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

“钢琴之王”弗朗兹·李斯特,1811年出生在匈牙利的莱定格村。当时这个村没有学校,所以李斯特的幼年教育,全由父母和教会中的牧师担任。

童年的生活是清贫的,在匈牙利偏远的莱定格村,除了眼前的四时风景外,李斯特既不知道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不知道别的孩子是如何在玩耍与嬉闹中,度过他们快乐的时光。李斯特的父亲本是一个流浪的乐师,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放弃没有前程的音乐事业,而到一个公爵的庄园去看管牛羊。父亲的业余生活就是弹钢琴,在贫困中抒发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小李斯特体弱多病,有次得了痉挛病,家里把棺木都准备好了,可李斯特又在妈妈的怀抱里睁开了眼睛。谢天谢地,他活下来了!妈妈对小李斯特说:“孩子,你要活下去,将来我们向公爵求情,让你给他看管牛羊。”当李斯特成名之后,每想到妈妈给他说过的话,都觉得不可思议。妈妈竟然将他一生的光辉前程和眼前黯淡的农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倒是父亲在朦胧的意识中,想着音乐会,想着在衮衮王公之间,神采飞扬的钢琴家,英俊潇洒而又不卑不亢,人们前呼后拥,争着向音乐家致敬!而这份荣耀,该由小李斯特享受了。儿子没有死,父亲便眼睁睁地看着儿子纤细瘦削的手指。他说:“孩子,你是有希望的。”

李斯特在识字之前,父亲就教他先识乐谱。小李斯特每天跟着父亲练琴,习惯成了自然。从日出到日落,整日整日地练呀练呀,他一点也不觉得苦。这个文弱多病的孩子,整个童年的时光,几乎都是坐在钢琴前度过的。可父亲还是报怨他——淘气,贪玩。

李斯特也确实是个机灵的孩子。他热爱弹钢琴,同时,他也把钢琴当作自己的伙伴,自己的玩具。有一次,在试奏一段练习曲的时候,他发现低音部有十度音程,可他的手又太小了,机敏的李斯特,竟用一个手指按着一个音符,用鼻尖按着另一个音符,总算解决了这个难题。当他遇到更大的麻烦,而又没有办法解决时,他甚至像一些玩积木的孩子那样,花样迭出的积木垒到半途,突然轰地一声倒塌了。这时,每一个玩积木的孩子都会气恼地又哭又叫。每逢李斯特哭鼻子的时候,父亲就会对他说,等你长大了,你的手指也会变长的。有一次,李斯特想,干吗要等到长大,只要我有办法,不就能毫不费力地按住8度音程了吗!他拿出父亲的剃须刀出神地想呀想,要是在手指间划几道口子,手指不就长了吗?幸亏父亲发觉他想岔了神。这可是在拿命开玩笑!真那么干了,一个天才的钢琴家就会成为一堆废料!

也真让父亲费心劳神。老人家明白,每一个孩子,甚至每一个人的一生,只要发生一件偶然不幸的事故,就足以把他整个儿毁掉。就像一只虫、一朵花那样,人也是脆弱的,容易受伤害的,甚至经不起轻轻的一碰。又有哪一个父母,不随时提防着:火呀、水呀,刀呀……可有时又防不胜防!有次公爵将要从李斯特门前路过,李斯特全家都穿着整齐的服装,恭敬地呆在门外,想以最周全的礼貌,给公爵一个良好的印象。李斯特父亲甚至还想,让小李斯特在公爵面前露一手。李斯特乘全家人不注意,悄悄溜到父亲的卧室,柜子里有一包火药,李斯特早就想把它点上火,让它轰隆一声,该有多好玩。他把那把火药抓在手里,灵巧地往火炉里一扔,就急忙退向门口,边跑边张大眼睛,等着看焰火腾飞的奇迹。

这一手露得太厉害了,让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轰隆”一声巨响,简直是天翻地覆,李斯特被火药爆炸的气浪掀翻在地。父母吓呆了。当他们意识到是火药爆炸了,都惊叫着冲进房间,在浓烟中发现,小李斯特像个浑身滚满了灰炭的猫,躺在地上。父母把孩子抱起来,又拍又打。手脚还齐全,孩子只是给吓得半死,没有什么地方让火药炸伤。父亲极为留心地察看了孩子的10个手指,感谢上帝,又柔软又细长——没事。大难不死的李斯特,让父亲觉得,在他的孩子身上有种奇迹存在。小李斯特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一定的!

