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路径选择

路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1.道路(指如何到达目的地)。2.门路;百度百科对路径的解释为:1.道路。2.指到达目的地的路线。3.比喻办事的门路、方法。4.指人的行径。亦指世道……综合这些解释,路径主要可以理解为到达目的地的道路。路径选择就是在各种到达目的地的道路中进行选择。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形成的,都需要一定的路径,并且需要做出科学的路径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呢?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分析资本主义这个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朝气蓬勃的社会,揭示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结论,从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状况作出预测。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自身的社会建设理论时,科学地选择了以下几种路径:

第一节 在批判旧世界中构建新世界

任何一种理论,在论证一个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性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未来新社会进行一些描述。空想社会主义就尽可能详尽地设计了一个无比美好的人类未来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一些描述,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详细设计未来社会蓝图。在1843年《德法年鉴》上的文章中,马克思就说过,现在的并不是简单地去设想一个适用于所有时间的将来的具体状况,不是这样简单的设想就能告诉我们如何行动。如今要做的是批驳现存的全部不合理的地方,在批判现存社会的弊端中去发掘新社会的基本要求。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还多次强调这一点。1893年,恩格斯在对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谈话中再次谈到,我们从来就没有去设计所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也从来没有去设想关于未来新社会各个方面的具体样子。1894年,在《致朱泽培·卡内帕》的信中,恩格斯说,要谈未来社会的细节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否定的、批判的是“教条式地预料未来”,主张的、肯定的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构建新世界,强调的是,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测,要建立在对以往社会发展和现存社会中已经出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的科学的、革命的批判分析的基础之上。

1.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构建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确立社会建设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

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己理论的历程,可以看出,他们首先接受的是黑格尔的思想,进而对黑格尔思想的不合理处进行批判,又开始吸收费尔巴哈的思想,接着又对费尔巴哈思想中的不合理地方进行批判,最后发现新的科学思想——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他们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哲学基石为唯物史观。

大学时期,马克思信奉黑格尔哲学,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经常在博士俱乐部成员聚会或活动时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进入报刊业,为资产阶级激进派报刊《莱茵报》撰稿,一直做到该报主编。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接触到莱茵省的工人、农民的现实生活,被他们生活的贫困所触动,开始为工人、农民发声,对现代社会的不合理的反常的现实进行批驳,并开始投身于工农的斗争中。恩格斯中学未毕业就进入到父亲的商行中开始经商,与工厂主、工人们有了广泛的接触,感受到工人生活的凄苦情景、工厂主的贪婪、宗教救赎的虚伪,于是,他同情工人群众,厌恶工商界行径,批驳宗教虔诚思想,转向无神论者。接着,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经常去柏林大学旁听,接受了黑格尔哲学思想,为青年黑格尔派所吸引,逐渐加入其中并积极活动。

但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大多数成员逐渐醉心于哲学思辨,其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公开发表污蔑工农群众的言论,积极吹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鼓吹自我意识——精神创造自然和人类社会,这里的自我意识,即精神,只能是人类世界中的杰出人物——英雄。工农群众只是物质,与精神对立。人类连绵的历史就是精神不断对抗物质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发现青年黑格尔派大多数人的主张与自己有极大的差异,开始清除青年黑格尔派对自己的影响,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吸收,剥离其中的唯心主义主张。接着,他们学习到费尔巴哈的著作,接受费尔巴哈主张的人是自然的产物的人本主义唯物哲学。马克思吸取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指出,在资本统治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劳动一定会出现异化,脱离劳动的本性,这种劳动的异化会造成许多违反人的本性的情景: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结果,却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属于雇佣他的工厂主,却不属于他自己;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己不能自由选择、自由支配的,却是外力强制的;劳动者与有产者对立。只有消除劳动的异化,人的本性才能复归,于是,共产主义社会就出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然与人的统一的完成。并且,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群众的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的本源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正是物质——工农群众在劳动中创造了连绵的人类历史。

《莱茵报》被政府封停后,马克思来到法国巴黎,在与工人的来往中,越加感受到工人的力量,进一步参与到工人的各种斗争中,成为一个革命的思想家。在这一时期,他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观贯穿到人类世界,完成了唯物主义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并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实践。在马克思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他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提出“社会人”,从而找到人的本质属性,阐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夏末在巴黎会面,进一步达成思想共识,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彻底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缺陷,并系统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脱离其人本主义立场,发现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他们合作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来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确立自己社会建设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1)现实的人——唯物史观的前提。处于物质生产劳动的人才是现实的人,才能创造人类历史;(2)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最初的历史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满足新需要的再生产活动、人口的繁殖活动、人与人的联系活动;(3)人的现实生活决定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是人的实际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4)分工的发展阶段造就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时代。人类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分工,分工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变化;(5)物质生产本身就存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交往形式必须适应与生产力。但是实际情况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并不总是相适应,于是,矛盾出现,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就创造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6)社会存在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市民社会”,来自于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是社会的国家和意识的上层建筑的基础。生产和交往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市民社会),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政治和意识的上层建筑对物质基础具有影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7)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基础不断向前发展,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与现存的上层建筑产生矛盾,通过变革产生新的上层建筑来适应其发展,当新的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又产生矛盾,就又通过变革产生新的上层建筑。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循环一次,社会形态就发展到更高级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

