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Ⅱ)

M

Manuobax1e

麻喏巴歇(MaJapahit)1293~1478 年统治印度尼西亚大部地区的封建王国。首都建于布兰达斯河附近的新辟村落麻喏巴歇。麻喏巴歇在爪哇语中意为“苦马贾果”(木苹果)。中国元、明史籍称其为麻喏巴歇、麻喏八歇、门遮把逸、满者伯夷。

王国的盛衰 1293 年,罗登·韦查耶联合元兵推翻查耶卡旺后,却背约袭击元兵;元兵从爪哇撤走,韦查耶建立麻喏巴歇王国。

建国初期,罗登·韦查那及其继承人查那纳加拉平定内乱以巩固新王朝的统治。1331 年,韦查耶之女特莉布哇诺栋卡黛维执政,加查·玛达被提升为麻喏巴歇的首相。他逐步成为王国的实际统洽者。在其领导下麻喏巴歇王国达到全盛时期。其疆域东起伊里安岛,西至马来半岛吉打地区。与印度、中国、缅甸、遏罗、占婆、真腊等国建立友好关系。麻喏巴歇继室利佛逝之后一度发展成为海上强国。1377 年,麻喏巴歇乘势征服巨港王国。

1389 年拉查沙纳加拉去世后,国势由盛转衰。不断的对外征伐和对内加强剥削引起国内人民的日益不满和反抗。1401~1406 年间王族内部爆发的一连串争夺王位的内战,大大削弱了王国的力量。14 世纪初各属国及其直接统治下的爪哇沿海备封建领主纷纷独立。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为马六甲王国所夺。1478 年东爪哇封建领主击溃麻喏巴歇军队。首都陷落,王国遂亡。

政治制度 王国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中央设军事、内政、司法、移民 4

部,由首相统辖。地方分爪哇本上和“属国”两部分。本土分省、县、乡 3 级。各级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免。“属国”要定期纳贡。司法机构统一处理诉讼事务。中央组织专入编纂新法典。中央军事部门统一指挥水军或陆军。

经济与文化 14 世纪中叶,王国的统治中心东爪哇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获得显著发展。首都由原来的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为拥有几十万人口的繁华城邦。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和城邦周围的农村已有缜密的水利系统;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如制绢和印染技术以及金银器皿的制造、木雕、牙雕、编织等都有进步,产品远销中国、印度和印支半岛等国。对外贸易的活跃促进了厨闽、锦石和泗水等海港城市的繁荣兴旺,城镇人口各拥有千余家。货币经济有所发展,海港城市与外商交易时已使用全、银,铜、锡铸造的货币,中国历代铜钱也在此流通。但封建制在这里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王虽拥有很大权力,然而他不是全国土地所有者、农民向国王或采邑主缴纳赋税,但土地仍归农村公社所有,不许自由买卖。

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带来文艺的兴盛,著名史诗《纳卡拉克达卡玛》就是掌管佛教陵庙的长官、大文豪普拉班扎于 1365 年完成的。也修建不少陵庙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巴纳达兰陵庙群,大部分是特莉布哇诺栋卡黛维和拉查沙纳加拉在位时期兴建的,最大的陵庙壁上刻有《罗摩衍那》(一部分)和《克列斯纳耶纳》的故事,成为麻喏巴歇时期的文明象征。皮影戏盛行,内容多以印度史诗为题材。

流行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湿婆教派。13 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印尼。

与中国关系 1325 年和 1333 年王国的高级官员阿迭多跋摩曾以便者身份两次访问中国,恢复与元朝的关系。1369 年(明洪武二年),明太祖主动派使节往访,建立两国之间新的友好关系。1370~1499 年的近 130 年间,两国使臣来往频繁。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每次必访爪哇。麻

暗巴歇第 7 代国王勃烈·巴摩丹(1451~1453 在位)还请求明朝皇帝“册封”, 明代宗朱祁钰即“赐蟒衣,伞盖”。

(温广益)

