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威尔第

朱塞庇·威尔第(1813—1910)可说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歌剧作曲家了。他是一位不断探索前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志士,他不仅在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而且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的民族独立统一事业。当年的意大利是四分五裂的联邦,而且大部分地区受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它们是撒丁那、那不勒斯、西西里三个王国,威尼斯、热那亚和卢卡三个古老的共和国以及教皇领地。1808 年拿破仑率法军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土地,一方面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一方面又将许多珍贵的文物掠夺到卢浮宫去。1815 年拿破仑失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又卷土重来,意大利的爱国领袖马志尼、加里波的等人根据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领导人民进行了争取祖国统一、独立的斗争,直到七十年代才基本成功。威尔第从他早期的代表作《纳布柯》(1842)、《伦巴底人》(1843)开始,在他此后的一系列歌剧如《连尼阿诺战役》(1849)

《西西里的晚钟》直到《唐·卡尔洛》(1867)里面,都借古喻今,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反抗外国统治的思想。这里最典型的便是《纳布柯》中被掳到巴比伦的希伯来奴隶们思念祖国的合唱“思绪乘着金色的翅膀飞翔”,在静夜月光下,一群身在异乡的奴隶们用雄浑的歌声唱着:

“飞翔吧,我的思念和我的期望,向着祖国的山川赶快飞翔,那儿的空气清新芬芳,这就是我们渴望已久的家乡!

“我们的祝愿向着约旦河水,向着被焚毁的庙堂,啊,我美好的祖国遭到如此蹂躏,欢乐和苦难的往事充满心房。

“先知的金色竖琴啊,请告诉我,为何你静悄悄地挂在柳枝上?再一次地唱起家乡的歌曲吧,把家乡的往事歌唱。

“我们已经饮下了灾难的苦酒,悔恨的眼泪也沾湿了衣裳,哦,耶和华, 请你用勇气来激励我们,让我们坚持到最后时光!”

歌剧上演以后,这首合唱很快就传遍了意大利,直到今天仍是最流行的爱国歌曲。

又如《伦巴底人》演出时舞台上唱出:“今天,那神圣的国土将重归我们!”场内的观众便齐声应和喊着:“Si!”(意大利语,“是”或“对” 之意)可见威尔第当时的作品是如何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威尔第生于布赛托市郊的乡村,父亲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他诞生的那一年,正值英国的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问世,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首演,罗西尼的《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子》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自幼便爱好音乐,当他十岁去布赛托上学时,仍于每星期日返回村里为教堂弹奏管风琴。在布赛托有一位爱好音乐的商人名叫安东尼奥·巴雷齐,当地人称他为“快乐的疯子”,能演奏几种乐器,组织了当地的爱乐协会,他十分欣赏威尔第的音乐才能,资助他去米兰学习。威尔第去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时已经十八岁,由于超过入学年龄以及基础知识“不规范”而未被录取。当时米兰音乐学院的注册副主任及对位法教师皮央特尼达在看了威尔第的入学试卷后认为:如果让他致力于严格的对位法反而会抑制了他的幻想力。另一位考官、斯卡拉剧院的指挥、作曲教授亚力山德罗·罗拉(1754—1841)劝威尔第不必投考音乐学院而就在米兰找教师学习,还建议供给威尔第学习费用的巴雷齐为他购买了斯卡拉剧院的季票以便经常观摩。经过了几年学习后,威尔第

回到布赛托担任了教堂的乐长,并且同巴雷齐的女儿玛格丽特结了婚。虽然玛格丽特不幸因病早逝,但是威尔第一直与巴雷齐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直至他去世。

威尔第的创作寿命很长,从 1839 年他的第一部歌剧《圣邦尼费丘伯爵

奥伯托》上演,直到最后于 1893 年完成《法尔斯塔夫》的五十四年里,欧洲的歌剧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从美声学派歌剧末期的杰作如唐尼采蒂的《唐·帕司夸勒》(1843)、韦伯和古诺的浪漫主义歌剧、梅耶比尔的法国大歌剧、瓦格纳的乐剧、比才和普契尼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直到德彪西的印象派歌剧《派里阿与梅丽桑德》(1892)⋯⋯真是五彩纷呈。但是威尔第始终像老黄牛似地在歌剧园地里辛苦耕耘,不断结出意大利歌剧的硕果,既与上述各歌剧创作的派别互相影响沟通,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威尔第就是威尔第!

