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运河】见“江南河”。

**【涡阳】**郡、古县名。北魏置郡,东魏置县。治所即今安徽蒙城东魏改郡名为南谯改县名为肥水。因地处北朝边境,且近南重镇寿春, 南北双方往往争战于此。

**【涅阳】**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因位于涅水(今赵河)北岸得名。初改名课阳唐贞观初废。西晋永嘉年间,王如领导流入起义,大败杜蕤于此。

**【海门】**①古镇名。故址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时自岭南安南 皆由此进。咸通四年(公元 863 年)安南南诏所攻陷,置行交州并移安南都护府于此。六年,高骈即以此为根据地进复安南。②古县名。五代周显德五年(公元 958 年)置。治东洲镇,在今江苏启东东北。末以后县境渐圮于海,县治逐步西移。明正德中寄治通州余中场(今海门东北),嘉靖中又徒金沙场(今南通),后又记于海。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省县入州。③厅名。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割通州崇明县部分新涨沙洲置,直隶江苏省。治所即今海门。1912 年改为县。

**【海右】**泛指临近黄海东海地区;以在大海之右(西),故名。曾在婺州路(今浙江金华)置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海右道,驻山东省城。

**【海曲】**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日照西东汉改名西海。新莽

天凤四年(公元 17 年)吕母杀县宰起义于此,为赤眉起义军的先驱。今有吕母崮,相传即起义之所。

**【海州】**①州名。东魏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改二州置。治所在龙沮(今灌云西南)。北齐移治朐县北周朐山,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东海沭阳赣榆灌云灌南等县及 新沂滨海部分地区。初升为路,后改为海宁府海宁州初省朐山县入州,辖境缩小。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辖境复唐宋之旧。1912 年废,改本州为东海县。②州、卫名。辽置州,治所在临溟(今海城县),辖境相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三角洲地区。金天德中改为澄州废。明洪武初置海州卫于海州故城。清顺治十年(1653 年)改为海城县

**【海阳】**旧县名。东晋咸和中置。因南滨大海得名。治所即今广东潮安。1914 年改潮安。自未迄,历为义安郡潮州潮州路潮州府治所。

**【海陵】**古县名。西汉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所即今江苏泰 州市明洪武初,废入泰州南北朝时曾为海陵郡治所,五代南唐以后为泰州治所。

**【海隅】**①沿海的地区。《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②古泽薮名。即《吕氏春秋》、《淮南子》的九薮和《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郝懿行《尔雅义疏》谓今山东蓬莱掖县以西,历寿光广饶沾化无棣县以北,延袤千余里间,即古代海隅薮的范围。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沿海地区常有海水倒灌、浸润,时成一片濡湿之地。古人遂视为泽薮。

**【海塘】**阻挡海潮侵袭而修筑的人工堤岸。从长江南岸江苏省常熟县境到上海市沿海一带称江南海塘浙江省钱塘江口两岸,北至金丝娘桥,南至曹娥江口称浙江海塘钱塘江海塘。始建于五代时,称捍海塘。原为土塘,以来不断修建,部分已改为石砌。全长数百公里。

**【海兰泡】**①今黑龙江省爱辉县治,旧名黑河屯(今名黑河镇),一称海兰泡。②在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口之西,隔江南对黑河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沙侵占黑龙江北岸各要区,筑寨于此,命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向沙皇“报喜”。1858 年,沙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遂被沙割占。

【海参崴】(参 shēn,崴 Wǎi)在绥芬河口海湾东岸。渤海率宾府地,恤品路吉林珲春协领所辖。1860 年,沙强迫政府订立不平等的《北京条约》,遂被沙割占。俄筑寨建港于此,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

**【海宝塔】**亦称“黑宝塔”,俗称“北塔”。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郊。相传为十六国赫连勃勃(公元五世纪初)始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和乾隆三年十二月(1739 年 1 月)两次地震毁坏。今塔为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重建,9 层 11 级,每层 12 龛,共 108 龛,高 48.3 米。结构精致壮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浩亹】(gémén)①古县名。西汉置。因浩亹水(今大通河)得名。治所在今甘肃永登西南大通河东岸。北周废。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 35 年), 先零屯据浩亹隘,为马援所击破。②水名。见“大通河②”。

**【涂(塗)山】**相传为夏禹涂山氏及会诸侯处。其他说法不一:(1) 在今安徽蚌埠市西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与荆山相对。相传本是一山, 凿为二以通淮水。《左传·哀公七年》:“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

国。”(2)在今浙江绍兴西北。《越绝书·记地传》:“涂山者,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3)在今四川重庆市东。俗名真武山。《华阳国志·巴志》:“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

【涂中】(chú— )古地区名,指涂水流域。晋咸宁五年(公元 279 年), 分道伐琅邪王伷涂中,即此。

【涂水】(chú— )①古水名。唐改“涂”作“滁”。即今滁河。《三国志》谓吴赤乌十三年(公元 250 年)“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即在堂邑(今江苏六合)境内堰涂水为塘以防兵南下。②“涂”一作“滁”。春秋晋邑,在今山西榆次西南。《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 514 年):“知徐吾涂水大夫”。涂水乡

【浮来】春秋纪邑。《春秋》隐公八年(公元前 715 年):“公及人盟于浮来。”在今山东沂水西北。据《水经注》,其地有浮来山浮来水浮来水。即今一说莒县西浮丘山;一说在今蒙阴西北。

**【浮阳】**古县名。西汉置。在浮水之阳,故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东关隋开皇中改名清池西汉勃海郡治;北魏曾为浮阳郡治。

**【浮梁】**旧县名。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改新昌县置。因溪水时常泛溢,居民伐木为梁得名。治所即今江西景德镇市北浮梁元元贞时升为州, 初仍为县。1916 年移治景德镇。解放后曾一度移还旧治,后又移治于镇。1960 年撤销,并入景德镇市。县境自以来,以景德镇瓷器名闻全国。又以产茶著名,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山堰】**一名淮堰南朝梁天监中,为求壅塞淮水淹灌北魏寿阳城

(今安徽寿县),发军民二十万众,筑堰南起浮山(在今嘉山县北,北临淮河),北抵巉石(在浮山对岸)。始事于十三年(公元 514 年)冬,十五年 夏筑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又凿湫东注以资宣泄。其时上游两岸数百里内皆为淮流泛滥所及,寿阳城坏,北魏被迫移戍于八公山。其年秋,淮水暴涨,堰被冲决,沿城戍村落十余万人皆漂人海。普通中一度修复,此后即不见记载。

**【浮图城】**古城名。亦称可汗浮图城,因突厥可汗曾在此建立浮图而得名。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公元 628 年,突厥阿史那社尔薛延陀所败,

西保可汗浮图城。公元 924 年,契丹耶律阿保机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庭州北庭都护府治此。

**【涣水】**古水名。自今河南开封县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南、柘城北入安徽境,此下即今浍河

【流求】东汉三国时称今台湾夷洲改称流求,一直沿用到宋元。亦作“琉求”、“留求”、“瑠求”、“琉球”。中叶后称北港东番鸡笼,未年始称台湾隋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陈棱张镇周率兵万余自义安(今广东潮安)泛海至流求,即此。

**【润州】**州名。隋开皇十五年(公元 595 年)置,以州东有润浦得名。治所在延陵丹徒,今镇江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市丹阳句客金坛等县地。宋政和三年(1113 年)升为镇江府。地当江南运河之口, 为南北交通枢纽。

**【涧水】**①源出河南渑池县东北,东南流会渑水,东流经新安县南至洛阳市西折东南入洛河。②《书·洛浩》:“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禹贡》:“,既入于。”下游即今洛阳市西一段涧水,上游

各家所指不一:《汉书·地理志》、《水经》指今源出新安县南东北流至洛阳市西注入涧水王祥河,亦即《山海经》中的涧水;《伪孔传》所指即今源出渑池涧水;《水经注》又有即离山水之说,水出今新安县东北,东南流至洛阳市西北与古谷水即今涧水合流入

【浣江】浙江浦阳江流至诸暨城东南,一称浣江,又作浣浦浣溪。江侧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浣花溪】**在四川成都市西郊,锦江的支流。溪旁有诗人杜甫的故居, 号浣花草堂。唐女诗人薛涛亦家干溪旁,以溪水制笺,称“薛涛笺”,一号“浣花笺”。

**【浣纱溪】**即“若邪溪”。见“若邪”。

**【浪峤】**即“琅■”。

**【涌水】**古水名。首起今湖北沙市市南,分江水东流,下流仍入。久湮,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已不能详其经流。《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 年):“阎敖而逸”,即此。

**【浚】**古邑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县南。《诗·鄘风·千旋》: “在之郊”;“在之都”;“在之城”。即此。

【浚仪】(xùn—)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北朝先后为陈留郡梁州汴州治所;五代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所。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改名祥符

**【浚仪渠】**古* 狼汤渠黄河水东流至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境一段的别称。东汉明帝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浚仪渠墕流法,水乃不复为害,为王景全面治的前奏。

**【浚稽山】**古山名。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自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屡见记载。

【宽城子】吉林长春市的旧称。

**【宾州】**①州、路名。唐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置。治所在岭方(今宾阳南),辖境相当今广西宾阳县地。以后扩大。升为路。辖境相当今宾阳上林来宾县所辖旧迁江地。后复降为州。明初以州治岭方省人。清雍正三年(1725 年)升直隶州。辖境扩大,相当今宾阳来宾上林武宣四县地。十二年(1734 年)降为散州,不辖县。1912 年改为宾阳县。②州名。辽统和十七年(公元 999 年)置。治所即今吉林农安东北万金塔东二十余里的东小城子天庆四年(1114 年)为所攻占。时尚见于宋高宗孝宗时使者洪皓张棣所著《松漠纪闻》、《金虏图经》及宋光宗时人赵彦卫所著

《云(雪)麓漫钞》等书。

**【资州】**州名。西魏恭帝二年(公元 555 年)置,治所在阳安(今简阳西北)。北周移治资阳(今县),盘石(今资中北)。辖境相当今四川资阳以南、内江市以北的沱江流域。废。明玉珍复置,治所在今资中初降为县。清雍正时升为直隶州,辖境扩大至今仁寿井研县境。1913 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娑陵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色楞格河,又名仙娥河。公元七世纪时为回纥族的主要根据地。《唐书·回鹘传》:“回纥药罗葛氏,居薛延陀婆陵水上。”

**【诸】**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诸城西南。《春秋》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 665 年):“城诸及。”

**【诸县】**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西南,北齐天保七年(公元 556 年)并入东武县。

**【诸罗】**古县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置。治所在佳里兴堡,即今台湾台南市佳里镇。四十三年移治今嘉义市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 改名嘉义

**【祥符】**旧县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改浚仪县置,以年号为名。治所与开封县废入祥符)同城,在今河南开封市宋金开封同为开封府治所;同为汴梁路治所;明清开封府治所。1913 年改名开封

**【朗州】**州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改嵩州置。治所在武陵(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改为鼎州。濒洞庭湖时兴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五代周行逢割据湖南,曾以此为根据地。

**【冥山】**古山名。亦称冥阨石城山,在今河南信阳市东南。战国时为两国分界。山甚高峻,为古九塞之一。产利剑,据说卒所用剑戟多出于此。于此山置义阳郡,筑有郡城,后废。

**【冥阨】**古隘道名。冥一作邑、渑、◻。阨一称塞,一称隘。即今河南信阳县西南平靖关。《吕氏春秋·有始览》与《淮南子·墬形训》皆列为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左传》定公四年

(公元前 506 年):左司马请塞大隧直辕冥阨,然后自后击之。

【冤句】(—qú)古县名。一作宛朐宛句置。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宋元祐元年(1086 年)改名宛亭。金时因城为黄河所冲毁,县废。唐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王仙芝起义军攻克曹州,县人黄巢起而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牂柯】“牂”一作“■”;“柯”一作“牱”、“牁”。①郡名。(1)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置。治所在故且兰(在今贵阳附近,一说在今贵州凯里西北)。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广西西北部和云南东部。三国蜀汉以后逐渐缩小,治所也有移徒。南朝齐南■牱郡梁大宝以后废。(2)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牂州置。治所在■柯(今黄平西北)。辖境相当今贵州金沙平坝紫云以东,余庆施秉岑巩以南,三穗榕江以西地区及道真正安遵义市一带。唐武德初复改■州永徽以后废。②古县名。置。治所在今贵州黄平西北。唐永徽以后废。隋唐时曾先后为牂州牂柯郡治所。

**【牂牁江】**古水名。或作牂柯江牂柯水。《史记·西南夷传》:“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一说即今北盘江,一说即今都江。此外又有今濛江(源出贵州惠水县西北,南流合红水河)、沅江乌江 等说。

**【弱水】**①古水名。凡水道由于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揖,只用皮筏交通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胜舟,因称“弱水”。辗转传闻,遂有力不胜芥或不胜鸿毛之说。古籍所载弱水甚多:(1)《书·禹贡》:雍州弱水既西”,导水“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北大河后,称额济纳河)。

《说文》作溺水。(2)《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上游某支流。(3)《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

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支弱水西王母。”《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所捐皆在西方绝远处。(4)《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弱水昆仑山祠。”《晋书·西秦载记》:义熙中击吐谷浑弱水南。所指可能即今青海。(5)《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北有弱水”;

《晋书·四夷传》:肃慎氏“北极弱水”。当指令黑龙江。(6)《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六年》:北魏神◻初击柔然,“循弱水西行至涿邪山”。当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7)《新唐书·西域传》:东女国“有弱水南流”。当在今青海西藏境。(8)《新唐书·北狄传》:贞观初以奚阿会部弱水州。当在今内蒙古东境。②古代小说中也有关于弱水的传说。《十洲记》:“凤麟洲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③即额济纳河。在甘肃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黑河金塔县天仓额济纳旗湖西新村段的别称。

