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构想,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对未来社会建设方面的设想,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是从1842年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由哲学唯心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2.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论证,这一阶段是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这一阶段是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到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4.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深化完善,这一阶段是从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辗转欧洲各国亲身参与工人运动,逐渐地认识到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和工人革命的力量。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认识和革命立场上也开始发生转变,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在革命主张上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并在理论上开始研究如何谋求工人地位的改变,进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的基础上探讨建立一个未来理想社会,初步形成了社会建设理论。

当恩格斯于1842年到达英国曼彻斯特,目睹了英国社会的状况后,为《莱茵报》写下了《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谷物法》等5篇文章,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力量做出阐述,指明无产阶级是社会最底层的阶级,革命的力量最强大。同时,他强调,英国社会状况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推翻整个社会的程度了,因为,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利益的根本对立,已经不能通过给予少数人政治权力的方式,得以解决。也“就是说,革命将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社会革命”,“改革法案只是由于人民举行起义,用石头打破了贵族的窗户,才得以贯彻实施”。由此可见,恩格斯已经认识到,推翻统治阶级统治的社会革命不可避免,人民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很大,而且,恩格斯也在参与工人运动中对工人进行思想指导,指引工人认识自己和人民的革命力量,以及工人和人民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在1842年至1843年担任《莱茵报》编辑时,感受到了莱茵地区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莱茵报》上发表了《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多篇文章,积极地为实现人民的普遍自由而辩护,高度赞扬“比利时革命是比利时精神的产物,因此,报刊——目前精神的最自由的表现——也参加了比利时革命”,强调,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革命,一定不能缺少思想的自由,一定需要所有的人民共同进行革命,而且是在思想、文化、言论、艺术等各个领域都进行革命,即进行全面的总体的社会革命,才能推翻少数统治者把持的社会,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由此,马克思指明文化、思想革命的作用和人民在革命中的极大力量。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各自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字里行间已经清晰地显露出其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他明确指出,没有无产阶级的帮助,作为社会的消极结果就反映出来的东西,已经被推广到社会的原则上去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推翻旧政权、破坏旧社会,实现社会的变革。因为,在现代社会制度下,无产阶级除了一双手能劳动什么都不拥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处于社会的最低端,遭受着其他所有阶级、阶层的压迫,同时其又与现代工业相伴相生。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自我抗争命运意识的觉醒,无产阶级势必进行斗争,最终通过革命推翻一个旧社会,解放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劳动人民,建立一个新社会。在这个新社会中,无产者享受到世界的权利就与曾经的德国国王拥有的世界的权利相同,成为社会的领导者。任何解放都是人类世界的回归,也就是人民自身的回归。只有当真正的个人将抽象的公民回归到自己,只有当人们都认识到个人、群体、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协同行动,才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着人在生活、劳动、关系、政治等各个方面取得解放,从而最终解放人自己。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也显示出他是一个革命家。恩格斯详细分析英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指出,英国社会中私营制造业的资本和劳动的分工不仅是分工本身,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分工状态相适应,而且是由这种状态产生的。资本和劳动的分工继而会产生新的分离的结果——资本分裂为原有资本和利润,利润就是资本家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资本的增加值。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家将利润和原有资本再次投入到生产中,于是,生产周期运转,带来资本家的个人财产越来越多,资本家越来越有钱,就又造成新的分离——利润分裂为原有利润和利息,利息就是拥有大量金钱的部分资本家不直接将金钱投入到生产中,而是将金钱借给需要扩大生产的资本家,从这些资本家的盈利——利润中分得一部分,也称之为贷款生息。“贷款生息,即不花劳动单凭贷款获得收入,是不道德的,虽然这种不道德已经包含在私有制中,但毕竟还是太明显,并且早已被不持偏见的人民意识看穿了,而人民意识在认识这类问题上通常总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撇开私有制,那么所有这些反常的分裂就不会存在”,强调,推翻了资本主义旧政权后,无产阶级带领人民建立的新社会中,利润与利息的分离、资本与劳动的分离的不合理的社会状况将会消失,资本将会完全复归为其与劳动的统一,从经济的角度阐述无产阶级的作用,指明实现人的解放的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从而消灭由其带来的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分裂现象,最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做主的新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8月底的巴黎,实现了第一次会晤,由此开启终身合作的历程。两人相继联合撰写了多篇著作,阐述自己的理论发现——不仅自然界的研究是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也是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并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在参与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不断阐述葬送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思想,由此创立未来社会建设的一些基本观点。