李斯特9岁时,有位青年音乐家要开音乐演奏会,他知道李斯特有钢琴天才,便特邀李斯特参加演奏。这是第一次公开演奏,李斯特获得了成功。不久,李斯特自己也开演奏会,当然也很成功。李斯特的父亲受到极大的鼓舞,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李斯特培养成一个音乐伟人。他变卖了家具和手表,携妻带子,走上了去往维也纳的道路。

1821年,李斯特10岁,父亲为了李斯特的前程,举家迁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父亲决定给儿子找一名最好的老师,不用问,钢琴家车尔尼是最有名的音乐家。父子求见车尔尼,车尔尼拒绝了他们。当时,车尔尼的工作室,学生多得他无法安排。每天每时都有“小神童”希望得到大师的提携和指导。车尔尼够烦的了。再说,维也纳是什么地方?面包都有黄金般昂贵,是贫穷的李斯特一家呆的地方吗?于是,李斯特的父亲坚持不懈地请求,车尔尼搓着手抱歉,说自己实在没有时间,而李斯特却从这两个大人中间,一溜烟爬上琴凳,不请自奏起来。当时,他已完全具有名家演奏的风范,技巧与激情,把握得都相当准确。车尔尼停下来聆听,这是他自己所写的,最难演奏的一首练习曲。“真想不到!在莫扎特去世之后,还有人演奏得这么好。”车尔尼听完了李斯特的演奏,当即答应收下这名学生。而且,只象地收一点低廉的学费。

李斯特父母为孩子练琴,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搬到一家破房子里,这儿离车尔尼工作室要走一个小时的路程,孩子每星期去车尔尼那里3次,授完课后回家练习。尽管住的地方破烂不堪,尽管全家吃不好穿不好,但李斯特勤奋不减,练琴就是他全部的生活。除了练琴,他又从师研究作曲。练琴,记谱,作曲,这就是李斯特过的日子。车尔尼对这个弟子非常赏识,后来连学费也不收了。

父亲计划让李斯特举办音乐会,如此,就会名利双收;如此,就能衣食无忧。1822年12月,李斯特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听众中还有几个音乐名家,车尔尼也来为自己的学生捧场,甚至还要算上贝多芬,没准,他也要来。乐队正在紧张地排练,擦拭乐器的,调弦的,父亲也踌躇满志。而李斯特,这个小艺术大师,突然走到台中间,口中嚷着:“瞧瞧我的本领如何!”就在台上翻起一个漂亮的筋斗。乐队的成员都给他逗乐了。父亲却气坏了。“要是把手指扭伤了,那就前功尽弃!”他怒气冲冲地揪过李斯特,狠狠地教训了儿子一顿。可李斯特却顽皮地伸出一双手,做着弹琴的动作,口中还不停地说:“你瞧,它们灵着呢!”音乐会非常成功。贝多芬确实在场,尽管他的双耳已失聪,但是,他还是能够看得清这个孩子。音乐会结束时,他走上台,搂过小李斯特,在小家伙的前额,笨拙地吻了一下。这一吻,比珍宝还要昂贵。童年的李斯特,把这一吻看作是对他的最高奖赏。他在家中挂着一张贝多芬的肖像,天真烂漫地说:“我要继续努力,学得像他一样。”父亲看到儿子懂得把贝多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会心地微笑起来。

现在,在维也纳,人们都一致认为:“李斯特弹得跟莫扎特一样精彩。”从维也纳到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李斯特一路举行巡回演出。名门望族的好客之风,令李斯特父亲受宠若惊。而小李斯特只顾弹自己的钢琴,对于金币呀,掌声呀,亲吻呀,都一概坦然受之。车尔尼对这个11岁的学生说:“我已没有什么东西可教你的了。在欧洲,能够弹得比你强的,也只有那么两三个。”马车达达,李斯特带着老师的祝福和希望——“到巴黎去吧,再过几年,你会超越门德尔松!”小家伙已能明白——“你会比所有人弹得都好”意味着什么。

