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罗 大 学(埃及)

埃及,是代表古代灿烂文化的金字塔的所在地。在埃及,也有着这样的一所现代化综合大学,这所学校为埃及、为阿拉伯国家乃至全世界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尤其是在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这所学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所学校便是开罗大学。

开罗大学现在拥有 3 个分校、14 个学院、124 个系、6 个院级研究所、20 多个系级研究中心、近万名教师及 15 万在校学生。开罗大学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雄厚教学力量和先进科研手段令人赞叹。它对继承和发扬古埃及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普及和提高各类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 18 世纪末,埃及便成为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1882 年,埃及爱国军队在艾哈麦德·欧拉比将军领导下的起义失败后,英国武装借机占领了埃及。英国殖民当局在大力扼杀埃及民族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大力进行殖民奴化教育,把学校变成他们的工具,以巩固其殖民统治。埃及一些有识之士看出了英殖民者的险恶用心并勇敢地与殖民当局斗争,强烈要求发展民族教育。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一些停办的学校复校了,向欧洲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也恢复了。埃及人民进而要求建立自己的高等学府,给更多的青年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这一倡议受到殖民当局的竭力阻挠。还由于其他种种原因,直到 1906 年,才募到大笔资金,大学的筹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大学定名为“埃及私立大学”,宗旨是“通过传播文学和科学知识,提高埃及人的知识和道德水平,而不分其宗教信仰”。埃及王储艾哈麦德·福阿德出任大学第一届董事长。1908 年 12 月 21 日,在埃及开罗法律咨询会议大厅,隆重举行了埃及私立大学的建校仪式和开学典礼。

1925 年,埃及私立大学改为埃及国立大学的文学院,新成立的埃及国立大学在文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法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后来又增添了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兽医学院等学院。1940 年,埃及国立大学改名为福阿德一世大学。福阿德一世是当时埃及国王,曾任埃及大学的第一任董事长。1952 年,埃及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统治,建立埃及共和国。次年,福阿德一世大学改名为开罗大学至今。

开罗大学有着优秀的学风和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享受最大程度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而且,开罗大学坚持独立自主的办学方针,享受高度的自治。开罗大学这种自由和独立的传统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严峻的考验。例如,在 1926 年,当时文学院教授塔哈·侯赛因博士出版了

《伊斯兰史前时期阿拉伯诗歌研究》一书,运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对阿拉伯古代诗歌重新进行评价。塔哈·侯赛因是开罗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人, 也是开罗大学第一批派往欧洲留学队伍中的一员。但是由于这本书涉及到历史和宗教方面的一些问题,与传统观念相悖,引起了宗教界保守人士和社会上传统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在报纸上、甚至在政府和议会的正式会议上, 对这位教授及其所在的大学进行攻击。而开罗大学校长和其他领导人面对着这些指责,坚持学术研究自由、学术思想自由的观点,并拒绝了塔哈·侯赛因本人提出的辞呈。在这场风波中,开罗大学态度明确、立场坚定,勇敢地捍卫了大学的尊严。1930 年,西德基内阁上台,一些内阁成员对具有民主思想的塔哈·侯赛因担任开罗大学文学院院长十分不满,下令把侯赛因调至教

育部。事先大学不知道,教授本人也不知道。文学院学生带头罢课,抗议政府这种不尊重个人、不尊重大学的粗暴行为。校长艾哈麦德·鲁特菲也辞职了。1934 年,西德基下台,侯赛因重新回到开罗大学任教。而艾哈麦德·鲁特菲复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经大学校长同意,教育部不得随意调出大学教授,而教育部接受了这个条件。

大学历来是民族精华、国家希望的所在。在一系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开罗大学的师生始终走在最前面。开罗大学本来便产生于民族解放运动过程中。1935 年,开罗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要求民族独立、英国占领军撤出埃及。运动结束后,开罗大学为牺牲于英殖民主义者暴行的学生树立了烈士纪念碑。1946 年,开罗大学全体学生在校园集会并举行和平示威游行,要求废除 1936 年英埃协议,要求英军撤出埃及。但在阿拔斯大桥上, 由于特务的破坏和警察的追打,许多学生落入尼罗河水。社会舆论大哗,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罢课,开罗大学各学院院长联合发表声明,严厉谴责殖民当局和王室的暴行。另外,开罗大学在抵制英国货运动,争取国际支援和妇女解放运动中也表现突出。开罗大学当局积极支持师生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运动,因为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同时又把爱国主义运动和宗教团体、党派的活动区分开来。1952 年埃及革命后,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英军也撤出了埃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自由。于是,大学便不支持学生参加政治性质或宗教性质的派别活动, 因为这会损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是会影响学习的。

1988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毕业于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他是继泰戈尔、川端康成之后,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阿拉伯和非洲作家。他的代表作是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小说反映的是 1919 年革命前夕到 1952 年革命前夕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

联合国第 6 任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也来自开罗大学。1945 年加利在开罗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去法国留学。1949 年起在开罗大学商学院政治学系任教,1964 年起任经济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系主任、院长,直至 1977 年离开学校。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记者,曾任《金字塔报》政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学家》主编,1965 年创建《国际政治》季刊,并任主编。加利精通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发表出版了多种关于国际法律、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论文和专著。1973 年中东战争后,加利步入政界,历任外交部国务部长、外交部长、副总理等职。他长期活跃在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上,1992 年开始出任联合国秘书长。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于 1948 年考入开罗大学工学院预科。而当巴勒斯坦游击队杰出领导人侯德尼在战斗中牺牲的消息传来后,在开罗大学学习的巴勒斯坦学生无不义愤填膺。阿拉法特与他的同学一起把书本投入火中,表示弃学从军的决心。很快,他们便动身去了巴勒斯坦, 与侯德尼生前领导过的游击队战斗在一起。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人失利而结束后,阿拉法特重新回到开罗大学工学院继续学习,并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在开罗大学校园内建立军事训练营的工作。他的一位同学回忆说:“我不知阿拉法特是如何进行的,但他说服了埃及当局允许他在校园内建一个军事训练营。”“阿拉法特告诉埃及当局,他的目的是训练每一个学生自愿执行反对英国的任务。然而,他的意图是训练新一代巴勒斯坦战士的精华。”1952

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1956 年,阿拉法特毕业后, 创建了巴勒斯坦大学毕业生联谊会并担任主席,参加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并成为未爆炸弹处理专家。1957 年,建立了“法塔赫”的第一个地下组织,自 1969 年起,一直担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