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德 兰 联 合 省 [UnitedProvincesoftheNetherlands

(DutChRepublic)**]**见荷兰历史。NidelanZichanjiejiGeming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bourgeoisrevolutioninNetherlands)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尼德兰”意为低地,指中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历史地区(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的东北部), 由 17 个省组成,其中北部各省有:荷兰、泽兰、弗里斯兰等,南部各省有:

佛兰德、卢森堡、阿图瓦等。该地区于 1556 年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

自 16 世纪以来,尼德兰城乡资本主义有相当发展。北方以荷兰、泽兰两省的工商业最为发达,毛织业、麻织业、造船业极负盛名,航海业和渔业的水平相当高。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出现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农村中的大部土地掌握在大富商手中。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联系很少。南方诸省的手工工场也有广泛发展。在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形式也出现了。安特卫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但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

及其殖民地有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北方的贵族阶级逐渐与资产阶级接近,变为新贵族。市民阶级也在急剧分化。西班牙统治者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及其控制的天主教会推行专制主义,任意破坏尼德兰各省区和城市的特权,勒索大量捐税;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这一政策严重地束缚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16 世纪 60 年代初,加尔文宗新教徒多次举行反对天主教会的武装暴动。1565

年荷兰省督威廉一世(奥伦治的)组织“贵族同盟”,次年 4 月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呈递请愿书,提出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等项要求。这说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忍受西班牙的统治。尼德兰革命形势成熟。 1566 年 8 月爆发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同年 10 月参加起义者

达数万人。后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动摇、妥协,1657 年春运动遭镇压。同年 8 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 F.A.de 阿尔法为尼德兰总督。阿尔发设“调查骚乱委员会”,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 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同年 8 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1576 年 9 月 4 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

年 11 月 8 日,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慑于革命的不断深入,在西班牙增兵的情况下,西南几省贵族于 1579 年 1 月 23 日结成阿拉斯同盟,宣布承认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主权,

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北方 7 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西南几省贵族的背

叛,于同年 1 月 6 日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规定建立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

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同盟促使北方 7 省完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581 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随后, 荷兰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斗争的胜利。1609 年 1 月 9 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

威廉一世铜像

这场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斗争的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在欧洲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施辉业)

NigulaYishi

尼古拉一世(HиKOлйI,1796~1855)俄国皇帝(1825~1855)。全名尼古拉·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生于 1796 年 7 月 6 日。

保罗一世之子,亚历山大一世之弟。1825 年 11 月亚历山大一世暴卒, 尼古拉被立为皇帝。他崇拜普鲁士的军事、警察制度,力图把一切政治机构都置于军队控制之下。设立宪兵团,加强警察宪兵的作用。设立专司政治调查的“第三厅”,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他残酷地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实行

严格的书刊检查制度,迫害 A.C.普希金、T.г.谢甫琴科、M.Ю.莱蒙托夫和A.и.赫尔岑等自由思想家。他禁止农奴子弟进入中学和大学学习。竭力巩固贵族地主的地位,维护衣奴制度。在对外政策上,维护欧洲君主制,充当欧洲宪兵,镇压波兰 1830 年起义和 1848 年匈牙利革命(见欧洲 1848 年革命)。为扩张领土,进行俄国一伊朗战争和俄土战争,夺取了东亚美尼亚和多瑙河河口及附近岛屿、高加索黑海沿岸(除巴统外)的土地,将塞尔维亚、希腊、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纳入俄国的势力范围。1853 年克里木战争爆发,俄军屡败,国库空虚,民怨沸腾。1855 年 3 月 2 日在彼得堡暴卒。

(李显荣)

Nihelu

尼赫鲁,J.(JawaharlalNehru,1889~1964)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1947~1964)。

1889 年 11 月 4 日生于联合省(今北方邦)阿拉哈巴德市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幼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905 年去英国求学,1912 年携律师证书回到印度。为争取印度独立而奋斗 1912 年年末参加国大党年会。1916 年在国大党勒克瑙年会上首次会见 M.K.甘地。甘地的影响以及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 促使尼赫鲁走上职业政治家的道路,他先后两次担任国大党总书记(1924~ 1926,1928~1929)。

他对 1922 年甘地下令停止不合作运动表示遗憾。他饬问联合省的许多农村,了解农民运动的情况和农民的疾苦。1927 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波压迫民族大会上被选为反帝大同盟执行委员,随后访问了莫斯科。同年 12 月, 国大党马德拉斯年会通过由他提出的关于给予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1928 年11 月,他和 S.C.鲍斯组织印度独立同盟,反对由他父亲起草的《尼赫鲁报告书》。1929 年 12 月由他主持召开的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再次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在该届年会上,由甘地推荐当选为国大党主席。从此, 他便以党内青年领袖的身份活跃在印度政治舞台上。以后多次担任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追随甘地,同他亲密合作,被公认为甘地在政治上的继承人。1933 年以后,尼赫鲁逐渐成为国大党内实际上的最高领袖。1921 年 12 月至 1945

年 6 月,他先后 9 次被捕,过了将近 9 年的铁窗生活。他在狱中撰写《自传》、

《世界历史一瞥》和《印度的发现》等重要著作。

1939 年 9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尼赫鲁提出在战时成立印度国民政府、战后准予印度独立为条件支持英国作战的建议,得到国大党全国委员会的拥护,但遭到英国的拒绝。1942 年 8 月,国大党在同克里昔斯使团谈判破裂后,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决议刚通过,全体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委员,包括尼赫鲁和甘地全部被捕。但由此激起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斗争。其迅猛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战后印度民族独文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英国政府为了移交政权,曾多次派出代表团同印度领导人进行谈判,尼赫鲁一直是主要的谈判者。1946 年9 月他应英印总督的邀请组织临时政府,任副总理兼外长。8 月蒙巴顿方案实施,尼赫鲁任印度自治领总理兼外长等职务。1950 年 1 月印度宣布为共和国后,他任共和国总理,一直到 1964 年病逝。还兼任过原子能部部长、计划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任职总理期间 《印度共和国宪法》生效后,尼赫鲁不顾一些人的反对,

坚持于 1951 年 10 月至次年 2 月举行第一次大选,国大党以绝对多数获胜, 在中央和各邦组织国大党政府。他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 554 个土邦, 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此外, 还实行土地改革(见印度土地改革)。

1948 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 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 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 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 3 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

尼赫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就是“国家财富平均分配”。但他没有能实现这个目标,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国内贫富差别却以空前的速度加大起来。

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飞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对周围的一些小国保持“宗主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 1954 年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1 年又同 J.B.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参见彩图插页第 18 页)

尼赫鲁于 1964 年 5 月 27 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