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大学(日本)

中世纪至产业革命前,世界的大学以欧洲一些著名大学为主流,如英国的剑桥、牛津,德国的海德堡,法国的巴黎大学神学院,美国的哈佛、耶鲁等,是极少数极富智慧的拔尖人物探寻真理之地,是不折不扣的“象牙之塔”。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相继发生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震颤了大学的“象牙之塔”,一些大学在逐渐融于时代的洪流。但是,在走下“象牙之塔”的队伍里,唯有日本的新型公立综合大学筑波大学,高高地举起了开放大学的旗帜, 向国际大学和 21 世纪进发的步子十分的洒脱和雄健。

传统的“象牙之塔”式的大学,虽崇尚高深学问的研究,但是严重缺乏与社会,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的责任感,而且有严重的自我封闭的弊端。产业革命后,如果仅从大学注重实际,为社会服务这一点来看,大学是和“象牙之塔”有所背离。比如,大学主流曾有过由注重探讨真理之地,向注重实用技术的转变,并成为专门职业教育的场所;还有过美国以先设置工学的理工教育的大学主流,至此,即使是文科也由传统的培养少数拔尖人才而转变成培养白领职员大军。大学的形象到底该如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学的普遍扩张和科技革命对大学学术领域的巨大冲击,以及终身教育趋势的出现,大学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在关注,在讨论,并有各种类型的大学问世。如此背景之下,筑波大学的筹创人,又一次抖动了作为日本人特有的敏感的神经,并以他们极为真实的、深沉的民族和人类的责任感,捕捉到了大学在未来人类社会应有的姿态。在民族的前途上,他们认定日本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之上,而非军国主义的复活;对整个人类的命运来说, 他们认为科学技术虽能决定人类今天和明天的幸福,但是,正确使用它的国际秩序、国家体制,以及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各种国际社会的制度和组织尚未建立。在国际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并克制它的弊端,“足以对此进行挑战并能解决问题的,是高等教育,只有依靠国际协作下的高等教育”。① 国际协作,意味着最彻底地打破封闭,即最高程度的开放;还意味着向人类未来社会进发的坚强意志。在筑波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开宗明义,反“象牙之塔”,面向国际,提高本国教育科研水平;面向未来,培养具有伟大发现的、创造性极其丰富的“实力型”人才,办成真正的开放大学。

不要以为这调门高了些,这确是他们真实的思想,因为他们着实为此穷耕不止。

以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大学为办学主旨的筑波大学,它的起步, 即坐落点的选择就是不同寻常的,十足地体现了一所真正的现代大学的魄力、远见、责任感,及其性格化特征。这当然不是仅仅指定北依筑波山麓, 东临霞浦湖畔,以及校内各建筑之间的人工山水等优美自然景观,而主要是指它处于被日本夸耀为头脑城市——筑波研究学园都市

(TsukubaSciencecity)的核心位置。在 1973 年 10 月的金色的秋季,筑波大学择此地而诞生,究竟意味着什么?筑波研究学园都市是日本政府用了十几年时间,投资上万亿元兴建的一座崭新的、布局井然的、规模宏伟的大学科学城。筑大的周围,集中有上自天文、气象、宇宙开发,下至地质、农林

① 筑波大学学长福田信之在筑波大学建校十周年国际讨论会上讲话。转引自《筑波大学》,周蕴石编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土木、微生物、纤微高分子以及电子技术、高能物理、公害等 48 家研究机关

和 8 家民间研究机构,还新建了一所图书馆情报大学。在当今科学发展高度综合化的趋势下,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等跨学科的研究,将成为新的领域。筑波大学坐落于这稠密的科研机构风格中心,不正相当于落在科学研究的“风水”宝地?它可以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广阔的领域内纵横驰骋,从而实现她的办学理想。很有趣的是,筑波大学根本不设围墙,洒洒脱脱,从外观上做出了开放大学的姿态,使人产生便于合作的亲密感。事实上,筑波大学和周围科研机构早就建立起了多种类型的协作体制,也早已有先进学科、先进科研成果问世。如此性格化坐落之地,还使筑波大学越来越显现出是整个科学城尚未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开放的大学,必得打破过去大学陷于狭隘专门领域的分工,建立起横向的广泛协作的组织。筑波大学彻底地革新了教育组织和研究组织,废止了学部、讲座制,打破了各组织间的封闭性,建立起新的学群、学系制,使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从制度上得到了保证。若干个学群, 犹如若干个小型综合大学,每一学群里都包含有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 使学生全面接受教育,发挥其小型而又综合的优势。学群下若干个学类,又可以使学生获得专门的知识。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必得有其相应的独到之处。筑波大学在每个学群中都开设综合科目,对学生进行一个科目的多种专业角度的综合训练,使其有广阔的视野,有敏捷的思路,有最端正的科研态度。学生们为能得到如此有益训练而以就学筑波大学为荣。该校年度开设综合科目数十个,投入师资 500 余人,魄力之大,效果之可观, 几叫人咋舌。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必得在科学研究的高维领域保持国际联系和交流。筑波大学设置“大学公开室”,把国际交流纳入日程,从建校当年起就着手选定现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频繁举行国际学术会议,有时一年竟连开四次。筑波大学此行,如此自觉和执著,体现了真正的现代大学的一种精神和意志力量。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对国家、对社会,会自觉承担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应尽的责任。筑波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在艺术、文化、社会、教育各方面面向市民,举行公开讲座,以致日本各大报纸多次报导他们开了国内大学教育先河的举动。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尖兵,要自省、自新,以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筑波大学以“计划调整室”为中心,定期向校内外各界人士、国际友人征求意见,用现代精神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觉地进行改革。这种“三自”精神,给日本大学树立起一种新的风气。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应该是个性化的大学。筑波大学不作表面文章,不循规蹈矩,走自己的办学之路,向社会推销自己独特的“产品”——具有创造精神、有国际视野、基础知识广博的人才。筑波大学在日本大学个性化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学生的生活应该既生动活泼,又有良好秩序。筑波大学以课外活动为目的的团体竟有 200 多个,如跨学科的城市研究会、筑波大学英语会、筑波民谣村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团体。学生们把筑波大学当成“自我锻炼的场所”,“发展自己长处、爱好的

场所”,“拜师交友,求真理的场所”,在教室、图书馆以外的筑波城的广阔天地里展开火热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大学,应该有超越时空的观念和视线,永远按照未来社会的要求塑造自己。筑波大学设有“将来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和制定适应未来需要和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筑波大学总是有新的起跑线和新的成绩。

筑波大学的诞生及其办学实践,凝结着日本的民族精神。他们超越时空的嗅觉。突破现状的胆略,敢做敢为的魄力,主要来自他们视民族和人类的前途如同己任的深厚责任感。因此,他们绝不做表面文章,知行高度谐和。这恐怕比建立起十座筑波大学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