小小的李斯特已经脱颖而出。就像一颗藏在璞石里的明珠,经过车尔尼大师的雕琢,璞石已经敲去,明珠已然熠熠生辉。人们说,好苗子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李斯特这棵音乐的好苗子,经过他父母心血的养育,又受到车尔尼慷慨无私的浇灌,灿烂辉煌的果实已在眼前闪耀。

巴黎——美人,香水和小吃;绅士,艺术和思想;趣味高雅的沙龙,集会和演讲;车如马人如流,宏伟的建筑,琳琅满目的街市;凡此种种,都令小李斯特眼花缭乱。在他那童年的小屋里,他从没有想过,世界有这么华丽绚烂。但是,12岁的李斯特还是个孩子,除了音乐,他什么也不能享受,罗浮宫的收藏,巴黎圣母院的壮观,都与他没有缘分。父亲牵着他的鼻子走,从马车到旅馆,从旅馆到音乐会,这就是李斯特活动的路线。

初到巴黎,李斯特本想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但他不是法国人,院方不接受他的申请。于是他转而向巴埃尔学习,努力攀登当代演奏技巧的顶峰。现在,巴黎人转过来围绕着李斯特转了。这个为肖邦钢琴艺术所折服过的,喜爱各种新潮的城市,如今,又为小李斯特的演奏技巧所倾倒。李斯特已走上征服欧洲的道路,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让欧洲各大名城大开眼界。

李斯特穿着漂亮的匈牙利服装,眉宇间透露着英俊之气。一天晚上,他应邀在贝丽公主的宫中演奏,整个皇族都在场,公主牵着两个孩子,为李斯特能够替她的宫殿增添光辉而骄傲。李斯特挑着细长的眉毛,望着公主的孩子,他们手里抱着一个半人大的洋娃娃,争来逗去,煞是好玩。在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上,李斯特差点摔了一跤。可这个孩子,双手一碰上琴键,泉水般的音乐便丁东而出。钢琴弹得高明,在巴黎几乎无人匹敌。小家伙的演技已出神入化,贝丽公主大为欢喜。演奏完毕,她搂着李斯特问:“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李斯特脱口问道:“这话当真?”公主笑着说:“当然当真。”李斯特犹犹豫豫地伸出手,指着洋娃娃说:“我要这个。”李斯特这双音乐家的手,几乎从未有接触过洋娃娃之类的玩具。而李斯特的父亲知道,天真烂漫的儿子已经能够点铁成金,经他手指弹奏的音乐,转瞬间就能变成他从前想也不敢想的光华四射的金子。

在世界音乐史上,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他那精湛娴熟,令人匪夷所思的演奏技巧,让整个欧洲都为之倾倒、为之震颤。一曲《魔鬼的颤音》令他的大名加了“魔鬼的小提琴师”的称号。此处的“魔鬼”二字,是用来形容他的演技变幻莫测,非人工所及。而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他的一双手也颇具魔力,演技堪与帕格尼尼相媲美,年龄不大,却有“钢琴之王”的美称。好事者常把他与帕格尼尼相提并论,因此也称他为“键盘魔王”。

李斯特的父亲认为,不管是美称还是恶名,只要是鼎鼎大名,就抵得上千万张广告,人们的口碑,就是金钱。尽管在生意经上,李斯特的父亲还不如莫扎特之父,尽管在天才们的发挥和引导上,李斯特父亲也远不如莫扎特之父,但是,李斯特的运气,显然要比莫扎特好。人们已公认:“小李斯特无疑是现代最伟大的钢琴家。”有次,在英国伦敦,李斯特为英国国王演奏车尔尼、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音乐会结束后,英王留他们父子在国王宫殿的温莎堡过夜。小李斯特累得连打呵欠,而父亲却激动得踱来踱去。他的梦想实现了:“难道李斯特不是音乐伟人?天哪!谁会相信,看牛人居然能够下榻在国王的宫殿?”父亲摇着李斯特的肩膀,可儿子已经酣然入睡了。父亲无奈地摇摇头,此时此地,他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够看到他的荣耀。

