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能成大业
朱买臣(?~前 115),西汉会稽吴县(今江苏)人,家境困乏。因为专门注重于念书,没有精力顾到理财发家,只好靠打柴卖钱度日。他每次把柴送往集市,挑着担子,边走边念,还大声朗诵。念书、卖柴是两种人的活计,朱买臣却把它集中于一身,本身就不协调,还要在买卖中诵读,在一般人看来,未免滑稽可笑。他的妻子和他一道去砍柴,然后背着柴跟在他后面走,见他诵读,觉得难堪,劝他不要在路上念了。朱买臣不听。劝得多了, 买臣心里烦躁,加快步伐,更大声地诵读。妻子见朱买臣的行为实在可笑, 自惭形秽,遂与朱买臣离异。朱买臣笑着对她说:我到 50 岁就会得到富贵,
现在已经 40 多岁了,你跟我这么多年,受了这么多苦,等我富贵了,让我好好报答你,你何必这样离开我呢?经他这么一说,他妻子反而更恼怒了,她说:像你这样,最终不过是饿死在穷山沟里,还会得什么富贵,我是坚决要走的。朱买臣见她不理解,只得让她离开。她很快又结婚了。有一次朱买臣背着柴,边走,边读书,到了一所墓地,见他的前妻正在与她的丈夫一起上坟,他们见他疲惫不堪的样子,便叫他和他们一起吃饭。
几年后,吴县上计吏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办公事,朱买臣充当卒役,为他推车。在长安公事许久不能办妥,公粮又缺乏,朱买臣只好靠乞讨维持生命。幸亏同郡人严助向汉武帝推荐朱买臣,武帝召见他。朱买臣向武帝解说《春秋》和《楚辞》,武帝听了很高兴,就把朱买臣留在了朝廷,官拜中大夫。汉武帝开拓边疆,身边有一批谋臣,如严助,司马相如,吾丘寿王等,朱买臣也成了其中一员。当朝臣讨论边关政策发生争执的时候,武帝就命这批谋臣参与讨论。御史中丞公孙弘反对建制朔方郡,武帝让朱买臣等同公孙弘辩论,终使公孙弘同意经营朔方。后来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朱买臣乘车赴任,会稽郡官吏特派人打扫道路。朱买臣到了吴县,见到原来的妻子和她的丈夫在清理道路,就让他们坐车,随从到了太守府,居住在后园中,供给他们饭食。一个月过后,故妻心里难受,可能是后悔改嫁吧,遂上吊自杀。朱买臣还是感念旧日的恩情,资助其后夫,为她发丧殡葬。在众叛亲离的境况下能致力于学习,是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
我国隋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一生勤学好问,广泛采集和总结民间医学经验。为发展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孙思邈生于京兆华原县(今陕西省耀县)一个木工家庭里。父亲得了夜盲症,母亲患大脖子病,少年的孙思邈也体弱多病,因此,他从小就体会到医药的重要。一天,父亲问他:“你长大了要干什么呢?”孙思邈睁大
眼睛望着他父亲,回答说:“我要当一名医生,把您的眼病治好,把妈妈的病也治好,⋯⋯”于是他父亲强忍着病痛送他去当地的私塾里读书。孙思邈没有辜负他父亲的希望,聪慧好学,刻苦用功,每天能背诵 1000 多字的文章。
孙思邈 12 岁那年,随其父到一家药农家做药柜,见那家满院都是中草药,于
是不停地问这问那,长了不少见识。到 15 岁时,经药农推荐,认真钻研《黄帝内经》,掌握了一些医药知识,并治好了婶母的寄生虫病。后来孙思邈到铜官县拜一名医为师,悉心钻研,虚心学习,一边刻苦读书,一边行医。有一次听说秦岭太白山有位医生叫陈元的,医道很高明。于是他跋涉千山万水, 最后和陈元一道发现了治粗脖子病和夜盲症的方法。在孙思邈 60 多岁时,他写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名的医学著作,他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医学家。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年轻时博览群书,尤其爱好读史书。仁宗皇帝在位时,他总以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回答仁宗提出来的一系列历史问题,讲述历代王朝的君臣事迹和兴衰的道理。英宗即位后,由于英宗年轻,直谏往往不便, 于是司马光便私下编写一部《通志》以供皇帝阅读。不久,他便写好了从战国到前秦前八卷《通志》。英宗得到《通志》后很快阅完了,并且命司马光将《通志》继续编写下去。神宗继位后,认为他编的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起名为《资治通鉴》,并作《序》给司马光。后来司马光到洛阳担任了一闲职专门闭门编写《资治通鉴》。他的编书工作很清苦,在他住的房间里,一张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枕头,枕头很特别:用一段圆木做成,只要一翻身,枕头便滚落地下,人便被惊醒,于是立刻起床,抓紧时间写作。这个枕头被后人称作“警枕”。在编书期间,司马光不但“发明”了这种特殊的枕头,还有过抱病伏案疾书的故事。到《资治通鉴》脱稿时,据说司马光家中堆满了两间大屋的书稿。
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从小就立下行医的心愿。那时,行医是被别人看不起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再也不愿让自己的后代当医生。有一次,父亲遇到一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药方,李时珍轻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儿子提到的正是对症良方,此后,便同意李时珍当医生。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决心编纂一部较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为了写好这部书,不但看病的时候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有时好几天不下山,草行露宿。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效和药性, 他访问老农,渔民⋯⋯几年以后,他在老家湖北蕲春开始写书。花了 27 年的
