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与人物
**【九丘】**古书名。《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注“皆古书名”。孔颖达疏引
《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 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九边图说】明孙应元撰,由霍冀奏进,故或题霍冀撰。一卷。成书于隆庆三年(1569 年)。历叙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边”的形势、军备、钱粮等情况,各镇附有总图、分图,图绘极细,为研究明朝北方历史地理的重要书籍。
【三山志】*《淳熙三山志》的简称。
**【三辅黄图】**古地理书。撰人姓名不详。晁公武《读书志》认为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按《水经注》曾引此书,《隋志》亦曾著录,则成书年代不能晚于南北朝。原书一卷,后人改编为六卷或二卷,可能因此掺入后世地名及杂说。书中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均有校本。
【三吴水利录】明归有光编著。四卷。书中辑录郏亶、郏乔、苏轼、单锷、周文英、金藻等有关*三吴水利的论著七篇,后一卷为自作《水利论》二篇、《三江图》及《松江下三江口图》。作者以为防治太湖水灾,应全力治理吴淞江,其立论虽有可议之处,但作者亲居安亭,当吴松江下游,所论形势、脉络,颇为详明,足资研究太湖水利者参考。
【三吴水利便览】明童时明著。于 1613 年成稿。作者曾任常熟县丞、淳安县令,比较注意水利问题。书共有八章:前三章论述太湖流域的地形水势,中间四章讲水利工程技术,最后一章是前人有关太湖水利论述的摘抄。此书原已散佚失传,于 1963 年在四川省理县明墓中发现,有助于对太湖流域水利史的研究。
【大明一统志】明官修地理总志。书成于天顺五年(1461 年)。九十卷。体例因袭《大元大一统志》,以两京、十三布政司分区,每府、直隶州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以至古迹、人物等十数目。而殿以“外夷” 各国。后期刻本有增入嘉靖、隆庆时建置的。书中引用古事,错误颇多,甚至句读不通,为学者所病。但也保存了不少明代资料,可与《寰宇通志》比较参考。
【大清一统志】清官修地理总志。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开始, 编辑《一统志》共有三次:初次乾隆八年(1743 年)成书,三百四十二卷; 第二次乾隆四十九年成书,五百卷;第三次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成书, 五百六十卷,因开始于嘉庆年间,材料又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为下限, 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首为京师,下分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共二十二统部和青海、西藏等地区。先有图、表,继以总叙,再以府、直隶厅、州分卷,列有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寺观、名宦、人物、士产等二十五目。内容丰富,考订精详,是一本比较完善的全国性地志,为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大元大一统志】元官修地理总志。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开始纂修,前后凡两次:一次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成书,七百五十五卷; 一次于大德七年(1303 年)续修成书,一千三百卷。以每路和行省直辖的府、州为纲,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宦迹、人物、仙释等目;内容丰富,网罗详备。《大明一统志》的纂修,即以此书为蓝本。《元史·地理志》亦多取材于此。原书明代已佚,仅有残篇传世。近人金毓黻曾搜辑整理,刊有《大元大一统志》残本十五卷、辑本四卷; 又《玄览堂丛书续集》刊有残本三十五卷;可略见原书规模。今有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十卷。中华书局 1966 年出版。
【大清一统與图】清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内请邹世诒、晏顾镇编制,于同治二年(1863 年)上刻。主要根据康熙、乾隆两内府舆图,并参考了李兆洛和董祐诚所编地图编制而成。清初测绘地图成果,至此才能为一般人所应 用,直到现代地图出现以前,广泛流传。
**【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十八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东考古录】清地理著作。为顾炎武未完成之作,一卷,仅四十七条, 考证山东境内舆地、古迹、金石之类,辨正旧说讹误颇多。
【山海经笺疏】清郝懿行撰。十八卷,附图赞一卷,订讹一卷。以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两书为基础,对郭璞注多所阐明。注释比较精详。
【广與图】明地图集。嘉靖时罗洪先据元朱思本《舆地图》增改而成。二卷。其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系将朱图大幅分成小幅,按明制更改地名, 并加详记注。另增九边、洮河松潘诸边、黄河、漕河、海远、朔漠、西域等图。除沿用裴秀以来计里画方的传统方法外,又新创二十四种常用的图例符号。这些符号开始由象形过渡到几何图案的新阶段,是地图绘制上的一大进步。各图并附有表解。在清康熙测绘新图以前,晚明和清初各种地图,多以此图为蓝本与规范。
【广阳杂记】清刘献廷(1648—1695)撰。五卷。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书中记载明清杂事、历代典制,旁及地理、水利、象纬、律历、财赋、音韵、医药等。在地理方面,不仅关心城邑、道路等“人事”,并能探索“天地之故”;即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对物候的迟早,雨旸的先后,皆有所论列。又力主兴修西北水利,认为是经理天下的要务。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清地理著作的汇钞,十二帙,补编十二帙,再补编十二帙。王锡祺编。自 1877 至 1897 凡二十一年始编刊完竣。计录清地理著作一千四百余种,包括地理总论、各省形势、旅行纪程、山水游记、风土物产等著述,兼及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欧美各国见闻。多数出于作者亲身经历,内容较为详实。
【元丰九域志】北宋官修地理总志。王存等编著。十卷。始修于熙宁八
年(1075 年),元丰三年(1080 年)书成。后陆续修订,元祐元年(1086 年)正式刊行。体例因袭唐《十道图》、宋《九域图》等图经,而取消其地图部分。以元丰八年(1085 年)为断,首列四京,次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及化外羁縻州。分路记载府、州、军、监、之道里、户口、土贡、领县及县所辖之镇、堡寨、山泽等项。对府、州间四至八到,叙述最详;府州土贡, 又备载额数,足资考核:所列各县之镇、监、场、务尤为治经济史者重要参考资料。
【元和郡县志】唐地理总志。李吉甫撰。四十卷,目录二卷。现存三十四卷。元和八年(公元 813 年)成书,次年又作补充。原名《元和郡县图志》, 北宋图佚后改名。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户、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等项。现存较完整的总志,以此为最早。作者久任宰相,熟悉当时图籍,记载详尽,引证有据。下开《太平寰宇记》体例先河,为后世所重视。其散佚部分,清严观有《元和郡县补志》、缪荃荪有《元和郡县志缺卷逸文》。
【开庆四明续志】南宋地方志。梅应发、刘锡撰。十二卷。四明即当时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书成于开庆元年(1259 年),乃续*《宝庆四明志》而作。内容分立子目三十七,凡山川疆域前志已有者,即不复载。又多载判庆元府吴潜治绩、诗文,显系因人修志,与一般地方志体例不同。但所载吴潜事实及《吟稿》《诗馀》等文字,均足补史文之缺。
【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末清初地理著作。顾炎武编著。一百二十卷。撰于 1639—1662 年。作者据二十一史、明实录、府州县志和历朝奏疏文集, 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成书。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以北直隶及十四省分区,对地理形势、水利、粮额、屯田、设官、边防、关隘等,都有详细论述,偏重于经济和军事形势概论,又录及西域、交趾和海外诸国,在我国地理书中别开生面。但因属未完成之作,故内容编次既不统一,辑录论点又多同异并列。
