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十九世纪初期的意大利歌剧

在十八世纪的帕果莱西、契玛罗萨的喜歌剧之后,意大利自身就很少有伟大的歌剧作品诞生了。曾在维也纳宫廷供职的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1750—1825),尽管由于他的歌剧作品更能投合时尚而一度比莫扎特的歌剧更为风行,但是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当不久前全世界都纪念了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他的许多歌剧作品至今仍常在世界各地上演的时候,萨列里却默默无闻了。如果不是关于他妒嫉、陷害莫扎特的那些传说,今天许多音乐爱好者都未必知道萨列里。实际上,从历史记载中看,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尽管有过一些小小的矛盾和磨擦,却并没有恶意陷害过他,相反萨列里为人相当慷慨,凭借自己当时在音乐界的显赫地位帮助过不少潦倒的同行,他的作曲修养高深,甚至连贝多芬都曾作过他的学生,莫扎特逝世以后还扶掖过他的后代。另外,在罗西尼之前就写了歌剧《塞维里的理发师》的爵凡尼·派艾西埃罗(1740—1816)的喜歌剧在那个时期也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十八世纪末将意大利歌剧推上了峰巅的却是一位奥地利人——莫扎特!这位旷世奇才不仅对于歌剧,而且对于交响乐的创作都起了历史转折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在交响乐等方面有贝多芬来接过莫扎特的接力棒,那么在歌剧方面德国则有韦伯,意大利则有罗西尼、贝利尼和唐尼采蒂这三个人。

就在莫扎特凄凉地离开人世之后第二年,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 1868)便在一个名叫佩扎罗的小镇诞生了,他和贝利尼、唐尼采蒂一起将意大利歌剧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成为威尔第之前意大利最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的父母虽然也都从事文艺工作,但是远不如莫扎特和韦伯的父兄辈那样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和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的父亲是法国号和小号手,既为镇上的升旗仪式吹号,也在小歌剧班子的乐队中演奏。母亲是小歌剧团的演员,有一条天生的好嗓子,靠口传心授学会了不少剧目。罗西尼从十来岁起就常常随父、母所在的小剧团闯荡江湖,他既有一条童声女高音的好嗓子,又会奏古钢琴和大提琴,在小剧团里摸爬滚打的锻炼使他从小就熟悉了舞台、了解了观众。十四岁时罗西尼进入波洛那音乐学院学习,十八岁就写出了第一部歌剧《婚姻交易》,他的成名之作正歌剧《谭克雷狄》和喜歌剧《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少女》都是他二十一岁时写成的,在威尼斯上演大获成功。从《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少女》使人想起莫扎特的《后宫诱逃》, 内容都是欧洲的青年女子在东方遇难——被卖到巴夏府为奴,但能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勇敢终于脱险并和爱人团聚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使妇女也觉悟到了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剧本也没有将土耳其、阿尔及尔的巴夏们描绘成凶恶野蛮的土皇帝,相反都是有文化教养、品质高贵善良的人, 只是封建制度和权力使他们作了错事,一旦良知发现,便都抑制了自己的情欲而成全了异国的恋人们。

从此以后罗西尼便开始了繁忙而有成果的歌剧创作事业,1815 年他二十三岁时就被聘为那不勒斯歌剧院的艺术指导,次年便写出了堪称世界最优秀的喜歌剧之一的《塞维里的理发师》,然后他又创作了喜歌剧《鹊贼》、《灰姑娘》,正歌剧《奥赛罗》、《阿尔密达》、《湖上夫人》、《摩西在埃及》等等。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塞维里的理发师》:在前面第二章已经提到过, 它是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已经由意大利作曲家派艾西

埃罗作曲,于 1782 年上演了,然后莫扎特又写了第二部《费加罗的婚礼》。应该承认,派艾西埃罗的这部歌剧写得是不错的,上演后受到较高的评价, 并且在意大利各地经常上演。年轻的罗西尼敢于向老前辈挑战,立志超过尚健在的派艾西埃罗是要有一些勇气的,他先向老前辈写了一封很客气的信, 请求允许他再写这个题材,而派艾西埃罗也已看出罗西尼后生可畏,便也大度地复信祝他成功。果然,罗西尼的《塞维里的理发师》以其更强的戏剧性、更紧凑的戏剧结构,尤其是那使人愉悦、兴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快乐的音乐,如汹涌的后浪很快就将前者淹没了。它至今仍然牢牢地站立在世界歌剧舞台上,而派艾西埃罗的那一部,只有为了学术探讨或纪念才偶而上演。歌剧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塞维里,第一幕的场景就在那里的一个街心广场上。阿尔玛维瓦伯爵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少女罗西娜,但苦于没法接近她,于是就带了一班乐师在她的窗下唱小夜曲。罗西娜是一名孤女,却有一笔丰厚的遗产和嫁妆,她的监护人年老贪心的巴尔托洛医生妄想人、财两得,娶她为妻,便将她看守得十分严密。这时天已黎明,从广场的一头传来了愉快的歌声,唱歌的人是费加罗,他是这里的大忙人、百事通,理发、美容、说媒、医病无所不能。费加罗在这支“快给城里的忙人让路”的谣唱曲中将自己的职业、生活以及当时的风俗习惯都形容得维妙维肖,是歌剧男中音唱段中的佳作。费加罗边唱边来到广场和伯爵撞个正着,他们原是老相识,费加罗以前作过伯爵的仆人,于是伯爵便请他帮忙并许以重酬。费加罗高兴地唱道: “在金钱的激发下便能冒出天才的火花”。他对伯爵说:由于自己定期去为巴尔托洛修面,因此很熟悉这家的内情,他让伯爵再唱一支自我介绍的小夜曲,伯爵便对着罗西娜的窗子诉说;讲自己叫林多罗,是个大学生,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爱罗西娜忠贞不渝⋯⋯美妙动情的歌声打动了少女的心,她刚刚打开窗子应和了一句:“亲爱的请接着唱下去”,便被忠于巴尔托洛的女管家贝尔塔拽了进去,窗子也关上了。

于是费加罗便出主意让伯爵假扮成酒醉的士兵,以便进入巴尔托洛的家门,因为恰好有一联队的士兵刚刚来此驻防,要借住一部分民宅。当伯爵兴冲冲地去进行准备的时候,费加罗便去敲巴尔托洛的家门,以便先替伯爵与罗西娜沟通。这时恰好巴尔托洛刚刚出去找音乐教师巴西里奥,帮自己筹备与罗西娜的婚事,于是费加罗便乘虚而入。