**【弱落水】**古水名。或作饶乐水浇水浇落水,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魏拓跋珪库莫奚弱落水南,即此。

**【剧县】**古县名。(1)古纪国战国齐剧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南。北齐废。西汉甾川国治所,东汉北海国治所。(2)汉武帝甾川国剧县置,以封甾川懿王为侯国,属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东汉废。

【陬】(zōu)古邑名,即郰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鲁昌平乡陬邑。”

**【陵井监】**见“仙井监”。

【陭氏】(yì— )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西安泽东南。西晋废。十六国汉刘聪复置,曾为冀州治所。北魏废。

**【陶】**古邑名。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相传初居此,故称陶唐曹国都,春秋未属战国。地当经济、交通中心,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商业城市。春秋范蠡居此贸易,三致千金,号陶朱公定陶县于此。

**【陶丘】**古地名。一名釜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书·禹贡》:“入于,溢为,东出于陶丘北”,即此。

**【陪尾】**古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史记·夏本纪》作负尾:《汉书·地理志》作倍尾横尾。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汉书·地理志》:“安陆(今湖北云梦),横尾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倍尾山。”其后郑玄《尚书》注、《水经》、《括地志》、《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等,都从此说;一说即今山东泗水县泗水所出的陪尾山晋张华《博物志》:“陪尾。”其后《隋书·地理志》、《唐书·地理志》、胡渭《禹贡锥指》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娘子关】**一称苇泽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与河北省交界处。相传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其第三女曾率娘子军驻此,故名。形势险要,石太铁路经此。

**【难水】**古水名。又名难河那河,即今黑龙江省嫩江;又为嫩江松花江合流后松花江的通名。《新唐书·室韦传》:室建河(今黑龙江中上游)“东合那河”。又有指包括今与松花江会合后黑龙江下游的。《魏书·乌洛侯传》:“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东入于海。”

**【桑田】**古地名。春秋虢地。在今河南灵宝北。《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 658 年):“公败桑田。”

**【桑落洲】**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中。东晋义熙六年(公元 410 年) 卢循大败刘毅于此。

**【通州】**州名。(1)西魏废帝二年(公元 553 年)改万州置,因交通四达得名。治所在石城改通,今达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宣汉开江万源城口县地。宋乾德初改名达州。(2)五代周显德中改静海军置。治所在静海(今南通市)。元至元中升为路,不久又改为州。清雍正初升直隶州。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泰兴如皋以东地区。因直隶顺天府通州,俗称此为南通州。1912 年废,改本州为南通县。(3)金天德三年

(1151 年)置。治所在潞县(今北京市通县)。辖境相当今通县三河县地。扩大至今武清宝坻两县。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俗称北通州浚修通惠河,自大都东至州城南,为运粮要道。

**【通济渠】**古运河名。隋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开,分东西二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西宛)、洛水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偃师,由洛水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汴水折而东南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盱眙对岸注入淮河。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炀帝巡游所用,又俗称御河。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洛水,东段为汴河汴渠。参见汴水

【通惠河】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至三十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起自今北京市昌平附近,修堤筑堰,截温榆河白浮等泉水,导使循西山山麓西折南转注入瓮山泊(昆明湖),东南流入大都城(北京市区), 穿城东出至今通县高丽庄白河。全长一百六十余里,置坝闸二十座。渠成后,漕运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今什刹海)。初淤废。其后成化正德嘉靖清康熙乾隆间曾屡予修复,因水源仅资昆明湖水,不再远引昌平诸泉,或暂通即塞,或浅滞不胜重载,功效皆不及旧。又因城内故道已 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一般都以城东南的大通桥为终点,故通称为大通河

**【骊山】**一称郦山。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因山形似骊马,呈纯青色 而得名(一说古骊戎居此得名)。相传山上有烽火台,为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处。北麓有秦始皇陵,西北麓有华清宫故址、温泉华清池。

**【骊靬】**古县名。西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北魏以后作力乾废。故址在今甘肃永昌南。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今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按《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县番和,当即此县。

**【绣州】**州名。唐武德六年(公元 623 年)改林州置。治所在常林(今

桂平南)。辖境相当今广西桂平境内郁江以南地区。北宋开宝六年(公元 973 年)废。

【◻】(chī)古邑名。春秋周地。在今河南沁阳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元前 712 年)周桓王苏忿生之田与,其中有

**【绥定】**①旧城、县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筑城于乌哈尔里克, 为伊犁九城之一,驻有绿营总兵等员。新疆建省后以九城之地置伊犁府,置

府治及附郭绥定县于此城。1965 年改名水定县,次年水定县撤销并入霍城县,移霍城县水定镇。②府名。清嘉庆七年(1802 年)升达州置。治所在达县(今属四川)。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宣汉开江大竹渠县等地。1913 年废。

**【绥远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乾隆四年(1739 年)于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设绥远城厅,为绥远将军驻所。1912 年改为绥远县,1913 年和归化县合并,改名为归绥县

**【邕奴】**见“雍奴”。

**【邕州】**州、路名。唐贞观六年(公元 632 年)改南晋州置,因邕溪水得名。治所在宣化(今南宁市南)。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市邕宁武鸣隆安大新崇左上思扶绥等县地。五代晋天福七年(公元 942 年)改名诚州南汉初复旧。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升为邕州路泰定元年(1324 年)改名南宁路时曾为邕管经略使、岭南西道节度使治所,五代时曾为建武军节度使治所。

**【理番】**厅名。清嘉庆八年(1803 年)改杂谷直隶厅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薛城镇。统辖梭磨宣慰司从噶克卓克采丹坝三长官司,相当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区(大金小金除外)。1914 年改为县。

【琅邪】(—yá)①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春秋越王勾践,欲北上称霸,迁都于此。②郡名。(1)置。治所在琅邪(今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诸城),置有铁官、盐官。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汉改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北魏移治即丘(今临沂县东南),废。新莽未郡人吕母樊崇逢安等曾相继起义。(2)东晋太兴三年(公元 320 年)侨置。咸康元年(公元 335 年)桓温为太守,分江乘县地为实土,治所在金城(今江苏句客县北)。南朝宋南琅邪郡南齐迁治于白下(今南京市北,幕府山西南)。废。③古县名。置。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 置丰泉县干此,大业初又改琅邪唐武德初废。琅邪郡治所。

**【琅邪山】**一作琅琊山。①在山东省东部胶南县南境。面临黄海,下有港湾。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游登此,建琅邪台和石碑。②在安徽省滁县西南。相传东晋琅邪王睿元帝)避难于此得名。一说,命琅邪王伷滁中,尝驻于此,因名。林壑优美,为游览胜地。

**【琅■】**旧地区名。“琅”亦作“郎”、“浪”;“■”亦作“峤”。又名浪峤南屿琅峤山,亦简称。即今台湾南部的恒春半岛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日本借口琉球蕃民至琅■被杀入侵,当地人民曾掀起反抗侵略的斗争。光绪元年(1875 年)为加强边备,置恒春县,治所在琅■猴洞山

**【舂陵】**①古县名。(1)置。治所在今湖南宁远东北。初元中徙废。三国吴复置,移治今宁远西。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废入营道县汉光

的高祖刘买舂陵侯于此。(2)汉初元四年(公元前 45 年)置。汉光武舂陵侯刘仁迁封于此,故名。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南。东汉改名章陵三国魏改名安昌西晋以后废。北周复置舂陵县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废。

②郡名。隋大业初置,治所在枣阳(今县)。辖境相当今湖北枣阳县迤南至大洪山、北至河南唐河县地。唐武德三年(公元 620 年)改置昌州

**【梧州】**州、路、府名。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置州。治所在苍梧

(今梧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藤县蒙江下游地区。辖境缩小。改为路。改为府。辖境扩大至今广西容县岑溪玉林广东怀集等地。1913 年废。地当粤、桂交通咽喉,晚清以来为广西商品集散地。

**【梅李】**地名。(1)即梅里。(2)在江苏常熟东北。五代吴越为防御南唐,遣梅世忠李开山戍此,居民依军成市,取两将的姓作地名。北宋元丰中置镇。

**【梅里】**一作梅李,又名泰伯城吴城。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相传周太王泰伯居此,自号句吴,至公元前 560 年诸樊始迁(今苏州市)。

**【梅根冶】**在今安徽贵池县东北。因临梅根河得名。六朝以后在此置冶鼓铸。置监,称梅根监

**【梓州】**①州名。隋开皇未改新州置。治所在昌城大业初改郪县,今三台)。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中江盐亭射洪等县地。宋重和元年(1118 年)升为潼川府。②路名。宋咸平四年(1001 年)分西川路置。治所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筠连以东,和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西地区。重和元年(1118 年)改为潼川府路

**【梓潼】**郡名。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 年)刘备广汉郡置。治所在梓潼西魏巴西,今四川梓潼)。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安县以东, 绵阳盐亭以北,广元剑阁以西,陕西宁强四川青川以南地区。西晋永嘉后与巴西郡治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合称巴西梓潼二郡。隋开皇初废。

**【乾宁】**军名。唐乾宁中置,以年号为名。契丹改置宁州后周显德时 收复,仍称乾宁军。治所在永安改名乾宁,今河北青县)。宋大观二年

(1108 年)改为清州。本控临御河,公元 1048 年(宋庆历八年)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北注乾宁军御河入海,遂为黄河北流之所经。

**【乾州】**①州名。(1)唐乾宁二年(公元 895 年)置。治所在奉天废入本州,今乾县)。辖境相当今陕西乾县武功周至礼泉等县地,其后渐小。宋熙宁五年(1072 年)废。政和七年(1117 年)于此置醴州金天德三年(1151 年)复改名乾州清雍正三年(1725 年)升直隶州,辖境相当今乾县武功永寿等县地。1913 年废,改本州为县。(2)辽统和三年(公元 985 年)置,以奉景宗乾陵。治所在奉陵(今北镇西南双台子)。辖境相当今辽宁北镇县义县南部地区。废。②州、厅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 以镇溪军民千户所地置州,属辰州府嘉庆初升为直隶厅。治所在今湖南吉首县西南乾州镇。1913 年改为乾县,次年改名乾城县

**【乾封】**古县名,见“干封”。

【乾陵】唐高宗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兽、华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马、石狮、述圣记碑和无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对乾陵的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墓等,发现了极为精美的壁画、线雕画和大量的陶涌等历史文物。

【鄄】(juàn)春秋卫邑。在今山东鄄城旧城。《春秋》庄公十四年

(公元前 680 年):“单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

**【鄄城】**旧县名。春秋卫鄄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旧城明洪武二年(1369 年)废入濮州东汉曹操曾迁兖州治所于此。

【萌渚岭】“五岭”之一。一称萌诸岭甿渚岭,又名临贺岭白芒岭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山马塘顶,海拔 1,787 米。湘江支流潇水西江支流贺江分水岭。

【菟裘】(tú— )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元前 712 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菏水】**古水名。“菏”一作“荷”。分东、西二段:东段自今山东定陶县北分古济水东出潴成“菏泽,又东流为菏水,经今成武金乡两县北, 东注古*泗水。西段自今定陶县西济水南岸分出,东北流至县北还入济水

《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所载菏水皆指东段,《水经注》所载兼指西段。菏水为古代连接二水、沟通中原与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水道。《禹贡》:“浮于淮泗,达于”,“河”当从《说文》引作“菏”。这是说徐州的贡道自取道菏水通向中原。或以为乃春秋吴王夫差时所开,《国语·吴语》:“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即指此(参见“黄沟”)。金代犹见记载,后堙。

**【菏泽】**古泽名。“菏”一作“荷”。在今山东定陶县东北。《书·禹贡》:豫州,“导菏泽”;导川,“又东至于”,即此。古济水所汇,东出为菏水时名龙池,亦称九卿陂。今堙。

【菅】(jiān)古地名。春秋宋地。在今山东单县北。《春秋》隐公十年(公元前 713 年):“公败师于”,即此。

**【营丘】**古邑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以宫丘山得名。周武王吕尚,建都于此。后改名临淄。一说在今昌乐东南,春秋时名缘陵营陵县

**【营州】**①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营州。”齐国, 在今山东半岛。②古十二州之一。《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没有州名。东汉马融郑玄都说十二州中有营州说:“青州越海而分营州”,指今辽宁一带。③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 444 年)置。治所在龙城改名柳城,今辽宁朝阳)。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小凌河流域、六股河流域、女儿河流域一带。其后逐渐缩小。唐上元二年(公元 761 年)属。历为东北重镇,盛时曾一再被契丹攻取;开元平卢节度使治此。④营州故地后侨置,五代初属后唐同光时入契丹。治所在广宁(今河北昌黎) 。辖境相当今昌黎县附近。北宋欲得等州地,即此。废。

**【萧】**古国名。春秋的附庸。姓。始封之君萧叔大心,在今安徽萧县西北。公元前 597 年灭于。后仍为邑。

**【萧关】**①古关名。(1)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西汉文帝时,匈奴萧关入烧回中宫武帝回中道,北出萧关,皆指此。(2)北宋崇宁四年(1105 年)为防御西夏而筑,故址在今宁夏同心南,去固原二百余里。②古县名。(1)唐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置。治所在今宁夏同心东南,去固原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人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2)唐中和四年(公元 884 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平凉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萨尔浒】**①山名。在今辽宁抚顺浑河南岸。1619 年后金努尔哈赤大败兵于此。②城名。在萨尔浒山下。1620 年努尔哈赤界藩城(今辽宁新宾西北)迁此。