【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乐史编著。二百卷,目录二卷。始撰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 年),而疆域政区沿革以雍熙四年(987 年)为断。取太平兴国年号首二字为书店。作者杂取山经地志,纂成此书,始于东京, 终于“四夷”。其后晋割让契丹的幽、蓟十六州,仍列其名, 以表达时人恢复燕云志愿。采摭繁富,惟取赅博。以当时所分十三道为准,除因袭《元和郡县志》门类外,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门,为后来总志体例所沿据。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今本佚去八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辑回所缺五卷半。
**【历代舆地图】**历史地图集。*杨守敬等编撰,清末成书。自春秋战国嬴秦前汉后汉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至明,或一朝或一国各为一组,共四十四组,冠以《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分订三十四册。春秋图画出《左传》地名;战国图画出《国策》地名;汉以后图以各史
《地理志》为主画出各朝政区和山川形势。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比例尺较大,比过去的历史地图详细精确。隋以前各幅, 多附有序或表和札记,对《地理志》讹误有所补正。
【历代地理沿革表】清陈芳绩撰。四十六卷。分部表、郡表、县表三部,以“地”为经,以“朝代”为纬。部表首列“虞十二州”及交州,每州下列自虞至明历代辖境内之州、国、道、路、府、省等地方区划。郡表首列
秦四十郡,每郡下列自秦至明历代辖境内之郡、州、路、府、军、卫等地方区划。县表按汉志次序,列举自秦至明各县之置废。并各旁注其沿革年、月。一目了然,颇便省览。清代类此著作又有段长基的《历代疆域表》和杨丕复的《舆地沿革表》等。
**【历代地理沿革图】**历史地图集。清李兆洛撰。一卷。与所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相辅而行。弟子六承如襄修,故此书或题六承如撰。后经历伯符补《禹贡》、《尔雅》、《职方》及五代等图,马征麟又加订正,并析尔雅图为殷制、尔雅二图,增秦郡一图。计自《禹贡》九州至《明地理志》共二十二图。原图伤于简略,且多疏误之处,虽经增补,仍未能详备。
**【历代地理指掌图】**即“地理指掌图”。
【历代帝王宅京记】清顾炎武撰。二十卷。记载伏羲以后迄于元代的建都所在和有关事迹。首列总论二卷,继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淄、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各地建都的情形。对于建置沿革、城郭、宫殿、郊庙等皆有记载。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书名。二十卷。清李兆洛撰。此书综列《汉书》以下各史《地理志》中的地名,按韵分编,并注 明历代所属的州、郡及今地所在,颇便于治史者的翻检。但不是各史皆有《地理志》,且《地理志》中一般只载至县一级,县以下重要地名多付阙如。故作者曾拟另编《历代史地名长编》,将各《地理志》所未收的地名,按韵编入,以补此书之阙。后仅其门人徐思锴成《晋书地名长编》一种。
【日下旧闻】清地理著作。康熙间朱彝尊撰。四十二卷。记载北京掌故史迹,上自远古,下至明末。内容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坰、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等十三门,而以石鼓考列后。皆征引前人著作,逐条排比。所引经、史、小说、文集、金石文字等凡一千六百四十九种。采辑渊博,记载详备。其子朱昆田撰《补遗》,清高宗又命大臣增续,别成《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考】清地理著作。乾隆中窦光鼐、朱筠等奉敕撰,根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增补而成。一百二十卷。叙述以北京为中心,兼及京畿各地。原书包括星土、世纪等十三门,叙事止于明末;新书删繁补缺,考订讹误, 以乾隆现制为准。体例大体依旧,部分有所改订。新增官署、苑囿、存疑等门,附侨治于京畿门之后,石鼓考于官署门国子监条下。卷帙较原作几增二倍;内容和体裁,都较原书翔实精赅,为研究北京掌故史实的重要参考书。
**【长安志图】**历史地图集。元李好文编撰。三卷。原名《长安图记》, 后人以与宋宋敏求《长安志》合刊,改名《长安志图》。上卷为汉唐城市宫坊等图,以宋吕大防所跋之《长安城图》为蓝本,订正其疏讹。次为古迹陵墓,以宋游师雄图为蓝本。未卷为《泾渠图说》,元李惟中撰。其中图志杂说十八篇为作者自撰,考证详明。但亦有沿袭旧图之误而未及订正处。
**【今水经】**书名。清黄宗羲撰。一卷。先列表揭示全国水道,分北水、南水两大纲。北水自河水以下凡三十一条:南水自江水以下凡五十五条。皆以入海的水为主流,各支流附于主流之后,入支流各水附于所入的支流下。全书即按表中所列次序叙述,条理清晰,简单明了。
【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撰。二卷。记叙六朝建康古迹,内容有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等十四门。引据详核。书以六朝为名,而杂有唐、宋事迹;郡国
一目,述及魏、蜀、西晋州郡,超出书名范围。
【方舆胜览】南宋地理总志。祝穆撰。七十卷。成书于理宗时(1225
—1264)。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所记仅十七路,限于南渡后的境域。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而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虽考订较疏,但采摭颇富,不失为记载南宋地理的重要著作。
**【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隋书·经籍志》:“水经, 三卷,郭璞注”。《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称为汉“桑钦《水经》”,
《旧唐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作“桑钦《水经》三卷,一作璞撰”。清阎若璩始辨明《水经》非郭璞撰,但未提桑钦。胡渭认为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全祖望认为成于东汉初。戴震等认为大约是三国时的著作。此书所载水道,据《唐六典·注》称“百三十七”,每水各成一篇,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条。自唐以后,郭璞注本失传, 此书遂专附郦道元《水经注》流传。今本只存一百二十三篇。学术上的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郦道元作注时,曾指出六十余处。
**【水经注】**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四十卷(原书宋代已佚五卷, 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一一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等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所引书和碑刻今多不传。文笔绚烂,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版本中,以《永乐大典本》、朱谋■《水经注笺》、全祖望《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戴震《水经注武英殿聚珍本》、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及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为最著名。
**【水经注图】**近代杨守敬、熊会贞绘制。清初黄仪曾据《水经注》绘成地图,后失传。咸丰年间:汪士铎曾绘刊《水经注图》,但粗疏缺漏,不足为据。杨守敬与熊会贞于光绪三十年(1904 年)完成《水经注疏》初稿,同时,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形式,编绘此图,次年刊行。疏图互证,相得益彰,其成就超过前人,同为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水经注笺】**为《水经注》作注的第一部著作。明朱谋■撰。四十卷。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刊。此书以吴琯校刻本《水经注》为底本,并参校黄省曾校刻本及当时尚流传的钞宋本和其他版本,兼采谢兆申等人的校勘按语,在当时是《水经注》的较好版本。