2.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建构,奠定了社会建设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哲学领域发现了唯物史观,而且将唯物史观作为他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他们在经济学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在批判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发现了资本与劳动分离的根源——剩余价值,建构剩余价值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论证未来新社会建立的必然性。社会建设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得以确立。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并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分析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增长的条件、原因,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观点,提出劳动价值论。威廉·配弟认为商品首先有自然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在此基础上商品才有在市场上销售的市场价格。亚当·斯密认为社会财富的源泉是社会各领域的生产劳动,商品既用于使用,也用于交换,之所以能交换,是由于生产商品时耗费了劳动,由此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大卫·李嘉图的认为商品之所以有交换价值,基础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的原因是商品有绝对价值——最不利条件下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三大阶级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并分析了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和地主的地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剩余价值。斯密认为,地租和利润来自于工人的劳动。李嘉图认为资本家的部分利润来自于其支付了工资的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状况时,吸取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祛除其中不合理因素,提出自己的经济学观点,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由此为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论断提供经济学支撑。马克思从商品开始进行研究,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并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更一般的概念——价值。商品的价值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也详细地研究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提出,资本家支付工资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工人用自己的劳动能力不仅生产劳动能力的等价物,还生产超过这一等价物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拥有,这就是资本家致富的秘密。资本家组织生产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并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所有生活需要,一定会出现生产过剩。只要剩余价值被无偿占有的状况不得到解决,那么生产一旦繁盛,接着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会如期而至。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繁荣与危机的交互、财富的堆积与贫困的加剧并列、经济发达与犯罪上升并存等矛盾、反常的现象丛生。在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之所以资本家可以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不能获得其用自己的劳动力创造的所有价值,只获得仅供维持自己生存的工资,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私人占有制。要打破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地主之间的对立关系,要消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带来的经济社会的矛盾、反常现象,必须由工人自己起来斗争,推翻私有制,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制,才能在经济上建立起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础。

3.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确立了构建未来社会的实践基础。

从“人”——劳动人民为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反常现实,指出,“人”——劳动人民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非人”状态,强调,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的总和,成为社会。所以,推翻“非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后,未来新社会应该实现“人”的正常状态,改变反常的社会现实。只有通过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各种生产劳动来进行社会建设,才能彻底消除资本制度下的劳动人民在社会中的“非人”状态,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处于现实中的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要生存,就必须从事生产劳动,从而获得生活资料。在生产劳动中,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社会。由此可见,人、社会的基础就是劳动,劳动是全体人类存在的前提,是产生生命(人)的活动,而且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不同的,动物不区分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它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劳动的正常状态应该是自由自觉。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呈现出的是不正常的状态——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权条件下的劳动活动异化的四个基本表现:第一,劳动和工人相异化,即人和人的劳动(人的生命活动)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从事的劳动不是其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由选择的劳动,而是由于被资本家用金钱雇佣,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被迫进行的劳动,因此,在这样的劳动中,工人感受不到快乐,只会觉得痛苦。第二,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人和人的劳动产品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用金钱购买了工人的劳动能力,工人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的所有价值都属于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因此,工人劳动越辛苦,其在辛苦的工作中身心消耗越多,当然生产的产品也越多,资本家拥有的财产也就越多,而工人始终只获得资本家支付的工资。第三,类生活和人相异化,即人和人的类本质对立。人的类生活要靠无机界——自然界生活,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打交道,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从而在自然界中获得人类生活所需。因此,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从事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在资本家的工厂中的劳动根本不是其自由自觉的劳动,只有在从事吃、喝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时才是工人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类本质只是工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和人相异化,即人和人的关系对立。“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劳动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资本家主宰劳动,从劳动关系上支配劳动力。也就是有产者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劳动的异化状态进行了激烈的批驳,指出,工人从事的劳动越多,创造出来的社会产品越多,但是这些社会产品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而工人被占有的劳动产品就越多,其遭受的压榨就越多,就会越来越贫困。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呢?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给予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权。因此,要推翻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建设一个合理的正常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要恢复人的正常劳动,让所有的人回复类生活的本质,因此必须消灭工人劳动的异化状态、消灭私有财产关系及其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运行的本质就是资本的运动,包含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增殖的过程。拥有资本的人称之为资本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向前进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家个人的利益的满足——内在性要求;一个是满足私有财产利益的社会统治——外在性要求。因此,这种社会制度导致了道德、理性和人性的丧失。它必须被一个理性和人道的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我们应该追求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大多数人的统治。

4.在实践中批判各种思潮,确立了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理论时,非常注重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一次次学理争论中,批判各种各样的思潮,确立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质。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与英、德、比利时等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通过与这些工人组织的交流与互动,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了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流亡巴黎的德国工人组织,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然而其时的“正义者同盟”中充斥着魏特林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两大思潮。魏特林主义指的是德国工人理论家魏特林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早在1838年,魏特林起草的“正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就公开问世了,其中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及其私有财产的根源,提出要建立绝对平均的共有共享的社会制度,并且认为只要通过少数人的自发暴动就能够建立天才构想的社会,从而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平均共产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魏特林的少数人暴动思想不是共产主义主张,而是旧式的宗派密谋行动,这样的行动不是工人运动的主要方式,不会带来工人运动的胜利,更不会建立一个新社会,工人要想实现社会变革的目的,就必须大量的组织在一起进行革命斗争。“真正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人民论坛报》主编——德国人克利盖为主要代表的思想。克利盖是一名新闻编辑,1846年在《人民论坛报》发表多篇文章,鼓吹费尔巴哈的“爱”的哲学,只要采用美国平分土地的纲领,就奠定了共产主义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反对克利盖的声明,谴责克利盖所谓的共产主义,由“爱”的荒谬组成的假设,基本上是结合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使得工人脱离实际的革命实践斗争,是一种影响工人运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会议,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讨论了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确立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目标。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公开问世,其中完整表述了他们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轰轰烈烈的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活动在欧洲反动势力的迫害下日益艰难,在1852年宣布解散。

