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实现理想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那时秦国已开始强大,东方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任何一国也难于对付秦国。苏秦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和政治活动的。苏秦是读书人,年轻时离家游历,希望能有国君信用他。想不到出游几年,钱用光了,也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只好回家。兄弟、嫂子、妹妹和妻子见他狼狈的样子,讥笑他说:我们洛阳人的习惯,不是务农,就是经商、做工。你可好,不务这些本业,却想凭你的口舌去闯荡,碰一鼻子灰回来,活该。取笑过后,嫂嫂还是给他做了饭吃。苏秦对于眼前的失败和家人的数落,感到羞愧,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修养、学识还不足,因而处世不利。他决心先充实自己,不忙于出任。于是他便闭门读书,昼夜不停。有时困极了,他就用锥子扎臀部,流出血来,这时他就清醒了许多,接着读书。他在普遍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应当掌握一家的学说,以便得心应手地去应用,因而他便专门研究纵横家思想。
经过一番刻苦钻研,他准备再次外出游说。当时家里既没有田产,又没有钱财,于是他向别人借了一百钱作路费就上路了。他首先求见周显王,显王周围的人过去对他就有看法,认为他智识浅陋,不相信他。苏秦遂西进函谷关,到了秦国。他向秦惠王说:秦国强大,可以吞并天下。秦惠王以力量不足回答他,拒绝了他的求职。苏秦又出关到达赵国。
掌管赵国政事的奉阳君对他的学说不感兴趣,当然不予理睬了。苏秦连碰三个钉子,但毫不气馁,鼓起勇气到了燕国。没想到一年之间见不到主事人。当时他最希望有人劝他坚持下去,可是听不到鼓励的话,反而尽受干扰。有一个随从还再三劝他离开燕国。他没有听,仍然耐心等待,终于见到了燕文侯。他对燕文侯说,燕国方圆 2000 余里,有甲士数十万,战车 600 乘,战
马 6000 匹,贮存了几年的食粮,是天府宝地,而且多年没有战争。燕国为什么如此安宁呢?因为当时秦国和赵国互相攻战,秦国离燕国又太远,没有力量打到燕国,就是打下几个边境城市也守不住。在南边的赵国却不同。它虽然与秦国交战,但它只要出兵攻燕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都。因此苏秦得出结论,为了保持安宁,没有外患,燕国应当与赵国和好,共同对付秦国。这是苏秦正式提出东方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秦的战略思想。
这个主意打动了燕文侯,便给他车马金帛,重托他到赵国去商谈燕赵合作事宜。这时奉阳已死,赵肃侯亲政。苏秦先对他讲建交的重要性:即要想保邦安民,关键在于选择好友邦,共同对敌。他认为,根据赵国的处境,只有联合近邻的魏国,韩国,以它们的屏障,抗拒秦国才能保邦安民。苏秦为了坚定赵肃侯抗秦的决心,手拿地图讲解:东方六国的地方大于秦国 5 倍,
兵力为其 10 倍,只要 6 国合作,秦国就不敢侵扰了。赵肃侯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便派苏秦去联络其他诸侯。苏秦遂又先后到了韩国、魏国、齐国、楚国。他每到一国,皆与国君分析各国的地理形势,财力物力,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等。他对所有国家的形势都了如指掌,分析得头头是道,正中对方的心思。于是 6 国同意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合纵”政策。
6 国还聘请苏秦为合纵约长,并各自任命他为相国。泰国因此 15 年没有出兵东方,苏秦的合纵政治方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苏秦自身佩六国相印, 他到各地去,各诸侯均派使臣跟随,其队伍之庞大,犹如国君的威仪。