【菰城】浙江乌程县的别称。相传战国楚春申君在此置菰城县,故名。

**【黄】**古国名。姓。在今河南潢川西。《春秋》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 年):“人灭。”

**【黄父】**古地名。又名黑壤春秋晋地,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左传》文公十七年(公元前 610 年):“晋侯蒐于黄父。”即此。

**【黄龙】**①古城名。即*龙城。见《宋书·东夷高句骊国传》及《水经·大辽水注》。十六国北燕建都于此,南朝宋称为黄龙国。②府名。契丹天显元年(公元 926 年)置。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保宁七年(公元 975 年)废, 开泰九年(1020 年)复置。金天眷三年(1140 年)改为济州南宋初抗名将岳飞曾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黄龙府泛指金国大本营,表示他收复失地的决心。一说岳飞误以当时的燕京城黄龙城,所谓“直抵黄龙府”,实指燕京而言。

**【黄州】**①州名。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 535 年)置。治所在安平(今钦县西南)。辖境约当今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地。隋开皇九年(589 年)废。

②州、路、府名。隋开皇五年(585 年)改衡州黄州。治所在南安(后改黄冈,今县北,唐中和时移今治)。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巴水以西地。改为路,改为府。辖境扩大,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 京汉铁路以东地区。1912 年废。末为徐寿辉红巾军根据地。

**【黄池】**古地名。即黄亭。在今河南封丘西南。当济水黄沟交会处。春秋初为地,后属。公元前 482 年,吴王夫差晋定公鲁哀公等会盟于此,史称“黄池之会”。

**【黄沟】**古水名。春秋吴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 482 年),北上大会晋鲁各国于黄池以称霸中原,乃自,自,到各国境内,将不相连接的水道凿通,东自今江苏沛县,经山东单县曹县河南兰考封丘等县,西达济水,历史上称为黄沟

**【黄浦】**①上海市境内黄浦江的旧称,南宋始见记载。本吴淞江支港之一。其后流势日盛,浦面渐阔,初已有大黄浦之称;永乐夏原吉复加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中叶后遂代替吴淞江成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以来通称黄浦江。②在浙江吴兴县境内,一名黄蘖涧。源出县西南黄蘖山,北流入县南碧波湖南朝宋鲍照有《黄浦桥送别》诗。

**【黄棘】**古地名。周谢国地,战国属楚。在今河南新野东北。公元前 304 年楚怀王秦昭王盟于此。初置棘阳县

**【黄天荡】**①长江下游的一段,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古时江面辽阔, 为南北险渡。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韩世忠大破兵于此。②一作皇天荡。在今江苏苏州市葑门外。未藩镇混战,杨行密救董昌,败钱镠于此。

【黄岘关】义阳三关之一。一作广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元和志》作百雁关,后名九里关

**【黄金台】**古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南 。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故名。后世慕名,在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等县皆有台以“黄金”为名。

**【黄陵冈】**古冈阜名。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1220 年金驻重兵于此,为蒙古木华黎所败。元明黄河多次于此北决。元至正贾鲁明弘治刘大夏治河,皆以筑塞黄陵冈决口为工程重点。

**【黄鹄山】**又名黄鹤山。西北有黄鹄矶。即今湖北武汉市蛇山。《南齐

书·州郡志》:“夏口城(今武汉市武昌)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黄鹄矶头。《元和志》:“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历代屡毁屡建。唐崔颢李白宋陆游等均有题诗。解放后兴建长江大桥时已拆除,楼前塔已迁至附近的高观山

【黄歇浦】上海市境内黄浦江的别称。简称歇浦。因相传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凿此浦而得名。按江南港浦传说出于黄歇开浚者甚多,见于以前记载的,有浙江吴兴黄浦江苏江阴申港黄田港等;此上海*黄浦不见于以前记载,以此浦为黄歇所凿,显系比较后起的说法。

**【黄连沙头】**古地名。在今江苏启东以东海中。元海运漕粮由*刘家港出发,经此北航。

黄河故道图

【黄河故道】黄河易淤易决,上游在宁夏平原内蒙古后套平原,中游在山西陕西两省的龙门潼关间,下游自河南武涉荥阳以下,河道时有变迁。见于历史记载的大小决徒粗略统计约达一千五六百次,极大多数集中在下游。下游故道略呈一折扇形,最北经由今河北霸县天津海河入海,最南经由颍水涡水淮河入海(一部分黄河水又自淮河里运河注入长江)。清康熙胡渭著《禹贡锥指》,概括自此以前的改道为五大徒;后人遵用其说,1855 年河南铜瓦厢改由今道入海后,遂有六大徒之说。但说实多疏误,故近年又有学者提出二十六次较大改道之说。兹用分期法概述如下:

  1. 战国战国以前。1.据《书·禹贡》:故道自今河南武涉东北流至浚县西折北至河北平乡北,东北流分为“九河”,最北一支为干流,北流至深县南拆东北至静海东南入海。2.据《山海经·北山经》:故道自今河北深县南以上同《禹贡》,以下东北流经霸县南,东流至天津市区入海。(2)西汉。据《汉书·地理志》与《水经注》里的“大河故道”,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经滑县南、濮阳西、河北大名东、山东高唐南,折北经德州市东、河北南皮西,又东北至沧县东北入海。武帝时在今濮阳南决口,东南流注巨野泽通于淮泗:后二十余年始塞。后屡决,或在今山东滨县治附近入海, 或自今河南荥阳。(3)东汉初。自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 70 年)王景治河功成至唐景福二年(公元 893 年),河道长期基本不变,即《水经注》、《元和志》所载当时大河。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茌平南,折北经禹城西,又东北经滨县南入海。自未至初,决口次数很多,但形成大改道的皆不久即塞, 决后不塞的只是小改道,较重要的有两次:一为景福二年(公元 893 年)在 海口附近改道经山东滨县西北入海。 一为宋景祐元年(1034 年)在今河南濮阳山东长清间改经故道之南。(4)宋庆历后。宋庆历八年(1048 年)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至次年形成一新道,自今河南濮阳东北析西北经内黄东,北流经河北大名西、南宫东,枣强武邑西、献县东,至青县南由今南运河天津市海河入海。人称此道为北流。至嘉祐五年(1060 年),又在今大名西南东决东北经今山东冠县夏津,略循今马颊河冀鲁交界处入海。时称此道为东流。熙宁二年(1069 年)导东流闭北流:元丰四年(1081 年)又决入北流。绍圣元年

(1094 年)又导东闭北,元符二年(1099 年)又决入北流。北流又往往西决漫入漳水,东决侵入永济渠。(5)金元明万历初。宋建炎二年(1128 年) 东京留守杜充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决夺。自后河道极为混乱。总的情况是:重要决口西移,正流不再经过河南浚县滑县间。经常数道并行,彼此迭为主、副。东流则或由马颊河、或由徒骇河、或由北清河

(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南流则夺等水由入海。初以南流为主,东流为副,终于尽断东流。南流诸道中又以自今河南原阳故道东出徐州为主。(6)明万历初至清咸丰五年(1855 年)。万历潘季驯治河功成,才尽断旁出诸道,把金元以来黄河东出徐州的主流固定下来成为下游唯一的河道。故道大致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此后二百八十年,虽经常发生决口改道,不久皆引归故道。大致南决以入为多,北决皆归大清河(即北清河)。(7)1855 年至解放前。1855 年河决今河南兰考境内铜瓦厢(时属兰阳,今已坍入中),改道东流,至 1875 年形成今道。此后至解放前七十余年间,又曾发生决口数十次:皆不久即塞。只有 1938 年国民党反动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入淮,形成了

经历九年之久的改道,至 1947 年才恢复故道。又自山东利津以下海口段因解放前未筑堤防,故并无固定河道,八九十年间,曾经改道约二十次。

【焉耆】(—péng)①古西域国名。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国都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居民务农、捕鱼、畜牧。有文字。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后属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未又

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 94 年)班超匈奴,又内属。初附西突厥

羁縻都督府名。贞观十八年(公元 644 年)征服焉耆后于其地置,属

西都护府开元七年(公元 719 年)后为唐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公元

790 年)后废。③府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升喀喇沙尔直隶厅置。治所在今焉耆,辖境相当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未县除外)地。1913 年废。

**【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省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绵延祁连山龙首山间。山丹河黑河支流)与石羊河分水岭。因产大黄、松木,又名大黄山青松山。水草丰美,宜畜牧。

**【曹】**①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分封的诸侯国。姓。始封之君为 周武王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有今山东西部。公元前 487 年为宋所灭。②古邑名。一作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公元前 660 年所灭,国人立卫戴公于此。白马县

**【曹州】**州、府名。北周西兖州置州。治所在左城济阴,今曹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曹县成武东明河南兰考民权等县地。移治乘氏(后改济阴,今菏泽)。清雍正时升为府,治所在菏泽(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郓城巨野单县鄄城菏泽定陶曹县成武等县地。1913 年废。未在此爆发黄巢起义;初在此爆发榆园军起义。1865 年赖文光领导的捻军大破清军,杀清帅僧格林沁于此。1897 年又在此爆发反帝的“曹州教案”。

**【硖】**州、路名。即峡。

**【硖石】**①山名。(1)在安徽寿县西北。淮河流经山峡中,六朝时两岸各筑一城,是屏障南的重要据点。(2)在浙江海宁东,因两山夹峙得名。西有硖石镇,为海宁县治。②古地名。在今河南孟津西。北魏永安二年(公

元 529 年)尔朱荣派兵于此渡黄河,大败元颢。③古县名。唐贞观十四年(公元 640 年)改崤县置,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宋熙宁六年(1073 年) 废。

**【捺水】**古水名。即今嫩江。《北史·室韦传》:“有大水从北而来, 广四里余,名捺水。”

**【瓠丘】**古地名。一作壶丘,又名阳壶。在今山西垣曲东南。《左传》襄公元年(公元前 572 年):“彭城降晋,人以五大夫在彭城者归,寘诸瓠丘”,即此。

**【瓠子河】**古水名。自今河南濮阳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鄄城郓城南, 折北经梁山西、阳谷东南,至阿城镇折东北经茌平南,东注济水汉元光三年(公元前 132 年),黄河决入瓠子河,东南由巨野泽通于

一带连岁被灾。至元封二年(前 109 年)始发卒数万人筑塞;武帝自临,作

《瓠子之歌》二首。工成,建宣房宫于堰上。东汉后上游自宣房以下为河堤所隔,仅存沟渎,不复有水,下游自今梁山以下,以将渠为源,北流至今茌平南注入黄河。宋时故道犹间有残存,后堙。

**【盛京】**①留都。即今辽宁沈阳市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年)自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 年)尊为盛京清顺治入关定都京师顺天府

(今北京市)后,以此为留都。②旧政区名。山海关以外,内蒙古外蒙古以东,奉天府尹及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所辖地区,皆属盛京统部。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始改设东三省总督及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又奉天建省前将军驻所及建省后巡抚驻所,即在盛京,故亦称奉天盛京

**【盛唐】**古县名。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改霍山县置。治所在

安徽六安五代梁曾改名灊山又曾改来化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 改名六安

**【盛乐城】**古城名。“盛”一作“成”。故址有多处:(1)也称石卢 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西汉成乐县,为定襄郡治。东汉废。三世纪中叶,北魏祖先拓跋力微迁居“定襄盛乐”,即此。公元 313 年代公猗

筑城,以为北都。(2)北魏盛乐城有二:一为公元 337 年北魏祖先拓跋翳

所筑,在盛乐故城东南十里;一为公元 341 年什翼犍所筑,《魏书·序纪》但说在故城南八里,故城不知所指,或以为即汉成乐县故地。

**【戚】**古邑名。春秋卫国地,在今河南濮阳北。其地西濒古黄河,为交通孔道。《春秋》文公元年(公元前 626 年):“公孙敖晋侯。”

【雩】(yú)古地名。春秋宋地。在今河南睢县境。《穀梁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639 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春秋》、《左传》作“盂”,《公羊传》作“”。

**【雩娄】**古城名、古县名。春秋地,后属。《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 547 年):“楚子入侵,及雩娄。”《淮南子·人间训》: “孙叔敖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置县,东晋时废;南朝宋复置,废。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

【掫】(zōu)古地名。一作“蕞”。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 25 年刘玄使李松驻军于,即此。

【虚朾】(—tīng)古地名。春秋宋地。《春秋》成公十八年(公元前

573 年):“仲孙蔑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打。”确址不详。旧传在今山东泗水县境,但其地去甚远;或以为即,疑在今河南睢县地。

**【虖池】**古水名。即今滹沱河。《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

**【堂邑】**①古县名。春秋楚棠邑,后属,称邑。西汉初为侯国,后置堂邑县。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北。东晋安帝时废入侨置之尉氏县南朝梁复置。隋开皇四年(公元 584 年)废入六合县。②郡名。西晋永兴元年(公元

304 年)分临淮郡置。治所在堂邑(今六合北)。辖境相当今江苏六合

徽天长县西部地。东晋安帝时改为秦郡。③旧县名。隋开皇六年(公元 586

年)置。治所在今山东聊城西北。唐天宝十五载(公元 756 年)颜真卿遣兵大破安禄山叛军于县西南。宋熙宁初县城圯于水,移治今聊城西北堂邑。1956 年撤销,分别划归聊城县冠县

**【堂溪(谿)】**古地名。堂一作“棠”。在今河南西平西。春秋楚地。吴夫概,为堂溪氏国属。出金,铸剑戟甚精利。《战国策·韩策》: “韩之剑戟,出于棠溪。”《通鉴》:“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东汉初封刘辉堂溪侯,即此。

**【常山】**①本名恒山文帝刘恒讳、真宗赵恒讳改。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西北。公元 193 年张飞燕领导的黑山起义军,与袁绍大战于此。②郡、国名。恒山郡西汉文帝讳改为常山郡高后景帝武帝时曾为国,后又为郡。治所在元氏(今县西北)。西汉未辖境相当今河北唐河以南、京广铁路线以西(新乐正定石家庄除外)、内丘以北地。东汉初改为国,辖境略大。三国魏复为郡。西晋移治真定(今正定南,初移治今正定)。其后辖境缩小。初废。唐天宝至德时曾又改恒州常山郡。有开陉等关,为河北重镇。未农民起义领袖张飞燕三国蜀赵云都是本郡人。