笺注考订,征引文献,相对粗略。对经注混淆,仅有个别订正,但不擅改旧籍,在当时尚属罕见。
**【水经注疏】**近代地理名著。杨守敬、熊会贞合著。四十卷。自明清以来,学者对于《水经注》的钻研,成绩显著,而此书实为总结性的著作。此书于郦氏所征引故实,皆注明出典;于郦氏所叙水道,皆详其迁流,并于全祖望、赵一清、戴震诸家的校释,多所订正。初稿成于 1904 年,以篇幅过多, 曾先刻印《水经注疏要删》、《水经注疏要删补遗》、《续补》;同时仍对原稿不断予以增补改订。杨氏生前,曾拟将全书付刊未果;死后由熊氏继续增订,直至 1936 年熊氏死。1955 年始由中国科学院将熊氏写订稿本交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因未经审校,错别字及脱漏之处甚多,如《涪水》漏抄郦注本文竟达九十多字。
【水经注释】清地理名著。赵一清撰。乾隆十九年(1754 年)成书; 五十一年(1786 年)刊行。全书共三部分:一、《水经注释》四十卷。其经注本文以明朱谋■《水经注笺》为基础并参考有关校本近三十种,博采旧籍及前人考订,详为补充阐释。经与全祖望反复商讨,发现在旧本中有经、注混淆五百余处,逐一订正,基本上恢复了经、注原貌。据全祖望郦注本注中有注之说,辨验文义,用大小字予以区别,颇便观览。又将唐宋地志所引郦注原文,辑录成篇,补出今本已散佚的滏、洺等十二水。其释文部分则博采经史旧籍及前人考订,稽核详明,足资参证。二、《附录》二卷,从近四十种古籍中辑录有关《水经》和《注》的著录、序、跋及考证等,为《水经注》研究提供了较系统的材料。三、《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专订朱笺之误。此书撰成于乾隆初叶,在戴震校本之前;刊布于一清死后乾隆季年,在戴本之后。二书剖析经注,所见略同,故后人或疑戴袭赵,或疑刻赵书者袭戴, 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决的公案。
【水道提纲】清齐召南著。二十八卷。专叙水道源流分合。首列海水, 次各省诸水,再次西藏、漠北诸水和西域诸水,皆以巨川为纲,所受支流为目。书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内容主要以作者于乾隆初年参与《大清一统志》纂修时,所见内府珍藏全国实测地图《皇舆全图》及各省图籍为据。
【龙沙纪略】清康熙时方式济撰。一卷。作者之父澄峄,曾谪戍黑龙江, 式济前往省视,游览询访,据耳闻目睹著成此书。内容包括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九门。以笔记体裁,记清初黑龙江地区的发展情况。其中详载黑龙江水系各派,多《盛京通志》所不载;对地名沿革也有辨正,可供研究边疆历史地理的参考。
**【东京梦华录】**笔记,南宋孟元老撰。十卷。作者初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南渡后写成此书。所记汴京城市面貌、岁时物产、风土习俗等,反映出北宋城市经济的发达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若干侧面。书中也有宋代典章制度和讲唱文学的资料。
【东三省與地图说】清末曹廷杰撰。作者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奉派考查吉林、黑龙江两省与沙俄边界,绘成简明图说,后又补加说明,并附以作者关于东三省的条陈十六条,于光绪十三年刊为此书。收入《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未附有作者光绪二十一年写的《查看俄员勘办铁路禀》。
【四明志】宋元地方志名。今浙江宁波市宋元时先后为明州、庆元府、庆元路治所。现存称为《四明志》的,共有四种:(1)《宝庆四明志》,二十一卷。南宋方万里、罗璿撰。(2)《开庆四明续志》,十二卷。南宋梅应发、刘锡撰。(3)《延祐四明志》,二十卷(残存十七卷)。元袁桷、王厚孙撰。(4)《至正四明续志》,十二卷。元王元恭撰。
【汉书西域传补注】(传 zhuàn)清徐松撰。二卷。《汉书·西域传》记葱岭东西诸城国地理历史,各极详赡,时隔千余年,其间变化甚大。作者曾谪戍伊犁,于天山南、北山川道里风土,多所探究,乃历征各家记载,纂成此书。
【宁古塔记略】清地理著作。一卷。吴■臣撰。■臣父兆善于清初遣戌宁古塔二十三年。■臣生长其地,归里后,晚年追忆往事而作。叙宁古塔的生活情形,以及南归所经驿站里程。
**【地理图】**石刻古地图。宋黄裳绘制。据王致远跋,是黄裳任嘉王府翊
善时所进,大约绘于淳熙十六年(1189 年)后;淳祐七年(1247 年)刻石。海岸、江河,轮廓比以前地图较为正确。山脉、森林,用象形画法。地名加方框颇醒目。现藏于苏州。
**【地理指掌图】**一作《历代地理指掌图》。北宋税安礼撰(旧误题苏轼撰)。自帝喾至宋,绘图四十四图。图甚粗略,但实为历史地图的草创。今传明刻本间有南宋地名,当系南宋人所窜入。
【吉林外纪】清地理著作。十卷。道光中萨英额撰。内容自山川形势至 伯都讷屯田共二十七门。在此以前,吉林本无志书,此书实属草创,可资研究吉林历史地理参考。
【西藏志】(藏 zàng)不著撰人姓名。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和宁序云:“传为果亲王撰”。据《清史稿·果亲王允礼传》,果亲王卒于乾隆二年,而书中记事至六年,则和宁说尚可疑。书分事迹、疆圉等三十三目, 为以后《卫藏图识》、《西藏图考》等书所依据。《龙威秘书》中有《西藏记》,与此书内容尽同,只目次先后各异,实为一书。
【西招图略】清松筠撰。一卷。筠嘉庆初任驻藏大臣,根据经历见闻, 在书中叙述西藏地区的山川形势、边隘兵卡等二十八类。附录记有自成都府至后藏站驿里数。清黄沛翘*《西藏图考》,对本书多有补充。
【西域图记】隋裴矩著。三卷。约公元 605—606 年作。作者大业初在张掖(今甘肃张掖)掌管互市,从书传及向西域商人采访中,搜集到四十四国山川、姓氏、风土、服章、物产等资料,编辑成书,并绘有地图。记载详确,为《隋书·西域传》之所本。原著已佚,自序存《隋书·裴矩传》,所载自敦煌通中亚诸国达于地中海三道,可补史籍缺佚。是我国古代有关中西交通重要文献。
【西域图志】清官修地方志。即“皇舆西域图志”。
【西藏图考】清地理著作。八卷。黄沛翘编、韩铣等绘图。多采辑前人著作,加以整理补充。首载《西藏全图》等四幅,附有说明;后附《源流考》等八篇,皆按图发挥。对路程、山川、城池、寺庙、艺文、外国等类,博采旁搜,条理明晰,对松筠《西招图略》,补充尤多。
【西域水道记】清徐松撰。嘉庆十七年(1812 年)作者因事遣戍新疆, 伊犁将军松筠命纂*《新疆识略》,书成后,仿《水经注》例,于道光元年(1821 年)撰成此书。共五卷,以罗布淖尔(罗布泊)、哈喇淖尔(今敦煌西北)、巴尔库勒淖尔(巴里坤湖)、巴勒喀什淖尔(巴尔喀什湖)、赛喇木淖尔(赛里木湖)、宰桑淖尔(斋桑泊)、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等十一个湖泊为纲,叙述甘肃嘉峪关以西和当时新疆地区水系,并附有地图。凡有史可考者, 亦加引证。为研究新疆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至元嘉禾志】元地方志。三十二卷。徐硕纂。嘉禾是宋时秀州嘉兴府郡名,宋时曾数次修志未竟成,硕因旧本续补成书。地区仍从宋旧,兼及松江府华亭县,自沿革以下,分四十三门,间附考证。水道分为江海、湖泖、浦淑、溪潭、陂塘、河港、泾沟、堰闸等八门。碑碣至十一卷,多前人所未收。
【至正河防记】元欧阳玄著。水利著作。总结了至正十一年(1351 年) 贾鲁堵塞自至正四年(1344 年)来黄河决口的施工方法和经验,系统地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水工技术的高度水平。这次施工步骤是:整治旧河槽以便恢复故道;疏浚减水河以便分流;先堵较小决口,后堵主要决口;并创造了沉
船筑坝(石船坝)逼溜等施工方法。疏、浚、塞三法并提是本书的主要点。对后世治河有重要参考价值。
【至正四明续志】元地方志。十二卷。王元恭撰。四明即当时庆元路, 治今浙江宁波市。至正二年(1342 年)成书,乃续补*《延祐四明志》而作。沿用旧有体例,而充实其内容;多增补延祐以后事及前志之所缺略。于原有十二考外,新增土产一门,故内容及体例,均较前志为完备。
**【华夷图】**我国现存古地图之一。1136 年刻石。制图人不详,可能是1038—1048 年宋、辽人根据贾耽《海内华夷图》简缩改绘而成。石刻长宽各
3.42 尺。所绘山川及平面地形轮廓,大致和近代地图相似。域外部分仅载入名称,及其相互间方位关系。绘法粗略,没有画方。右下方有文字纪述。今存于西安市碑林。
**【华阳国志】**书名。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包括巴、汉中、蜀、南中等十二志。记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 347 年)期间巴蜀史事。作者系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对蜀事见闻亲切。所述蜀汉事迹及蜀中晋代史事较详。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南宋时已有残阙, 李■为之参订刊行。清代有顾广圻校廖寅刻本。
【延祐四明志】元地方志。二十卷,今残存十七卷。袁桷等撰。延祐七 年(1320 年)成书。四明即当时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市。内容据* 《宝庆四明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十二考。袁桷博览典籍,熟识乡土文献,考核精审,为当时所推重。