一次,他顺道回家,周显王畏惧,征发民夫清扫道路,还派使臣到郭外迎接。苏秦回到家里,对嫂子说,想当年我若有洛阳城外二顷田地,我就不会奋斗,哪能有今天的地位。贫困、失败,激励他读书,有了知识,坚持运用到现实政治生活中,终于使他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奴隶出身的石勒,成为后赵皇帝,他的奋斗精神可以说是异于常人的。石勒是上党武乡人,属羯族。这个民族原来居住在西域,后来随着匈奴族迁到内地,所以被称为匈奴族的一个分支,实际上是个很小的民族,受汉人的歧视。石勒家里很穷,16 岁就跟着同乡去西晋首都洛阳做买卖,虽然年少辛苦,但增加了阅历。成年后身体逐渐强壮,并善于骑射,又很有胆量。富于世故的乡亲看他素质好,劝别人要好好待他,将来会得到好处。但这些人听了却哈哈大笑,蔑视石勒,说他不会有大出息,使石勒受到了侮辱。他给地主郭敬、宁驱耕种田地,勤勤恳恳,得到一些照顾,多少安慰了他受伤的心。他没有固定的劳作处所,在并州范围内流动。
303 年饥荒流行,官员刘监要捉拿石勒出卖,亏得宁驱把他藏起来,才
免了一场灾祸。他后来便出走了。路上没有吃的,又没有穿的。在饥寒交迫中,不幸的事又发生了。并州刺史司马腾为了补充军粮,大肆捕捉少数民族人民,卖到冀州换粮食,石勒也被抓住了。在运往冀州的路上,他们每两人用一副刑枷锁着。石勒遭受好几次打骂,又生了病,亏得郭敬的亲戚照应才免于一死。结果被卖给仕平人师懽当奴隶。师懽看他是个人才,免除了他奴隶的身份。于是他又到各地找雇主。在武安一带干活,又碰上军队,被捉拿。他在路上逃跑了,摆脱了第二次当奴隶的命运。石勒认识官府牧奴汲桑,汲桑为人豪迈,为群众信服。石勒因为善于相马,与汲桑结交。
307 年汲桑、石勒在在平起义,反对西晋王朝,势力迅速发展。但被晋濮阳太守尚晞打败,一万多部众死亡。后来汲桑在战斗中牺牲,石勒为保存部队,归附于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被用为大将。后来他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并联合汉族统治阶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319 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 年后赵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领土南至淮海,北有燕赵,东临大海,西有山西全境。在五胡十六国中,它的版图之大,仅次于荷坚的前秦。
石勒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得力于书生张宾的谋略和他本人的勤奋学习。石勒原来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他带兵后,迫切需要学习,让人给他读书、讲学。后来他把学到的都用到了实践中去,当时的人称赞他用兵如神,合于孙子兵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为人们传诵不辍,它的作者文天祥以毕生的行动,实践了他的崇高志向。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幼在乡先贤词看欧阳修画像。因欧阳修谥号“文忠”,文天祥遂立志尽忠,也要如同欧阳修那样受人尊敬。他在抗元斗争中,九死一生,终因不投降而被害。
1075 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恭宗号召天下助王,没有人响应,独有文天祥应召。他征集万余人,友人劝他不要去,文天祥说,正因为大家疲沓,所以我甘愿受死,好形成一种风气,使天下忠臣义士都为宋朝尽力。文天祥率军到平江,被元军打败。宋朝命令他与元军议和,元军不讲信用,反而把他扣留,送往北京。他在去扬州的路上逃脱了。当地宋朝守将李庭芝以为他是投元的,要杀他。他忍受被误解的耻辱逃回南宋,又在古州被元军打败,妻妾儿女均被俘。他的部下赵时冒充他,才使他幸免于难。文天祥逃过一难,很快又被元将张弘范俘虏。张弘范要求他写信招降南宋还在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拒绝说,我自己不能捍卫家邦,哪能还要别人叛变!张弘范强迫他写, 文天祥就将他的《过零丁洋》诗全文写给张世杰,鼓励他抵抗到底。张弘范将文天祥囚送北京,文天祥在路上绝食 8 天,没有死。