19世纪50年代末,欧洲工人运动又重新蓬勃发展起来。为了开展有效的革命斗争,各国工人组织自发要求团结起来,于是,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个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在伦敦成立了,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指导、参与第一国际的各项活动。

在参与国际的活动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主要是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在革命实践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被大多数工人接受,成为指导工人革命斗争的主要指导思想。蒲鲁东主义者们认为土地归私人所有是合理的,罢工等政治斗争都是空话,应该建立人民银行,帮助工人建立生产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生产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不需要改变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按照自由契约原则建立的雇佣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蒲鲁东主义妨碍了将政治和经济斗争与无产阶级结合起来的国际行动政策,指出其实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强调工人运动一定要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才能实现最终的社会解放的目的,推翻旧社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建立土地、交通工具等所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工联主义者们认为,工人通过工会与资本家的谈判就能够签订一天公平工作=一天公平工资的劳资契约,从而提高工资,不需要开展罢工斗争,并在实际运动中也因为害怕不敢坚决地进行政治斗争——放弃成年男子的选举权。马克思恩格斯对工联主义进行批判,指出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用有限的小敲小打的斗争来反抗武装强大的现存制度,没有发动广大的工人拿起武器,组织在一起,对现存制度体系进行坚决的打击乃至彻底变革。因而,工联主义不是彻底的共产主义思想,而是不彻底的改良主义思潮,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工联主义者们自己宣布推出第一国际。巴枯宁主义者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最充分的自由,任何权威都会限制自由,因此应予以坚决的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来源于国家本身,而不是私有制度,因此必须废除任何国家;任何政治斗争都是反动的,因此,无产阶级应该放弃政治斗争,实行突然的社会清算就能变革社会;人们在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是因为国家法律赋予的财产继承权,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应该废除财产继承权,就清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巴枯宁主义进行批判,指出,绝对的不受限制的个人自由是不存在的,权威会始终存在;要废除国家,无产阶级就必须首先开展政治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变革;产生财产继承权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要废除财产继承权,必须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如果工人运动只是废除财产继承权,就会将无产阶级斗争推离共产主义运动的轨道,偏离建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斗争目标,同时,放弃政治斗争的单纯谈论废除国家,只会将工人运动拖入空想的境地。因此,巴枯宁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推崇无政府主义,完全不能领导工人的实际斗争。1872年,第一国际将巴枯宁主义者们开除。19世纪70年代末,巴枯宁主义日趋衰落。

另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同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等社会思潮作斗争,批判哥达纲领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批判杜林的折衷主义哲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面总结自己的理论。同时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制定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的斗争策略,指导德国的工人运动。

第二节 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诞生之初,很多人质疑、指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只是空想,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对于这些指责,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回应:“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更是明确地指出自己创立理论的目的是改变世界,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理论家,更是革命家。他们在创立和发展自己理论时,一直不断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对观点进行验证、修改和完善。正如弗兰茨·梅林所说,“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紧密相连的实践究竟是什么呢?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以德国的革命斗争为研究对象,明确指出,这一实践就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是以德国人熟悉的哲学为思想指导的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据此,马克思指出自己的思想要在德国变为现实,需要德国哲学家与德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含蓄地提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紧密相连的实践就是工人运动。

在1892年的《德国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德国的社会主义产生之初就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工人的单纯的实际斗争活动,一个是从黑格尔的哲学解体产生的理论的斗争活动。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引领着德国社会主义在这两个方向上发展。大约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这两个斗争活动实现了融合,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这个里程碑的融合是应对革命考验和对过去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发展。可见,只有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才能不断地得以补充、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呢?

1.在参与革命运动中,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历史推动力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谈家,而是用于斗争的革命家。两位革命导师为了将自己创立的理论变为现实,为了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一直不断地亲身投入到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中。早在19世纪40年代,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深入工人运动中,了解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1842年11月下旬,恩格斯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在父亲合股经营的欧门——恩格斯公司工作。在工作之余,恩格斯并没有与资本家们一起宴会互动、饮酒作乐,而是与许多普通工人交上了朋友,经常走访工人住宅,参加各种工人集会,观察和体验着工人生活的苦难,并且以自己的方式与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联系。他与英国宪章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乔治·哈尼成为好友,与德国流亡伦敦的手工业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领导约瑟夫·莫尔(钟表匠)、卡尔·沙佩尔(学生)、亨利希·鲍威尔(鞋匠)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进入到工人的家庭中,观察工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仅对工人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并为解除工人的悲惨生活进行理论上的谋划,同时,由于常常目睹工人们为缩短工时、争取选举权等进行集会、示威等革命斗争,因而,经常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们进行交流,分析他们的工人运动。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与新婚的妻子燕妮来到了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与流亡巴黎的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赫尔曼·莫伊勒居住在同一居所,通过莫伊勒,马克思同工人们取得了联系,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经常参加工人集会,与工人们交谈,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和斗争诉求,与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成为朋友,与巴黎的工人秘密团体建立了联系。在巴黎,马克思以思想作为武器,进行着政治革命斗争。1844年2月,马克思亲自编辑的杂志《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出版,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得以公开发表,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公开了自己的观点:工人阶级不仅仅是一个遭受苦难、压迫的阶级,更是一个战斗的阶级,他们会在斗争中帮助自己实现斗争的目标,即实现社会变革,建立未来的新社会。因为未来新社会中,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即人摆脱了所有奴役、压迫等内在的外在的束缚,回归到自由自觉活动的本性的人。要建立这样的新社会,需要一个群体的奋斗,这个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只有解放了所有的社会阶级、阶层,最后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因而,这个群体的革命意志最坚定,因为在革命中,他只会获得,没有失去。这个群体就是无产阶级。“恰好是由无产者组成的另一种人显然对英国的未来最为重要。”

