的原则,主张按产业系统重新组建工会, 倾向采取息罢工等斗争形式。1919 年 3 月,西部各省召开省际劳工会议,建立按产业系统组织的新工会——统一大工会。

1919 年 4 月,温尼伯市冶金业和建筑业工会为增加工资和取得集体合同的权利举行罢工。5 月初,温尼伯市职工劳工联合会决定以总罢工给予声援。5 月 15 日,全市总罢工开始,城市陷入瘫痪状态。参加和支持罢工的有工会会员、非会员工人和退伍军人。总罢工得到邻近一些省、市工会的支持。

加拿大政府进行武装镇压,同时修改刑法,扩大所谓扰乱治安和煽动性阴谋罪的范围,加重惩处。还通过移民法修正案,使之有利于驱逐罢工者出境。6 月 17 日,政府逮捕了 8 名罢工领袖。6 月 21 日,当罢工工人和支持者在市政厅门前游行时,军警开枪射击,制造流血事件,史称“血腥星期六”。总罢工前后持续 1 个多月,终于 6 月 26 日被镇压下去。

(徐绪典 宋家珩)

Wensha Wangchao

温莎王朝(HouseofWindsor)见汉诺威王朝。Wensitanli 温斯坦利,G.

(GerrardWinstanley,约 1609~1660 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掘土派领袖,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家。兰开夏人,曾在伦敦做布商,破产后当雇工。英吉利共和国建立后,温斯坦利和 w.埃弗拉德领导一批城乡贫民到圣乔治山开垦公用地(见掘土派)。此后,温斯坦利撰写小册子,宣传掘土派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差别、暴力、战争以及专制王权。在英国,封建制开始于诺曼征服时期。征服者威廉

征服英国后,广大英国人民变成无地的农奴。温斯坦利认为,土地应交还人民,由人民共同享有、耕种。他时而把希望寄托在人类的理智上,时而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开明上,不主张用暴力去实现他的理想。这种思想反映了英国当时城乡贫民的愿望。它受 T.莫尔思想的影响,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后来,哲学家 w.戈德温又进一步发展了温斯坦利的思想。

主要著作有《英国被压迫贫民宣言》、《新正义法典》、《自由法则》等。

(王觉非)

WenhuaDouzheng

文化斗争(Kulturkampf)1871~1887 年德意志帝国 O.von 俾斯麦政府与天主教会及其代表中央党的斗争。文化斗争虽有反对分离主义势力的积极方面,俱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工人和民主派去注意反教权势力的斗争,而忽略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迫切任务。

1871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天主教会和南部、西南部小邦的反普鲁士势力,不满信奉新教的普鲁上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统治地位,要求享有更多权利。他们在议会中的政治代表中央党在首次帝国国会上公开主张各邦自主和自决,要求教会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教皇庇护九世也以维护“民主”的姿态出面攻击新教、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俾斯麦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普鲁士资产阶级——容克的支持下,决定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颁布了一系列反教权主义的法律,其中:1871 年的《布道规章》禁止教士利用讲坛发表政治观点;1872 年的《学校监督法》和《耶稣会士法》使全部教会学校接受国家监督,并将耶稣会士赶出德国;1874 年的《平民结婚法》规定全国一律采用世俗结婚仪式;1875 年又宣布解散所有教团。1873 年普鲁士邦公布的《五月法律》规定,只有本邦的、经过德国大学学习并通过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教职;所有教会教育机构处于国家监督之下;教会权力受王家法院的监督。

俾斯麦的措施被渲染为所谓文化斗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力量,也没有能够使天主教会服从政府、帝国政权。因害怕同天主教会完全决裂,在整个文化斗争期间,甚至没有提出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问题。随着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俾斯麦同天主教会妥协, 1876 年起,停止颁布反教权主义法律。至 1887 年帝国已废除和放宽大部分反天主教的立法,转而与天主教会共同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丁建弘)

Wenlai lishi

文莱历史(historyofBrunei)文莱原称文莱苏丹国。1984 年独立后, 改称文莱达鲁萨兰国。达鲁萨兰意为“和平之邦”。中国古籍多称其为“渤泥”。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临南中国海和文菜湾,东西南三面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接壤,并被该州的林邦分割成互不相联的东西两部分。面积为5765 平方公里。人口约 22.2 万(1985),其中马来人和原住民占 73%,华人占 20.5%,其他人(欧洲人、南亚人等)占 3.5%。伊斯兰教为国教。马莱语为国语,首都为斯里巴加湾市。

