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交通

**【一赐乐业教】**即“犹太教”。一赐乐业为传说中犹太人祖先雅各的别名以色列的另译。

【二十八宿】(宿 xiù)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代天文家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在黄道带与赤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二十八十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二十八宿以北斗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和四象的关系是: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 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鸟: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二十八宿与三垣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划分天区的标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期(公前五世纪),它形成的年代当更早。

【十三行】(行 háng)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代,但意义不详。行数也并不固定,一般在十行左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后, 与西洋各国贸易限于广州一处,十三行业务更发达。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洋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十三行虽有公行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1842 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十部乐】代宫廷燕乐。唐武德初年,将时九部乐中的天竺、文康两部去掉,增设扶南、燕乐两部,仍为九部,即燕乐、商、西凉、扶南、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唐贞观十六年(公 642 年)增高昌一部, 成为十部乐(见《新书·礼乐志》)。十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十二子石】屿名。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南卡里马塔群岛

(KarimataIs.)。或以为即其中的塞鲁土岛(SerutnI.)。中世纪时为中国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间往来船舶所必经。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航海外夷”条。《夷志略》译作假里马打,《星槎胜览》译作假里马丁,均有专条记述。异译亦作假里马答假里马达吉宁马礁吉宁马哪等。

【丁谦】(1843—1919)近代地理学家。字益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 人。末举人。曾任象山县教谕二十余年。喜治历史上边疆及外国地理。撰有《蓬菜轩地理学从书》六十九卷,分为二集,由浙江图书馆刊行。

**【丁机宜】**古国名。一般以为是*丁家庐的异译。或以为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因德拉吉里(Inderagirl)一带。公十六、十七世纪时同中国有交通、贸易关系。《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各有专条记述。

**【丁家庐】**即“登牙侬”。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七海】**中世纪阿拉伯地理记载中每称自今地中海中国间有“七海”。如爰德利奚(十二世纪中期)所称之七海,为:中国海红海绿海(今波斯湾),大马士革海(今地中海),威尼斯海滂脱斯海(SeaofPontus)和

卓章海(SeaofJor-jan,今里海)。又欧洲历史记载所传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 年)致罗马教皇书,亦有“七海之外”一语,其名未详。

**【七星神】**古巴比伦人把“两河流域”神话中的诸神与观测天象中的星宿联系起来,共尊七主神:太阳神沙马什,月神,火星涅尔伽(战神), 水星纳布(智慧神),木星马尔都克(众神之王),金星伊丝妲(爰情神), 土星尼努尔达(胜利神)。认为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日一轮回。后世七天为一星期导源于此。

**【七曜历】**即以七曜纪日之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土,七日为一星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公元一世纪时,罗马人用之,后通行其他国家。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

【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南明永历(1647—1661)初来中国。派至桂王朝廷进行“传教”活动。其时两太后和宦官庞天寿等均已入教,永历四年(1651 年 1 月),携太后及庞天寿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iusX)书信赴罗马。九年

(1655 年)得教皇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Vll)回书,十二年(1658 年) 抵暹罗。这时两广已入清军手中,他无法复命,不久病卒。著有《中国植物志》等。

**【卜剌哇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布腊瓦

(Brava)一带。公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往来。《星搓胜览》有专条记述。《史·外国列传》译作不剌哇。《史·宦官列传》所述郑和奉使经历的比剌,或以为亦即此国。

**【八节洞】**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以南,北通爪哇海,古为东爪哇军事要地。名见《史·外国列传》“爪哇”条。

**【八都马】**古港名。故址在今缅甸萨尔温江莫塔马。为古代东西方水陆交通线所经重要港口。八都马是孟(MOn)语 Muhtamaw 的对音,义即石角。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港名。

**【八节那间】**古地名。或以为是八节涧的异译,那字疑衍;或以为其故 址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北岸的北加浪岸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九州山】**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霹雳河口的天定岛(DindingsI.)。明费信《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名。

**【九姓胡】**古族名。安史之乱后常随回纥人至中国,杂居京城,从事商业活动。或以为即九姓铁勒(参见“九姓回纥”);但一般认为应指*昭武九姓

【九部乐】初的宫廷燕乐。初燕乐设七部乐,即国伎、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等乐。隋大业中改商为乐,增加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年沿用九部乐,去掉时的天竺和文康两部, 增设燕乐和扶南两部(见《新书·礼乐志》)。九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 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干陁利国】**古国名。旧说以为是三佛齐的古称,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人考证,或以为在马来半岛干陁利吉打别称 Kadaram 的对音。约在公五世纪中期至六世纪中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梁书·海

南诸国列传》和《南史·西南夷列传》有专条记述。

**【于罗国】**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或以为即Hirah(今纳贾夫[Najaf 东南)的音译,亦有认为系 Ubullah(今巴士拉)或Ura(约在今迪瓦尼亚(Diwaniyah 附近)的音译。古为安息国最西界,可从海道通大秦国。名见《后书·西域传》和《三国志》第三十卷注引《魏略》。

【土库】时称荷英等殖民者在东方设立的贸易站为土库,见《东西洋 考》第六卷和《史·外国列传》“浡泥”条。今印度西亚语和马来语称商店为 toko,或以为即华语“土库”的音译。

**【土塔】**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纳加帕蒂南(Nagapattinam)西 北。旧有一砖塔,故名。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年港】**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莱,为古代重要通商港口。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喇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中部默拉威河(MelawiR.)口一带。产钻石。公元十八世纪时已有华侨在此采矿、贸易和耕种。清谢清高

《海录》有专条记述。

**【下里】**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喀拉拉邦坎纳诺尔附近,即

郑和航海图》之歇立。惟据元汪大渊夷志略》所述,下里小■喃(今奎隆)和古里佛(今科泽科德)之中,其方位应在今柯钦附近。

**【下港】**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Bantam,在西冷[Serang]西北约 10 英里)一带。1568 年后国势渐盛,领土扩展至西爪哇全境。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葡萄牙荷兰等国商舶都来此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主要以铅钱、磁器、丝绸、呢绒、丝线和其他日用品换取胡椒、蓝靛、檀木、丁香、肉豆蔻、玳瑁和象牙等物产。《东西洋考》有专条记述。

《海录》译作万丹

【下碇税】对外洋商船靠岸征收的税。类似后代的船料、吨税。《新 书·孔戣传》:“蕃舶泊步有下旋税。”又《大诏令集·大和八年疾愈德音》:“其岭南福建扬州著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所称舶脚,似即下碇税。

**【三屿】**古屿名。或以为即菲律宾群岛民都洛岛西南的卡拉棉巴拉望布桑加。或以为指吕宋岛西南岸的三个港口。以后说较为适合。古代中国商船经常在此靠泊,进行贸易。《诸蕃志》和《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夷志略》作三岛,也有专条。

**【三众】**公第三世纪前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地理分区观念,于三国吴康泰出使南海后传入中国。见《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及《正义》引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大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

**【三佛齐】**见“室利佛逝国”。

**【三勒浆】**酒名。时从波斯传入。见李■《国史补》卷下。

**【三巴郎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垄一带。为中爪哇北岸重要港口所在。公元十八世纪后期华侨在此居住贸易的很多。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三保太监下西洋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 举。永乐三年(1405 年),成祖使宦官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与副使

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

(当时称今加里曼丹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 1407 年返国。以后又于 1407—1409年、1409—1411 年、1413—1415 年、1417—1419 年、1421—1422 年(以上

均在永乐时)、1431—1433 年(宣宗宣德时)出海,前后二十八年,七次(一说八次)远航,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 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大寺】**巴利文 Mahāvihāra(摩诃毘诃罗)的意译。斯里兰卡最古的寺院。相传公前三世纪顷,印度阿育王派王子摩哂陀(Mahinda)及比丘、居士等共五人,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锡兰天爱帝须王

(Devānampiya-tissa)在国都阿■罗陀补罗(Anurādha-pura)建立此寺供养他们。后上座部出现了新起的无畏山寺派,此处即称为大寺派(也叫“分别说部”)。公五世纪初,中国法显曾到此寺。据《佛国记》载称,当时住有僧众三千人。

**【大泥】**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南部北大年(Pattani)一带,一般以为是狼牙修国旧地所在,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有优良港口。代载籍, 多称之为大泥,但又误同浡泥(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混为一国。名见

《东西洋考》第三卷和《皇象胥录》第四卷。《史·外国列传》因袭其误。《海语》译作佛打泥,《海录》译作太呢

大宛(—yuān)古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称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苏联中亚卡散赛)。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居民从事农牧业,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商业也较发达。自张骞西域后,与往来逐渐频繁。太初三年(公前 102 年)大宛,进一步密切了经济文化交流。东汉初(公一世纪五十年代)大宛曾附属于莎车西晋大宛仍遣使献汗血马。南北朝破洛那唐天宝三载(公元 744 年)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妻其王。

【大食】波斯文 Tazi 或 Taziks 的音译。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称。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大食。《经行记》、《旧书》、《新书》、《史》、《辽史》等均作大食

**【大秦】**古国名。又名犁靬海西。古代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汉和帝永元九年(公 97 年),西域都护班超甘英使大秦,至条支,临海

而回。桓帝延熹九年(公 166 年)大秦皇帝安敦遣使来中国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 年),大秦又遣使来与中国通好。公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大秦东罗马帝国

【大夏】大夏(Bactria)。音译巴克特里亚,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 王国中亚细亚古国。当即吐火罗。地在兴都库什山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本波斯帝国一行省,后隶属亚历山大帝国塞琉西王国。公前三世纪中叶独立,狄奥多德(Diodotus)建国;都巴克特拉(Bactra,

《史记》作蓝市城,《元史》作巴里黑)。公元前三世纪末(攸提腾在位时) 至二世纪初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 130 年大月氏入据。继而又归附于嚈哒突厥诸族。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大夏文化多受希腊印度中国影响。

**【大八丹】**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西北沿海地区;或以为大八丹为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所称 Dehfattan 的对音,在今印度西南沿海的特利切里(Tel-1ieherry)附近。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大月氏】(氏 zhī)古族名。汉文帝初年,月氏的大部分人从敦煌祁连间西迁至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称大月氏文帝后元三年(公前 161 年)左右,遭乌孙攻击,又西迁大夏(今阿姆河

上游)。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前 128 年)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翁侯。公元一世纪中叶, 贵霜翁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贵霜王国

**【大乌爹】**古国名。故地一般认为在今印度拉贾斯坦邦乌代普尔

(Udai-pur)或中央邦乌贾因(Ujjain)。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大石马】时称伊斯兰教士为大石马,见《长春真人西游记》。当即波斯文 Danishmend 的音译。

【大佛山】 (Sumana-Kūta,Samanta- k ūta)古山名。即亚当峰(Adam’ sPeak)。名见元汪大渊夷志略》。为今斯里兰卡南部三高峰之一。相传峰预有佛足印,故名。《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七卷“和(私)诃条”亲引

《外国事》的三浸屈、《佛国记》所述的山顶和《诸蕃志》“细兰国”条所记的细轮叠都是此山的异称。

**【大秦寺】**即“波斯寺”。

**【大池】**古湖名。即今苏联吉尔吉斯伊塞克湖(NccbIK KyЛb),时称之为大清池,亦称热海咸海,是当时通往西域的交通线所经。见《大唐西域记》第一卷。

**【大黑山】**古山名。或以为即今缅甸西南部阿拉干山脉,是古代从中国西南边境通天竺道上的重要山岭。见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新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译作黑山

【大藏经】(藏 zàng)文佛教经典的总称。简称《藏经》,也称《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三藏,包括天竺中国的佛教著述在内。藏经的编辑从南北朝时即开始,据《开释教录》所载,共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的刊印,始于北宋初。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各代,也都有刻本;近代有上海频伽精舍的排印本,还影印过《碛砂藏经》和日本编辑的《续藏经》。

**【大西洋国】**一译布路叽士(Portu-guez)。即葡萄牙清谢清高《海 录》有专条记述。《史·外国列传》译作葡都丽家波而都瓦尔

**【大亚齐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其北端的哥打拉夜今仍称为大亚齐。《夷志略》重迦罗条译作亚崎。1615 年,其王致书英国国王时,自称亚齐苏门答腊国王,列举属国三十,可见当时国势的强盛。《史·外国列传》苏门答刺条译作哑齐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大吕宋国】**一译意细班惹呢(Es- pa■a)。即西班牙。此国于 1571

年至 1898 年侵占菲律宾吕宋岛,故称大吕宋,而以小吕宋称今吕宋岛。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大西洋记》译作是班呀

**【大■喃国】**古国名。即《岭外代答》和《诸善志》记述的*故临国

《星槎胜览》在“小■喃”外另列“大■喃”一条,其释文尽本《夷志略》“小■喃”条。《史·外国列传》则在“小葛兰”外另列“大葛兰”一条。这几国可能都是同一国。

【大云(云)光明寺】时摩尼教寺院名。大历三年(公 768 年) 回纥人始建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其后外地各州亦有建立。见宋志磐《佛祖统纪》第四十一 卷。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十二卷。唐玄类述,辩机编。贞观二十年(公 646 年)成书。记玄类西行并周游五天竺所亲历者一百一十国, 得之传闻者二十八国的山川、城邑、物产、习俗,多《书》所未载。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向为世界学者所重视。十九世纪后期先后出版了法英译本,二十世纪初又出版了重译本。日人堀谦德足立喜六均有注释,中国则有近人丁谦的《大唐西域记考证》。

【大德南海志】元陈大震撰。原书二十卷,唯见《文渊阁书目》著录。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此志残本,存卷六至卷十,其卷七物产篇附列舶货与诸著国,所收海外地名较多,可供研究初对外贸易及与海外各国交通的参考。

**【大秦婆罗门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曼尼普尔一带,或以为在今阿萨姆北部以西以至于恒河流域。为古代东西交通线所经过的重要地区,见唐樊绰《蛮书》第十卷和《新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代碑刻。正书。德宗建中二年(公 781 年)立。明天启五年(1625 年)出土,今在西安碑林。记唐太宗时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度僧和宣传教义的情况。碑下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题名。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传 zhuàn)佛教史传。二卷。僧人义净撰。所收皆为时曾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僧人传记,兼及义净本人旅行情况, 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藏 zàng,传 zhuàn)佛教史传。十卷。僧人慧立原著,彦悰笺补。系玄奘的传记,其中述及玄奘游历印度等地的情况,足为《大唐西域记》的补充。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诸国均有译本。

**【上下竺】**古屿名。亦称竺屿。一般以为即今新加坡以北的奥尔岛

(PulauAur)。为古代东西方船舶往来的路标。上有山,两峰耸峙,地产巨竹,故名。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航海外夷”条。《夷志略》和《星搓胜览》译作东西竺,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译作西竹山东竹山

**【山海经】**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及烈】**景教教士。公元第八世纪前期(约唐开元中)来中国。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原名应为 Gabriel 或 Cyriaouus。《册府龟》第五百四十六卷载开元二年(公 714 年)有波斯及烈广造奇器,或即此人。

**【个(箇)罗国】**古国名。故地旧说或以为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克拉

(Kra)附近,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雪兰获。据近人考证,个罗是阿拉

伯名 Kalah 的对音,即*羯荼国,相当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吉打和其北部地区。名见《新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新书·南蛮列传》译作哥罗哥罗富沙罗。《史·外国列传》译作古罗

**【千泉】**古地名。又名屏聿。故地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当东西交通线冲要,又有林泉之胜,公元七世纪前期为西突厥可汗避暑地。见《大唐西域记》第一卷。唐显庆二年(公657 年)设濛池都护府,管理五弩失毕部落,千泉在其辖境内。

**【千里马】**古国名。或以为即《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的千里达, 故地当在今斯里兰卡东北部的亭可马里一带,为中世纪东西方海上交通重要港口所在。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于佛洞】**见“莫高窟”。

【义净】(635—713)唐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本姓齐州(州治今山东历城)人。《宋高僧传》卷一说他是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人。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 671 年)由海道往印度求法。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得梵本佛典约四百部而归。在归途中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回国后,一度参加实又难陀译场,继在东西二都(洛阳长安)主持译事,共译成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门毒国】**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越南中部归仁芽庄之间,是古代 中西交通沿海航线要地。见《新书·地理志》。

**【广州】**市名。简称,别称羊城。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 西三江汇合处,京广、广九、广三铁路交点。广东省省会驻地,为华南最大城市和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辖花县从化等六县。南海郡治,三国吴广州治,以后为广州路、府洽。1921 年成立市政厅,1925 年正式设市。解放前为消费性城市,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后除发展纺织、造纸、制糖、罐头食品等轻工业外,并建有钢铁、化学、石油化工、造纸、造船、汽车制造、橡胶、机械、建筑材料等重工业。手工艺品以牙雕、玉雕、广彩、广绣、檀香扇等著名。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时即设市舶司。外港黄埔,可泊远洋海轮,有航线通往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及国外。自 1957 年起,每年两次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此举行。市内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革命纪念地有三元里平英团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山纪念堂、广州公社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有光孝寺、镇海楼、白云山越秀山等。

【广舶】时从广州出发航行远洋的中国船称为广舶。可容几百人以至千人。所用的柂,系用钦州(治所在今广东钦县)特产乌婪木制成,长达五丈,虽遇恶风怒涛,也不中断,称为凌波至宝,见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第二卷“故临国”条、第六卷“木兰舟”条和“拖”条。

**【广东新语】**书名。屈大均撰。二十八卷。分类记载广东故实,包括天文、地理、山川、矿藏、草木、鸟兽、诗文、食货、民族、习俗等方面。作者系末遗民,于厓山行朝和文天祥等抗事迹,记述尤详。《货语》、

《物语》、《舟语》等卷所记纱缎、铁器、洋舶等事,可以考见当时广东的手工业、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窥伺我国沿海的情况。原书刊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后经毁禁,流传不广。

【广州通海夷道】中国西亚非洲东部的道路名。附见《新唐

书·地理志》,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其主要路线有二:

(1)由广州经今越南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和附近屿,渡新加坡悔峡,过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尼科巴群岛而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再沿印度半岛西岸经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口的”乌刺国,自此附近陆行至缚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终点;(2)由上述路线至印度半岛西岸后渡印度洋非洲东部的三兰国(今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一带),向北经数十个小国可通乌刺国,同第一条路线会合。

**【女人国】**古国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东南海上诸杂国”条和《诸蕃志》卷上。故地或以为指苏拉威西岛布吉斯人居地。古时在马来群岛中, 女性的权力,以该族为最大。

**【已程不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南部,或以为在今斯里兰卡。其地于公前一二世纪间已与中国有友好通商的航海交通关系。见《书·地理志》。

**【也黑迭儿】**即也黑迭儿丁元世祖时建筑家。本大食人。当时他领茶迭儿局,掌管营造。至元三年(1266 年)曾奉命修筑中都(今北京市)宫阀, 对发扬中国建筑术,有所贡献。《新元史》有传,误作也里迭儿。

【也里可温教】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也里可温”一词(蒙古语, 意为“有福缘的人”),见《典章》及代的一些碑刻。一说该教与代的景教同属聂斯脱利派。另一说当时聂斯脱利派与天主教皆有教士来中国传教,统称“十字教”,教士称“也里可温”。该教随着朝的灭亡在中原地区中断。

**【尸罗围】**古代波斯湾撒那威城(Sī-rāf)的阿拉伯商人。时居留中国沿海城市,为数不少。名见南宋岳珂《桯史》第十一卷。《诸蕃志》“大食”条译作施那帏

**【尸罗逸多】**即“戎日王”。

**【小西洋】**古地名。(1)即今印度西南沿海的*果阿。名见《海录》, 有专条记述。(2)今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的总称。一译哥什嗒,即葡萄牙文costa 的对音。名见《海国闻见录·小西洋记》和《海录》“唧肚国”条。

**【小吕宋】**①即“马尼拉”。②中国古籍曾称吕宋岛小吕宋

**【小亚齐国】**古国名。一译孙支。或以为即*蓝无里国,或以为故地可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岸的新支尔(Singkil)一带,尚无定论。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小婆罗门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西部阿拉干地区和印度阿萨姆邦南部一带,同*骠国和*弥臣国接界。公第九世纪前后同南沼有交通关系,见唐樊绰《蛮书》第十卷。

【马欢】航海家。字宗道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的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航行,任翻译。著有《赢涯胜览》,记录航海中的见闻。

【马八儿】(Maabar)见“注辇国”。

【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英国传教士。1807 年到广州,在英国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任职二十五年,并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 Wil- liamPittAmherst , 1773 — 1857 )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

(WilliamJohnNa-pier)1786—1834)的秘书兼译员。曾多次建者政府在中国自设法庭,以取得治外法权。将《圣经》译成文,编《华英字典》。

是西方殖民国家基督教(新教)派来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

【马苏第】(al—Mas‘ūdi,?—956)一译麻素提。阿拉伯旅行家与历史学家。生于巴格达。曾游历埃及巴勒斯坦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等地。晚年定居叙利亚埃及,编写《编年史》三十卷,其中两部分的节本叫做《色草原与宝石矿藏》。并对托勒玫的世界地图作进一步订正。

【马伯乐】(HenriMaspero,1883—1945)一译亨利·马斯伯乐法国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加斯顿·马伯乐之子。1911 年任法国远东学院(河内) 教授,兼研究越南的语言和历史。1920 年起任法兰西学院(巴黎)教授,讲述学。致力于语音韵和语法的研究,错误地认为语没有语法范畴和词类。著有《古代中国》、《中国宗教·历史杂考》三卷等。

【马来城】(Male)古城名。故址在今 缅甸曼德勒抹谷(Mogok) 之间伊洛瓦底江畔。为古代从云南缅甸入海交通线所经。据《新元史·外国列传》“缅国”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太公城安正国城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

**【马鲁涧】**古国名。故地未详,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内。公十四世纪同中国有交通关系。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马可·波罗】 (MarcoPolo, 1254—1324)一译马哥·孛罗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约于 1271 年 11 月随其父、叔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来东方。1275 年 5 月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待遇优厚,仕十七年。游历几遍中国,曾至今新疆内蒙古北京等地。中间一度至缅甸。后因伊儿汗国汗遣使向室求婚,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公主出嫁,1292 年初离中国,从海上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1295年末返抵威尼斯。1298 年,在威尼斯热那亚战争中被俘,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鲁思梯谦(Rusticiano)笔录成书,是为《马可·波罗行纪》。书中盛道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1299 年获释,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行纪》很快被人们争相传诵,并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有所影响。

【马里诺利】(Giovannide’Marignol- li)意大利人。方济各会会士。1338 年罗马教皇本笃十二世(BenedictusXII)派遣使看携带函件礼物前来中国马里诺利亦在其中,自法国阿维尼(Avig-non)出发,经君士坦丁堡

(今伊斯坦布尔),由黑海北岸取陆路东来,于 1342 年(元至正二年)抵汗八里(今北京市),谒见元顺帝。其后约于 1345 年启行西归,取道海路抵

西部,转回欧洲,于 1353 年抵阿维尼翁向教皇英诺森六世复命。《史·顺帝本纪》载至正二年拂郎国(Farang)赠异马(亦称天马),并见于当时文人诗赋者甚多,当即指马里诺利等之来中国的事迹。其旅行记载,为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马沙亦黑】(ShaikhMuhammad)伊斯兰天文学家。明太祖时被称为回回大师洪武十五年(1382 年)曾奉命同翰林李翀吴伯宗等译《回回历法》。见《明史·历志七》。

【马拉坎达】(Maracanda 或 Mapa kaH- Цa)中亚细亚古城。今苏联撒马尔罕。古代粟特国都城。即中国史籍中之悉万斤寻思于撒马儿罕。公元前 329 年一度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处东西交通要道,中古时期曾为中亚细亚重要城市和伊斯兰教文化中心。毁于十三世纪蒙古西征。十九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此获许多古迹。

【马嘎尔尼】(GeorgeMacartney,1737—1806)英国外交官。曾任英 国驻俄公使,1780 年东印度公司委派他为马德拉斯总督。1793 年奉英政府命,以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为名前来中国,要求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并派公使长驻北京,遭政府拒绝。后任南非好望角总督。

**【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十一世纪中国维吾尔族的语文学家。曾在新疆南部及中亚细亚作过长期的旅行调查,收集了丰富的突厥语材料,于十一 世纪后半期编成*《突厥语大词典》。

【韦节】隋炀帝时侍御史。被派与杜行满同使西域,曾至罽宾(今阿富 汗加兹尼[Ghazni]一带)、王舍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Wazirabad])、史国(今苏联乌兹别克东南部沙赫里夏勃兹(Ⅲax- pNc■яЭ]一带)等地。归后撰有《西蓄记》,今佚,《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曾引用其文。

【互市】中国历史上对外国或异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初同南越匈奴通商,是中国最早的互市。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后,同西域各地贸易逐渐繁盛,通商远达* 大秦魏晋以后,西北陆路贸易更繁荣,海上贸易也开始发展。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初改称互市监,并在沿海设有市舶司,始有专管对外贸易官职。海路通商地位渐超越陆路通商。金元在边境设榷场互市。海外通商更重要,广州泉州州(今宁波)、杭州都成重要港口,外商很多。以后,以茶、盐等同边疆各族换马,设马市,海上则仅准许贡舶互市。初有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开禁,但西洋各国贸易限在云台山宁波漳州广州四处。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后又规定限广州一地。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逐渐带有半殖民地性质,和过去互市根本不同。

【不花剌】(BOkhara)《史》亦作蒲华不花儿卜哈儿。《明史》作卜花儿。古地名。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境内之布哈拉(Byxapa)。参见“布哈拉汗国”。

**【夫甘都卢】**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代称为*骠国。其相近的海面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名兄《汉书·地理志》。《汉书·西域传赞》和张衡《西京赋》省译作都户

**【云(云)冈石窟】**我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又名云冈),东西绵延的一公里。主要的石窟皆完成于北魏汪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公 460 年)至太和十八年(公 494 年)。现存洞窟五十三十(主洞二十一千),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最大的高达 17 米。雕刻的风格,是在继承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形成的。解放后,设立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经世大典地图】**古地图名。附于元至顺二年(1331 年)虞集等所撰《经世大典》中。原书久佚,此图系魏源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刊于所撰《海国图志》中。图中所列地名,与《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大致相符,为研究当时亚洲历史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国内学者洪钧屠寄丁嫌等对此图曾加考证。俄人布莱资须纳德所作英文注释,列入所著《元明西域史地论考》(MediaevalResearches fromEasternAsiaticSources)。

**【无支跋】**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马来半岛马六甲,为马六甲海峡中重要港口,当中西交通要冲。元汪大渊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新书·南蛮列传》“瞻博”多有半支跋,义为五山,亦指此港,或以为即梵文Pan■ca—parvata 的音译。又据《瀛涯胜览》“满剌加”条记载,其地旧不

称国,而有五屿之名。所谓五山五屿,盖因马六甲港口的五个小而得名。

**【天畏山寺】**巴利文作“阿跋耶祇厘昆河罗”(Abhayagirivill■ra), 斯里兰卡最古寺院之一。公元前第一世纪中斯里竺卡瓦塔加摩尼王(Vatthag āmani)即无畏王(Abhaya)用自己的名又建造。后因寺内畏老有侵视戒律的准劾,受到*大寺(旧寺)正毓派畏老的批判,八此斯里的上座部佛教遂分力丙派,即“分别税部”(大寺派)和“法喜部”(天畏山寺派)。据法显《佛困杞》戟,莹寸核寺住有僧俞五千人。

【太公城】(Tagaung)古城名。相侍力湎甸最古都城,或以力即*悉利 移城。捐《新元史·外困列侍》“缅国”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马来城安正国城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

**【太和岭】**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木刺夷】**阿拉伯文 Mura’i 的音译,意为“假道学”。伊斯兰教什叶派之一。约 1090 年哈逊·塞巴(HasanSabbah)创建。秘密传教。不奉旧教规,对敌人采用暗杀手段,故又有“暗杀派”之称。约十一世纪末叶在里海南岸低楞(Deilem)一带建国,以堡寨为据点,其中心为阿刺模忒堡蒙古第一次西征时曾投降蒙古;后复起。1256 年被蒙古旭烈兀汗征服。

【木速蛮】代称伊斯兰教徒为木速蛮,见《元史·世祖本纪》。当即波斯语 Musalmān 的音译。

【木兰皮国】(Murābits)古国名。故地在今非洲西北部和欧洲西班牙南部地区。约自 1056 年开始建国,至 1147 年灭亡。《岭外代答》和《诸蕃志》有专条记述,为中国航海家所知最西一国。

**【木骨都束国】**古国名。故地在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1416 年(明永乐十四年)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后郑和曾奉使回访,见《史·外国列传》。《星搓胜览》有专条记述。

**【支】**古代中亚* 月氏(即月支)人来中国,有的就以支为姓,如支谶

**【支那】**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地人称中国为 Cīna,Thin,Sinae 等,或以为皆是秦国的“秦”字的对音(参见“秦人”)。后在佛教经籍中译作支那至那脂那等。近代日本曾称中国支那

【支谦】三国时佛教翻译家。一名,字恭明。本月氏人,祖父法度东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从之俱来。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 为”优婆塞,深通梵典。东汉末,迁居地。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孙权拜为博士。他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 223—253 年),约三十余年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安世高支谶以后的译经大师。

【支谶】支娄迦谶的略称。东汉末佛教翻译家。本月氏国沙门,桓帝

(公元 167 年)来洛阳,从事译经。自建和元年至灵帝中平年间(147—189), 先后译出《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杂譬喻经》等二十三部六十七卷。其所译《道行般若经》最初介绍般若学于中国,为后世玄学思想的先导。而《无量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的异 译,实为净土经典翻译的先驱。

【王大海】清福建龙溪(今龙海)人,字碧卿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泛海至爪哇。前后侨居约八年(一说十年),游踪几遍其北岸诸港。撰有*《海岛逸志》六卷,附录一卷;《洪余诗钞》若干卷。

【王世充】(?—621)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本姓,祖籍西域隋炀帝时任江都郡丞,因镇压朱燮管崇孟让等起义军, 升江都通守,又击破格谦起义军,后为瓦岗军所败。大业十四年(公 618 年)炀帝死,他在东都拥立杨侗为帝,不久击败瓦岗军。次年,废杨侗,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兵败降,至长安, 为仇人所杀。

【王玄策】初出使印度的使者。唐太宗时为黄水县(广西罗城西北) 令。贞观十七年(公 643 年)随朝散大夫李义表伴送摩揭陀国使者返印度, 留印度两年。贞观二十一年以右卫率府长史衔出使中印度显庆二年至龙朔元年(657—661)又三次出使印度,曾访问泥婆罗,最后到过罽宾国(在今喀布尔河中游)。著有《中天竺国行记》。

【王舍城】(Rājagriha)即罗阅,《大唐西域记》作曷罗阇姞利呬。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前六到四世纪)的都城。在今比哈尔邦巴特那(Patna)之南。传说城西南佛陀伽雅释迦牟尼成道之地。公元五世纪初中国晋代僧人法昱曾到此巡礼。七世纪玄奘旅居印度时,王舍城已毁,但附近仍保有许多佛教古迹。

【王景弘】宦官、航海家。永乐三年(1405 年)任郑和的副使,出使西洋。以后郑和第二次、第三次、第七次航行时也都同行。宣德九年(1434 年)又出使苏门答腊。后死于爪哇

【天马】汉朝对得自西域的良马的称呼。意即神马。汉武帝时“得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见《史记·大宛列传》。

【天方】中国古籍原指麦加,后泛指阿拉伯。其起源可能出于“天房” 的异译。麦加城中的“天房”,为伊斯兰教祈祷时礼拜的朝向(参见“克称白”)。代文献中已有“天房”的杞教。如元刘郁《西使记》:“报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内有天使神⋯⋯经文甚多⋯⋯辖大城数十,其民富实。”至代,始有“天方”一词出现。《明史·西域列传四》:“天方, 古筠冲之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天方”即指麦加。据明费信《星搓胜览》考证,天方天方国刻智《天方典礼释要解·例言》:“是书皆天方之语,用汉译成文。”清魏源《元史新编,郭侃传》,改《元史·郭侃传》中的“天房”为“天方国”,并注明“即条支国也”。此“天方” 又泛指阿拉伯

**【天竺】**古印度别称。《史记·大宛列传》:“其(大夏)京南有身毒国”。《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以后《晋书》、《魏书》、《新书》、《宋史》均沿称“天竺”。玄奘《大唐西域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天房】**阿拉伯文 Bait-Allāh 的意译,* 克尔白的别称。

【天神】南北朝时称*琐罗亚斯德教所信仰的神为天神、天神火神或火神天神。见《北史·西域·波斯国传》和《南史·西域·滑国传》。

**【天堂】**即麦加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译作天堂,有专条记述。

**【天方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代史籍中称阿拉伯天方,伊斯兰教创于阿拉伯,故名。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基督教的一派,与正教、

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公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整个西部教会的领袖,后更自称教皇。1054 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同自称“正教” 的东部教会相对峙。该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马利亚为“圣母”。强惆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声称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秘权力, 可以代表天主对人定罪或赦罪;并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 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洽地位的宗教,恩格斯称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90 页)。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幼中产生反抗罗马教皇的新教后, 在欧洲一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曾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工具。主要分布于西拉丁美洲各国。曾于代传入中国,后中断,又于末(十六世纪)传入。

**【天竺山】**古岛屿名。故址有两说;(1)在今新加坡以北海面的奥永岛(Pu- lauAur);(2)在今越南湄公河口外的昆仑岛。以后说较为适合。据《宋史·外国列传》“注辇”条所述,其地是从印度中国航道所经。参见“昆仑山”。

**【天竺江】**古河名。即今恒河。名见《水经注》第一卷引三国吴康泰《扶南传》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中天竺国”条。

**【戈尔迭】**即“考尔迭”。

**【日丽】**古国名。故地有两说:(1)在今越南中部洞海一带,为占城的属国,见《诸蕃志》“占城国”条;(2)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岸的日里(Deli),古时中国商船常来此,以瓷器、花布等交换当地土产。

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日罗亭】**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南部。名见宋赵汝适《诸蕃志》“三佛齐国”条。

**【中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②Madhya-de■a )。古地名。即恒河中流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见法显《佛国记》

**【中道】**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1)《魏略·西戎传》所载的中道,自”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经今罗布泊附近西行,以后的路线大体和《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2)《书·裴矩列传》所载的中道,其路线大体也和《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西端则以波斯

(今伊朗)一带为终点。(3)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所载的中道,系取道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西)西行,以后的路线大体和《汉书·西域传》的*南道相同。

**【中理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非洲索马里,包括其东北海面的索科特拉岛(今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在内,同弼琶罗国(今柏培拉)接界。古代东西方船舶航海经此。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中西纪事】**书名。清夏燮著。初稿成于 1850 年(道光三十年),后经 1859 年(咸丰九年)、1865 年(同洽四年)两次增订为二十四卷。本书系根据当时流传的奏稿函札、条约章程等资料,整理自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未年中外关系的史事,揭露的侵略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作者当时署名为江上蹇叟。刊行后被毁版,至 1871 年重刊。

【化外人】代对风俗法制不同的外国人称为化外人。代则指归化的

外国人。见《唐律疏议》第六卷和《明律集解附例》第一卷。

**【爪哇国】**古国名。旧称*阇婆或*诃陵,很早就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时始称爪哇国。《岛夷志略》、《元史·外国列传》、《瀛涯胜览》、《星搓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都有专条记述。