在《神圣家族》中,两人写道,当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私有制的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之后,他们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从而也解放了人类。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旧社会中,遭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沦为资本家谋取利润的工具和劳动的机器,失去了人的地位。他们直接受到这种不人道的对待,是被迫的、必然的,实际表达为不可避免的、不再伪装的、绝不可抗拒的贫困。他们只能奋起抗争,才有可能摆脱“非人”地位,从而回归到人本身,所以,他们斗争的程度最为激烈,尤其是当他们的思想接受正确理论指引,意识到自身革命力量之后,这样的斗争将会更加彻底和有效。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了私有财产,消灭这种带给自身非人性生活的条件,才能解放自己,从而解放人性,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两位革命导师指出,只有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之后,才能将加诸其身上的所有桎梏、束缚全部推翻,从而获得包含自己在内的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复归。在未来的新社会中,人,特别是工人,才能从事真正的劳动——自由的、自主的、自觉的实践活动,于是,人获得自由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也出于人的真正劳动的结合。人的劳动和人的交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消除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根本对立,推动未来新社会不断向前进。如何才能建立这样的未来新社会呢?在上文中,两人强调,只有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完全消灭私有制,才能为未来新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起新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新社会中,由于消除了制约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如私有制度、阶级差别等条件,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推动下,每个人都具备了个人发展的时间、空间等,从而才能实现每个人的独创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在这个新社会中,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工作上的不同,仅仅只是人们天赋与选择的区分,不会引发人们在享有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上的任何差异。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两人认为,只要无产阶级起来斗争,拿起武器进行革命,就一定能够摧毁资本主义旧社会,颠覆资产阶级政权,葬送私有权制度,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联合体,即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新社会中,劳动者摆脱了全部拘束,获得完全的解放,并掌握政权,从而不断地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时间、空间等条件,使得每个人最终都能彻底的、不受限制地成长,自由地施展自己所有的才干和能力。

总之,从1842年开始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逐步完成了各自哲学世界观的转变,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开始探索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有关社会建设的问题,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论证

从1848年革命到19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运动出现新的形势,时而高潮,时而低谷。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186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基于不同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情况,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逻辑推理与实践验证,使得理论更加科学。他们指出,工人应该拿起武器,不断地斗争,才能击败强大的对手——统治集团,从而建立自己的政权,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前进,逐渐解决各种旧社会中的冲突和反常社会现象,建立一个平等的、没有压迫的、活力充沛、个性发展的新社会,并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彻底解放。

1848年,欧洲各国相继爆发工人革命运动,但是都被统治集团镇压而失败,马克思恩格斯因此撰写了许多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著作。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法国革命历程,指出,法国2月革命能够推翻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不是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是工人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决的战斗行为,因为只有工人才是真正的无产者,才能将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制度作为革命的目标;法国6月革命的失败是由于无产阶级没有完全掌握国家政治权力,强调夺取政权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评,指出,不流血地、和平地、温情脉脉地推翻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不可行的,是理论家们构建的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只有无产者带领农民等人民大众进行不懈的战斗,才能改变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反常情况,构建起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常社会关系,并在无产者成为其领导阶级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法律的等结构,由此,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大厦才能建筑在现实中。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两个革命导师强调,对于无产阶级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1856年,英国《人民报》(宪章派报纸)举行创刊4周年的纪念活动,马克思发表演讲鼓励工人群众起来斗争。他讲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普遍性存在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突出表现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社会衰颓的对抗关系。这种对立成为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而且不断扩展到各个领域,使得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事物都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状态:机械一方面带来劳动者劳动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引发劳动者疲惫和饥饿的加剧;科技一方面创造着社会新财富,另一方面又酿成整体社会的穷苦;人们劳动技能的成功与品德的损坏并存;人类所有的发明和进步似乎使物质力量变成了智慧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变成了枯燥的物质力量……这些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就是现代社会中明显的明显的、不可避免的、不争的事实。当这些矛盾激化到无法协调,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革命的时机就到来了。那么,究竟什么人来进行革命呢?马克思认为,为了使社会的新力量发挥良好的作用,就必须由与新力量共生的人来掌握,这个新力量就是机器大工业,与之共生的人就是工人。他们一定会支持工业发展引起的社会革命,因为,工人(即无产者)一无所有,革命斗志最强,由他们来进行革命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这场革命意味着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的解放,必将引起全世界受压迫的工人阶级起来进行推翻旧社会统治的战斗洪流。

