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家庭观念和家庭生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于一定人群集合体之中的人。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个体成长的摇篮,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满足衣食之需并承担一定的教育职能,同时,为家庭成员提供精力、精神上的支持, 是个体事业上的后盾。在宗法社会,家庭具有重要的政治职能。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不仅具有消费职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生产职能。在任何时代, 家庭都在满足人类情感上的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家庭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家庭、家庭观念、家庭生活以新的特点。职能减少

从物质生产的职能方面说,自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确立以后,家庭就成为基本的独立的生产单元而发挥重要作用,它成为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但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在封建农业的土壤中萌生,大机器生产又代替工场手工业。信息时代的到来,将

在世界范围内使现存的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过渡,使落后的农业自然经济向机械化规模经营的商品大农业过渡,最终使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农业和手工业消失。个体家庭失去独立生产经营的能力,丧失物质生产的职能。至于家庭的特殊政治职能,那只是在奴隶的、封建的宗法、等级制度下才有的东西,在资产阶级打起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旗帜时,就很快消失殆尽了。在信息时代,家庭的消费职能、抚养职能、赡养职能将大部分为社会所代替。情感的职能、愉快的享受的家庭生活上升到首要地位。沉重的家庭负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将伴随社会制度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消失。紧张和疲劳的消失标志家庭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当然, 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如同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各种强大的势力正集中全力促进电子家庭的发展。一旦将电子计算机安置在人们家中,他们就再也不用乱成一团了。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说,秘书一定不能在家中记录下指令,将内容打在设立在家中的终端装置上,然后向作者经理、董事长的家中或办公室提供一份清楚的文稿。”

家庭小型化

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庭规模,多为 5~10 口人,通常是核心家庭, 10 口以上者多为三四世同堂的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多见于农村、劳动者家庭,而豪门大家常有相当规模的联合家庭,同居共财合爨几世十几世乃至 20 多世历数百年,共爨者举凡数十人数百人。史籍记载:“青阳县民主纲⋯⋯家属七百口,居舍六百区,每旦鸣鼓会食。”又“平水云门之间有裘氏,自齐梁以来七百余年无异爨⋯⋯盖二十四五世矣,犹如故。⋯⋯内外无间言,畜犬化之,一犬不至,群犬皆不食”。究其原因,一方面,统治阶级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宣扬纲常伦理忠孝节义,对累世同居者大加褒奖,甚至设“别籍异财”之禁;另一方面,由财产继承方面的原因,分家则易失去财产优势。“累世共财”与“长子继承制”有共同的经济背景, 异曲而同工。

社会学家指出:“当代社会家庭类型和结构的变化趋势,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到来,在规模上是由大到小,在结构上是由繁到简,由紧到松,在职能上是由多到少,在观念上是由浓而淡。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家庭似乎面临着一种崩溃和解体的局面,造成了一系列头痛的社会问题。”③据《世界知识》报道,80 年代中期,在欧美发达国家中,3 人以下的小家庭比例高达 55%~74%,莫斯科独子女家族占 80

%。文章谈到:这种核心家庭关系单纯,流动方便;只有一个经济中心,核算消费方便,有利于子女接受现代教育,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节拍。

在中国,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旧家庭观念逐渐被人们抛弃,核心家庭必然同步地增多,主干家庭、尤其是联合家庭日趋减少。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必然趋势。抽样调查资料表明,“80 年代初,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成都的核心家庭占 66%,主干家庭占 24%, 联合家庭占 2%;同期农村某地核心家庭占 39%,主干家庭占 21%,联合家庭占 21%。表明家庭结构与物质文化状况的相关性。1978 年,中国全国每户平均人口为 4.663 人,1990 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每户平均人口为 3.96 人, 其中有许多农村超生多子女户造成了户均人口数增高,如果全国实现完全按计划生育,杜绝超生现象,户均人口还要低。

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会恢复,当然这是一种电子大家庭,由于“在家中工作”而形成的,包含一定无血亲关系的“外人”的“电子共同体”(electroniccommune),他认为这“可能成为很有工作效率稳定的家庭模式”。

结构多样化

当代西方国家,一方面是由于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科技文化的、精神观念方面的原因,导致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表现在不仅前资本主义时代有的、人们习见的各种家庭模式现在都有,而且出现了以前没有过的新的形式。

阿尔温·托夫勒说——

  1. “我们看到‘独居’的人口迅速膨胀,他们一个人生活,完全脱离家庭。自 1970 年至 1978 年间,在美国 14 岁到 34 岁之间的独居人数,几乎

增长 3 倍——从 150 万增加到 430 万。今天在美国,户主总数的 1/5,是由独居的人组成。”

  1. “有一部分人不合法律手续而同居,而且这部分人的人数增长得非常快。根据美国当局公布的数字,在过去 10 年中,增长了一倍多。这一做法发展得如此普遍,以至于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推翻了过去的传统,改变了规定,允许这样的伴侣住进公共住房。”