**【常宁】**州名。元至元十九年(1282 年)升常宁县置。治所在今湖南常宁。辖境相当今常宁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 年)复降为县。

**【常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晋陵郡置州。治所在晋陵(今常州市分置武进县,同为州治;晋陵武进;清分武进阳湖县,同为府治)。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武进江阴无锡宜兴等县地。元至元中改为路。至正十七年(1357 年)朱元璋改为府。明泰昌初避光宗朱常洛讳改名尝州复旧。1912 年废。

**【常德】**府、路名。南宋乾道元年(1165 年)升鼎州置府。治所在武陵

(今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市桃源汉寿沅江等县地。改为路,复为府。1913 年废。

**【常山关】**又名鸿上关。即今河北唐县西北、太行山东麓的倒马关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 39 年)因匈奴袭击河东一带,徙雁门上谷三郡民于居庸关常山关以东。

**【略阳】**郡名。晋泰始中改广魏郡置。治所在临渭(今天水东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静宁庄浪张家川清水等县地及天水秦安通渭部分地区。北魏移治陇城(今秦安县东北陇城镇)。初废。

**【野王】**①古邑名。“野”一作“壄”。春秋晋地:战国。在今河南沁阳。公元前 262 年被秦国攻取。秦始皇曾迁卫君居此。②古县名。西汉

置。治所在今河南沁阳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改名河内东汉北朝曾为河内郡怀州治所;三国魏曾为野王郡治所。

**【野狐岭】**在河北万全西北。山势高峻。辽兴宗重熙六年(1037 年) 猎于野狐岭明洪武三年(1370 年)李文忠北出野狐岭,败兵于察罕脑儿景泰元年(1450 年)英宗瓦剌部南归,也先遣兵送至野狐岭,均即此。

**【鄂】**①古国名。即“邗”,在今河南沁阳西北。《史记·殷本纪》: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邗,音于。野王县有邗。”②古地名。公元前九世纪初,楚国熊渠封次子鄂王于此。在今湖北鄂城。③古邑名。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乡宁。《左传》隐公六年(公元前 717 年):“逆晋侯,纳诸人谓之鄂侯。”④湖北省的简称。因代省会武昌以后鄂州的治所而得名。

**【鄂州】**州、路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郢州鄂州。治所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辖境相当今湖北武汉市长江以南部分、黄石市咸宁地区以后逐渐缩小。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改为路。辖境相当今蒲圻通城以东,长江以南,鄂城崇阳以西地。大德五年(1301 年)改为武昌路先后为武昌军节度使、荆湖北路治所、湖广省省会。1259 年忽必烈进兵围攻,都统张胜坚守不屈,战死于此。

**【鄂县】**古县名。(1)置。治所在今湖北鄂城。公元 221 年孙权

公安迁都于此,改名武昌。(2)西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分武昌置。治

所在今湖北鄂城西南。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并入武昌。产铁。置铁官于此。

【鄂渚】《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相传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郢州(治今武汉市武昌)为鄂州,即因渚而名。世称鄂州为鄂渚。

**【鄂多里】**即“斡朵怜”。

**【崖山】**即“厓山”。

**【崖州】**州名。(1)南朝梁置,在今儋县西北。废。复置,治所在舍城(今琼山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广东海口市琼山文昌澄迈定安琼海等县地。北宋开宝五年(公元 972 年)并入琼州。(2)北宋开宝

年(公元 973 年)改振州置。治所在宁(寧)远(今崖县崖城镇)。辖境相当今广东崖县保亭乐东等县地。熙宁中改为朱崖军政和中改吉阳军明洪武初夏改崖州正统中省宁远县入本州,不辖县。1912 年改为县。

**【崔】**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546 年):“崔成)请老于崔。”

**【崇】**古国名。(1)又称有崇氏,相传为之封国。在今河南嵩县北。

  1. 的与国。在今河南嵩县北,到崇侯虎时,为周文王所灭。(3)春秋时为的与国,公元前 608 年晋赵穿帅师伐

**【崇化坊】**古地名。在今福建建阳西。南宋时与*麻沙镇并为印书业中心,号称“图书之府”。

**【曼柏】**古县名。西汉置。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东汉末废。东汉永平后置度辽营于此,以阻止北匈奴交通。

**【悬度】**即“县度”。

**【悬瓠】**古城名。一作悬壶。因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而得名。故址在今 河南汝南县东晋南北朝时为南北战争要地,置重兵戍守。东晋汝南郡

治此;南朝宋又移上蔡县治此,元嘉末曾侨置司州;其后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历为豫州汝南郡治所;隋唐蔡州治所;大历后又为淮西节度使治所。李希烈吴元济等先后据此。唐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李愬雪夜袭悬瓠城吴元济

**【郹氏】**古地名。即垂葭春秋卫地,当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左传》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齐侯卫侯次于垂葭,实郹氏”,即此。

**【郹阳】**古邑名。春秋蔡地。在今河南新蔡县境。《左传》昭公十九年

(公元前 523 年):“楚子之在也,郹阳封人之女奔之。”

【逻些】(—suò)七世纪以后吐蕃的都城。一作逻娑。即今西藏拉萨市逻些逻娑是藏文的音译。松赞干布在此建城郭,把它定为吐蕃的都城。 逻些逻娑)一名,一直用到吐蕃晚期。

**【逻娑】**即“逻些”。

**【铜鞮】**①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沁县南。《左传》成公九年(公元前 582 年):“郑伯人讨其贰于也,执诸铜鞮。”②古县名。

春秋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 514 年):“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杜预注:“铜鞮平阳杨氏。”治所在今山西沁县南。北魏以后治所屡有迁移,宋太平兴国中于今沁县置威胜军,并移铜鞮县来治。沁州治所,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铜瓦厢】**旧集市名。在今河南兰考西北黄河东岸。现已坍入中。明清黄河本自此东出江苏徐州淮阴淮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大决于此,全河分三股东北穿运河合流夺大清河入海;光绪元年(1875 年)决溜合并为一,即今黄河

【铜壁关】腾越八关之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布岭山上。

**【银州】**州名。北周保定三年(公元 563 年)置。治所在儒林(今榆林东南)。辖境相当今陕西米脂佳县地。末为党项族拓跋思恭所有,北宋曾数次收复,元丰时移治永乐城(今榆林东南)。崇宁五年(1106 年)废为银川城。自末以来,为拓跋氏的主要根据地。北宋李继捧夏州,其从弟继迁裘据银州,即此。

**【银生城】**古城名。故址在今云南景东南诏时筑,曾置银生节度于此。为南诏南方重镇和对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等赴贸易之所。

**【笨港】**即北港曾称今台湾北港溪下游的北港镇一帝为笨港初港口犹未淤塞,曾为台湾与大陆交通的主要港口之一。

【笮桥】(zuó— )又名夷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公元 947 年,东晋桓温在此击败成汉军,入成都成汉遂亡。

**【符离】**古邑名、县名。战国楚邑,置县。治所在今安徽宿县东北。唐贞观初移治今宿县符离集元和中又移今宿县治。为宿州治所。蒙古至元二年(1265 年)废入宿州唐宋时扼汴渠要冲,为北军事、交通要地。南宋隆兴元年(1163 年)张浚北伐,被兵大败于此。

**【笠泽】**古水名。《左传》哀公十七年(公元前 478 年):“越子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一说即今太湖;一说系太湖东岸一小湖,在今吴江县境;一说即今吴淞江(古名松江)。后人一般用作吴江县吴淞江的别称。

**【偃】**古地名。春秋邾国地。在今山东费县南。《春秋》僖公元年(公元前 659 年):“公败师于。”

**【偏沅】**巡托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置。先驻偏桥镇(今贵州施秉东北),后时而迁驻沅州(今湖南芷江),为重镇。清康熙初分湖广湖南省,移偏沅巡托于长沙府雍正二年(1724 年)改为湖南巡抚,偏沅之名遂废。

**【得胜陀】**古地名。即今吉林省拉林河松花江合流处附近的石碑崴子。1114 年,女真阿骨打誓师伐之处,既战得胜,因以得胜陀为名。金大定世宗追记其功,建“大金得胜陀碑”于此。

【船厂】吉林省吉林市的旧称。初水军沿松花江出师,航行至库页岛

以此为出发点。清初在此设厂造船,故名。

**【领外】**即“岭外”。

**【领表】**即“岭表”。

**【领南】**即“岭南”。

【斜谷道】(斜 yé)古道路名。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即褒斜道斜谷一部分。后汉刘焉益州,使张鲁斜谷阁道蜀汉建兴诸葛亮北伐,治斜谷邸阁;北魏正始中开斜谷旧道以达梁州,即此。五代后废。

**【鄃县】**古县名。(1)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平原西南。两汉曾为侯国,吕陀栾布田蚡马武等相继封于此。北齐废。(2)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治所在今山东夏津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刘黑闼起义

漳南,曾攻下此地。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改名夏津

【猗氏】(yǐ—)①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南。有盐池。春秋时,鲁国猗顿在此以盐致富。②旧县名。西汉置,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南,晋魏间移于今临猗县西魏曾改名桑泉北周复旧名。1954 年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

**【豚水】**古水名。“豚”又作“遯”。在古夜郎县(今贵州关岭西)境内。《水经·温水注》:“郁水夜郎豚水也,⋯⋯东北流径谈稾县,东径牂柯郡且兰县谓之牂柯水。”此水自来无定说,一般以为即今云贵两省境内的北盘江。参见“牂柯江”。

**【鄮山】**在浙江鄞县东。《方舆胜览》引《四善志》:“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以名山。”

**【鄮县】**古县名。(1)置。治所在今浙江鄞县鄮山之北,因山得名。废。(2)唐武德八年(公元 625 年)置于今宁波市句章故城,大历

六年(公元 771 年)移治今宁波市五代吴越时改鄞县曾为明州治所。

**【象林】**古县名。汉日南郡属县中最南一县。一说置,为象郡治所。故址在今越南广南潍川茶荞地方。东汉末县民区连起兵建立林邑国西晋太康三年(公元 282 年)复置,寄治卢容(今越南承天顺化附近),东晋后地入林邑国

**【象郡】**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置。一说治所在象林

(今越南广南潍川茶荞地方),辖境约当今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改名日南郡;一说治所在临尘(今广西崇左县境):辖境约当今广西西部、广东西南部和贵州南部一带。元凤五年(公元前 76 年)废。

**【旋门关】**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西南。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 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军,置八关,此其一。

**【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始祖所居。由地名成为国族名。盘庚迁都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人改称,而人自称则仍为,故都仍称中

**【商于(於)】**古地区名。又名于(於)中。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公元前 313 年秦国张仪诱使楚怀王齐国绝交,诈以割让商于(於)之地六百里,即此。或以为商于(於)系指(今陕西商县东南)、于(於)(今河南西峡县地)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

**【商山】**又名商阪地肺山楚山。在陕西商县东南。地形险阻,景色幽胜。秦末东园公等四老人隐居于此,号“商山四皓”。

**【商丘】**古邑名。始祖,在今河南商丘县南。自此迁初封微子于此,国号,都邑号商丘。《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 541 年):

“迁阏伯商丘。”

**【商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公元 578 年)改洛州置,因古为商于(於) 之地,故名。治所在上洛(今商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和湖北郧西县上津镇地。其后渐小。明洪武时降为县。成化时复升为州。辖境复之旧。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1913 年废,改本州为商县

**【率山】**又名大彰山张公山。在江西婺源西北。系黟山支脉,由南而北,西界景德镇市,东北界安徽休宁,西北界祁门,重冈复岭,周围百余里。为鄱阳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有以为自此山东至回岭觉岭,南至望仙岩,实为一山,皆古* 三天子都之地。

**【率宾】**府、路名。渤海国置府,以境内率宾水(今绥芬河)得名。治所在今黑龙江东宁县东大城子。辖境约当今绥芬河流域及其附近一带。全为恤品路,移治今苏联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蒲鲜万奴东夏国时(1215

—1233)仍称率宾路东夏国亡,废。

**【章武】**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黄骅西南。北齐废。西汉黄河在此入海,置有盐官。②郡国名。晋泰始元年(公元 265 年)置国。治所 在东平舒(今大城北魏平舒)。辖境相当今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以东,沧州市海兴以北之地。改为,辖境略大。隋开皇初废。

【章华台】离官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古华容县 城内。《左传》昭公七年(公元前 535 年):“楚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水经·沔水注》:“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2)在今安徽毫县东南,古城父境内。一说楚灵王所建,即此。* 杨守敬以为灵王可能先建于华容,后因乐乾溪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

  1.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古汝阳城内。战国楚襄王将白起所逼,北保于时所建,并袭用旧名。(4)在今湖北沙市,未详何王所建,后人附会为灵王所筑,即豫章台。

**【竟陵】**①古县名。(1)置。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东晋移治今潜江西南,末并入霄城。(2)北周置。治所在今湖北天门隋唐时曾为

(復)州治所,五代晋天福初改名景陵。②郡名。西晋元康九年(公元 299 年)分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苌寿县西魏长寿,今钟祥)。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县地。以后辖境缩小,治所屡迁。北周武帝改名石城隋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分别改郢州复(復)州竟陵郡