为了将世界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集中起来进行指导,使工人革命斗争的影响更大、效果更好。马克思恩格斯帮助各国工人组织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1864年第一个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在1866年为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撰写《临时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指出,合作是变革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一种重要斗争方式。工人运动采取合作的巨大价值在于,它实际上可以证明现代的、残酷的制度使劳动资本变得贫穷,为了摧毁这种制度,可以由自由和平等的生产者联合起来革命,最后建立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共和国。要把社会生产转变为一个由合作自由劳动构成的大而和谐的整体,就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如果不能将组织管理国家社会的最高权力从以资本家为主的统治阶级手里剥夺,归于工人为主的劳动人民的手里,这场革命就绝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当全面的社会变革胜利完成,资本主义旧社会必然会被一个未来新社会所取代,在这个新社会中,劳动人民自己掌握国家政权,从事自由的、联合的劳动,人与人之间处于自由、平等、和谐的状态之中。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在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的时候,潜心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揭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剩余价值论,由此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从经济学角度论证未来新社会建立的必然性,继而对未来新社会的原则性特征进行预测,着重指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前进是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关键物质基础。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影响,指出,资本一方面推动着社会日常财产、学问、生产能力的增长,另一方面又带来社会的赤贫、衰败、沦丧;一方面促使生产者不断地加强劳动,另一方面却又使生产者越加失去劳动成果……由于资本内在的这种对立,致使它一方面不断推动着生产突破地域的限制,建立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又试图尽量删减生产的地方转换带来的成本。由此可见,资本的内在矛盾最终会将资本推向解体,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就成为必然。资本推动生产发展,就为新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生产的这种发展本身就是新社会诞生的前提。接着,在进一步分析资本的流通时,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劳动观。他指出,截至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奴隶、徭役、雇佣等劳动形式。在这些形式下,劳动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自由劳动,而是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的劳动,即对立的劳动,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对立劳动从来都不自由,也毫无幸福可言。在批评对立劳动上,马克思提出真正自由的劳动。真正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由行为,而且是社会的所有人的自由行为,同时是科学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劳动,人们能充分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由此,马克思指出对立劳动和真正自由劳动的差别。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自由的劳动呢?马克思强调只有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即工人群众,推翻剥削社会的最后一个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未来新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时,才能实现真正自由的劳动。进而,马克思分析了资本解体后的未来新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社会后,未来会建立一个自由人民联盟,即自由人联合体。他们使用公共生产资料工作,并有意识地利用他们的许多个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力。在那里,鲁滨逊劳动的所有规则再次受到了回应,但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在社会背景下。鲁滨逊所有的产品都是他的个人产品,所以直接归他使用。在那里,社会生产创造的所有产品均属于全社会,一部分再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依然是全社会所有;一部分归社会全体成员消费,就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掌握自己的劳动,自由地劳动,社会产品是每个人劳动的产品,那么,用于消费那部分社会产品应该依据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来进行分配。接着,马克思分析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未来新社会中,对适龄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掌握生产劳动的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而,马克思比较了未来新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差异。他写道,未来新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将逐渐减少,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的节约会增长;由于实现了普遍劳动,人民群众在工作日中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将增加,从而得以从事教育等其他的社会活动。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资产阶级不需要劳动,是因为劳动人民将自己的所有生活时间都拿来进行了劳动。所以,无论在哪个社会,每个人的所有生活时间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是指每个人用于社会生产的必要的时间;自由时间是指每个人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资本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拥有的自由时间就越多。实际上,资本家把自己应该承担的劳动时间转嫁给了工人,剥夺了工人的自由时间。未来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从一方面来说,起着同样的作用。二者都会增加任何一段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总额。因此,二者都能缩短工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或其等价物所必需的工作日部分。工作日的绝对最低界限,总是由工作日的这个必要的但能缩减的部分形成”。当劳动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即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进行劳动时,并且劳动强度和生产力固定,那么,转嫁自身的劳动时间、剥夺他人的自由时间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总之,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重对自己创立的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科学论证,从而为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奠定了哲学和经济学的坚实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