第二幕是在巴尔托洛家的客厅。罗西娜听到伯爵的小夜曲后兴奋异常, 浮想连翩,她用一支华美的咏叹调“我心中响起温柔的声音”来表达少女渴望恋爱自由的心情,她唱道:“我本是礼貌周到温驯多情,但假如将我惹恼, 我也会变得像毒蛇般地狡猾凶狠。”费加罗来对罗西娜说林多罗是自己的表弟,到塞维里来完成学业并且狂热地爱上你,你若也有意可以写封信给他。罗西娜假装作不好意思,其实在费加罗进来之前她早就写好了,当她取出信来时倒让费加罗钦佩不已。

正在他们说着的时候,巴尔托洛回来了,于是费加罗就赶紧藏了起来。巴尔托洛警惕地不断盘问罗西娜:为什么写字台上的信纸少了一张?为什么她的手指沾有墨水痕?为什么羽毛笔是新削过的⋯⋯罗西娜都巧妙地应付了过去。卑鄙贪财的巴西里奥来了,他给巴尔托洛带来了“坏消息”:“阿尔玛维瓦伯爵来到了这里,很可能是为了追求罗西娜”。两人紧急商量对策, 巴西里奥建议用谣言和诽谤来向伯爵进行人身攻击。在这支绝妙的男低音咏叹调里,罗西尼用由弱渐强的音乐,形容谣言起初好像一阵微风,然后到处

传播愈来愈响,最后能以雷霆万钧的威力彻底毁掉一个人的名誉!他们还商议赶快举办巴尔托洛与罗西娜的婚事以免夜长梦多。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费加罗偷听了去。

一阵剧烈的敲门声,来了一个“醉酒”的士兵要借宿,他东倒西歪到处张望,实际上在寻找罗西娜,他就是扮作士兵的阿尔玛维瓦,可是巴尔托洛却信以为真,他急忙翻箱倒柜找出来豁免证明,却被醉兵抢过去扯得粉碎, 吵闹得将维持秩序的宪兵都惊动了,这一幕就在“混乱”的重唱中结束。

第三幕在巴尔托洛的书房里。幕启时巴尔托洛从外面回来,他向联队长打听过了,根本就没有什么酒醉的士兵要来宿营,于是他便疑心会不会是阿尔玛维瓦为了要钻进他家而假份的。可是他刚一回到家就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这是一位文雅的青年。自称名叫唐·阿隆佐,是巴西里奥的学生,由于老师生病让他今天来为罗西娜上音乐课。已成惊弓之鸟的巴尔托洛不肯轻易相信,于是阿隆佐便诡秘地对他说:自己恰巧和“林多罗”下榻于同一所旅店,发现此人向罗西娜求爱,实际上是想将她骗走,然后卖给阿尔玛维瓦伯爵,并且取出一封罗西娜给林多罗的情书为证。巴尔托洛高兴地夸奖他“有其师必有其徒”,放心地叫罗西娜来跟他上课。罗西娜在上课时本来应该唱符合剧情发展和她本人心情的一首叫“防不胜防”的曲子,有一语双关之妙趣。然而在后来的演出时,女主角为了炫耀自己的声乐技术,常常唱一些虽然花哨好听却与戏中情境不相符的曲子,这是很不对的。

巴尔托洛坐在一旁听课,不久便打起瞌睡来,这倒给一对情人以谈情说爱的机会,而当老头儿一醒来,他们又赶紧装作认真研究乐谱的样子。巴尔托洛还批评当代的音乐不好听,自己唱起了一首古典歌剧的咏叹调,正在他唱得起劲时,费加罗忽然来给巴尔托洛修面,他说如果现在不修,过两天他都在军营给军官们理发,就没有时间来了。费加罗借去储藏室取围布的机会, 故意打碎瓷器惹得巴尔托洛跑过去查看,这一对青年恋人便抓紧时机商定了夜间逃跑的计划。在修面的过程中,费加罗一会儿用肥皂沫糊住巴尔托洛的眼睛,一会儿用身体挡住他们的视线,好让罗西娜和阿尔玛维瓦继续谈情说爱,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喜剧画面。忽然,巴西里奥挟着乐谱教课来了,使得费加罗他们三个人困窘万分,于是“唐·阿隆佐”急中生智,马上过去对“老师”说:“看你的气色十分不好,这是给你治病的良药。”说着偷偷塞给他一袋钱,巴西里奥会意地赶紧说:“是的,我很不好受得回家卧床休息。” 便告辞回家了。这段戏以精采的五重唱达到了高潮,在女管家贝尔塔的歌声中告一段落:她埋怨这个家里总是乱七八糟,连老头也想找个年轻的妻子, 可是自己的青春却已逝去了。

巴尔托洛始终对唐·阿隆佐的出现抱有怀疑,于是又找了巴西里奥来追问,这时巴西里奥只好坦白了一切。巴尔托洛便找了罗西娜来,对她揭穿了“林多罗”要以谈爱情为名将她拐卖给伯爵的“诡计”。罗西娜听信了巴尔托洛,也将今晚与“林多罗”私奔的事告诉给他,并且答应和他结婚。巴尔托洛喜出望外,不顾外面雷雨交加,派巴西里奥去将神父和证婚人赶快请来, 同时安排仆人守在罗西娜房间的阳台对面,待费加罗和阿尔玛维瓦攀上阳台进入房间之后就赶快撤掉扶梯,自己则去找宪兵队来抓“骗子”。全然不知这些变故的费加罗和阿尔玛维瓦满心以为成功在望,冒雨兴冲冲地攀上了阳台外的扶梯!然而待他们进到屋内,却发现罗西娜对“林多罗”表示出极大的愤怒和猜疑,待到误会解释清楚,罗西娜知道了“林多罗”就是伯爵本人

时,阳台外的梯子却被人撤掉了,而巴西里奥也带着神父和证婚人走近了。费加罗趁着巴尔托洛去找宪兵未归时,便对神甫说是罗西娜和阿尔玛维瓦伯爵要立刻举行结婚仪式,巴西里奥面对着伯爵让他在手枪和宝石戒指之间选择其一的情景也只得见风转舵。等到巴尔托洛急忙带了宪兵赶来时,婚礼已经完成了,他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和贝尔塔成了亲!聊可自慰的是:罗西娜将自己的全部嫁妆留给了她的监护人。