1848年2月,正当马克思恩格斯的新思想宣言书——《共产党宣言》在伦敦付印时,欧洲大陆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命。22日,法国巴黎工人起义,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很快,德意志各邦、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也爆发了工人的革命斗争。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着欧洲革命的形势,并积极投身于这场现实的工人运动中。马克思将刚刚从去世的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几千法郎拿出来武装布鲁塞尔的工人。恩格斯发表文章,热情讴歌工人革命,“法国的无产阶级又成了欧洲运动的领袖。荣誉和光荣属于巴黎的工人们!他们推动了整个世界……在土伊勒里宫和皇家之宫燃起的火焰,是无产阶级的朝霞。”

3月3日,马克思收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的邀请信,“自由的法兰西向您、向所有为各国人民的神圣事业和友好事业而斗争的人们重又敞开大门。”同一天,马克思接到比利时政府的驱逐令,并遭到逮捕,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到巴黎去。马克思恩格斯抵达巴黎后,立即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他们参加流亡法国的德国工人集会,反对德意志民主协会成立军团“用刺刀把革命带回德国”的冒险主义做法,要求建立德国工人俱乐部,说服工人单个回到德国,去参加和领导德国已经爆发的工人革命。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回到德国直接参加革命。他们组织民众游行示威、与工人讨论革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说;创办《新莱茵报》,批判封建势力的反动行径、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的背叛行为,为工人阶级分析形势,指明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向;在普鲁士政府对他们的公审大会上进行法庭斗争;在科伦领导成立莱茵省民主团体联合会的行动委员会,直接领导组织反对反革命势力的斗争。恩格斯更是骑上了战马,拿着军刀与手枪,直接参与指导军事行动。爱北斐特起义、巴登起义、普法尔茨起义……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流亡伦敦,一边为流亡海外的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们提供帮助,成立了德国政治流亡者救济委员会,重组革命力量;一边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撰写了许多文章。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德国农民战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文章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欧洲革命的实质是工人开展的实现社会变革的斗争,在参与革命的各个阶级、阶层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坚持革命的力量。无产阶级要不断地在革命中谋求自身的解放,因而一定会将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帮助资产阶级进行革命,为资产阶级谋得革命胜利的权力——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和国,但是无产阶级自己却没有获得革命胜利的权力,被资产阶级统治,接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对现有的社会进行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彻底推翻现有社会,重新建立一个社会。当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有了自己的阶级意识,积极地展开行动,就可以加速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崩溃,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而革命什么时候会发生呢?革命的爆发归根结底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到足以掀起经济基础的变革时,才有可能爆发社会革命。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这样一个思想: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变革发生的基本物质条件,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建立、建设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根本依靠力量。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自20世纪50年代后,集中精力的在进行理论研究,但是,他们始终关注着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状况,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洲再次掀起革命的浪潮。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工人发动起义,将自己的旗帜插在了巴黎市政厅的上空,26日,工人们经过普选,创建巴黎公社委员会,人类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高度赞扬巴黎工人的行动将工人的革命斗争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状态,工人不再是反对单独的一个资本家,或是简单的反对一个现代工业领域,而是反对整个资产阶级,以及给予资产阶级国家公共事务统治权的国家,不管这样的革命行动是否成功,它都已经开启了世界工人革命的新起点,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且,向全世界各国人民介绍公社工人的斗争演变状况,呼吁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工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援巴黎工人的斗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与公社取得联系,为公社的革命斗争提供直接的帮助,一方面,“我与公社的联系是通过一位德国商人保持的……所有的事情都由口头转达,”,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信件与公社领导者们进行联系,告知德国等欧洲反动政府的行径。

由于欧洲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巴黎公社革命最终失败。马克思恩格斯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幸免于难的公社成员离开法国,将自己伦敦的居所提供给流亡者避难,为他们筹措经费、介绍工作。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总结公社的经验教训,撰写、宣传、翻译、出版了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的巴黎公社宣言书——《法兰西内战》,详尽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指出,工人阶级认识到为了谋求自身的解放,同时又创造现代社会在自身经济因素的作用下,无法自我恢复的更高形式,只能不断地、一次接着一次的拿起武器进行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环境和人不断地被改造,最终建立理想的未来新社会。在巴黎公社的斗争中,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用一种开创历史的大无畏决心,为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不懈战斗。他们的斗争是工人主动积极革命的首次展现,这种精神受到世人的赞扬,巴黎公社也是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首次尝试,虽然失败,但是巴黎烈士们的伟大创新行动永远会活在伟大的工人阶级的心中,将会继续激励工人阶级前行。

正是在直接参与工人运动的政治实践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步步发展完善着历史推动力思想:建设人类社会的最根本推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才是建设人类社会的基本力量,而不是其他任何阶级。