**【勾栏山】**古岛屿名。即今加里曼丹岛西南的格兰岛(GelamI.)。古为泉州爪哇海上交通线所经。时已有中国人侨居,见《岛夷志略》。《元史·史弼列传》译作勾阑山。《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交栏山。《郑和航海图》译作交阑山

**【长春真人西游记】**书名。二卷。*李志常撰。蒙古太祖十五至十九年

(1220—1224),志常曾随侍其师*丘处机西域成吉思汗,归后就途中经历闻见,撰成此书。记载详明,为研究当时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参考资料。近人王国维张星烺曾为之注释,国外有俄、法、英文译本。

**【丹丹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东北岸的吉兰丹,或以为在其西岸的天定(Dindings),或以为在今新加坡附近。公 530 年(梁中大通二年)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译作■■洲。《新书·(350)古代中西交通南蛮列传》译作单单

【月氏】(—zhī)“氏”一作“支”。古族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月氏①”。

【月婆首那】(Upa■ūnya)古代中印度优禅尼国(故地在今印度中央邦乌贾因[Ujjain] 附近一带)王子。于公元第六世纪中期东来中国,在东魏诸代翻译佛经,从事沟通中外文化。

**【公历(曆)】**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就是我们所称的“阳历”, 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一年平均长度为 365.25 日,比* 回归年长 11 分

14 秒,自公元前 46 年积累到十六世纪末,春分日由 3 月 21 日提早到 3 月 11

日。于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iusXIII)于 1682 年 10 月 4 日命

令以次日(即原 10 月 5 日)为 10 月 15 日;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置闰的

法则改以公元纪年为标准:被 4 除尽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 400

除尽的才是闰年(例如,公元 1900 年不是闰年,而公元 2000 年是闰年),

闰年 2 月份增加 1 日。

【公行】(—háng)亦称“官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创设,次年解散。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恢复。订有行规。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行为,经办中外交涉事件和解决同业困难。因互相争利,上述目的并未达到,且有个别行商为外商收买,破坏组织,公行屡设屡废。乾隆四十七年复设后,虽长期存在,作用却有限,仅对进出口货征收行佣(外商叫公所基金),以供官府临时差科以及赔还倒歇行家所欠税饱和外商贷款之用。《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勿拔国】**古国名。故地旧说以为在今阿曼北部的苏哈尔(Suhār);据近人考证,认为当位于阿曼南部的米尔巴特(Mirbat)一带。其地为古代东西方海舶所经,也可由此取陆道通大食诸国。宋赵汝适《诸善志》有专条记述。

【勿斯里国】(Misr)古国名。即今埃及宋赵汝适《诸善志》有专条 记述。异译亦作密徐篱迷思耳密昔儿密乞儿米昔儿密思儿等。《明

史·西域列传》载此国在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

【勿斯离国】(al-Mawsil)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北部的* 摩苏尔。为古代从东方通今土耳其地中海交通线所经。名见《西阳杂俎》续集第十卷。《诸蕃志》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译作麻呵斯离。《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译作毛夕里。

**【乌孙】**古族名。最初在祁连敦煌间。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 161

年)左右西迁今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都赤谷城西汉时人口 63 万,从事

游牧。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前 119 年)张骞使乌孙武帝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乌孙王。宣帝外孙元贵靡为大昆弥,遣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屯赤谷。后属西域都护。南北朝乌孙已西迁葱岭北,和北魏关系密切。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 938 年)遣使入贡。后渐与邻族融合。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

**【乌特】**阿拉伯文 ud 的音译。阿拉伯拨弦乐器。亦流行于土耳其伊朗以及苏丹摩洛哥等地。木制,琴腹呈扁平半梨形:琴颈上端向后弯曲, 颈上设品,面板上有圆形镂花音孔,装弦四、五至十余根不等,常调成五、六对同音双弦或再加一单弦。用羽管或手指弹奏。乌特在许多国家均有其变体。南北朝乌特

时传入中国的“曲项琵琶”,和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琉特,均源于乌特。

**【乌爹】**或以为即*乌荼国的异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乌土国】**古国名。故地在今缅甸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所 云国都盎画,即今阿瓦;属邑营工,即今仰光

【乌刺国】(Ubullah)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口巴士拉。古代旅客在此换乘小舟至末罗(今巴士拉之西),再取陆道至缚达城(今巴格达)。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乌浒水】**河名。即阿姆河。古代希腊历史家称阿姆河为 Oxus。《史记》、《汉书》所载妫水,《北史》之乌浒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乌浒水,都是 Oxus 一词之对音。

【乌荼国】(Udr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奥里萨邦北部一带。公元第 七世纪中期玄奘印度时,曾到此。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

【乌弋山离】西域古城。当在今阿富汗西部之赫拉特。见《汉书·西域传》。《魏略》简称乌大。或即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之别译。

【乌古孙仲端】“乌”亦作“吾”。人。兴定四年(1220 年)以礼部侍郎奉使乞和于蒙古,次年经西辽故地至中亚,谒见成吉思汗,旋归国复命。曾以其行程告刘祁为记之,题曰《北使记》,附见所撰《归潜志》第十三卷,其中载有关于当时中西交通的史料。《金史》有传。

【计都】印度占星术名词。印度天文学将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做罗睺

(Rahu)、升交点叫做计都(Ketu),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所以又把罗睺当作食(蚀)神;而计都是罗睺的尾部,因而又把计都称为豹尾星。印度占星术认为罗睺、计都和七曜都能支配人间的祸福吉凶。在代,印度瞿昙悉达印度历法介绍到中国来,称为“九执历”。“九执”即“九曜”的同义语。

【方济各会】(Ordo Franoiseanorum)一译“法兰西斯派”,亦称“小

兄弟会”(Ordo Fratrum Minorum)。天主教托钵修会主要派别之一。十三世纪初意大利人方济各(Francescod’Assisi,约 1182—1226)所创。该会会士自称“小兄弟”,麻衣赤脚,周游各地,宣传所谓“清贫福音”。初宣称会内不置恒产,但后来积累了大量产业。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有会士到中国北京泉州等地活动。十七世纪又再度派会僧来中国。

【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de Yasu y Xavier,1506—1552) 西班牙人。那稣会会士。1542 年至印度果阿传教。后曾赴满刺加(今马六甲) 等地。1549 年乘中国海舶赴日本。并欲来中国传教,于 1551 年及 1552 年(明嘉靖三十年及三十一年)曾两次到广东川岛,病卒于其地。

【文诞】(Bandan)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Bandals.)。 以产肉豆蔻著名,故亦称肉豆蔻群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文老古】**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以盛产丁香著名, 故亦称香料群岛。古时中国商船常到此贸易。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美洛居。

**【文郎马神国】古国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南部马辰一带。有重要贸易港,中国商船常来此进行贸易;《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马神,亦有专条。【火寻】**古国名。故地在今中亚阿姆河下游一带。见《新唐书·西域传》,为昭武诸国之一,和中国有友好往来。其地即《元史·西北地附录》的*花刺子模

**【火药】**炸药的一类。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燃烧时,其反应速度较猛性炸药爆炸时的反应速度低,但能产生大量的气体,具有爆破作用或把物体(如弹丸)发射出去。最早应用的为黑色火药。根据燃烧时的性质,可分为有烟火药(如黑色火药)和无烟火药两类。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火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最初是由炼丹术发展而得,约在末以后制成火器,应用于战争。南宋后期和元代(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纪),火药和火器的知识,渐由中国传人回教诸国,更由回教诸国传入欧洲

【火炮】中国古代“炮”为发石机,史载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范蠡兵法》有“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射二百步”等语。公元七世纪中国发明火药后,逐渐开始用机抛射火药弹。哀帝时,郑璠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 曾“发机飞火烧龙沙门”。这种发机飞火就是当时的“火炮”。到十三世纪中国制造出了发射铁弹丸的管形火铳,发射时,从点火孔装入引线,从铳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把弹丸射出,这已是真正的火炮。十三至十四世纪时,火药和火器的知识,由中国西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欧洲。从十九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在欧洲得到新的发展,出现了发射长形弹的线膛炮,并安装有弹性炮架。现代常用的火炮有迫击炮、榴弹炮、加衣炮、加农榴弹炮、反坦克炮、无座力炮、火箭炮和高射炮等。

**【火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因其礼拜圣火,又称“拜火教”或“袄教”。

**【火葬】**一名“火化”。葬法之一。最早盛行于古印度。《立世阿毗昙论》卷六:“剡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著空地。”《大唐西域记》卷二:“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 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后随佛教传入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卒于长安⋯⋯依外国法,以火焚尸。”

【火不思】波斯阿拉伯古拨弦乐器。*乌特的一种。在伊斯兰地区称qupuz。在中国,流行于西北地区。名称始见于《元史》,又作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浑不似、胡不思、吴拨四等。琴身长约 90 厘米,头弯曲而颈长, 无品,共鸣箱下半部蒙以蟒皮,张三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奏时,左手按弦,用右手拇指、食指弹拨或五指轮奏之。现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中的拨弦乐器“考姆兹”(亦作“库木斯”)和云南纳西族的“胡拨”,均为火不思的同类乐器。

【火祆神】北朝时称*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为火袄神。见《周书·异域列传》。

【火浣布】石棉布的旧称。由于可以用火燃法除去石棉布上的污渍,故名。《后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等书均载大秦国出火浣布,《晋书·载记》第十三载东晋太元六年(公元 381 年)天竺献火浣布于苻坚

【卐】(wan 万)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卐字在梵文中作 Sri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 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 693 年),制定此字读为“万”。在佛经中, 卐字亦传写作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等认为应以卐为准。

**【幻人】**即“眩人”。

**【队商】**中世纪以前商人和朝觐宗教“圣地”兼经商者,常在欧洲各地循陆路结队同行,携带武器,互保安全,故称队商。队商活动的主要路线,或从中国西北经中央亚细亚以达地中海沿岸或印度半岛;或从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西通东非北非。对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和文化传播曾起一定作用。近代铁路长公路交通发展后,队商活动逐渐减少。

**【水真腊】**古国名。在*陆真腊之南,公元第九世纪初同中国有友好关系,见《唐书·南蛮列传》“真腊”条。

【邓玉函】(JeanTerrenz,1576—1630)末来中国的天主教那稣会传教士。瑞士人。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天启元年(1621 年)来中国,曾在嘉定杭州一带传教。后被召至北京,同徐光启李之藻等修订历法,未编成而死,后由其同事者继续完成,即《崇祯历书》。著有《人身说概》、《奇器图说》(王征笔述)等。

**【双陆】**古代博戏。由*握槊演变而来。相传由天竺传入,盛行于南北朝隋唐时。因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故名。马作椎形,黑白各十五枚, 两人相博,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出完者获胜。见宋洪遵《谱双》。

【双鹰国】意大利的旧称。亦译一打辇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巴林冯】**古国名。一译浡淋邦。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巨港一带。曾为三佛齐国政治中心,公元十三世纪前期,因都城已迁*詹卑巴林冯成为三佛齐属国之一,见《诸善志》卷上“三佛齐国”条。《元史·武宗本纪》译作不怜八。元代旅行家汪大渊于十四世纪中期到此时,已改称旧港,但仍为东西洋商舶会聚的重要贸易港。据《明史·古代中西交通(353) 外国列传》“三佛齐”条记载,自十四世纪后期起,中国人侨居其地者迅速增多。

**【巴碌头】**古海角名。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岸兰沙(Langsa)

西北的珀拉克(Perlak),为古代东西方侮上交通线所经。名见《郑和航海图》。《东西洋考》第九卷“西洋针路”译作巴禄头

【巴南巴西】 ( Vanav āsi )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卡尔瓦尔(Karwar)东南。昔产细棉布,有海上通商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巴克特里亚】**即“大夏”。

**【邛竹】**亦作“筇竹”。竹名。《史记·大宛列传》及《汉书·张骞传》皆载:“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史记正义》以为邛山,在西汉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东南)境;

《汉书补注》以为西汉严道县邛来山(在今四川荥经西南)。据此则在西汉以前,我国西南地区和身毒(今印度半岛)、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一带)已有交通往来。

**【戊地】**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的西方。见《新 唐书·西域列传》,《大唐西域记》卷一作伐地国,为昭武诸国之一。参见“昭武九姓”。

**【玉门关】**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艾儒略】(JulioAleni,1582—1649)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 来中国,在今江苏陕西山西一带传教。天启五年(1625 年)起在福建传教。著有《几何要法》、《职方外纪》等。

**【札马鲁丁】**元天文学家。回回人。至元四年(1267 年)撰万年历。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

【布茉资须纳德】(ЭМЙЛBacИЛbeBИЧBpeTmHefip,1833-1901) 俄国人。1866 年(同治五年)至 1883 年(光绪九年)任俄国中国公使馆医官。对于中国植物学及中西交通史,均有所研究。主要撰述有:《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中国植物志》、《欧人对中国植物学研究史》、《元明人西域史地论考》等。

【本洋】旧时对流入中国西班牙银元的俗称。主要在西属墨西哥等地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中叶流入最多。每枚重约库平七钱二分。本洋曾为中国长江流域的主要通货。1821 年墨西哥独立后,停铸本洋,改铸“鹰洋”。鸦片战争后,鹰洋大量流入中国,渐取本洋之地位而代之。

【龙赤】(1177-1225)成吉思汗长子。蒙古初兴时,参加攻中亚各地的战争。成吉恩汗十六年(1221 年)哲别速不台大和岭(高加索山), 西攻钦察部,深入斡罗思,他领兵做后援,巡视征服地方。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他得到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地方。

**【朮忽】**元时称犹太人为“术忽”,见《元史·文宗本纪》。当即阿拉伯文 ya-hud 的音译。

【未罗国】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称之为大食重镇。参见“勃萨罗”。

【未罗瑜】(Malayu)古国名。一译末罗游洲。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附近。公元 672 年(唐咸亨三年),我国僧人义净赴印度时,曾在其地居留二月。据义净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其

地不久似即并入室利佛逝。但此后又曾复国,《元史》所载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未刺由木来由没刺由麻里予儿诸国名,皆其异译。1292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西行,航程中曾过此。

【打球(毯)】①即《荆楚岁时记》所载的*蹴鞠。②一种马上打球的游戏,亦有骑驴或步行打球的。中国自唐至明皆习行之。一般以为源出波斯(伊朗);其传入欧洲者通称波罗毯(polo)。

【打冷莽柯国】印度喀拉拉邦特拉凡哥尔(Travancore)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其属邑名咖补,即今科摩林角(Cape Comorin),向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口,《郑和航海图》译作甘把里头

【古兰经】一译《可兰经》。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系阿拉伯文 Qu’ ran 的音译,意为“诵读”。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节。是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公元 610-632 年)全部传教过程中作为安拉的“启示” 陆续颁布的经文,为该教最高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 穆罕默德在传教期间同阿拉伯半岛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斗争的记述,传布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以及作为传教需要而引证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中的故事、传说等。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只是零散记录,并未成册。经第一代哈里发艾卜·伯克尔令人整理,辑缮保存,至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又将艾卜·伯克尔时期所整辑之本加以订正,并规定为标准本,也称“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古兰经》为阿拉伯文,现有多种文字的译本。

【古里佛】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西南沿海的利泽科德一带。当海道要冲,古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口所在。《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古里国,均列专条。明永乐五年(1407 年),郑和曾到此访同,并立石碑。

【古笪国】(Kauthara)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越南中部东南的芽庄。是古代中西交通沿海航线要地。兄《新唐书·地理志》 附“广州通海夷道”。

**【石】**姓。隋唐时”石国人来中国,也有以为姓的。

**【石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帝。见《北史》、

《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国王姓石,唐时为昭武诸国之一, 一度属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石榴】(Punicagranatum)原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伏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萼革质,宿存,后成果实的外皮。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内部由薄膜状心皮壁隔离为数室。外科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性喜温暖湿润。用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法繁殖。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传于西汉时由张骞传入,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神子肉质层供鲜食或加工成清凉饮料。花供观赏。中医学上用果皮作涩肠固下药,性温、味酸涩,主治久泻久痢、下血脱肛、崩漏带下等症。

**【石窟寺】**简称“石窟”。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起源于印度,有两种:一种较大,左右及后壁上多开凿小龛,称为毗诃罗或精舍。即寺庙之意;一种较小,中心近后壁上留崖柱琢成塔形,称为支提或制底,即塔庙之意。我国开凿石窟的始于四世纪中,以北魏隋唐时最盛,以后逐渐减少。在建筑形式上可分为有中心柱及无中心柱两冲。窟内雕刻佛

像和佛教故事。在石质疏松不适宜雕刻的窟中,则以壁画塑像代替。我国著名的石窟寺有敦煌云冈龙门等处。这些石窟不但反映了旁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建筑、雕刻和佛教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龙文】**一种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龙文饰辔,青翰侍御。” 青翰,船名。

**【龙牙门】**古岛屿或海峡名。故址或以为即新加坡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林加群岛和海峡,或以为指新加坡克佩尔港(KeppelHarbour,一译石叻门),或泛指新加坡岛。古代海舶出入马六甲海峡时经此。《诸蕃志》“三佛齐”条译作凌牙门。《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多记述。《海录》译作龙牙国

【龙华民】(NiccoloLongObardi,1559—1654)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方历二十五年

(1597 年)来中国,初在韶州传教,后继利玛窦任在耶酥会倒长进行传教活动达五十八年之久。著有《圣教日课》、《地震解》等。

**【龙涎屿】**古岛屿名。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或以为即今龙多岛(RondoI.)。一说即今布腊斯岛(PulauBras)。沿海偶产龙涎香, 故名。《岛夷志略》和《星搓胜览》等书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收此名。

**【龙牙菩提】**古岛屿名。即令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北海上的凌加卫岛

(PulauLangkawi)。《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星槎胜览》译作龙牙善提

(善或为之讹)。《郑和航海图》译作龙牙交椅

【甘英】东汉使者。和帝时,奉西域都护班超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至条支西海波斯湾),为海所阻,乃还。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丰富了当时对中亚各国的知识。

**【甘巴里】**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西部坎贝(Cambay)一带,即

*甘琶逸旧地所在;或以为在今印度西南部科英巴托尔一带,以主张前说者为是。明永乐六年(1408 年)至宣德五年(1430 年)间,郑和曾三次奉使访问其国,其王亦曾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瀛涯胜览》古里国条译作坎巴夷。《郑和航海图》译作坎八叶

【甘李智】真腊的别称。亦译澉浦只,见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明张燮《东西洋考》第三卷始用今译名柬埔寨(刊本误作东埔寨)。异译亦作干不昔甘不察甘破蔗甘武者甘菩者等,都是吉蔑语 Kamvuja 的对音。

【甘埋里】(Karmān)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朗东部,当波斯湾要冲,对东方及西方通商甚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甘琶逸】(Kambáyat)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部坎贝(Cambay)一 带。为古代东西方交通重要贸易港所在。名见《诸著志》“南毗国”条。1292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西行后,曾到此,并在行纪中记述其地船舶鹿集,商业繁盛。

**【东洋】**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东道】代我国对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交通的道路名。见道宣《释迦方志》卷上。自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出,经今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西南行,出境后入尼波罗国

**【东方学】**研究东方(亚洲、东北非洲)各国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以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诸学科的总称。产生于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时期。十八、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古文字的译解成功,东方学有重要发展,出现了埃及学、亚述学等学科。

**【东淡邈】**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或其附近。元汪大渊《岛夷忘略》有专条记述。

**【东大食海】**古海名。指今阿拉伯海。名见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第二卷“海外诸著国”条。

**【东西洋考】**书名。明张燮撰。共十二卷。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其中载有海外诸国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交易情况等,可供研究东南亚地区史地的参考。书中所述“二洋针路”,尤为治中国南洋交通史的有用资料。

**【东冲古刺】**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的宋卡一带。冲古刺是 Singgora 的对音,是衍文。其地为古代横断马来半岛路线主要港口之一所在。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叭当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巴东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叶调国】(Yava-dvīp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两岛。公元 131 年(东汉永建六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后汉书·顺帝本纪》、《南蛮传》。

**【史】**古代*史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史为姓,如北齐有史醜多

**【史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南方。见《北史》、《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旧港】**即巴林冯,公元十四世纪后改称旧港。《岛夷志略》、《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东西洋考》和《海录》等书都有专条记述。《海岛逸志》译作“巨港”。

**【旧柔佛】**古地名。即今新加坡。亦称息辣,为马来语 Sělat 的对音,义为海峡,今当地仍有人称新加坡为石功,即其异译。名见清谢清高《海录》, 有专条记述。参见“质”。

**【占城】**古国名。也叫占婆。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公元 192 年(一说

137 年)区逵或作)建国。中国史籍初称之为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改称占城,见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自五代以后,中国正史和《诸蕃志》、《岛夷志略》、《瀛涯胜览》等书均有记述。1471 年,其大部分领土被越南后黎王朝所并。十七世纪末亡于广南阮氏

**【占婆】**即占婆补罗的省译,“补罗”是梵语“城”的意思。见“占城”。

【占不劳山】(CulaoCham)古岛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亦译作咕哗罗山。即今越南中部会安附近的占婆岛,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线所经。

**【四主】**古代印度佛教徒的一种地理分区观念。见《大唐西域记》第一 卷。其说以为赡部洲中有四主统治:南有象主,西有宝主,北有马主,东有人主。参见“须弥”。

**【四天子】**古代印度佛教经籍中的一种地理分区观念,见东晋迦留陀伽译《十二游经》。其说以为阎浮提(即赡部洲)中有四天子:东有晋天子,

南有天竺国天子,西有大秦国天子,西北有月支天子。参见“须弥”。

**【四夷馆】**①北魏时在洛阳所设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凡吴人来投者处金陵馆,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见《洛阳伽蓝记》。②代译馆。见“四译馆”。

【四译馆】明清王朝所设的专门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明永乐五年(1407 年)设四夷馆,选国子监生习译事,隶翰林院。内分鞑靼

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并增八百掸族)、暹罗二馆。清初改名四译馆,省蒙古、女真二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并入会同馆(更名“会同四译馆”),合并八馆为西域、百夷二馆。

**【四洲志】**书名。清林则徐编。一卷本书系林则徐广东主持禁烟时, 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三十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他资料为基础,编撰为《海国图志》。

**【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由中国人发明,然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四大贡献,通称四大发明。

**【北洋】**地区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北海】**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北道】**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有南、北二道。北道的路线:(1)据《汉书·西域传》,自*玉门关和*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西)以西,大体经今新疆中部天山山脉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西行,在疏勒

(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通往今中亚各地。《后汉书·西域传》和《元和郡县志》第四十卷所载大体与此相同。(2)据《隋书·裴矩列传》,系自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大体经今新疆天山山脉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中亚西亚。(3)据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系自伊州(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市)经今天山山脉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西行,越过凌山(今乌什西北巴达里山口),通往今中亚各地。玄奘印度时,即取此道前往。

【北溜】(Male)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马尔代夫马累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公元十三世纪前期,郑和等访问西洋时,曾经此。据马欢《瀛涯胜览》所述,此港名官瑞溜,为溜山国八大处之一。或以为其地是国都所在,故中国史籍,亦译作官屿宫屿溜等。

【北使记】人*乌古孙仲端中亚成吉思汗之旅行记载,附见刘祁

《归潜志》第十三卷。

【北新道】三国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见《三国志》第三十卷裴注引《魏略·西戎传》。此道大约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附近从* 新道分出,经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均在今新疆玛纳斯附近)沿今天山之北及伊犁河流域西通*乌孙、*康居等国。

【丘处机】(1148—1227)亦作邱处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字通密,号长春子元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时,在宁海王重阳(嘉) 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门派。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的弟子李志常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对此记载甚详。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世号长春真

北京白云观有丘处机遗骨埋葬处。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

《磻溪集》等。

【仙拍德】(Sempad,1208—1276)小亚美尼亚(今小亚细亚半岛东南部)王*海敦的胞弟。任该国兵马大元帅。蒙古贵由汗在位时(1246—1248) 曾奉海敦命前往朝贺。

**【印刷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四大发明”之一。按照文字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很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欧洲。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木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制更为方便。之后, 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版印制书籍,因金属活字不易附着水墨,所以来能推广。1450 年左右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版,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1798 年逊纳菲尔德又利用水油相拒原理,发明了石版印刷法,后人据以发明了各种平版印刷术。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印刷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从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外,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制版和印刷方法。现代印刷术由制版、印刷、装订等工艺技术构成,在制版和印刷工艺方面,又有凸版、平版、凹版、孔版之分。除用纸张印刷外,还可以在纺织品、金属板、塑料、皮革、木板、陶瓷等表面上印刷。

**【白莲】**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巴林。以采珠业发达闻名于世。名 见《诸著志》“大食国”条。《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译作“八哈刺因”。

**【白马寺】**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自达国】**古国名。即指以缚达城(Baghdad)为首都的*黑衣大食。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白沙瓦】(Peshawar)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古城,位于巴拉河(Bara) 西,西距开伯尔山口(KhyberPass)16 公里。人口 33.1 万(1972 年)。向为中亚西南亚南亚间的交通要冲和贸易地;中国古代大旅行家法显玄奘都曾到过此地。公路通喀布尔,铁路通拉瓦尔品第拉合尔卡拉奇。有食品加工、丝织、地毯、制革等工业。

【白鸟库吉】(1865—1942)日本东方学家。1905—1925 年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后为该校名誉教授。1908 年起主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历史调查室”,执行日本中国东北朝鲜的文化侵略政策。1919 年敕选帝国学士院会员。曾主编《满洲历史地理》和《朝鲜历史地理》,著有《西域史研究》等。

**【头痛山】**古山名。据《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所载,山在渴槃陀(今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一带,为通往罽宾的险要山道。《汉书·西域传》所载大头痛山小头痛山,即此。

**【永明寺】**佛寺名。北魏宣武帝在洛阳建造,为外国沙门居留之所,远至大秦等国,均有来者,人数多时达三千余人。

**【江西域图考】**书名。七卷。清李光廷撰。同治八年(1869 年)刊行。

内容详考汉时西域各国的地位及其沿革,附有清“新疆军台道里表”及《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和《西使杞》的节录,卷首并有《地球全图》和《江西域图》。

**【礼拜】**①佛教徒称对佛菩萨和上座大德顶礼为礼拜。②基督教(新教) 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于星期日在礼拜堂举行。有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项目。通常由牧师主持。③阿拉伯文 Salāt 的意译,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伊斯兰教徒面向麦加天房祈祷的宗教仪式。礼拜前要作小净。礼拜的动作有立站、诵经、鞠躬、叩头、跪坐等。一般由*伊玛目率领集体举行, 也可草独举行。主要礼拜(1)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晌、晡、昏、宵五个时间内举行。(2)每周一次的主麻拜。(3)每年各一次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拜。④令与“星期”通用,如星期日也称礼拜日,一星期也称一礼拜。

【记施国】(Qays)古国名。故地在今波斯湾卡伊斯岛(QaisI.)。北 部有一港口,公元十二世纪至十四世纪初为波斯湾贸易中心,东西方商舶麕集。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译作怯失。

【兰甘亨】(RāmaKhamheng)约 1275—约 1317 年暹罗国速古台王朝第三代统治者,《元史》称为敢木丁。曾巩固统治,扩张领土至马来半岛,1283 年利用吉蔑草书体创立泰文早期的书写体,并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

**【兰芳大统制】**也叫“兰芳大总制”。十八世纪中叶华侨在西婆罗洲(西加里曼丹)所建立的一个生产和自卫组织。1777 年华侨罗芳伯集合当时在东万律坤甸南巴哇山口洋等地向土侯租赁山地开发金矿的一些小公司, 以扩大“兰芳公司”,并称之为“兰芳大统制”,其首领称“大唐客长”。目的是发展生产,同时抵制荷兰殖民者的掠夺。1886 年为荷兰殖民者所灭亡。“兰芳大统制”建立计一百零八年,“大唐客长”八人都由众人推举, 故西人称之为“兰芳共和国”。

【冯秉正】(JosephdeMoyriadeMaillac,1669—1748)法国人。耶稣会会士。字端友。1703 年(康熙四十二年)抵澳门,继至广州学习华文,后又赴北京,供职内廷。曾参加*《皇舆全图》的一部分绘制工作,并以六年时间将《通鉴纲目》译成法文,1777—1783 年在巴黎出版。

【冯承钧】(1887—1946)近代史学家。湖北夏口(今汶口)人。幼年出国,先后留孛比利时法国,1911 年毕业于巴黎大孛法科。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孛等校任教。生平著述翻译甚多,对中西交通史及元史研究等,提供不 少重要资料。主要译述有《西突厥史料》、《多桑蒙古史》、《马可波罗行纪》等书,并著有《中国南洋交通史》等书。

【玄奘】(602—664)通你三藏法师,俗称唐僧高僧,佛教孛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刨始人之一。本姓,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在国内遍访名师, 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

(公元 629 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辨论,名震五竺。经历了一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

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他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是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的。

【玄照】僧人。于贞观(627—649)中前往天竺巡札,麟德(664— 665)中归国,往返皆经吐蕃,受文成公主资助。其后再由唐高宗派赴天竺, 卒于其地。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市舶】中国旧时对中外互市船舶的通称。其含义在各时代并不一致。唐宋元时对中外互市商船统称市舶。初只许外国使节所乘船舶(当时名“贡舶”)驶来中国,并准附带商货,商船(当时名“商舶”)则禁止进口,本国商船不许出海。市舶专指贡舶。白正德嘉靖年间西等国商船先后来华,外国商船又渐称市舶。到代,市舶则专指外国商船。

**【市舶司】**官暑名。广州译市舶使。宋于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等地设提举市舶司,置提举官。掌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元明称为市舶提举司,长官称提举。清代不设。

**【圣经】**①犹太教的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主要内容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故事传说,犹太民族古代历史的宗教叙述和犹太教的法典、先知书、诗歌、格言等作品。流传的本子,主要有耶路撒冷的希伯来文本和公元前二世纪的亚历山大城希腊文译本。二者卷数略有不同。②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的全书》。《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从犹太教承受下来的。全书卷效和次序,基督教各派略有不同。《新的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记载耶稣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使徒们的“书信”和《启示录》。原文为希腊文。公元四、五世纪,全部《圣经》译成拉丁文。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译成各国文字,对各国民族语文的形成与统一起了一定作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尤其在中世纪,很多取材于圣经故事。

**【皮宗】**古地名。故址有几说:( 1 )在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岛

(PulauPi-Sang);(2)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部宽坦河口的皮散岛

(PisangI.);(3)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4)在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帕克强河(PakehanR.)口。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地。王莽时由*黄支国航海来中国,船行经此,见《汉书·地理志》。《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边斗”条译作“比嵩”。

**【弗利刺河】**古水名,即今幼发拉底河。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尼科洛康蒂】(Niceolòde’Conti,约 1395—1469)意大利威尼斯人。同马可·波罗和德理伊本·拔图塔被称为中世纪西方四大旅行家。1419 年离国东行。在各国旅行二十五年,曾至印度以东诸地,或以为曾到中国南部。1444 年回抵威尼斯后曾口述其游历经过,由博嘉

(PoggioBracciolini)用拉丁文笔录,分为三部分:(1)自波斯印度河地区;(2)自印度河恒河地区;(3)恒河以东地区。为十五世纪欧洲人记述亚洲情况的重要著作。

【边地】(Mlecchádesa)古代印度佛教徒称印度以外的远地为边地。见晋法显《佛国记》。

**【边斗国】**古国名。一译班斗。故地有几说:(1)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南部双溪乌戎(SungaiUjong)的万斗(Ban-tau)一带;(2)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的巴鲁斯(Baros)一带;(3)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北岸的万伦一带;(4)在今新加坡,边斗为其东南部的美笃(Bedok) 的对音。以何说为是,尚无定论。《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有专条记述。

**【边州入四夷道星记】**书名。原称《皇华四达记》。唐贾耽撰。记载由唐边州四夷要道,计海道二、陆路五,叙述详实。是研究边疆地理重要资料。原书已佚。侠文略见《新唐书·地理志》。清吴承志撰有《唐贾耽记边州入四方道里考实》五卷。

【加一】(Cail)古港名。故址在今印度南部土提利林以南的丹勃拉帕尼河(TambraparniR.)附近。公元十三世纪时,为往来波斯湾红海中国间的船舶经常靠泊之所,又为采珠业中心之一,商业繁盛。见《元史·外国列传》“马八儿”等国条。其附近另有港口,称为新村码头,即《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的第三港或新港口。《郑和航海图》译作加异城(今本误为翼城)。《明史·外国列传》译作加异勒。

**【加里那】**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波斯湾东北岸布什尔东南的哈里勒角(Ra’s—eHalileh)。帆船时代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的泊所之一。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加罗希】(Grahi)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北岸的柴也(Chaiya,一译斜仔),为古代横越半岛交通线主要港口之一。名见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

**【加特门里】**古国名。故地或以为与马八儿邻接,应在今印度境内;或 以为在今东非洲莫桑比克赞比西河口一带。公元十四世纪时,中国商船已来此以绸缎、丝绢等交换当地物产。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丝】**蚕丝。也作丝织品;绸帛的总称。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伟大发明之一,公元前数世纪时就已开始向外输出。故我国和西方的古代主要交通路线有“丝绸之路”之称。

**【丝国】**古代希腊罗马人称中国赛里斯国,义即丝国,当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

**【丝路】**即“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 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

(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两条西行的路线会于木鹿城(今马里[Mapbl],然后向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Damghan]附近)、阿蛮(今哈马丹[Hamadan])、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以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巩珍】航海家。号养素生南京人。兵士出身。宣德五年(1430 年)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他为幕僚,往还三年,历国二十余,凭通事转译, 询悉各国事迹。归后撰有*《西洋番国志》一卷。

**【至那仆底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Firozpur) 附近。据《大唐西域记》第四卷所载,至那仆底义为“汉封”,是*迦腻色迦时代汉皇子为质子所封之国。近代学者认为此汉皇子可能是指古疏勒国王子。

【列宁纳巴德】(Лeнинaбnд)1936 年前称苦盏忽禅(Xoдж енT)。苏联塔吉克城市,列宁纳巴德州首府。在锡尔河畔,邻近费尔干纳盆地西口。人口 12.3 万(1977 年)。公元前二到一世纪兴起。其时大宛首邑贵山城的故址,大约即在此。古代曾为中国地中海沿岸各国间商道要站。工业以丝织、轧棉、食品加工为主。设有植物园、博物馆等。

【戎】(Jumbara)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的尖喷(Chumphon)。为古代横越马来半岛最短一条交通线上的重要港口。《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诸蕃志》“真腊”条的浔番,当与此为一地。

【戎牙路】(Janggal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一带。 有重要港口,可通*八节涧。名见《诸蕃志》“苏吉丹”条和《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岛夷志略》译作重迦罗,有专条记述。

**【毕】**姓。古代*毕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毕为姓,如毕諴

**【毕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西南。和中国有 交通往来。见《北史》、《隋书》各《西域列传》。

【毕方济】(FranceseoSambiaso,1582—1649)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来中国,在北京上海开封等地“传教”,继又到扬州苏州宁波江浙其他城市活动。清兵入关后,他曾为南明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澳门求救。著有