1827年,李斯特16岁。这年8月,李斯特父亲在巴黎去世。李斯特母亲赶到巴黎,他已能靠教授音乐来维持母亲和自己的生活了。

这时,李斯特爱上了一个伯爵的女儿卡洛林,她与李斯特同岁,常由母亲陪着,跟李斯特学钢琴。由于互相爱悦,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快升华为恋情。卡洛林母亲是位通情达理的夫人,她看出了女儿的心事,就应允了他们的婚事。不幸的是其母突然病逝,而做伯爵的父亲坚决不同意这桩婚事,他竟不顾女儿的心愿,强迫她嫁给另一个伯爵的儿子。这不但使李斯特失恋,也使卡洛林心中滋生无限的懊恨。

李斯特终生都弄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如此急转直下。他与卡洛林本已约好在一个十字路口会齐,然后双双到教堂去,把婚事敲定。可是卡洛林竟然失约,李斯特再也牵不着她那温软的小手了。他们再也不能坐到钢琴前,共同弹一支美妙的歌曲。在十字路口,徘徊了半日的李斯特,捡一块石头作为对负心人的纪念。他的心像石头一样沉重。伯爵家的大门永远向他关闭了。他去求见过伯爵,伯爵让他吃了闭门羹。伯爵家有个花园,园内有桃树,卡洛林叫仆人送出一个鲜美的桃子和一张不具名的字条——最好的恋爱的方式,是从恋人身边逃走。

李斯特试图自杀,或想出家当牧师。他不愿面对失恋的现实,只有在痛苦中读拜伦的诗歌,歌德写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每当不眠之夜,他便泪流满面,手持诗书,狂吟不止。李斯特失恋后,生了一场大病,幸亏他的母亲慈爱地看护,才使他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在病中,李斯特一方面辗转病榻,另一方面尽心地研读了法国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家和音乐家的作品。革命的新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想,爱好自由平等的热情,开始流露在他的作品中。爱情的苦闷已转化成优美的音乐作品,他也从一个瘦弱苍白的少年,长成一个英俊洒脱的青年。逃走吗?不!他要在巴黎待下去,他要让卡洛林及其老迈腐朽的父亲,永远听到他那激情澎湃的音乐!

长期卧病之后,年轻的李斯特,又以新的迷人的姿态,出现在各种文学沙龙与音乐晚会上。他是巴黎的宠儿,音乐界的太阳神,舞会与晚宴的酒神。他是巴黎最漂亮的男子汉,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他是小姐与女士们秋波暗送的白马王子。他与第一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交响诗人柏辽兹、钢琴诗人肖邦为伍,他与海涅、雨果、乔治·桑等文学家结伴。名画家为他画像,名雕塑家为他塑像,名诗人为他写赞美诗。人们不无崇敬地说:“你就是伟大的李斯特。”连妈妈都说:“孩子,你被宠坏了!”

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活动,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李斯特在维也纳演奏的钢琴曲,是由他根据舒伯特的歌曲和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的改编曲,每次演出的入场券,早在一个月前就预售完了,听众异常活跃,倾城为之空巷。李斯特经常旅行演奏,巴黎、伦敦、维也纳、匹兹堡、慕尼黑、布达佩斯,所到之处,反响强烈。大众的掌声,报纸的喝彩,鲜花和美人,啤酒和音乐,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他奉为大师。欧洲的精英人物争先恐后地与他交往。德国的柏林大学师生们,为了听他的演奏会,特地停课一天,可谓创世界教学史之奇迹。他到俄国彼得堡旅行演奏,沙皇在音乐会上与副官讲话,李斯特愤而停止演奏。此时,昂不尔厄发生火灾,慷慨的李斯特就把在彼得堡演奏会所得的入场费5万5千卢布,全部捐出救灾。

