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

人是智慧的生物、理性的生物、“反思”的生物。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建立了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人通过意志行为“不仅使对象人化,而且通过对象的中介,通过对象性活动来反思自身、改造自身、完善和发展自身”。“动物不能使自己跟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相反,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从‘非我’中区分出‘我’来。马克思写道: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人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外部世界同时改造主体自身,通过对象性活动,表现和确证自己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类存在物。人类一切肉体的精神的潜在力量正是历史的积淀,实践活动的结果。这种潜能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表现。因此,主体自身的完善和客体对于主体的完美是同步的。在‘双向运动’中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无穷递进的序列中,主体证悟到了主体之所以为主体, 以及客体对主体的全方位意义。”

人能否“反思”自己,能否在“反思”中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活动的全部意义,能否克服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蒙昧性和活动的自发性,这与人的文化素质密切联系,与人能否用科学和哲学知识武装自己,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密切联系。“传统的儒家思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入世倾向, 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但古人认为崇高的人生理想的确立和实现不是轻而易举的,首先必须做到‘正其心’而‘诚其意’。用我们今天的话说,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的、高尚的情操。也就是说要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一个思想狭隘、目光短浅、情趣低劣的人是不会有崇高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令人羡慕的丰功伟业的。古人认为,要做到‘正心’、‘诚意’,就必须‘格物致知’。这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知识与思想境界的关系。尽管,有丰富知识的人未必思想境界很高。但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无知无识的生存者是自在的生存者, 他们的人生是自发的人生。只有那些用丰富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头脑,才能够深刻地反思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在对象性关系、活动中观照自己,摆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自我的地位和作用、义务和权利,才能够正确地理解自身的价值。才能超出狭隘的生存意识和谋生活动的局限,追求高格调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的活动不仅是满足物质需要,而且要满足道德需要、审美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活动本身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劳动成为自由的自觉活动,使人体验一种创造的欢乐、成功的欢乐。从而使人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第一,‘自我意识’ 上的高度自觉;第二,劳动及其他活动的高度自觉。”

自我意识蒙昧性的消除,科学的主体意识的确立,高层次人生追求的提出要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诸如,人对必然的认识和驾驭自然力的手段; 社会历史演进到何种社会形态;人们的思想面貌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提出了使广大人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科学的主体意识的任务,并且已具备了实现这一任务的现实可能性。诸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

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等。

在信息时代,人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征服并驾驭自然力,越来越多的自然之谜被解开,甚至写入了儿童读物。人们不是为他的金钱而是为他的知识和能力而骄傲,人们已经不是消极地承受或逃避“上帝”的惩罚,而是在对象世界之被征服中观照自我的力量和价值。从对“生存型自我”的超越中认识生活的更为崇高的意义。于是在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觉醒的人们那里, 就有了新的需要、新的动机、新的追求、新的态度、新的语言和行动。阿尔温·托夫勒看到:人们正在迅速进入一个远离我们过去的经验的世界,“像第三次浪潮的公司不仅追求利润一样,雇员们也有自己的‘多重目标’了。人们要求自己以具有特性的个人而受到人们的对待。没有人认为这些职工不要钱,他们当然是要钱的。但是收入一旦达到某种水平,他们的需要就大有差别了。进一步增加钱不再产生原先对人们的行为的影响。”“除非在特别贫困条件下,他们将拒绝单纯为钱而工作。”他们“最渴望担负更多的责任和更重大的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才智和擅长。”比起任何以前的人们来,他们看到自己将置身于远为复杂的条件下,来安排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