**【望云(雲)】**古县名。置,因在望云(雲)川地得名。治所在今河 北赤城北。蒙古至元二年(1265 年)省入云(雲)州

**【望诸】**古泽薮名。即“孟诸”。

**【望海◻】**古要塞名。在今辽宁金县东。地高临海,形势险要。明洪武初,耿忠于此筑堡备永乐寇来侵,为总兵刘江所歼。

**【麻沙镇】**在福建建阳西。附近盛产竹纸、梨、榕。榕树质性松软,易雕板。自南宋,书籍刻印业极为发达,与镇东北的*崇化坊并号“图书之府”。世称所刻本为“麻沙本”,销行全国,远及朝鲜日本。入始衰息。

**【庸】**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春秋时,是三国间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公元前 611 年为所灭。

**【康】**旧地区名。也名喀木西藏四部中最东一部。约当今昌都地区。1924 年建为西庚省,即简称

**【康居】**①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咸海之间。王都在卑阗城。北部是游牧区,南部是农业区。南部城市较多,有五小王分治。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 43 年),

康居王匈奴郅支单于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前 36 年), 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军入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东汉时,栗弋奄蔡均为康居属国。晋武帝泰始中(265—274),遣使献善马。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②羁縻都督府名。永徽时在康国置,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城。约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因大食势力东进而废弃。

**【鹿台】**古台名。别称“南单之台”。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殷纣王所筑。“其大三里,高千尺”。纣王战,失败后,登鹿台自焚死。见《逸周书·克殷》、《新序·刺奢》及《水经注·淇水》。

**【鹿头关】**古关名。置,在四川德阳鹿头山上。相传古有张鹿头于此造宅,故以为山名。为西川防守要地。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高崇文西川节度使刘■,破关后即直趋成都

**【鹿耳门】**旧地名。在今台湾省台南安平港北,为旧日的海道入口:内有浅水海湾,以水道迂回险阻著名。1661 年,郑成功大军自此入台登陆,驱逐荷兰侵略者。后期,内湾已淤为平陆:鹿耳门海道亦废,仅存沙汕。

【阏与】(yù— )古邑名。战国韩地,后属。在今山西和顺。公元前270 年胡阳赵阏与赵奢大破秦军;公元前 236 年王翦, 取阏与等九城。

**【阐】**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春秋》哀公八年(公元前 487 年):“人取。”

**【盖州】**州名。唐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以盖牟城置,故址在今辽宁盖县渤海国改为辰州复为盖州,辖境相当今辽宁盖县庄河县岫岩县营口市部分地区。元初改为盖州路,后复为盖州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废。

【羛阳】(xì— )古地名。在今河南内黄西南。东汉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五校农民起义军与光武帝大战于此。

**【清】**古邑名。(1)春秋卫邑。在今山东东阿东阿旧治西。《春秋》隐公四年(公元前 719 年):“公及宋公遇于。”即此。(2)在今山西稷

东南。一名清原。《左传》宣公十三年(公元前 596 年):“赤狄, 及。”(3)春秋齐邑,在今山东聊城西。《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 年):“[]使国胜告难于,待命于。”(4)春秋齐邑,在今山东长清东南。《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帅师伐我,及。”

**【清口】**古地名。(1)古泗水之口,在今江苏淮阴西。因古泗水一名清水,故名。亦称泗口清河口。地当南、北交通咽喉,历代为战争要地。南朝陈太建十年(公元 578 年)吴明彻北周王轨败于清口南宋绍兴五年(1135 年)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皆指此。黄河清口遂为防要地。(2)古汶水济之口,在今山东粱山东南。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 450 年),萧斌使申坦垣护之清口,即此。

**【清水】**古水名。(1)上游即今河南汲县以上卫河以前在今淇县朝歌镇)南入黄河东汉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袁绍屯兵朝歌清水口,即此水入之口。后改道东会淇水白沟后自新乡以下成为

济渠的一部分,清水之名渐废。(2)济水巨野泽北纳以下的别名。东晋太和四年(369 年),桓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即此。后改称清河

(3)泗水的别名,一作清泗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 年),师南侵, 拓跋建西进,屯萧城步尼公东进,屯留城泰始三年(467 年), 宋明帝沈攸之北,攸之以为清泗方涸,粮运不继,固执以为不可;即此。后改称*清河。(4)北魏以来称今陕西延河清水以后改称延水

**【清州】**州名。宋大观二年(1108 年)改乾宁军置。治所在乾宁会川,今青县)。辖境相当今河北青县天津市静海等地。初省会川入州, 又改州为青县

**【清县】**古县名。春秋齐邑,置县。治所在今山东聊城西。东汉改名乐平

**【清河】**①古河名。(1)战国时介于齐赵两国间,源出今河南内黄南, 下游不详。东汉以后源委皆有所扩展,据《水经注》,上游承白沟,自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

(2)古济水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后又称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黄河。1855 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二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 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3)古泗水别名清水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南清河后自今江苏徐州市以下一段长期为黄河所夺,后自今山东济宁鲁桥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犹沿用旧称不改。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湮。

②郡、国名。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移今清河,改名清河),隋开皇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清河郡隋大业七年(公元 611 年)张金称高士达起义于此。③旧县名。南宋咸淳九年(1273 年)置。治所在今江苏淮阴西南。时河决城毁,以后治所屡次迁移。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清江市。1914 年改名淮阴县

**【清泉】**旧县名。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分衡阳县东南境置,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与衡阳县同为衡州府治所。 1912 年仍并入衡阳县

**【清原】**古地名。一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稷山东南。《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 629 年):“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即此。

**【清河口】**古地名。即“清口(1)”。在今江苏淮阴西。南宋时为上要害,恒屯重兵戍守。

**【清源军】**方镇名。五代南唐保大七年(公元 949 年)置。治所在泉州

(今属福建),领泉南两州,相当今福建莆田德化漳平龙岩以南地区。先后为留从效、陈洪进所割据。宋乾德二年(公元 964 年),陈洪进归宋,

改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公元 978 年)废。

**【清溪道】**古道路名。四川盆地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当系在汉司马相如所开辟的通向西昌盆地一线的基础之上,经历代修治展筑而成。起自黎州(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渡大渡河而南,出清溪峡(今汉源西南),溯

越■河谷,逾相公岭,经今西昌会理,渡金沙江,南抵云南大姚,再通往大理乾元中置关于清溪峡,为控扼南诏重地。

**【鸿口】**古地名。春秋宋地。在今河南虞城境。《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 521 年):“师、师败师于鸿口”,即此。

**【鸿门】**古地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楚汉之际,项羽函谷关,军于此。今当地称为项王营

**【鸿沟】**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 360 年)开凿。《水经·渠水注》引《竹书纪年》作“大沟”。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开封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等主要河道, 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东面是,西面是。今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即出于此。以后改称*狼汤渠

鸿沟水系图

【鸿郤陂】代著名水利工程。“郤”或作“隙”、“郄”;又作鸿池陂洪池陂汉武帝时开凿,引淮水为陂灌田,故迹在今河南淮河正阳息县间。成帝时毁废,民失其利。东汉邓晨汝南太守,起塘四百多里,复陂田数千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后汉书·邓晨传》)。后废。

【渚宫】春秋楚成王所建,为的别宫。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城内。《左 传》文公十年(公元前 617 年):“[子西]沿,将入,王在渚宫下见之。”后世遂以此为江陵别称。南朝梁元帝在此即位,扩建宫苑,遗址渐堙。唐余知古搜录事,著《渚宫旧事》。

**【淇水】**在河南省北部。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河。东汉建安中,曹操淇口作堰,遏使东北流,注入白沟(今卫河),以通漕运,此后遂成为卫河支流。

**【淇门镇】**在河南极县东北淇河卫河交会处。唐大顺朱温魏博徐达河北,均曾进兵至此。初漕运自中滦陆运至此入御河

**【涿州】**州名。唐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分幽州置。治所在范阳(今涿县)。辖境相当今河北涿县雄县固安县地。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公元 986 年曹彬攻此,为耶律休哥所败。

**【涿郡】**郡名。(1)汉高帝置;一说武帝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成帝末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 霸县任丘以西地区。三国魏黄初中改名范阳。(2)隋大业初改幽州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霸县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以东地区。炀帝时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至此。

**【涿邪山】**古山名。一作涿涂山。在古代*高阙塞北千余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满达勒戈壁附近一带。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屡见记载。

【涿鹿山】“涿”一作“浊”。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相传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

**【渐水】**①即“渐江水”。②一名澹水兴水鼎水。在今湖南常德北, 东南流入沅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素县:“渐水东入。”

**【渐江水】**古水名。见《汉书·地理志》、《水经》;一作渐水,见《说

文》。即今安徽浙江境内的新安江及其下游的钱塘江。按此水《史记·秦始皇、项羽本纪》、《山海经·海内东经》及《水经》以后记载皆作“浙江”, 故或疑了‘渐”字系“浙”字之误。

【渑水】 (shéng—)一作绳水。古水名。(1)源出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西北流至博兴东南入*时水。此下时水亦通称渑水。《左传》昭公十二年

(公元前 530 年):“有酒如,有肉如陵”指此。久湮。一说有别, 此水系渑水,不应作“绳”,不足据。(2)《水经·淄水注》:广固城浊水别名绳水东阳城阳水流注浊水,世亦通名之为绳水。按:浊水即今北洋河阳水即今南洋河,并在今山东益都县北。古谚“瘦马不渡”,指此。一说有别,此水系绳水,不应作“渑”,不足据。

【渑池】(miǎn—)古城名。一作黾池。因南有黾池得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战国郑地,后入,又入。公元前 279 年秦昭王赵惠文王会盟于此。

【渑阨】(miǎn—)即“冥阨“。见《淮南子·墬形训》,九塞之一。

【渑隘】(miǎn—)即“冥阨”。见《国策·魏策》。

**【淮水】**即今江苏秦淮河六朝建康(今南京市)城南淮水阔数十丈, 岸上立栅,水上置浮航二十四,西则顺流而下出大江,东则溯流而上可径由破冈渎三吴以后因旧传秦始皇凿通此河,遂改称秦淮河

**【淮东】**①地区名。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向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一段淮水的流向系自南而北,因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②路名。即淮南东路。见“淮南④”。

**【淮宁】**①方镇名。见“淮西”。②旧县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 置,治所在今河南淮阳,为陈州府治所。1913 年改名淮阳

**【淮西】**①地区名。隋唐以前,从长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这一段淮水的流向系自南而北,因习称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②方镇名。全称淮南西道;后期号淮宁军彰义军至德元载

(公元 756 年)置,治所、辖境屡有变迁,大历以后治所在蔡州(今汝南), 长期领有三州,相当今河南郾城上蔡新蔡以南,西平遂平确山信阳以东地区。长期为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等所割据, 至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始被中央政府平定。次年废。③路名。即淮南西路。见“淮南④”。

**【淮安】**①郡名。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泌阳)。辖境约当今河南泌阳桐柏社旗三县地。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复改显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唐州淮安郡。②军、州、路、府名。南宋绍定元年(1228 年)改楚州淮安军,治所在淮安(今县)。端平元年

(1234 年)改为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升为路,改为府。辖境相当今江苏清江市淮安阜宁盐城涟水泗阳淮阴射阳洪泽建湖滨海等县地。1914 年废。③军名。南宋咸淳七年(1271 年)置。治所在五河(今五河南)。辖境相当今安徽五河县地。初废。

**【淮阳】**郡、国名。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今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改为陈国隋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陈州淮阳郡

**【淮阴】**郡名。东魏置。治所在怀恩淮阴,今淮阴西南)。辖境

约当今江苏清江市洪泽盱眙淮阴三县。北齐废。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 年)改东平郡复置,不久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楚州淮阴郡

**【淮南】**①郡、国名。(1)汉高帝五年(公元前 202 年)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置淮南国,治所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北),旋徒寿春(今 寿县)。元狩初国除为九江郡三国魏初又改淮南国,后改为郡。辖境约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东晋改名南梁郡隋大业间又改寿州淮南郡。(2)东晋咸和初侨置淮南郡丹阳郡于湖县(今当涂南),后割于湖芜湖两县为实土。辖境相当今安徽当涂羌湖繁昌南陵铜陵等县地。废。②道名。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开元后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辖境相当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东至海,西至湖北应山汉阳一带。③方镇名。至德元载(公元 756年) 置。治所在扬州。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寿等州,相当今江苏安徽两省北、南地区的大部分。景福元年(公元 892 年)为杨行密所据,天复二年(公元 902 年)封吴王,后子孙世有其地,入五代吴国。④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辖境南至长江,东至海,西至今湖北黄陵河南光山,北逾淮水,包有今江苏安徽北地区各一部分和河南永城鹿邑等县。熙宁间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简称淮东路)治所在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苏北部(徐州铜山邳县沛县丰县除外)、安徽全椒嘉山蒙城涡阳以东北及河南永城鹿邑等县;淮南西路(简称淮西路)治所在寿州(今安徽凤台),辖境相当今宝徽凤阳和县以西,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以东的南地区。废。

**【渔阳】**①古县名。(1)置。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在渔水 之阳得名。西晋废,后复。北齐又废。以前为渔阳郡治所。(2)隋大业未改无终县置。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明洪武初省入蓟州渔阳郡治所,以后为蓟州治所。②郡名。战国燕置。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滦河上游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市海河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县以东地区。秦二世发闾左戍渔阳即此。北魏移治雍奴(今天津市武清西北),北齐废。隋大业唐天宝至德间又曾先后改玄州蓟州

隋玄州治所在无终唐蓟州治所在渔阳,皆即今天津市蓟县)为渔阳郡白居易《长恨歌》有“渔阳鼙鼓动地来”句,即指此。

【淤口关】置。故址在今河北霸县信安镇五代晋初,地入契丹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收复其地,设淤口寨,与瓦桥关益津关合称*

三关。为北宋边防要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 981 年)升为破虏军

**【淳于】**古国名、都邑名、古县名。本春秋淳于国,后为杞国的都城。淳于县北齐废。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一名杞城

**【涪州】**州名。(1)隋开皇初改合州置。治所在石镜(今合川)。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县地。大业初改为涪陵郡。(2)唐武德元年(公元 618 年)置。治所在涪陵(今县)。辖境相当今四川涪陵南川长寿武隆四县。辖境缩小,涪陵县入本洲,不辖县。1913年改为涪陵县