【行水金鉴】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水利历史资料书。按河流分类,按朝代年份编排。所收资料,上起*《禹贡》,下迄康熙未年(1722 年), 包括黄河、长江、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施工经过等记载,共约 120 万字。在十八世纪编辑这部水利资料书,是个创举,所订体例多为后世所沿用。后人又编纂《续行水金鉴》,所收资料从雍正初到嘉庆未
(1723—1820),共约 200 万字,先后主编和编辑者有黎世序、俞正燮等。
1955 年,南京水利实验处曾编印《行水金鉴及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
【合校水经注】(校 jiào)清王先谦撰。四十卷。以武英殿本和朱(谋
■)、赵(一清)两本相同的,列为正文;再用双行注列不相同的于文下。并采赵一清例,析出注中的注,以清眉目。各家的校正,如殿本的按悟、朱谋■的笺注、赵一清的刊误,以及孙星衍、卢文弨、董祐诚、丁履恒、谢钟英诸家的说法,都一一采入。据以研治《水经注》,甚为方便。
**【会稽志】**见“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
【齐乘】(一 shèng)元地方志。六卷。于钦撰。所叙以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所辖益都、般阳、济南三路为主,并附述古代曾为齐邑的高唐、禹城、长清、聊城、东阿、临邑等县。内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门。作者齐人,又官齐地,见闻较确,叙述简赅,虽间有舛误,仍不失为地方志中的善本。清周雨塍有《齐乘考证》,其子周潜有
《齐乘释音》。
【问水集】明刘天和著,六卷。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论述黄河、运河河道 形势及治理的重要文献之一。作者曾总理河道。此书记述了黄河演变概况和原因以及对运河的影响,还收集和总结了有关黄河的施工和管理经验,其中“植柳六法”是黄河护岸的有效措施。
【问影楼與地丛书】清光绪中胡思敬辑。仅刊第一集,收书十五种, 有彭大雅《黑鞑事略》、李宗昉《黔记》、曹廷杰《东三省舆图说》、戴震
《水地记》、孙彤《关中水道记》、檀萃《滇海虞衡志》、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聂士成《东三省韩俄交界道里表》等。每种都有辑者的跋,有的并附有校勘记。
【安南志略】越南最早的地理著作。1333 年成书,凡二十卷。作者黎崱归附元朝,在中国撰成此书,体例仿中国方志。对研究越南古代的历史、地理有一定价值。
【赤雅】明邝露撰。三卷。作者曾历广西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境,为瑶女云嚲娘书记,熟悉当地情形。全书共一百九十七条,卷一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度风俗,卷二记山川古迹,卷三记物产等。文辞瑰丽,叙述山水鸟兽,曲尽特色,可与《桂海虞衡志》相媲美。
【赤城志】宋代地方志。四十卷。一作《嘉定赤城志》。陈耆卿撰。赤城 即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县。内容分地理、公廨、秩官、版籍、财赋、 吏役、军防、山水、寺观、祠庙、人物、风土、冢墓、纪遗、辨误等十五门。费时十数年,记载赡博,是地方志中的善本。明谢铎有《赤城新志》。
【两京新记】唐韦述撰。五卷。两京指西京长安及东京洛阳,故此书又名《东西京记》,久佚,今仅存第三卷所载街坊寺观,于东西南北比次颇详。日人采入《佚存丛书》中。宋宋敏求曾据此著《长安志》及《河南志》。
【吴地记】唐宋地方志。一卷。本唐陆广微撰,因载有唐以后事,清代学者疑为宋人所作。但从内容看来,当出晚唐人手笔,而后人又有所增补。记载唐苏州所领七县沿革掌故,兼及赋税、城池、山水、坊巷、桥梁、寺观等事;尤详于州治吴、长洲两县。附后集一卷,不书撰入姓名。对陆记补续唐以后事,建置年号止于大中祥符,当系北宋人所作。
【吴郡志】宋地方志。一作《吴门志》。五十卷。范成大撰。绍熙三年或四年(1192—1193 年)成书。绍定初又经汪泰亨等增订,故书中载有范死后事。吴郡当时称平江府,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书中分沿革、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官宇、古迹、水利、人物、杂咏等三十九门,记载府城尤详备。征引浩博,叙述繁简得中,是古方志中的佳作。对于研究南宋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参考价值。惟汪泰亨等所补,颇嫌淆杂。
**【吴中水利书】**①宋单锣撰。一卷。元祐六年(1091 年)成书。锷宜兴(今属江苏)人。因太湖周围时遭水涝,他对该地区的水系源流形势、水 患起因后果,做过调查研究,自称:“存心苏、常、湖三州水利,凡三十年。” 书中并提出行洪、排涝、通运等具体治水措施。明夏原吉、周忱治理三吴水利,皆据锷说。②明张国维撰。二十八卷。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凡五十二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等目,又辑诏敕章奏,下及论议、序纪、歌谣等有关水利典故文章,分类汇编,博采古今,搜罗大备。作者曾主办东南水利, 总督河道,故多阅历之言。指陈颇为详切,足资参考。
【吴郡图经续记】宋地方志。三卷。朱长文撰。元丰七年(1084 年) 成书。因大中祥符年间曾修《图经》,故名《续记》。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仓务、海道、桥梁、寺院、山水、治水、往迹、园第、碑碣、事志、杂录等二十八门。内容赅博,叙述简练。与《长安志》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佛国记】**释文见“中西交通”类。
【汴京遗迹志】宋故都汴京志书。二十四卷。明李濂撰。内容分京城、宫室、官署、山岳、河渠、台池、园苑、寺观、庵院、艺文等类,亦涉及历代掌故,为研究开封历史地理重要著作。
【宋东京考】清地理著作。二十卷。周城撰。作者曾旅居开封三年,搜罗宋代遗迹传闻,著成此书。自京城至井、墓,凡四十二门。城郭、宫室、园苑、渠洫、关梁、闾墓、纤悉罗列。所引书籍约三百多种,皆具列原文。大致仿朱彝尊《日下旧闻》体例,有禅于研究开封的故实。
【宋元四明六志】宋元所修关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一带及舟山群岛等地区)的地方志,现存*《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延祐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至正四明续志》等六种。清咸丰时,徐时栋合而刊之,又附以宋魏岘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共七种, 并自著校勘记九卷:包括佚文四卷、作者传二卷、杂录二卷、余考一卷。
【岭外代替】宋周去非撰。十卷。去非为桂林通判时,于地方风俗、物产、疆场,经国纪闻,随事笔录得四百多条。秩满东归,重加删次成书。分地理、土风、物产、边帅、法制、财计等二十门,共二百九十四条,记载当时岭南(即今两广)的山川、古迹、物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兼及南海诸国和大秦、木兰皮国等。为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岭表录异】唐地理著作。三卷。刘恂撰。原书久佚,今本共一百二十 四条,乃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仍分三卷,鲁迅有校本。作者唐未为广州司马,后寓居广州。书中记岭南各地的风俗物产,虫鱼草木禽兽,渊博丰赡,可资考核;名物训诂,也多精义。
【京师坊巷志稿】清地理志。分上下二卷。朱一新撰。本书由分纂《顺 天府志·坊巷门》稿本增补而成。分区记载坊巷胡同,于官署、寺观、王公宅第、会馆、桥井皆随地附入,并征引旧籍中有关的琐闻佚事和前朝故实、诗篇,丰富详赡,可供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参考。
【郑开阳杂著】明代地理著作。十一卷。郑若曾著。若曾号开阳。此书为作者著述的汇编,内容包括《万里海防图论》、《江防图考》、《日本图纂》、《朝鲜图说》、《安南图说》、《琉球图说》、《海防一览图》、《海运全图》、《黄河图议》、《苏松浮粮议》等十种。清康熙中由其后裔删汰重编合为一帙。当时倭寇骚扰沿海各地,作者正在胡宗宪幕中襄赞平倭军事, 故论述海防江防和日本诸事,皆耳闻目击,较翔实可信。所绘各图,尤为细致。
**【法显传】**即“佛国记”。
【河源记】元潘昂霄撰。一卷。记至元十七年(1280 年)都实至星宿海寻河源事。都实对黄河上源了解较为详实,但误以星宿海为河源。昂霄据都实弟阔阔出所言,撰成此书。其后朱思本又从八里吉思家得梵文图书,和此书略有差异。《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即全录此书,而以朱思本译文不同处注于有关文句之下。