威尔第不算是“多产”的作家,一生只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及一部不朽的《安魂曲》,但他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攀上歌剧艺术峰巅的。从他早年的《纳布柯》和《厄尔南尼》中便开始显露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并注意到音乐性与戏剧性的统一,尤其到了他的第十部歌剧《玛克白斯》(根据莎士比亚的话剧改编),他大胆摒弃了意大利歌剧一贯的对声乐美的追求,要将玛克白斯夫人演唱得“丑恶”,以求得戏剧的真实。他给即将排演《玛克白斯》的导演和编剧家萨尔瓦多·卡麦兰诺写信说:“⋯⋯您让塔尔东尼夫人扮演玛克白斯夫人令我吃惊。您知道我对她有很高的评价,她的气质对于玛克白斯夫人这个角色来说是太美好了。听来也许令人困惑,塔尔东尼是一位面庞姣好的漂亮女子,可是我要玛克白斯夫人丑陋而邪恶,塔尔东尼的演唱十分完美,可是我要玛克白斯夫人几乎完全不用唱。塔尔东尼的歌喉美好、清澈, 而玛克白斯夫人的声音应该粗砺暗哑。塔尔东尼的声音好像天使,而玛克白斯夫人的声音像个魔鬼⋯⋯”可见他是多么地重视剧中人物的真实。当《弄臣》、《游吟武士》和《茶花女》三部标志着威尔第已步入成熟期、享誉全欧之际,他又面对新的要求写出了几部创作手法有进一步发展的巨著,它们是为巴黎大歌剧院写的《西西里的晚钟》和《唐·卡尔洛》,为彼得堡写的

《命运之力》以及为国内写的《西蒙·波格涅拉》和《假面舞会》。例如, 他为巴黎写歌剧时必须采用自己原来不熟悉的法国大歌剧的结构,甚至要于其中穿插芭蕾场面。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们不若《弄臣》等前几部严谨细致, 然而却都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将故事展开,无论音乐和戏剧都既有闪光夺目的部分,也有冗长的沉重的缺点。更重要的是,这几部作品为他最后三部旷世之杰作《阿依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威尔第并不自诩为革新者或是像瓦格纳那样将自己对于歌剧的新概念强加于观众,而是认为自己是竭诚为公众服务的仆人。他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将意大利歌剧的水平从罗西尼等已达到的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有人曾哀叹意大利歌剧中“美声”演唱风格到威尔第的中期作品以后就完结了,这并不是由于他个人的好恶而是世界歌剧艺术发展的必然。因为此后的作品中更强烈的戏剧性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已无法让华丽的花腔演唱承担了。老实说,威尔第早期、中期的歌剧所使用的剧本是不够理想的,但是责任主要不在他而在于剧院合同的约束,尤其是受当时意大利歌剧整体的文学水平所限。即如索列拉、卡麦兰诺①和庇阿维这些高手,他们熟悉舞台和观众的口

味,编剧技巧娴熟和理解作曲家的要求,甚至精通应付检查官的诀窍,但是他们常在如何将崇高的思想通过戏剧形象表达出来这方面略差一筹,这点不足常常是由威尔第的音乐来弥补了。只有在最后威尔第得到了天才的包依托的合作,据莎翁的巨著改编而成了《奥赛罗》、《法尔斯塔夫》之时,威尔第的音乐才与优异的戏剧互相辉映。