《塞维里的理发师》里面不仅有极为精彩的独唱和富于戏剧效果的重唱,而且乐队部分也和戏剧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早已超越了“伴奏”的职能。有时它好象发出会心的微笑;有时它好似愤怒的雷霆,在最后一幕罗西娜出奔前对雷雨的描写,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使它进入世界最优秀的喜歌剧之列,并且在舞台上流传至今。

有人说罗西尼只擅长写喜剧,甚至贝多芬也曾建议过罗西尼尽量发挥这方面的长处,但是他一生之中仍写过一些成功的正剧甚至悲剧,至少可以说他在这方面不是毫无建树的。例如《奥赛罗》,虽然由于剧本改编得很不理想,将莎翁深刻的悲剧写成了一则普通的四角恋爱故事:威尼斯贵族埃米洛的女儿苔丝德蒙娜与奥赛罗相爱,但是埃米洛为了奉承执政长官硬将她许配给长官的儿子罗德里哥,而雅果由于也倾慕苔丝德蒙娜而不得,便与罗德里哥联手陷害奥赛罗⋯⋯除了最后一幕苔丝德蒙娜于卧室中被奥赛罗杀死的情节与原著一致之外,前面的戏几乎与原著毫无共同之处。但就是这样,罗西尼也摒除了当时意大利歌剧结尾时主角必须唱一大段花腔咏叹调而不管剧情如何的习惯,忠实地将这一场戏写成了动人的音乐戏剧,这应该归功于罗西尼的悟性和莎士比亚的伟大的戏剧感召力。在威尔第和包依托的杰出改编本问世之前,罗西尼的这部《奥赛罗》在欧洲还是颇有影响的。另外,他从伏尔泰的剧作改编的《塞米拉密得》,描述了巴比伦皇后塞米拉密得杀夫篡位, 最后自己也惨死的悲剧,至今仍经常上演。

再看看罗西尼对《灰姑娘》的改编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个童话故事在欧洲可谓家喻户晓,但是罗西尼与费拉蒂却别出心裁将它改编成了一出强调人间温情的喜剧:破落贵族曼尼菲柯有两个丑陋自私的女儿克洛林达和蒂丝贝,以及美丽贤良的养女安琪林娜。曼尼菲柯和两个亲生女儿整天游手好闲, 还妄想攀一门阔亲事来解救窘困,将所有的家务劳动全让安琪林娜承担。王子想选一位品貌兼备的妻子,请他的老师阿里多罗化妆成流浪汉在城中寻访,他走到曼尼菲柯的门口想歇歇脚讨一口吃喝,却遭到恶姐姐们的辱骂, 只有安琪林娜同情地给他拿来了咖啡和面包。第二天,王宫邀请所有的贵族带上年轻的女儿们去参加舞会,曼尼菲柯的两个女儿打扮好兴冲冲地去了, 只留下安琪林娜在家守门。不料阿里多罗忽然带着漂亮的衣饰来了,他让安琪林娜换了装,乘着漂亮的马车也去宫中参加舞会。在宫中,王子为了考察淑女们的品德,让侍从丹第尼妆扮成王子,而自己却穿着侍从的制服在一旁站立。果然,包括曼尼菲柯的两位宝贝女儿在内的许多贵族小姐,都纷纷向假王子大献殷勤,而只有安琪林娜与“侍从”一见钟情互相心许。最后真相大白,众人后悔不及,而贵为王妃的安琪林娜仍不改其善良、谦虚的本性, 宽恕了曾经苛待自己的养父和姐姐们。在这部戏里罗西尼用音乐描绘人物的性格、心情亦很出色,例如丹第尼于最后向曼尼菲柯说出自己的身份时,他先用谨慎小心的语气唱着:“我就要对你,揭穿一个秘密,一个重要的秘密⋯⋯”然后转入快板,还是相同的旋律但是节奏加快了,情绪也就变了,

他神采飞扬地唱出:“那真正的王子,正谦卑地站在那里!”女主角安琪林娜于开场时唱的咏叹调“生来命苦”,因情绪忧郁使用了缓慢抒情的音调, 待她做了王妃后唱的宽恕了大家的“不要悲伤”,却是宽广流畅的旋律,甚至最后还有一段华丽的花腔,表现了她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时的精神面貌。

1824 年罗西尼应邀去巴黎担任那里的意大利歌剧院的艺术指导,既指导他们排演意大利歌剧也向剧院提供自己的作品。他先将自己原来的作品如《灰姑娘》、《湖上夫人》、《奥赛罗》、《摩西在埃及》和《塞米拉密得》等整理加工,供该剧院上演,都受到了热烈欢迎,然后又为它写了喜歌剧《奥里伯爵》。但是罗西尼在巴黎期间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最后的力作, 便是英雄史诗般的《威廉·退尔》,它于 1829 年 8 月 3 日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最初的剧本是用法语写的。

经过了 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巴黎,思想活跃、欣欣向荣,是欧洲的政治、金融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来此求得事业上的发展。如匈牙利的伟大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便是 1823 年移居巴黎的,稍后,肖邦也来到了这里。在巴黎的歌剧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吕依基·凯鲁比尼(1760

—1842)是意大利人,贾可谟·梅耶比尔(1791—1864)是德国犹太人,关于他们以后还要述及。在谈到《威廉·退尔》之前却一定要提一下法国作曲家达尼埃尔·奥伯(1782—1871)的大歌剧《波第契的哑女》,这部于 1828

年首演于巴黎的歌剧,表现了 1647 年那不勒斯的渔民起义,被称为是歌剧史上第一部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角的大歌剧。女主角哑女法尼拉是一位受到贵族侮辱、被迫反抗的舞蹈演员,她的哥哥马塞奈洛是起义的渔民领袖。当贵族企图收买马塞奈洛,让他放弃起义时,他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你所有的财富都是我们的劳动果实,你还能给我什么不属于我的东西?”这句话成为一时的名言。尽管如史实那样,起义最后惨遭镇压,法尼拉和马塞奈洛等也都壮烈牺牲,可是剧中表现的斗争精神鼓舞了当时一些被压迫的民族起来反抗,例如 1830 年这部歌剧在布鲁塞尔的上演,竟促进了比利时人民向荷兰统治当局争取独立的运动。