李斯特为人气度宽大,品性善良,待人慷慨,重义轻财。他总是用最愉快的笑脸与最温暖的话语与友人相见。李斯特开演奏会所得的金钱巨万,而他自己并不储蓄财产。贝多芬在波恩的铜像,在侃隆的纪念碑等的建筑费,就是李斯特捐赠的。在他名望极盛时,有一位女钢琴家,冒充李斯特的弟子,也在一些地方开演奏会。因为,她是一个无名的钢琴家,若不借助名家的声望,恐无人来听。因此,她在招牌上擅自标上“李斯特女弟子”演奏会。然而,事有凑巧,李斯特和这个女钢琴家不期而遇,李斯特看到她在旅馆门前挂的演奏招牌,感到很奇怪,于是他也下榻在这家旅馆。那位女士在旅馆的登记簿上看到了李斯特的名字,十分惊惶,慌忙来到李斯特的室中,流着泪磕头,向他请罪,求他宽恕。然而李斯特对她善慈相待,和颜悦色地扶她起来,对她说:“请把你演奏中所弹的乐曲,在这里弹一曲给我听听。”那女士在李斯特面前演奏了一曲,李斯特在旁边热心地指导她。奏完之后,李斯特起身对那女士说:“现在我已教过你钢琴,以后,你真是李斯特的女弟子了,这回你开演奏会,我可专门为你出席演奏一曲,倘若节目单尚未印刷,请添印一行。”那女士惊喜不已,伏地泣谢。

李斯特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奖掖无名音乐家的伯乐。李斯特是一个把音乐诗化的大师,而瓦格纳是一个把音乐戏剧化的后辈晚生。当这两位音乐大师相见时,瓦格纳还是没有受人们接受和理解的音乐巨人,而李斯特却完全能够接受和理解瓦格纳。当李斯特被任命为魏玛的音乐指挥以后,他本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创作各种交响乐、圣乐和歌剧,以此巩固自己的音乐硕果。然而,他却为瓦格纳的前途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为了瓦格纳的前途,李斯特献出了魏玛剧院和他自己年复一年的时间与精力。

李斯特以旅馆为家,四处漂泊,中年以前,他不断地在欧洲各地旅行演出。马车,城市,音乐会,他从没有认真地停下来,找一个定居的地方,到了晚年,他便在威马尔息游,从事著作。这期间是李斯特的生活最光荣、收获最丰富的时代。《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响乐》、《但丁神曲交响乐》及著名的13部交响诗,还有其他许多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人们常把交响诗的起源归功于李斯特。李斯特意识到,要想恰当地表达某种神诗的意境,就不能把它限制在严谨的曲式范围内。李斯特交游甚广,阅历丰富多彩,他个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戏剧性,波澜起伏的生活给了他无限的激情。这些,都在他的音乐上得以表现。他的音乐融进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热情奔放,富于幻想;同时,又与匈牙利民间音乐息息相关。因为他的音乐中具有民族主义因素,所以后人又封他为民族乐派的先驱。

李斯特的一生,是在爱的激情中度过的一生,同时,也是备受爱情煎熬的一生。因为他的爱情和婚恋屡遭挫折,他始终生活在爱情之中,却又始终享受不到天伦之乐的安宁恬静。就像古老的神话中预言的那样,他受罚在流水与果树之间,抬头可见鲜美之果,低头可见甘洌之水,却又永远无法吃到或喝到,哪怕是一枚果实,一口清水。晚年的李斯特,偶然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邂逅他最初迷恋的卡洛林,相逢陌路,两个老人不禁泪如雨下。他们都走了许多的路,都明白什么叫爱情,可是他们人生的路已走完了,人老了,爱情已将他们丢弃。李斯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遁入空门”。音乐家李斯特成了一个传教士李斯特,连在大街上走路,都捧着一本《圣经》。后来,为了祖国的音乐事业,他毅然走出教堂,回到布达佩斯,创办一座音乐学院,并自任校长。为祖国培养音乐人才,奉献出最后的光和热。

1886年7月31日夜,李斯特病倒在拜洛特的瓦格纳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