将社会上的“卑贱”人物作为正歌剧尤其是悲剧的主人公,是威尔第的一个伟大的成就,也是他民主思想的体现。此前,平民首先在幕间插剧然后在喜歌剧中登上了主角的位置,如费加罗、赛尔碧娜。可是悲剧的主人公仍然只是神仙帝王和贵族,似乎只有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才值得同情,感情才崇高。法国革命期间民主思想抬头,凯鲁比尼等创作了一批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拯救歌剧”,但是仍常常落入贵人有难、仆婢相助、清官昭雪的老套套。就是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受迫害的弗罗莱斯坦仍然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受迫害的西班牙贵族。《波第契的哑女》中的女主角虽然是平民却可惜是个哑女,只能由芭蕾演员扮演而用舞蹈和哑剧来表达她的情感。只有在威尔第中期的三部杰作里,平民身份的男、女主角才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声有色的精彩戏剧!如《游吟武士》中的阿祖契娜和曼林柯都是被社会摈斥、鄙视的吉普赛人,曼林柯虽然是贵族血统,但从幼儿时期就为阿祖契娜抱养,视若亲生。当曼林柯冲破等级界限和贵族少女丽昂诺拉相爱时,阻挠破坏这一良缘的却是他的政敌与情敌卢那伯爵,从而造成了悲剧的结局,而最后阿祖契娜来将秘密揭穿,她向着卢那伯爵大喊:“蠢货,被处死的是你的亲弟弟!⋯⋯”《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尽管生活在珠围翠绕的环境中,但是她出身贫寒,栖身于“半上流社会”里,作达官绅商的玩物,欲求成为良家妇女而不得,社会偏见扼杀了她和阿尔弗雷德的纯真爱情,她只能抱恨以终! 又如《弄臣》中的丽戈莱托,他是个可怜的残疾人,根据中世纪欧洲某些国家的法律,残疾人不准在城市里居住除非他投靠某一贵族。丽戈莱托为了养活自己和唯一的爱女,只好在公爵府中作一名卑贱的弄臣,对主人竭力谄媚逢迎,讨他的欢心,甚至不惜助纣为虐。这是一个感情十分复杂的多重性格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弄臣》是怎样的一部歌剧。

《弄臣》是从法国的伟大作家维克多·雨果②的话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的,话剧根据确凿的史料尖锐谴责了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 在位)的荒淫暴行,并成功地塑造了弄臣特里布莱这个人物,于 1832 年刚刚在巴黎上演了一场便遭政府禁止。尽管如此,威尔第还是对这个题材十分感兴趣,他给庇阿维的信中写道:“《国王寻欢作乐》可能是当代最伟大的戏剧了,特里布莱可称得上是莎翁笔下的创造!”当时意大利的许多地区尚受奥地利控制,文艺检查制度十分苛刻,准备上演这部歌剧的威尼斯凤凰剧院的经理玛扎利写信告诉威尔第:“奉军事长官哥兹考夫斯基之命转达诗人庇阿维和优秀的作曲家威尔第,长官以他们二人未能选择《诅咒》(当时歌剧的拟用名)这样大逆不道低级下流题材以外的剧本来发挥其才能而深以为憾。长官阁下决定此剧绝对不许上演,并希望我不再提出请求。”但是玛扎利并不就此罢休,他继续和检查机关交涉,并要威尔第等对剧本作了一些改动, 如将法国国王改为曼图阿公爵,特里布莱改为丽戈莱托(法语 Rigoler—— 耍笑一词的意大利化)但是在两点上威尔第坚决不肯妥协:一是检查官认为不应表现丽戈莱托是驼背。威尔第认为:将这外形丑恶怪诞与内心充满了热情与爱的角色表现出来是十分美好的。我选择这个题材正因为它有这样的品

质和新鲜的特点,如果改掉了这个我就没法谱曲了。第二是威尔第坚持要谴责伯爵的淫荡恶行,他说:“没有谴责,作品还有什么意义?”

《弄臣》经过多次周折,终于在上演前一个月得到检查机关的通过,当它于 1851 年 4 月 11 日在威尼斯首演时大获成功,立刻成了欧洲最叫座的剧目。一般观众虽然认识不到作品的深刻涵意与创新,但也受到它的强烈戏剧性与激情的感染,认为它是威尔第迄今为止最有舞台效果的作品。全剧共分四幕,现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