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土壤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有机质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至90%以上。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有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很大,一克土壤中就有几亿至几百亿个。一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千克到上千千克。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微生物在土壤中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分解有机质;二是分解矿物质;三是固定氮素。
水分
土壤是一个疏松多孔体,其中布满着蜂窝状的孔隙,直径0.001毫米至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但移动的快慢决定于土壤的松紧程度。松紧适宜,移动速度最快,过松过紧,移动速度都较慢。降水或灌溉后,随着地面蒸发,下层水分沿着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所以应在分墒后及时采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个疏松的隔离层,切断上下层毛管的联系,防止跑墒。
砖红壤
砖红壤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因土壤颜色类似烧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我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因是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而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黏粒含量高达60%以上,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赤红壤
赤红壤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摄氏度至22摄氏度,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赤红壤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黏重,肥力较差,呈酸性。赤红壤区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组成既有热带雨林成分,又有较多的亚热带植物种属。赤红壤地区现有植被结构趋势是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热带性种属增多。
黄棕壤
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至18摄氏度,年降水量为750毫米至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黄棕壤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在我国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都有黄棕壤的分布。
暗棕壤
暗棕壤分布在中温带湿润气候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零下1摄氏度至5摄氏度,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毫米至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暗棕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暗棕壤分布很广,是我国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土壤。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及大兴安岭东坡一线。
黑钙土
黑钙土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的地区。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至3摄氏度,年降水量350毫米至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黑钙土的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黑钙土由腐殖质层、腐殖质过渡层、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一般分为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黑钙土和碳酸盐黑钙土四个亚类。
栗钙土
栗钙土是温带半干旱草原下,具有栗色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淀积层的土壤,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该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栗钙土可以分为普通栗钙土、暗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及栗钙土性土。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气候温凉而较湿润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至零上1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荒漠土
荒漠土分布在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域,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