《灵言蠡勺》、《睡画二答》等。

【亚俱罗】(Akula)古城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格达幼发拉底河西

岸的库法大食哈里发欧默尔于公元 638 年建造,曾为大食首都。其叙利亚文名称为 Akula,唐杜环《经行记》译作“亚俱罗”;其阿拉伯文名称为 Al

—Kūfah,代译作“苦法”。

**【亚■哩隔国】**古地名。为公元十八世纪时对拉丁美洲各国的总称。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考尔迭】(HenriCordier,1849—1925)法国东方学家。生于美国新 奥尔良。曾在两国学习。1869 年(清同治八年)来上海,任职于英人设立的亚洲文会。1876 年(光绪二年)回法。1881 年以后在巴黎东方语学校任教。曾主编《远东杂志》,并与史莱格(Gustave Sch-legel)等合编《通报》。主要著作有《中国与西方诸国关系史》、《中国研究论著综录》和《中国通史》等。又对裕尔所编著的《马可波罗行记译注》和《东域记程录丛》两书加以增补。

**【达官】**古代突厥语称可汗的侍从人员为“达官”。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二卷。

【达奚通】代人。曾任唐州(治今河南泌阳)刺史,又曾出使海外, 凡经赤土等三十六国,撰有《海南诸蕃行记》(或作《西南海诸蕃行记》) 一卷,略载其事。见《玉海》第十六卷。《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也著录此书,今佚。

【达罗毗荼国】(Dravid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东南部。据《大唐西域记》第十卷所述,其都城为建志补罗。公元第七世纪前期,玄奘曾到此。

【吉兰丹】(Kelantan)古国名。故地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东北部,即今吉兰丹一带。名见《诸蕃志》卷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元史·外国列传》译作吉兰亦■。《明史·外国列传》译作急兰丹。据载,1411 年(明永乐九年)遣使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次年郑和曾回访其国。十八世纪后期, 华侨来此经营农、矿和商业的,每年已有几百人,见《海录》“咭囒丹”条。

**【吉利门】**古岛屿名。(1)Karimon,即今爪哇海中的卡里摩爪哇群岛。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东西洋考》第九卷“西洋针路”译作吉里问大山。( 2 ) PulauK ěrimun ,即今新加坡附近的卡里蒙群岛

(CarimonIs.)。名见《岛夷志略》“龙牙门”条和《郑和航海图》。

**【吉德国】**即今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西岸的吉打。《海录》有专条记述。

《郑和航海图》称其港口为吉达港

**【吉星地闷】**见“底勿”。

**【吉慈尼国】**古国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诸蕃 志》有专条记述。当指以今阿富汗加兹尼(Ghazni)为首都之伽色尼朝(962

—1186)而言。

**【扬琴】**又称“洋琴”、“蝴蝶琴”、“扇面琴”。击弦乐器。原流行于波斯伊拉克等地,约于末传至中国广东省沿海一带,后流行全国。音箱木制,形似扁平扇面,铜丝或钢丝弦八至十档,每档两三根或三四根, 用竹制双签(一称“琴竹”)击奏发音,常用以伴奏琴书类曲艺。后经改革, 弦数增至十三到十八档,扩大了音域和音量,有的增设特殊附件,以便转调, 或加踏板,以阻止弦音的自然延长。扬琴在西亚东欧等地区亦甚流行,在匈牙利名“钦巴龙”(cimbalom),为重要的民族乐器。

**【西天】**指西域,包括中亚细亚南亚次大陆在内,为古代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经历之处,汶文佛教著作中称之为“西天”。

**【西辽】**宋时我国契丹族所建国名。又称黑契丹哈剌契丹哈喇契丹合刺乞答。1124 年辽宗室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部西迁,1132 年(一说为1131 年)在起儿漫称帝。后建都干虎思斡耳朵(在今苏联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疆域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1211 年政权被乃蛮屈出律夺取。自耶律大石西迁至此,凡五帝八十八年。屈出律仍用西辽国号,于 1218 年为蒙古所灭。

【西岭】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小西洋记》译作“西仑”。

**【西胡】**古代对西域各族的泛称。匈奴被称为北胡乌桓鲜卑等在匈奴东,称东胡西域各族在匈奴西,称西胡西汉时仅指葱岭以东各族为西胡,自东汉起也通用于葱岭以西各族。

**【西洋】**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西海】**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西域】**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西王母】**①亦称金母王母娘娘王母西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在《山海经》里,她是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在《穆天子传》里,则是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妇人。到《汉武内传》里,却成为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并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神异记》更为她塑造了一个配偶东王公,一年一相会的神话故事。《太 平广记》说东王公西王母分管男仙、女仙的名籍。在后代小说、戏曲里,又称为“瑶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仙都来为她上寿。旧时民间因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②古代中西交通传闻中,往往以为在西方绝远处有西王母之邦,见《穆天子传》、《史记·大宛列传》、《后汉书·西域传》等书。

**【西使记】**书名。刘郁撰。系记蒙古宪宗时*常德自和林西行觐旭烈兀西亚的沿途见闻,为有关当时东西交通的重要史料。此记转载于元王恽《玉堂嘉话》。近人丁谦和王国维曾予以考订。国外有法文、英文译本。

【西突厥】北齐天统三年(公元 567 年),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域

■哒,败波斯,自立为西面可汗隋开皇二年(公元 582 年),其子达头可汗与东面始波罗可汗不睦,于是突厥分裂为二。西突厥尽有今新疆中亚 大部地区,处于中亚交通要道上,对印度东罗马伊朗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沟通作用。高宗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因扰,为所破, 于其地置府州。

【西域舶】时对航行于南海印度洋的外国船,通称西域舶,亦称西南夷舶。公元第八世纪后期,此种船舶每年到中国的有时达四千余艘。见《唐书·李勉传》和《新唐书·宗室宰相列传》“李勉”条。

**【西游录】**书名。一卷。*耶律楚材撰。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 年)楚材扈从西征,后在西域各地留居约六年。因以经历诸地的道里、山川、物产、民俗等撰成此书。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有旧钞足本一册,系据楚材原刻本钞录,殆为仅存孤本,《六经堪丛书》曾据日本排印本重排出版。

**【西大食海】**古海名。即今地中海。据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第二卷“海外诸蕃国”条所述,是当时中西交通所经西方最后一海。

**【西天路竟】**古行记名。今存一敦煌写本。首尾完整,计十九行。无撰

人名,书题下有“一本”二字,疑此写本实《西天路竟》一书的“提要”或“略出”。所举自中国印度所经地名,大都可考。就所记地名而观,原作者当为五代初人。

**【西域长史】**官名。东汉延光二年(公元 123 年)以班勇西域长史,执行都护的职务,治所在柳中(故址在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魏晋前凉时均设此官,洽所在楼兰故城(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

**【西域图记】**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西洋番国志】**书名。*巩珍撰。宣德五年(1430 年),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随行,往还三年,凭通事转译,记录各国风土民俗,归后于宣德九年(1434 年)撰成此书。同*《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并为有关” 郑和西洋”的最初史料。全书共二十则,卷首收有敕书三通。书中内容与

《瀛涯胜览》大致相同,但有些材料,可补其余两书的不足。有中年书局根据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校注排印本。

**【西域风土记】**书名。东汉班勇撰。久佚。安帝西域长史,曾联合西域各国,击破北匈奴。一生久居西域,足迹遍各地。至安帝末,将亲身见闻写成此书。范晔撰《后汉书》,即据此书写成《西域传》。

**【西域行程记】**书名。一卷。*陈城李暹撰。诚等于永乐十二年(1414 年)出使*哈烈,记其道里、山川和途中情况,撰成此书,和《西域番国志》并为研究明初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北京图书馆曾据钞本影印出版。

**【西域都护府】**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西域番国志】**书名。一卷。一作《使西域记》。*陈诚李暹撰。诚等于永乐十二年(1414 年)出使*哈烈,次年东归,因撰此书,和《西域行程记》并为研究明初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北京图书馆曾据钞本影印出版。

**【西儒耳目资】**书名。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eolasTrigault) 撰。共三册。天启六年(1626 年)出版。为西洋传教士学习汉语汉文而作。共二十九字母,其中元音五个,辅音二十个,又他国用而汉语不用的辅音四个。以汉语所用的二十五个字母拼合汉字读音。其拼合法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西洋朝贡典录】**书名。明黄省曾撰。三卷。有正德庚辰(1520 年) 自序,分二十三篇,以一国为一篇,间有附见之国,大体系就郑和所历之国编次成书。书名虽冠有西洋二字,然书中所收国,实西洋不分,且有混乱错误处。所收资料大都已见他书,惟所举小地名与针经,则偶有仅见此书的,故亦为研究代与南海交通的参考书。

**【吕宋】**古国名。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宋元以来,中国商船常到此贸易,时称之为吕宋。《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自 1571 年至 1898 年,其地为西班牙所侵占,故《海录》译作小吕宋,而以大吕宋称呼西班牙

【曲女城】(Kanyākubja)见《大唐西域记》,亦作羯若鞠阇:《佛国记》作罽饶夷城。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为印度*戒日王的都城。在今北方邦境内之卡瑙季(Kanauj)。玄奘旅居印度时,目睹曲女城人烟稠密,繁盛富饶,佛教寺院林立,为当时北印度的大城。十一世纪初,伽色尼王朝马默德入侵时被毁。

【师子国】(Simhala)古国名。也叫拟师子国斯里兰卡的古称。见

于《法显传》及《宋书》、《梁书》、《旧唐书》、《新唐书》。《大唐西域记》作僧迦罗,《元史》作僧迦剌

**【光塔】**在广州市城西怀圣寺内。相传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建怀

圣寺与光塔。形式特殊,不分层级,圆形塔身,高 36 米。对研究古代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有重大价值。

【尖山】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北的大纳吐纳岛

(NatunaBesarI.)。一说在今菲律宾群岛巴拉望岛。地有高山,故名。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尖笔阑山】**古岛屿名。见清谢清高《海录》。其释文云:“尖笔阑者, 言九也。山有九峰,故土番呼为尖笔阑。”则尖笔阑显为马来文 sěmbilan的对音。但按其方位,非《星槎胜览》的九洲山,或以为应指令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淡美兰群岛(KepulauanTambelan)。一说指加里曼丹岛西北的大纳吐纳岛(NatunaBesarI.)。

【吐火罗】(Tukhara)中亚细亚古国。当即巴克特里亚或*大夏。见于

《隋书》、《北史》和《唐书》。《大唐西域记》作覩货逻。地在兴都库什山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自公元前二世纪起,先后臣服于大月氏■哒突厥诸族。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

**【吐火罗语】**古代流行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库车带的一种语言。分焉耆与龟兹(库车)两种方言,差别较大。前者又称“甲种吐火罗语”, 后者又称“乙种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 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文献(多属七至八世纪)。

【吗喇他国】(Maratha)古国名。即公元十七世纪西瓦杰建立的印度 马拉塔国。与中国有交通关系。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回历(磿)】**①亦称“回回历”。即“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以希吉来为纪元,系纯阴历,供伊斯兰教宗教活动之用。其计年法是:太明圆缺一次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单月 30 日,双月 29 日,不置闰月,全

年 354 日。以三十年为一周,每周之第二、五、七、十、十三、十六、十八、廿一、廿四、廿六、廿九等年,于十二月末置一闰日,共十一个闰日,全年为 355 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 354 日 8 时 48 分,比回归年约少 10 日 21 时 1

分,积 2.7 回归年相差一月,积 32.6 年相差一年。②阿拉伯历系太阳历,供农民耕种之用。太阳年以春分为岁首,以太阳行十二宫一周为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计 365 日,其中 31 日的五个月,30 日的四个月,29 日的二个月, 32 日的一个月。历 128 年置闰月 31 次,闰年于三月末增加一日,共计 366 日。该历对中国的历法有一定影响。

**【回回】**民族名、古国名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1)在人的《梦溪笔谈》和《黑鞑事略》中,指的是回鹘;在《癸辛杂识》和《辽史》中,指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和国家。(2)在《元史》和《元典章》中,主要是指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如回回法、回回寺、回回令史、回回人等。

(3)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主要指回族即回回民族,如回回人(简称回人或回民)。有时指伊斯兰教,如回回教门、回回教(简称回教)。代又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多加称为“回”,如称新疆维吾尔等族为“缠回”,称甘肃东乡族为“东乡回”,称青海撒拉族为“撒拉回”,并把新疆称做“回疆”、“回部”等。

**【回纥】**中国古族名。北魏时,东部铁勒袁纥部落游牧于鄂尔浑河色楞格河流域。韦纥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因反抗突厥的压迫,

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朕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载(公元 744 年), 破东突厥,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生。辖境东起兴安岭, 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有文字。曾助安史之乱, 进一步密切了与唐朝的关系。贞元四年(公元 788 年)自请改称回鹘开成

五年(公元 840 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 称高昌回鹘西州回鹘;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即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

**【回教】**一称“回回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中世纪中国泛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回回,故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称为回教或回回教。

**【回鹘文】**古回鹘人(古代维吾尔族)采用率利文(通称“粟特文”) 字母创制的文字。共约 19 至 23 个字母(因时代的差异,字母数目有所不同),

有字头、字中、字尾之分。元音 5 个,半元音 2 个。字母少,不能确切地标示古代维吾尔族的实际语音,一个字母有时表示二至三个或更多的语音。初由右向左横写,后直写(在马年二月二十八日当我凯依木图为了耕种和使用需要葡萄园时)右行。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自(八世纪至十五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中亚楚河流域。近代在哈密吐鲁番盆地和甘肃地区发现过回鹘文的宗教经典、碑刻和契约。留存的《福乐智慧》和《高昌馆来文》等即系用此种文字书写。蒙、满文字母亦由回鹘文字母演变而来。

【回回药方】代记录回回医药方剂的著作。著者姓名及著作年代不详。药物名称傍注波斯文。原书三十六卷,今北京图书馆存四卷。

【回回司天监】代所设掌管回回天文、历法的机构,由回回星象学者主持。世祖至元八年(1271 年)始设司天台,至元十七年(1280 年)置行监, 皇在元年(1312 年)改为监。

【回回国子学】代培养译员的学校。学生为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 供给廪膳,学习“亦思替非”文字(即回回文)。学成后派充各官府译史。

【向达】(1900-1966)史学家。湖南溆浦人,土家族。1924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5 至 1938 年到牛津大学图书馆、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巴黎国家图书馆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专长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重要著作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蛮书校注》等。

**【邻荡】**古代突厥语称驿马为“邬落”。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一卷。

**【色目人】**色目一词见于唐代,意为“各色名目”,亦称姓氏稀僻者为色目人。元政府将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在选用官吏以及科举、刑罚上都有所差别。最占优越地位者为蒙古人;次为色目人;再次为汉人(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最后为南人,即南宋遗民。色目人中包括哈剌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即秃伯歹)、康里畏吾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斡罗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

**【名理探】**原名《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末科学家李之藻(1569

—1630 )所译的(由当时来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傅汎际[Francois Furtado,1587—1653]译义)一部西方逻辑著作。原著为十七世纪葡萄牙高因盘利(Coimbra)大学的逻辑讲义,主要内容为中世纪经院派所述亚里士多 德的概念、范畴的学说,基本上代表了经院哲学的逻辑的面貌。译本计十卷, 刻于 1631 年,为西方逻辑著作从译述方面介绍到中国的最早的一部。译者在逻辑用语方面,表现了“辞能达意”的优点。有些译名今仍沿用。

【竹步国】(Juba)古国名。故地在今非洲索马里朱巴河口一带。同

*木骨都束国接界。据《明史·宦官列传》记载,郑和访问西洋诸国时曾到此。

《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旭烈兀】(1219—1265)伊儿汗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蒙哥汗三年到九年(1253—1259)间任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统帅,攻灭木剌夷(在今伊朗)和报达(即今巴格达)的回教哈里发的政权,并进兵攻击西里亚(今叙利亚)。至元元年(1264 年)被封为伊儿汗,建立伊儿汗国,统辖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和宽田吉恩海(今里海)以南地方。

【自由华工】“契约华工”在契约期满后的称呼。他们虽名交上不再受契约的约束,但实际上往往仍然依附于种植园或矿场,继续从事奴隶劳动。参见“契约华工”。

【朱应】三国吴人。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 226 年)由交州刺史吕岱派他和*康泰扶南等国,从事外交活动。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归国后撰有《扶南异物志》。

【朱士行】三国时第一个往西域求法的僧人。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 人。初依昙摩迦罗(意译法时)所传授戒法出家,考究经典。曾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经中译理未尽,为探求梵本,于魏甘露五年(公元 260 年) 从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出发,涉流沙亲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 得梵本九十章。未及东归、即客死彼地。其梵本使弟子送归洛阳,由无罗叉竺叔兰等译出,即《放光般若经》。中国僧人讲经从他开始。

【朱罗国】(Chola 或 Cola)南印度古国。中国史籍作车离珠利耶注辇等。约当今泰米尔纳德邦科佛里河(Cauve-ryR.)与佩内尔河(PennerR.) 之间的地区。最早见于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的碑铭;当时已传入佛教。在希腊罗马文献中称索拉(Sōra)。公元二世纪初卡里加拉王(Karik āra)对外扩张,传一度侵入锡兰斯里兰卡)。后中衰。约十世纪再起,控制印度南部和锡兰。十一世纪上半叶罗泽图拉王(Rājendra)时,国势最盛,曾侵入恒河流域,并渡海远征马来半岛。十二世纪转衰。

**【华工】**①西方殖民者自十七世纪起到二十世纪初从中国东南各省诱骗和掳掠到东南亚美洲各地的劳动人民。过去外国人称这些人为“华工”。

②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支援协约国的中国劳工。

【华氏城】(Pātaliputra)即华子城,《佛国记》作巴连弗邑,《大唐西域记》作波吒厘子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都城。在今比哈尔邦巴特那附近。长约十五公里,宽约二·八公里;深沟高垒,富丽壮观。公元四世纪后,又曾为笈多王朝都城。七世纪玄奘旅居印度时,华氏城已失其重要性。

**【多氏】**即大食时亦译作多氏。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多明我会】(OrdoDominleanorum)一译“多米尼克派”,也称“布

道兄弟会”。天主教托钵修会主要派别之一。十三世纪初西班牙人多明我

(DomingodeGuzmán,1170—1221)所创。该会成立后不久,即受罗马教皇委派,主持异端裁判所,到处迫害“异端”,维护天主教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十七世纪,开始渗入中国台湾福建等地。

【多摩梨帝国】(Tāmralipti)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盂加拉邦米德纳普尔(Midnapore)的塔姆卢(Tamluk)附近。古时位于恒河入海口,为印度东部重要港口所在。晋义熙五年(公元 409 年)法显由此乘商船赴师子国

(今斯里兰卡),见《佛国记》。时译作耽摩栗底耽摩立底

**【伏石】**即“海底礁石”。见晋法显《佛国记》。

**【伊存】**公元前第一世纪后期大月氏国使者。曾在公元前 2 年(汉元寿元年)传授《浮图经》于汉博士弟子景卢,为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一种记载。

**【伊丽河】**古水名。即今里犁河称为伊丽河,亦称帝帝河,为当时通往西域的路线所经。见《新唐书·地理志》。

【伊嗣俟】(Yazdagird III,?—651)亦作伊嗣侯耶斯提泽德三世波斯萨桑王朝的末代国王(634—642)。在位期间,国势已衰,无力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公元 637 年首都忒息丰巴格达被占后,逃往中亚。642 年阿拉伯军追至尼哈文城(Nahāvand),波斯实际上已被征服。651 年,伊嗣俟墨尔夫(Merv)被刺死,萨桑王朝遂亡。661 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其子卑路斯曾到中国求援,未成,高宗封之为将军,准留居,后死于中国

【伊儿汗国】成吉思汗旭烈兀的封地,1258 年攻入巴格达后建立, 都大不里土。疆域以波斯小亚细亚为中心,东自阿姆河,西濒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到印度洋。居民从事农牧业,商业相当发达。伊儿汗国位于欧洲中亚之间,在沟通两地经济、文化上有一定作用。合赞汗(1295—1304) 时,制定度量衡和货币制度,奖励学术,是为伊儿汗国的最盛时代。从十四世纪中叶起,国势渐衰,1388 年为帖木儿帝国所并。

**【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 Is-1ām 的音译,意为“顺从”。在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由于东西商路改道而加剧的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主要代表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 后该教遂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安拉的使者, 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该教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必遵的“功课”,并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情况规定了若干制度和道德规范。主要有逊尼和什叶(葉)两大教派,分布于亚洲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东南亚各地,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中传布。

【伊德列西】(snū-‘AbdullāhMu-hammadibn-Mubammadal-Idrisi,1099

—1166)阿拉伯地理学家和科学家。广泛旅行过西班牙北非西亚。曾为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作成一银制的天球仪和世界地图,并受国王之命,根据其亲身见闻和国王所派遣的考察人员的报告资料,编成一部世界地志《渴望

游历世界者的乐趣》,书中继承了古希腊地理学的传统,把当时已知世界, 从赤道至远北高纬地区,分为 7 个纬向气候带,每带又在东西方向上分为 10

个(一作 11 个)经向气候区。该书曾被译成拉丁文,在 300 年内欧洲人曾把它作为地理学的权威著作。

【伊本·瓦哈伯】(lbn-Wahab)阿拉伯人,本居勃萨罗(al-Basrah), 后迁撒那威(Siāf),于公元第九世纪后期航海来中国游览,曾至长安谒见帝(或以为即唐僖宗),留有谈话记录,并盛称长安城市之宏大。

【伊本·拔图塔】(ibn-Battutah)1304—1377)一译依宾·拔都他。阿拉伯旅行家。出生于今摩洛哥丹吉尔。遍游穆斯林世界,东至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中国等地。旅行了三十年,最后定居北非非斯,口述旅行三十年的经过,由摩洛哥苏丹的秘书伊本·玉随(ibn—Juzai)笔录成书。他题名为《在美好国家旅行者的欢乐》,是一部有价值的游记。

**【伊斯兰教历】**即“回历①”。

【伊本·麦哈黑尔】(AbūDulatMis-‘aribnMuhalhil)阿拉伯诗人、旅行家。公元十世纪中期,留居中亚布哈拉萨马尼王朝国王纳昔儿(Nasrllibn

—Ahmad)宫廷,约于公元 941 年随中国使者东游,曾至中国都城,后经印度西归。所写游记残存部分,有德文和法文等译本。

【伊本·库达特拔】(ibn-Klinrdādh-bih,约 820—912)阿拉伯阿拔斯朝地理学者。系出波斯族,在阿拔斯朝笈巴尔省(al-jibāl,今伊朗西部哈马丹附近一带)邮务长官。著有《省道记》(Ki-tābal-Masālikw-al-Mam ālik,一译《道程及郡国志》),今有法文译本,其中载有通往中国沿海各港之航程,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之重要史料。

【伊赏那补罗国】(I■ānapura)或以为即真腊的异称。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据《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所述,真腊国都名为伊奢那城, 或以为即伊赏那的异译。

**【交洋】**古海湾名。即今北部湾。名见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第三卷“航海外夷”条。

【亦黑迷失】航海家。畏吾儿人。世祖至元九年(1272 年)起,屡次出使僧伽剌(今斯里兰卡)、马八儿(今印度东南部)等国,偕各国使者携带药材等土产回国。以后又至占城(今越南南部)、南巫里(在苏门答腊西)、速木都剌苏门答腊)等国。官至平章政事、集贤院使。仁宗时(1312

—1320)死。

**【军突弄山】**古岛屿名。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昆仑岛代译作军突弄山军徒弄山,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和《南蛮列传》,为中古时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要地。南宋时始称昆仑,见吴自牧

《梦梁录》第十二卷。

【刘智】(约 1660—1730)初伊斯兰教学者。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初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经书,后钻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专门研究伊斯兰教义。著作及翻译较多,流传的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五功释义》等。

**【刘家港】**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海运漕粮由此出海。明永乐三年

(1405 年),郑和下西洋,亦由此出发。嘉靖年间,因倭寇登岸侵掠,设重兵驻守。末港口淤浅,海运遂衰。

【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天主教耶稣会

传教士。德意志人。天启二年(1622 年)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来中国。初在北京学习汉语,继往西安传教。崇祯三年(1630 年)被召回北京, 参与修订历法,编成《崇祯历书》。政府为阻止清兵入关,命他监铸大炮。清兵入关后,投归清朝,任钦天监监正。曾阻止清政府收回澳门康熙初年为杨光先所参劾,下狱;同时禁止天主教的一切传教活动。次年释放,不久死。著作有《主教缘起》、《古今交食考》等。

**【汗八里】**即代的大都(今北京市)。蒙古人称之为汗八里,义即“汗城”。

**【汗血马】**见“天马”。

**【江头城】**古城名。故址有几说:(1)在今缅甸八莫;(2)在今缅甸杰沙附近;(3)在今八莫以南的恭屯(Kaung-ton)。为缅甸北部主要城市之一,当水陆交通要冲,古时从云南缅甸多经此。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缅国条。据《新无史·外国列传》缅国条所述,此城同太公城马来城安正国城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

【江海关】上海海关的旧称。1685 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后设立。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口通商,当时江海关征税事宜,由苏州松江太仓)道台兼理。1853 年,三国领事乘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之机,攫夺上海海关行政权,于 1854

年 7 月组织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由备派一人为税务司。从此江海关一直被帝国主义所把持,直到上海解放为止。

**【江都公主】**即刘细君西汉人。江都王刘建女。汉武帝以为公主,嫁与鸟孙昆莫猎骄靡为右夫人。昆莫老,她从乌孙俗,改嫁其孙岑陬军须靡, 主一女,名少夫。后病死乌孙。她联系乌孙上层,加强了汉朝乌孙的友好关系。

**【米】**姓。古代*米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米为姓,如有著名乐工米 嘉荣

**【米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西南方。见

《北史》、《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米昔儿】**即*勿斯里国。《明史·西域列传》有专条记述。

【米囊葛卜国】(Minangkabau)一译“米南加保王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高地。1351 年前后,没刺由国(今占碑附近)王阿帝多跋摩(Adityavarman)迁都至此,建立米囊葛卜王国。地有金矿,故其王自称金地之主。明永乐三年(1405 年)曾遣使至此国建立友好关系,见《明太宗实录》第三十八卷。

**【守温】**唐末僧人、音韵学家。仿照梵文创制三十字母,为宋人“三十 六字母”的蓝本。敦煌所出人写本中有守温关于音韵学方面的残卷,中有“三十字母”及“四等轻重例”等,不但确证守温首创字母之说,又知其为等韵学的创始者。

**【安】**姓。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安为姓,如宏世 高(安息人),有九姓商胡安门物(安国人)。

**【安玄】**古安息商人。东汉灵帝(168—189)末年游贾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以有功号骑都尉,常和沙门讲论经义,世称都尉玄,又曾和严浮调合作译经。

**【安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见《北史》、

《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安息】(Parthia)音译帕提亚亚洲西部的古国。本波斯帝国一行省(伊朗高原东北部)。后隶属亚历山大帝国塞琉西王国。公元前 249-247 年独立,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I)称王,建阿萨息斯王朝。公元前二世纪后半叶(张骞西域时)领有全部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为西亚大国; 初建都尼萨,后西迁至埃克巴坦那忒息丰。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 安息罗马帝国中国贸易、交通(“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公元 97 年西域都护班超甘英使罗马,行抵安息西境海滨受阻。国势强盛时,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抗衡。公元二世纪末转衰。公元 226 年为萨桑波斯所取代。

**【安敦】**古大秦王。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曾于公元 166 年(东汉延熹九年)遣使至中国赠象牙、犀角、瑇瑁,建立友好关系。一般认为其人即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安世高】东汉末佛教翻译家。名,以字行,安息人。本安息国太子, 父死,让位叔父。出家学习佛教,精通小乘经典,并学禅经。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148 年)来洛阳,从事佛经翻译。到灵帝建宁三年(公元 170 年)二十余年间,译出佛典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他所译的经,重在佛教上座部禅法,如《安般守意》、《阴持人》等禅经,宣扬数息、止观的坐禅方法。对后世禅学有一定影响。

**【安石榴】**即“石榴”。或以为因由安息国传入我国,故名。

**【西城】**古城名。故址或以为在今缅甸孟拱附近,位于丽水(今伊洛瓦 底江)以西,同大秦婆罗门国接界。为从南诏天竺正西一道的重要城邑, 见唐樊绰《蛮书》第六卷和《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安谷城】**古城名。故址或以为在今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口附近。为安息国波斯湾附近的重要港口,由此叫从海陆两道通往大秦国。名见《三国志·魏志》第三十卷注引《魏略》。

【安条克】(Antiochia)一译安提阿塞琉西王国(前 312—前 64) 的都城。在奥伦特河左岸(今土耳其南部之安塔基亚 Antakya)。约公元前300 年塞琉古一世所建。其外港塞琉西亚地中海东岸的商业重镇和交通枢

纽。公元前 64 年归属罗马。《北史·西域传》所称安都城,或即此地。公元七世纪为阿拉伯人占领。十字军东侵期间在此创立安条克公国(1098 年)。十六世纪初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

【安集延】(Aндижaн)苏联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城市。安集延州首府。人口 22.4 万(1977 年)。公元九世纪起即已闻名。陆路交通枢纽,1902 年曾为地震所毁,后重建。工业有机械制造(灌溉机械、棉织机械等)、轧棉、榨油、制鞋和食品加工等,设有高等院校。《明史》译作俺的干明清时同中国有密切往来。

【安禄山】(?—757)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初名轧荦山,本姓,或以为源出康国,随母嫁突厥安延偃,改姓,更名禄山。懂九蕃语言,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养以为子。因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后他设法取得玄宗杨贵妃的信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有众十五万。天宝十四载(公元 755 年)冬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所部残暴,河北人民纷起屯结抵抗,多者二万人,少者万人。

次年禄山雄武皇帝,国号,建元圣武。遣军攻破潼关,攻入长安,大肆杀掠。至德二载(公元 757 年)春,子庆绪谋夺帝位,把他杀死。年约五十余岁。

**【安正国城】**古城名。亦译阿真谷阿真国阿占国。故址一般以为在今缅甸曼德勒以北伊洛瓦底江畔的新古(Sin-gu)。安正国为 Nga-Singu 的对音。古代从云南缅甸入海交通线经此。据《新元史·外国列传》“缅国” 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太公城马来城蒲甘缅王城井称为“缅中五城”。

**【安西入西域道】**唐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附见《新唐书·地理志》,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所言入西域道,除在今新疆境内的若干支线外,其主要干线有二:(1)为由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至安西(今新疆库车)及由安西怛罗斯(今苏联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Д жаMбyл南)的交通线,大体和《释迦方志》所记*北道的路线相同;(2) 为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西)通于阗(今新疆和田)的交通线,大体和《元和郡县志》所记*南道的路线相同。

【安南通天竺道】中国天竺的道路名。附见《新唐书·地理志》, 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其主要路线有二:(1)由交趾(越南北部)西行,经今云南省的昆明大理保山等地,过诸葛亮城(在今怒江龙川江之间),经今缅甸境度阿拉干山,至*迦摩波国,又渡*迦罗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国,再西南行以摩揭陀国(今印度巴特那一带)为终点;

(2)自诸葛亮城腾充(今腾冲)渡今伊洛瓦底江亲敦江至*大秦婆罗门国,又西度大岭而至个(箇)没卢国(即迦摩波国),再西南行到奔那伐檀那国,同第一条路线会合。除上述两条主要路线外,尚附支线两条,一条从

  • (在今越南宜安河静一带)至环王国:一条从◻州陆真腊水真腊罗越国,由此再南通海道。

【收市】代朝廷优先收购外国进口的商货,称为收市。见《全唐文》第七十五卷“大和八年疾愈德音”。

**【寻寻】**古宗教名。见《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引杜环《经行记》。或 以为古代大食人称祆教徒为 zemzem,“寻寻”即其音译。

**【孙姑那】**古地名。即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未卡,为古代横断半岛路线主要港口之一。名见《郑和航海图》。《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宋脚。《海录》始用今译名宋卡,有专条记述。

**【异域录】**书名。一卷。清图理琛撰。图理琛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奉命出使土尔扈特,行程曾过俄罗斯境康熙五十四年回到北京,因述所经各地的道里、山川、民俗、物产等,撰成此书,并冠以舆图。内容多有前人舆记所未载者。

**【阳关】**古关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阳玛诺】(EmmanueIDiaz,1574—1659)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 传教士。葡萄牙人。十七世纪初来中国。曾在韶州南雄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福州等地进行传教活动。著有《圣经直解》、《天问略》、《景教碑铨》等。

**【红夷】**①时称荷兰人为“红夷”,见《东西洋考》第五卷“美洛居” 条等。②时亦称荷兰所制大炮为“红夷”。见《明史·外国列传》“和兰” 条。

**【红毛番】**①时称荷兰人为红毛番,见《明史·外国列传》“和兰”

条。②时亦称英国人为“红毛番”,见谢清高《海录》卷下“暎咭利国” 条。

【约翰王】(PresterJohn)中世纪后期西亚基督教徒传说中的人物, 谓东方有一信仰基督教的约翰王马可·波罗曾以其人指称克烈部首领王罕

*鲁不鲁乞又曾以其人指称乃部首领屈出律

【约翰·孟德高维诺】(GiovannidaMontecorvino,1247-1328)代 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方济各会会士。1294 年抵汗八里(今北京),建教堂三所,并用蒙文译《新约全书》和《旧约·诗篇》。1307 年升为汗八里总主教。遗有《书信》。

**【那旺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湾东南部的尼科巴群岛。元至元十九年(1282 年)曾遣使至其地。见《元史·外国列传》“马八儿等国” 条。

**【那烂陀】**梵文 Nālandā的音译,意译“施无厌”。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著名寺院,在今巴腊贡(Baragaon)地方。公元第五世纪至第六世纪初航笈多王朝历代国王相继建造。有八大院,僧徒主客常至万人,学习大乘、小乘并吠陀、因明、声明、医方等,为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中国唐玄奘义净等都曾在此留学多年。公元十二世纪末以后被毁,近世以来才发掘出一部分遗迹。

【那陵提婆】(Narendradeva)泥婆罗(今尼泊尔)国王。公元第七世纪中期在位,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643 年中国使者李义表泥婆罗天竺, 受到那陵提婆的款待;647 年又遣使入,随带波棱、酢菜、浑提葱等礼物。

**【那伽钵亶那】**古港名。即今印度马德拉斯邦东南部的纳加帕蒂南

(Nagap-pattinam)。为古代南印度重要港口。公元第七世纪后期,僧人无行禅师曾由此泛海到师子洲(今斯里兰卡)。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来来】(Lar)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部坎贝湾(Khambhāt)附近地区。1286 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元史·外国列传》“马八儿等国”条。1292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西行后, 曾到此。

【进奉】唐宋时,外国商船入港,将珍异货物献呈皇室,称为进奉。见

《全唐文》第七十五卷“大和八年疾愈德音”和《宋史·食货志》。

**【坎儿井】**古称“井渠”。见《史记·河渠书》。今维吾尔等族人民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主要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干旱地区。从山地水源挖一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二三十公里。每隔二三十米有一通地面的竖井,各个竖井的深度,沿山坡往下逐渐减小。暗渠水流近田庄处始经明渠流出地面,灌溉农田。在中亚西南亚等干旱地区也有坎儿井,或以为皆从我国西传。见王国维《西域井渠考》。