**【涪县】**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四川绵阳东,涪江东岸。西魏改名巴西。地当成都东北要冲,东晋南朝时皆为巴西梓潼二郡治所。

**【涪城】**古县名。南朝梁置。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西北。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并入郪县南北朝时,曾先后为始平郡涪城郡安城郡治所。

**【涪陵】**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四川彭水晋永嘉后废。三国蜀西晋时,为涪陵郡治所:②郡名。(1)东汉刘备置。治所在涪陵(彭水)。辖境约当今四川彭水黔江酉阳等县地。晋永嘉后废。永和中复置,移治积县(今涪陵东北),辖境不详。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涪州涪陵郡。(2)隋大业初改涪州置。治所在石镜(今合川)。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县地区。初改为合州

**【淯水】**古水名。一作育水。即今河南白河。公元 23 年,新市平林诸将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立刘玄为帝,即此。

**【淡水】**①港名。旧名沪尾,一作虎尾。在台湾岛西北部、淡水河口北岸。清代与闽粤交通最盛。清咸丰八年(1858 年)后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因河口淤法,航行不便,日趋衰落。②厅名。清雍正元年(1723 年)置, 寄治彰化县城,九年移治竹堑光绪元年(1875 年)裁厅,改设新竹县。③ 旧县名。清光绪元年(1875 年)置,治艋舺,为台北府治。据时改名台北

**【深州】**州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治所在安平(今县)。其后屡经废置,治所屡有迁移。至唐先天时移治陆泽(今深县西),辖境相当今河北深县安平饶阳束鹿等县地。移治静安(今深县南)。辖境缩小。初省静安入州,移治今深县清雍正初升直隶州,辖境相当今深县安平饶阳武强等县地。1913 年废,改本州为县。1215 年周元儿领导红祆军在此战败金军,并攻克州城。

**【渌州】**州名。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因鸭渌水得名。治所在弘闻

(今吉林浑江市临江)。末年废。

【淄青】方镇名。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置。同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史朝义及奚族所逼,南保青州,即授为淄青节度使,而平卢旧号不废,此后遂或称淄青,或称淄青平卢,或称平卢。治所在青州(今山东益都),大历元和李正己李纳李师道割据时曾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境屡有变功,大历末占地至十五州,今山东全省除临清聊城附近数县外悉在境内,西至河南濮阳,南至安徽县江苏铜山沭阳,为当时最强大的方镇之一。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 年)被平定后,辖区缩小。咸通后领有六州,约当今山东东北部半省之地。天祐初为朱全忠所并。

【淄青平卢】方镇名。见“淄青”。

**【宿胥口】**古黄河决口处。在今河南滑县西南。《国策·燕策》苏代曰: “决宿胥之口,顿丘”。《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淇水注》:“魏武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书·禹贡》导“至于大伾,北过降水”,当即经由此处北流,其后决而东行,而北流故读犹存,故称其地为宿胥口,附近故渎为宿胥故渎。

**【密】**古国名。(1)亦作密须姓。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为周文王所灭。(2)姬姓。在今河南密县东南,春秋初期尚存。

**【密州】**州名。隋开皇五年(公元 585 年)改胶州置。以境内密水为名。治所在东武(后改诸城,今山东诸城)。辖境相当今山东沂山莒南以东, 胶县安丘以南地区。以后南部缩小。明洪武元年(1368 年)废。州负山面海,饶渔盐之利,又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北宋时曾在州境板桥镇(今属胶县)置市舶司。

**【渠水】**经过人工疏凿的水道。《汉书·地理志》“渠水首受,北至

射阳入湖”,指吴王夫差主持所开*邗沟。《水经》有《渠水篇》,指*蒗荡

(狼汤)渠;一说经文本有“蒗荡”二字,传写脱去。

**【渠丘】**①古邑名。(1)春秋莒地。在今山东莒县。《左传》成公九年(公元前 582 年):“楚子重,围渠丘”,即此。(2)春秋齐地。

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 531 年):“齐渠丘实杀无知”,即此。②古亭名。故址在今山东安丘南。《续汉书·郡国志》: “安丘渠丘亭。”

【梁山】时一作良山,汉文帝梁孝王曾在此田猎。晋袁宏《北征赋》: “背梁山,截波。”即此。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周约 10 公里。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

**【梁门】**古地名。在今河北徐水县五代周梁门口寨,取易水北古梁门(又名*汾门)为名。北宋先后为静戎军安肃军治所。1004 年辽军南下, 魏能守此,久攻不陷,时有“铜梁门”之称。

**【梁丘】**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成武东北。《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 662 年):“宋公齐侯遇于梁丘”,即此。

**【梁州】**州名。(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黑水梁州。”华山阳为华山之南。黑水说法不一,有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说。(2)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 263 年)分益州置。治所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太康中移治南郑(今汉中)。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璧宁綦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和贵州桐梓正安县等地。其后逐渐缩小,约有今陕西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兴元元年(公元 784 年)升为兴元府

**【梁邹】**古县名、城名。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邹平东北。废。南朝宋在城置戍,为平原郡治所;北魏东平原郡治所;曾先后为济阳县邹平县治所。

**【梁郡】**郡、国名。汉高帝五年(公元前 202 年)改砀郡梁国。治所在睢阳(今商丘南)。成帝永始中辖境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商丘虞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县地。其后辖境屡变。南朝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北魏又复还故治,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宋州梁郡

**【梁溪】**①旧对江苏无锡的别称。因城西梁溪得名。②水名。源出惠山, 经无锡城黄埠墩接运河,自黄埠墩南,分两支入太湖。相传南朝梁曾加修浚,故名。一说东汉梁鸿居于此得名。

【梁山泊】“泊”一作“泺”。在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 周围达八百里。入徙水退,渐涸为平地。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相传宣和宋江起义,曾屯聚于此。

【梁父山】(父 fǔ)古山名。“父”一作甫。在今山东泰安东南,西连徂徕山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 56 年)禅梁父,皆在此。后世统称徂徕山,而另以徂徕山隋梁父故城北一小山为梁父山

【婆速路】初置婆速路统军司,后改置总管府。治所在今辽宁宽甸县鸭绿江北岸,辖境西北起千山山脉,东抵长白山,南跨鸭绿江。所管皆猛

安户。初改为婆娑府,后废为巡检司。

**【谋统】**郡、府名。公元九世纪南诏蒙氏置郡。大理段氏改为府。为八府之一。治所在今鹤庆,辖境约当今云南鹤庆兰坪剑川碧江福贡等县地。蒙古宪宗三年(1253 年)改为鹤州,不久又改为谋统千户所。元至元十一年(1274 年)仍改为鹤州

【弹汗山】(弹 tán)古山名。东汉桓帝时,建立鲜卑部落联盟的檀石槐,立庭于弹汗山歠仇水上,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当今大青山

【隋堤】代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后称为“隋堤”。《方舆纪要》: 宿州(今安徽宿县)“城东南尚有故迹”。

**【随】**①古国名。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姓。在今湖北随县春秋后期成为楚的附庸。②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左传》隐公五年(公元前 718 年):“翼侯。”

**【隃麋】**古县名。置。因隃麋泽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千阳东。东汉曾为侯国,并入汧县。以产墨著名,后世因以为墨的代称。明于慎行《程君房寄墨道中为税使所榷志感》诗:“麋原不化黄金。”

**【隃麋泽】**古泽名。在今陕西千阳东。以此名县。附近宜种秔稻。今已湮废。

**【隆兴】**府、路名。南宋隆兴元年(1163 年)升洪州隆兴府。治所在南昌新建(今南昌市)。辖境相当今江西奉新丰城进贤以北的赣江修水两流域以西,修水奉新以东,修水流域以南,丰城进贤以北(永修安义除外)。改为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改名龙兴南宋时为江南西路江西行中书省治所。

**【隆虑】**古县名。西汉置。在今河南林县,因县西隆虑山得名。产铁, 有铁官。东汉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

**【隆中山】**在湖北省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风景优美,多古迹,为鄂北游览胜地。

**【隆虑山】**古山名。在今河南林县西。产铁。东汉时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山。公元 24 年尤来起义军大败谢躬于此。

【鄪】(bì)古邑名。亦作“费”、“肸”。春秋鲁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史记·鲁周公世家》:釐公元年(公元前 659 年),“以汶阳季友。”

**【郿坞】**古城堡名。故址在今陕西眉县东北渭水北岸。东汉初平三年(公元 192 年)董卓筑。墙高丈余,周一里余。广聚金银珍宝,屯积粮谷,号万岁坞败后,坞毁。

【骑田岭】“五岭”之一。在湖南省东南部宜章郴县间。阳山汉晋以来又有上岭山黄箱山腊岭桂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海拔 1,510 米。湘江支流耒水北江西源武水分水岭。附近折岭关,向为湘粤通道。京广铁路通过东侧。

**【绳水】**①即“渑水”。②即今金沙江。《汉书·地理志》越巂郡遂久 县:“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

**【维州】**州名。唐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置。治所在薛城(今理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地。地接吐蕃,为西门户。后入吐蕃,称无忧城改为威州。

**【维扬】**旧杨州府别称。《书·禹贡》:“海惟扬州。”“惟”通‘维’。

庾信《哀江南赋》:“海维,三千余里。”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唐刘希夷《江南曲》:“潮平见甸,天际望维扬。”又:“维扬吴楚城。”杜甫《奉寄章十侍御》诗:“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初曾置维扬府,后改扬州府

**【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 636 年介之推

隐居于此而死,晋文公绵上之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公元前 560 年晋悼公蒐于绵上以治兵。

**【绵山】**在山西省介休东南。属霍山山脉。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故称绵山。相传为春秋晋国介之推隐遁焚身处,亦称介休山,简称介山

**【绵州】**州名。隋开皇五年(公元 585 年)置,以绵水得名。治所在巴西(今绵阳东)。辖境相当今四川罗江上游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 的涪江流域,其后略有变迁。巴西县入本州。清雍正升为直隶州,辖境扩大至今绵竹德阳梓潼等县地。1913 年废,改本州为绵阳县。产井盐。

【绿林山】新莽王匡王凤起义时以此为根据地。旧说在今湖北当阳东北。见《后汉书·刘玄传》李贤注。据近人考证,当即今湖北大洪山

**【琼州】**州、府名。唐贞观五年(公元 631 年)分崖州置州。治所在琼山(今琼山县琼州镇移今海口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海南岛海口市琼山定安澄迈临高琼海等县地。元天历二年(1329 年)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初改为琼州府,辖境扩大至整个海南岛。1911 年废。气候四时如春, 产槟榔、椰子、凤梨、沉香等。黎母山四周多黎族,唐乾封时组织起义,在此建立根据地达一百二十多年。

【琴川】江苏常熟的别称。古时县治前后有七条横港东注运河,形似琴 弦,故名。一说因有五浦注海,似琴之五弦而得名。

**【琵琶亭】**在江西省九江市西长江东南岸,近南浔铁路九江车站。唐白居易江州司马时,送客于此,夜闻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 今仅存遗址。

**【博州】**州、路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州。治所在聊城(今县东北,五代晋移今县东,移今县)。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高唐茌平等县地。元至元初升为路,十三年(1276 年)改名东昌。地平土沃,产丝绵和绢。隋末唐初,先后曾为窦建德刘黑闼起义根据地。

**【博南】**古县名。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以哀牢国地置。治所在今云南永平西南。东晋咸廉末废。南齐复置,废。

**【博陵】**①郡、国名。东汉本初元年(公元 146 年)置郡。治所在博陵

(今蠡县南)。建安末废。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县地。北魏改为郡,隋开皇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定州博陵郡东汉中平二年(公元 185 年)张牛角起义

于此。②古县名。东汉本初元年(公元 146 年)置。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为博陵郡治所。三国魏搏陆县

**【博望】**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南朝宋废。汉武帝张骞为博望侯;东汉刘表使刘备夏侯憞等于博望,均在此。

**【博阳山】**博,亦作“傅”或“敷”。《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历陵县: “傅阳山傅阳川在南,古文以为敷浅原。”《通典》谓“江州浔阳县蒲塘驿,即汉历陵也。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敷阳山。”唐蒲塘驿即今江西德安县,故一般皆认为山在德安县境。但据《太平寰宇记》饶州蔡沈《

集传》引晁以道历陵今地在饶州鄱阳县(今波阳县)境内,故德安说尚不能认为定论。所指何山,更无确说。《尚书》伪传谓博阳山即*敷浅原,《史记集解》同;而《通典》则谓山在原西数十里;《寰宇记》江州又谓博阳山德安县南,别有敷浅水敷浅原

**【博阳川】**亦作傅阳川敷浅水。源出江西德安西北,东南流过县南, 注入鄱阳湖

**【博南山】**一名金浪巅山,俗讹为丁当丁山。在今云南永平西南。《华阳国志》:“博南县西山,高三十里,越之度兰沧水。”汉武帝博南山道, 即此。

**【博浪沙】**古地名。一作“博狼沙”。在今河南原阳县。今县东南古有博浪城,传即张良遣力士椎击秦始皇处。

**【博望山】**古山名。即今安徽当涂西南东梁山,与和县西梁山隔江对峙如门,故又称天门山西晋以来,历为攻守要地。

**【培尔巴哈台】**①新疆旧政区名。清乾隆中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以原伊克明阿特部牧地置。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设治于*雅尔,后二年移治塔尔巴哈台之楚呼楚(今塔城),又二年筑城,绥靖。驻有以参赞大臣为首的锡伯索伦等驻防营和管粮通判一员,为天山北路仅次于伊犁乌鲁木齐的三大重镇之一。辖境东起今新疆乌伦古湖布伦托海),西抵苏联境内勒布什河巴尔喀什湖阿亚古斯河,南起新疆古尔班古特沙漠,北抵苏联境内斋桑泊额尔齐斯河。鸦片战争后至 1883 年,沙通过多次出兵占领和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吞并了我今边界以外的大片土地。

