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时期——帝国皇上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留给我们太多的精彩和慨叹。朱元璋出身寒门,做了开国皇帝,仍然以万乘之尊而居;而明成祖朱棣凭借文治武功,很让后世有“大帝”之赞。

清代太祖、太宗、圣祖、世宗和高宗五帝,雄心勃勃,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纵观我国近世时期君主政治,明清两代帝王演绎了社会变易与民族救亡的控权风云,个中意蕴,值得阐扬。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

他在位结束了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自幼贫寒,曾离乡做游方僧人。后在好友劝说下,到濠州投靠郭子兴,参加红巾军。

朱元璋身材魁梧、英勇机智且多谋善断,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由于朱元璋率兵打仗,十分注意约束部队,因此很得老百姓欢迎,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1356年,红巾军统帅刘福通在亳州立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宋,年号龙凤。不久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自感势单力薄,不得已遥奉韩林儿的大宋龙凤政权。

这年3月,朱元璋率兵攻占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至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

为了寻求能征善战的骁将,朱元璋常常不惜任何代价。刘伯温、常遇春都是在这个时候求得的人才,他们为明朝的建立创下了不朽功勋。

1360年,陈友谅自称皇帝,约张士诚一块夹攻朱元璋。

这时的朱元璋已羽翼丰满,兵强马壮,他立即实行战略大转移,采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战略,开始与群雄逐鹿中原经过近8年的征战,朱元璋终于消灭了长江流域势力较大的两支红巾军力量陈友谅和张士诚部,一跃而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军事力量。

1368年4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

为实现明朝的长治久安,明太祖进一步推进统一全国的进程。与此同时,他对国家机构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1368年8月,明太祖的大将军徐达北伐告捷,元顺帝逃亡漠北,元大都落入明军之手。在派兵北伐的同时,明太祖又派兵南下,陆续平定浙东、福建、广东和四川。

1381年进军云南,第二年,攻占大理。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南方的统一。

1373年,明太祖下令改元朝御史台为都察院,设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下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分巡各地,负责纠劾百司、辨明冤枉等。这一措施保证了各级官员对皇帝的绝对忠心和尽职。

1376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州按察使司,分担行中书省的职责,3个机构互相制约,直属皇帝领导。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规定中央的政务分别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管理,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两人。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奉行皇帝的意旨。

同年,明太祖还把最高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分成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各自统辖一部分军队,并规定都督府只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而军队的调遣和将帅的任免权,则由兵部掌握。

此外,军中还有皇帝所派的御史或给事中监军,直接代表皇帝监督军务,向皇帝提供情报。

1387年,明太祖派军进攻辽东,迫降元将纳哈出。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明太祖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大业。

明代统治者很注重法律规范的修订。

早在建立明朝之前,明太祖就开始了系统的立法活动,曾命左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基等议定和编成《律令》。后经近30年的更改和删定,最后终于颁布了我国法律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法典《大明律》。

明太祖出身贫苦,比较能体恤民情。他认为士农工商中,农民最为辛苦。

即位之初,就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要求各地官吏把开垦新田、增加户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规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报农桑的治绩,违者降罚。在赋税徭役等方面也对农民做了一些让步,鼓励兴修水利,推广棉花和桑枣果木的种植。

此外,由于连年战乱,致使中原、江南人口锐减,所以明太祖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

在1370年至1417年的数十年间,移民首先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出,涉及全国,成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汉民族迁移行动,被称为“洪武移民”。

这次移民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和中华文明的文化构成,在我国古移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明太祖是一个比较勤俭务实的皇帝。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用在了管理他一手开创的朱家王朝。全国政务不论大小必亲自过问和处理。

因为他担心交给朝臣们办一则会出现徇私舞弊现象;二则那样会使大权旁落。所以,每天天不亮明太祖就起床办公,批阅文件直至深夜。

1398年,明太祖去世。葬于南京明孝陵。

[旁注]

郭子兴(?~1355年),濠州定远,即今安徽定远人。元末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反元民族英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为人骁勇善战,而与某些将帅不和,终以愤恨卒于和州。

应天府“应天”一词最早是太昊伏羲以简易图推理出的天象,应天的意思是响天,说明人们思想进步的表现,从一切顺天,发展到应天。朱元璋曾经用了10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即今江苏省南京,并改集庆为“应天”。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怀远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六部尚书“六部与尚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六部,是我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是我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即今浙江省文成县人。明代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谥“文成”。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即今安徽省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朱元璋手下大将,统兵征战。做过左相国、大将军、中书右丞相。徐达死后被封为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明孝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寝的形制。

[阅读链接]

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后,听说一些官兵横行街上,就决心再明军纪。就在第二天队伍集合准备出发攻打镇江时,统兵大将军徐达因违犯军纪被抓了起来,准备斩首示众。

三军将领一听,纷纷跑到朱元璋面前苦苦求情。最后朱元璋答应饶徐达不死,但必须立功赎罪,攻占镇江后约法三章:一不许烧房子;二不许抢财物;三不许滥杀无辜。

众将官异口同声保证约束三军,不再为主帅惹事,三军无不佩服朱元璋执法严明。

当然,这是朱元璋和徐达早就商量好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