**【赤土国】**古国名。故地有在今巨港马六甲宋卡等说,当以在今马 来半岛之说较为适合,或以为即羯茶国的异译。公元 607 年,隋炀帝常骏等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并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隋书·南蛮列传》和《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均有专条记述;《唐书·地理志》也著录此国。

【玛尔谷】(Mark,1245—1317)时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教士。我国畏 兀儿族人,或以为系出汪古部。其本名已不可详考,唯知以玛尔谷一名闻于

西方。约 1275—1276 年与同教友人*拉本扫马西亚访问基督教“圣地”,

1280 年被任为该派中国区主教,次年又被选为大主教,改名耶巴拉哈三世

(Yahbhall■h■III)。遂留居伊儿汗国,1317 年卒于其境。

【严浮调】东汉末佛教翻译家。浮调亦作佛调。是现存佛教记载中最早出家的汉人,曾和安玄合作译经。

**【吞刀吐火】**古代杂技名。演员表演吞下利刃,或以燃着物置于口中, 喷吐火苗。西汉时已有此节目。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本从西域来。见《汉书·张骞传》注。

**【克尔白】**阿拉伯文 Ka‘bah 的音译,意为“方形房屋”,是麦加“禁寺”内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称,也称“天房”(Bait-A11āh)。相传为“先知”伊卜拉欣(Ib-rāhīm)和伊斯玛仪勒(Ismā‘īl)所修建。其后曾是阿拉伯多神教徒敬神献祭的中心。古代阿拉伯人以及后来的穆斯林都把镶在石殿壁上的一块玄石视为神圣,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第二年(公元 623 年),将该

殿所在的方位定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朝向。公元 630 年穆罕默德占麦加后,清除了殿内外的多神教偶像。“克尔白”遂成为穆斯林的朝拜中心。

【克拉维约】(RuyGonzálezdeClavi-jo,?-1412)西班牙外交家、旅 行家。公元十五世纪初奉卡斯提尔王国国王命出使帖木儿汗国,于 1404 年抵达撒马尔罕,谒见帖木儿。归后撰有游记,有中文译本(《克拉维约东使记》)。

【戒贤】(Sila-Bhadra,约六至七世纪)古印度佛教学者,属瑜伽宗。 于那烂陀寺就护法出家,精法相唯识之学。唐贞观七年(公元 633 年),玄奘游学天竺,曾从其受学。

【戒日王】(RājaputraSīlāditya,590—647)名曷利沙·伐弹那(Harsha

—Vardhana),也译喜增。公元七世纪印度易利沙帝国统治者,剧作家、诗人。初自称王子,号尸罗逸多,中译戒日。统治时期(606—647)统一北印度,迁都曲女城,建立严格行政制度。崇信佛教,每五年在钵罗耶伽阿拉 哈巴德)举行无遮大会一次,全国佛教徒云集领取布施。我国唐玄奘旅居印度时,曾和他晤见。著有剧本《龙喜记》、《钟情记》和诗篇《八大灵塔梵 赞》等,对印度古代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李珣】(约 855—约 930)五代前蜀词人。字德润,家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祖先为波斯人。妹舜絃,为前蜀王衍昭仪。亡不仕。词风清婉,《南乡子》十八首,写南方风土,较有特色。也能诗,有《琼瑶集》,已佚。又通医理,所著《海药本草》,为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所引用。

【李志常】(1193—1256)蒙古太祖时道士。字浩然,号真常子,道号 通玄大师太祖十五年(1220 年),曾随其师*丘处机启行赴西域成吉思汗,往返约四年,归后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

【杨枢】(1283—1331)元嘉兴(今属浙江)人。字伯机大德五年(1301 年)率致用院官本船浮海至西洋(今印度洋一带)贸易,在返约三年。大德八年再浮海至波斯湾忽鲁谟思(即*忽里模子)贸易,往返约六年。后曾被任为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

**【杜并】**古港名。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北岸的厨闽,古为东西方商贾会集的重要港口。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原文作杜并足, 疑衍足字)。《诸蕃志》“苏吉丹”条译作打板。《岛夷志略》“重迦罗” 条译作杜瓶。《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译作杜板

**【杜环】**唐人。杜佑的族子。天宝十载(公元 751 年)随高仙芝西行,

大食所败被虏。至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附商舶东归。撰有*《经行记》, 原书久佚,惟《通典》选有数则。

【杜马班】(Tumapel)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玛琅地区。公元十三世纪时为*新柯沙里国都城所在,同中国有交通关系。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

**【报达国】**即*白达国元刘郁《西使记》译作报达国。《元史·宪宗本纪》译作八哈塔,《元史·西北地附录》译作八吉打

【投拘利】(Takkola)古港名。故址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西部,或以为即今帕克强河(PakchanR.)口,或以为即今塔库巴(Takuapa)或董里

(Trang),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重要转运港。公元第二世纪中期托勒玫所撰地志收有此名,《梁书·海南诸国列传》译作投拘利。异译亦作拘利句稚九离

【扶南】中南半岛古国。意为“山地之王”,位今束埔寨。公元一世纪建国,与我国联系密切。三国时,吴国曾派康泰朱应出使其国,此后两国来往频繁。七世纪中叶为北方属国吉蔑所灭。

**【扶南记】**书名。(1)见“吴时外国传”。(2)刘宋竺芝撰。一作,曾到过南海各国,书中所记不仅限于*扶南。原书已佚,现散见《水经注》和《太平御览》等书。

**【扶南异物志】**书名。三国吴*朱应撰。记述他出使扶南等国的著作。原书一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忘》等著录。

**【芦眉国】**古国名。一译眉路骨眉路骨惇。故地有几说:(1)在今小亚细亚芦眉是 Rūm 的对音,又《明史》之鲁迷,当亦指此一带;(2)在今伊斯坦布尔;(3)在今罗马。此国有城七重,丝织业很发达。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花面国】(Battak)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同苏木都刺国接界。因其民有面上刺花的风俗,故名。国境不大,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诸蕃志》三佛齐条译作拔沓。《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那孤儿明永乐中(1403—1424) 郑和曾奉使至其国,建立友好关系,后有使节往来。

【花刺子模】(Khorazm)一译火寻中亚阿姆河下游古国。中心城市为乌尔坚奇(旧译王龙杰赤)。约公元前七世纪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 700 年前后为阿拉伯人征服。十一到十三世纪由塞尔柱突厥统治,领土扩至波斯阿富汗一带。1218—1220 年为成吉思汗征服,其君主摩呵末逃亡。1388 年又为帖木儿征服。十六世纪初属乌兹别克。十六世纪中叶首都迁至基华,通称基华汗国。1873 年为俄国兼并。

【苏禄】(Sulu)古国名。故地即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以产珠闻名于世。其国三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于 1417 年(明永乐十五年)曾携带眷属到中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岛夷志略》、《东西洋考》、《明史·外国列传》和《海录》等均有专条记述。

**【苏辣】**即今印度西部坎贝湾东岸的苏拉特。此港得名于梵文 Surā shtra,义为善地。《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译作苏刺伦国,惟其故地应在今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Pen.)。今港在公元十五世纪末始享盛名,至莫卧

儿帝国时代,渐成印度西部重要商业和交通中心。《海录》有专条记述。《海国闻见录·小西洋记》译作苏喇

**【苏门傍】**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犹地亚西北的素攀武里

(SuphanBuri)一带;或以为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东的马都拉岛苏门傍为其南岸城市 Sampang 的对音。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苏吉丹】**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东部。据宋赵汝适《诸善志》卷上记载,为阁婆的属国,境内有峻山,名保老岸(在今卡里摩爪哇岛对面),一称巴哪大山,是东西方过境船舶的路标。《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苏苏国】**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实武牙一带,或以为可能在实武牙东南沿海的沙沙谷(Sasako),尚无定论。昔为中国船舶到苏门答腊岛时的泊所之一。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苏洛鬲】(Srokam)古国名。故地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北部吉打州梅保河(MerbokR.)下游北岸。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据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所述,其地有洛山,可能是今吉打山(GIlnongJerai)。

【苏莱曼】(Sulaymanal-Tājir,约公元九世纪)阿拉伯商人、旅行家。曾到中国印度等地经商。回国后,于公元 851 年(唐宣宗大中五年)记述其东游见闻,为阿拉伯人关于中国印度沿海的最早记载。书中列举自阿曼到我国所经海洋与岛屿情况。因 广州为当时阿拉伯商人聚居之地,记述尤详。

【苏鲁支】琐罗亚斯德的旧译。见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

**【苏鲁马益】**古港名。亦译苏儿把牙斯鲁马益。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的苏腊巴亚泗水)。为东爪哇重要港口。名见《瀛涯胜览》“爪哇国”条。

【苏木都刺国】(Samudr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元至元十九年(1282 年)遣使至其地,建立友好关系, 至十五世纪后期,使节往来不绝。名见《元史·外国列传》“马八儿等国” 亲。《岛夷志略》译作须文答刺,《瀛涯胜览》译作苏门答刺,《明史·外国列传》译作苏门答刺须文达那,都有专条记述。

【呈样】时凡外国商船入港,将载运的货物,以货样名义,选送当地 政府,称为呈祥。见《广东通志》第二百三十八卷。

【吴时外国传】(传 zhuàn)书名。三国吴*康泰撰。记述他和*朱应出使南海时经历和传闻的各国情况。原书已佚,现散见各书。《水经注》作《康泰扶南记》或《扶南传》;《艺文类聚》作《吴时外国志》或《扶南记》;

《通典》作《扶南传》;《太平御览》作《吴时外国传》、《吴时外国志》或《扶南土俗》。似皆为同一书的异称。

**【邑卢没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勃固附近。据《汉书·地理 志》所述,古代从中国南部至印度半岛的海上交通线经此。中世纪时,阿拉伯人记载的 Ruhmi、Rahma、Rahman 等,可能皆指此地。

**【吧萨国】**古国名。一译南吧哇。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岸的曼帕瓦

(Mam-pawah)。公元十八世纪时已有华侨在此耕种。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别罗里】**古港名。故址有两说:一说在今斯里兰卡南岸加勒(Galle) 东南的别里加姆(Beligam),其地今仍为一著名港口;一说在今科伦坡以南的贝鲁瓦拉(Beruwala),附近有灯塔。公元十五世纪时为海舶停泊所。见

《瀛涯胜览》“锡兰国”条。《郑和航海图》也收有此港名。

【县度】(xuán—)古山名。一作“悬度”。据《通典》第一百九十三 卷所载,山在渴槃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四百里。山有栈道,有的地方要悬绳而渡,故名县度。自以来,为我国西域重要山道之一。

**【时宪历(曆)】**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1645 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条支】**古西域国名、地名。据《汉书·西域传》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在安息西界,临西海(指波斯湾),当在今伊拉克境内。汉代属安息和帝永元九年(公元 97 年)西域都护班超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海而止。萨桑波斯(224—651)兴起后,辖有条支旧壤,故《魏书·西域传》称波斯为古条支国

【身毒】(yuán—)古印度的别译。见于《史记》、《汉书》。

**【犹太教】**犹太人的宗教。奉雅赫维(基督教人读作耶和华)为“独一真神”,并称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是雅赫维通过摩西等传授下来的。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即基督教承继下来作为《圣经·旧约全书》的部分)。该教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来统治者特别是帝国主义者所利用,以制造民族纠纷。十二世纪初叶,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一赐乐业教”,俗称“挑筋教”。

**【岛夷志略】**一卷。元汪大渊撰。书前有至正十年(1350 年)张翥序与九年吴鉴序,末有氏本人后序。书分百条,多与汪氏本人游踪有关。有

《知服斋丛韦》刊本。此书为上承宋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书的一种重要撰述。近代注本有沈曾植《岛夷志略广证》,藤田丰八《岛夷志略校注》与柔克义《岛夷志略英文选译与附注》(载 1914—1915 年《通报》)三种。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意译“童寿”,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后秦弘始三年(公元 401 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他和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成实师、天台宗,也都是本于他所译的经论而创立的。著名的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叙,当时称为“四圣”。

**【针路】**①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尔代夫。或以为在今缅甸南部的 丹老附近,为古代横断马来半岛路线重要贸易港之一所在。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②古代用罗盘针指示方向的航海道路称为针路。明张燮

《东西洋考》第九卷有“西洋针路”和“东洋针路”。

**【私诃条】**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斯里兰卡。名见《水经注》第二卷 引竺枝《扶南记》。

**【利凡得】**源出法文 Levant,意为“东方”。在西方文献中对地中海东岸地区的称谓。通常捐小亚细亚叙利亚沿岸一带。欧洲中世纪所称利凡

得贸易,即指东方(近东)贸易。十六、十七世纪有“高利凡得”(HighLevant)之称,意即“远东”。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曾任在耶稣会士的领袖。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万历十年(1582 年)奉派来中国。初在广东肇庆”传教”。万历二十九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也介绍过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著译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天学实义》、《关于耶稣会的进入中国》等。

【利类思】(LudovicoBuglio,1606—1682)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 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崇祯十年(1637 年)来中国。初在江南崇祯十三年至四川“传教”,曾被迫在张献忠起义军中供职。顺治四年(1647 年),为清军所俘。次年至北京,继续“传教”活动。著译有《超性学要》、《西方要纪》等。

**【伽色尼】**古城名。即今阿富汗加兹尼(Ghazni)。《北史·西域列传》译作伽色尼,为伽色尼国之都城。《大唐西域记》第十二卷译作鹤悉那。《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和《诸蕃志》卷上译作吉慈尼。《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译作哥疾宁。

【伯希和】(PauIPelliot,1878—1945)法国汉学家。曾任职于法国远东学院(河内)。1906—1908 年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盗窃敦煌千佛洞大量珍贵文物,运往巴黎。1911 年起任法兰西学院(巴黎)教授。1925年主编东方学杂志《通报》。著有《敦煌千佛洞》等。

【住唐】时称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留者为“住唐”。当始于时。见朱彧《萍洲可谈》第二卷。

【住蕃】时称中国人在国外长期居留者为“住蕃”。见朱彧《萍洲可谈》第二卷。

**【何】**姓。古代*何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何为姓,如有穆护何禄

**【何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西北方。见

《北史》、《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何秋涛】(1824—1862)清福建光泽人,字顾船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撰有《朔方备乘》、《王会篇笺释》、《校正元圣武亲征录》、《一镫精舍甲部稿》等书。张穆所撰《蒙古游牧记》,亦由秋涛整理成书。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至五 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Siddh

  • rthaGau-tama,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它是当时反婆罗门的思潮之一,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很快得到流行。其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其后自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佛教僧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 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上座部和大众部等);公元一、二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佛教);最后,其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又产生了大乘密教。公元前三世纪顷,由

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公元二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Kaniska)大力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藏族和蒙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而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九世纪顷渐趋衰微,十三世纪初归于消灭,十九世纪后始渐复兴。近年,特别在“不可接触者”群众中得到发展。欧美各国自十九世纪以来,亦多设立佛教团体,从事研究和宣传活动。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传入中国,经三国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思想对于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古代著名的旅行传记。一卷。东晋*法显著。是作者往天竺求佛经归国后自记行程之作。对所经历约三十国的山川风物,都有扼要记载。不但是四世纪时亚洲的佛教史料, 也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伯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交通史料,并为中国现存史料中有关陆海交通的最早详细纪录。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十九世纪时,法英等国先后出版了译本;近人丁谦著《佛国记地理考证》,足立喜六亦著《考证法显传》,对本书均有考证。

**【佛郎机】**①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波斯文 frangī或 firingī的音译,原泛指欧洲基督教徒)。名见《东西洋考》第四卷“麻六甲”条。《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②亦称西班牙人为佛郎机,见《东西洋考》第五卷和《明史·外国列传》“吕宋”条。③亦有以佛郎机称法兰西者,见《海录》卷下和《清史稿·邦交志》“法兰西”条。①亦称葡萄牙人制造的炮为佛郎机,见《明史·外国列传》“佛郎机”条。

【佛逝国】*室利佛逝国的省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佛堂山】**古山名。即今斯里兰卡南端的栋德拉角(DondraHead)。见 明马欢《瀛涯胜览》“锡兰国”条。

【佛陀加雅】(BuddhaGayā)旧译“佛陀伽耶”。一称“菩提道场”

(Bodhi-manda)。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相传为释迦牟尼坐菩提树下成道之处。中国古代僧人法显玄奘都曾到此游历。据记载,当时寺院颇多, 后逐渐衰微,至十二三世纪间,已全部荒废。十九世纪后,经各国佛教徒努力,始逐渐复兴。现为印度佛教四大圣迹之一。

**【佛罗安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与蓬丰(彭亨)、登牙依(今丁加奴)、吉兰丹为邻。地当东西方水陆交通要冲,贸易繁盛。名见《岭外代答》第二卷“三佛齐国”条。《云麓漫钞》第五卷与

《诸善志》卷上译作佛啰安。《岛夷志略》“丹马令”条译作佛来安

【辛头】(Sindhu)印度河的古称。见《高僧传》。《佛国记》作新头

《大唐西域记》作信度,《元朝秘史》作申河

【宋云(雲)】北魏墩煌(今甘肃敦煌西)人。曾和*惠生同赴西域。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今佚。《洛阳伽蓝记》曾引用《宋云家记》, 或即其书。

【译长】(—zhǎng)宫名。(1)时黄门所属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称为译长,见《汉书·地理志》。(2)时在西域各属国中亦设有译长,见

《汉书·西域传》。

【译场】中国古时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自晋代以后渐趋完备。有由私 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亦称缀文)、度语(亦称传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详见

《宋高僧传》第三卷。

**【译使】**古代称出使外国或外国来中国负责传译的使者。见《汉书·地理志》和《三国志·魏志·因畴列传》。

【诃伦】(Hārūnal-Rashīd,763—809)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786—809)。在位时,王朝势力达到极盛时期,西与查理曼帝国维持友好关系,共谋抵制东罗马帝国。东与中国唐朝)建立联系,有穆斯林商人经“大丝路”东来贸易。其宫廷一度成为穆斯林世界的科学与艺术中心。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贵族反叛。死于出征途中。

**【诃陵】**即阇婆国。见《新唐书·南蛮列传》。或以为是梵文 Kalinga 的音译。

【诃利鸡罗国】(Harikela)古国名。故地有数说,或以为在今印度东部奥里萨邦沿岸,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沿海的巴卡尔甘杰(Bakarganj)和诺阿卡利(Noakllali)地区,或以为在今梅格纳河(MeghnaR.)西岸,或以为在今吉大港附近。见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约在公元第七世纪后期,中国僧人曾到此。

【汪大渊】元江西南昌人,字焕章。自幼好游,至正初年以前,氏年甫二十,即附舶浮海,前后两下东西洋,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的广远,氏当局前列。撰有《岛夷志略》一卷。

【没来国】(Malé)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一带, 特指奎隆;或以为其地即《大唐西域记》第十卷所记的秣罗矩吒国,在今印度南部。据《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所述,其地是南天竺的最南境。《开元释教录》第九卷译作摩赖邪

**【沙河】**古地名。故地即今甘肃敦煌以西到新疆罗布泊附近一带的沙漠或盐层地带,自古为中西陆路交通要道所经,唐以前称为沙河法显等前往西域的旅程都曾过此,地少鸟鲁,复无水草,最称难行。

【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法国人。生于里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职于法国中国公使馆。返国后于 1893 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后又曾主编东方学杂志《通报》。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等均有研究, 主要著译有《司马迁史记》、《西突厥史料》等。

【沙哈鲁】(Shahrukh,1377—1448)帖木儿帝国君主(1405—1448)。帖木儿第四子。1397 年被封于呼罗珊(Khora-san),驻哈烈(Herat,一译赫拉特)。《明史》称之为哈烈国。平服内争后即位。在位时与明朝通使不绝。

**【沙落迦】**古佛寺名。在迦毕试国(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努里斯坦Nuriris-tan)。据《大唐西域记》第一卷和《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第二卷所载,此寺是*迦腻色迦时代在此做质子的汉皇子所造。近代学者认为此汉皇子可能是指古疏勒国王子,沙落迦疏勒之异译。

**【沙华公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东北的塞布库岛

(SebukuI.),一说以为在今菲律宾棉兰老岛三宝颜。见《岭外代答》第三卷“东南海上诸杂国”条和《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

【沙里八丹】 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南部纳加帕蒂南

(Nagapatti-nam),为注辇国的主要港口;或以为在今印度东部马苏利帕特南(Masulipat-nam)。《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著录其名。

【沙喇我国】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雪兰莪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沙里湾泥国】**古国名。或以为即*沙里八丹;或以为另为一国,故地在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东北部沿海的沙尔伟恩角(Ra’sSharwayn)一带。1416 年(明永乐十四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后郑和也曾奉使回访。《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纸】**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组合, 初步脱水,再经压榨、烘干而成。公元 105 年蔡伦总结、推广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开始大量造纸。纸可单独用纤维制成, 但为满足某些使用要求,通常加入填料、胶料和染料等。种类很多,按用途主要分为印刷纸、书写纸、包装纸、工业技术用纸及供加工用的原纸等类。也可按重量分类,一般规定每平方米重 200 克以下的称为“纸”,较此更重

的为“纸版。每平方米在 200 克左右的可为厚纸、卡纸或薄纸版。根据使用要求,各种纸张应具有不同的特性。如书写纸要平滑,绘图纸要有粗糙的艺术表面,描图纸要透明,印刷纸则要不透明等。近世又发展用无机纤维(如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等)、金属纤维、合成纤维和塑料薄膜造纸,以供特定的用途。

**【灵山】**古地名。故址在今越南中部最东端的华列拉岬。古代东西方船 舶常在此停泊,汲水采薪,以济日用。《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均有专条记述。

【妫水】(Oxus)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妙哩士】毛里求斯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层拔国】**古国名。故地在今非洲东部索马里以南一带。宋赵汝适《诸 蕃志》有专条记述。或以为层拔是 Zanzibar 的省译。为古代印度洋西岸重要贸易港所在,中国商船常经印度阿拉伯海波斯湾沿海诸国转航来此。近时曾发现我国代铜钱等物。

**【层摇罗】**古国名。或以为即层拨国的异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 专条记述。据近人考证,摇可能是拔之误。

**【层摇国】**古国名。一般认为系指在黑衣大食境内由塞尔柱族(Saljū kTurks)所建立的政权而言。其势力于公元十一世纪时最为强盛,曾向外扩展领土,且同中国有友好关系,见《宋史·外国列传》。《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译作大食层檀国层檀当是 al-Sultān 的对音,意为王。

【张诚】(Jean-FrancoisGerbillon,1654—1707)法国人。音译革比楞张诚是他所用的华名。初(1687 年)来中国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的交涉中,担任廷译员。

【张骞】(?—前 114)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 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方归,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 展了汉朝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张穆】(1805—1849)清山西平定人,初名瀛暹,字石洲。贡生出身。治经史,精训诂,通天文、算术,尤精西北地理之学。著有《蒙古游牧记》、

《顾亭林年谱》等。

【张燮】明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字绍和,别号海滨逸史万历甲午

(1594 年)举人。撰有《东西洋考》十二卷。

【张相文】(1866—1933)近代地理学家。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人。曾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并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地理学。自 1909 年(清宣统元年)起创办中国地学会,编辑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著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西游录今释》和《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等,均收在其所著《南园丛稿》中。

【张星烺】(1888—1951)近代史学家。字亮尘江苏泗阳人。早年赴留学。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多年从事研究中西交通史,撰有《中西交通史料汇篇》,并曾翻译《马哥孛罗游记》裕尔

(HenryYule)校注本的一部分和拜内戴拖(Belledetto)本等。

【张僧繇】南朝梁画家。(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天监(502—519) 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肖像,曾写在外诸王之貌,武帝看了,认为“对之如面”。兼工画龙,并描绘格虎、射蛟、射雉、田舍儿舞等。在建康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古印度)法以朱及青绿色画“凹凸花”,远视凹凸,近看乃平。评者谓僧繇勤于作画,师模宏远,骨气奇伟, “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一变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之势。又因着笔不多,点划时见缺落,而形象具备, 有意到笔不到之妙,故与唐吴道子并称“疏体”,以别于顾陆的“密体”。子善果儒童,擅佛教画。

**【陆真腊】**古国名。亦称文单国。据《旧唐书·南蛮列传》和《新唐书·南蛮列传》所述,*真腊约在公元 707 年后分为两国:北为陆真腊,南为水真腊。此两国并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陆真腊于公元第八世纪时同中国有友好关系,王室中人曾来华访问。

**【陁盘地国】**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埃及塞得港西达米埃塔

(Damietta)附近。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蕃志》卷上“木兰皮国” 条。其地有一老港,名迪木亚特(Dimyāt),公元十二、三世纪时同亚历山大港并为埃及最大港口。

【陈汤】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字子公元帝时,为西域副校尉。匈奴郅支单于奴役康居人民,攻略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他和西域都护甘延寿发兵至康居,攻杀郅支单于。封夫内侯。

【陈诚】明永乐十二年(1414 年)以吏部员外郎同中官李达、户部主事李暹等出使哈烈(Herat,在今阿富汗西北部),次年东还。永乐十四年(1416 年)再使其国,建立友好关系。撰有《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记述西使行程及经历各国情形。

**【陀历道】**古代中国对古印度交通的道路名。见唐道宣《释迦方志》卷

下。陀历国故地在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达迪斯坦(Dardistan)附近,为南北交通的重要山道所经。东晋末僧人昙猛取此道由印度归国,法显亦经此前往印度

【陀拔斯单】(Tabaristān)古地区名。亦作陀拔萨惮。故地在今里海南岸。本属波斯萨桑王朝,公元 651 年萨桑王朝亡于大食,此区仍保持独立, 并于公元 744—754 年间(唐天宝三至十三载)与中国维持友好交通夫系。约公元 765 年亡于大食

**【阿兰】**见“奄蔡”。

【阿丹国】(Aden)古国名。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地当海、陆交通要道,向为阿拉伯半岛重要经济活动地区,古时并为西亚宝石珍珠集散中心。公元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并通贸易。《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

**【阿尼哥】**即“阿尔尼格”。

【阿合马】(?—1282)元世祖时权臣。花刺子模细浑河(今锡尔河) 畔的费纳克忒城人。中统三年(1262 年)任诸路都转运使,专领财赋。至元元年(1264 年)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他前后任事二十年,专权纳贿,夺取民间田产,无恶不作,为人民所痛恨。后被千户王著刺杀。

**【阿罗本】**景教教士。于公元 635 年(唐贞观九年)携带经籍,至长安传教。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原名可能为 Abraham;亦有人认为系Yabh-allaha,Alopeno,或 Rabban 的音译。

**【阿罗诃】**①佛教名词。“阿罗汉”的另译。②代*景教借用佛教名词称其所信奉的神。见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阿荔散】(Alasanda)古港名。故址在今埃及亚历山大。据东晋时译

《那先比丘经》卷下所述,大秦国亦称阿荔散,即以此港名为名。

**【阿思星】**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西部沙漠地区。公元十四世纪中期同中国有贸易关系。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阿蛮国】**古国名。见《后汉书·西域传》。或以为当时安息国中部埃 克巴坦那城(Ecbatana,即今伊朗哈马丹),古名 Hagmat■na,阿蛮即其音译。

**【阿力麻里】**古城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阿布泽德】(abu-Zaydal-Hasanibn-al-Yazīd)公元第九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大食东部撒那威(Sīrāf)人。撒那威为当时波斯湾东岸重要航海港口,阿布泽德搜集该地商人和航海者之所述,撰有关于印度中国的地理及一般记载,并曾述及中国黄巢起义史事。其书约于公元 916 年撰成,今有法文译本,可供研究中西交通史参考之用。

【阿尔尼格】(1245—1306)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家。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 年),应聘到西藏参加营造黄金塔工作。后人京,官光禄大夫、大司徒等。一生共主持建造了“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宫一”。擅长画塑及铸金造像,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治开平府,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各寺塑造过许多佛像,造形有独创性,人称“梵式”,对后来的佛教雕塑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他还参与天文仪器等的修造工作。

**【阿拨把丹】**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西南沿海的坎纳诺尔附近, 或以为在今坎贝湾以北的阿默达巴德,以后说较为恰当。公元十五世纪前期

中国有友好关系,为郑和访问西洋时经历国家之一,见《明史·宦宫列传·郑和传》。

【阿美士德】(WilliamPittAmherst,1773—1857)英国外交官、殖民 主义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出使中国,企图扩大经济侵略,后为清政府所逐。1823 年起任印度总督。在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中迫使缅甸订立《延达波条约》(YandabeTreaty),侵占阿拉干丹那沙林等地,封 伯爵。1828 年去职。

【阿尔比鲁尼】(abu-al-RayhānMu-hammadibn—Ahmadal-Bīrūni,973

—1048)中亚的著名学者,生于*花刺子模,后迁居伽色尼(Ghaznah,今加兹尼)。精研天文、物理、数学,著作甚富。中年时曾侨居印度,所撰《印度志》(Ta’rīkhal-Hind),今有译本,为研究印度古代史重要资料。又撰有关于地理方面之著作,今已失传;或以为*阿布尔·菲达所撰地理书,曾取村于阿尔比鲁尼,其中颇有与中国有关的资料。所撰花刺子模历史,亦已失传。

【阿布尔·菲达】(abu-al-Fidā’,1273—1331)阿拉伯王子,历史学者、地理学者。生于大马士革,曾在埃及马穆鲁克朝(Mamlūk)苏丹阿尔·纳昔儿(aI-Malikal—Nāsir)部下服役。所撰《世界史》及《地理书》,多自前人著作转录,有英文、法文译本。其《地理书》中有关于中国诸重要城市之记载。

【阿旃陀石窟】 阿施陀( Ajanta )在印度西南部奥兰加巴德

(Aurangabad)东北文达雅山,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一二世纪到公元六七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其中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宫廷生活的景象。

**【环王】**即*占婆。约自公元 758 年后至第九世纪后期亦称环王。《新唐书·南蛮列传》有专条记述。亦称占不劳

【郅支】(?—前 36)匈奴单于。本名呼屠吾斯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 56 年)自立为单于。因怨庇护呼韩邪,杀使,率部西走。征服乌揭坚昆丁零,并与康居结盟,威胁汉朝西域的统治。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 36 年),为西域副校尉陈汤攻杀于康居

**【刺桐】**一作桐城福建泉州市的别称。五代闽留从效重筑城垣时,于城周环植刺桐树,因此得名。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刺桐泉州

【坤舆万国全图】地图名。*利玛窦绘。初名《山海舆地图》,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绘于广东肇庆,曾有刻本;后屡经修改,万历三十年(1602 年)刊于北京,改称《坤舆万国全图》。

**【奄蔡】**西域古族名。一作阖苏东汉时称阿兰聊三国时称阿兰。约 分布于今咸海里海一带。从事游牧。东汉时属康居;部分西迁至今伏尔加河顿河下游之间。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因遭匈奴攻击,又有一部分继续西迁。

【奔陁浪】(陁 tuó)(Pānduranga)古地名。故址在今越南中部南境藩朗。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要地。公元第十世纪后期至第十六世纪前期,同中国有悠久的友好关系。名首见于《唐书·南蛮列传》。《岭外代答》、《诸蕃志》、《岛夷志略》、《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

述。亦译作宾陀罗宾头狼宾同陇宾瞳陇宾陶陵宾瞳龙宾童龙等。

【奔那伐弹那国】(Pundavardhana)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朗普尔(Rangpur)附近,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帕布纳(Pabna)一带。为古代缅甸印度间交通线所经,唐玄奘印度时,即曾经过其地。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亦译作奔那伐檀那,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招宝山】**本名候涛山,后以自海上来贸易各国船只停泊于此改名。在浙江镇海东北。南临港口,屹然耸峙,形势险要。明时筑城驻兵戍守。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欧阳利见据守此处炮台,击伤入侵的法国兵舰,孤拔即因伤致死。

【拉本扫马】(约 1225—1294)时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教士。畏兀儿族人,生于汗八里(今北京市)。其本名已不可详考,惟知以拉本扫马

(RabbanSauma)一名闻于西方。约 1275—1276 年与同教友人*玛尔谷西亚访问基督教圣地,1280 年被该派大主教任为总视察,1287 年又由伊儿汗阿鲁浑派赴欧洲从事外交活动,曾谒见罗马教皇及法、英两国国王。后回伊儿汗国复命,1294 年卒于其境。

【拔都】(1209—1256)钦察汗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孙,术赤次子。窝阔台汗七年(1235 年)率军征服斡罗思各部,深入勃烈儿(今波兰)、马札儿(今匈牙利)。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 年)还师。蒙哥汗三年(1253年) 在窝勒伽河(今伏尔加河)下游撒莱(今苏联阿斯特拉罕)建帐,称钦察汗国(又作金帐汗国),统辖也儿的失河(今鄂毕河)以西及斡罗思地方。

**【拔达岭】**古山名。即今新疆乌什西北的别迭里山口时称为拨达岭, 亦称凌山,为当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所经,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西入西域道”。

**【拔汗那】**见“破洛那”。

**【拔■国】**古国名。或以为即《大唐西域记》的跋禄羯咕婆国,故地在 今印度纳巴达河口的布罗奇附近。古代东西方海舶经此。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拨拔力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非洲索马里北部亚丁湾南岸的柏培拉附近。为古代东西方交通线上重要港口所在。名见《新唐书·西域列传》和唐段成式《西阳杂俎》第四卷。宋赵汝适《诸蕃志》译作弼琶罗

**【拂菻】**古国名。亦作拂懔拂临弗林。我国隋唐时指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沿岸一带。唐《慧超往五天竺传》记有大、小拂临:“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似以君士坦丁堡一带为大拂临,以小亚细亚小拂临唐贞观乾封大足开元时皆遣使来中国。《宋史·外国传》中之拂菻则指塞尔柱突厥人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一带地方,宋元丰元祐时,也曾来使。

**【拂多诞】**摩尼教于公元第七世纪后期传入中国,其教士的一种称号为 拂多诞。见宋志磐《佛祖统纪》第三十九卷。

【苫国】(Ash-Sh■m)古国名。故地在今叙利亚。见唐杜环《经行记》。 今阿拉伯文尚称大马士革为 Ash-Sh■m。

**【苜蓿】**古大宛语 buksuk 的音译。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汉武帝时(公元前 126 年)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紫苜蓿种子。古代所称苜蓿专指紫苜蓿而言。《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

嗜苜蓿,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即葡萄)肥饶地。”现亦作苜蓿属(Medicago)紫苜蓿、南苜蓿等的统称。

**【英洋】**即“鹰洋”。

**【英机黎】**即英国。名见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大西洋记》。谢清高

《海录》译作■咭利,有专条记述。

**【英国东印度公司】**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对东方主要是印度中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事业的组织。1600 年成立,领得“皇家特许状”。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转向印度建立根据地,拥有军队和舰队。十八世纪中叶起,通过战争,排挤势力,建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以武力侵占大量土地,征收巨额土地税;经营种植场, 大量种植鸦片,实行强迫劳动;实行烟、盐垄断和海盗式贸易。对中国,除垄断中英贸易外,又供应*港脚商人大量鸦片,使其向中国走私输入。该公司掠夺的大量财产和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英国政府曾依靠该公司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掠夺战争。产业革命后,为适应新兴工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求,先后取消该公司对印度(1813 年)和中国(1833 年)的贸易独占权。1858 年公司撤销。