②厅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裁塔尔巴哈台管粮通判改置抚民同知直隶厅,辖境相当今塔城额敏裕民托里等县,1913 年改为塔城县

**【椒丘】**古地名。在今江西新建东北。《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传》:“孙策椒丘,遣虞翻。”

**【椒邱】**古地名。即“椒丘”。

**【棣州】**州名。隋开皇六年(公元 586 年)置。治所在阳信(今县南)。大业初改沧州初复改棣州贞观中移治厌次(今惠民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阳信惠民商河滨县利津沾化博兴县北部地区。其后治所屡迁,北宋大中祥符中移治今惠民明洪武六年(1373 年)改名乐安州。近黄河出海日,为河防要地;五代北宋患屡迁州城。

**【棘门】**古地名。原为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 158 年)遣徐厉棘门,以防匈奴

**【棘阳】**古县名。西汉置,因在棘水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北魏改名南棘阳新莽刘◻湖阳进拔棘阳,败于小长安聚后又还保棘阳

**【韩】**古国名。(1)公元前十一世纪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成 王弟(名失传),在今山西河津东北。西周春秋间为灭亡。(2)战国 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韩景侯(名虔)是春秋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和魏赵瓜分晋国。公元前 403 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前 375 年韩哀侯,迁都新郑(今属河南)。疆域有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

中部,介于三国间,成为军事上必争之地。前 230 年为所灭。

**【韩州】**州名。辽圣宗三河榆河二州置。治所在柳河(今辽宁昌图八面城东南),徒治临津(今八面城)。辖境约当今辽宁昌图县地。蒙古废。1136 年,虏迁宋徽钦二帝于此。

**【韩原】**古地名。《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 645 年):“战于韩原”。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一说在今山西芮城

**【韩陵山】**俗名七里冈。在河南安阳市东北。北魏高欢曾败尔朱兆于此, 并在此建定国寺旌功,由温子升撰作碑文。南朝梁庾信入北方,评论北朝人物说,“惟有韩陵一片石堪共语”,即指此。

【朝那】(zhū—)古县名。(1)西汉置。治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北魏末废。西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 166 年)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即此。

(2)西魏大统元年(公元 535 年)置。治所在今甘肃灵台西北。废。西魏北周时,曾为安武郡治所。

【朝阳】(zhāo—)①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南,因在朝水之北得名。南朝宋废。②府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升朝阳县置。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老哈河以东和辽宁医巫闾山以西地区。1913 年废。

【朝歌】(zhāo—)①古都邑名。在今河南淇县帝乙帝辛)的别都。周武王康叔卫侯项羽司马邛殷王;皆都于此。②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淇县隋大业初改名卫县

【散关】以后习称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 扼川陕间交通孔道,为古代军事必争要地。东汉延岑汉中北出散关陈仓蜀汉建兴诸葛亮散关陈仓,皆即此。以此关为界,陆游《观 长安城图》诗:“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期思】**①古邑名。西周蒋国春秋期思邑。故址在汉晋期思县城东北。邑人孙叔敖楚庄王时任令尹。②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集南朝梁废。

**【期思陂】**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公元前七世纪末楚庄王孙叔敖所主持兴建。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 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误。久堙。

**【彭水】**古水名。即今汉水支流南河及其支流马栏河。《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 700 年):“师分涉于”,即此。以后改称筑水

**【彭阳】**古县名。(1)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镇原东南。废。汉文 帝前十四年(公元前 166 年),匈奴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至彭阳,烧回中

,即此。(2)北魏置。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西南,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名彭原北朝时,曾为西北地郡治所。(3)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改丰义县置。治所在今甘肃镇原东南。蒙古至元七年(1270 年)废入镇原州

**【彭城】**①古县名。相传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春秋邑,置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初废。之际,楚怀王项羽皆都于此; 两汉南北朝彭城郡治所;三国魏以后又为徐州北徐州治所; 五代又为武宁军感化军节度使治所。②郡、国名。西汉地节元年(前69 年)改楚国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徐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南朝宋改为郡,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徐州彭城郡

**【彭衙】**古邑名。春秋秦地。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北。《春秋》文公二年

(公元前 625 年):“晋侯秦师战于彭衙”,即此。于此置衙县废。

**【彭蠡】**古泽薮名。《书·禹贡》扬州:“彭蠡既潴”:导漾:“东汇泽为彭蠡”。《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旧释即今江西鄱阳湖。一说《禹贡》彭蠡应在长江北岸,约当今西一带滨江诸湖,《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南巡“自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出枞阳(今安徽枞阳),过彭蠡”,即此;自西汉以后,彭蠡逐渐南移并扩展成今鄱阳湖

**【彭郎矶】**本名澎浪矶。在江西彭泽县西北,临长江欧阳修《归田录》: “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小姑前年嫁彭郎。”

【鄑】(zī)①古邑名。春秋纪国邑。在今山东昌邑西北。《春秋》庄公元年(公元前 693 年):“师迁纪郱。”②古地名。春秋鲁地。

约在今山东汶上县以南一带。《春秋》庄公十一年(公元前 683 年):“公败师于。”即此。

**【鄚县】**古县名。战国赵邑,置县。治所在今河北任丘郭州镇唐开元时改“鄚”为“莫”,宋熙宁六年(1073 年)废入任丘

【葛陂】(—bēi)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上承澺水(今洪河),东出为■水富水(今堙)等注入淮河。周围三十 里。今堙。东汉末黄巾起义军与鲍鸿大战于此。

**【葱岭】**旧对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葱岭山道。代属西域都护统辖,安西都护府在此设有葱岭守捉。旧说以山上生葱或山崖葱翠得名,一说即《穆天子传》中的春山,春、葱系一音之转。

**【落星山】**在江苏南京市东北,西接摄山,北临长江。相传有大星落于此得名。三国吴曾建三层高楼于此,左思《吴都赋》:“飨戎旅平落星之楼。” 又南京市西南有落星冈,亦称落星墩落星矶落星山,名同地异。

**【蒋山】**即江苏南京市东北的钟山三国孙权因避祖父讳,以东汉秣陵蒋子文葬于此而改名。

**【蒋州】**州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扬州置,因蒋山(即钟山) 得名。治所在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溧水高淳两县及安徽芜湖市当涂繁昌两县地。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为丹阳郡

【蔇】(xì)古地名。即春秋鲁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春秋》庄公九年(公元前 685 年):“公及大夫盟于。”

**【葭萌】**①古县名。(1)古苴侯国蜀王封其弟葭萌苴侯置县因以为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西南。三国蜀汉改名汉寿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刘备葭萌进取涪城,即此。(2)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 改晋安县置。取故县为名。治所在故县南。元初并入昭化县。②古水名。古白水(即今白水江)下游流经秦汉葭萌县北,称为葭萌水南朝宋元嘉十一年(公元 434 年)南秦二州刺史萧思话遣将萧承之杨难当,悉复汉中故地,置戍于葭萌水,即此。

**【葵丘】**①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境。《左传》庄公八年

(公元前 686 年):“侯使连称管至父葵丘。”②古地名。春秋宋地。

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春秋》僖公九年(公元前 651 年):“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葵丘。”

**【粟末水】**古水名。“粟”一作“速”。即今吉林省第二松花江。《魏书·勿吉国传》:“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为靺鞨七部之一粟末部的活动地区。

**【惠州】**州、路、府名。宋天禧五年(1021 年)改祯州惠州。治所在归善(今惠阳东)。辖境相当今广东罗浮山以东的东江流域和螺河水流域以西沿海地区。改为路,改为府。1911 年废。以来产铁、锡。阜民钱监及淡水等盐场。明清时有棉布、土绸等织造 业。

**【惠民河】**古运河名。漕运四河之一。起自新郑(今属河南),导洧 溱诸川东北流入京城(今河南开封市),折东南出城经陈州(今河南淮阳) 入。京西南一段本为闵河,东南一段本为蔡河蔡河旧以汴河为源,初始改导闵水,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引瀑水以广水源。开宝六年

(公元 973 年)改闵河惠民河,其后遂通称闵蔡两河为惠民河京南淮西一带的舟楫皆取道此河达于京师。以后屡次为黄河决流所填淤,故道久 已塞为平地,今惟淮阳以南尚残存蔡河一段。

**【惠农渠】**在宁夏永宁银川市平罗一带黄河西岸。清雍正四年(1726 年)始于陶家嘴花家湾凿渠引水,北流三百里,下入西河。渠东岸筑长堤以防黄河泛滥,渠西疏西河旧淤以泻汉唐两渠诸湖的溢水,两岸各开支渠百余道。七年(1729 年)工成,共溉田二万余顷。乾隆五年(1740 年),又引渠至平罗县市口堡黄河,与西河别流。计长一百三十余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惠远城】伊犁九城之一。在今新疆霍城县东南红旗公社驻地,有新旧二城。旧城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濒伊犁河北岸,后为河水所侵蚀,同治十年(1871 年)沙侵占伊犁后被拆毁。光绪八年(1882 年)收回伊犁,另筑新城于旧城北十五里。清伊犁将军驻此城,故俗称“伊犁大城”, 光绪九年新疆建省以前为全疆首府,建省后仍为伊犁将军分辖区的首府。辛亥革命后改将军为镇边使,又改镇守使,仍驻此。

**【煮枣】**古邑名。战国魏地。在今山东东明县南。公元前 312 年魏煮枣,即此。

**【越】**古国名。亦称于越姓。相传始祖是少康的庶子无余,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常与相战。公元前 494 年为吴王夫差

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于前 473 年攻灭吴国。并曾向北扩展, 称为霸主。疆域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战国时国力衰弱,约在前 306 年为所灭。

**【越州】**州名。隋大业初改州置。治所在会稽(今绍兴后分置山阴)。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义乌县除外)、曹娥江流域及余姚县地。南宋绍兴元年(1131 年)升为绍兴府五代时以产秘色窑瓷器著名,为宫廷供物,称青瓷中绝品。又盛产罗、绫等织物。

【越巂】(—suǐ)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置。治所在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辖境相当今云南丽江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南朝齐废。隋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巂州越巂郡

【越城岭】“五岭”之一。亦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越岭。在广

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 200 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苗儿山(2,142 米)在资源县东。与都庞岭间有湘桂谷地,湘桂铁路经此。

**【雄州】**州名。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以瓦桥关置。为周世宗契丹恢复地区之一。治所在归义归信,今雄县)。代辖境相当今河北雄县容城地。明洪武七年(1374 年)降为县。

**【雄溪】**古水名。古武陵郡境内五溪之一。“雄”一作“熊”。即今湖南沅水的支流*巫水两晋南朝时“五溪蛮”的一支即聚居在此。

**【雄定关】**见“天井关”。

**【雁门】**①郡名。战国赵武灵王置。西汉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 代县西)。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代州雁门郡。②方镇名。中和二年(公元 882 年)置。治所在代州(今代县),领二州, 相当今山西云中山以东,系舟山以北,繁峙以西和旧长城、恒山以南地区。次年号代北宋太平兴国中废。③古渠名。一名牵招渠三国魏雁门太守牵招,因广武城井水咸苦而开凿。源出于雁门山,流经代县东南,南入滹沱河

④关名。置。亦名西径关。故址在今山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东、西峭峻, 中路盘旋崎岖。为防御契丹重地。废。复置,并移今所,为山西三关之一。⑤山名。又名雁门塞。在山西代县西北。古以两山对峙,雁度其间得名。

**【揭阳岭】**在广东揭阳县西北。为福建广东必经之地。裴渊《广州记》列为*五岭之一,以代替湖南广西界上的*都庞岭,与众说不同。

**【辋川】**水名,即辋谷水。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在陕西蓝田南: 源出秦岭北麓,北流至县南入灞水诗人王维曾置别业于此。

**【雅尔】**①旧地区名。相当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以南,阿拉泊以北一带。以中心区域为雅尔河流域得名。本准噶尔伊克明阿特部牧地,清乾隆中平定准噶尔叛乱后,筑城设治于此,驻有参赞大臣、领队 大臣等。参赞大臣等移驻塔尔巴哈台后,此地为塔尔巴哈台属境,1864 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地入沙。②旧城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筑城于雅尔河东岸,命名肇丰,通称雅尔,驻有参赞大臣等,统辖伊犁乌鲁木齐以北,东接喀尔喀蒙古,西通藩属哈萨克,北抵俄罗斯界各路全境。后二年参赞大臣等移驻塔尔巴哈台,城废。故址在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塔尔巴哈台山南麓乌尔扎尔。③旧边境政区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至三十年驻雅尔城参赞大臣所辖地区,约当今新疆塔城阿勒泰二地区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勒布什河巴尔喀什湖阿亚古斯河以东,斋桑泊额尔齐河以南。参赞大臣移驻塔尔巴哈台城后即改称塔尔巴哈台

**【雅州】**州、府名。隋仁寿四年(公元 604 年)置州,因境内雅安山得名。治所在严道(今雅安)。辖境相当今四川雅安名山荣经天全芦山小金等县地。清雍正七年(1729 年)升为府、治所在雅安(今县)。辖境西部扩大至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1913 年废。

**【雅克萨】**旧城名。在今呼玛县西北漠河黑龙江北岸。本中国索伦部达斡尔族所筑。1650 年被沙侵占,继又于此建筑城堡,以阿尔巴金为名,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据点。1685 年为清军克复摧毁。旋又被沙盘据。1689

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规定其地仍属中国营辖,人由此撤退,拆毁其城。1858 年沙俄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不平等的《瑷珲条约》,遂为沙割占。