斯里巴加湾市政府

古代 根据考古发掘,早在 1 万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其文化经历

过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其社会存在过长时期的原始公社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公元 4 世纪左右出现摩拉拔摩王国。9 世纪中叶, 被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帝国征服。10 世纪末恢复独立。在其后 400 余年中, 国力强盛,版图辽阔,生产发展,商业繁荣,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来往甚密。中国的《诸蕃志》、《岛夷志略》和阿拉伯的《快乐的书》等著作中对这一时期的文莱记述颇详(见渤泥)。14 世纪末,文莱又被爪哇的麻喏巴歇帝国占领,成为其附属国。15 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兴起,文莱曾依附该王国,不久,又恢复独立。该国国王皈依伊斯兰教,改制苏丹国。

16 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

国土屡次被分割,国势逐渐衰微,只剩目前的领土,最后在 1888 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保护国时期 根据 1888 年 9 月 17 日签订的《英国文莱条约》,英国握有苏丹王位继承决定权和外交权,并规定未经英国同意,文菜不得将国土割让给他国。1906 年,又签订补充协定,英国派驻扎官掌管文莱的一切政务。从此,文莱的一切内政、外交和国防大权都落入英国人手中。名义上文莱仍是一个苏丹国,但实质上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大肆掠夺经济资源,夺取土地种植橡胶,操纵森林资源开发,民族经济受到极大摧残,国家财政拮据,靠借贷维持开支。20 世纪 20 年代,在诗里亚地区石油的发现和开采,不但给英国殖民者带来巨额利润,也为文莱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财政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文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并与近邻沙捞越和沙巴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在日本占领期间,文莱各项事业,尤其是石油业,遭到严重破坏。

1945 年 9 月,英国人卷土重来,文莱又被置于英国的军事管制之下。1946

年 7 月,英军将政权移交给民政当局。其后,经济恢复迅速,石油产量逐年增长。与此同时,民族民主运动也逐渐兴起。50 年代后半期出现第一批政党, 最早成立的是人民党。在民族民主运动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于 1959 年颁布宪法,撤销驻扎官,实行部分内部自治和行政改革,建立地方议会和立法会议。1962 年开始议会选举,人民党获得绝大多数议席。这时,马来亚联合邦在英国支持下,正积极推行包括文莱在内的马来西亚计划,文莱人民坚决反对加入马来西亚。以此为契机,同年 12 月 8 日,在人民党领导下,文莱人民掀起大规模武装起义。英国殖民当局出兵镇压,起义迅告失败。人民党成员流亡国外。随后,文莱政府开始实施紧急状态法令。

1971 年,文莱与英国签订新条约,文莱获得“完全内部独立”,但外交事务仍由英国掌管,国防事务由双方共同负责。1978 年 6 月双方达成协议, 1983 年底文莱获得完全独立。

独立 1984 年 1 月 1 日苏丹宣布,文莱已成为一个完全独立国家,并宣布新内阁组成名单。1 月 7 日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9 月加入联合国,为第 159 个会员国。

文莱实行君主立宪制,苏丹为国家元首。现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 1967 年 10 月继位,为第 29 世苏丹,兼任首相、财政大臣、内政大臣。全国设内阁、一院制的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分别负责行政、立法和司法事务; 各县设县长、地方议会和地方法院。最基层行政单位为村,设村长,由本村居民选举产生。

文莱的主要产品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由内外资合营的文莱壳牌石油公司和文莱天然气液化公司经营。绝大部分产品输往国外,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 90%以上。由于岁入较多,故人均收入甚高,居东南亚国家之首,该国政府实行高福利政策。

在历史上,中国与文莱早有来往,这可追溯至 6 世纪初。长期以来,两国政府和人民交往甚密,结成深厚友谊。不少华侨定居该国,为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文莱独立时,中国领导人致电该国苏丹祝贺独立,申明承认该国政府, 并希望今后两国间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吴凤斌 马宁)