**【枝扈黎大江】**古河名。即今恒河。名见《水经注》第一卷引康泰《扶 南传》。《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忘》作拔扈利水

【林凤】代海上武装势力首领。广东潮州人。万历元年(1573 年)屯南澳的钱澳(在今广东南澳境),北上到闽台沿海,为福建总兵胡守仁所败。次年率船六十二艘,水陆军各二千人,从澎湖南航。当时菲律宾人和华侨苦于西班牙殖民者的虐政,欢迎林凤前往。他进攻马尼拉两次,以众寡不敌失败,退屯傍佳施栏(Pangasinan)。次年为西班牙军所围,苦战四月,突围出海而去。西人记载作 Limahong(林阿凤),日本人曾误译为李马奔。

**【林邑】**即“占城”。

**【林阳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西部,或以为在今缅甸中部。三国吴时已见我国载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七卷引康泰《扶南土俗》。亦作林杨国,见《水经注》第一卷引竺枝《扶南记》。

【林道乾】时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泉州(今属福建)人。嘉靖末年为明军所败,扬帆至鸡笼山(今台湾基隆),南经吕宋(今菲律宾)至大泥(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明史》亦作浡泥),定居其地,号道乾港。据传后因自制大炮,试炮时被炸死。

**【取经】**佛教名词。佛典最初皆从西域输入中国,或篇章不具,或传译 失真,或重要经典未传,因此僧人曾先后到印度求取佛典原本。据梁启超初步考证逾百亲人,其中唐玄奘的成就最大,后人称为“唐僧取经”。

【耶稣】(yē—)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称为基督。据《新约全书》记载:是上帝(或称天主)的儿子,为救赎人类,降世成人。生于犹太伯利恒,召十二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为犹太教当权者所仇视,被捕送交罗 马帝国犹太总督彼拉多,钉死于十字架上,死后复活升天。后人据《新约全书》推算,耶稣生平当在公元一世纪初期。

【耶稣会】(SocietasJesu)天主教修会之一。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内顽固反对宗教改革的主要集团。1534 年西班牙贵族罗耀拉·依纳爵所创,1540 年经罗马教皇批准。会规强调会士绝对忠于教皇, 无条件地执行教皇的一切命令。十六至十七世纪,定出会士必须服从会长的

森严纪律,取消专门的“会服”,通过布道、开办学校、担任封建王侯的“神师”(即忏悔神父)等方法,渗入社会和宫廷,拉拢并影响统治阶级中的显要人物及其他阶层,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维护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曾予以抨击,欧洲许多国家也曾对它实行取缔。1773 年罗马教皇曾将该会解散,但于 1814 年又加以恢复。该会很早就派传教士到亚洲非洲美洲各地进行活动。明末,曾有会士来中国。鸦片战争后,又随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在西方,“耶稣会士”一词常被用作“伪善者”、 “阴险者”的同义语。

**【耶稣教】**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另一名称。

【耶律大石】(1087—1143)即西辽德宗。字重德西辽国建立看。1124

—1143 年在位。契丹族,辽太祖八世孙。天庆进士,通契丹文、汉文。

亡时,他于 1124 年称王,率军西走,败西域诸国,占有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

大地区,于 1132 年(一说在 1131 年)称帝,史称西辽(或称哈喇契丹)。

【耶律楚材】(1190—1244)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字晋卿。契丹族,辽皇族子孙。成吉思汗太祖)十年(1215 年)取后,被召用, 很受信任。窝阔台汗太宗)即位后,定策立仪制,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 行君臣礼,以尊君权。次年建议军民分治,州郡长吏专理民事,万户府总军政;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之说,建立赋税制度。立十路征收课税使,专掌钱谷。破金汴京时,废屠城旧制,奏封孔子后裔袭爵衍圣公,设立经籍所、编修所, 渐兴文教。窝阔台汗九年(1237 年)以守成必用文臣为理由,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儒人。他在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两大汗时期任事近三十年,宫至中书令,元代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有《湛然居士集》。

【耶婆提国】(Yāva—dvīp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二岛。是古代中西海上交通线上的要地。晋义熙七年

(公元 411 年),我国僧人法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东归时,曾经过此地,见《佛国记》。

**【贤豆】**古印度的别译。见《大唐西域记》卷二。

【帖木儿】(Tīmūr-i-lang,1336—1405)帖木儿帝国的创立者。跛足。兴起于撒马尔罕。1370 年自称成吉思汗继承者、察合台汗国君主。不久征服察合台全境。十四世纪八十年代征服波斯花刺子模等地。九十年代侵入伊拉克俄罗斯;大败钦察汗国并攻入印度,焚掠德里。1402 年俘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1405 年(明成祖永乐三年)率兵二十万,拟东侵中国,途中病死罢兵。帖木儿进军时烧杀惨重。帝国内部充满民族压迫和阶级矛盾,帖木儿死后分裂,十六世纪初为乌兹别克人所灭。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撰。十卷。去桂林通判时,于地方风俗、物产、疆埸,经国纪闻,随事笔录得四百多条。秩满东归,重加删次成书。分地理、土风、物产、边帅、法制、财计等二十门,共二百九十四条,记载当时岭南(即今两广)的山川、古迹、物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兼及南海诸国和大秦木兰皮国等。为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虎思斡耳朵】西辽都城。延庆三年(1133 年)耶律大石所建。故址在今苏联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楚河(Чy)南岸,即时曾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裴罗将军城旧地。《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之八里茫(茫应作莎),亦即其地后来之异称。

【图理琛】(1667—1740)满洲正黄旗人。阿额觉罗氏。监主出身。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以内阁侍读奉命赴土尔扈特。由喀尔喀部出发,经西伯利亚等地前往。往返三年多,回京后,将沿途所见道路、山川、民情、风俗习惯记录下来,编撰成《异域录》二卷。雍正五年(1727 年),从策凌为副使,与沙政府订定《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历任陕西巡抚、吏部侍郎、内阁学士等宫,乾隆初以老病辞宫。

**【国朝柔远记】**书名。清王之春著。二十卷。1891 年(光绪十七年) 刻本。作者辑录上谕、奏疏及有关中外关系历史著作,自 1644—1874 年(顺治元年迄同治十三年),按年编纂而成。后上海书商于 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重印,改名为《通商始末记》。

**【明家罗】**古港名。故址在今斯里兰卡卡卢塔拉(Kalutara)附近,为古代通拉特纳普拉城(Ratnapura)的重要港口。后者为斯里兰卡宝石业中心, 故亦称宝石城,东西方商人常经明家罗港来此采购宝石。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咖留■】(SundaKalapa)古地名。即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名见《东西洋考》第三卷。《海录》译作“噶喇叭”,有专条记述。约 1527 年,其地为淡目国(Demak)所占,改称雅加达。后归*万丹国营辖。1621 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又改称巴达维亚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仍名雅加达

【■叉始罗】(Taksha■ilā)最著名的犍陀罗古城遗址。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中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曾到过。附近有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五世纪的城市遗址和许多佛教寺庙遗迹。1913—1935 年间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曾在此进行广泛的发掘工作,发现大量雕塑、壁画、饰物和日常用具, 为研究健陀罗佛教美术和当地古代人民生活的珍贵资料。

【呵罗单国】(Karitan)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据《宋书·夷蛮列传》所载,公元 430—452 年(南朝宋元嘉七年至二十九年), 曾四次遣使至中国。亦译作何罗单诃罗旦

**【咕哒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部三发

(Salnbas)一带。公元十八世纪时,华侨在此设立公司,开采金矿。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其释文云:“疑即古志所称爪哇”,系传闻之误。

【咕哩葛达】(Kall-Kata)古地名。即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其港口名葛支里,则指今胡格利河(HooghlyR.)口。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明呀喇”条。

**【呢是国】**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尼亚斯岛

(NiasI.)。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呢咕叭当】**即“那伽钵亶那”。清除伦炯《海国闻见录·小西洋记》译作“呢颜八达”,清谢清高《海录》译作“呢咕叭当”。

**【呢咕吧拉】**见“翠蓝山”。

【罗】西突厥可汗斛瑟罗中国,其后人就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以“罗”为姓,见《通志·氏族略》。

**【罗卫】**即迦罗舍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译作罗卫,有专条记述。

【罗斛】(Lavo)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中部班塔欣(BanTakhli)一带。自 1103 年(宋崇宁二年)至 1299 年(元大德三年),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往来,见《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宋史·外国列传》“丹眉流国”条和《元史·世祖本纪、成宗

本纪》等处。《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罗睺】(Rahu)印度占星术名词。印度天文学将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罗睺”、升交点叫“计都”,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故又把罗睺当作食(蚀)神。印度占星术认为罗睺能支配人间祸福吉凶。

**【罗婆斯】**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湾东南方的尼科巴群岛,古为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冲。公元九世纪时,阿拉伯人称之为 Lanja—balus,罗婆斯可能为婆罗斯(Balus)的倒误。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罗越国】马来亚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马来半岛南部柔佛附近, 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见《新唐书·南蛮列传》和《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罗雅各】(GiacomoRho,1593—1638)末来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天启二年(1622 年)来,曾在山西传教多年。崇祯三年(1630 年)到北京,与汤若望等继邓玉函修订历法,编成《崇帧历书》。著译有《哀矜行诠》、《测量全义》等。

**【昙摩罗】**古乌场国(故地相当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SwatR.]流域)僧人。于中国北魏时来洛阳,学习中国语文,并在洛阳建立法云寺,采用西域建筑格式,有名于时。见《洛阳伽蓝记》第四卷。

**【昆仑】**①山名。详“昆仑山”。②(崑崙)古地区名。我国唐代前后, 泛称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为昆仑。见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和《唐书·南蛮列传》。此一地区居民,亦称“昆仑”,见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八十一卷。③(崑崙)古王号及官名。我国唐代前后,在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古代国家有以昆仑为王号者,见《太平御览》第 七百八十八卷引竺芝《扶南记》;亦有以昆仑为大臣称号者,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六卷引《南州异物志》。④(崑崙)古国名,我国唐代前后,在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古代专以昆仑为名的国家,较著名者有下列诸国:(1)《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所载的掘伦(即昆仑)和《宋史·外国列传》阇婆国条所载的昆仑国,故地当在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2)

《宋高僧传》第二十九卷《慧日传》所载的昆仑国,在佛誓(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之东,殆为时立国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诃陵国的异译。(3)

《新唐书·南蛮列传》骠国条所载的大昆仑小昆仑,故地当在今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一带。《蛮书》第十卷所载的昆仑国,或亦同此。⑤(崑崙) 我国古代称黑肤的人为昆仑,见《晋书·后妃列传》。

**【昆弥】**①一译“昆莫”。古代乌孙王的称号。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 53 年)立大小两昆弥,皆赐印缓。②见“昆明夷”。

**【昆仑山】**古岛屿名。亦译军屯山。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昆仑岛。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搓胜览》有专条记述, 并引俗谚云:“上怕七州,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郑和航海图》也有此岛。参见“军突弄山”。

**【昆仑语】**我国代前后,泛称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居民为昆仑,其语言为昆仑语,其文字为昆仑书。

【昆仑舶】时海舶名。见《唐大和上东征传》和《宋高僧传》第一卷

《不空传》。古代南海国家有以昆仑为王号者,或以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称王舶亦即昆仑舶,当指南海诸国,特别是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

亚苏门答腊)或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国王所置从事于海外贸易的船舶。

**【昆甸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岸坤甸一带。公元十八世纪前期已有华侨在此贸易耕种,设立公司,开采金矿。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昆仑层期国】**古国名。故地在今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的非洲沿岸。层期是波斯文 Zangī的音译,指非洲东岸。昆仑或以为是马达加斯加原名 Komr或 Qomr 的对音。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蕾志》,各有专条记述。

**【质】**古海峡名。或以为即今马六甲海峡,或以为即今新加坡海峡。“质” 是马来语 Sělat 的对音。亦译作海硖。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鱼目】**古时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采野】(Chaiya)古地名。故址在今泰国南部万伦湾西岸的柴也。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古时为一繁盛港口。名见明王宗载《四夷馆考·暹罗馆》。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斜仔

【瓮蛮国】(‘Umān)古国名,故地在今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公元十三世纪前期,东方商人来此以香料换取真珠、牧马和千年枣等特产。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卑路斯】**亦作毕路斯波斯王子。其父”伊嗣俊波斯萨桑王朝未主, 死于公元 651 或 652 年。时大食东侵,卑路斯求助于唐,唐曾以卑路斯波斯都督府都督,高宗咸亨时(670—674)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曾奏请于长安置波斯寺,旋卒于中国

**【忽里模子】**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朗东南部。境内有新旧两港。旧港故址在今米纳布(Mīnāb)附近,新港在今波斯湾格什姆岛(QishmI.)以东的霍尔木兹岛(HormozI.)。公元十三世纪时,旧港为东西方通航要地。十四世纪前期,新港建成后,商业更为繁盛。名见《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明史·外国列传》和《星槎胜览》译作“忽鲁馍斯”,《瀛涯胜览》译作“忽鲁谟厮”,都有专条记述。

【往五天竺国传】(传 zhuàn)书名。三卷。*慧超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一百卷载有其音义。原书久佚,唯存人节录的一卷本,记慧超印度等地的巡游,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及亚洲历史的重要资料。惜已多残缺,其记海行部分则全缺。有罗振玉《札记》本与藤田丰八《笺释》本。

【周去非】南宋永嘉(今属浙江)人,字直夫隆兴元年(1163 年) 进士。淳熙中曾在广南西路任宫。撰有《岭外代答》十卷。

【周达观】元永嘉(今属浙江)人。元贞元年(1295 年)随元使赴真腊访问,至大德元年(1297 年)返国。撰有*《真腊风土记》一卷。

【周庆立】人。开元二年(公元 714 年)为市舶使,见《册府元龟》第五百四十六卷。是为市舶使一官见于现存史籍之最早者。

**【竺】**①“天竺”的省称。林景熙《梦中作》诗:“双匣犹传竺国经。”

②姓。古代天竺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竺为姓,如竺法兰

**【竺法兰】**传说为中天竺僧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和迦叶摩腾同在月氏使的邀请,来到洛阳,住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摩腾圆寂后,他又自译《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经》等五部十三卷。为中国佛教传播和佛经翻译之始。

【竺法护】(Dharmaraksa)音译昙摩罗刹西晋僧人。原籍月氏,世居敦煌郡(郡洽今甘肃敦煌)。幼年从竺高座出家,随师游历古西域各地, 学会各地语文,并取得很多梵本经典。晋武帝太始二年(公元 266 年)至

帝建兴元年(公元 313 年),先后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沿途翻译,共译出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所译多属大乘经典,其中有《光赞般若波罗蜜经》、《正法华经》等。

**【和卓】**波斯文 Khwaja 的音译。又译“和加”、“‘火者”。加词尾“木”成“和卓木”,意为我的和卓。①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后裔和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②中亚西亚和解放前中国新疆一些地区对伊斯兰教封建上层的称呼。如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和卓波罗尼都及其弟霍集占曾被称为“大和卓木”和“小和卓木”。

**【和尚】**佛教名词,梵文 Upādhyāya 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确切的音译应为“邬波驮耶”)。印度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 中国则常用来称呼佛教的僧侣。

**【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 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始于汉高祖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它如隋唐时曾与突厥吐著回鹘吐谷浑等和亲,契丹党项李继迁和亲。这种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和阗语】**又称“和阗—塞语”。古代居住在我国和阗(今和田)、巴 楚一带居民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直体。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甘肃敦惶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文献(多属五至

十世纪)。

【和德理】(OdoricodaPordenone,1265—1331)意大利人。方济各会 会士。约干 1316 年启程赴东方旅行,从事“传教”活动。其行程曾过亚洲西部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更由海道经苏门答腊诸地,至广州登陆,由中国东部北上入汗八里(今北京市),居留三年(约 1325—1328),取道陆路西归,于 1330 年返抵意大利。其行记可为研究当时东西交通的史料。

**【金洲】**古地区名。一译金地。为梵文 suvarna-dvīpa 或 Suvannabhūmi的意译。古代希腊罗马的地理学家称之为 Khrysē或 Chrysē。所指地域,有时为缅甸南部,有时为马来半岛,有时为苏门答腊岛。一说为东南亚地区的泛称。惟托勒玫和其他古代西方地理学家所称的 GoldenKhersonese,系指今马来半岛;《大唐西域求怯高僧传》卷下《贞固律师传》和《道宏传》所述的金洲,则指今苏门答腊岛

**【金塔】**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柬埔寨金边,或以为在今印度马德拉斯 附近的钦格尔普特(Chingleput),尚无定论。名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有专条记述。

【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亦译作金尼各。法兰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南京学习汉语,四十二年返罗马,向教皇汇报教务。四十八年再度来中国,初在杭州开封,继至山西陕西一带“传教”。着有《西儒耳目资》、《况义》等。又根据利玛窦的记录著《耶稣会在华开教史》( Dechristianaexpe — DitioneapudSinassusceptaabSocie-tateJesu),是明末那稣会在中国活动的重要资料。

**【金邻国】**古国名。亦译金陈金遴。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西南部。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卷引《异物志》和《外国传》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扶南国”条和《新唐书·宦者列传》等处。隋唐时的金邻大湾, 即因此国而得名。

【金帐汗国】(汗 hán)即“钦察汗国”。

**【金邻大湾】**古海湾名。亦称小海。一般以为即今暹罗湾隋唐时为中国扶南通西方各国所经。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八卷“边斗四国” 条、《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边斗”条和“槃槃”条。

**【金利毗逝国】**古国名。或以为即”室利佛逝国的异译,金可能是之讹。或以为是别一国,故地在今缅甸蒲甘一带。此国于唐宋时见于中国载籍。

《太平寰宇记》第一百七十七卷有专条记述,《唐会要》第一百卷作金利毗迦国

【官厂】明郑和访问西洋时设立的临时贸易站。据《郑和航海图》所示, 在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及苏门答刺(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的近海一岛上各有一所。外立排栅,内设仓库,贮藏钱粮, 集中货物,以备整理转运,见《瀛涯胜览》“满刺加国”条。

【京城】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京城,见《新唐书·地理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叙利亚文刻辞称唐代首都为Khumdan,此名亦见于公元第七世纪拜占庭历史家著作及第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记录,或以为即“京城”二字之转讹;亦有人认为系“长安”或”关内” 之转讹。

**【放拜】**古地名。即今印度西海岸孟买。中世纪时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

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单马锡】(Tumasik)新加坡的旧称。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龙牙门”条。《郑和航海图》译作淡马锡

【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兼建筑家。意大利人,出生米兰。1715 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北京传教,旋任清朝宫廷画家,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长肖像、花乌、 走兽,尤工画马。所作参酌中西画法,注意透视和明暗,注重写实,刻画细致,而止于形似。

**【怛罗斯】**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底勿】**古地名。故址在今努沙登加拉群岛中的帝汶岛。为南海最重要 的产檀香地区。名见《诸蕃志》“苏吉丹”条。《岛夷志略》译作古里地闷

之误。吉里义为岛),《星搓胜览》译作吉里地闷,《东西洋考》译作迟闷池闷,《海录》译作“地问”,都有专条记述。《诸蕃志》“渤泥”条有底门国,或以为即此岛的异译,然亦有人以为即刁门岛

(PulauTiu-man),为彭亨近海的较大岛屿,与底勿非同地。

【庞迪我】(DidacodePantoja,1571—1618)未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西班牙人。万历二十六年(1599 年)来中国,次年到北京,成为利玛窦的重要助手。四十四年(1616 年)礼部待郎沈◻奏请禁教,他被逐至澳门。著有《七克大全》、《庞子遗诠》等。

【郑吉】(?—前 49)西汉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人。宣帝时,任侍郎, 屯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尉犁西),攻破车师,为卫司马。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率兵迎匈奴西部日逐王,被任为西域都护,治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汉朝设置西域都护自此始。后封安远侯

【郑和】(1371—1430)宦官、航海家。本姓,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 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一说八次)出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十,回国后不久即病死。参见。‘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航海图】**古地图名。原称《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载于明茅元仪《武备志》第二百四十卷。一般省称为《郑和航海图》。全图绘示郑和出使西洋各国的航程和经历的地名方位。以南京为起点, 遍及今南海印度洋沿岸诸地,远达非洲东岸为止。所收地名较为详备,并附有航线和针路。为研究公元十六世纪以前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近百年来,中外学者曾对此图内容进行研究。1961 年中华书局有单行本出版,附有地名注释。

【祈风】泉州广州等地对南方海外交通之商舶,须依赖风力航行, 每年夏历五月及十一月左右,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等常为回舶及去舶祈祷航行中风向顺利,称为祈风。泉州祈风地点在城西九日山,今尚留有记载祈风的石刻文字。

【祋古国】土耳其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祆】(xiān)拜火教所信之神在古代中国的名称。其教亦名“祆教”,

庙称“袄庙”。参见“琐罗亚斯德教”。

**【祆教】**见“琐罗亚斯德教”。

**【泥涅师】**亦作泥俚师波斯王子卑路斯之子,本为质于长安唐调露元年(公元 679 年)曾遣使送其回国,不达,后仍回长安,授左威卫将军, 其后病死。

【注辇国】 ( Cola )古国名。故地在今 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

(CoromandeICoa-st)。《大唐西域记》第十卷称之为*珠利耶国时始称注辇。其使臣娑里三文于 1015 年(宋大中祥符八年)至中国时所经航道,记录于《宋史·外国列传》,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自十一世纪前期至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保持悠久的友好关系。《岭外代答》和

《诸善志》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和《元史·外国列传》的马八儿(Maabar),

《明史·外国列传》的琐里(Soli,又作西洋琐里),皆为后来的异称。参见“朱罗国”。

**【河西走廊】**一称甘肃走廊。在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以在黄河之西,故名。东西长约 1,000 公里,南北宽约 100—200 公里。平均海拔 1,400 米左右。多砂渍、戈壁。绿洲断续相连, 赖雪水、河水灌溉,衣、牧业较盛。有玉门嘉峪关武威张掖酒泉等市县。兰新铁路经过,自古是通往新疆中亚西亚的要道。

【法显】(约 337—约 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本姓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县境)人。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他感到“经律舛缺”,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 399 年)偕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

(今西安)西行求法,渡流沙,越葱岭,遍历北、西、中、东天竺等地,后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并到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于义熙八年(公元412 年)经海道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前后凡十四年, 游历三十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于建康(今南京市)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合译经律论六部、二十四卷。又记旅行见闻,撰成《佛国记》,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史地的重要资料。

【法显传】(传 zhuàn)即“佛国记”。

**【波斯】**①波斯(Pasai)。古国名。即*苏木都刺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第三卷有专条记述,称为西南海上波斯国。《元史。武宗本纪》译作八昔。②波斯(Persia)。国名。即伊朗。③波斯(Pa-thin)。古地名。故址在今缅甸南部勃生。为古代重要贸易港。名见唐樊绰《蛮书》第六卷。

**【波刺斯】**即萨桑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译作波刺斯

【波斯寺】时称景教的教堂为波斯寺,天宝四载(公元 745 年)改称大秦寺。见《唐会要》第四十九卷。另据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时亦称袄教的寺院为波斯寺或大秦寺。

【波斯邸】长安西市有波斯邪,见《太平广记》第十六卷引《续玄怪录》。系波斯等地商人开设,以善辨识珠宝著名。

**【波斯教】**见“琐罗亚斯德教”。

**【波斯舶】**古代从波斯到东方来的船舶。时僧人义净咸亨二年(公元 671 年)赴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时,即乘此种船舶。当时波斯虽已为大食所灭,但其商船东来的仍多。名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和《唐大和上东征传》。

【波斯离】(Al—Basrah)古港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为古代波斯湾沿岸主要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波棱菜】**亦作“菠棱菜”,即“菠菜”。《唐会要》:“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火熟之,能益食味。”

【建志补罗】(Kā■chipura)古城名。简称建志。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东南部康契普腊姆附近。为古代南印度主要商业城市和港口。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或以为公元前二世纪时已同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黄支国,即其旧称。

【屈出律】(?—1218)乃蛮部太阳汗子。又译古出鲁克。1204 年成吉思汗乃蛮军,太阳汗败死。屈出律西走,于 1208 年到西辽境内。1211 年,夺取西辽政权。成吉思汗西征时,使哲别率军往攻。屈出律败走至撒里黑·昆(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克山附近),被俘杀。

【屈底波】 ( Qutaybahibn-Muslim , 670 — 715 )即异密·屈底波

(AmirQu-taybah)。大食战将。于公元 704 年被任为呼罗珊(Khurāsān)总督,驻木鹿城(Marw)。706 年征服吐火罗,706—712 年征服安国(Bukhāra)、康国(Samar-quand)及货利习弥(Khwārism)等地,713—715 年远侵药杀水(Jaxartes)流域及拔汗那(Fargbānah)。

【经行记】唐杜环撰。原书久佚,惟《通典》曾选载数则,所记当时中亚西亚情况,为研究亚洲历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近人丁谦王国维等曾加考订。

**【细兰国】**古国名。即今斯里兰卡。名见宋赵汝适《诸蕃志》。异译亦作悉兰池西兰等。

**【细兰海】**古海名。指令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一段洋面。名见《岭外代答》第二卷“海外诸著国”条。《岛夷志略》“小唄喃”条译作喃■哩洋,《郑和航海图》译作南巫里洋

**【细利窪】**古地名。一般以为即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细利窪为Cele-bes 的对音。一说其故址可能在今苏拉威西岛东南的布敦岛

(ButonI.),岛的南端有港口名 Sampolawa,细利窪可能是其省译。其地在” 茫咖萨东南,昔由海道行约两三日可到。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弥勒】**梵文 Maitreya,意译“慈氏”。佛教大乘菩萨之一。《弥勒上生经》说他现住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公元五世纪顷,无著所弘的大乘瑜伽宗学说,传说是出于弥勒的讲授。隋唐以来,农民因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曾多次利用“弥勒降生”为号召,积集力量,举行起义。

**【弥臣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口,或以为在勃生附近。据《册府元龟》第九百七十二卷和《太平寰宇记》第一百七十七卷所记,公元 804—805 年(唐贞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时,同中国有友好关系。

**【弥诺江】**古水名。一般以为即今缅甸亲敦江,一说即今迈立开江。同 禄郸江(今伊洛瓦底江)合流入海。见唐樊绰《蛮书》第二卷和《新唐书·地理志》。

**【弥诺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阿拉干(Arakan)。是时通 天竺道路所经。见唐樊绰《蛮书》第十卷。

**【弥兰大河】**古水名。即今印度河。“弥兰”是阿拉伯文 Mihrān 的音

译。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迦叶(葉)摩腾】(Kā■yapa—māatan-ga)一名摄摩腾,或单称摩腾。相传为中天竺僧人,东汉明帝时,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翌年,明帝建白马寺,令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讲经,并请从事梵本佛经的汉译。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即于此时译出。这是佛教传人中国并译经之始。

**【迦那调洲】**古地名。见《水经注》第一卷引康泰《扶南传》。故址或 以为当在今缅甸沿岸一带的某一处。

**【迦罗舍佛】**古地名。见《唐书·南蛮列传》“堕和罗国”条,当即《新唐书·南蛮列传》之哥罗舍分,故址在今曼谷湾西北劝丕(RatBuri)一带。地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之一的东端,位置重要。《岛夷志略》译作罗卫

**【迦罗都河】**古水名。或以为即今南亚布拉马普特拉河。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迦腻色迦】(Kaniska)贵霜王国国王(约二世纪初叶)。在位期间国势强盛。领有北起花刺子模中亚)、南达文迪亚山印度)的广大地区, 首都布路沙布罗(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发展商业,远与中国罗马帝国贸易;崇尚佛教。遣僧人去国外传教。据说曾举行第四次佛典结集。

【迦摩波国】迦摩缕波国的省译。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亦译作个(箇)没卢

【迦摩浪迦国】(Kāmalanka)古国名。故地在今马来半岛北部,一说在今缅甸南部勃固附近。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即《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著录的郎迦戌国

【迦摩缕波国】(Kāmarāpa)古国名。亦译作迦摩波个(箇)没卢。故地在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高哈蒂(Gauha-ti)及其附近一带。唐玄奘印度时,曾应其王拘摩罗(一译鸠摩罗)邀请,前往访问。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及《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

**【革儿昔】**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泗水附近的锦石

(Gresik)。公元十五世纪以后为爪哇重要商埠。据《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爪哇国”条所述,其地亦称新村,商舶辐揍,贸易繁盛,《东西洋考》第四卷“思吉港”条记述的主要聚落吉力石,为其异译。

【赵汝适】(适 kuò)南宋人,宋太宗八世孙。嘉定(1208—1224)至宝庆(1225—1227)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撰有*《诸善志》二卷。

**【柯枝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南岸柯钦(Cochin)一带。为东西 方交通重要港口所在。公元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郑和西洋各国访问时,曾到此。《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固贞”,也有专条。

**【咸宾录】**书名。八卷。明罗日䦝撰。刊于万历(1573—1620)中。全书分北、东、西、南四志,收集当时中国边境和西洋各国史地资料颇多。有《豫章丛书》刊本。

**【刺撒国】**古国名。故地旧说以为在今索马里西北部的泽拉(Zeila) 一带。近人认为刺撒可能是阿拉伯文 Ra’s 的对音,义为岬。据《郑和航海图》推断其方位,当在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亚丁附近。《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1416 年(明永乐十四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后郑和

也曾奉使回访,见《明史·外国列传》。

**【契约华工】**指被迫同西方殖民者及其代理人签订卖身契约的旧中国劳动人民。

**【挞吉那】**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西部沙漠地区。一说在今伊朗法尔斯省沿海的塔黑里(Tahiri)一带。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指南针】**指示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四大发明之一。在战国时已有用天然磁铁矿琢磨成的指南针,称为“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韩非子·有度》,其著作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于磁石磨成的指南针已有详细记载,而欧洲关于磁针的记录较之为晚。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可以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平面内,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旅行和行军中。

【挑筋教】(挑 tiǎo)犹太教在中国的俗称。该教圣经故事称,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又名以色列)曾与天使摔角取胜,但被天使伤其腿筋。犹太人据此在宰杀牛羊时挑去腿筋不食。十二世纪,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一赐乐业教”;因保持不食牛羊腿筋的传统,被称为挑筋教。

**【勃律】**古西域国名。分大勃律小勃律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开元中,先后册封大、小勃律各两代之王。开元小勃律王入朝,以其地为绥远军。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小勃律改其名为归仁,并置归仁军

【勃萨罗】(Al—Basrah)古港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大食哈里发欧默尔于公元 638 年建置,古为波斯湾沿岸主要港口。见《太平寰宇记》第一百八十四卷引唐杜环《经行记》。

【药杀水】(Yaxartes)锡尔河的古称。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荅失蛮】时称伊斯兰教士为荅失蛮,见《元史·世祖本记》。当即波斯文 Danishmend 的音译。一译“大石马”,见《长春真人西游记》。

**【荅那思里】**古地名。马来文 Tanah-sari 的音译,意为“花地”。即今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为古代南海重要贸易港之一。名见

《郑和航海图》。

【茫咕噜】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岸明古鲁的旧译。公元十七世纪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此设立根据地,作为侵略马来亚的总部,至 1824 年,将此地同荷兰殖民者交换马六甲殖民地。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万古屡”。

【茫咖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西南岸望加锡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芒佳虱

**【南洋】**①地区名。末至民国时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②即“东南亚”。

**【南掌】**公元 857 年在今老挝琅勃拉邦建立的国家。我国史籍一度称之为南掌,也称缆掌。与我国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

**【南道】**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有南、北二道。据

《汉书·西域传》,南道的路线,自*玉门关和*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西) 以西,大体经今新疆南部塔里木河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之间的通道西行, 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通往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中、上游一

带)和安息(今伊朗一带)等地。《后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

《隋书·裴矩列传》和《元和郡县志》第四十卷所载大体与此相同。唐玄奘印度回国时,其出印度后的主要行程,以及公元十三世纪后期马可·波罗东来,其自鸦儿看(今莎车县)以东的一段行程,亦皆取此道。

【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1688)初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顺治十六年(1659 年)在葡萄牙殖民势力支持下来中国。初在陕西传教,次年到北京,成为*汤若望的重要助手。后以汤若望案下狱,释放后幽居北京康熙七年(1668 年)复被起用,管理钦天监监务, 制造天文仪器,并为政府监铸大炮。1675—1678 年沙派使臣斯巴法里米列斯库(Hикo-лa■ гaBPилOBичCпaфapи■-Mилecky,1636

—1708)来中国时,他借任政府译员之便,向斯巴法里米列斯库递送有关政府内部政治、财政、军事等机要情报多件。著作有《教要序论》、《康熙永年历法》等。

**【南毗国】**见“麻离拔国”。

**【南海舶】**指古代航行东西方海上的外国船。唐李肇《国史补》:“南海舶,外国船也。”

【南尼华罗国】(Nalirwāla)古国名。一译西天南尼华罗国。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Pen,)南部,或以为即胡茶辣国都城所在。

《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著志》卷上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译作“华罗”。

【南海寄归传】(传 zhuàn)书名。全称《南海寄归内法传》,筒称《寄归传》。唐义净著。四卷。义净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 671 年)由海道往

印度求学,游历三十余国。于武周证圣元年(公元 695 年)归国,途中停胃在南海的*室利佛逝国时,把他在各处实地考察所得的有关佛教戒律等情况, 写成寄回中国,故称《寄归传》。其中也有关于印度东南亚等地情形的记载。

【故临国】(Kulam)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南沿岸奎隆一带。当东西方船舶往来要冲。《岭外代答》第二卷和《诸著志》卷上均有专条记述。

《宋史·外国列传》译作“柯兰”,《岛夷志略》译作“小■哺”,《元史·外国列传》译作“俱兰”,《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译作“小葛兰”。

【胡天】北朝时称“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为胡天或胡天神。见《魏书·皇 后列传》和《隋书·礼仪志》第二。

【胡袄】时称*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为胡祆,并在长安等地建有胡祆祠。见唐韦述《两京新记》。

【胡食】代称烨锣、烧饼、胡饼等为胡食,自西域传人。见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三十七卷。

**【胡饼】**烧饼。《释名·释饮食》:“胡饼,作之大漫迈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毕沅疏证:“此(漫沍)当作■胡。案注《周礼·鳖人》云: ‘互物谓有甲,■胡龟鳖之属。,则■胡乃外甲两面周围蒙合之状。胡饼之形似之,故取名也。”按胡麻,即芝麻。或谓胡饼由西域传人。《晋书·王长文传》:“后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

【胡姬】时旅居长安西域胡人,有以卖酒为业者,其侍酒胡女称为胡姬。

【胡服骑射】战国赵武灵王采取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人民的服饰,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服上褶下褶,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于骑射。

【胡茶辣国】 ( Guzerat )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

(KathiawarPen,)。国境甚大,物产富饶,沿海港口为古代东西方商舶所经。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 1292 年离中国西行后,曾到此。

**【临儿国】**古地名。梵文 Lnmbini 的音译,名见《三国志》第三十卷裴注引《魏略》。《佛国记》译作论民园僧祐《释迦谱》第一卷译作蓝毗尼园,《大唐西域记》第六卷译作腊伐尼,意译“花香”、“可爱”等。故址 在今尼泊尔南部的罗美德(Rumminde1)。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故佛教徒视为圣地之一。中国古代僧人法显玄奘均曾到此。

