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板块构造

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是一块海洋地壳板块,大部分位于太平洋海面下。东以太平洋海隆为界,北、西、西南都为深海沟,与阿留申岛弧、日本岛弧、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接界,南部以海岭同南极洲板块相接。

亚欧板块

亚欧板块是地球六大板块之一,由亚洲和欧洲组成。其范围介于西太平洋海沟系以西,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大西洋中脊以东和北冰洋中脊以南的广大地区。新生代早期,该板块与印度板块和非洲板块沿雅鲁藏布江—阿尔卑斯带碰撞,白垩纪晚期与北美洲板块分离,与太平洋板块发生汇聚。

非洲板块

非洲板块是地球六大板块之一,其范围包括大西洋中脊南段以东,印度洋中脊以西,印度洋中脊西南支以北和阿尔卑斯山以南地区。该板块在白垩纪早期同南美板块分离。在大西洋中脊扩张的推动下,非洲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造山带。根据地震和大地测量表明,非洲板块仍然在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

北美洲板块

北美洲板块是一个较大的板块,它的范围覆盖了北美洲的大部,向东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岭,向西延伸至东西伯利亚的切尔斯基山脉。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美洲板块的一部分。

后来,美洲板块又被细分为北部的北美洲板块、南部的南美洲板块和周围的一些小板块。

由于不同的板块划分方案中承认的小板块数目不同,因此北美洲板块的边界随各家观点不同而不同。

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次大陆板块,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印度洋板块形成于90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5500万年至5000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洋板块移动了约2000千米至3000千米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都要快。

板块边界

不同板块之间的结合部位,表现为持续活动的火山带和地震带,是地球地质作用比较活跃的地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洋中脊代表的离散边界、俯冲带代表的汇聚边界和转换断层代表的转换边界。

一般认为缝合带代表古板块的汇聚和碰撞边界。这三种板块边界主要位于海洋底或海洋陆地交接处。此外,大陆内部的地缝合线,则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代表已经消亡的古海洋,是古板块划分的重要依据。

海底扩张说

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两亿年,相当于中生代侏罗纪。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而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因此在20世纪,有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

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的软流层之上。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