元世祖为了统治南中国,想尽量利用在南宋有影响的人,一心要用文天祥为丞相,便把他投入监牢,下诏书要他投降,文天祥回答只求速死。元世祖又派丞相学罗去劝降,文天祥对他说:我决心一死,你不要多说了。学罗生气地讲:你想死,我才不叫你死哩!天祥又说:金石的性质永远不变,我的毅志比金石还要坚硬,宁死也不会投降。南宋的降官留梦炎等来劝降,都被文天祥骂了回去。他因为故国在南方,平时起坐都要脸朝南面。1281 年 6 月文天祥作《正气歌》,表示“鼎鎨甘如饴,求之不可得”。他在监狱中不再自杀,等着元朝人杀他,以此来表现他的正气。文天祥遇难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他的手迹:“孔田成仁,孟曰成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这样,他成全了他的名节, 试想一下,没有忘我的勇气和意志,他能坚持到那一步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60 年代剧作家曹禺曾写过《胆剑篇》,就是歌颂勾践的。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俘虏到宫中,禁闭在石房里,命他养马。勾践没有被杀,他知道生命没有保障,更谈不到将来报仇,因此便以认真服苦役来换取夫差的怜悯。他穿着当时劳动者的短衣,给马铡草,精心喂养。他的妻子也跟着他打扫马粪。夫妻表现出安分乐命的样子。夫差生了重病,他便每天尝他的粪便,以了解他的病情,同时他也表示自己的忠心。夫差康复后,便让勾践离开石屋,但仍然喂马。
过了 3 年,勾践果然被放回国。回到他的国家后,勾践实行 10 年生繁,
10 年教训的政策,培植国力,以等待时机报仇雪恨。他以身作则,在坐处和睡铺旁挂着猪苦胆,每次坐卧时便舔一下苦胆,以不忘国耻。他亲自参加农耕,夫人织布。他们不吃肉,不穿有花的衣服,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吃的苦。设立贤士馆,招徕四方的贤人,为他出谋划策。他还帮助穷人,谁家死了人还去慰问,关心他们的困难。这些举动,使得民众和他一条心。一首纺织女工民歌,叙述了勾践的苦行苦心:“我君心苦命更苦,尝胆不苦甘如馅。令我采集以作丝,女工织会不敢辞。”勾践就是如此艰苦地准备着。而此时的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伍子胥杀掉勾践的建议,反而放虎归山,还出兵攻打齐国。勾践带人朝见吴王,夫差十分高兴。伍子胥指出这是麻痹吴国,要警惕。夫差仍不以为然,反把伍子胥赐死。子胥告诉别人, 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下来放在东城门上,他要看勾践怎样将吴国灭掉。果然, 勾践经过 22 年的奋斗,乘夫差争霸中原消耗力量的机会,出兵围困吴国都城。夫差被迫自杀,勾践实现了报仇的宿愿。后来他又与齐、晋等国会盟于徐州,号称霸主。当然,这事也有许多其他方面的重要原因,但从夫差和勾践两人主观方面看,勾践有耐心,持之以恒,一直准备力量,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班超投笔从戎,是古来佳话。班超兄长班固写作《汉书》,妹妹班昭在宫中教育后妃,撰著《女诫》。班超青年时也涉猎经籍和史书。因家里穷, 他便给政府抄写文书,孝养母亲。抄书是个细致艰苦的活计,一天,他抄得厌烦了,扔掉笔说:大丈夫要立大志,再不济事也要像西汉人张骞那样立功西域,博取封侯,哪能天天与笔墨为伍。当时东汉处于和平时期,文人参政, 武人吃不开。所以班超说要效法张骞,是说文官道路走不通,退而求其次, 希望走武官道路。但别人笑话他,以为他不安本分,自不量力。73 年,奉东都尉窦宪出兵攻打匈奴,班超以假司马的身份和从事郭恂出使西域,同行的有 36 人。当时东汉正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班超到善鄯,国王开始对他很恭敬,不久便变得疏慢了。班超获知,这是匈奴使臣到了善鄯的缘故, 要想取得主动权,只有驱逐匈奴使团。班超要去攻打匈奴使团,军士提出要同郭恂商量,班超说他是文人,胆小,不要让他知道。又鼓励众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他们夜间突然袭击,消灭了匈奴使团。郭恂听了这个消息,吓得脸都变了色,继而又觉得自己没有功劳。班超为团结同僚,表示可以给他报功。这时,善鄯王立刻改变了态度,派儿子到洛阳做陪臣。那时龟兹国王依靠匈奴的力量灭掉了疏勒国,立龟兹人兜题为国王。班超派人到疏勒,杀掉了兜题,重新为疏勒立王,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75 年, 汉明帝死,焉耆、龟兹乘机进攻东汉西域都护陈睦,陈军覆没。班超孤军在