**【贵霜王国】**约公元一世纪上半叶兴起于中亚细亚的古国。创立看为大月氏贵霜(Kushan)翁侯(部落首领)丘就却(一作丘就劫)。经阎膏珍

(约一世纪后半叶)至迦腻色迦(约二世纪初叶),不断对外扩张,建成一北起花刺子模、南达文迪亚山,横跨中亚细亚印度半岛西北部的大国)首都布路沙布罗(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迦腻色迦在位时,崇尚佛教,增进国外贸易,远与中国罗马帝国相交通;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键陀罗雕刻。此时达全盛阶段。公元三世纪后王国分裂。五世纪遭■哒人入侵, 灭亡。

【昭武九姓】隋唐时对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九姓政权的总称,据

《新唐书》,九姓为火寻戊地旧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境),支庶分王各地,故谓之“昭武九姓”。居民主要务衣,兼营畜牧业。六世纪后期,隶西突厥唐高宗永徽间(650

—655),等皆内附,以其地分置康居大宛等都督府和南谧怯沙贵霜安息等州,隶安西都护府

**【星槎胜览】**书名。明费信撰。永乐宣德间,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随行,前后四次,遍历诸国,以所闻见,撰为此书。共二集,前集记亲历诸国,后集系采辑所成,逐国分叙,咏以诗篇。据序文所言,成书时当在正统元年(1436 年)。为研究当时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流传版本又有一种四卷改订本,较原本颇有增删。近人冯承钧曾根据现存版本整理校注。

**【思吉港】**即苏吉丹。其主要聚落吉力石,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附近的锦石。名见明张曼《东西洋考》卷四。有专条记述。

【曷利沙帝国】(Harsha’SEmpire)公元七世纪时印度北部坦涅萨尔

(Tha-nesar)统治者易利沙·伐弹那戒日王)所建。疆域包括当时印度中、北部,都城曲女城曷利沙统治时期(606—647)我国玄奘曾至其国,与中国关系友好,唐太宗曾先后遣使梁怀瑜李义表等赴曷利沙死后王朝即 逐渐解体。

**【蜀利沙·伐弹那】**即“戒日王”。

**【■哒】**古西域国名。一译囐哒挹怛挹阗。初名滑国。原为游牧部族。一般认为是和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东罗马史家称之为“白匈奴”。五世纪中分布于今阿姆河之南。公元 484 年击败波斯,国号■哒,建都拔底延城(在今阿富汗北部伐济腊巴德)。居民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后征服康居

安息疏勒于阗等国。公元 516—558 年间与中国梁北魏西魏北周有友好往来。后为突厥所灭,部落分散。

【哑鲁国】(Aru)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西与苏门答刺国(即*苏木都刺国)接界。1411 年(明永乐九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后郑和亦曾回饬其国。《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有 专条记述。《明史·外国列传》译作“阿鲁”。

【■哩干国】(America)即美利坚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哈烈】**①古国名。明永乐三年(1405 年)帖木儿四子*沙哈鲁建立。地处平川,四面皆大山。矿物丰富,产名马和狮子,农业和手工业颇发达。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其国使者尝以帖木儿乘马献明成祖。十六世纪初为月即别摩诃末昔班尼所灭。②古城名,在阿富汗西北。在沙哈鲁统治期间,为商业、手工业和文化中心。

**【哈里发】**阿拉伯语 khalīfah 的音译,又译“哈利发”、“海里法”或“海里凡”。意为“继承者”、“代理者”。①穆罕默德逝世后相继执掌政教大权的继任者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通称”四大哈里发。②中世纪政教台一的阿拉伯国家和奥斯曼帝国的国家元首。③中国清真寺学习经文、教义的学员。

**【哈喇契丹】**古国名。即“西辽”。

**【哈刺契丹】**古族名兼国名。一作合刺乞答,也叫黑契丹(契丹语哈刺, “黑”的意思)。指耶律大石所建的西辽。也用它专指契丹本族人。

**【◻◻】**波斯文 Pilaw 的音译。一种与肉类或蔬果合煮的饭,犹现在的八宝饭。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食品。段成式《西阳杂俎·酒食》:“韩约能作樱桃烨锣,其色不变。”

**【拜火教】**见“琐罗亚斯德教”。

**【胜邓洲】**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的棉兰附近。时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船舶经此,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急水湾】**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金刚石角

(Dia-mondPoint)附近。元汪大渊《岛夷忘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和《东西洋考》第九卷“西洋针路”也有此名。

**【卸敖国】**古地名。故址旧说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西部杜连河南岸的塞卡道(Sekadau)一带。其对音未合。应以在此河北岸的桑高(Sanggau)一带为是,其地亦称上侯。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盈黎吗禄咖国】挪威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律吕正义】**音乐论著。分上、下、续、后四编。前三编康熙敕撰,成书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上、下编共四卷,论乐律、管弦律制、乐器制造要点等;续编一卷,记述葡萄牙徐日昇意大利德礼格

(TheodorieoPedrini,约 1670—约 1745)所传五线谱、音阶唱名等。后编一百二十卷,乾隆敕撰,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 年);记述各种典礼音乐, 录有舞谱、曲谱甚多。全书保存了不少明清时代的音乐资料。

【侯显】宦官、航海家。永乐元年(1403 年)被派往西藏延聘僧人, 到四年冬回南京。继又参加郑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航行。永乐十一年出使尼八刺(今尼泊尔)、地涌塔两国。十三年和十八年单独出使,到榜葛刺(今

孟加拉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受到当地人士热忱接待。宣德二年(1427 年)又入藏访问。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

**【俄罗斯学馆】**清代为俄国留学生设立的学校。始于雍正六年(1728 年),隶国子监;教习满、汉语文及经史典籍。

【须弥】“苏迷卢”(梵文 Sumeru)的讹略,意译“妙高”。古印度传说中的山名。以它为人们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它的四方有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四个洲。人们所住的地方属于南赡部洲。佛教也采用此说。

【须门那国】 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

(KathiawarPen。)南部的松纳特(Somnath)。即《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蕃志》卷上载的西天南尼华罗国旧地所在。一说在今孟买以南的乔儿(Chaul) 附近。1286 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名见《元史·外国列传》马八儿等国条。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译作须文那,有专条记述。

【钦天监】(监 jiàn)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秦汉以来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代始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秘书省。宋元有司天监,仍与太史局、太史院并置。元又设有回回司天监。明清改名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清制,汉、满并用,亦有个别欧洲传教士参加。

【钦察汗国】(汗 hán)亦称金帐汗成吉思汗长子朮赤的封地。初有咸海里海钦察旧地,朮赤拔都远征(1236—1242)后,版图西到多淄河下游,东到今额尔齐斯河,南达高加索,北到今苏联保加尔地区。斡罗斯诸公国几乎都是钦察汗国的附庸。1243 年建都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另将咸海东北地方分给其兄斡鲁朵,称白帐汗;将咸海以北地方分给其弟昔班, 称蓝帐汗,皆在其统辖之下。居民主要是钦察人、不里阿耳人、斡罗斯人、蒙古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十三四世纪时为中国欧洲贸易的中介。十四世纪起,由于封建内江,人民反抗,国势转弱。十四世纪末,先后败于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帖木儿,逐渐分裂为许多独立汗国。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钦察汗国的统治遂告结束。

**【泉州】**市名。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唐以后为泉州州、路、府治。1951 年析晋江县城区设市。手工艺品以木偶、刺绣、石雕、竹编、通草盆花、脱胎漆器、彩扎等著名。工业有制糖、机械、化学、纺织、食品、制药等。为东南沿海文化古城之一,中世纪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遗留许多古代对外交通史迹和文物。解放后设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为著名侨乡。名胜有清源山紫帽山,古迹有清净寺、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

【泉舶】时从泉州出发航行远洋的中国船称为“泉舶”。泉州为世界著名港口之一,不仅外国船舶■集,中国人赴海外各地,很多即由此港出发。见《诸蕃志》“南毗国”条和《梦粱录》第十二卷“江海船舰” 条。

**【皇舆全图】**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皇明四夷考】**书名。二卷。明郑晓撰。撰有《吾学编》,此书为其中的一种。卷首有嘉靖甲子(1564 年)自序。书中收国名、地名九十余,逐条记叙,间有同名异译而误分为二者。各条所载地区、史迹、风土、民俗等, 可供研究明代中叶边境史地和中外交通关系的参考。

**【皇明象胥录】**书名。八卷。明茅瑞征撰。瑞征曾官兵部职方司,因根

据历代史碟及耳目闻见,撰为此书,以补郑晓《皇明四夷考》,纪事迄于万历。对代边境和通使梯航诸国,罗列略备。刊于崇祯二年(1629 年),北京图书馆曾据以影印出版。

**【皇清职贡图】**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皇舆西域图志】**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彦琮】(557—610)北朝来年及初僧人。初名道江,后改彦琼。通 梵文,精翻译。从印度达摩笈多询求外国史地,著《大隋西国传》;并曾与裴矩共修《天竺记》。今皆不传。

**【养西岭】**古岛屿名。马来文 UjongSalāng 的音译。故址在今泰国南部的普吉岛(Phuket I.)。面积广大,物产富饶,多锡矿,有良港,为古代东西方船舶重要泊所。名见清谢清高《海录》“吉德国”条。

【神珙】代僧人,音韵学家。西域人。著有《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

【祖法儿国】(Zufar)古国名。亦泽佐法儿。故地在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岸阿曼的佐法尔一带。1421 年(明永乐十九年)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郑和西洋时也曾回访。《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

**【洋商】**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厦门广州等处专营对外贸易的外洋行商的简称;因系经宫厅特许,亦称官商。并非指在中国的外国商人。②鸦片战争后,洋商专指在旧中国通商口岸经商的外国商人。在不平等条约庇护下,洋商常利用特殊地位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

【洪钧】(1839—1893)末史学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 同治进士。宫至兵部左侍郎,曾任出使俄德奥和荷兰)四国大臣。在国外接触到俄国人贝勒津(Илbя HикoлaeBич ■epe3и)所译波斯人拉施特哀丁的《集史》及亚美尼亚人多桑等的蒙古史著作,因得用西方的资料补证《元史、成《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中有目无书的十卷),对元史研究颇有贡献。

【洛可可艺术】“洛可可”(rocoeo)的涵义是“贝壳形”,源于法文roeaille。也叫公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 所崇尚的艺术。其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喜用 C 形、S 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它在形成过程中,曾受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在庭园布置、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H■tel de Soubise)和德国波茨坦桑苏西宫为代表;绘画方面,以法国布歇等人为代表。

【洛阳伽蓝记】(伽 qié)书名。北魏杨街之(一作羊街之)撰。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共五篇,追叙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佛寺)的兴隆景象,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的古迹、艺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佚,寓有讥评之意。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为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文字简明清丽,颇有特色。

【室利佛逝国】(Sriwidjaja)梵文Srivijaya 的音译,意为佳妙胜利。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都城约在今巨港。极盛时势力达西爪哇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西部,控制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间交通贸易要冲。我国代高僧*义净在往来印度途中曾先后在该地停留多年,得当地友僧协助,译成佛经多卷,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我国长期保持友好关

系,使节、高僧、商人往来不绝。十三世纪为*麻喏巴歇国代替。我国代以后的史籍称之为三佛齐

【室利察■罗】(Srisatra)古地名。故址在今缅甸卑谬附近,是骠国

(今缅甸中部)的都城,遗址已在离卑谬六英里的摩萨(Hmawza)发现。《大唐西域记》第十卷所记“室利差■罗国”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所记“室利察■罗国”,是以都城名称呼全国。

**【突旻城】**古城名。故址或以为在今缅甸中部蒲甘。是从南诏天竺道路上重要城邑之一。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突骑施】中国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后时渐盛,圣历中(698— 700)徒牙帐于碎叶川(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流域)以为“大牙”,以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的牙帐为“小牙”。有文字。玄宗开元以前,姓强盛,开元以后,姓代兴。屡遣使朝唐,唐常册封其可汗。代宗大历后, 属葛逻禄

**【突厥语大词典】**十一世纪我国维吾尔族语文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写的一部名著。用阿拉伯字母标音,用阿拉伯文注释,引用了丰富的例句、成语、谚语、民歌等。它不仅对突厥语言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时的民族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社会情况等,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费信】(1388—?)航海家。字公晓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十四岁代兄从军。永乐宣德间,随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前后四次,历览海外诸国人物、 风土、出产。撰有《星槎胜览》二集。

【柔佛国】马来亚封建王国。1511 年葡萄牙入侵占*满刺加国后,苏丹玛未德被迫撤离。1530 年前后其子阿拉乌丁于柔佛重建都城。长期进行抗斗争。1819 年割让新加坡英国东印度公司,1914 年正式沦为英国保护地。

**【绎宾】**公元前一世纪中期龟兹国王。曾数次到长安,学制度,行于国内。《汉书》卷九十六有《绎宾传》。

【统叶护可汗】(可汗 kè hán)(?—630 或 628)西突厥射匮可汗弟, 勇而有谋。并铁勒,征波斯罽宾。有兵数十万,徒庭千泉。统治西域诸地, 分授其首领“颉利发”称号,派吐屯监统,征收赋税。武德间遣使来朝。玄奘印度时,曾得其保护。后为其叔父莫咄贺所杀。

【哲别】(?—1224)一作者别。蒙古成吉恩汗时大将。别速特氏。初属蒙古泰亦兀赤部,后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六年(1211 年)攻,为先锋, 破居庸关河北,以骁勇善射著称。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 年)从军西攻花刺子模,次年与速不台穷追花刺子模摩诃末。十六年又与速不台率军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攻钦察斡罗思各部,后于还军时病死。

【贾耽】(730—805)地图学家。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热海】**古湖名。即“大清池”。

**【起儿漫】**古地名。故址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克尔米涅(KepM■He)。约1131 年,西辽耶律大石即皇帝位于此。

【速不台】(1176—1248)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将。兀良哈氏。成吉思汗即位时为千户。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 年)与哲别率兵越太和岭(高加索山),攻钦察部,深入斡罗斯,经三年而返。后为统将,从拖雷河南窝阔台汗四年(1232 年)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不能下。次年再度围攻,破城,尽俘诸王、宗室、妃嫔。后随拔都西征,经斡罗斯诸部, 深入至秃纳河(今多瑙河)而还。

**【破洛那】**古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史记》、《汉书》作大宛国南北朝破洛那隋唐汗拔汗那■捍跋贺那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封其王阿悉烂达干为“奉化王”。天宝三载(公

元 744 年)改其国名为宁远;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奉化王

**【顿逊国】**古国名。亦称典孙典逊。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丹那沙林

(Tenas-serim)附近,或以为在今泰国那空是贪玛叻一带。一说泛指马来半岛北部,其主要港口在今董里(Trang)。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八卷引竺芝《扶南记》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太平寰宇记》第一百七十六卷等处。东通中国,西通印度及西,是古代南海的重要商埠和各国商人居留地。

**【素叶水城】**古城名。亦称素叶城。即碎叶城

【埔鲁乌国】(Prussia)普罗士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大西洋记》译作普鲁社。

【索格狄亚那】 (Sogdiana)中亚细亚古地名。在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3epaBшaH)流域(今苏联乌兹别克一带)。在《波斯古经》和《贝希斯顿铭文》(前六世纪末)中已提及。公元前六到五世纪属波斯帝国行省。其地即后来中国史籍所称的康居的一部分或粟特国隋唐时的康国一带)。

**【殊域周咨录】**书名。二十四卷。明严从简撰。约成于万历二年(1574 年),系从简任官行人司时辑录档案资料而成。全书按地域分为四部,叙事较详。令常见者有 1920 年故宫博物院排印本。

**【聂斯脱利派】**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得名于聂斯脱利(Nestorius,? 一约 451)。五世纪时,基督教内部产生了互相对立的安条克派和亚历山大里亚派。属于安条克派的聂斯脱利于公元 428 年取得东罗马帝国皇帝宠幸, 被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后亚历山大里亚派又取得东罗马皇帝和罗马教会的支持,于 431 年在以弗所(Ephesos,遗址在今土耳其塞克城以北)召开的宗教会议中,以聂斯脱利主张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不是结合于一位(一位二性),而是分为二位(二位二性),被判为“异端”,并受革职流放处分。他的信徒逃往波斯,得波斯王支持,于五世纪末成立独立教会。现伊朗尚有该派教徒。七世纪时传入中国,取名“景教”。

**【耽摩栗底国】**即多摩梨帝国时译作耽摩栗底耽摩立底

**【桃花石】**公元十三世纪初中亚人称中国人为“桃花石”,见《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按拜占廷历史家有称中国为 Taugas,中世纪西方伊斯兰教徒有称中国为 Tamgbej,Tomghaj 或 Toughaj 看,或以为桃花石即其对音。

【格儿迪齐】 (Abu Sa ‘id‘Abd al- Hayy ibn Dahhāk Gardizi)伊斯兰历史学者。系出波斯族,生于伽色尼(Gha- znah)附近。公元第十一世纪中期撰有关于波斯呼罗珊(Khurāsān)的历史记载,其中述及由中亚通往中国的交通路线,可供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关系参考之用。

【夏德】(Friedrieh Hirth,1845—1927)德国人。曾肄业于德国戈塔(Gotha)、莱比锡和柏林等地的学校。1870 年(同治九年)至 1897 年(光绪二十三年)任职于中国海关。1902 年至 1917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主要著译有《中国与罗马东方》、《中国研究》、《中国古代史》和《诸蕃志译注》(与柔克义[w. w. Rockhill]合译)等。

【夏连特拉】(SJailendra)梵文 Sai- iendra 的音译,意为“山岳之

帝”。八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王朝。一说即《新唐书》中的诃陵国。信奉佛教。八世纪后半期曾控制爪哇中部、苏门答腊室利佛逝国以及马来半岛地区。并侵入中南半岛。著名佛塔婆罗浮屠为当时的劳动人民所建。九世 纪后期衰微。

【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 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于热那亚。1476 年移居葡萄牙,曾向王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往东方印度中国的海上航路,来被采纳。1485 年移居西班牙。1492 年奉西班牙统治者

* 伊萨伯拉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韦,率船三艘、水手八十七名,从巴罗斯港出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岛。后又三次西航(1493、1498、1502 年)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是印度,故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哥谷罗国】(Kakula)古国名。位置在* 个(箇)罗国以西,或以为与*投拘利为同地,故地当在今马来半岛西岸。接近人考证,认为古代中西交通横断马来半岛的主要路线有四道:(1)从今尖喷(Ch’umpon)至克拉

(2)从今柴也(Chai- ya)或万伦塔库巴(Takuapa);(3)从今万伦洛坤博他伦(P’at’alung)至董里(Trang);(4)从今宋卡吉打哥谷罗国盖在其中第一、第二或第三道的西端。是古代海舶的重要泊所,也是重要贸易港。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唐段成式《西阳杂俎》第十八卷译作伽古罗。《宋史·外国列传》译作葛古罗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我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相传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公元 366 年)僧乐傅开始凿窟造像。历经隋唐以至代,均有所修建。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 品的共四百九十二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二千一百余尊。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我国从六世纪到十四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一说光绪二十六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 重破坏,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鄂登堡等人曾盗窃大量的珍贵文物。1943 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莆家龙】**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的北加浪岸。公元十二、三世纪时,中国船舶常自广州泉州等港航行来此。见《岭外代答》第二卷和《诸著志》卷上“阁婆国”条。

**【荷兰东印度公司】**十七世纪初荷兰政府特许从事对外殖民事业的公司之一。1602 年由经营马来群岛贸易的几家公司合并组成。击败葡萄牙英国的竞争和征服当地统治力量后,在马来群岛好望角一带享有广泛的特权, 如独占贸易、铸造货币、拥有武装和宣战、缔约等。曾占领爪哇、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马六甲锡兰等地,并曾侵占中国台湾,残暴掠夺当地居民和特产。并同印度暹罗日本通商。1636—1645 年,其殖民贸易活动达全盛时期。后因当地人民的反抗和英法势力的渗入,地位动摇,于1798 年解散。

【莲华】印度佛教僧人。公元 784 年(唐兴元元年)来中国,谒见唐德宗,其后特敕广州节度使李复铸钟一口作为礼品带回印度。后又传曾以《华

严后分》(《普贤行愿品》)梵夹附舶来。见《宋高僧传》第三卷。

【莲华生】(Padma—sambhava)古印度佛教僧人。乌仗那(Udyāna,在今巴基斯坦境内)人。公元八世纪中,应吐蕃赞普墀松德赞之请,到中国西藏地方传播密教,对墀松德赞抑本教、崇佛教有一定影响。后世西藏喇嘛教宁玛派(红教)尊为“祖师”。其说教传承无可详考。

**【都卢】**古代杂技名。《汉书·西域传赞》:“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颜师古注:“晋灼曰:‘都卢,国名也。’ 李寄曰:‘都卢,体轻善缘者也。’”张衡《西京赋》:“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参见“夫甘都卢”。

**【都护】**宫名。都护怠即总监。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为驻在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其后废置不常。东汉时又有都护、都护将军,为统率诸将之官。代自太宗武则天时,先后设置安西安北单于北庭等六个大部护府。每府有大都护、副大部护(或副都护),管理辖境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元代都护府设有大都护、同知。副都护,为主管畏吾儿(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诉讼事件的司法长官。

**【都元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部。汉武帝中国访问西南海诸国的使节,启航后首先到达此国,见《汉书·地理志》。《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边斗” 条译作“都昆”和“都军”。

**【都督岸】**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达士角

(TanjongDatu)。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泰西】**犹言极西,旧时用以称西方国家,一般指各国。如末 成书之《火攻挈要》,即题泰西汤若望授。

**【秦】**姓。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姓,如三国时有秦论

**【秦人】**我国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族和邻国 往往就称中国人为秦人。这一名称直至汉晋时还沿用,见《史记·大宛列传》、

《汉书·匈奴传、西域传》和《佛国记》。

**【秦论】**古* 大秦商人。据《梁书·海南诸国列传》所述,他在公元 226 年(吴黄武五年)经由海道至吴国,曾谒见孙权,谈及大秦风土民俗,后回本国。

**【秦景宪】**亦作景卢景虑秦景景匿博士弟子。传说他于汉哀 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从大月氏使臣伊存口受浮图经,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珠利耶国】(Cholya)即朱罗国。《大唐西域记》第十卷译作珠利那。公元七世纪前期,玄类印度旅行时曾到此。

**【班卒】**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的巴鲁斯(Baros)附近,即公元十三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历的 Fansnr。《郑和航海图》收有此名。一说班卒可能为 Panehur 的对音,据《岛夷志略》所记,当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麻坡河(Muar R. )口,为古代航行于马六甲海峡的东西方船舶泊所之一。

【班勇】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宜僚班超子。安斋时,匈奴贵族攻扰西城,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蠢王永建元年(公元 126 年),领导西域各族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西域的统治。著《西域记、为《后汉书·西域传》

所依据。

【班超】(32—102)东汉名将。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班固弟。永平十六年(公元 73 年),从窦固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他攻杀匈奴派驻都善于阗的人员,又废亲附匈奴疏勒王,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章帝初,北匈奴贵族在西域反扑,他在疏勒等地坚守。后得东汉政府援军,联合当地力量,开始反击。从章和元年(公元 87 年)到永元六年(公元 94 年),陆续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地贵族的变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永元三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他在西域活动达三十一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西海(今波斯湾)而还。永元十四年回洛阳,病死。

【班达里】(Pandarani)古港名。故址在今印度西南岸科泽科德附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据公元十四世纪中期著名旅行家*伊木·拨图塔所述,中国商船常来此港。《元史·食货志》市舶条译作梵荅刺亦纳

《郑和航海图》泽作番荅里纳

**【真腊】**我国史籍对七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南半岛吉蔑王国的通称。向 和我国有友好往来。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载此国于十三世纪时自称甘孝智,《明史·真腊传》则载此国于万历(1573—1619)后改称束埔寨。二者乃同名异译。

【真谛】(Param■rtha,499—569)音译波罗未他,一名拘罗那他(Kulan ā-tha)。南北朝时佛教学者,与鸩摩罗什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古印度西部优禅尼国人。他因梁武帝的聘请。于中大同元年(公元 546 年)来,适遇时局不宁,流寓今等地,最后到广东。他译出很多经论,尤以有关大乘瑜伽宗的为主,其中《摄大乘论》的 翻译,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所译共四十九部,一百四十二卷。

**【真珠河】**古河名。即今中亚锡尔河的上游一段及纳伦河(HapЬH), 时称为真珠河。见《新唐书·西域列传》。

**【真里富国】**古国名。故地旧说或以为在今柬埔寨遏粒附近,或以为在今越南南部头顿角巴地附近。据近人考证,当在暹罗湾东北岸的尖竹位一带。公元十二世纪末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诸蕃志》卷上和《宋史·外国列传》“真腊”条及《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

**【真腊风土记】**书名。一卷。元周达观撰。元贞元年(1295 年)达观使赴*真腊访问,至大德元年(1297 年)返国,因记所闻见,撰成此书。

《元史·外国列传》无真腊条,此书可以补其佚阙,也是研究朝同真腊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眩人】(huàn—)又作“幻人”。代对魔术艺人的称呼。当时西方

■靬(即罗马帝国)以眩人著名,能口中吐火,自缚自解等,来中国表演, 很受欢迎。

**【唢呐】**一作“琐■”、“苏尔奈”。簧管乐器。管口铜制,管身木制。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即波斯原名 sur-nā的音译。金元时传入中国,后经改造,有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类别。现今呐呐大小不一, 常用者有八孔,发音响亮,是民间吹打乐中的主要乐器。

唢呐

【哩伽塔】(哩 mái)古地名。或以为即《诸善志》所载之默伽猎国, 故址当在今非洲摩洛哥地区。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唧肚国】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 印度卡提阿瓦半岛

(KathiawarPen.)南端的第乌。昔为东西方贸易重要港口之一。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圆明园】**我国代名园之一。遗址在北京西郊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罗列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一百四十五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今仅存残迹。

**【监篦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部甘巴河流域。中世纪时东西方船舶多泊此。名见《岭外代答》第二卷‘故临国’条。

《诸蕃志》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译作甘巴

**【晏陀蛮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洋东北的安达曼群岛。为古代东西方海舶所经。名见《诸蕃志》“海上杂国”条。《郑和航海图》泽作“安得蛮山”。《瀛涯胜览》“锡兰国”条译作“按笃蛮山”。

**【柴历亭】**古地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东岸北纬 4°10′ 附近的乞拉丁(Cherating)地区。或以为即日罗亭的异译。公元十三世纪时商舶从阇婆交趾航程中,经历此地,见宋赵汝适《诸蕃志》“阇婆国”条。

**【笔受】**照别人口授的话用笔记下来。《事物纪原》卷七:“太平兴国 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译经诏梵学僧笔受缀文。”

**【留学】**指留居他国学习。唐朝太宗时,高丽日本等国皆遣子弟来留学。玄奘亦赴印度研究佛学。近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始于清同治未年。此后曾多次选派学生,分往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解放后,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同时亦选派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特番利】**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埃及塞得港西的杜姆亚特。公元十四世纪时同中国有交通和贸易关系。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狼牙修国】(Lankasuka)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北大 年及附近一带。公元六世纪已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港口为当时马来半岛最优良的港口之一。名见《梁书·海南诸国列传》。《隋书·南蛮列传》译作狼牙须。《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译作郎迹戍。《诸蕃志》译作凌牙斯,《岛夷志略》译作龙牙犀角,各有专条记述。异译亦作棱伽修凌牙苏家狼西加等。

**【铁门】**古关名。故址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南部杰尔宾特(ДepбeHT) 西约十三公里,为古代中亚南北交通线所经,左右皆山,形势险要,为史国吐火罗之间的分界,见《大唐西域记》第一卷及《新唐书·西域列传》。蒙古时代称为铁门关,见《元史·太祖本纪》。其后在察合台汗国辖境内。

**【】**见“破洛那”。

【爱薛】代人仕中国欧洲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历事蒙古定宗以及元世祖成宗武宗诸朝。官至平章政事,封秦国公。卒后追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拂林忠献王。《元史》第一百三十四卷及《新元史》第一百九十九卷有传。

**【爱德利奚】**即“伊德列西”。

【徐日昇】 (Thomas Pereira, 1645—1708)初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康熙十一年(1672 年)来中国,次年到北京,协助南怀仁修订历法。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以翻译身份随索额图参加《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徐光启】(1562—1633)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县徐家汇(今属上海市辖区)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进士。崇祯五年(1632 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崇祯六年(1633 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为突出。较早从罗马传教士利玛窦等学习研究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学科), 并介绍于我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有帮助。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并译著很多书籍,其中以《几何原本》为著名。

徐光启

**【凌山】**古山名。即今新疆乌什西北的别迭里山口代称为凌山,亦称拔达岭,为当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所经,玄奘赴古印度时即取此路西行,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二卷。

【阅货】唐宋时,凡外国商船入港,须经政府派员检阅输入货物,称为 阅货,也叫阅实。见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忘铭》和宋朱或《萍洲可谈》第二卷。

**【瓷器】**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起源有两说:一说“早期瓷器” 形成于西晋,据最近在浙江上虞的发现,可提早到东汉时期;一说“原始瓷器”出现于商代。我国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青瓷到唐代达到成熟阶段,以越窑为最著;白瓷以邢窑为最著。代著名的瓷窑,青瓷有汝窑、官窑、龙泉窑、哥窑、钧窑、耀州窑等,白瓷有定窑,影青有景德镇窑,黑瓷有建窑等,都各有其特色。以后,景德镇窑成为瓷业中心,各种釉色和彩绘瓷器不断有着新的创造和发展。至于一般瓷窑,几乎遍及全国。唐宋以来,我国瓷器大量运销海外,其制造方法也传布到东、西方各国。

【婆罗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叙利亚文刻辞述及一地,称为 Sa-rag,或以为即唐义净《梵语千字文》中的姿罗誐,即指洛阳

【疾陵城】(Zarang)古城名。故址在今伊朗高原萨瓦兰湖(Hamun- i-Sawa- ran)东岸。名见两《唐书·地理志》。

**【诸蕃志】**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宾瞳龙国】**见“奔陶浪”。名见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

**【窳里国】**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缅甸南部的丹老,为古代横越马来半岛交通线所经。见《岭外代答》第二卷和《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

【高仙芝】(?—755)引大将。高丽人。随父来中国,因功累升至安西副都护。天宝六载(公元 747 年)小勃律王吐蕃王女,附吐蕃, 他率军击败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击败石国,次年石国大食来攻, 他出击大食败归。安禄山叛乱时,以副元帅出征,后在退守潼关时,被监军宦宫所杀。

**【高浪步】**古地名。一译高浪阜。即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向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要地。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咕噜慕

【高僧传】(传 zhuàn)佛教书名,梁慧皎撰,故又名《梁高僧传》。十三卷,附录一卷(序及总目录),分译经。义解等十门,所记载的僧人从东汉共计二百三十六人,附见的有二百余人,此后唐道宣撰《续高僧传》, 一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三十卷;明如惺撰《大明高僧传》八卷。这些书的体例大致依据梁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 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

【唐人】代盛时,声誉远及海外,后来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

《明史·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王士禛《池北偶谈·汉人唐人秦人》:“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诸国,盖自始通中国, 故相沿云尔。”又,华侨亦自称唐人。

**【唐山】**华侨对祖国一种习惯的称呼。

【唐帕】时航行南海印度洋方面外国船舶上的翻译人员,称为“唐 帕”。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

**【唐家】**公元第七世纪以后外国人常称中国唐家。又中世纪西方伊斯兰教徒有称中国为 Tamghaj,Tomghaj 或 Toughaj 看,或以为即“唐家子”的对音。

**【唐人街】**华侨或中国血统的外籍人聚居城市的街或区,有的称为“唐 人街”。

**【流沙】**古代指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人于流沙。”古代亦称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一带为流沙,为当时中西交通主要路线所经,《高僧传》卷三载时僧人显等赴天竺,“发自长安,西渡流沙”。即此。

**【浩罕】**一作霍罕。十八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封建汗国。首都为浩罕城。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也较发达,和我国新疆喀什噶尔等地通商。清乾隆浩罕伯克额尔德尼请求内附,贡马。十九世纪沙侵略中亚,1876 年并吞浩罕汗国

【涨海】(zhàng—)古海名。相当今我国南部的南海以至爪哇海一带。 见《初学记》第六卷引谢承《后汉书》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

**【浮屠】**佛教名词。梵文 Buddha(佛陀)的旧译,一泽“浮图”。因此有称佛教徒为浮屠氏、佛经为浮屠经的。但也有把佛塔的音译“嘿堵波”误译作“浮屠”,因称佛塔为“浮屠”的,如“七级浮屠”。

【浙地港】(Chittagong)古港名。即今孟加拉国吉大港。为古代东西交通重要泊所。名见《赢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榜葛刺国条。《海录》译作彻第缸,有专条记述。异译亦作察地港撤地港等。

**【海关】**根据国家法令,对进出国境的货物、邮递物品、旅客行李、货币、金银、证券和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检查、征收关税并执行查禁走私任务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中国在 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设四海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陆续夺取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收支权等,使海关长期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种工具。解放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才自己掌握了海关,并在对外开放的港口、车站和航空站,按实际情况分别设海关、分关或支关。

**【海录】**书名。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一说吴兰修)笔受。原书不分

卷,但颇具条理,自出我国所属南海诸岛后,大致分三类:自今越南至今印度西北沿海地区为一类;自今柔佛至今毛里求斯为一类;三洲等 地又为一类。所记虽不无模糊之处,然以清高耳闻目见颇多,可为研究十八世纪后期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根据现存版本加以注释,分为三卷。

**【海语】**书名。三卷。明黄衷撰。系就舟师海贾所经历,询悉南海山川 风土,哀录成编。全书分风俗、物产、畏途、物怪等四类,成于嘉靖十五年

(1536 年),可补史传之不足,供研究十六世纪东南亚史地和中国南洋交通关系参考。

**【海舶】**即航海大船。见《梁书·王僧孺传》。

【海敦】(Hethum,?—1271)小亚美尼亚(在今小亚细亚半岛东南部) 国王。1224 年即位,1269 年禅位于其子。在位时曾于 1254 年(蒙古宪宗四年)谒见蒙哥大汗于和林,备受礼待,次年回抵本国。往返时经历西亚中亚蒙古诸地,其随员吉洛廓斯·刚德赛克齐(KirakosGandsaketei)所撰纪行书,为研究十三世纪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海西国】**古国名。《后汉书·西域传》所载指大秦国;《新唐书·西域列传》所载指拂蒜国。以其为地中海区域大国,而又在红海、波斯湾之西, 故有此称。

**【海岛逸志】**书名。六卷,附录一卷。清王大海撰。以记述爪哇和其附近岛屿的山川、形势、物产、名胜以及华侨的生活、风尚等为主。有嘉庆十一年(1806 年)刻本和其后各种翻刻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又有英译本在上海刊行。

**【海国闻见录】**书名。二卷。清陈伦炯撰。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 后任滨海边防要职,以所闻见,著为此书。上卷有天下沿海形势录、东洋记、东南洋记、南洋记、小西洋记、大西洋记、昆仑、南澳气等八篇;下卷有地图六幅。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 年)。

**【陵山】**古岬角名。或以为在今越南归仁附近,是古代中西海上交通要 冲。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弱水】**古水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弱水①(3)②]。