Maylguo

麻逸国(Mait)菲律宾古国之一。中国宋元时代史籍对菲律宾民都洛岛

(或兼指吕宋岛的一部分)的称呼,麻逸(一作摩逸、麻叶)是民都洛古称Mait 的音译,意为黑人的国土。12 世纪时,麻逸是个千余户的居民点,由首领统治,采取巴朗圭(村社)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又是菲律宾北部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附近各岛的贸易相当密切。首领有掌管贸易的权力。

麻逸国山势平缓,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制盐、酿酒、织布等手工业也很发达。麻逸同中国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麻逸船最早于 982 年(中国宋朝太平兴国七年)载货到广州贸易,华船到麻逸经商也很受欢迎。贸易一般采取以货易货方式。麻逸居民以土产黄蜡、珍珠、槟榔等交换中国瓷器和铁器。他们多在华船到后先赊去商品,用竹排运往附近岛屿转卖,然后偿清货值, 从不爽约。最迟到 14 世纪时,麻逸已存在奴隶制,“酋豪之丧则杀奴婢二三十人以殉葬”。到明代,中国史籍中一般未再提及麻逸,但中国船只仍经常到民都洛岛贸易。岛上的文武楼、以宁等港常见于中国明代有关中菲航路的记述中。

(黄重言)

Madajiasijia lishi

马达加斯加历史(history of Madagascar)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是印度洋西南部的岛国,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面积 62.7 万平方公

里,为世界第 4 大岛。人口 980 万(1985),马尔加什人占 98%以上,由 18 个民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梅里纳人、贝齐寮人、贝齐米萨拉卡人、萨卡拉瓦人、安泰萨卡人、齐米赫蒂人、安坦德罗人和马哈法利人等。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马尔加什语、法语。首都塔那那利佛。

早期历史 马尔加什人是由多种族融合形成的。最早的居民可能是从非洲大陆移来的。约在公元 1~10 世纪,马来-波里尼西亚人陆续迁居马达加斯加。公元 7 世纪以后,阿拉伯人从东非海岸移来,在该岛东北岸建立定居点。在奴隶贸易时期,大批非洲黑人,被贩运到这里,形成了马尔加什人。17 世纪上半期,在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萨卡拉瓦人、安泰莫罗人建立的王国。18 世纪初,在南起塔马塔夫港、北到安通吉尔湾的东海岸,英国- 马达加斯加混血种人拉齐米拉霍建立了贝齐米萨拉卡人的王国。1300 年梅里纳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中部建立了伊梅里纳。这是全岛经济和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18 世纪末,它的疆域狭小,国王安德里亚纳姆波伊纳伊梅里纳(约1787~1810 在位)统一了伊梅里纳本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制度,他的儿子拉达马一世(1810~1828 在位)基本上统一了马达加斯加岛。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500 年 8 月 10 日,一艘葡萄牙船在去印度的途中被风暴吹到马达加斯加海岸,这是欧洲人首次抵达该岛。16 世纪,葡萄牙人频篆袭击马达加斯加沿海。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接遁而至。1642 年法国在东南海岸建立了多凡堡据点。1750 年,法国又占领圣玛丽岛,接着在多凡堡和安通吉尔湾建立了居留地。1817 年英国与马达加斯加王国缔约,承认拉达马一世为马达加斯加王,并答允提供武器和顾问,协助建立正规军,伦敦

传教团获准向马达加斯加入传教。1828 年,拉达马一世去世,其妻拉纳瓦洛娜一世继位,采取措施抗击法国的武装侵略和英法的联合干涉,禁止信仰基督教。1861 年其子拉达马二世继位后,与英、法签订条约,将大片土地租让给法国朗贝尔公司,取消全部关税。1863 年 5 月,马达加斯加人民起义,新贵族发动政变,拉达马二世被杀。

19 世纪 60~90 年代,首相赖尼莱亚里沃尼集权力于一身,进行若干改革,但无力阻止法国的侵略。1883~1885 年爆发了第 1 次法马战争(参见彩图插页第 73 页)。法国兼并了该岛北端的迭戈苏瓦雪斯,迫使马达加斯加赔

