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地震

地震波

凡由自然地震或人工爆破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弹性振动波统称为地震波。按其成因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纵波、横波和面波。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的震源称人工震源,如人工爆破等。天然地震震源和人工爆破震源的性质有很大区别。

震中

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确定震中位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震后调查,将破坏最厉害的地方定为震中,称宏观震中;二是根据地震仪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微观震中。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面上破坏力最大的地点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观震中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震中距

地震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的大小决定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称为地方震;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范围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则称为远震。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破坏越大。

地震震级

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而定。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也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由于震级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现在多用矩震级来表示。现今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烈度不仅与地震的释放能量、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于是,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制作”了一把“尺子”,这就是地震烈度。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

也就是地应力从逐渐积累到突然释放时才发生地震。构造地震是—种活动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的地震,世界上90%以上地震和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火山地震可产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也可在火山喷发的同时。其特点是震源常限于火山活动地带,一般深度不超过10千米的浅源地震,震级较大,多属于没有主震的地震群型。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塌陷地震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并且震源浅,震级也不大,影响范围及危害较小。但在矿区范围内,塌陷地震也会对矿区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并直接影响矿区生产,因此对这种地震也需加以重视。

诱发地震

在特定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石油钻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并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并不是所有水库蓄水都会发生水库地震。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一般来说,能量越大的活动引起人工地震的震级越大,但人工地震震级也受地质条件的影响。人工地震虽有不利的影响,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害。

地震分布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常常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三是中洋脊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