2.在工人组织的发展建设中,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领导力量思想。

在创建社会建设理论时,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理论是否适用于现实,并在现实的结合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他们主张,实现自己设想的未来理想人类社会的基本力量只能是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如何让这支力量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呢?需要一支领导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发挥自身的力量,需要一个有理论知识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及其身后的劳动人民谋利益的与资产阶级利益相对立的特殊的政党。也就是说,工人阶级在斗争时一定需要组织起来,并需要领导力量的指导。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先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阶级对立凸显,无产者与资产者的斗争越加频繁,工人组织不断涌现。在当时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各地,工人们自发建立了经常性的同盟:工联、工人协会等,组织开展维护工资、改善工厂立法、争取选举权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和政治斗争。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工人组织也不断壮大。1840年,英国全国的宪章派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全国宪章协会,即宪章党,领导宪章派斗争,掀起了一次次运动高潮,明确提出要给人民政权,废除统治阶级的所有垄断,使社会一切阶级处于平等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同宪章派领导人建立了联系,支持、帮助他们开展运动。1842到1844年,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工作期间,与宪章党的活动家乔治·哈尼成为好朋友,经常到宪章派的报纸——《北极星报》编辑部,与编辑、工人们分析、探讨斗争形势。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与宪章党领导人之一——厄内斯特·琼斯广泛联系,密切关注、指导宪章运动的斗争。马克思还在琼斯出版的《人民通讯》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对宪章派的斗争予以声援、帮助。在统治者的多次镇压下,从1848年后,宪章派的领导人相继被捕、杀害、流亡,运动开始衰落。马克思恩格斯在参与、指导宪章派运动的过程中,逐步清晰地意识到:毫无地位的工人要推翻一个不合理的旧社会,争取建立一个新社会,必须联合起来,成立自己的联合组织,才具有使统治者害怕的力量。于是,1845年夏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倡导下,由宪章派、正义者同盟以及各国工人组织的成员联合成立了一个国际性革命组织——民主派兄弟协会。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包括宪章派在内的各种工人联合组织在思想上不成熟,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撑,所以组织很涣散,不利于开展革命斗争。

为了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工人的头脑,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德国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建立了经常性的通讯联系,借以讨论学术问题,评论流行的著作,并进行社会主义宣传”。接着,伦敦、巴黎、科伦、莱比锡、柏林等地纷纷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分支,一批欧洲各国工人组织的活动家、革命者相继与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建立联系,逐渐接触、认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但是,由于各国工人组织中充斥着各种错误思潮,很难在思想上统一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同工人组织中的各种错误理论进行了坚决地批判、斗争。1846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与“正义者同盟”的著名工人理论家魏特琳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批评魏特琳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抹杀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指出用密谋或少数人的暴动来建立“共有共享”的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必须抛弃宗派密谋、绝对平等的思想,应该开展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群众参与的斗争。5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反克利盖通告》,揭露克利盖宣传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把共产主义变成了关于爱的呓语,是向宗教的谄媚,是一种所谓的“爱”哲学,实际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相差太远。这种思想被工人接受,会伤害工人们斗争的意志。8月,恩格斯来到巴黎,与“正义者同盟”中的格律恩分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反对用成立工人协作社的方式来实现共产主义,向工人明确地阐明共产主义的宗旨:“(1)实现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通过辩论,绝大多数工人选择支持恩格斯。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开始得到了工人的认可。

通过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大量工作,各国工人组织受到了深刻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尤其是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愈加认识到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更加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1847年初,正义者同盟的各领导人签署委托书,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马克思恩格斯与同盟的领导们商谈,必须对同盟过去的思想进行修正,对传统的斗争形式进行改革,确定同盟以后认可并接受他们的思想指导,改造同盟的组织形式,才会加入同盟。因此,当同盟的领导接受他们的意见后,马克思恩格斯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并把这一工人组织改组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这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同以往任何政党都不一样,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为整个无产阶级及其代表的劳动者的利益服务;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原则,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基本原则。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学说,有了指导自身行动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至此,各国工人在理论和政党的指引下,为建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理想新社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运动。

在随之而来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共产主义者同盟支持、指导、参与了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与德国工人的革命,指出,只要德国工人团结在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全国性工人政党(成员包括全国最先进的数量众多的工人)的领导下,就能实现革命的全国性胜利。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者同盟出现了分裂的情况,加之政府对同盟成员的大肆捕杀,在马克思的提议下,1852年11月17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解散。

到50年代末,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再次高涨,各国工人组织再次如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建立一个联合的国际性的工人组织成为普遍要求。1864年9月28日,为进一步支援波兰人民的民族起义斗争,来自英、法、德等欧洲各国的工人代表齐聚伦敦,在圣马丁堂召开大会,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运动领导组织——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参加了会议,并受大会中央的委托,起草了协会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阐明工人运动的重要性,指明工人开展斗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人的数量,但是,过去工人的斗争缺乏一个重要条件——科学的理论指导,只要当工人们掌握了科学理论,并且团结在一起,工人数量的作用就会发挥出来,革命斗争就会取得成果,尤其是在对付联合起来的有产阶级的行动中,工人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下,进行不断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领导各国工人成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为彻底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积极开展了经济、政治等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活动。