款 1000 万法郎,在塔那那利佛派驻统监和警卫队、控制马达加斯加的外交

权。1895 年 9 月法国发动第 2 次法马战争。9 月 30 日,法军占领塔那那利佛,

1896 年首相赖尼莱亚里沃尼被处决,女王拉纳瓦洛娜三世被流放,马达加斯加王国遂亡。

民族独立斗争 法国政府于 1896 年 8 月宣布兼并马达加斯加,委任J.S. 加列尼将军为总督。马达加斯加人民为反对法国占领纷纷起义,第 3 次法马战争(1896~1897)开始,起义几乎遍及全岛,伊梅里纳南部地区的麦纳拉姆巴游击队尤为活跃。1904 年底,起义基本上被镇压下去,但零星的游击活动持续到 1915 年。

殖民统治建立后,法国殖民者加紧掠夺。马达加斯加马赛公司、马达加斯加里昂公司等几个法国的大公司控制了全岛的经济命脉。与法国的贸易占马达加斯加全部贸易额的 3/4,法国每年从不等价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平均超过 10 亿法郎。殖民公司和法国移民占有耕地和森林达 1000 万公顷,约占全岛面积的 1/6。殖民当局片面发展咖啡、香草、烟叶等经济作物。

马达加斯加民族主义运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兴起。1912 年,在塔那那利佛医科学校的学生中成立了名为“维瓦萨”的民族主义秘密团体。1915 年底遭取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当局征调了 4.5 万名马达加斯加人服兵役。战后回国的士兵在反殖民主义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1920 年退伍军人 J.拉莱芒哥发起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给马达加斯加入公民权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达加斯加民族独立运动高涨。1946 年 2 月,“马尔加什革新民主运动”成立,其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议会政府和实行民主改革。几个月内就拥有 10 万基本成员和 50 万以上的同情者。从 1947 年 3 月 30 日起,有近百万人先后投入反法武装斗争。战争席卷全岛 1/5 地区, 持续 1 年多。殖民当局厉行镇压,约有 1.1 万马达加斯加人被屠杀,2 万多人被关进监狱和集中营。1954 年起,民族独立运动复兴。1957 年初,根据法国海外领地根本法,马达加斯加成为半自治共和国,P.齐腊纳纳任副总理, 同年 12 月,他建立了社会民主党。1958 年 10 月 14 日,根据戴高乐宪法,

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 年 6 月 26 日,马达加斯加独立,国名为马尔加什共和国,由社会民主党执政,齐腊纳纳任总统。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 马尔加什共和国建国后第二天,同法国签订了 12

项合作协定。法国在外交、国防、财政、教育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特权。法国有权在马达加斯加建立军事基地和驻军。法国垄断资本仍然控制着马达加斯加的工矿、农牧、金融、商业和外贸。出口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齐腊纳纳政府对外执行亲法政策,同美国、联邦德国和南非建立了密切联系;对内实行独裁统治。从 1970 年 11 月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

抗税斗争此起彼伏。1972 年 5 月,齐腊纳纳被迫把政权交给武装部队总参谋长 G.拉马南佐阿将军,同年 10 月,拉马南佐阿任国家元首,组成军政府。新政权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对内调整梅里纳人与沿海地区各族的关系。1975 年 2 月 12 日成立了以 G.安德里亚马哈佐准将为首的军事领导委员会,暂行政府职权。6 月 15 日成立最高革命委员会取代军委会,D. 拉齐拉卡任革命委员会主席。12 月 21 日,经公民投票通过了《马达加斯加社会主义革命宪章》,提出要实行消灭人剥削人的真正民主,合理分配财富和生产资料。12 月 30 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拉齐拉卡当选为总统。20 世纪 70 年代后半期,拉齐拉卡政府先后把银行、保险、外贸等大公司实行国有化或收回大部分股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收回外国的大种植园,从而控制了全国 67%的经济部门。对外主张积极的不结盟政策。1982 年 11 月举行总统选举,拉齐拉卡连任总统。

1972 年 11 月马达加斯加外交部长访问中国,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宁骚)