Wenxue yu Shejiaohui

文学与社交会(LaAcademieLiterariayComunicación)墨西哥独立运动初期秘密革命团体。1808 年在克雷塔罗城建立。成员包括土生白人知识分子帕拉、拉索、阿尔塔米拉诺、神甫 J.M. 桑切斯、下级军官阿里亚斯、兰萨戈尔塔、阿连德、阿尔达马等。多洛雷斯镇的神甫 M.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经阿连德介绍也参加了社团活动。1810 年 2 月该团体主要成员开会,决定利用法国占领西班牙之机,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起义日期定于 10 月 1 日。会后,爱国者秘密制造武器,与其他城镇联络。9 月 10 日,起义计划因阿里亚斯告密泄露。大批爱国者遭殖民当局逮捕,9 月 15 日, 阿连德星夜赶往多洛雷斯,与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共同决定提前起义, 当夜逮捕西班牙官吏,释放囚犯。翌日晨,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在教堂号召印第安人举行起义,墨西哥独立战争爆发。

(萨那)

Wenyi Fuxing

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16 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 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 14~16 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 14 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 13 世纪末 14 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只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尤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最。地处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以毛织、银行、布匹加工业等为主的七大行会,它们不仅控制佛罗伦萨的经济,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权。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长老会议的成员只能由七大行会从其会员中途选,贵族被剥夺参政权,广大工人处于无权地位。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

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佛罗伦萨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

(约 1266/1267 或 1276~1337)。但丁的不朽名作《神曲》以恢弘的篇章描写诗人在地狱、净界和天堂的幻游,虽然仍以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为依归,文艺复兴的新思想却是其精华与主流(参见彩图插页第 39 页)。但丁借神游三界的故事描写现实生活和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同时以佛罗伦萨市民的思想感情要求人们关心现实生活,积极参与政治。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宗教宿命论,歌颂有远大抱负和坚毅刚强的英雄豪杰,从而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但丁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近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近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乔托在艺术上的开创之功和但丁相当。他的壁画虽然以宗教题材为主,却力求表现真实主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采的现实世界,一反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抽象与空洞,从而传述了新的时代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内容有新意,技法上也有极大革新,所绘人物形象有很强的立体感,呈现出真实的空间效果,为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艺术树立了楷模。因而他被后人尊为第一个奠定了近代绘画传统的天才。以但丁、乔托为表率,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蓬勃开展起来。14 世纪后半期又出现了两名新文化的代表人物:F.彼特拉克和 G.薄伽丘。彼特拉克诗文并茂,热心提倡古典学术的研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的名作《十日谈》以诙谐生动的语言讽刺教会贵族,赞扬市民群众,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1. 世纪,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许多学者、诗人授求古籍成风。随着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人文主义思想也日益发展,深入人心。当时的先进人士以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

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封建教会对文化的垄断钳制被打破了,文化领域百花竞放,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拓了道路。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人文主义者 L.布鲁尼

(约 1370~1444)和 L.瓦拉(1407~1457),建筑家 F.布鲁内莱斯基(1377~ 1446)和数学家 L.B.阿尔贝蒂(1404~1472),雕刻家乡那泰洛(约 1386~

1466),画家托马索·迪·乔万尼·迪·西莫纳·圭迪(即马萨乔,1401~

1428)和 S.波提切利(1445~1510)。

《春》(S.波提切利作)

  1. 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特别繁荣的时期,产生了 3 位伟大的艺术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琪罗(1475~1564)和拉斐尔