【河防一览】明*潘季驯著。十四卷。十六世纪后期治黄通运的代表著作之一。阐述了黄河演变的历史(如《河源考》、《历代河决考》等)和前人的议论与经验(如《古今稽证》等),尤以《河议辩惑》、《河防险要》、
《修守事宜》和《奏疏》等编。总结了这一时期的治河实践经验和主张。卷首附有《祖陵图说》、《皇陵图说》以备参考。
【河防通议】宋、金、元三代(公元十至十四世纪)治理黄河重要文献之一。记述了当时的河工结构、材料和计算方法,以及施工管理等经验。原著者沈立,在宋庆历八年(1048 年)“采摭大河事迹,古今利病,为书曰《河防通议》,治河者悉守为法”(见《宋史·沈立传》)。原书久已失传,现存二卷本系元代赡思(清改为沙克什)在至治元年(1321 年)根据沈立原著
(即所谓“汴本”)和建炎二年(1128 年)周俊所著《河事集》以及金代都水监编的另一《河防通议》加以整理改编而成。
【河源纪略】清纪昀等撰。三十六卷。记乾隆时遣使探溯河源事。绘图列表,考古证今:杂录河流所经风俗、物产、古迹、轶事,颇为详洽。惟错误地认为黄河真源为星宿海西南阿勒坦噶达索齐老上的天池,并囿于旧说, 仍误为天池和星宿海系罗布泊的伏流复出,是此书不足之处。
【河渠纪闻】清康基田著。是一部按年编次、夹叙夹议的水利资料书。上起《禹贡》,下迄嘉庆十五年(1810 年)。以论述黄河、运河河道演变及治理为中心,兼及地方水利。博采群书,但所辑史料并不照引原文,大多不注出处,而是综合改编。在每段史料后面均加按语,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河朔访古记】**书名。十六卷。元代色目人葛罗禄迺贤(一译郭罗洛纳新)撰。作者曾自浙江游历大河南北,考察古迹,搜访地志,征询故老,记载于篇。原本已佚,今本由《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魏郡(治今河北大名)、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三卷。所记山川古 迹,多地志所未详,尤以金石遗文较为详备。
【治水筌蹄】明万恭著。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治黄通运的代表著作之一。它阐述了黄河、运河河道演变和治理,收集和总结了规划、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创造和经验,对后来黄河、运河的治理有很大的影响。如潘季驯《河防一览》、张伯行《居济一得》等都曾继承和发展了它的主要经验和论证。治理黄河方面,它总结了当时人们对泥沙的认识和斗争经验,首次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论和方法;它还提出滞洪拦沙,淤高滩地,稳定河槽的经验;对黄河暴涨暴落特性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相应的防汛措施等等。治理运河方面,总结出一套因时因地制宜的航运管理与水量调节的操作经验。
【治河方略】清靳辅著。原名《治河书》,崔应阶重编时改今名。记述 黄、淮、运干支水系、泉源、湖泊概况;黄河演变、治理和历代治黄议论; 着重阐述十七世纪苏北地区黄、淮、运决口泛滥和治理经过。当时治黄方针以确保运道为主,采取浚淤、开河、分洪、堵口、筑堤、疏通海口等一系列措施,颇著成效。该书附有靳辅得力助手陈潢的著作《河防述言》和《河防摘要》。
【宝庆四明志】南宋地方志。二十一卷。罗濬等撰,创始于宝庆二年(1226 年),成于绍定元年(1228 年)。四明即当时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本书据* 《乾道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依旧有体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兵、叙人、叙祠、叙遗等九门四十六子目;十二卷以后分志叙所属六县。内容详备,叙述谨严,并附有图,为后来修志者所根据。其绍定以后事迹,当系后人增续。
【宝庆会稽续志】(会 guì)南宋地方志。八卷。张淏撰。会稽当时为绍兴府,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此书为续《嘉泰会稽志》之作,宝庆元年(1225 年)成书。然有述景定年间事,当系后人所增入。书沿袭前志体例,用细目
标题,凡五十目。除详载前志以后诸事外,又纠正前志的讹误,补充其遗漏, 简核有法。与前志虽只相距二十五年,但仍有参考价值。
【春明梦余(餘)录】清初记述北京故实的著作。孙承泽撰。七十卷。所记均明代事。包括建置、形胜、城池、畿甸、城坊、宫阙、坛庙、官署、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等十四门;而官署部分占四十余卷。体例介于地志、政书、掌故录之间,多辑明人章疏及古代文献。资料去取, 时杂成见。但因征引繁博,多出实录、邸报,和一般根据传说记录的不同, 对于研究明代制度和都城故实,都有参考价值。
【柳边纪略】清杨宾撰。五卷。记清初盛京、宁古塔、瑷珲三将军所辖地区,即*柳条边内外的形势、山川、官制、兵额、城堡、驿站、部落、寺庙、贡赋、物产、民情、风俗等。对于古迹所在、流入遭遇尤为注意。可以看到清初东北部分地区的大概情况。
【咸淳临安志】南宋地方志。咸淳中潜说友撰。一百卷,今存九十五卷。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市,为南宋行在。志中首列行在所录,记中央之机关,次列疆域、山川、园亭古迹等二十门。每门各有子目,有图有表。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而加以扩充。叙述详赡,颇有条理。前两志今已佚残,惟此志较全,故明人所作西湖诸志,资料多取材于此。
【括地志】唐地理著作。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题魏王李泰撰, 实出于萧德言等人手笔。书成于贞观十六年(公元 642 年)。唐宋著作多曾称引,南宋后散佚,仅辑得数卷。《序略》述历代沿革和贞观十三年(公元639 年)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全书以此为纲,全面叙述政区建置沿革, 并兼记山川形势、风俗物产、古迹和人物故实等。多根据经传,并援引六朝舆地书籍以为佐证。
**【临安三志】**即《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
**【皇與全图】**①清康熙时编绘,约 1718 年完成。采用经纬图法,梯形投影。内地各省注记用汉文,满、蒙地名用满文。比例约 1:1,400,000。测量法虽不甚精密,并且西藏部分也有错误,但因经过大规模全面实测,直至辛亥革命后,仍为绘制新图的重要根据。此图于 1921 年在沈阳故宫博物院
发现,后由该院石印,名《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② 清乾隆时编绘,约 1760
年后完成。共 104 幅。以康熙《皇舆全图》为据,订正西藏部分错误,完成
新疆测量工作,内容较之前图更为丰富详密。此图铜版 1925 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后由该院重印,名《清乾隆内府舆图》。
【皇清职贡图】清官修地理著作。从乾隆十六年(1751 年)开始编辑, 至二十二年完成七卷,二十八年续成一卷,合卷首共为九卷。第一卷载朝鲜、英、法、日本、荷兰、俄罗斯等二十余国。第二卷以下分载西藏、新疆、东北、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各族。绘有男女图像,并附简短说明,叙述各国、各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和风俗等情况。
【皇與西域图志】清官修地方志。始事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 二十七年创成初稿;至四十七年增定为今本。凡五十二卷。首四卷为天章, 此下分为图考、列表、晷度、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服物、土产、藩属、杂录十九门。记载范围包括当时新疆全部,兼及甘肃嘉峪关以外州县。资料皆根据当时实地调查考察所得。《清一统志》新疆部分,即据此书纂成。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
者认为约在战国时。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把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后世研究校释《禹贡》的书很多,著名的有宋程大昌《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等;清胡渭《禹贡锥指》, 更是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禹迹(跡)图】中国现存的最早石刻地图之一。1136 年刻石。编制人不详,制作年代约在 1048 年后。石刻长宽各 3.42 尺。据贾耽《海内华夷图》中《禹贡》九州部分缩制,采用画方的绘法,每方折地百里,尚保存有唐代地名,可以推知贾图概略。所绘海岸线和河流形状,较* 《华夷图》更为接近实际。