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开始形成垄断,出现了新发展,工人运动的内容、规模、范围发生改变,出现了新情况。马克思恩格斯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出发,根据工人运动的新要求,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社会建设理论,对未来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将是漫长的,需要许多条件,工人阶级需要通过进行坚决的社会革命,经过不断完善、发展的斗争阶段,才能消灭私有制,实行个体所有制,从而最终解放自己,进而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1868年1月8日,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到,“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调节生产。但是,只要这种调节不是通过社会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所进行的直接的自觉的控制——这只有在公有制之下才有可能——来实现,而是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来实现,那么,结局就始终像你在《德法年鉴》中已经十分正确地说过的那样……”,强调只有在公有制社会中,才能实现对社会生产的自觉调整。

1868年3月,恩格斯在为《民主周报》写的《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强调了社会生产力对建设未来新社会的重要性。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一个高度是必要的:在这个层面上,社会各成员都有可能平等发展,符合人的尊严。

1870年7月,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起草了关于普法战争的一篇宣言,提到适用于全世界的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和平是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交往的基本要求,因为全世界都将是劳动人民掌握国家社会的管理统治权。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爆发,受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的委托,马克思为全体会员起草了宣言——《法兰西内战》,详细分析了巴黎公社所实施的各种社会措施,指出,公社是未来新社会回收国家权力的力量,是变革压制社会为活跃社会的主要力量,是劳动者阶级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通过公社,劳动人民推翻占有者阶级的统治,重获自由,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完全解放。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可以运用巴黎公社式的新型的国家形式。同时,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应该掌握这种新型国家的政权,在掌握了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公社后,要坚持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实现个人所有制,并且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从而建设未来新社会。继而,马克思分析公社成立后的一系列举措:选举公社委员会、建立国民自卫军、彻底消除等级制度、规定公社公职人员的报酬……,阐明这些措施显示了公社的目标——彻底消灭资本私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因而,公社是彻底的社会革命,谋求劳动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同时,马克思告诫工人,要放弃对未来新社会的乌托邦的幻想,立足现实,要认识到将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务必经由持久的奋斗,务必经由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来改变环境和人民。

马克思在1872年3-4月写成的《论土地国有化》一文中指出,通过土地国有化,实行生产资料的全国集中将是未来新社会的基础。接着指出实现土地国有化的手段是进行土地革命。通过土地革命,消除所有经济运行中的资本统治的生产方式,变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建立土地和资产的国有化,实现了劳动和资本的统一,为劳动者的自由劳动奠定基础,也为劳动者的自由平等的联合准备了条件。

恩格斯在1872年5月至1873年1月间写了著作——《论住宅问题》,在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造计划的基础上,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状况:丰富的物质、精神产品,发达的生产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并指出实现新社会的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现代大工业一方面为建立新社会创造发达生产力的条件,另一方面造就了一个建立新社会的群体——无产阶级。正是由于工业革命,劳动生产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划时代的第一次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可能性:全体人民在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能够生产出提供全体人民消费的产品,还能为社会再生产准备充足的物质和精神资料,同时为每一个人提供足够的自由时间去享有历史进程中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还将这些文明成果转变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并不断向前发展。

1875年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和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通过了充满拉萨尔改良主义的《哥达纲领》,马克思在病中坚持对《哥达纲领》(草案)逐条进行分析、批判,写下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即《哥达纲领批判》),并以信件的形式寄给了德国工人党的一些领袖白拉克、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批判拉萨尔派主张的未来新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完全的劳动所得的思想,指出未来新社会中全部社会产品的分配原则:一部分用于社会再生产的增加、一部分用于填补社会生产的耗费、一部分用于应对天灾等事故,剩余部分用于社会消费,包含社会管理和公共设施建设所需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所需部分、分配给每个劳动者的部分。接着,他指出未来新社会的发展也是阶段性的,有低级阶段,也有高级阶段。人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增长推动着未来新社会从低级阶段不断走向高级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生活方式不同,消费资料的分配是有差别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由于刚从资本主义旧社会而来,还没有建立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等物质基础,使得此阶段的每个劳动者的消费资料分配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因为按劳分配承认了每个劳动者天然劳动能力的差别,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来进行分配,实质上存在着不公平。人的劳动本应该是人的自由选择、自由行为,不应该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劳动量;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分工、劳动差别均已被消除后,社会生产力已经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所有痕迹,发展到极高的水平。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劳动者完全超越资产阶级的狭隘视野,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有的集体财富来源都得到了充分的流动。此时,劳动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每个劳动者的消费资料分配就可以采取按需分配的方式了。

总之,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到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马克思恩格斯将自己创立的社会建设理论与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检验和丰富发展着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深化完善