《波第契的哑女》的上演对罗西尼不能不产生影响,于是他便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谱写出一出瑞士人民反抗暴君、争取独立的壮丽颂歌。威廉·退尔是中世纪瑞士传奇式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瑞士各邦从奥地利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后来的瑞士联邦共和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事迹成了全世界争取民族独立的人们的榜样,连我国的小学教科书里面都有他射苹果战胜了敌人阴谋的故事。十八世纪德国诗人、戏剧家弗雷德里希·冯·席勒③(1751—1812) 就此题材写成一部五幕话剧,1804 年于魏玛首演成功,然后就被译成各种语言在欧洲普遍上演。罗西尼所用的法语剧本便是艾提安尼·德·茹伊等人从席勒原作改编的,后来卡里斯托·巴齐将它译成意大利文,在卢卡演出。

《威廉·退尔》的序曲不仅仅是歌剧的序曲,也是一首管弦乐作品中的杰作。作曲家首先用大提琴声部描绘了郁郁葱葱的群山,木管声部表现出恬静的田园生活及优美的大自然风光。然而,乐队全奏表现的暴风雨来临,既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又是历史灾难的象征,而最后用表现人民奋起抗争的宏大进行曲,将观众的情绪引入了剧中的英勇战斗故事中。这序曲好象一首壮丽的音诗,常常在音乐会中单独演奏。

当第一幕的大幕升起时,村民们正在准备庆祝三对青年人的婚礼,威

廉·退尔依铲站立,沉思着祖国的命运,他的妻子艾德维格在纺线,他的儿子杰美在练习弩箭。此场面看似歌舞升平,实际暗伏着危机。村中的长老梅契塔由儿子阿诺尔多搀扶着上场准备为婚礼祝福,他和退尔一家进屋去了, 村民们也暂时离开,只有阿诺尔多留在台上,他通过一支优美的咏叹调唱出了心中的烦恼。这位农民的儿子有一次很偶然在雪崩的道路上救出过哈布斯堡的公主玛蒂尔德,而且二人相爱了。尽管公主十分善良和反对压迫瑞士的百姓们,但她毕竟是侵略国的显贵,阿诺尔多爱祖国,也爱玛蒂尔德,因此他受着对立感情的折磨而无法解脱。远处传来猎号声,他知道公主和奥地利的显贵们正在打猎,他正想转身走开,却碰上了迎面走来的退尔,他要阿诺尔多参加准备起义的民军,以此表示自己的爱国心,而阿诺尔多却在爱国心与爱情之间犹豫不定,却又对于退尔激励的语言不能无动于衷,陷入了极大的矛盾。

村民重新上场,婚礼开始举行,在祝福仪式之后便是民间舞蹈和射箭比赛,杰美的箭法赢得了第一名。但远处一直不断的猎号声,使退尔心情十分激动,加之阿诺尔多又悄悄溜走,退尔便十分生气地去追赶他。忽然牧人列奥托德仓惶跑来,他因为奥地利行政长官盖斯勒部下的一名兵士诱拐了他的女儿,他便杀死了那个家伙,如今受到奥军的追捕,只有渡河逃到对面森林去才能保住性命。可是水急滩险,谁都不敢驾船,正在危急时,退尔没有追到阿诺尔多气呼呼地回来了,他的驾船技术高超且见义勇为,在妻子和村民们的祝福声中退尔将列奥托德送到了彼岸,让他逃进森林脱险了。搜捕的奥军在鲁道弗带领下杀气腾腾地赶来,他们严厉追问是谁帮助牧人逃跑?大家都不开口,只有梅契塔愤怒地唱:“恶棍!在这乡村渡口没有奸细。”鲁道弗下令逮捕了梅契塔,并且让士兵放火烧毁了村庄。

第二幕是在路瑟湟湖畔的一个林木茂密的村庄,可见远处高耸的山峰, 狩猎的绅士淑女们穿场而过,只有玛蒂尔德公主离开伙伴留下来希望和阿诺尔多相见。她通过一首美丽的咏叹调“沉郁的森林”表达了对阿诺尔多的爱情。阿诺尔多来了,但是他表示由于双方地位悬殊,恐怕爱情难以相谐,但是玛蒂尔德鼓励他参加奥地利军队去建功立业,若能因战功而获得爵位,二人的结合便有可能了。阿诺尔多暂时忘却了对于祖国的责任,俩人高兴地以为这是解脱困境的出路。公主离开以后,退尔和另一名爱国志士高蒂埃罗来了,阿诺尔多坦率承认了对于公主的爱情,但是退尔告诉他,就在他和公主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的父亲由于不肯对敌人说出援救列奥托德的人而被杀害了!这消息使阿诺尔多大为震动,痛悔自己竟打算背弃祖国和亲人,他决心和退尔及众多乡亲站在一起为父亲报仇!

这时有几组合唱声交替接近,他们是各州应召前来会合的起义者,他们举着镰刀、草杈作为武器,从山路和水路前来,他们围绕着退尔,退尔用热情的语言鼓舞着人们,大家宣誓要与敌人血战到底!合唱的音乐是如此悲壮感人,甚至能使观众席里的人们也激动得要上去参加到这伟大的行动中去!第三幕第一场是一场短短的戏,阿诺尔多将父亲的被害告诉了玛蒂尔

德,并说他今后只为替父亲报仇而活着,公主提醒阿诺尔多要特别提防盖斯勒这个阴险残暴的家伙,二人唱着“永远诀别”而分手。

第三幕第二场的戏是全剧中最紧张、最扣人心弦的。开幕时,盖斯勒面色阴沉地坐在高台上,士兵们强迫村中少女们跳舞供这个暴君娱乐。盖斯勒还独出心裁地让路人们对他挂在树上的帽子行礼,就如同对他本人一样,可

是退尔带着杰美走过的时候高傲地拒绝了。于是盖斯勒便想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让退尔用箭射穿顶在儿子头上的苹果,射中就可以释放,如射不中就要被监禁处罚!退尔的心剧烈地颤抖了,乐队中的大提琴奏出了他心中的悲伤,他用“要保持非常的平静”这支柔美的男中音咏叹调表达了作父亲的崇高感情。退尔这位神箭手在儿子坚定目光的鼓励下将苹果一射两半,然而当他转身时,不小心从怀里落出了另一枝箭,盖斯勒问他意欲何用?退尔豪迈地说,假如我第一箭失手,第二箭就射穿你的心脏!暴怒的盖斯勒收回了释放的命令,让士兵们将退尔父子押到路瑟湟湖对面居斯纳赫城堡去处以极刑。玛蒂尔德强行将杰美留下,退尔趁混乱之际,悄悄地让杰美去点燃号召起义的烽火。场上的群众齐声发出了“该死的盖斯勒!”的悲呼。