【禹贡锥指】清地理名著。胡渭撰。题二十卷,实二十六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成书。此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广征博引,逐句加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订正前人注释中的一些谬误。书中“导河”部分, “附论历代徙流”,提出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论证,对后世研究黄河变迁史的影响很大。书首有图四十七幅,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明艾南英《禹贡图注》的翻版,但未注明出处。
【禹贡山川地理图】宋地理名著。程大昌撰。五卷,三十一图,中经散佚,仅存二十八图,后人改编为二卷。论证《禹贡》山川,取前人旧说绘图,详加辨正,另定新图。关于大河经流、九河故道、济汴分合、三江、九江、弱水、黑水等较为复杂的问题,皆历引各家成说,指出讹误难通的症结, 也涉及后世改变的水道,如 南朝宋武帝所开的汳水,隋炀帝时所凿的汴渠等。
【帝京景物略】明地方志。八卷。刘侗、于奕正合撰。内容包括北京城郊景物、园林寺观、陵墓祠宇、名胜古迹、山川桥堤、草木虫鱼,间及人物故事。原刻于明代;又有清纪昀刻本,则经过纪氏删削,与原本不同。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兢撰。四十卷。兢于宣和六年(1124 年) 奉使高丽,就其见闻所及,著成此书。分建国、世次、海道等二十八门,详载高丽的山川、风俗、典章、制度、接待使者的仪文、海上往来的道路。海道占六卷,尤为详尽。遭靖康之变,原图已佚。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撰。原书三卷,今存一卷。作者曾任静江府(治今广西桂林市)知府、广南西路(今广西)安抚使二年,此书系淳熙二年(1175 年)由广南入蜀途中所作。所记共分岩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蛮等十三门。各有小序,是研究宋代广南地区风土、物产、民族的重要著作。
【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号霞客)著。世传本有十卷、十二卷、二十卷等数种。作者去世后由季梦良、王忠纫编次成书。后有散佚,经历次传钞整理,多非本来面目。近发现浙游至粤西游旧钞本五册,题名《徐霞客西游记》,所记日数、字数均较世传本为多,有原编者季梦良壬午(1642 年)题识,应是季编本的残存部分。主要按日记述作者 1613—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开我国地理学界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对西南边区地理,提供不少稀有资料。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早于欧人一个多世纪。文笔生动,记述精详,又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撰。五卷,嘉庆十五年(1810 年)成书。叙唐长安洛阳两京城坊、宫殿、官署、街市、苑囿、渠道的分布,详记诸坊内的廨宇寺观以及贵族官吏住宅。篇首各冠以地图。采集金石传记,搜罗考核, 用力甚勤。于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足资参考。书成后,张穆又有校补。
【朔方备乘】(乘 shèng)清何秋涛撰。八十卷,凡例目录一卷。记有关北边各事,自中国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等地。其中对元代北边诸王及北方疆域的考证,可供研究元史者参考。
【剡录】(shàn 一)宋地方志。高似孙撰。十卷。嘉定七年(1214 年) 成书。判为汉时县名,即宋之嵊县(今属浙江)。于县境、官治、学校、山川、古迹、人物以及草木禽鱼,多所叙述。保存许多唐以前的遗文旧事,体例亦有可以称道之处,如先贤传中注明所引材料的出处;山水志叙述河流、山势,脉络分明。
【海塘录】清翟均廉撰。二十六卷。叙述浙江海宁海塘历代修筑经过, 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为止。分图说、疆域、建筑、名胜、古迹、祠祀、奏议、艺文、杂志九门。史料征引很多,是海塘工程史上的重要著作。但辑录只着重海宁、杭州,未能顾及海塘全局,并夹杂不少与海塘无关的记载。此书未经刊刻,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收入《四库全书》时,略有增补。1934 年,曾据《四库》本影印行世。
**【海内华夷图】**古地图名。唐贾耽编制,贞元十七年(公元 801 年)绘成。长三丈三尺,宽三丈。应用晋裴秀制图六法,比例尺以一寸折百里。中国部分本于《禹贡》,外国部分本班固《汉书》。用朱、墨二色分注古今地名,开创沿革地图制法先例。作者留心边疆及域外地理,所绘颇能纠正旧籍疏谬。内容丰富,多至数百国。原图已佚,仅存仿制的*《华夷图》及*《禹迹图》。
【诸蕃志】南宋地理名著。赵汝适著,宝庆元年(1225 年)成书。二卷。原著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辑出。此书系作者提举泉州市舶司时采访所得,记载东自日本,西至北非的摩洛哥,有关各国风土物产和贸易情况。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重要文献。1912 年出版的英译本曾加注释;近人冯承钧有《诸蕃志校注》。
【读史方與纪要】清地理名著。顾祖禹编著。一百三十卷。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前成书。作者经历明亡变故,隐居不仕,历三十余年时间, 参考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种地方志编纂而成。首叙历代州域形势,再以明末清初政区直隶和江南等十四省,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未有《川渎异同》六卷和《分野》一卷。是研究我国军事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通鉴地理今释】**书名。清吴熙载撰。十六卷。依《资治通鉴》卷次摘取地名,注释其地理位置,但仅指出在某州或某县,而未详其确切地点。
**【通鉴地理通释】**书名。宋王应麟撰。十四卷。书成于宋亡之次年(1280 年)。内容包括历代州域、都邑、十道山川、各国形势及唐代河湟十一州、后晋幽云(雲)十六州的诠解等。征引浩博,考订详明,为研究《资治通鉴》和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职方】《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约在战国。由职方氏所掌的职务,叙述*九州的区域和境内重要的山镇、泽薮、川浸、物产、男女、畜种和谷类。进而说到*“九服”的远近。所记和《书·禹
贡》不尽相同,但同样是有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
【梦粱录】南宋吴自牧撰。二十卷。自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体例仿《东京梦华录》,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艺文、建置、山川、市镇、物产等。材料来源,多作者耳目见闻,部分出自淳祐《临安志》。其中艺文部分,颇多民间曲艺的资料。
【乾道临安志】南宋地方志。乾道五年(1169 年)周淙撰。十五卷。明时佚,今存三卷。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市,为南宋行在。残本中首列行在所, 记宫殿及中央官署,次卷记临安之沿革、星野、风俗、州境、道里、廨舍、建筑、物产、土贡、税赋、馆驿等,第三卷记历届牧守、政绩等。叙述简赅, 详略得宜,为后来*《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所本。
【乾道四明图经】南宋地方志。张津等撰。十二卷。以《大观明州图经》为蓝本重修,乾道五年(1169 年)成书。四明即当时的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原书久佚,今本是清自《四明文献录》辑出,已非足本,图亦亡失。篇首总叙全州,次就风土、物产、人物、寺观、祠宇、场镇、江湖、河堰、古迹等,各随属县开列;殿以古赋、古诗等艺文,及太守、进士题名记。现传的四明志乘,当以此书为最古。
【淳祐临安志】南宋地方志。淳祐十二年(1252 年)施谔撰。卷数不详:今残存六卷。临安治今浙江杭州市,为南宋行在。残本仅余城府、山川两类,每类冠以总论一篇,下分细目,叙述详晰。所收诗文金石,与*《咸淳临安志》互有详略。清胡敬又由《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四册,后亦散佚, 仅存祠庙、寺、院、宫观四类,编为《淳祐临安志辑逸》八卷,刊入《武林掌故丛编》。参见“乾道临安志”。
【淳熙三山志】南宋地方志。梁克家撰。淳熙九年(1182 年)成书。一作《长乐志》,原四十卷,今本四十二卷。三山为福州的别名。书中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九门。后人因它附山川于寺观,认为失体,但所记十国史事,可以补正史的不足,版籍财赋内容也较翔实。其淳熙以后事迹,皆出后人增补。