1867年10月,马克思恩格斯的朋友奥格斯特·倍倍尔当选为德意志工人协会联合会主席。在这一工人组织中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促使德意志工人协会联合会加入国际工人协会,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指导。同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另一位朋友,德国多家报刊的撰稿人,全德工人联合会(德国第一个工人政治组织)成员威廉·李卜克内西,多次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如马克思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恩格斯的《资本论》书评等,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使得全德工人联合会中的部分成员也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1869年8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全德工人联合会与德意志工人协会联合会中的左翼在爱森纳赫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统一的德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党,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指导下,欧美一批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建立:1873年,美国伊利诺宜工人党成立;1874年,北美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878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党成立;1879年,法国工人党、比利时社会党、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1880年,匈牙利全国工人党成立……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欧洲各国工人组织的发展建设中,一步步发展领导力量思想: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旧社会,建立、建设新社会的领导力量是团结的、统一的、独立的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这一政党必须以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3.在支援工人的文字斗争中,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根本价值目标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检验、发展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时,不仅亲身参与工人的革命斗争,更多的时候是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来帮助、支援工人运动。

早在1842至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普鲁士政府的严格报纸检查下,巧妙地用政治文章、小品文、诗歌等揭露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本质,为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辩护,希望能够消除社会的贫困与不平等。同一时期,服完兵役的恩格斯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开始从事商业活动。1842年夏秋,英国工人阶级爆发大规模的罢工运动,恩格斯密切关注工人的斗争,亲身参与工人的讨论、集会等,并把参与这些活动获得的体会用文字书写了出来,在1842年12月的《莱茵报》上发表了5篇文章:《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各个政党的立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谷物法》,在1843年5、6月的《瑞士共和主义者》杂志上发表了4篇《伦敦来信》,积极声援工人的革命斗争,对工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带来的种种矛盾,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走向腐朽、衰亡,共产主义社会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只要把道路指给无产阶级,他们就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从而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莱茵报》于1843年4月被普鲁士政府查封。10月底,马克思来到法国巴黎,目睹了法国工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后,依然决定用笔来支援工人们的行动。由马克思创办的《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于1844年2月出版,发表了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向被压迫的工人们指明为了什么而斗争?工人们要为摆脱压迫而斗争,要摆脱压迫,就必须推翻使工人被压迫、奴役的社会关系,要摧毁这些社会关系,必须彻底葬送资本主义雇佣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才能使工人获得解放,人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恩格斯也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发表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状况,指出,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这些不平等社会状况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只有消除了私有制,才能建立一个没有不平等社会状况、没有贫困状况的理想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1844年5、6月,恩格斯在宪章党的刊物《北极星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德国消息》、《啤酒骚乱》、《圣彼得堡消息》、《法国消息》、《瓦莱内战》、《普鲁士消息》、《西里西亚骚乱的详情》等,报道德国、法国、瑞士、波兰等国的工人运动,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对立现象具有普遍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矛盾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表现和结果都是相同的,各种工人应该联合起来斗争,才能实现彻底的解放。

1848年初,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波兰等国相继爆发革命,尤其是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的影响最大。在法国和德国革命中,工人群众是主力军,工人们开展了罢工、示威游行、街垒巷战等一系列革命手段,为实现自己的解放进行了顽强的战斗。马克思恩格斯密切注视着欧洲各国工人群众的革命运动,讴歌工人革命。当德国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离开巴黎,回到德国直接参加革命。他们不仅组织、参加工人群众集会、游行示威,发表革命演说,而且用笔杆子做武器,撰写了题为《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包含十七条要求)的传单,指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要建立这样的共和国,德国工人要彻底推翻所有反动阶级统治的政权,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使工人也能出席德国人民的国会,给所有成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保证所有工人都有生产资料,实行普遍的免费的国民教育,武装全体人民,只有完成了这些革命步骤之后,工人受剥削的社会境况才能改变,以工人为基础的劳动人民才能成为德国社会的主人和国家政权的拥有者。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报纸——《新莱茵报》来指导德国革命。6月1日,由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等任编辑的《新莱茵报》第1号出版。在报纸中,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地分析德国革命的形势和发展的状况,指出,德国工人阶级要掌握革命的主动权,一步步地通过革命斗争去争取人民的权力,首先要夺取人民在国家议会中的权力,人民获得国家的统治权,然后在国家宪法中将人民拥有的权力用法律固定下来,同时采取武装力量去消除反革命的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去粉碎反动派的一切反扑、镇压的行径,坚决地用革命去捍卫通过革命夺取的人民的权力。由于《新莱茵报》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大力讴歌和有力支持,使得普鲁士政府深感害怕,对马克思和《新莱茵报》进行驱逐。1849年5月19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出版发行了最后一号,“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宣布报纸停刊,同时表示,虽然报纸停了,但是他们依然会继续带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为了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不懈地进行战斗。

1857年始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欧洲,低落的工人运动再次高涨。马克思恩格斯再次用笔作为武器,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给《人民报》、《纽约每日论坛报》等各种报刊撰写政论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工人阶级要依靠自己的独立行动,采取武装斗争,才能摧毁由剥削者统治的社会,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最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当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各国的工人运动更是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更是用文字来支持各国工人的革命斗争行动,阐明,从1848年革命之后到1864年,在十几年中,虽然欧洲的工业比以前发达了,经济向前发展了,但是,整个欧洲各国的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发生改变,依然过着贫困的日子,依然被资本家雇佣,依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工人要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就必须自己奋斗,通过自己的斗争去挣得与资本家、地主等人同等的权力,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发生转变。而且,这种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工人运动的根本追求,工人进行斗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人平等,建立不再存在特有统治阶级的新社会。