【桑原骘藏】(1870—1931)日本人。1896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汉学科。先后任教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京都帝大。长期致力于东西交通史方面的研究。主要撰述有《蒲寿庚之事迹》、《东洋史说苑》、《东西交通史论丛》和《东洋文明史论丛》等。

【继业】僧人。本姓耀州(治今陕西耀县)人。乾德二年(公元964 年)派沙门三百人赴印度继业亦在其内。据范成大《吴船录》卷上所

载,其行程系由今新疆境度葱岭后南人印度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经泥波罗国(今尼泊尔)回国。后居峨眉山牛心寺以终,年八十四岁。

【绥亦咕国】瑞典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雪山】**古代印度人和中亚南部人总称喜马拉雅兴都库什诸山雪山,亦作大雪山。见《大唐西域记》卷一、卷二。

【殑伽】(jìng—)梵文 Ga■gā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恒河。《大唐西域记》卷四“嘿禄勤那国”:“阎牟那河东行八百余里至殑伽河河源,广三四里,东南流入海处广十余里,水色沧浪,波涛浩汗。”

**【掸国】**古国名。故地在“永昌徼外”(今边境)。公元 97 年

东汉永元九年)已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公元 120 年(东汉永宁元年)遣使至中国访问时,有乐队和幻术队随同前来表演,见《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梅南窦】(Menander Protector)东罗马帝国历史家。公元第六世纪后期人。所著关于东罗马帝国历史起自 558 年,终于 582 年,原书已佚,仅有残卷留存。书中述及西突厥波斯东罗马帝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及当时中亚丝绢贸易情形,为研究中世纪东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职方外纪】**书名。五卷。艾儒略撰。书成于明天启三年(1623 年), 分五大洲叙述各国的风土、民情、气候、名胜以及哥伦布等远航新大陆事, 并附有《万国全图》和备洲分图,为末介绍地理学新知识的著作。

**【曹】**姓。古代*曹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为姓,如北齐曹妙达

**【曹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见《北史》、《隋书》、《新唐书》之《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基督】**希腊文 Christos 的音译,一译“基利斯督”。意同犹太教名词弥赛亚。基督教加于耶稣的称号。基督教产生时期,犹太人中流行一种说法,称上帝将派遣一位弥策亚来作犹太人的“复国救主”。基督教借用此说, 声称他们所宣传的耶稣就是弥赛亚,即基督,但不是犹太人的“复国救主”, 而是“救世主”,凡信他的人,灵魂可得到拯救,升入天堂。

**【基督教】**①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包括“天主教、” 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以《旧约全书》(承继自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全书》为圣经。公元一二世纪开始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间。早期的基督教反映了当时的奴隶和贫民对奴隶制度的憎恶,但主张今生要忍耐、顺服,把希望寄于来世。罗马帝国先对该教残酷迫害,后又加以利用,于第四世纪定为国教。罗马帝国东西两部分裂后,基督教也于 1054 年分裂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和东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支柱,禁止人民思想自由,敌视利学研究。十六世纪,罗马公教内发生了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产生了代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脱离罗马公教的基督教新教各宗派,后又不断分化,派系繁多。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被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利用作为统治人民和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主要分布于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各国。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曾于初(七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又一个派别曾于元代(十三世纪)传入中国,称为* 也里可温教(一说即景教,或景教和天主教);后皆中断。天主教曾于代一度传人中国,后又于末(十六世纪)传入。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曾派遣传教士渗入,新教备宗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人中国。②在中国,通常专指基督教新教。

**【琉璃】**亦作“流离”、“瑠璃”。一种矿石质的有色半透明体材料。

《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出⋯⋯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 颜师古注引《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钳、红、紫十种流离。”《魏书·大月氏传》:“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也指涂釉的瓦(琉璃瓦)。《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

【颈罗亚斯德】(Zoroaster,约前十至前七世纪)古波斯人。古波斯语作查拉图士特拉(Zarathushtra),原意为“老骆驼”。生于外高加索

一说东部伊朗。相传他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立者。

**【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流行于伊朗中亚细亚一带的宗教;今在伊朗部分地区和印度盂买尚有少数教徒。传为琐罗亚斯德所创,其教义保存于《波斯古经》中。认为世界有两种对立的本原在斗争:一种本原是善,化身为光明神胡腊玛达(希腊文作奥尔穆兹德);另一种本原是恶,化身为黑暗神安赫腊曼纽(希腊文作阿利曼);而火则是善和光明的代表,故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公元前六世纪末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曾被定为波斯帝国的国教,“麻葛”系该教祭司的称呼。南北朝时传人中国代曾建寺于长安(七世纪上半叶),名之为祆教、火教、火祆教、拜火教或波斯教。

**【黄支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

(Kan- chipuram)附近,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亚齐附近。汉武帝王莽时同中国有使节往来,见《汉书·地理志》。

【营工】缅甸仰光的旧译,见清谢清高《海录》“乌土国”条。

**【萨宝】**官名。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设立,管理袄祠。并置萨宝府,有萨宝府袄正、萨宝府袄祝、萨宝率府、萨宝府史诸官。见《通典》第四十卷。另据《隋书·百官志》,北齐有萨甫,隋有萨保,皆当为萨宝之异称,则设置不自始。

【菩萨蛮】代称伊斯兰教徒为菩萨蛮,即 musalmān 的音译。名见朱或《萍洲可谈》第二卷。代异译作木速蛮、铺速满、谋速鲁蛮或没速鲁蛮等。

【菩提达摩】(Bedbi—dharma,?—528 或 536)简称达摩,亦作达磨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未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

(旧说达磨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去)洛阳,后住嵩山少林寺。传说达摩在此面壁打坐九年。后遇慧可(487—593),授以《楞伽经》四卷。慧可承受了他的心法,于是禅宗得以流传。

**【菩提伽耶碑】**在印度比哈尔邦菩提伽耶(BOdh-Gaya,传为释逸牟尼“成道”地)发见的五方文碑刻,都是北宋前期往游印度中国佛教僧人所立。其中最早看或以为立于公元第十世纪八十年代,最迟者立于 1033 年(宋明道二年)。

【鄂本笃】(BenO■tdeGoёs,1562— 1607)葡萄牙人。耶稣会会士、旅行家。约于 1594 年至印度,因欲探寻经亚洲中部通往北京的陆道,于 1602 年(明万历三十年)自印度亚格拉启程,经中央亚细亚,越帕米尔高原,于1605 年(万历三十三年)到达肃州,后即病死于此。其残存之行记曾由利玛窦整理转述,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啸喷】**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哈里河

(Hari R.)北岸的新邦(Sim pang)一带。一说在今林加群岛中的塞班加岛

(SebangkaI.),岛上有港名 Sebang,即啸喷的对音。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唵闷国】**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中的安汶岛。以丁香贸易闻名于世。公元十六世纪前期被葡萄牙侵占。十七世纪前期两国在此竞争贸易。其后曾一再易手。据清谢清高《海录》记载,有唵闷唵门两国,前看为荷兰所据,后者为英国所夺。可以说明当时情况。

**【曼陀郎】**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卡奇湾北岸的蒙德拉(Mundra)

—带,为中世纪东西方船舶所经。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曼哒喇萨】印度东南沿海马德拉斯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常骏】隋炀帝时屯田主事。曾于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同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建立邦交,互遁使节。

**【常德】**字仁卿蒙古宪宗九年(1259 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西亚,次年东归复命,在返凡十四月。世祖中统四年(1263 年) 刘郁所撰《西使记》,即记其事。

【常慜】僧人。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经末罗瑜国后,所附商舶中途 遇险沉没,旅客争上小舶逃生,常慜舍己救人。遂及于难,有弟子一人随之俱死。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银元】**俗称“洋钱”、“洋铀”、“花边钱”、“大洋”。大型银市的通称。十五世纪末开铸于欧洲。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台湾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仿造,宣统二年(1910 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翌年 5 月,开始铸造,旋因辛亥革命发生,未正式发行,民国元年(1912 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 年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元。1933 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市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元总重 26.6971 克,含纯银 23.493448 克,并铸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 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于恶性通货膨胀,银元又在市场出现。解放以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不准流通。

银元(龙洋)

**【兜勒】**古国名。东汉永元三年(公元 91 年)班超西域都护后,和东汉建立交通关系。或以为即*吐火罗的异译。

**【犁靬】**古国名。《魏略·西戎传》:“大秦国,一号犁靬。”《后汉书·西域传》作“一名犁鞬”。据此则犁靬应指古罗马帝国。也有人认为是指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城。白两汉时即已和我国有交通关系。

【徙多河】(Sītā)古水名。一译斯陀河。古代印度传说中以为地面各大河流都是从雪山(特指今喜马拉雅山西部一带)四向分流,山北流出的一条就是徒多河。后来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又把徙多河用来称呼今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并误认它是黄河的上源。

**【猫里务】**古国名。故地在今菲律宾群岛。据《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所述,此国同合猫里国是同国异名。据近人考证,应是两地。猫里务可能是今吕宋岛南的布里亚斯岛(Burias I.)。合猫里可能是吕宋岛东南部的甘马粦(Camarines)。1405 年(明永乐三年),两国都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明清时,中国商船常往其地。

**【盘盘国】**古国名。一译槃槃。故地一般以为在今泰国万伦湾

(BanDonB.)沿岸一带。当古代横断马来半岛克拉地峡路线要冲。自公元五世纪中期(刘宋元嘉中)至七世纪中期(唐贞观中),同中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梁书·海南诸国列传》、《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旧唐书》和

《新唐书》等均有专条记述。

【祭天金人】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击破匈奴休屠王, 得其”祭天金人”。后世传说,或以此为佛像传入中国之始。

**【假里马打】**见“十二子石”。名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悉利移城】**古城名。亦译作悉利城。故址一般以为在今缅甸抹谷

(HO-goK)附近。相传为缅甸最古都城,也是从南诏骠国(今缅甸中部) 交通线上要地。据《新唐书·南蛮列传》所记,其地为骠国九城之一。参见“太公城”。

**【舶】**原意为航海的大船,《佛国记》载法显曾附“商人大舶,泛海西 南行”,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亦对一般船通称船舶。欧阳修《白鹦鹉》诗:“此鸟何年随海舶。”

【舶脚】时对外国船舶征收的下碇税,相当于现代的吨税。名见李肇

《国史补》和《全唐文》第七十五卷“大和八年疾愈德音”。

**【谌离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为古代东西方交通线所经的重要地区。名见《汉书·地理志》。可能即《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著录的骤国悉利城

【粘割韩奴】人。皇统四年(1144 年)奉命出使西辽,为西辽所杀, 赠昭毅大将军。《金史》有传。

【阇婆国】(阇 shé)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两岛。首见于《宋书·夷蛮传》。公元五世纪中期以后,同中国有经济、文化交流关系。《诸著志》和《宋史·外国传》有专条记述。

**【阎罗】**梵文“阎魔罗阇”(Yamarā- ja)的简译,传说是主管地狱的神。亦称“阎罗王”、“阎王”。《隋书·韩擒虎传》:“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

【阎摩那洲国】(Yamana-dvīpa)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中南半岛;或以为阎摩那洲耶婆提(Yāva—dvīpa)的异译,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两岛。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

【商舶】 中国旧时对中外互市船舶的通称。有指外国商船的,《南齐书·蛮、东夷传》:“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明王圻等认为,商舶是代禁止前来互市的外国商船。有指中国商船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三引明《漳州府志》:商舶是中国商人出洋贸易的船舶,和外商来贸易的市舶不同。

【商馆】 旧捐欧洲各国商人在世界各重要商埠所设贸易和居住的场所。特指十九世纪外商在中国广州所建的十三所商馆。政府为防止外国人同中国人往来,在商馆四周筑墙,使和中国居民隔离。并规定外商须受行商管理。不得携带军器等。但外商对此视同具文,商馆实际上成为殖民主义者进行侵略活动的据点。1857 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广州时,为中国人民烧毁。

**【商路】**商人进行远方贩运贸易所行经的路线,特指中世纪以前的陆上 通商道路而言。其中最著名且重要者即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此外在亚洲内部特别是蒙古中印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地,非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以及欧洲各地,也都有商路纵横分布。近代交通运输发展后,旧有商路的作用逐渐减低。

**【清真教】**即“伊斯兰教”。

**【淡项】**古地名。今印度坎贝湾东岸的布罗奇,《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译作*跋禄羯咕婆国,当地居民称之为舌城(Jibh),译名为 Tongue,

淡项可能即其对音。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淡洋】**①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塔米昂(Tamiang) 一带。同花面国接界。其地有淡水港,古时东西方船舶过境时,在此汲取淡水,故称淡洋。《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据《元史·成宗本纪》载,毯阳使者于 1294 年(至元三十一年)回国。毯阳淡洋的异译。②古湖泊名,即今柬埔寨洞里萨湖欧洲人称之为大湖,当地人民称之为淡水洋旅行家周达观曾到此,见所著《真腊风土记》。

**【淡邈】**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缅甸南部土瓦。为古代从今泰国西通 大海的重要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异译作杜怀打回打歪等。

**【梁四公记】**书名。一作《四公记》。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和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撰人或作卢诜,或作梁载言,或作张说,当出人之笔。书中叙时有明古今史地、知殊方异物的硕学四人在武帝和其廷臣前所作对答,可补史传之缺漏,所述域外地名,也可供研究参考。原书已佚,仅散见于《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

**【婆利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公元六世纪初至七世纪后期,和 中国有外交关系。《梁书·海南诸国列传》、《隋书·南蛮列传》和《唐书·南蛮列传》有专条记述。亦作“马礼”。

**【婆罗门】**古国名。指古印度,意为“婆罗门众之国”。我国自东汉以后即有以此称印度的。

**【婆罗国】**古国名。(1)在*赤土国西南,故地一般认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公元 669 年(唐总章二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新唐书·南蛮列传》“环王”条。(2)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菜明永乐三年(1405 年)曾遣使访问其国。次年其王遣使回访,建立友好关系。从此华侨也日益增多。《明史·外国列传》有专亲记述。

**【婆罗门舶】**古代航行远洋的印度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所述,婆 罗门波斯昆仑等舶船体颇大,深达六七丈。

**【婆鲁师洲】**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一说在其西岸的班卒儿(Fansur,今巴鲁斯 Baros)。古代航行东西洋的海舶多经此。公元十三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此访问。名见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译作“婆露”,《新唐书·南蛮列传》译作“郎婆露斯”。

**【婆国伽蓝洲】**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尼科巴群岛,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泊所。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康】**姓。古代*康居人或*康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康为姓,如康孟详(康居人),康谦(康国人)。

**【康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见《北 史》、《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康居】**古西域国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康居①”。

【康泰】三国吴人。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 226 年)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并曾在

扶南会见天竺使臣。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昆仑】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国人。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 之称。后又从段师善本和尚)深造。善弹《羽调录要》(一作“绿腰”、“六么”)与《道调凉州》(善本作)等曲。

【康僧会】(?—280)三国时高僧。康居人,世居天竺,随父经商, 乃移居交趾。十余岁时,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吴赤乌十年(公元 247 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 因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译有《六度集》、《旧杂譬喻》等经,共七部, 二十卷。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于是江南佛法始兴。

**【麻林】**古国名。故地在今非洲东岸肯尼亚马林迪一带。1415 年(明永乐十三年)遣使至中国访问,并赠送麒鳞,建立友好关系,见《明史·外国列传》。《郑和航海图》译作麻林地

【麻六甲】(Malaeca)古国名。即*满刺加国。其港口在新加坡开埠前, 为东西方船舶在马六甲海峡中的主要泊所。《东西洋考》第四卷有专条记述。

《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麻喇甲”,《海录》译作“麻六呷”。

**【麻叶瓮】**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明永乐三年(1405 年)曾遣使至其国访问,并赠礼物。《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麻那里】**古地名。或以为即*麻林的异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 述。

**【麻罗(囉)华】**即*摩腊婆国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麻逸国】(Mait)古国名。一译摩逸国。故地或以为在今菲律宾群岛民都洛岛,或以为兼捐吕宋岛等地。据《文献通考》第三百三十二卷记载, 公元 982 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已同中国有交通和贸易关系,其后商舶往来不绝。《诸蕃志》、《岛夷志略》和《星搓胜览》都有专条记述。《东西洋考》第七卷“东洋针路”有磨叶洋一名,当指今民都洛海峡

**【麻黎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东的巴厘岛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麻嘉国】(Makkah)古地名。即今沙特阿拉伯西部麦加。为穆罕默德出生地,也是古代红海东岸重要商业地区之一。《诸蕃志》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泽作“天堂”,《赢涯胜览》和《星槎胜览》译作“天方国”或“默伽国”。

【麻沙密记】非洲东岸莫桑比克的旧译。见清谢清高《海录》“吉德国” 条。

**【麻离拔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古代东西方船舶和商人会聚于此。据《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记载, 1088 年(宋元祐三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1292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西行后,曾至其地。《大唐西域记》第十卷所载的秣罗矩吒国和《开元释教录》第九卷《跋日罗菩提传》所载的摩赖邪,皆为此国古称。

《诸蕃志》译作“南毗”,有专条记述。《元史·亦黑迷失传》译作“八罗孛”。异译亦作“麻罗拔”、“麻哩抹”、“无离拔”或“南毗无离拔”等。

【麻喏巴歇国】(Madjapahit,或 Mod-jopahit)1293—1451 年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王国。《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译作“麻喏巴歇”,《史弼列传》译作“麻喏八歇”。《岛夷志略》译作“门遮把逸”。《赢涯胜览》译作“满者伯夷”。创立者罗登·必阇耶(RadenWidjaja)。至哈奄乌禄

(HajamWuruk)统治时期(1350—1389),在首相卡查·玛达(Gad- ahMada) 的筹划下建立中央集权,大力发展海军,扩张领土,征服*室利佛逝国,领有现印度尼西亚大部分领土,成为印尼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商业、手工业发达, 香料畅销欧洲市场,东爪哇商业城市纷纷兴起。后因沿海总督逐渐控制对外贸易,与王朝统治者对抗,在农民起义与王位争夺战争的打击下,遂衰微, 为*淡目国所代替。

【屠寄】(1856—1921)近代史学家。字敬山,号结一宦主人江苏武进入。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京师大学堂正教习等职。在广雅书局 时,曾与缪荃荪同校《宋会要》稿本。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总纂。长于史地之学,好诗词骈文,尤专于蒙古史。积数十年精力,采集旧籍及外文史料, 成《蒙兀儿史记》一百六十卷(内有缺卷),纠正了《元史》很多错误,对西北地理沿革,考证尤为周详。著作尚有《黑龙江驿程日记》、《结一宦骈体文》、《结一宦诗》等。

【堕罗钵底国】(Dvārapati)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湄南河下游,“堕罗钵底”即其古都大城府的梵名。或以为其首都可能在今泰国佛统

(Nakhon Pa-thom)附近。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公元第七世纪中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译作杜(刻本误作“社”) 和钵底。《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译作投和。《旧唐书·南蛮列传》译作堕和罗

**【惠生】**一作慧生北魏僧人。约于神龟元年(公元 518 年)被胡太后派赴西域求经,与*宋云同行,经今青海省新疆境,逾葱岭,巡游乌场键陀罗等地,约于正光三年(公元 522 年)携佛经一百七十部返洛阳。有《惠生行记》,今佚,《洛阳伽蓝记》曾引用其文。

【散商】(sǎn—)鸦片战争前广州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外的外国商人,即所谓“自由”商人,其中主要是商人;又称”港脚。散商起初经营欧洲印度南洋等处同中国的杂货贸易,以后主要经营棉花贸易,并从事鸦片、白银等违禁品走私,又代理英美资本家推销制造品,拆放高利贷款并垄断中外汇兑。他们常以欺诈、贿赂、威胁手段,挟制和勾结中国商人和官吏,为他们掠夺人民血汗;又破坏中国法令和主权,造成中外纠纷。著名散商如查顿马地臣颠地等都是大鸦片贩,所设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及旗昌洋行,都是最早设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时已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鼗”。秦汉以来不断改进, 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宋以前统称琵琶。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人(参见“乌特”),隋唐年间盛极一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项,当时亦统称为胡琴。唐宋以来,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改原横抱为竖抱,改原用拨子弹奏为五手指弹奏,技法日趋丰富,成为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

琵琶

【粟特】(Sogd)中亚细亚古国。即粟戈。在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索格狄亚那)。居民属伊朗语族,主要经营农牧业。约公元前六到五世纪始形成阶级社会和国家;首都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公元前 329 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当地居民英勇抗击(斯皮泰门起义)。后相继附属于塞琉西大夏贵霜诸国。粟特中国(自汉朝以后)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其地即中国隋唐时的康国一带。

**【粟特语】**又称“嘿利语”,为古代居住在我国西北部和苏联中亚细亚一带粟特人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文字使用粟特字母、摩尼字母和叙利亚字母的“福音体”。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甘肃苏联塔吉克共和国木格山等地发现这种语言的文献(多属四至十世纪)。

【彭亨】(Pahang)马来西亚的一州。在马来亚地区东部,东临南海。面积约 3.6 万平方公里,人口 50.3 万(1970 年),中国血统马来西亚籍人和华侨约占 40% 。首府关丹(Kuantan)。多丘陵、山地,许多山峰海拔 1, 000 米以上。主要河流有彭亨河。高温,年降水量 2,000—3,000 毫米以上。农产品以橡胶、椰子、稻米、可可、油棕为主。开采铁、金和锡。《明史》有专传记载其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彭家门】(SělatBanka)古海峡名。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邦加岛之间的邦加海峡。名见《岛夷志略》“旧港”条和《流涯胜览》“旧港国”条。《郑和航海图》有彭加山,则指今邦加岛

【塔什干】(TaшkeHT)苏联中亚最大城市,乌兹别克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塔什干州首府。在锡尔河支流契尔契克河(Чиpчик)谷地。人口 168.9 万(1977 年)。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世纪初已是城镇,公元六世纪起便以商业、手工业著称。地当东西交通要道,自古和中国有往来。《明史》译作达失干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意为“无缰之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止边境。东西长 1, 400 公里,南北宽约 550 公里,面积约 53 万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内陆盆地。四周高山海拔 4,000—6,000 米,盆地中部海拔 800—1,300 米,西高东低。塔里木河汇高山雪水东南流入台特马湖。因居亚洲大陆中心,气候干燥,自然景色成环状分布。山麓边缘为砾石带及绿洲带(如阿克苏喀什等),中部为广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白龙堆沙漠)及盐湖。自古为我国对葱岭以西各地的主要交通道路所经。

**【握槊】**古代博戏,相传干南北朝时由天竺传入。《魏书·术艺传》: “此(握槊)盖胡戏,近入中国。云胡王有弟一人,遇罪将杀之,弟从狱中为此戏以上之,意言孤则易死也,世宗以后,大盛于时。”参见“双陆”。

**【提■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印度河口西北的提勃儿(Daibul,今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一带,为古代著名贸易港所在,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提罗卢和国】(Djerrarah)古国名。亦译作罗和异国。故地一般以为在 波斯湾伊朗西部的阿巴丹附近。为古代西亚重要港口所在。据《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所述,其地有海上照明设备,指示航行方向。

【斯坦因】(Mark Aurelstein,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

1900 一 1916 年间三次深入我国新疆甘肃一带,为英国印度殖民政府进行非法测量和偷盗文物的活动。曾从敦煌窃走在石窟里珍藏了千余年的大量写经、古写本、佛教绘画和版画等,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著有《古代和阗》、《塞林提亚》、《亚洲腹地》、《在中亚古道上》等。

【斯宾国】(Ctesiphon)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底格里斯河左岸。公元一世纪时已同中国有交通关系,见《后汉书·西域传》。

**【斯调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斯里兰卡:一说为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南的一岛。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六卷引康泰《扶南土俗》和《南州异物志》等。又见《洛阳伽蓝记》第四卷。

【斯加里野国】(Sicilia)古国名。故地在今意大利西西里岛。其地有著名的火山,见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

【董琬】北魏时人。于太武帝太延三年(公元 437 年)被派和高明等出使西域,曾远至*乌孙破洛那(即*大宛改称)、者舌(故址在今苏联乌兹别克东部塔什干一带)诸国,并同附近十六国建立友好关系。琬等归国后曾对当时西域的地理和交通提出详细报告,见《北史·西域列传》。

【蒋哩闷】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井里位的旧译。昔为中国船舶在爪哇岛的泊所之一。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葡都丽家】葡萄牙的旧译,见《明史·外国列传》“佛郎机”条。《皇明象胥录》等书译作葡丽都家

**【葱岭】**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葱岭守捉】唐开元(713—741)中在故喝盘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 吉克自治县一带)置葱岭守捉,为安西戍所。当时戍边军队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各有使以领之。

【葱岭西回鹘】(鹘 hú)九世纪中回鹘西迁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葱岭西楚河一带。十世纪中联合葛逻禄等部建立黑汗军事政权。辖地包括今中亚新疆南部的部分地区。第一个可汗布格拉汗(?—993)开始接受伊斯兰教。十二世纪为西辽所灭。

【葛儿罕】西辽汗号。耶律大石约于 1131 年即皇帝位后,号葛儿罕, 意即“大汗”。亦作古儿汗或阔儿罕。

**【葛郎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爪哇省谏义里

(Kediri)一带。名见《元史·史弼列传》、《高兴列传》和《外国列传》“爪哇”条。

**【葛逻禄】**古族名。突厥族的一支。时居北庭西北,金山之阳(今新疆 准噶尔盆地)。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部落。唐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设阴山大漠玄池三都督府。天宝中(742—756),助回鹘争强,徒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庭干碎叶城。居民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和狩猎。开成五年(公元 840 年)回鹃为黠戛斯所破,其相■职等率十五部奔葛逻禄北宋初,葛逻禄回鹘等族共同建立了黑汗喀喇汗朝)。十二世纪末,曾臣属于西辽成吉思汗六年(1211 年),葛逻禄哈喇鲁)阿尔斯兰汗与阿力麻里俄柴儿蒙古成吉思汗以公主妻之。

**【葛葛僧祗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伯劳威斯群岛(BronwersIs.)中的一岛。古代海舶经此,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帽山】**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的韦岛。公元

十五世纪时东西方海舶经此,西来船只并以其山为陆标,见《瀛涯胜览》“南浡里国”、“锡兰国”、“榜葛刺国”等条。《郑和航图》也有此岛名。

【畴人传】(传 zhuàn)书名。包括我国从上古传说时代起到末止天文、数学家四百人(附录西人五十二人)的传记。初编阮元辑,续编罗士琳辑,三编诸可宝辑,四编黄钟骏辑,并附华世芳撰《近代畴人著述记》。 均系辑录古籍中有关史料编写而成。重要人物后附有评论。是研究我国天文、历法、数学史的重要工具书。

**【喇嘛教】**佛教的一支,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蒙古族等地区。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墀尊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公元八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公元九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传。延至公元十世纪后期,在吐蕃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扶植下, 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到复兴。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公元十三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扶植,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并将该教传入蒙古族等地区。主要教派有格鲁派(黄教)、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等。

【遏根陀国】(al-Iskandariyah)古地名。故址在今埃及亚历山大。古为地中海东南岸主要港口。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跋禄羯呫婆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部纳巴达河口的布罗奇附近。见《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地当海陆交通联系之处,为古代国际丝绢贸易的要港所在。《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所记拔飓国,亦当是。

**【黑岭】**古山名。指今阿富汗东部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一带山地而言, 见《大唐西域记》第一卷。

**【黑衣大食】**公元 750 年阿布尔·阿拨斯推翻倭马亚王朝而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因崇尚黑色得名。首都巴格达。在白衣大食绿衣大食脱离后,领土包括阿拉伯帝国的东方部分。《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称黑衣大食。公元八到九世纪,封建剥削加重,人民不断反抗,以巴贝克起义规模为最大。此后王朝日趋衰落。1055 年塞尔往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后灭亡。但哈里发的名义还延续到 1258 年。

**【景卢】**即“秦景宪”。

【景寺】时称景教的教堂为景寺。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净】(Adam)景教教士。波斯人,来中国后曾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撰《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曾参加佛经翻译工作。参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属*聂斯脱利派。太宗贞观九年(公元 635 年)该教教士阿罗本波斯中国,开始在长安(今西安)传教建寺:

后向其他各地发展。寺院先称波斯寺,后称大秦寺。德宗建中二年(公元 781

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 年)下诏禁止佛教流传,该教也遭波及,未几在中原地区中断。

【智光】(?—1435)僧人。本姓,字无隐山东武定州(治今山东惠民)人。洪武十七年(1384 年)曾奉明太祖命持国书和礼物至尼八刺国

(今尼泊尔)访问,永乐初再奉使前往,建立长期友好关系,见《明史·方伎列传》和《西域列传》“尼八刺国”条。

**【番舶】**亦作“蕃舶”、“夷舶”。中国旧时对外国来华互市船舶的通称。《新唐书·孔戮传》:“蕃舶泊步,有下碇税。”又《李勉传》“西南夷舶,岁至才四五”。《宋史·苏缄传》:“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 宋赵汝适《诸蕃志》中亦多番舶记载。后来也有称中国出洋商船为蕃舶的。

【傍佳施栏】 (Pangasinan)古国名。故地在今菲律宾吕宋岛仁牙因湾东岸一带。1406 年和 1408 年(明永乐四年和六年),其国王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1410 年(永乐八年)又遣使来访。名见《东西洋考》第九卷“东洋针路”条。《明史·外国列传》译作冯嘉施兰,有专条记述。

**【策算】**十七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讷皮尔(JohnNapier ,1050—1617) 发明的一种算筹计算法。末介绍到我国,也叫筹算,梅文鼎戴震曾加研究,戴震称为策算。策是用竹或木制成的,以五支为一组,拼拢进行乘、除、开方。每策正反面各分九格,每格斜分为二,个位数写于斜线下角,十位数写于斜线上角。第一策写一至九,第二策写第一策中各数的二倍的数, 第三到第九各策中,分别写第一策中各数的三倍至九倍的数,另有空策一支

(如右图)。梅文鼎改斜格为两半圆合一位格,比较目。后又将横策改为纵策,更为方便。

策算

【答摩支】西突厥扈从官名。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二卷。或以 为代的“挞马”和代的“探马赤”,皆与此名同出一源。

**【铺地锦】**亦称“写算”。原为流行于阿拉伯的一种古算法。十五世纪 传入中国。其法是,先画方格和斜线,记入数字进行计算,形如织锦,称为“铺地锦”。例如,467× 34,可用因乘图(如图)来解:上边横栏的三四是乘数。右边直行的四六七是被乘数。中间各方格斜划中的数字,是部分乘积,个位数写在斜线下角,十位数写在斜线上角。把同一斜线内各数相加, 逢到进位时,横栏进入前格,直行进入上格。图中同斜线内四、二、一相加为七,在斜线下边写七;其次六、二、八、二相加为十八,在直行相应格中写八,数一则进入上格与同斜线内一、二、一相加为五。如是自右起,依次写于下边及左边各格内,即得乘积一五八七八。

因乘图

**【锁纳儿港】**古港名。一译锁纳儿江。故址在今孟加拉国达卡东南的苏纳尔冈(Sonargoan)。中国船舶至榜葛刺国时经此,见《瀛涯胜览》和

《星槎胜览》“榜葛刺国”条。

【鲁迷】(Rūm)古国名。一般以为即*芦眉国的异译,指土耳其帝国。自公元 1524 年至 1554 年(明嘉靖三年至三十三年)曾五次遣使至中国,有友好往来。《明史·西域列传》有专条记述。

【鲁不鲁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约 1215—1270)法国人。济各会士。于 1253 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赴东方,向蒙古人宣传基督教义,偕同一教士自地中海东岸出发,经由黑海以达伏尔加河流域,谒见拔都父子。后更东行,到达喀拉和林附近,次年曾谒见蒙哥汗,并随大汗至喀拉和林。旋携大汗致路易九世书仍由陆路西归,过伏尔加河流域及里海西岸, 次年返抵地中海东岸,以行记寄呈路易九世复命。其行记为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及蒙古历史之重要史料。

【犍陀罗】 (Gāndhāra)又作乾陀罗或健驮逻。古印度地名,亦国名。相当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公元前四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后,希腊文化艺术曾影响这一地区。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遣僧人来此传布佛教,渐形成键陀罗式的佛教艺术。公元一世纪大月氏入主其地。公元二世纪初贵霜王国强盛时期,成为迦腻色迦王统治的中心;首都布路沙布罗(即富楼沙,今白沙瓦)当建于此时。后 贵霜势衰,又为■哒人(白匈奴)所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称犍陀罗“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

**【犍陀罗雕刻】**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个流派。公元一至六世纪盛行于犍陀罗。吸取古代希腊末期的雕刻手法,对东方雕刻艺术的发展曾有影响。

【粤海关】广州海关的旧称。1685 年(康熙二十四年)政府开放海禁后设立。1859 年(咸丰九年)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攫夺了粤海关的行政权,从此粤海关一直被帝国主义所把持,直到广州解放。

**【粤海关志】**书名。清梁廷枏著。三十卷。原书刊于道光年间,1935 年北京文殿阁又排印其一部分。叙述 1838 年(道光十八年)以前广东海关沿革、通商情况及行政制度,分为前代事实、口岸、设官、税则、禁令、兵卫、贡舶、市舶、行商、夷商等十四类,为研究鸦片战争前夕中外关系的重要著作。

【释】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后又用来泛指佛教。如:释教、释氏、释子、释典等。《高僧传·释道安》:“[东晋道安]以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命氏。”中国汉族僧尼称释,自此始。

**【释利防】**相传秦始皇时有外国沙门携带佛经前来中国,其中一人名释利防,曾谒见始皇。此说首见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第一卷,但南北朝以前未有人说过。

**【释迦方志】**佛教地志。二卷。代僧人道宣撰。多取材于《大唐西域 记》,略举其要,但亦有所补充。

【释迦牟尼】(Sākya-Muni,约前 565—前 486)佛教创始者。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ārtha),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板王的儿子。相传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经过六年苦行,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憍陈如等五人说苦、集、灭、道“四谛”以及正见等“八正道”,佛经称为“初转法轮”。其后四十五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 获得信众很多,都尊他为佛陀(Buddha,觉悟者)。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宗教。

**【蛮舶】**指古代航行东西方海上的外国船。《汉书·地理志》称为蛮夷贾船。《唐书·卢钧列传》云:“南海有蛮舶之利。”

【蛮夷邸】西汉时在首都长安城内槀街设蛮夷邸,接待邻族、邻国来的宾客。见《汉书·陈汤列传》及《三辅黄图》卷六。东汉首都亦有蛮夷邸, 见《后汉书·西域传》。

**【道荣】**一作道药北魏僧人。曾到西域等地礼拜佛迹,归后著传,通

称《道荣传》。原书已佚。《洛阳伽蓝记》曾引用其文。

【普兰迦尔宾】 (Giovanni de Piano Carpini,约 1182—1252)意大利人。方济各会会士。于 1245 年由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派往蒙古宣传教义,带有教皇致蒙古汗书,自法国里昂出发,经布累斯劳(Breslau,今波兰弗罗茨瓦夫)、基辅等地,次年抵伏尔加河旁之拔都帐,更东行,到达喀拉和林附近,与同行诸教士谒见贵由汗。旋携贵由汗答书仍由陆路西归,次年返抵欧洲向教皇复命。此行对于传教工作并无具体收获,然其行记为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及蒙古历史之重要史料。

