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辩证的思维方式
就整个人类而言,西方人在思维传统上是注重逻辑分析来观察解决问题;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却是注意整体角度直观地把握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其另一个特点是矛盾的思维方式,这两方面都具有朴素辩证思维的性质。
直观整体思维
古代整体观念,把天、地、人视作混而为一体的。《吕氏春秋》中说: “天地万物犹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把整个宇宙比作一人之身,这也就是把宇宙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
古代人习惯于用五行模式来说明问题,如医学上的脾、肺、心、肝、肾都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各自都可说是独立的系统,但它们相互间也是有机联系着的,并非孤立存在。五行间通过相克相生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大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它强调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对象,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重视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更接近世界的真实面目,也确实与现代系统论有着相似之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就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整体的,或现在我们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
但是,这种传统的整体思维只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模糊性。它虽然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作总体性的把握,但这种整体认识不以对整体各个细节的清楚认识为基础,所依靠的只是人的直观能力。结果, 虽然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不能对事物本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能较正确地把握具体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因而不可能真正
地把握住世界的总体,这是它的欠缺。矛盾辩证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个注重辩证思维的民族。矛盾辩证法在中国形成早、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易经》中对矛盾对立的观念已有所记载。所谓八卦,就是四对矛盾: 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还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如用龙由“潜” 到“见”,由“跃”到“飞”来象征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又提出了矛盾转化的思想“无平不陂(倾斜),无往不复”。
《老子》一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很突出。老子揭示了大量的矛盾对立, 如阴阳、美丑、贵贱、有无等等。他认为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且可以相互转化,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更深刻的是他认识到了这种转化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阴阳范畴被用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乃至宇宙发生、流行生化。先秦哲学的矛盾观点为后人所继承和发展,汉儒接触到了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问题,宋明时代,哲人们论及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等。清代王夫之论及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反对矛盾定位论和形而上学的两分法,并沦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人的生理状况和身体部位都被分成阴阳两类,阴阳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即“阴阳互根”。阴阳还可以向对立面转化, 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双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即“阴消阳长、阴长阳消”,这种消长变化,在保护相对平衡的限度内,是属正常生理范围的,如超越了这个限度,阴阳一方过于强盛或过于衰弱,破坏了相对平衡, 就属于病理变化了,中医理论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过多地强调对立面的统一。调和矛盾,强调中庸,虽然这有利于社会稳定,然而,易导致妥协、调合,反对斗争,反对变革。这便是追求和谐、强调中庸的思维方式的弱点。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了人
类科学文化的宝库,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