Madalan

马打蓝(Mataram)16~18 世纪统治爪哇岛的伊斯兰王国。首都初在格德城,以后迁至卡尔达和勃列列,后又迁至卡尔达苏拉,最后迁至苏拉卡尔达。

政治兴衰 马打蓝兴起于 16 世纪末,原为淡目国领地,后为巴章王国的属地。1575 年,苏多威佐约·施诺巴迪受封为该地的军事和宗教首领,号称施诺巴迪·英·阿罗科·赛丁·巴诺托科摩。1582 年击败巴章王国,建立马打蓝王国。施诺巴迪在位时期(1586~1601)征服中爪哇和东爪哇前巴章王国的属地以及西爪哇井里汉南部的卡鲁。马打蓝和万丹两国以芝大隆河并沿格德和沙拉克山为界,分土而治。

1613 年,马斯·朗桑即位,后采用苏丹的称号,历史上以苏丹阿贡著称, 在位时几乎统一生爪哇并将势力扩展至苏门答腊的巨港和占卑以及加里曼丹的马辰和苏卡达纳。1628 和 1629 年两次主动进攻荷兰人的大本营巴达维亚

(今雅加达),1642 年派水军支援巨港以抗荷,1644 年还试图与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结盟反荷,但没有成功,使荷兰殖民者得以站稳脚根。

荷兰殖民者,先后于 1646,1677、1705 和 1743 年 4 次迫使马打蓝签订割让土地条约。马打蓝的领土丧失逾半,对外贸易受到限制和打击,国势日蹙。1674 年,社鲁诺佐约领导爪哇人民,武装反抗荷兰殖民者。1679 年,联合东印度公司勾结马打蓝国王,残酷镇压起义。1749 年马打蓝最后一任国王巴固甫握诺二世死后,王室内部分裂,抗荷派首领莽古甫美等虽继续抗荷, 并曾给予重创,但大势已去。1755 年,荷兰殖民者又迫使马打蓝签订屈辱条约,将马打蓝国土分裂为两半。西半部归莽古甫美,首都设于日惹,后称日惹王国;东半部归巴固甫握诺三世,首都仍在苏拉卡尔达(简称梭罗),称梭罗王国。两国都沦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国。

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马打蓝王国梭罗河平原为重要的稻米产区。札巴拉和锦石是王国的两个重要对外贸易港口。马打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633 年苏丹·阿贡采用回历以代替塞种纪元。王国政治中心内迁后,伊斯兰教文化逐渐与爪哇古老文化相融含,对日后的文化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温广益)

Madela Qundao

马德拉群岛(Madeira lslands)亦称丰沙尔群岛,位于大西洋北部, 距非洲西北海岸 540 公里,距葡萄牙西南 830 公里。它包括有居民的马德拉

岛、圣港岛以及无居民的德塞塔群岛、萨尔瓦根斯群岛,总面积 797 平方公

里,人口 25 万(1981)。首府丰沙尔位于马德拉岛。

15 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马德拉群岛活动。1418 年,亨利(航海家)亲王派 G.扎尔科和 T.瓦兹到达圣港岛,翌年,又登上马德拉岛。岛上森林密布, 建筑用材比比皆是。葡语称建筑用材为马德拉,该岛因此得名。亨利亲王将它分封给扎尔科和瓦兹。移民定居从此开始。16 世纪下半叶后,马德拉群岛的控制权曾几度易手。1580 年,该群岛为西班牙所控制,1640 年又落入葡萄牙人之手。1801 年英国占领马德拉群岛。1814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马德拉群岛又到葡萄牙人手中。

在葡萄牙统治下,马德拉群岛的行政地位几经变更。葡萄牙王国时期, 它作为王国的一部分,称丰沙尔区。1910 年 10 月葡萄牙成立共和国后,马德拉群岛改为海外省。1931 年 2 月,马德拉岛工人总罢工,4 月,罢工发展为武装起义,农民、小资产阶级、政治流放犯和当地驻军也卷入斗争。起义后被镇压。1976 年葡萄牙将马德拉群岛改为自治区。