**【续山东考古录】**续顾炎武*《山东考古录》的地理著作。清叶圭绶著。三十二卷,又卷首《图考》及《总沿革》一卷。详考山东各府、州、县的历史沿革,山水变迁;辨析《水经注》和《大清一统志》中的谬误。作者道光十九年至二十八年(1839—1848 年)间曾在山东实地调查,并遍阅各府、州、县方志,所考甚详。是研究山东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落帆楼文集】清沈垚撰。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垚字敦三,号子敦, 浙江乌程(今吴兴)人。集中有论议、序跋、墓表书翰等,而地理论著几占大半,为全书精华所在。其中尤以《六镇释》和《西游记金山以东释》为最著名。
【景定建康志】南宋地方志。景定中周应合撰。五十卷。除图表外,有十志十传,篇首冠以《留都录》。建康府治即今南京市,南宋初曾建行宫, 故称留都。作者取乾道、庆元两《建康志》合而为一,补充由庆元至景定六十余年事。正讹补缺,考辨精核。较前两志完备,保存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黑龙江外纪】清西清撰。八卷。记黑龙江山川、沿革、城堡卡伦、部落种族、户口、制度、粮饷、风俗、刑律、方言、人物、物产等等。作者熟悉当地情形,所记皆耳目所及,详赅可信。于谪戍流奴、生活习惯等叙述尤
多。
【黑龙江述略】清徐宗亮撰。六卷。咸丰十一年(1861 年)沙俄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后,作者到黑龙江省各地调查,搜集官府档案和见闻所及,撰成此书。记建置、沿革、职官、贡赋、兵防、丛录等。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 年)。
**【蛮书】**亦名《云南志》、《云南记》、《南夷志》、《云南史记》。唐樊绰著。十卷。咸通三年(公元 862 年),绰充任唐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 对南诏情况进行研究,并参照前人著作写成此书。内容系统地记载了当时云南的交通、山川,六诏历史、各族概况、城市、物产、风俗及经济政治制度等, 是研究云南各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近人向达著有《蛮书校注》,可供参考。
【蛮司合志】清毛奇龄撰。十五卷。叙述明代湖广、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各土司的始未,也涉及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为《明史·土司传》蓝本,可供参考。
【游城南记】宋张礼撰。一卷。元祐元年(1086 年),作者游长安城南,访唐都邑旧迹,因作此记,自加注释。凡所历唐城门、坊巷、寺观、园囿、村墟、坟墓、碑碣等,皆一一记载。间或订正传说的讹误。注文后有续注若干条,为金元间人所增。
**【蒙古游牧记】**书名。清地理著作。十六卷。张穆撰,何秋涛校补。分述蒙古各部游牧所在地和历朝沿革、道里四至等项,考订精确,足补辽、金、元三史之缺。为研究蒙古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蜀中广记】明地理著作。曹学佺撰。一百零八卷。分名胜、边防、通释、人物、方物、风俗、诗话、画苑等十二门。征引渊博,搜罗宏富。蜀中掌故大略备具。但《蜀中郡县古今通释》仅占四卷,所属各县沿革未能详尽; 而《名胜记》则有三十卷,颇不相称。后人别刊《名胜记》单行,称《蜀中名胜记》。
【蜀中名胜记】明曹学佺撰。三十卷。学佺有*《蜀中广记》,林茂之摘取其名胜一门,别刊此书。按川西、上川南、下川南、上川东、下川东、川北等道所属府州县,先简溯沿革,再分述各地的胜迹,并征引前人诗文, 以为佐证。渊博详瞻,可作研究蜀中掌故的参考。
**【筹海图编】**书名。题明胡宗宪辑,出自幕僚郑若曾之手。十三卷。记明代抵御倭寇事。以嘉靖时事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况。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与遇难者事迹,而终以经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抚、互市等, 均有详细记载。附有沿海布防形势及战船、武器等详图。记述史事,一切归功于胡宗宪,不免过当,但仍不失为有价值的史料。
【新疆识略】(识 zhì)原为清徐松撰。因由伊犁将军松筠奏上,故署松筠之名。十二卷,另有卷首一卷。首列新疆总图和南北两路、伊犁各图, 附有叙说。次为官制、兵额、屯务、营务、库储、财赋、厂务、边卫、外裔等。凡地理险要,政治措施,均有记载。
【新疆图志】清末王树枏等纂。宣统三年(1911 年)成书。一百六十卷。分建置、国界等二十九类。博引古今,加以考证,为新疆建省后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志书。惟非出一人之手,体例先后未能一致,记事亦有分歧。
【雍录】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十卷。杂记关中周秦汉隋唐五代城
苑宫殿、山、水、郡县、庙陵、苑囿、事物、寺观等类,以及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和职官、军制的变迁。附有地图,并作说明,颇足参考。因关中为
《禹贡》雍州之地,故名。其时关中已为金土,作者虽隔在江表,盖体孝宗锐意恢复之志,乃参校《三辅黄图》、《唐六典》、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记》及绍兴秘书省诸图书,著成此书。考证颇称详密,惟体例稍嫌芜杂。
**【满洲源流考】**书名。二十卷。清官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撰成。内容包括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上溯满族自肃慎以来,挹娄、勿吉、靺鞨、完颜诸部,和相毗连的索伦等部的兴衰以及金源以来的官制等。本清统治者炫耀其发祥的经历而作,对明在女真地区的统治,力图隐晦;于建州三卫,略而不论。但因比较系统地搜辑了资料,故仍为研究东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嘉泰会稽志】(会 guì)南宋地方志。施宿等撰:诗人陆游父子曾参预修订,陆游并为之序。二十卷。嘉泰元年(1201 年)成书。会稽,南宋为绍兴府,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全书共分细目一百一十七,以类相从:叙述简赅,详细记叙姓氏、送迎、古第宅、古器物、求遗书、藏书等条,皆他志所不详,而此志搜采辑比,条理井然。后张淏又有*《宝庆会稽续志》。
【舆地广记】北宋地理总志。欧阳忞编著,政和中成书。三十八卷。主要叙述政区沿革,并结合历史故实。一般地志共有的四至、道里、户口、风俗、土产等,此书概不采入。先叙历代政区,后按元丰时四京、二十三路分区,分述州县建置沿革;路下附有化外州县。采用略古详今,纵横解剖的著作方法。端委详明,系统清晰,颇便于寻检。
【舆地纪胜】南宋地理总志。王象之编著,约 1227 年成书。二百卷。以南宋十六路版图,宝庆以前建置为标准,叙述当时一百六十六府、州、军、监,分府州沿革、县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等目。所载多南宋事,内容丰富,引书中又多佚本,可补史志缺略。原著佚去三十一卷,缺页十六卷。清岑建功辑《舆地纪胜补缺》,刘文淇等撰《舆地纪胜校勘记》,对整理此书均有贡献。
【肇域志】明末清初地理著作。顾炎武撰。不分卷。开始著述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取材于二十一史、明实录、府州县志和历朝奏疏,文集。有关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等资料归入本书;有关各地水利、贡赋等长篇资料录入《天下郡国利病书》。历时二十余年,未曾完稿。自清初以来, 本书只有传钞本流传。钞本现缺北直隶、江西、四川等部分。
【潞水客谈】明徐贞明著。一卷。因作于潞河旅次,以宾主问答为体裁, 故名。主张开发西北特别是畿辅及其附近地区水利,以节省东南漕运之劳, 并从东南移民以调剂人口密度。对当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后曾试行于京东有效,但终不为朝廷所用,中途罢废。《明史》本传备载其事,并节录本书内容。
【寰宇通志】明官修地方总志。陈循等修。一百一十九卷。先列两京, 次叙十三布政使司,其下又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势、风俗、土产等三十八门。书成于景泰七年(1456 年),二年后,英宗又修《大明一统志》, 自《一统志》颁行后,此书即遭毁版,传出甚稀。今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
**【玄奘】**释文见“古代中西交通”类。
【朱思本】(1273—1333)元地理学家、道教徒。字本初,号贞一,江
西临川人。尝学道于龙虎山中,后居大都(今北京)。他利用奉诏代祀名山大川的机会,得以周游南北,考察地理。以实地调查所得,参校前人著作, 积十年(1311—1320)之力,绘成《舆地图》二卷。其图用计里画方法,先作各地分图,然后合成长广各七尺的大图;精确远过前人,在我国制图史上是一杰出的创造。原图已佚。明罗洪先的《广舆图》,即系根据此图增补而成。思本又著有《贞一斋诗文稿》,其中也有论述地理的篇章。