1871年3月18日,工人的红旗飘扬在了巴黎市政厅的上空,由工人领导的暴力人民发动革命,赶走了反动政府,第一次由工人群众普选产生了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地站在“巴黎公社”一边,积极支援工人们的革命行动,并高度赞扬,由于巴黎工人的革命斗争,将人类革命的历史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再是单纯的反对个别资本家的行动,而是与整个资本家集团和赋予资本家权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政府进行坚决的武装对抗,这是无产阶级觉悟的真正开端。一直到巴黎公社失败之后,马克思恩格斯都始终维护公社,为公社战士提供帮助,对公社的斗争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文字——《法兰西内战》,一边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报——《人民国家报》上连载,一边印成多种语言的小册子在欧洲宣传。马克思旗帜鲜明地写道,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由此指明,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后建立的未来新社会,将实现工人在经济与政治上的解放,是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未来的崭新的社会。

当1880年代末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时,马克思已经离开了人世,高龄的恩格斯像年轻人一样投入了战斗。从1882年开始,恩格斯公开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和理论月刊——《新时代》上发表了《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资产阶级让位了》、《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等许多重要文章,支持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同时,恩格斯与各国工人政党的领导人、工人运动活动家们保持着大量的书信来往,为工人运动的实践提供理论教诲,指导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更加清晰地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工人阶级实现了自身解放,从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解放的自由王国。

正是在支援工人的文字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步发展了自身理论的根本价值目标思想:工人阶级在统一的、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带领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建设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个解放了无产阶级,从而解放了人、自然、社会,实现了人的最终解放的自由王国。

第三节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预测

任何一种理论,在论证一个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必然性时,往往要勾画这个新社会令人向往的美丽画面,空想社会主义就尽可能详尽地设计了一个无比美好的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新社会取代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必然性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对未来社会进行一些描述,但是,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论著中无法找到这样一本全面论述未来社会的专著,只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各种言论和阐述时,存在着一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论述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从现实生活出发。只有从人们实践行动的现实出发,从社会生活发展的自然历程入手,才能终结思辨哲学的无谓争论,真正开启实证的科学,从而使得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具有真实的而不是虚空的基础。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参照现实生活,对未来社会做了科学预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用他们刚刚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事物,才避免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恩格斯就写道,很多人认为这本书会详细地揭示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状况,会给出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具体方案,如果是这样,这些人就会失望了,因为,这本书完全没有对埋葬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给出诊治方案。它只是告诉人们,社会更替的经济规律,工人革命奋斗的正确方向,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终极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社会,工人可以通过革命来促使社会的向前发展。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还在强调这一点,1893年,恩格斯在对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谈话中再次谈到,“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1.参照现实的个人的生活,预测未来社会实现了人的最终解放。

社会、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通过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而,正是在个人的这种现实生活中,社会、国家得以产生。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时,正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参照个人的生活状况,预测未来社会中个人的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的个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分析这句话,可见,“现实的个人”的含义广泛。第一,因为人来自于动物,和所有的生物一样,生存是第一位的需要,要生存就和动物一样一定要喝水、饮食,否则,没有食物和水的摄入,人就会失去生存所需的能量,人这一生物体就会逝去。所以,“现实的个人”必然是一个生命存在的个体,即自然形态的人的存在。第二,因为人与动物是不同的,人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人还要以人的状态生活,人的意识、思维等大脑的活动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因而,人的精神的存在,如思维等,才能确定人是真正的人的存在,第三,因为,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物形态的人的存在,就必然会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而维持人的精神存在,也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从而,人与人之间必然会结成复杂的关系,如血缘、家庭、生产等各种关系,由此就有了家庭、民族、阶级等各种群体产生,各种利益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所以,“现实的个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生活首先是产生生命的生活,即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由此,现实的个人的生活是自由的、自觉的,没有任何外力束缚的。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使“现实的个人”失去其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丧失活动的自由性、意识性,从而使得“现实的个人”变为“抽象的个人”,因而,进行生产劳动的个人(工人)却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失去自己活动的独立性,资金却成了统领社会、国家的领导,金钱可以运用在任何领域,完全畅行无阻,拥有自己活动的独立性,而且,金钱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进入的领域,具有自己的个性。人,特别是工人,在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时完全不是自由的,也不是独立的自我的决策,而是资金增殖的手段,只有在进行饮食、喝水、睡觉等行为时,才是人自由的、独立的自我的决定。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工人)不再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而是被机器等其他器物主宰,个人(工人)的生命活动,“现实的个人”的生活完全表现为一种畸形的、局部的发展,不再是完整的发展,呈现为不合理的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的生活的不合理状态必须改变,否则就丧失了人的本质,因此,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后,现实的个人,即处于生产关系中的工人掌握了自己的劳动,不再与自己的劳动、劳动的对象、劳动的产品产生异化,而是自由的、独立的自我选择劳动,劳动对象、劳动产品都归属于所有的劳动者——处于生产关系的工人,那么,未来新社会中的“现实的个人”就能实现自由自觉的生活,个人生活的畸形的发展自然得到消除,人的本性就会回归,“现实的个人”实现了彻底的解放,每个人就“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如何才能建设实现了人的彻底解放的未来社会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旧的分工,建立新的社会生产组织,这个社会生产组织有计划地、自觉地开展生产、分配等,从而,个人才能从各种外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身的主人,成为真正的“现实的个人”。只有这样,“现实的个人”的生活才能回归本性——自由的、自觉的、没有任何外力束缚的活动,从而实现了人的最终解放。