  2. “另外一个比较触目的变化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有意识地选择普遍称为‘不生育’的生活方式。”“现在出现了一种组织,宣传不育生活。在许多工业化国家里,不愿生孩子的现象正在蔓延。在 1960 年,美国只

有 20%的 30 岁以下的‘已婚’妇女,没有生育过孩子。这个数字到 1975 年已上升到 32%,也就是说,在 15 年内增长了 60%。‘全国双亲选择协会’, 这个畅所欲言的机构起来维护不生育的父母的权利,并和鼓舞生育的宣传展开斗争。”“在英国,也出现了相应的机构:‘不生育协会’。欧洲也有很多夫妇有意识地不要孩子⋯⋯有了孩子将会大大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说道,‘我们喜欢自在’。”

  1. “⋯⋯那些‘有’孩子的家庭,父母中只剩下了一方,这种家庭在 ‘惊人增长’。“这并不只是美国的现象。今天,在英国几乎 1/10 的家庭只有父母一方,而且其中几乎 1/6 是只有父亲。《新社会》杂志称这种只有父母单方的家庭为‘贫困中成长得最快的一部分人’。一个以伦敦为基地的组织:‘全国单身父母家庭协会’已经组织起来,支持这种家庭事业。”

  2. “⋯⋯一种新家庭模式,这种新的家庭模式反映了高比率的离婚后的再婚现象。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我称这种现象为‘合伙家庭’(aggregate family),在这种家庭中,两个离过婚带有孩子的男女再次结婚,把双方原来的孩子(包括大人)组织成一个扩大的家庭。据估计,美国将有或已经有 25%的孩子,是这种家庭的成员。根据戴维德恩·梅里斯( Davidyne Mayleas)的看法,这种由‘多父母’组成的家庭,可能是明天的主要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由于父母之间和非血缘关系孩子之间大量发生性关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3. “同性恋结合的家庭将怎么有孩子呢?法院已经在辩论这个问题了。元性繁殖潜在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4. “还会有什么更希奇的可能性呢?一妻多夫?(如果遗传基因允许我们事先选择孩子的性别,那么很多父母将会选择男孩,因此这种现象是可

能的)”

“今天在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家庭模式像蜂窝一样发展和扩大起来:同性爱婚姻,(嬉皮士等的)群居村,一群老人同居,以节省开支(有时也有性关系)。⋯⋯三位精神病专家——凯拉姆,恩斯敏格和特纳,试图对芝加哥一个贫困的黑人居住区的‘各种家庭模式’,绘制一幅线索图,发现有 86 种以上各种不同的成人间结合关系。”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在“第三次浪潮”文明时期,家庭将长期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式。相反,我们将看到高度多样化的家庭结构。“而小家庭,将只是为社会所接受和赞同的多种家庭模式中的一种。”

高离婚率

离婚率高是美国社会生活的一大特征,19 世纪末,离婚与结婚的比例为1∶16,1920 年为 1∶6,1940 年为 1∶5,1950 年为 1∶4.3,1960 年为 1∶

3.9,1970 年为 1∶3.1,1978 年就达到 1∶2。号称“美国新富翁之乐园”的硅谷,离婚人数超过了结婚人数。1900 年,日本离婚件数为 63828 件,1971 年为 109595 件,1981 年 141692 件,平均每 3 分 43 秒钟就有一个家庭离散。导致离婚率增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人主义走向极端,一切以自己的享乐为取舍,对对方、子女、家庭的义务感降低,放纵性欲,性的不满足和情感不和导致离婚;第二,在性自由性解放风潮冲击下,婚外恋婚外性关系增多,导致夫妻感情淡化乃至发生冲突;第三,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了,旧家庭伦理失去约束力,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观念淡化,离婚法从严峻走向极度“温和”,离婚容易、简便,而且,人们意识到,一个勉强维持的家庭对男女双方都不是一件好事;第四,宗法制、等级制、世袭制被废除后,个体对家庭的依赖减少了。女子就业,在家庭中由从属地位上升为与男子的平等地位,夫妻间的相互依赖减少;第五,结婚离婚不被看作人生中的大事。早婚,轻率草率结合,因而基础不稳固、分手时心理压力感小甚至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第六,家庭职能减少,家庭成员义务感降低,男女双方起主要维系作用的是感情。共同的生活一旦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就会有离婚的选择。其他还有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影响夫妻间感情的交流,商品经济使家庭成员间也有了金钱关系、交换关系。

中国近年来离婚数也呈上升趋势,1979 年全国离婚数为 31.9 万对,1983年为 37 万对,1986 年突破 50 万对,1988 年达 65 万对。但离婚率只到 1.1

%,与别国相比仍是低的,中国是当代世界上婚姻关系最稳固的国家之一。家庭生活条件现代化

信息时代,各种现代家用电器、饮具等等涌入家庭,甚至于不久的将来, 电脑、计算机终端、机器人也会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减轻了家务劳动,而且使家庭生活更舒适、更丰富、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