第四幕第一场开幕时,阿诺尔多一人在他和牺牲了的父亲共同生活过的房子里,悔恨和复仇的渴望使他憔悴。群众因退尔的被捕而警醒,他们勇气高涨、渴望行动,可是缺乏武器。阿诺尔多在屋子里发现了父亲和退尔收藏武器的地窖,他狂喜地领着众人取出武器,唱着歌出发营救退尔。

最后一场戏是在狂风暴雨的湖边,妇女们在小房子里为男人们祈祷,玛蒂尔德也和妇女们在一起。杰美想起了父亲的嘱咐,便不顾阻拦,奔上山顶去将号召起义的烽火点燃。列奥托德跑来报告大家:盖斯勒押解退尔开向城堡去的船遇上了大风浪,敌人只得解除退尔的镣铐,让他掌舵将船驶回,否则船就会有倾覆的危险,但是就在船刚刚抵岸一瞬间,退尔一跃上岸,然后用力又将船踹回到惊涛骇浪里。退尔从赶来的杰美手中取过弩箭,登上岩石大呼:“瑞士重见天日了,盖斯勒,这是给你预备的!”他的箭法百发百中, 一箭就将暴君射中,盖斯勒落水而死。阿诺尔多来报告说起义军已将州的首府攻克,天空的风雨渐渐停止,露出了晴朗的蓝天。

从《威廉·退尔》可以看出,十八世纪以华丽的声乐旋律为特点的歌剧学派已近尾声,而思想更深刻、旋律更宽广、戏剧性更强烈的浪漫主义歌剧学派正在崛起,罗西尼的这部歌剧作品恰似衔接二者的桥梁。罗西尼在这部歌剧中运用的代表群体的大合唱和更加丰富多变化的乐队部分,对后来的梅耶比尔等人的大歌剧亦有重大影响。

可是当《威廉·退尔》于 1829 年上演以后,刚刚三十七岁的罗西尼便从此搁笔不再写歌剧,只是偶或写些沙龙小品或整理一下旧作,直至晚年才又写了一部较大型的《圣母哀悼曲》,在他以 76 岁高龄去世以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过着安富尊荣的生活。对此音乐史家的评说不一,有人说他才尽,有人说他慵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更确切:“天才也应当激流勇退。”但是罗西尼仍然十分关心歌剧事业和扶植后进,将大笔经费捐给家乡办了一所音乐学院,将手稿等捐赠给了家乡的博物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成为欧洲歌剧的宝贵遗产。

当罗西尼于 1824 年去巴黎定居之后,两位才华卓越的后起之秀便在意大利崛起,很快填补了他的空白,这就是文琴佐·贝利尼(1801—1835)和盖坦诺·唐尼采蒂(1797—1848)。贝利尼的成名之作《海盗》上演于 1827 年,1830 年他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卡普勒与蒙塔古》更使他名声大振。在这部歌剧中,作曲家用女中音来表现罗密欧,至今仍时有上演。次年,他的两部最优秀的歌剧《梦游女》和《诺尔玛》便诞生了, 这两部作品奠定了贝利尼在歌剧史上的地位。唐尼采蒂的成名作《安娜·波连娜》完成于 1830 年,紧接着于 1832 年上演了他影响很大的喜歌剧《爱之

甘醇》,1835 年上演了他的抒情悲剧《拉麦默尔的露契亚》,这两部戏至今仍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由于此时罗西尼已经不再创作新的歌剧了,他们二人便成了意大利歌剧范畴内最受欢迎的作曲家。

贝利尼生于卡坦尼亚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他自幼也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稍长便去那不勒斯的圣·撒巴斯蒂安音乐学院师从名作曲家僧伽列里。1825 年贝利尼尚在学习时,便写了歌剧《阿黛尔逊和萨尔维尼》,当它在音乐学院内上演时,引起了同时担任米兰斯卡拉和那不勒斯圣·卡尔洛这两所著名歌剧院经理的多米尼柯·巴比亚(1778

—1841)的注意,立即邀他为圣·卡尔洛剧院写了《琵央加与日耳曼多》, 为斯卡拉剧院写了《海盗》,从此,年仅 26 岁的贝利尼就成为意大利歌剧界的知名人物了。这当然首先因为贝利尼的才华出众,但是巴比亚善于发现人才也功不可没。巴比亚的艺术眼光敏锐,气魄和精力过人,同时管理着意大利两所著名的歌剧院,罗致了当时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家和演员,形成了精彩的新戏和名角不断涌现的红火局面。巴比亚当年曾将年轻的罗西尼引荐给公众,还将韦伯、格鲁克等外国作家的歌剧作品介绍到意大利来上演,他对意大利歌剧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根据同代人的描述,贝利尼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气质高贵典雅, 他的作品亦如其人,以优美抒情略带忧郁的旋律见长,人称他是歌剧界的肖邦。但他也同肖邦一样,在某些情况下会迸发出革命的激情,就像肖邦在他的波兰舞曲或“革命”练习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例如贝利尼的《诺尔玛》中感情激越的序曲和高卢军民雄壮的合唱便都是这样。尽管贝利尼没有如肖邦或者威尔第那样有意识地将创作与祖国的独立解放密切结合,但是只要作为一名在意大利争取民族解放的大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家,不可能不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那样的情绪和气氛来,这是不以艺术家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诺尔玛》是贝利尼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一部歌剧,它描述公元前五十年左右罗马人征服了高卢人的年代里,高卢人德鲁易教女祭司诺尔玛与罗马驻高卢的总督波里昂的爱情悲剧故事。高卢人是当年居住于今天法国、比利时、德意志西部和意大利北部地区的克尔特人的总称,从公元前五百年至公元后二百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均受罗马人的统治,彼此间有多次战争。歌剧开始时诺尔玛的父亲、德鲁易教教主奥罗维索率领教徒和战士们在宏壮的乐声中来到了圣树林,他对全体宣布:待圣锣鸣响月亮上升,诺尔玛就要来这里举行祭礼并唤起克尔特人民举行起义,反抗罗马人的压迫。

当教徒和武士们下场后,罗马总督波里昂和他的朋友弗拉维奥走来。波里昂说诺尔玛不惜违反教规和自己相爱,并且和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可是如今他对诺尔玛的爱情已经衰微,而有了更年轻美丽的女祭司阿达尔姬萨作为新欢,他还曾梦见自己携阿达尔姬萨返回了罗马,在拜谒维纳斯的圣殿时听见了诺尔玛怒斥自己负心。这时,他们听到德鲁易教徒们走来便匆匆离开, 最后波里昂还说要将野蛮的德鲁易教作为异教来摧毁。