**【富浪】**古地名。即今欧洲。自公元第八世纪起,法兰克族强大,波斯人即以其名称呼全为 Farang。时译作富浪,亦作发郎佛郎

【窝阔台汗国】(汗 hán)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领有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方。建都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居民从事游牧。窝阔台海都忽必烈争夺帝位失败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并入察合台汗国

【谢】贵霜副王名。公元 90 年(东汉永元二年)时,贵霜王国势力盛大,曾率兵七万人过葱岭进攻班超,为所破,后与东汉建立友好关系。

【谢清高】 ( 1765—1821)清嘉应州(治今广东梅州市金盘堡人。十八岁随外商海舶出洋,遍历各国,习其语言,记其岛屿、城寨、风俗和物产等。航海十四年返国,后以两目失明,流寓澳门,为通译以自给。今传世的*《海录》一书,即由清高以所阅历和传闻的海外诸国事口述而成。

**【敦煌】**县名。在甘肃省西部、党河流域,邻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兰新铁路经过北境。置县。中叶后属吐蕃西夏,县废。复置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为甘肃省重要棉花产区,并盛产小麦、谷子和瓜果。畜牧业也较发达。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 25 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牙泉名胜;城西北有玉门关,西南有阳关遗址。

**【敦煌石窟】**我国著名的石窟。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一般指莫高窟

【裕尔】(Henry Yule, 1820—1889)英国人。生于苏格兰。1840 年至印度,任军事工程官等职,并在印度各地旅行。退职后漫游欧洲,于 1875 年返伦敦。主要著作有《东域记程录丛》和《马可·波罗行记译注》等,并曾与布纳尔(A.C.Burnell)合编《英印俗语辞典》。

【禄兀】(Angkor)古城名。故址在今柬埔寨吴哥。为*真腊的都城。名见《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元周达观元贞二年(1296 年)曾至其地,在所著《真腊风土记》中记述其情况颇详。

**【禄郫江】**古水名。亦作禄卑江丽水。一般以为即今伊洛瓦底江,是南诏人今缅甸主要通道之一。见唐樊绰《蛮书》第二卷和《南诏德化碑》等。

**【港脚】**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印度的*散商。指十七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得东印度公司许可到中国广州等口岸贸易的商人。英文称之为 coun- trymerchant(亦译“近邻商人”或“乡下商人”),中国人称之为港脚商人或散商,称其船为港脚船。港脚疑即 country 一词的音译。因其多来自印度,港脚后又转指印度地区或印度商人。

**【渤泥国】**也叫勃泥浡尼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古国。十世纪起即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使节、商人往来不绝。1405 年(明永乐三年),国

麻那惹加那曾率家属来中国访问,1408 年到南京,旋即病死,遵照国王的遗嘱,王朝以王礼葬于南京安德门外。

**【渤盆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东南部,当南海爪哇海要冲,位置重要。名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之盆盆洲或亦即此。《宋史·真宗本纪》译作蒲婆国;《岛夷志略》译作蒲奔,有专条记述。《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称爪哇海莆奔大海,其名即因此国而得。

**【遐来物】**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北的卡里摩爪哇群岛(Karimunjawa Is.),遣来物为 Ka- rimun 的对音;或以为当在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的米那哈撒半岛(Mi- nahassaPen.),遐来物为其东北部一山 Klabat 的音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媚丽居】**古地名。故址在今缅甸萨尔温江毛淡棉对岸的比鲁君岛媚丽居即此岛名 Bilugyun 的对音。名见清谢清高《海录》“乌土国”条。

**【登牙依】**古地名。即今马来西亚马来亚丁加奴。名见《诸蕃志》卷上。

《岛夷志略》译作“丁家庐”。《元史·外国列传》译作“丁呵儿”。《郑和航海图》译作“丁加下路”。《海录》译作“丁咖罗”。

**【登流眉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洛坤附近。名见《岭外代答》第二卷。《宋史·外国列传》所记咸平四年(1001 年)遣使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丹眉流国(据《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应作丹流眉),即指其地。《诸蕃志》的单马令国和《岛夷志略》的丹马令国, 亦即此国。

**【弼琶罗(囉)国】**古国名。拨拔力国的异译。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弼斯罗(囉)国】 (al-Basrah)古地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为古代波斯湾主要港口所在。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碎叶(葉)】**释文见“历史地理”类“碎叶①”。

**【零丁洋】**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赖麦锡】 (Giambattista Ramusio,1485—1557)意大利地理学者。生于特雷维佐。纂有《游记丛书》,其中所收《马可·波罗行纪》为此行纪主要传本之一。卷首并附有序言,记录波斯商人哈只穆罕默德( Hajji Mahomed)的谈话,为研究十六世纪中期中西陆上交通的重要参考资料。

**【摄摩腾】**即“迦叶摩腾”。

**【蓬丰(豐)】**古国名。即今马来西亚马来亚彭亨。名见《诸蕃志》卷上。《岛夷志略》译作彭坑,有专条记述。以后,始有今泽名彭亨,据

《明史·外国列传》记载,曾于 1378 年(明洪武十一年)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海录》译作邦项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书名。亦称《浙江图书馆丛书》。近人丁谦撰。1915 年刊行。分两集,第一集计十七种,三十五卷,第二集计十三种,三十四卷,皆为考证我国历代边疆地理及西域地理的著作。

**【蒙奇】**古国名。东汉永元三年(公元 91 年)班超西域都护后,和东汉建立交通关系。或以为即当时安息国家东部 Margiana 地区(相当今苏联土库曼东南部马里附近一带)的音译。

**【蒙古四大汗国】**即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成吉思汗西征(1219—1224 年)后,把所征服地区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朮赤

察合台窝阔台为封地(蒙语“兀鲁思”),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蒙哥汗命其弟旭烈兀西征伊朗各地,又建立了伊儿汗国。这些封地初为蒙古统一政权管辖下的组成部分,后分别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十四到十五世纪间,各汗国在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相互兼并的战争中先后灭亡。

【蓝无里国】(无 mó)(Lamuri)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中世纪时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1292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西行后,曾到其地。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郑和曾数次奉使前往访问。名见《诸蕃志》,有专条记述。《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译作蓝里。《岛夷志略》译作喃噬哩,《瀛涯胜览》译作南浡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南渤利南巫里,均列专条。

**【蓝毗尼园】**即“临儿国”。

**【蓝帽回回】**古代对移居中国的犹太人的称呼。北宋徽宗年间(十二世纪初叶)从印度孟买地区移居中国开封。信犹太教(当时称一赐乐业教或挑筋教)。因其习惯与回回有某些相似之处,而缠头又用蓝布,故名。代起, 渐与汉人融合。

【蒲甘】(Pagan)缅甸中部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敏建西南。十一世纪中至十三世纪末叶,曾为蒲甘王朝都城。历代君王,醉心佛教,多建佛塔。最盛时,佛塔约一万三千余座,号称四百万宝塔城。现存五千余,半已颓坏。式样多种,庄严富丽,尤以阿难陀塔最为著名。富有历史及考古价值。1975 年大部佛塔又遭地震破坏。

**【蒲陶】**植物名。即“葡萄”。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蒲陶种是使从大宛(在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采归。

**【蒲梢】**古代良马名。《史记·乐书》:“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四骏马名也。”亦作“蒲捎”。元稹《江边》诗:“高门受车辙,华厩称蒲捎。”

【蒲寿庚】宋元之际人。原籍阿拉伯,一说为占城人。居泉州(今属福建)。拥有大量海船,为沿海地方势力首领,末任提举市舶三十年。兵南下时投降。至元十五年(1278 年)被任为福建行省尚书左丞,招东南亚各国商人,恢复沿海贸易。

**【蒲哩噜】**古地名。见《诸蕃志》卷上。故址有二说:(1)即《岛夷志略》三岛条的蒲里咾,在今菲律宾吕宋岛东的波利略岛。(2)即《岛夷志略》有专条的麻里噜,故址在今吕宋岛马尼拉。一般以为古代中国商船通航之处,当在吕宋岛西岸一带,故以第二说较为适合。

**【蒲端国】**古国名。今菲律宾班乃岛西岸和棉兰老岛北岸都有武端

(Bu-tuan)地名,与蒲端为近音,惟位置以前者较为适合,或以为即中国古籍所载的蒲端故地所在。1003 年(宋咸平六年)曾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次年又遣使前来访问,见《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和《宋史·真宗本纪》。

《诸蕃志》蒲甘国条将蒲端遣使事误为蒲甘,后人或亦因此误认为蒲端国故地位于今缅甸中部。

**【蒲甘王朝】**1044—1287 年缅甸封建王朝。阿罗隆多创立。都城蒲甘, 疆域包括今缅甸掸邦外大部分地区。统治期间,农业发展,对外贸易兴起, 小乘佛教开始传入,巴利文(佛经用语)逐渐流通。建造佛寺佛塔甚多,人

民负担苛重。后为掸邦统治所代替。蒲甘王朝中国往来密切,《宋史·蒲甘传》和《元史·缅国传》均有记载。

**【蒲甘缅王城】**古城名。故址在今缅甸敏建西南伊洛瓦底江畔。为缅甸蒲甘王朝都城所在。古代从云南缅甸入海交通线经此。据《新元史·外国列传》缅国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太公城马来城安正国城并称为缅中五城

【歇立】(Ely )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西岸喀拉拉邦坎纳诺尔

(Cannano- re)附近。名见《郑和航海图》。其古城已不存在,但邻近有一山,仍用此名。旁有一河,河口既宽且深,为古代东西方船舶的泊所。1292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中国西行后,曾至其地,并在行纪中述及中国和他国船舶每岁夏季来此进行贸易,特别指出中国船舶所用的木锚很大,能抗御大风雨。1498 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初次到达印度大陆时,望见的即歇立山(Monted’E1y,今图作 MonteDelly)。

【遣使会】 (Congrégation de1a Mis- sion)天主教修会之一。十七世纪法国味增爵(Vincent de Pau1.1581—1660)所创。起初仅派遣会士深入法国农村,随着法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后又大量派往拉美各地进行活动。十八世纪末进入中国

**【詹卑】**①古国名。一译占卑。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占碑一带。1079 年(宋元丰二年)曾遣使来中国访问,见《岭外代答》第二卷“三佛齐国”条,当时詹卑似为三佛齐国之属国。②据《宋史·外国列传》和《明史·外国列传》三佛齐条所载,“詹卑”为三佛齐王号。近人考证三佛齐国约在十三世纪前期已自巴林冯迁都詹卑,王号“詹卑”,或由于此。

【解忧公主】(前 120—前 49)即刘解忧西汉楚王戊之孙女。太初

(前 104—前 101)武帝以为公主,嫁乌孙昆弥(王)。王死,从乌孙俗,嫁肥王,生三男二女。次子后为莎车王,长女为龟兹绛宾妻。肥王死,又嫁狂王狂王死,立公主长子元贵靡乌孙大昆弥。以后公主孙星靡、曾孙雌栗弥等相继为大昆弥。公主曾使侍者冯嫽节,行赏赐于西域各地。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汉宣帝迎公主回京。后二年死。

【鹏茄罗(曪)国】(Bangāla)古国名。一译西天鹏茄罗(囉)国。故地在今孟加拉国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位于恒河下游,当东西交通要冲, 公元十五世纪前期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名见《诸蕃志》。《岛夷志略》译作朋加刺,《明史·外国列传》译作榜葛刺,《海录》译作明呀喇,均有专条。

**【锡兰山】**即今斯里兰卡时亦称锡兰山国锡兰山,见《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

**【锡哩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的望加丽一带。或以为在此岛东北岸的实格里一带,今仍为交通要冲,有铁路公路可通。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嘿利】 (Sūlika)古地区名。东晋时译作修利译作嘿利。或以为即后汉时之栗弋(“栗”疑“粟”之误),时之粟弋北朝时之粟特。据《大唐西域记》第一卷所述,其地东起素叶水城(故址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城[Tos- Kak]附近),西至羯霜那国(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东南部沙赫里夏勃兹[Ⅲaxpи- caб3]附近)。人民善于经商,对古代东西方经济及文化交流曾起重要作用。唐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设濛池都护府

后,此一地区皆在安西都护府辖境内。古代嘿利语(亦称*栗特语)文字近年业已发见。

**【慈恩寺】**在陕西西安市南郊(本无漏寺故址)。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高宗作太子时为母文德皇后所建,故以“慈恩”为名。寺内另建翻经院,玄奘曾住此八年,专门翻译经、论。有大雁塔,即玄奘倡议所建, 用以收藏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其后玄奘门人窥基,继续在慈思寺弘扬法相唯识之学,开创宗派,因称慈恩宗。建国后大雁塔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塞琉西王国】**一译“塞琉古王国”。亚洲西部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12 年马其顿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一世(Seleu- kosl)所建。公元前 301 年易普斯战役后,领有西起小亚细亚叙利亚,东达伊朗高原东部的广大地区。都城有二: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Seleukia)与奥伦特河畔的安条克。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安息帕提亚)相继独立,版图缩小。安提奥克三世在位时(前 223—前 187),再度扩张。公元前 190 年为罗马所败。后国势转衰,仅占据叙利亚一带。公元前 64 年亡于罗马塞琉西王国又名叙利亚王国,通常认为即中国史籍中的条支

**【裸人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尼科巴群岛。为古代船舶自马六甲海峡印度斯里兰卡航程中的重要泊所。僧人义净时,曾于公元 672 年(咸亨三年)经此,并著录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译作那罗稽罗洲(Nārikira)。

**【福建市舶提举司志】**书名。一卷。明高岐编辑。嘉靖三十三年

(1554 年)任福建市舶提举司提举,莅任后根据档案遗文和耇老所述,辑成此书。有建置、沿革、官职、吏役、庆贺、署舍、公养、属役、官氏、宾贡、贡物、考异和艺文共十三篇,篇首均有按语。此书对福建市舶司建置沿革、历任提举姓名和市舶司职掌等叙述较详,可供参考。据后序所记,成书时约在嘉靖三十四年。原书流传不广,1939 年根据旧写本出版排印本。

**【溜山国】**古国名。故地在今马尔代夫。都城在官瑞溜官屿溜,即《岛夷志略》的*北溜明永乐十年(1412 年)和宣德五年(1430 年),郑和曾二次奉使至其国访问,其王亦曾遣使回访。《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星槎胜览》译作“溜洋国”。

**【满者伯夷】**见“麻喏巴歇国”。

【满剌加国】(Malacca)十四至十六世纪马来亚封建王国。约在今马 六甲州。十五世纪初拜里迷苏剌(Parame svara)统治时期,与中国有友好往来,数度来中国访问,郑和出使也屡至其国。曾控制海上贸易,并将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尼西亚。苏丹玛末德(Mahmud)统治时代(1488—1511)击败暹罗,势力扩张。1511 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时衰亡。

**【新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在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有时也把新教称为“耶稣教”。是十六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的统称。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在西方一般称“抗罗宗”或“抗议宗”。“抗议宗”一词,源出德文 Protestanten,最初指在 1529 年德意志帝国会议中对恢复天主教特权的决议案提出抗议的新教诸侯及城市代表,后成为新教各宗派的共同称谓。新教对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作了一些删除,例如,不承认“炼狱”(亦称“涤罪

所”),不承认“变体论”(即认为弥撒仪式中经神父“祝圣”后的饼和酒“真正”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反对尊马利亚为“圣母”等。主要宗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会、公理会、卫理公会等。长期以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利用新教作为侵略工具。主要分布于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

**【新埠】**也叫布路槟榔(Pulau Pe-nang)或槟榔士。即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的槟榔屿。1786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侵占其地后,开辟商埠,故当时称为新埠。为马六甲海峡北端的主要港口。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新道】三国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见《三国志》第三十卷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东起*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中经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西达龟兹(今新疆库车),和*中道相合,西通葱岭一带。

**【新头河】**古水名。即今印度河。“新头”是梵文 Sindhu 的音译,义为“河”。名见《佛国记》和《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等。

**【新当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西部杜连河南岸的新当

(Sintang)一带。公元十八世纪已有华侨在此贸易耕种,或以淘金沙钻石为业。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新拖国】**古国名。一译孙他。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其地有大港,水陆交通便利。《诸蕃志》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爪哇” 条译作“孙剌”。《明史·外国列传》“爪哇”条译作“顺塔”。

【新柯沙里国】(Singasarl)1222—1292 年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王国, 创立者庚安洛(Ken Angrok)。首都新柯沙里(位今玛琅北部)。在葛达那加拉(Ker-tanagara)统治时期(1268—1292),势力超过苏门答腊*室利佛逝国,领土达加里曼丹西北,摩鹿加地区,马来半岛彭亨新加坡等地。1293年与中国元世祖发生战争时,为其婿罗登·必阇耶(Ra-den Widjaja)所建*麻喏巴歇国所代。

【缚达城】(Baghdād)古城名。即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其地曾为大食国茂门王(哈里发)的都城(762—1258),《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所载海陆行程以此为终点。

**【碟里】**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岸日里河

(De- 1iR.)下游一带。1405 年(明永乐三年)曾遣使随爪哇国使臣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慕阇】时称摩尼教法师为慕阇。见《册府元龟》第九百七十一卷。

**【歌营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南端,或以为在今马来半岛南部,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卷引《南州异物志》。据《洛阳伽蓝记》第四卷所述,其地于北魏时始通中国。亦作加营

【斡鲁朵】成吉思汗之孙,朮赤长子。又译鄂尔达。自以才能不及弟拔都,让位给他。窝阔台汗七年至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35—1244)从拔都西征,深入东欧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分以东方锡尔河以北地,其帐用白色,称白帐汗

【榜葛剌国】(Bengala)古国名。即《诸蕃志》所述的鹏茄罗(囉)国。1408 年(明永乐六年)曾遣使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中国也曾遣使回访。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

【毾◻】毛毯。《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又有细布、好毾◻。”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杜笃《边论》,毾◻前汉时当已传入中国

【噉密莫末腻】大食哈里发所用称号。《唐书·西戎列传》载大食噉密莫末腻于公元 651 年(唐永徽二年)派使者来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一般认为系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噉密莫末腻或作豃密莫末腻,也译作黑密牟尼暮门茂门王,皆系 Amīr al-Mu’minīn 的音译,义为“信仰者的领袖”。

【裴矩】(?—627)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弘大文帝时任民部侍郎等职。炀帝时在张掖主管西域互市,采访 429 西域政教、风俗、山川、交通、物产等,著《西域图记》三卷,叙四十四国事(今佚)。并导使西域各族首领入朝。宇文化及称帝时,任尚书右仆射。化及失败,他被窦建德任用,制定朝仪。建德败后降,宫至民部尚书。

【裴哥罗梯】(Francesco Baldueci Pe- golotti)意大利商人、著作家。曾在佛罗伦萨安特卫普塞浦路斯等地经商。公元 1335 年至 1343 年间,曾编著《各国商业志》(Libro di divisamenti di paesi edimisuridi mercatanzie ed’altre cose bisognevoli disaPere a’merca- tanti), 此书后改称《通商指南》(Pratica della mercatura),涉及地域东至中国, 西至英国,范围甚广,其前三章记述十四世纪时从欧洲中国的道路、重要城市和其进出口货物以及度量衡制度等,可供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和贸易情况的参考。

**【箜篌】**一作“空侯”、“坎侯”。古拨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卧箜篌传为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见应劭《风俗通》)。据《通典》:“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竖箜篌为竖琴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旧唐书·音乐志》:“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又有凤首箜篌,属竖箜篌之一种。

竖箜篌

【僮仆(僕)都尉】匈奴官名。约置于汉武帝末。统治匈奴西域的属国,管理贡赋,视西域人民为“僮仆”。常驻地在今焉耆尉犁一带。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匈奴日逐王,此官废。

【僧衹】(1)古地名。一作僧祗。故址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吉打附近。据《隋书·南蛮列传》所记,其地是*赤土国的都城。(2)波斯文 zangi 的音译,或以为泛指南海各地的种族,或以为专指非洲东岸的黑种人。名见

《唐书·南蛮列传》“诃陵国”条。亦译作僧耆层期等。

**【僧加刺】**即师子国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异译亦作僧 伽罗僧诃罗僧迦刺

**【僧急里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岸柯钦(Cochin)西北的克兰加 努尔(Cranganore)。1286 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元史·外国列传》附“马八儿等国”条。

【宗合台汗国】(汗 hán)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仅占有西辽旧地。十四世纪初年,合并了窝阔台的封地,遂兼有天山南北路及阿姆河以东地方,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居民以农业为主, 部分地区兼营牧业。后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在 1370 年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东部分裂为若干小国,先后灭亡。

【赛拉】(Sera)古代罗马人称*赛里斯国的首都为赛拉

**【赛里斯】**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赛里斯国(Serice),居民为 赛里斯人(Seres)。赛里斯国意即丝国,当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丝绸而得名。

【赛林达】(Serinda)古地名。公元第六世纪前期,东罗马史藉中称中国西北部即今新疆一带为赛林达

【赛典赤·瞻思丁】(1211—1279)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 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修昆明六河,发展生产,立驿站, 设州县,加强了云南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骠国】**古代缅甸骠人(后同化于缅人)在今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带所建的国家,《大唐西域记》称其都城为室利差■罗(Criksetra)。《新唐书》、

《旧唐书》谓其所属有二百九十八个部落、九个城镇和十八个属国。公元 802 年(唐贞元十七年)王太子舒难陀曾率乐队和舞蹈家来长安表演,白居易

《骠国乐》以纪其事。

【熊三拔】(Sabbathino de Ursis, 1575—1620)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来中国,随利玛窦学习汉语,成为他的重要助手。后协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行星说,并测量北京经度,制造取水蓄水诸器。四十四年(1616 年)礼部侍郎沈◻奏请禁教,他被逐至澳门。著有《泰西水法》、《简平仪说》、《表度说》等。

**【翠蓝山】**古岛屿名。即今尼科巴群岛。为古代东方船舶赴斯里兰卡印度航线所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述的裸人国,或以为其故地即在此处。代载籍作翠蓝山翠蓝屿翠蓝岛。《瀛涯胜览》亦作“裸形国”。《海录》译作“呢咕吧拉”,有专条记述。

**【慧超】**一作惠超新罗僧人。幼年来中国,不久航海至天竺,遍诣佛迹,遂取陆道于公元 727 年(唐开元十五年)还至中国。780 年(建中元年) 后卒。撰有*《往五天竺国传》三卷。

**【覩货逻】**即吐火罗。《大唐西域记》第一卷译作覩货逻

**【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 Cīnis-thāna,在佛教经籍中译作震旦东晋帛尸棃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第六卷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即此。异译亦作振旦真丹等。或以为此名与*支那皆为秦国的“秦”字的对音。参见“秦人”。

【横吹曲】(曲 qǔ)乐府歌曲名。用于军中。乐器有鼓、角。汉武帝时从西域传人,协律都尉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乐曲一章称一解)。魏晋以后传世者有《黄鹄》、《陇头》等十曲,后人又加上《关山月》、《洛 阳道》等八曲。现存歌词都是魏晋以来文人的作品。南北朝时又有《鼓角横吹曲》。

【撒那威】(Sīrāf)古港名。故址在今伊朗波斯湾沿岸省塔黑里。公元十主十二世纪时,为波斯湾主要贸易港,东西方船舶会聚于此。名见元吴鉴《清净寺记》。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大食”条译作思莲

【撒马尔罕】(Cамаркани)苏联乌兹别克中部城市,撒马尔罕州首府。在泽拉夫善河(зеpавшан)谷地。人口 31.2 万(1977 年)。公元前四世纪见于记载。1924—1930 年曾为乌兹别克首都。陆运交通枢纽。工业以轧棉、丝毛纺织、制革、瓷器、食品加工为主。没有高等院校和博物馆。附近十四至十七世纪清真寺、陵墓建筑古迹甚多。中国《明史》译作撒马儿罕

【蕃长】(fān zhǎng)一称“都蕃长”。时在广州外侨聚居的*蕃坊,置蕃长掌营公务,并负招徕外商之责,就外侨中选充。名见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和宋朱或《萍洲可谈》第二卷。

【蕃坊】 (fān—)亦称“蕃巷”。唐宋时外商在中国聚居的场所。自以后,中国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外国商人到广州扬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通商的很多。其聚居之所,称为蕃坊。宋朱或《萍洲可谈》卷二:“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

【蕃客】(fān—)时称大食波斯等国来的商人、旅客为蕃客。见《隋书·裴矩列传》和《全唐文》第七十五卷“大和八年疾愈德音”。

【暹国】(Siam)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宋加洛一带。为泰族速古台王朝所建。名始见于《宋史·陈宜中列传》。据《元史》记载,自 1292 年(

至元二十九年)至 1323 年(元至治三年)同中国通使,有友好关系。《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暹罗国】泰国旧名。首见于周达观《莫腊风土记》。旧分罗斛两国,十四世纪中叶,两国合并,称暹罗国

【黎代国】(Lide)占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以东一带。同*花面国接界。公元十五世纪前期(明永乐中)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瀛涯胜览》有专条记述。《明史·外国列传》译作黎伐,伐当系代之误。

**【澳门】**在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87 年(光绪十三年)进行强占。

**【羯鼓】**古击乐器。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 间。据《羯鼓录》,其制“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故又名“两杖鼓”。

**【羯荼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吉打和其北部地区。为马六甲海峡北端重要港口,也是古代横越马来半岛陆道要冲。东西方贸易的货物,常在此转运。公元第七世纪后期,中国僧人义净访问印度时, 来回航均经此。名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诸蕃志》“南毗”条和《岛夷志略》“重迦罗”条译作“吉陀”。

【羯陵伽】 (Kalinga)一作羯餕伽印度古国。相当今奥里萨邦

(Orissa)。都城弹陀普罗(Dantapura)。早期史迹已不可考。公元前 261 年为孔雀王朝阿育王所灭,并入摩揭陀版图。公元前三世纪末重获独立。公元二世纪中叶迦罗毗罗王(Khāravela)在位时,国势强盛;曾远征摩揭陀安度罗等国。后转衰。七世纪玄奘旅居印度时,羯陵伽人烟稀少,已呈荒凉。

【摩尼】(Mani,约 216—约 276)一译牟尼。*摩尼教的创始人。波斯人。约在二十五或三十岁时宣布自己的新教义。吸取*袄教、*基督教、*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一些思想资料,宣传善恶二元论,自称为最后的“先知”。被波斯萨波尔一世放逐,旅行于东方各地,传说曾到过印度北部和中国西部。约公元 270 年冒险回国,受波斯巴拉姆一世(Bahrām I )迫害,约 276年被处死。但死后摩尼教仍广泛传布。

**【摩咄】**古代突厥语称译人为“摩咄”。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二卷。

**【摩尼师】**即摩尼教法师。见《唐会要》第四十九卷。

**【摩尼教】**波斯人摩尼在公元三世纪创立的宗教。吸收*袄教、*基督教、

*佛教以及诺斯替教派的一些思想资料而形成自己的教义。宣传善恶二元论: 以光明与黑暗为善与恶的本原,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对立,善人死后可获幸福,而恶人则须堕地狱。摩尼死后,其教义迅速传至北非南欧亚洲的一些其他国家,部分教义曾被西方基督教的有些异端教派吸取并改制使用。公元七世纪末传入中国,也叫明教、末尼教、明尊教。公元九世纪初,在洛阳太原敕建摩尼寺。后被严禁,但仍秘密流传,并曾被一些农民起义用作组织形式,其中最著者为公元 920 年的母乙起义和 1120 年的方腊起义。摩尼教残经曾在敦煌发现,已刊于《敦煌石室遗书》中。

**【摩邻国】**古国名。故地有数说:或以为在今北非洲摩洛哥一带;或以 为即代记载中的*麻林;或以为在今巴基斯坦西部和伊朗东部俾路支沿海的马克兰(Kekran)一带。名见《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引杜环《经行记》。

【摩揭陀】(Magadbe)古印度的奴隶制国家。在今比哈尔邦南部。公元前七到六世纪兴起。初都*王舍城,后迁至*华氏城。公元前四到二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国势强盛,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并成为早期佛教的中心。公元前二世纪势渐衰。随后贵霜王国领有印度北部广大地区。公元四世纪后笈多王朝时代,摩揭陀仍为印度强国。五世纪■哒人入侵,国土分裂。作为佛教圣地,中国僧人赴印度旅行,如法显玄奘等,均曾到此。

【摩罗游国】(Malayu)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岸占碑附近。公元 644 年(唐贞观十八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见《册府元龟》第九百七十卷和《新唐书·西域列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著录的末罗瑜国,为其异译。

【摩腊婆国】(Malava)古国名。亦称南罗罗。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中央邦马尔瓦(Malwa)地区。玄奘曾到此。据《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记载,其国境甚大,和*摩揭陀并为两大学术中心。宋赵汝适《诸蕃志》译作“麻罗华”,有专条记述。《宋史·外国列传》“天竺”条译作“摩罗尾”。

【摩诃瞻波国】(Mahāchampā)即*占城占城原名占婆(Champa),

《大唐西域记》第十卷译作摩诃瞻波,义为“大瞻波”,以区别于古代立国印度半岛东北部的瞻波

**【燕乐】**一作“宴乐”、“讌乐”。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官》,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俗乐,以别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隋唐时期,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 统称为“燕乐”(见杜佑《通典》卷 146《坐部伎》篇),曾盛极一时,获得高度发展。宋沈括把含有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成分的汉族民间音乐“清乐” 称为“燕乐”(见《梦溪笔谈·乐律》)。随着民间音乐的演变,各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时有相和歌、百戏等,时有歌曲、舞曲(包括大曲、法曲)、戏弄等,代以来有杂剧、传奇等。

**【默伽猎国】**古国名。故地在今摩洛哥。《诸蕃志》有专条记述。默伽 猎或以为是阿拉伯文 al-Maghrib al-Aqsa 的对音。《岭外代答》第三卷“航海外夷”条著录的默伽国,可能是传写时脱“猎”字,或即指此国。

**【碧野】**阿垃伯文 al-Qāhirah 的对音,意为得胜。古城名。故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建于公元 969 年。中世纪时与中国有交通关系。名见宋赵汝

《诸蕃志》卷上“勿斯里国”条。

**【穆民】**阿拉伯文 Mu’min 的音译,原意为“信徒”。习惯上专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与穆斯林同义。

【穆护】时称袄教传教士为“穆护”。见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

**【穆斯林】**阿拉伯文 Muslim 的音译,意为“顺从者”。指顺从安拉的人。伊斯兰教徒的通称。

【穆天子传】(传 zhuān)代从战国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或以为其中保存有若干古代中西交通史料,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其中记穆王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部分,较有小说意味。

【穆罕默德】(Muhammad,约 570—632)中国古代史书曾译为摩诃末马哈麻谟罕摹德等。伊斯兰教创立人。出身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母早亡,自幼受伯父艾卜·培利卜(AbūTalib)抚养。早年随商队到过叙利亚等地,后为麦加贵族富孀赫蒂彻经商,二十五岁与其结婚, 因而富有。当时阿拉伯半岛盛行多神崇拜,各部落间战争连绵不断,由于东西商路改道,社会经济日趋衰落,要求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 成为各部落的共同愿望。他受流行于半岛上的一神教思想包括“哈尼夫”(Han īf,意为“正统的”)运动的影响,于四十岁时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是 “最后的先知”,在麦加开始创传以信仰一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号召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并提出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主张。后因遭到当地信仰多神的古莱什(Quraish)部落贵族、富商的反对和迫害,穆罕默德令信徒分批迁往麦地那。传教第十三年(公元 622 年),他本人也同挚友艾卜·伯克尔秘密出走麦地那,在当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继续传教,组织武装,在建立和巩固政教合一的政权过程中,不断与麦地那犹太教徒和麦加古莱什贵族争战。公元 630 年占领麦加麦加贵族商人妥协,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穆罕默德则承认麦加贵族在宗教和经济上的既得利益, 清除了多神教徒敬神献祭的古庙“克尔白”石殿中的偶像,将该殿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次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大多接受伊斯兰教,该教遂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整个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公元 632 年,穆罕默德死于麦地那,并葬在那里。

【辩机】僧人。年少能文,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玄奘长安开始译经,辩机参加其事。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即由玄奘撰述,辩机缀辑。贞观末以罪被诛。

**【戴燕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西部杜连河北岸的塔扬

(Tayan)一带。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罽宾】(Kasmira)古西域国名。所指地域因时代而异。代在今喀 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都循鲜城南北朝善见城,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附近)。隋唐两代则位于阿富汗东北一带。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金银铜锡器物,制作精巧。罽宾亦佛教大乘派发源地。代以后有许多僧人来中国传教译经。代称箇失密,或作迦湿弥罗,即克什米尔一名的古译。

【罽宾乌弋山离道】时自皮山国(今新疆皮山)向西南通往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和乌戈山离(今阿富汗西部一带)两国的交通路,称为罽宾乌戈山离道。见《汉书·西域传》。

**【霤里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寥内群岛。位置重要,自古为 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十八世纪后期,其地已有不少华侨。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藤田丰八】 (1869—1929)日本人。字剑峰。1895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1897—1912 年间曾在中国居留。归国后曾任早稻田大学及东京帝国大学等校教授。主要撰述有《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岛夷志略校注》、《东西交涉史之研究》等书。

【瞿昙】(Gautama)梵文乔答摩的另一音译。古代天竺人的姓,如代来中国的天文学者瞿昙罗瞿昙悉达等皆为此姓的天竺人。旧时因释迦牟尼瞿昙,故常以瞿昙代表释迦牟尼

**【瞻波】**①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东部恒河南岸的巴加尔普尔一带。晋 法显唐玄奘曾到此访问,见《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异译亦作“占波”。②占婆的异译。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译作“瞻波”。

**【黠戛斯】**古族名。坚昆魏晋间称结骨黠戛斯。主要在今叶尼塞河上游流域。从事畜牧,兼营农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 叶尼塞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内附,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

燕然都护府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后,曾受东突厥回鹘的统治。

五年(公元 840 年),黠戛斯回鹘大中元年(公元 847 年),封其

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大顺元年(公元 890 年),助李克用叛乱。约十至十二世纪,大量黠戛斯人移至天山西部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为今日我国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

**【鹰洋】**亦称“墨洋”或“墨银”。旧时墨西哥的银元。汉语“鹰”与“英”同音,故一般亦写为“英洋”。币面图案为一鹰(墨西哥国徽)。1821 年墨西哥独立,停铸西班牙本洋,1823 年开始铸造鹰洋。流通于南美洲北美洲日本东南亚各国。鸦片战争后,大量流入中国。1905 年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铸鹰洋,来源断绝,在中国市场上渐为自铸的银元所代替。

**【瀛涯胜览】**书名。明马欢撰(一说与郭崇礼合撰)。永乐宣德间, 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以通译随行,遍历诸国,归志其事,撰成此书。前有永乐十四年(1416 年)自序,其后曾加修订。所记共二十国,附有纪行诗。叙事详赅,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根据现存版本,予以校注。

**【氍毹】**毛织的地毯。《广韵·十虞》“氍”下引《风俗通》:“织毛褥谓之氍毹。”《三辅黄图·未央宫》:“规地以罽宾氍毹。“古乐府《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罽宾,古西域国名,位于今克什米尔一带,手工业以产毛织品著名。约在西汉时,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已见使用罽宾氍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