2.参照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预测未来社会实现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世界作为前提条件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两位革命导师写道,人要活着,以人的状态活着,就一定会进行生产活动,首先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产品——吃的食物、饮用的水、保暖的衣物、避风雨等的房屋……接着会生产自己生活所需的产品——语言、文字、书记、音乐、舞蹈……单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些生产活动的,所以,必然与其他的个人发生联系,于是,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换句话说,社会诞生。在这样的人的社会中,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关系是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法律和思想意识关系是上层建筑。在现实的社会中,每个人为了生活,必须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生产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类生活的生产活动,由此推动现实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可见,这里的“生活的社会生产”,即现实的社会生活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是从现实社会中产生的,当时的现实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要把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必须从现实出发,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如果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来谈论未来的社会,无疑就是无稽之谈,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就无法建设一个不具备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新社会。他们认为,只有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社会的基本规则。只有在批判旧社会中才能明晰未来新社会的发展方向。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预测的依据时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马克思从来不会虚幻地去设计未来新社会的具体状况,因为那样就会使他们的学说陷入空想的境地,成为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和自然科学家们一样,马克思创立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从来都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将自己的理论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他的思想都能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并随着实践发展。恩格斯与他的战友一样,也是在参照现实的社会(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未来的社会状态。1866年,恩格斯回信给英国费边社负责人爱德华·皮德,宣称他无法完成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论文写作,并再次强调,他们自己和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提出所谓的救世的万能处方,只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现实生活的状况,结合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如果摆脱了这样的基础,空谈未来社会的状况,共产主义思想就毫无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表现为什么样的图景呢?早在《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导师就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生活世界场景进行了阐述。他们指出,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封建制度下长幼尊卑的天然秩序完全被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的金钱秩序所取代,封建田园牧歌式的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完全被资本(金钱)控制,人们的生活围绕着资本(金钱)而动,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谋生的资本,资本家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劳动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资本,其余的封建制下的宗法的、情感的、诗意的等生活都被以资本为核心的生活所掩盖。资本主义制度诞生至今,将人,尤其是劳动者变为了用金钱进行交换的商品,属于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失去了人的自由的本性。随着资本的不断运行,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阶级、阶层成为出卖劳动力的商品——工人,于是,社会就主要分为拥有大量资本的资本家和除了能劳动不拥有资本的无产者(劳动者)。当生产越来越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然而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却没有金钱去购买这些产品时,资本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就陷入一片萧条的状况中,工人失去工作,资本家关闭工厂,整个社会生活处于满目荒芜的情景之中,与一场战役过后惨败的战场差不多。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世界的整体图景,指出,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抑或是政治的,不管是哪种社会生产,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的需要,为了满足人的生活,人必然从事社会生产。当今天下,人的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相互联系,表现为人的目的是社会生产,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财富。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却不是这种彼此相连的关系,变为彼此对立的关系,人,主要是工人的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社会生活,不是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而是为了私人,主要是资本家的个人财产的增殖,这是一种反常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来面目的生活状态。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状况,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宪法规定了资本家私人拥有的天然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力,从而在法理上确定了资本拥有国家社会的最高统治权,从而使得工人成为天然的只能出卖劳动的被资本统治的群体。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因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只有通过交换价值,他自己的活动或产品才成为他的活动或产品;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交换价值,或本身孤立化的,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另一方面,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或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直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社会生活现实,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导致对立的社会场景:一面是资本家财富的不断增殖和累积,资本家物质生活的不断奢侈,一面却是雇佣工人的物质生活的日益匮乏、劳动强度的不断加剧、精神生活的不断失去,从而导致资本家集团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不断垄断,整个社会风气不断堕落。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深深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呈现为“背反”的矛盾状态:社会财富的积累与社会大多数个人的贫穷、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个人自由权利的不断倒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增长与压制个人的锁链愈加严重等同时并存。具体来说就是,人受到物(资本)的统治越来越失去人的自由本性,无法实现自由的发展,同时个人受到物(机器)的统治越来越失去人的独立性,无法实现全面的或完整的发展;社会受到物(资本)的统治,社会权力属于货币所有者,而不属于人民,无法实现社会的自由发展;社会物质世界的发展与社会精神世界、个人等的发展是对立的,而不是一致的。

正是参照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生活图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下文明与野蛮、自由与压制等“背反”的冲突消除了,个体的人、社会都回归了人的本性——自由的活动,从而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了统一。当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资本主义制度后,对立的阶级关系,甚至是阶级,都会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向前发展而逐渐消亡,每个人都自由的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自由地发展着自我,由此,人与人之间也是自由发展的关系,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称之为“自由人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无产阶级完全掌握着自己的生存、生活所需的一切内外条件,因而社会生产力在无产者的自由实践活动下越来越发达,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财富日益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生活消费的需要。由于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自由的进行生产劳动,因此,整个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归属于所有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这些劳动者中进行分配,同时,全部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出来的所有社会产品,都由所有从事社会生产的劳动者进行有计划的经营和管理。“自由人共同体”就是未来的理想新社会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社会中,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种现实矛盾状态自然得到消除,从而有计划的合理的给所有劳动者提供工作,让劳动者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使得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协调发展,同时保证这些工作不会伤害到劳动者的自由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