诺尔玛在波里昂等离开后率领着女祭司们上场,在祭坛上,她唱了一首非常美丽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抒发了她的矛盾心情。作为高卢人的女祭司,她有责任为本民族反抗侵略的斗争而祈祷,但是她又狂热地爱着敌方的总督,并且和他生了两个孩子,虽然近来感到他对自己冷淡了,可是仍然不希望由于战争而危及她和波里昂的爱情,她祈求月亮这圣洁的女神将和平播洒在大地上,希望爱人重新回到自己的怀抱,甚至不惜对抗整个世界来

保护爱人的生命!她告诉群众说“圣书启示”罗马人将来会自行灭亡,目前天数未尽,众人不可轻举妄动。诺尔玛和众人离开之后,女祭司阿达尔姬萨一人留下来向神倾诉自己无法抗拒爱情的苦恼,波里昂见只有她一人在此, 便又过来劝诱她和自己一同回罗马去,她被爱情迷了心窍,竟同意了。

第二场戏是在诺尔玛的住处,她正向好友克劳蒂尔达诉说自己的苦恼: 波利昂将她和孩子抛弃,她对孩子真是爱恨交织。这时,阿达尔姬萨来向诺尔玛忏悔说自己违反了教规,爱上一个罗马人。诺尔玛由于自己有过切身的体验,倒也没有责备她,反而同情地打算解除她作为女祭司的神圣誓约,使她如愿。但是诺尔玛从阿达尔姬萨所叙述的与罗马男子相爱的过程、甚至对方求爱时所说的话都似曾相识,不由警觉地追问这罗马男子到底是谁?这时波利昂正好走来,阿达尔姬萨便说:“你看,就是他!”诺尔玛不禁怒火高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三重唱:诺尔玛怒斥,波里昂辩解,阿达尔姬萨发誓不再和这负心汉来往!

第二幕第一场场景同前,诺尔玛坐在熟睡的孩子旁边,心中的爱与恨在激烈斗争着,她几乎要举起匕首来杀死孩子,以发泄对波里昂的仇恨,可是作母亲的天性又使她不忍下手。最后她找来了阿达尔姬萨放她去和波里昂结合,还要她答应将两个孩子一同带去好好抚养。阿达尔姬萨表示自己绝不愿意作伤害诺尔玛的事,要去找波里昂劝他与诺尔玛重归于好。这场戏通过一段动人的二重唱表现了出来。人们形容为“旋律的对话”。

第二场戏是在林中空地上,高卢的武士们聚集在这里准备起义,但是传来消息说波里昂即将被召回罗马,那个将要来接替他的新总督十分暴虐,于是奥罗维索劝大家暂时忍耐以待时机,免得无谓牺牲。贝利尼将这一段男低音独唱与合唱的戏写得十分传神:

奥:我同样在罗马人的轭下愤怒难忍, 渴望着战斗。

但是天不假以时机, 我们只好伪装温驯。

合唱:如果伪装有利,就伪装吧! 可要将愤怒埋在心底。

奥:我们将怒火深埋在胸中, 直到罗马人以为它已经熄灭, 当它喷发出来的那天来到, 它的光焰一定更为猛烈。

音乐是用抑制的轻声演唱,但蕴含着愤怒。

诺尔玛焦急地等待着阿达尔姬萨的回音,但是克劳蒂尔达来说,由于劝说波里昂无效,她独自返回了神庙,闭门静修去了,可是波里昂去神庙还想将她劫走同去罗马。诺尔玛听后怒不可遏,她敲响了神锣,召集祭司和武士们宣布立刻进攻罗马人!这时一个擅闯神庙的罗马人被捉来了,他就是来找阿达尔姬萨的波里昂,高卢人民群情激愤,要求立刻处死他,并且将违反清规的女祭司也一同处死!焚人的火堆已经搭好,诺尔玛说:违反清规的女祭司不是别人而就是自己,她在众人惊异地呼喊中从容走上火刑台,而紧随在她后面的却是波里昂,他要用行动来赎罪!

贝利尼堪称是歌唱旋律的大师,戏剧的矛盾都被他用抒情的场面表达了出来,如前面提到过诺尔玛、波里昂与阿达尔姬萨的三重唱,尤其在歌剧的

最后,诺尔玛和波里昂二人在火堆上构成了一幅静止的雕塑式的画面,而将激烈的内心情感全都交给了音乐!

贝利尼于 1833 年 2 月应邀去伦敦,在那里上演了包括《卡普勒与蒙塔古》在内的几部歌剧,很受欢迎。同年八月他去了巴黎,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是在那儿度过的。在巴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剧本,因此除了 1835 年完成的《清教徒》之外就没有写更多的作品,但是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 如音乐家肖邦、柏辽兹,诗人海涅等等。长辈同胞罗西尼对他更是关怀备至。可惜由于他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竟于 1835 年 9 月客死于法国。贝利尼和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一样,都是早逝的天才,在他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中, 向人类贡献出十部歌剧和一些其他体裁的声乐器乐作品,舒伯特的墓志铭中有一句话对于贝利尼也非常适合:“这里埋葬着丰富的音乐财富和更美好的希望。”

唐尼采蒂的性格却恰和贝利尼相反,他热情开朗,富于幽默感,而且多才多艺。除了作曲专业以外,他也爱好美术和文学,常常自己动笔修改剧本。他自幼喜欢唱歌,曾经是童声女高音,成年后却成了挺不错的喜剧男低音歌手。他还会拉中提琴,有时还参加弦乐四重奏呢。唐尼采蒂的生活经历也比较丰富,年轻时一度应征入伍,这段生活为他后来写《联队之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贝利尼的创作是“慢工出细活儿”,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只有十部歌剧问世,唐尼采蒂却是“快手”,从二十岁到四十五岁(此后他就重病缠身)写出了七十多部歌剧,尽管其中良莠不齐,有的是应付剧院需求的急就章,但也留下了如《安娜·波连娜》、《爱之甘醇》、《拉麦默尔的露契亚》、《联队之女》、《唐·帕司夸勒》等十来部传世之作。他的作品不仅风靡意大利本土,就是在巴黎、维也纳等欧洲重要的歌剧城市里也占显要位置,至今屡演不衰。很难说唐尼采蒂的喜歌剧和正歌剧哪种更优秀,而是各自都达到了当代的巅峰水平,并且给后世以重要启迪。在他的歌剧中音乐性与戏剧的结合不仅优于贝利尼甚至罗西尼,而且成为以后威尔第的音乐戏剧的先河。