时间,参考了 800 多种书籍,经过好几次大规模的修改,终于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除了编写《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医学宝典。
东汉人边韶,字孝先,善于写作文章,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向他求学的人很多,他同时教几百人。一天,他穿着衣服躺下来,闭目思考问题。学生以为他睡着了,小声地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意思是说,我们这位老师,肚子肥大,不装学问,懒得念书,只想睡觉。边韶听见了,随口答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 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怀与孔子通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论?”说俏皮话的学生一听傻眼了。这个故事反映边韶思维敏捷,善于辩论。他的才智来自于他的苦学。看着他是在休息,其实他是在冥思苦想,探讨理论奥秘之所
在。可以说他的脑子没有闲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解难的答案,这种思索的痛苦,只有过来人才会有深切的体会。边韶后来走入仕途,做过太中大夫,太守,尚书令,写作有诗、颂、碑、铭、书、策 15 篇。
王命岳,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少年时家里有祖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共 10 口人。他父亲有病,精神也不正常,生活来源主要靠他母亲做针线活,每日夜晚做到鸡叫才休息一会儿,就这样一天才挣十几文钱。明朝末年晋江地区 400 文钱可以换一两银子,命岳母亲一天挣的钱约合三分银子,可
以买将近 2 升米,可是他家 10 口人,每天要吃六升半米,就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王命岳艰苦求学,19 岁考中秀才,开始谋生。他给一位朋友做伴读,人家只供给一顿饭,早晚饭还得在自己家吃。不过他认为这样也不错, 好坏有一顿饭吃,也不影响自己的学业。
22 岁时,有位朋友请他辅导孩子读书,办法是书由朋友自己教,王命岳只是给那个学童看看文章。开始朋友讲的工价是每月给三斗米,三钱银子蔬菜钱。报酬微少,但王命岳核算后觉得合得来,东家来了客人要留他做陪客; 有好友请吃饭,学友们组织的读书社集会时也有饭吃,这样一个月大约要白吃十天,自己开伙只有 20 天。到最后,可以节约大概一斗米,可以补给家用。有这份进项总比没有好,他就答应了。可是没有等到他去做事,那位朋友变卦了,表示愿意供给他伙食,不再给银子和大米。王命岳知道这对他本人的饭食会比自做吃的好,但却没有余米养家,不如原来的办法好,就要求按原来的办法办,人家不同意,他只好接受新办法。每当东家送有好饭,或者朋友同情他家里穷,给他送好吃的,他就借故将送饭人支开,把肉和饭送回家中给老人吃。有时和东家一块儿进餐,饭菜好,没有法子往家里送。想到祖父,父母糠菜当粮的饭食,自己难受得咽不下去,索性装病,也不吃饭了。
他为了多挣钱,除辅导学童外,还日夜给人家抄写,一天可以得七八分银子,以接济家用。王命岳生活上的苦和内心的苦交织在一起,受尽了煎迫。不过他利用抄写,教学辅导的机会进行学习。二十几岁时,祖父、父母相继故去,不能参加科举,到 31 岁时才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做给事中。对于吏治、军政、漕运、救荒等重大事情,每每上书皇帝,提出建议,尽到他的职责。他著有《耻躬堂文集》,又为教育子孙,不忘家世苦,写有《家训》一篇。王命岳如果没有毅力,经受不了生活的折磨,不过是苦孩子—— 穷汉一生,哪能有后来的发展?
王育,京兆人,少年孤苦伶仃,给人家放羊。他想学习,又得不到机会。每当路过学舍,便伤心得流泪。稍微有一点空暇,他便取蒲条练习写字。学得入了神,丢了羊也不知道。主人发现后,非要他赔偿,他哪里有钱,便想把自家卖为奴隶,用卖身钱赔还主人。同郡许子章为人机敏豁达,听说了这件事,便代替王育赔了钱,叫他不要再做牧羊工了,还供给他衣食,让王育和自己的儿子一块儿学习。王育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实现了自己读书的宿愿。他博览经史,掌握了要义。他容貌出众,声音动人,许子章非常看重他,把侄女许配给他为妻,还分给他一份家业。
诸位先贤如朱买臣、王命岳、李时珍等人少年立大志,并在逆境中顽强拼博,最后终成正果,这与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埋头苦干的恒心和毅力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有些青少年朋友们光有抱负而不付诸于实践的行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确定自己的目标之后,一定要有十足的信心,要有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