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走向垄断的阶段。这一时期,工人运动潮起潮涌,工人群众纷纷成立社会主义政党。针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相继撰文对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进行完善和补充。

1877年,恩格斯在6月写了一篇传记文章——《卡尔·马克思》,文中强调在思考未来新社会时,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未来新社会的建立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从建立新社会到建设新社会需要一个历程。未来新社会建立和建设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只有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表现才是未来新社会的真正状况,不应该先验地去构想未来新社会的具体表现。10月,马克思在至左尔格、白拉克等工人运动活动家的通信中,强调,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一定是唯物主义,而且不应该对未来社会的具体结构进行虚幻的设想,同时,指出只有生产力不断向前推进,才能确保每个人的不断增长的合理需求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从而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建立和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性。

1876至1878年,恩格斯历时两年撰写了《反杜林论》,对杜林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其社会主义思想的虚伪性和空想性,系统阐述自己与马克思一起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些基本要求做了阐述和论证。他写道,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由“自由人”组成的联合的共同体。在那里,劳动者成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社会生产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资料均归所有劳动者拥有;在那里,劳动者完全掌握劳动资料,自由的高效率的进行生产劳动;在那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一部分继续用于生产劳动,归于劳动资料之中,依然是全部劳动者所有的,一部分作为所有劳动者生活资料所需,需要合理分配。可见,恩格斯强调,未来新社会形态是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这个社会中每个人自由的劳动,社会总产品在扣除了用于生产的部分之后,在所有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恩格斯接着写道,在未来新社会中,由于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由于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与生产劳动,由于生产资料归人人所有,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为每一个的生活消费提供足够的保障。只有大工业实现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才能使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分配,从而缩短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为每个人提供充分的自由时间,为他们参加社会的理论的和现实的公共事务提供了机会。当所有人都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时,单独的一个掌握社会公共事务权力的统治阶级将不复存在。然后,恩格斯还指出未来新社会中消除城乡分离的条件,他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的地域界限会不断地被突破,这是现代资本主社会中已经显露出来的状况。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私有的限制,资本家开设工厂组织生产时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他会为了节约成本等因素将工厂设立在城市,从而造成城市的空气、水等的污染和消耗。当城市污染和消耗大到无法再获利时,他会将工厂迁移到乡村,又造成乡村的空气、水等的污染和消耗……如此下去,城市与农村对立的矛盾越演越烈。只有有计划有组织在全国的城市和乡村中,按照现代工业的要求合理的来建设各类工厂,才能消除资本制度下的恶性循环。因此,全国最大的最平衡的产业布局是消除城乡分割的条件。从这方面说,消除城乡分离不是梦。同时,他强调消除城乡分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1880年,恩格斯应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拉法格之邀,将《反杜林论》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写,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成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文中,恩格斯再次强调,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状况不能事先在头脑中去臆造,而应该从现实出发,按照唯物主义的方式,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去推测未来新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增长,资本私有的生产方式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人们就可以完全按照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的本性来对待生产力,人们就可以自由联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劳动。这样的自由联合体就是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未来新社会中,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共同占有之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要求和智力、体力发展的要求都能够得到保证;人最终脱离了动物,以真正的人的状态来生存、生活;人的劳动——因为自然和历史强加于上的内外约束都已解除,成为人自己的自由自觉行动;人的总是与自然、他人、社会对立的行为规律,开始巧妙地应用于人,第一次实现了人——自然——社会的真正统一。

1881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写给考茨基、纽文胡斯等工人政党领袖的信中多次谈到对未来新社会的社会生活的态度。强调,对未来社会的事情作详细的解答,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未来新社会的生活状况应该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己选择和创造。人们应该如何建设未来新社会?采取什么措施?都应该由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们根据当时当地的状况来回答,现在来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行的具体设计只能是虚妄的空想。进而指出,只能从现有历史事实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去推测未来社会生活的大致趋势。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晚年继续领导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并对自己的理论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强调和补充。在恩格斯这一时期的著作和他与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和工人政党领袖的通信中,他多次指出,未来的新社会会随着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同时强调,未来新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人接受教育、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成为可能;未来新社会中,掌管全部社会生产需要丰富的知识,教育的普及和更高发展也成为可能。未来新社会的公共事务将由所有的人民来管理,不再存在一个特殊的统治阶级;未来新社会需要医生、工程师、渔夫、牧民、农艺师、物理家、化学家等各类人才来共同进行建设。

总之,从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继续对自己创立的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