《1483~1520)。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为当时“全面发展的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艺术水平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都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塑造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艺术典型。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则反映了艺术家创造典型人物和戏剧性场面的能力,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为后人学习的典范(参见彩图插页第 39 页)。达·芬奇精深的艺术创作又与广博的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凡各种写实表现无不穷究其科学技术的基础。他对许多学科都有重大发现,在解剖学、生理学、地质学、植物学、应用技术和机械设计方面建树尤多,被誉为许多现代发明的先驱。米开朗填罗是艺术上造诣极高的大师,在建筑、雕刻、绘画、诗歌等方面都留有很多不朽杰作。他创作的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巨幅屋顶壁画,虽属宗教题材,却充满热情奔放、力量无穷的英雄形象,被称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他的许多雕塑,例如《大卫像》、《摩西像》和《垂死的奴隶》等,在技艺上较希腊古典名作有过之无不及。拉斐尔则是卓越的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圣”。他善于吸收各家之长, 加以自己的创造,在艺术的秀美、典雅方面大放异彩,留下了许多第一流的杰作。如《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以及梵蒂冈教皇宫中的许多壁画,尤其是《雅典学派》、《教义的争论》等,都达到构图和形象完美的极致。除这三位艺术大师之外,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还有建筑师 D. 布拉曼特(1444~1514)、政治学家和史学家 N.马基雅维利、诗人阿里奥斯托(1474~1533)。布拉曼特通过在罗马的设计和作品,创立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君主论》等;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则有长诗《疯狂的奥尔兰多》。他们的作品都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或反映。

德意志、尼德兰的文艺复兴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是鹿特丹的 D. 伊拉斯谟。他精通希腊、拉丁古籍,在尼德兰、德意志各地都有很大影响。伊拉斯谟以人文主义精神批判、考订基督教的经典,痛斥宗教神学的荒诞和教士的愚昧,揭露教皇、主教以及封建贵族的贪婪淫逸。因此,以他为首的德意志和尼德兰的人文主义运动实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德意志文艺复兴在艺术方面的突出代表有著名艺术家 A.丢勒(1471~1528)。同达·芬奇一样,丢勒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支持宗教改革,同情农民战争,艺术上版画成就极高,被视为西方最伟大的版画家之一。尼德兰画派从 15 世纪起即注重写实,名家辈出,到 16 世纪产生了绰号“庄稼汉”的大画家 P.勃鲁盖

尔(老)(1525/1530~1569)。勃鲁盖尔和尼德兰人文主义者有密切联系, 积极参与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并以描绘乡村景色和农民生活为其艺术创作的特色,在文艺复兴美术中独树一帜。

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文艺复兴 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先驱 T.莫尔。他的名著《乌托邦》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设计了一个“公有”的空想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进步哲学家 F.培根(1561~1626)提倡“知识就是力量”,代表作有《新工具论》、

《科学的伟大复兴》等,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自然和征服自然,对知识的进步充满信心。伟大的戏剧家 W.莎士比亚(1564~1616)则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巨人之一,其代表作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

《威尼斯商人》等都是世界剧坛中普遍推崇的名剧,均以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形象突出、语言精炼著称。法国的著名学者 M.E.de 蒙田(1533~1592) 强调自由思考,反对禁欲主义教条;他的散文言情说理,舒展自然,在传播人文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法国文学家 F.拉伯雷(1493/1494~ 1553),以长篇小说《巨人传》在欧洲获得崇高声誉。他批斥封建思想,强调人性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西班牙的文学巨匠 M.de 塞万提斯的小说《唐吉诃德》,是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列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艺术方面,法国、西班牙也达到了高度的繁荣,文艺复兴美术成为本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代表人物有法国的 J.古戎(约 1510~ 1565),善作优美浮雕;西班牙的 D.R.de S.委拉斯开兹(1599~1660)则精于油画,作品《宫娥》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名。此外,佛兰德斯画家 P.P.鲁本斯(1577~1640)的人像、风景画均有卓越成就。荷兰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1606~1669)造诣极深,代表作如《夜巡》、《浪子回头》等皆以逼真生动著称。

意义及影响 文艺复兴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F.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其光彩夺目的成果影响深远。现代的自然研究和自然科学的形成,是文艺复兴文化最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之一。波兰天文学家 N.哥白尼(1473~1543)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用科学真理给几千年来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以毁灭性打击(参见彩图插页第 56 页)。航海家 C.哥伦布和 F.de 麦哲伦等在地理上的大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意大利科学家、思想家 G.布鲁诺(1548~1600),在天主教反动时期坚持科学真理,写了《论原因、本原和统一》、《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等专著,抨击宗教黑暗统治,最后为此牺牲于火刑柱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斗争精神都在世界科学史上树立了辉映千古的范例。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对文艺复兴优秀成果的研究与介绍甚为活跃,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以及莎士比亚的剧作等皆曾以多种译本大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