马德拉群岛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是葡萄栽培和甘蔗种植。蔗糖生产和葡萄酒酿造是马德拉群岛经济的基础。手工业、渔业和旅游业是马德拉群岛经济的三大辅助部门。马德拉群岛也是旅游和疗养胜地。

(罗建国)

Madeli BaowelZhan

马德里保卫战(actlon of safeguarding Madrid)见西班牙内战。Madeluo

马德罗, F.1.(Francisco lndaLecio Madero,1873~1913)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之一、总统(1911~1913)。出身于科阿韦拉州富裕土生白人庄园主兼资本家家庭。早年留学法国、美国。回国后从事政洽活动, 出版《论 1910 年的总统继承》一书,讨论即将于 1910 年举行的总统选举问题,获得声誉。最初他只主张副总统由人民选举,后来又提出“有效选举和不得连任”的口号以及反对独裁、保护民族工业和建立宪政国家等纲领,并亲自参加竞选,不久被 P.迪亚斯投入监狱。

1910 年 9 月底获释,逃亡美国。10 月,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公布“圣路

易斯波托西计划”,宣布 1910 年总统选举无效,提出土地归还印第安人和农

民的主张,并号召于 11 月 20 日举行全国起义。革命开始后,马德罗于 1911 年 2 月回国,随即组织政府。5 月,全国革命形势高涨,独裁者迪亚斯被迫宣布退位,流亡国外。10 月,马德罗当选总统,11 月就任,但未兑现“圣路易斯波托西计划”提出的归还农民土地的诺言。1913 年 2 月,在美国公使 H.L. 威尔逊策划下,反动军官 V.韦尔塔发动了反革命政变,2 月 19 日马德罗被捕, 3 日后遇害。

(黄世晔)

Madl

马蒂,J.J.(JoseJulianMartiyPerez,1853~1895)古巴独立战争领袖、政治家和诗人。1858 年 1 月 28 日生于哈瓦那市。曾在哈瓦那市读书。

1868 年写诗《十月十日》,歌颂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1869 年遭西班牙殖民

当局逮捕,1871 年被放逐到西班牙,进入马德里大学学习,1873 年转入萨拉戈萨大学。学习期间撰写《古巴的政治苦役犯》和《九月二十七日》等作品, 揭露西班牙殖民统治罪行。1878 年 7 月回到哈瓦那。1879 年 8 月,奥连特省和拉斯维利亚斯省人民举行反殖民统治起义。马蒂因支持起义再次被放逐到西班牙。1880 年初到美国,继续从事争取古巴独立活动,在侨民中做宣传工作。1884 年,在纽约会见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的领袖 K.戈麦斯·伊·巴埃斯和 A.马塞奥·伊·格拉哈莱斯。1890 年,他在纽约组织古巴爱国同盟。1892 年 4 月 10 日在古巴各爱国团体大会上宣布成立古巴革命党,确定该党宗旨为“实现古巴岛的彻底独立,并帮助波多黎各得到解放”。马蒂当选为党的主席,主持创办《祖国报》。1895 年 1 月 29 日,马蒂赴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戈麦斯·伊·巴埃斯会见,筹划古巴武装起义。2 月 24 日,古巴第二次独立战争爆发。3 月 25 日,马蒂和戈麦斯·伊·巴埃斯共同签署《蒙特克里斯蒂宣言》,号召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4 月 11 日,马蒂和戈麦斯·伊·巴埃斯在古巴奥连特省的普拉塞塔斯登陆,并于 5 月 5 日与马塞奥·伊·格拉哈菜斯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在圣地亚哥附近会合。5 月 19 日,马蒂在多斯里奥斯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

在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中,马蒂始终警惕美国的侵略。1889 年美国在美洲国家会议上打起“泛美主义”旗号,马蒂立即写文章向拉丁美洲人民提出了防止美国侵略的思想。同年,发表《为古巴辩护》一信,严厉指责美国扩充势力范围的意图。

马蒂的诗文是揭露和批判西班牙和美国侵略活动的犀利武器。著作均收入《马蒂全集》,共 73 卷。诗集有《伊斯玛艾丽约》、《流放的花朵》和《自由的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