【齐召南】(1703—1768)清学者。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 天台人。乾隆元年(1736 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历官至礼部右侍郎。参与纂修经史考证,分撰《礼记注疏考证》、《前汉书考证》等书;以长于地理,又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鉴于全国水道除《水经注》外无专书,参考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实测绘制的《皇舆全图》,成《水道提纲》二十八卷。又有《宝纶堂文钞·诗钞》。
【杨守敬】(1839—1915)清末民国初的历史地理学家。字惺吾,号邻苏 ,湖北宜都人。幼习商,后中同治壬戌科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 1884)任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随员期间,致力于搜集国内散佚书籍,撰有《日本访书志》,并影印模刻成《留真谱》与《古逸丛书》。归国后在湖北迭任教职,曾充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成学堂总教长。辛亥革命后避居上海,1914 年受袁世凯聘为顾问,任参政院参政。次年病逝。生平长于历史地理的考证, 著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图》、《水经注疏》、《隋书地理志考证》、
《晦明轩稿》等;此外又有《寰宇贞石图》等关于金石书法方面的著述。
【李兆洛】(1769—1841)清地理学家、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 人,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曾官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书院。通音韵、史地、历算之学,提倡骈、散合一,对桐城派文章颇为推崇。有《养一斋集》、《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地理沿革图》、《皇朝舆地韵编》、《皇朝一统舆图》等,选有《骈体文钞》。
【沈垚】(1798—1840)清学者。字敦三,号子敦,浙江乌程(今吴兴) 人。精于史地之学。著有《六镇释》、《西游记金山以东释》、《漳北滱南诸水考》、《后汉书注地名录》、《水经注地名释》、《元史地理志释》、
《西北地名杂考》等。与徐松极友善。会试落第,病逝松处。遗稿编有《落帆楼文集》。
【罗洪先】(1504—1564)明学者。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属江西) 人。官至翰林院修撰。为学宗王守仁“致良知”说,但提出了某些修正,认为“良知”并不是自发地起作用,需要经过“主静”工夫,达到无欲的境界。精研舆地,曾增补元人朱思本的《舆地图》,撰《广舆图》一册。图后附有关于沿革隶属的说明。用力至勤,费时十数年始成。著作有《念庵集》。
**【法显】**释文见“古代中西交通”类。
【郦道元】(466 或 472?—527)北魏政洽家和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 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一书,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官御史中尉,执法严峻,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
【贾耽】(730—805)唐地理学家。字敦诗,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鸿胪卿,主持和各族往来朝贡,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有关资料。官至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用裴秀制图法,绘撰成《海内华
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右山南图》、《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
【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字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故自署为常熟人。后又徙居无锡城东之宛溪,学者称为宛溪先生。少承家学,熟谙经史,好远游。值明朝覆灭,乃隐居著作,从顺治十六年(1659 年)开始,直到临终,历三十余年之久,撰成《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颉刚】(1893—1980)现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早年收集民间歌谣, 从事民俗学研究。1920 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至 1923 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打破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在史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以后曾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辨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已出版七册)。1927 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并编辑“民俗学会丛书”。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后又进而考辨历史地理,于 1934 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于 1936 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主持编印鼓词等曲调的读物,宣传抗日。抗战时期,转入内地,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北京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陆续发表许多篇《尚书》的校释译论。生平著述极富,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
《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等。
【徐松】(1781—1848)清学者。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坐事戍伊犁,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绩卓著。有《西域水道记》、《新斠注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为清代研究西北历史地理先驱者之一。
**【徐弘祖】**即徐霞客。清避乾隆帝弘历讳,改“弘”为“宏”。
【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 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暗, 不愿入仕,专心从事旅行,足迹所到,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旅途中备尝艰险。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曹廷杰】清末学者。湖北枝江人。光绪九年(1883 年)以候选州判在吉林任职。明年督办边务,于光绪十一年四月奉命去伯力(今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一带察探边情。历尽艰辛,往返一万六千余里。以亲身见闻并征引群书,阐明黑龙江北岸、乌苏里江东岸地,历代均为中国领土。著有《东三省舆地图说》、《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东北边防辑要》、《伯利探路记》等。义理精审,向为研究东北历史地理学者所重。
【裴秀】(224—271)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武帝时官至司空。曾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
方位、距离等原则。自此至明末,为我国制图者所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绘有《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