疏勒,汉章帝叫他回师,但疏勒王、于田王坚决阻拦,班超决心留下来。东汉派李邑去支援,李邑胆怯,在路途中上书,认为西域不可经营,又诬告班超拥妻抱子,贪图在外国亨乐。班超为不使事业半途而废,忍心休弃妻子, 使汉章帝不疑心他。后来班超得到东汉政府的援军,又联合当地的力量,终使莎车、龟兹、焉耆、姑墨等 50 余国投顺东汉,从而保证了西域各族的安全
和“丝绸之路”的畅通。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食邑 1000 户。
102 年 8 月班超回到长安,他在西域活动达 40 年。班超成功的原因,除东汉当时的强大外,从他个人讲,有大志、大勇、大智,在对待同僚态度、克制自己的磨励上,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冒死领兵入西域,斩杀匈奴使团是其勇智所在,他又排除别人的干扰专心一致力于巩固西域,是其志所在。实在令人可叹可服。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说的是孙权很合曹操本人的胃口。孙权无论在他的同时代人或后人的心目中,他都是一位英雄。他作为一国之主,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接受臣下的批评,勇于改正,也是需要一番磨练的功夫。233 年,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为借助孙权力量,伪装归顺。孙权准备派张弥率领万余人去封他为燕王。举朝文武认为公孙渊不可信任,不宜派遣使臣。张昭说,若使臣不能安全返回就会失笑于天下。孙权听了大怒,认为张昭在侮辱他,决计不听别人的意见,派出使臣。结果张弥等人果真被公孙渊所杀,孙权犯了大错。张昭因那场争执告病不上朝。孙权生气,用土把他的门封起来。张昭也不示弱,从里边用土封上,等到孙权知道错了,几次派人慰问张昭,表示道歉,张昭仍然不上朝。一天,孙权路过张昭家门,要见他,张昭回称病重不能见。孙权叫人放火烧他的大门,吓唬他,张昭还是不出来。孙权只好灭火,在门外等着。后来张昭的儿子把张昭扶起来,坐上孙权车进入后宫。孙权深刻地责备了自己,张昭才又恢复上朝。孙权还想发兵征讨公孙渊以雪耻,大将军陆逊上疏反对,指出图谋大业的人,不要因小事妨碍大事,讨伐公孙渊要出海,劳师动众,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宜开战,孙权也就取消了报仇的念头。
孙权起初重用吕壹,吕壹为人残忍,迫害群臣,众人恐惧,太子孙登几次揭发他,孙权不听。238 年,吕壹罪行败露,孙权把他处死,同时责备自己用人不当。他派中书郎衷礼到各地向大将们表示歉意,希望大家和衷共济。但是众人仍有恐怖心理,不能安心供职。孙权再一次给他们下诏书,表示和他们名分上虽是君臣,实际上情同骨肉,希望“荣福共戚,相与共亡”。
陆逊是孙权手下的名将,他为孙权取得了对刘备的夷陵之战的胜利,孙权酬劳,用他为丞相。孙权在与太子、鲁王的关系中处理不善,陆逊主张明辨嫡庶关系。但杨竺诬告陆逊,孙权听信诬告,屡次责备他,陆逊气愤地生病而死。孙权很后悔,见到陆逊的儿子,便痛哭流涕地说,我以前听信谗言, 和你父亲关系疏远,害得他心情不愉快,我对不起你。君主向臣子这样承认错误实在罕见。
正是由于孙权能在臣子面前克制自己,能破曹兵于赤壁,擒关羽于荆州, 败刘备于夷陵,使吴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连他的对立面曹操也赞赏他。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能忍辱受重(张昭被杀),又勇于向臣子们认错,实属不易, 这是需要勇气的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在人生奋斗历程上,尤其是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以后,这种精神更显得可贵、重要。
人生的奋斗历程不是一天两天就完事的,它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在艰难困
苦中跌打滚爬,付出足够的艰辛。在有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之后,辨明方向便显得极为重要了,因为一旦在这一环节上出现失误,自己辛辛苦苦奋斗过的成果,到最后付之一炬的话,实在是可惜。到那时再回首往事,可能只有遗憾和后悔,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