唐尼采蒂生于贝加尔莫,在家乡和波罗那学习音乐,是意大利作曲理论大师马蒂尼神父的“徒孙”,从学生时代起就创作歌剧,后来从军期间也没有停止作曲,他的歌剧事业可以从 1830 年上演的《安娜·波连娜》正式算起,

这是一部描写英国宫廷生活的悲剧。紧接着 1832 年又上演了他最优秀的喜歌剧之一《爱之甘醇》,从里面男主角涅摩林诺的“偷洒一滴泪”这样的咏叹调,可以看出他的旋律才能丝毫不逊于贝利尼,而通过音乐、尤其是管弦乐塑造剧中气氛的才能还优于贝利尼,像这首咏叹调前面的大管独奏引子一响,一个淳朴、忧郁的农村青年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

唐尼采蒂和罗西尼、贝利尼都是善于为特定的优秀演员写戏的,当初罗西尼的《灰姑娘》、《塞维里的理发师》和《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少女》之所以都以女中音扮演女主角,除了当时盛行以这个声部来演唱未婚的青年女子角色的习惯之外,也得力于后来成了他夫人的优秀女中音演员伊萨伯莉·柯尔布兰(1785—1845)的杰出表演。这样做虽然也有时导致作曲家屈从于名演员炫耀自己的技巧和声音的虚荣心,但在很多情况下,演员也帮助了作曲家更好地认识每个声部的特性,使他们写出既优美上口又传情达意的声乐部分来。有时,作曲家写出一段咏叹调之后便交给准备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试唱,就像高级裁缝为顾客缝制精美时装一样,经过了量体裁衣和反复试样、

修改,最后穿着既合体又漂亮。这种互相切磋,对提高歌剧的创作和演唱水平都是很有益处的。这种风习一直延续到威尔第甚至更晚些的列昂卡瓦洛, 他的《小丑》中著名的序歌便是应当时要扮演童尼欧的当代最优秀的男中音演员维克多·茂瑞尔(1848—1923)之请求而写的。而唐尼采蒂的伟大悲剧

《拉麦默尔的露契亚》便是为适应并发挥芬妮·配西安妮(1812—1867)光采夺目的声乐才能而创作,他以流畅美丽的旋律和高难度而富于戏剧效果的华采乐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角的感情、心理变化直到疯狂的高潮!芬妮原姓塔齐纳尔迪,出生于歌唱世家,父亲是男高音歌唱家,也是她的教师, 她的音域宽广,能从中央 C 下面的 B 直到 F■的高音!而且任何繁难的花腔乐段都能运用自如,当时她在意大利和巴黎表演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甚是知名。后来和作曲家朱塞庇·配西安尼结婚。露契亚这个角色也一直是历代女高音声乐大师们的拿手好戏,如安德琳娜·帕蒂、伽里·库奇、丽莲·庞斯、玛丽亚·卡拉斯和琼·萨瑟兰都十分擅长表演这个角色。

《拉麦默尔的露契亚》取材于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 的小说,由卡麦兰诺改编为歌剧剧本,叙述了一出十六世纪苏格兰两家世仇的子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它虽然不像《罗密欧与朱丽叶》委婉动人,但却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开了更强烈的戏剧矛盾。这个特点也是由于司各特擅长宏伟场景的历史题材而决定的。

歌剧第一幕的标题是“离别”,第一景在罗文斯伍德城堡外面的原野, 亨利·阿希顿爵爷和他的随从诺曼诺、家庭教师雷蒙德上场。阿希顿和罗文斯伍德这两个古老的苏格兰家族世代相仇,如今阿希顿家族已经占了上风。而罗文斯伍德家族已经败落,但是亨利对于尚有艾德伽·罗文斯伍德存在而耿耿于怀,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尤其当亨利风闻自己的妹妹露契亚与艾德伽相爱更是坐立不安,他这次带人到这儿来便是如他所唱的,要“像闪电撕开云雾,一定要把秘密揭穿。”亨利这样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由于和国王的关系不和谐,怕自己在朝中难以立足,便想通过联姻方式将妹妹嫁给在朝中有势力的奥图尔·布克劳爵爷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雷蒙德很同情露契亚地说:“她丧母的哀伤还未过去,怎能谈到结婚?”亨利则在他唱的短歌中表示:“一定要为家族报仇,更不能容忍妹妹的背叛。”一队猎人走过来, 当亨利向他们打听露契亚是否在此和情人相会?猎人们以轻快的合唱回答: 他们看到夜间一对恋人在此相会,男子就是艾德伽!亨利决心拆散这一对恋人,以达到自己双重的目的。

第二场戏的地点在阿希顿家的花园,舞台中央有一池喷泉,幕启时乐队中的竖琴奏出了动听的音乐,以描绘喷泉的琮琤,这是唐尼采蒂在歌剧中用器乐描绘景物的又一精采例子。露契亚和女伴爱丽思一面在等待着什么,一面唱出了一支凄婉的歌:

在寂静的深夜里,星、月都暗淡, 在欲雨的密云下,我听到一声悲叹, 我看见了她,一个苍白的幽灵,

她双唇微启欲说,但我却不能听见, 她摇手警告我,然后便消失,

只余下水面银光一片⋯⋯

露契亚告诉爱丽思:这少女是家族的祖先,因被猜忌而惨遭杀害,就埋在这水池下面。爱丽思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劝她快放弃这无望的爱情,但是

她说只有在他的目光下才能消除一切阴云并感到光明、愉快,紧接着她便用一段欢快的花腔唱出对于和艾德伽相爱的憧憬。作曲家在传统的两段体结构的咏叹调曲体中,创造了与剧情、人物十分帖切的唱段,令人赞叹。

艾德伽匆忙赶来了,说国王有重要任务派他去一趟法国,今晚前来告别,他想今晚会见亨利,求得家族间的和解,并请他允许与露契亚的婚事。但是露契亚深知亨利另有打算,劝他暂时仍要保守秘密,等待时机,二人互换了戒指并发誓彼此忠贞不渝。露契亚开始唱起了有名的“暮色低垂”:祈求上帝倾听自己的祷告,发誓对艾德伽永远忠诚不变,将在叹息流泪中等待艾德伽回转!然后艾德伽也和她一起重唱,它的音乐主题在露契亚以后疯癫的那场戏里又像回声似地出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一幕戏在二人重唱的高潮中结束。

第二幕的标题是“婚约”。场景在亨利·阿希顿的书房,时间距前场已有数月。亨利和诺曼诺正等着奥图尔·布克劳来签署婚约。亨利担心露契亚不肯从命,但是诺曼诺说已经将艾德伽另有新欢而背弃露契亚的伪信准备妥当,认为此信必能奏效。当亨利召来露契亚向她“道喜”时,她果然表示已有所爱实难从命,亨利便拿出证明艾德伽背信弃义的伪证来,但露契亚却表示:“如他真的变心我唯有一死”。亨利只好向她说明与奥图尔联姻的真实目的,对她说:“快收起你那无益的多愁善感吧,否则我们家族将死无葬身之地!”露契亚听后心力交瘁地倒在椅子上。待亨利等人退场后,雷蒙德安慰露契亚,并劝她服从兄长的安排,因为他多次派最可靠的人替她往艾德伽处送信,肯定都送到了,可是为何至今没有回音?恐怕真是变了心。他们不知道艾德伽的回信都被亨利和诺曼诺截获销毁了。最后露契亚只好为了家族的利益勉强答应。

场景转换到宾客云集,灯火辉煌的大厅,人们在等待着奥图尔·布克劳前来签订婚约。当亨利热情地欢迎着奥图尔时,面色苍白悲痛欲绝的露契亚被搀扶了出来,亨利为她辩解道:“她是在悲悼亡故不久的母亲。”婚书刚刚签好,大厅的门突然被撞开,一个裹着黑斗蓬的人闯了进来,他就是艾德伽。当着众人吃惊的询问,他激昂地唱道:“何人能阻挡我复仇?”由此开始了著名的六重唱:露契亚、艾德伽、爱丽思、亨利、奥图尔和雷蒙德六个角色在此起彼伏、互相交错的声部织体中唱出了各自的心情,在众宾客合唱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矛盾冲突剧烈、激动人心的音画!在重唱进程中,戏剧并没有停顿而是继续向前发展着:艾德伽与奥图尔拔剑对峙,一场激烈的冲突即将发生,幸好雷蒙德竭力将二人劝开,艾德伽诉说自己与露契亚早有婚约在先,可是亨利拿起刚刚新签署的婚约,而露契亚还违心地说是出于自愿! 艾德伽气愤已极,掷还了露契亚的戒指,并且将她还给自己的戒指在脚下踩碎,唱着:“可诅咒的、令人憎恨的家族,我永远不会将你们宽恕!”在高潮中结束了这一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唐尼采蒂将莫扎特、罗西尼等前辈用重唱来制造歌剧高潮的艺术手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让音乐在戏剧进程中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幕第一场戏的场景是颓败的罗文斯伍德城堡的大厅,艾德伽独自一人,时而沉思,时而推窗张望,盼望天空郁积的浓云快变成雷雨降下来。亨利骑着马飞奔而至,他是为了“家族的荣誉”来向艾德伽下战书约他决斗的, 他认为艾德伽冲撞了订婚仪式,有损于家族的荣誉。艾德伽唱着:“愿祖先的英灵再现”接受了挑战。而亨利却像示威似地唱:“今夜在我家就要大张

婚宴。”

第二场戏是在阿希顿家的大厅,在张灯结彩、欢歌笑舞中突然发生了不祥的乐音,雷蒙德心情沉重地进来报告:新婚夫妇入洞房之后,露契亚突然发疯将奥图尔杀死了。在惊呆了的群众面前,披散头发身着白色长袍的露契亚出现了,她于此处有一段称为“疯狂的场景”的精彩演唱:既有凄美、温柔的抒情曲调,也有激越飞扬的华丽花腔,作曲家在乐队中还使用了两支长笛为她助奏。这是一段歌剧历史上难得的精采唱段,不仅仅在于它美,更在于是难得的戏剧音乐,每当剧中人唱出最后的:“放一束花在我的墓前,只是不要为我哭泣,我在芳草下安眠,不要让一对对眼光黯然,在这绿色的原野上,我将他等待、等待——”观众无不感慨泪下!

最后一幕戏是在罗文斯伍德家族墓地的殿外。艾德伽已决心一死殉情, 到这里来请求祖先允许自己在一旁长眠。他唱出了“向人世最后告别”的咏叹调,他还以为露契亚正在容光焕发地接受祝贺呢,因此他唱道:

“我向人间最后告别, 坟墓即将为我关上,

我无亲无助、孤单凄凉,

安慰伤心的泪也从不为我流淌。不要用虚情假意安慰我,

忘掉一颗被抛弃的心, 忘掉一座关闭的坟墓⋯⋯

但是忽然他听到远处有悲悼的歌声,说露契亚发了疯、杀死了奥图尔自己也心力衰竭死去,才知道原来误解了她。这时丧钟敲响,艾德伽决心以自杀求得和露契亚相从于天堂!在最后这一场戏里面,唐尼采蒂为艾德伽写了非常感人的音乐,但这决不是让男高音歌手在这里炫耀声音的,而要求他用“破”声唱出来,因为这是戏剧!

这出歌剧于 1835 年上演于那不勒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唐尼采蒂感

到经济文化更加发达的城市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便于 1838 年继贝利尼之后也去了巴黎。1840 年他用法语写的剧本《联队之女》是一部极成功的喜剧,在艺术手法上也吸收了一些法国喜歌剧的因素,当然也保留了意大利歌剧注重声乐的传统,像女主角玛丽的咏叹调中极有效果的花腔,男主角童尼奥在一曲中表达狂喜心情的九次 High C 都是非常精采的。而他 1843 年在巴黎上演的《唐·帕司夸勒》则更多地保留了帕果莱西以来的意大利喜剧传统, 也用喜剧男低音塑造了帕斯夸勒这个昏瞆古板却又不乏青春热情的老财主的形象,他一生最后阶段的作品还有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的《宠姬》和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上演的《夏牟尼的琳达》和《洛昂的玛丽》。唐尼采蒂的最后几年在与疾病斗争中度过,终因脑髓软化而引起全身机能衰竭而去世。

注释:

①哈布斯堡王朝,又称奥地利王朝,是欧洲最大的王朝之一,源于 1020 年在今瑞士阿尔高州所建的哈布斯堡(鹰的堡垒),王朝的历代成员长期统治着德意志、奥地利及波希米亚地区,并曾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将其统治扩大到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波兰的部分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 1918 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