**【紫河】**古水名。即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长城外的浑河,蒙古语名乌兰穆伦河。上游有二水:北为内蒙古凉城宁远水;南为山西右玉兔毛河。二水在内蒙古杀虎口外汇合西流,经内蒙古清水河县清水合,西流入 黄河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征发民丁百多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东至紫河,即此。

**【紫荆山】**在广西桂平北。中包村庄田地,周围百余里。北连平南蒙山诸山,西通象州武宣县界。1844 年冯云山至此进行革命宣传。1850 年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就在山前金田村领导起义。

**【紫蒙川】**古水名。在今辽宁朝阳西北。西晋鲜卑宇文氏建国于此, 后为前燕慕容皝所灭。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 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契丹,在紫蒙川阅兵,即此。

**【棠】**古邑名。(1)一作春秋鲁地。在今山东鱼台东。公元前 718

鲁隐公观鱼于,即此。(2)春秋楚地。在今江苏六合。公元前 559 年楚子囊率师至,即此。

**【棠溪(谿)】**古邑名。见“堂溪”。

**【嗢昆河】**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公元,八世纪至九世纪时回纥部族的活动中心。

【嗢鹿州】羁縻都督府名。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破西突厥后,在突骑施索葛莫贺部内置。故地在今新疆伊宁市西伊犁河附近。约八世纪前期废。

**【喀木】**旧地区名。即。参见“前藏”。

**【喀拉和林】**即“和林”。

【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初见于代,为蒙古六万户之一,共十二部:其中内喀尔喀五部,外喀尔喀七部。内五部初居住于兴安岭东南,编为巴林札鲁特熬汉奈曼等四部五旗,属内札萨克内蒙古)。外七部初并为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三部,雍正三年(1725 年),又从土谢图汗部分出赛因诺颜汗部,共成四部(八十六旗),属外札萨克,仍袭用喀尔喀蒙古称呼。

【■山】(chuí— )在江苏丹徒东。北滨长江,层峰峭壁,形势险要, 为防要地。在此置寨。建炎三年(1129 年)韩世忠驻此,以防兵由海路进攻江浙

**【赐支河】**古代羌人所居地区的一段黄河。《书·禹贡》称为“析支”。

《后汉书·西羌传》:“滨于赐支,至乎河首。”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又名赐支河曲赐支可能是羌人对黄河的称呼。

**【践土】**古地名。春秋。在今河南原阳西南。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在此作王宫与诸侯会盟,确立霸权,成为盟主。

【跖(蹠)口城】(zhí 直—— )蹠,一作“墌”。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西南。南朝梁广州刺史萧勃起兵,遣将傅泰据此,被周文育所败。

**【跋布川】**①一译匹播城,又名勃令驿。七世纪吐蕃迁居* 逻些以前的旧都。迁都后仍为赞普夏令牙帐所在。即今西藏乃东县昌珠区。②故址在今西藏穷结。参见“匹播城”。

【景毫】(—bó)即西亳,因有景山得名。见“毫(3)”。

**【景阳冈】**在山东省阳谷县城东南景阳冈村。《水游》故事中武松打虎处。

**【景德镇】**古镇名,即今景德镇市。在江西省东北部,邻接安徽省。原名新平,因居昌江之东南,又名昌南镇宋景德年间改景德镇,1949 年由浮梁县析置景德镇市。1960 年浮梁县并入。富瓷土资源。以产瓷器驰名中外,有“瓷都”之称。时始有冶陶,南朝陈时已有制瓷业。宋景德年间遣官烧瓷充贡品,便以“景德窑”名闻全国,明清在此设御器厂,旧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合称我国四大镇。鸦片战争后,洋瓷在国内倾销,瓷业日趋衰落,国民党统治时代,更濒于破产。解放后已恢复发展。

**【鼎州】**州名。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改朗州置。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县地。乾道元年(1165 年)升为常德府。1130 年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于此。

**【黑水】**①古水名。(1)古代传说中的水道,无可确指。《山海经》各篇所载黑水有在南方的,有在北方的,屡次被提到的是在西方发源于昆仑山的一条,《穆天子传》和《楚辞·天问》中的黑水亦当指此。(2)《书·禹 贡》:“华阳黑水梁州”;“黑水西河雍州”;“导黑水,至于三危, 入于南海”。历来经学家解释不同:或以为二州和导川的黑水是一条水,发源雍州,南流过梁州,入南海,说本伪《孔传》及孔颖达《书疏》引

《水经》;或以为二州各有一黑水,而导川的黑水,就是雍州黑水, 说见《括地志》等;或分及导川为三黑水,说见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等。诸家所推定的黑水位置,说法更多:计有张掖河大通河党河疏勒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漾濞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盘江西江陕西城固县黑水汉江支流)、四川黑水县黑水岷江支流)等说;有 以为故道今已堙涸或改徙的;也有推定其起迄经流地点而实无其水的。近代又有人认为《禹贡》黑水和《山海经》等古籍中的黑水一样,本是一条古人假想中的西徼大水,实际上并不存在,更不可能确指当今何水。(3)即今陕西 横山西北长城外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东晋赫连勃勃营建统万城黑水南,指此。(4)白水江上游支流之一,在今四川松潘东北境。南北朝时有羌部居此,号黑水羌。(5)即今黑龙江隋唐时号居滨此水的靺鞨部落为黑水靺鞨。②古城堡名。在今甘肃舟曲西南,西濒黑水唐贞元八年(公元 792 年)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击败吐蕃于此。③羁縻都督府名。开元十三

年(公元 725 年)置黑水军黑水靺鞨地,次年更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当地部族首领为都督和所领诸州的刺史,并派遣内地官吏前往任长史(都督、刺史的副职)之职。治所在今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辖地相当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

**【黑河】**①一称甘州河。在甘肃省西北部西河走廊弱水源流之一。支流众多,均源出祁连山,在老鼎新附近与临水会合为弱水。②州名。辽穆宗置。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东北的白塔子圣宗时改置庆州。③府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分瑗珲北境大黑河屯(今黑龙江爱辉)置。1912 年废。

**【黑壤】**古地名。又名黄父,在今山西沁水县西北。公元前 603 年,晋侯宋公等盟于黑壤,即此。

**【黑风洞】**在今湖南桂东西南,位于湘赣边界附近。南宋嘉定元年(1208 年)、二年,以罗世传李元砺为首的瑶汉饥民先后在此起义。

【黑水洋】宋元以来我国航海者对于今黄海分别称之为黄水洋青水

黑水洋。大致长江口附近一带海面含沙较多,水呈黄色,称为黄水洋; 北纬 34°、东经 122°附近一带海水较浅,水呈绿色,称为青水洋;北纬 32

°—36°、东经 123°以东一带海水较深,水呈蓝色,称为黑水洋

【犍为】(qián—)①郡名。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置。治所在鄨县(今贵州遵义市西),旋移治广南(今四川筠连县境),又移治僰道

(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再移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贵州水城以北地区。东汉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齐复治僰道废。隋大业时又曾改戎州犍为郡。②属国名。东汉永初元 年(公元 107 年)分犍为郡南境置犍为属国。治所在朱提(今云南昭通)。

辖境约当今云南会泽东北及贵州威宁金沙一带。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 刘备改置朱提郡

**【程】**古邑名。一作。亦称毕郢周文王曾迁居于此。在今陕西咸阳 市东。西汉安陵县

**【程乡】**旧县名。南朝齐海阳县置。洽所在今广东梅县。地有程乡里, 故名。清雍正时,升为嘉应直隶州嘉庆时复置,十六年(1811 年)仍改为嘉应直隶州五代南汉敬州治所,宋元梅州治所,嘉应府治所。

【甀】(zhuì)古乡名。一作。在今安徽宿县东南。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破淮南王黥布甀乡,即此。

【筑】贵州省贵阳市的简称。因代先后为贵筑司贵筑乡代为贵筑县而得名。

【筑水】(zhú— )古水名。秦汉以前名*彭水。即今汉水支流南河及其支流马栏河在今湖北谷城县筑阳县,即因在此水之北得名。《汉书·地理志》:“筑水汉中房陵(今房县)东入(今汉水)。”

**【傅岩】**古地名。一作傅险。在今山西平陆东。相传是傅说为奴隶时版筑之处。

**【傥谷】**即*傥骆道的南口,在陕西洋 北。

**【傥骆道】**古道路名。即骆谷道。自今陕西周至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洋县。是关中汉中间近捷的通道。三国以来时见记载,尤为畅通。公元 880 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围长安(今西安市),僖宗经此逃奔入

【粤】(yuè)广东省的简称,因古为百粤地得名。

【粤东】广东省的别称。参见“两粤”。

【粤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参见“两粤”。

【皖】安徽省的简称,因境内西部有皖山天柱山)而得名。

**【皖县】**古县名,春秋楚地,置县。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西晋永嘉末废。魏正始四年(公元 243 年)司马懿率军入舒县吴诸葛恪迁于柴桑,即此。

**【皖口镇】**古镇名。又名南皖口。在今安徽安庆市西,当皖河长江之口。为古代长江沿岸军事要地。三国吴诸葛洛率兵屯庐江皖口南朝陈武帝时,在南皖口筑城,皆指此。以后在此置皖口镇,亦名山口镇

**【集庆】**路名。元天历二年(1329 年)改建康路置。治所在上元江宁

(今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至正十六年(1356 年)为朱元璋所攻克,改为应天府

**【集州】**州名。北魏废帝三年(公元 554 年)改东巴州置。取东北集川

为名。寄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北周天和五年(公元 570 年)移治难江

(今四川南江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南江旺苍东部地。宋熙宁五年(1072 年)废入巴州

**【焦获(穫)】**古泽薮名。一作焦护。《诗·六月》“■狁匪茹,整居焦获”;《尔雅·释地》“焦护”,皆即此。一说在今陕西泾阳北。《史记·匈奴传》:犬戎“遂取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一说即今山西阳城西的濩泽

**【焦护】**即“焦获(穫)”。

**【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公元 228 年, 诸葛亮出师祁山,先锋马谡张郃战败于此。

**【御(禦)儿】**古地名。又作蘌儿蓹儿语儿。在今浙江桐乡西南。春秋时在越国北境,与吴国相邻。《国语·越语》:“句践之地,北至于御儿。”

**【御河】**古水名。(1)我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室御用的河道为“御河”, 如通济渠永济渠京师皇城内的玉泉,皆有此称。(2)宋元时代所谓“御何”,专指令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

**【御(禦)夷镇】**军镇名。北魏太和中为防御柔然而置。故址在今河北赤城北。与沃野怀朔等*六镇同为北魏军事重镇。

**【循化】**城、厅名。宋崇宁二年(1103 年)改一公城循化城,在今甘肃夏河县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设厅。1913 年改为县,即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乾隆四十六年,撒拉族中的新教徒苏四十三等在此起义。

**【循州】**州、路名。隋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置,因循江得名。治所在归善(今惠州市东)。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兴宁陆丰以西,新丰博罗惠阳以东地区。五代南汉移治龙川(今县)。辖境南部缩小,宋相当于今广东龙川和平兴宁五华连平等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升为路,二十三年(1286 年)复降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 年)废。元至元二十五年州民钟明亮,拥众万余在此起义抗元。

**【舒县】**古县名。本春秋舒国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三国时废。西晋复置,南朝梁废,两汉南朝齐皆为庐江郡治所。

**【殽函】**古代对殽山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高峰绝谷,峻阪迂回,形势险要,贾谊《过秦论上》:“秦孝公之固”,即此。

【番吾】(pó— )古地名。番或作播、鄱。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磁县境。为争胜之地,公元前 232 年,兴师征,取番吾,即此。

**【腄县】**古县名。“腄”一作“锤”或“锤”。置。治所在今山东福山县东汉废。《吏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 219 年)东巡,“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西汉吕后吕嘉为腄侯,皆即此。

**【颍川】**郡名。奏王政十七年(公元前 230 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东魏武定时移治颍阴(北齐长社颍川又改长社,今许昌市)。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官,东汉中平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

**【颍州】**州、府名。北魏孝昌四年(公元 528 年)置州,北齐废,初复置。治所在汝阴(今阜阳)。辖境相当今安徽阜阳颍上阜南太和界首临泉等县地。宋政和中改为顺昌府复为颍州清雍正间升为府。辖境相当今安徽涡阳蒙城霍丘等县以西地区。1912 年废。刘福通红巾军起义于此。

**【颍昌】**府名。宋元丰三年(1080 年)升许州置,治所在长社(今许昌市), 辖境相当今河南许昌市漯河市禹县郾城长葛临颍舞阳等市、县地及郏县部分。绍兴十年(1140 年),岳飞兵于此。复改为许州

**【颍阴】**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北魏太平真君时并入临颍县东魏元象中复置。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后为颍州颍川郡治所。北齐改置长社县灌婴颍阴侯,即此。

**【■得】**古县名。汉武帝匈奴地置。治所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改名永平。自张掖郡治所。《汉书·霍去病传》“扬武平■得”,即此。

**【鲁】**①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于伯禽,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属山东)。春秋时国势衰弱,春秋后期公室为季孙氏盂孙氏叔孙氏三家所分。战国时成为小国, 公元前 256 年为所灭。②地区名。今山东省泰山以南的沭水流域,是春秋地。秦汉以后仍沿称这地区为,近代又用为山东省的简称。

**【鲁阳】**①古邑名、县名。春秋战国楚邑。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山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 年)改名山北。《史记·楚世家》:“肃王

十年(公元前 371 年),鲁阳”;末,孙坚董卓,屯兵鲁阳,皆即此。

②郡名。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 498 年)置。治所在山北(今鲁山县),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叶县的部分地区。隋开皇初废。

**【鲁县】**本春秋鲁国都,置县。治所即今山东曲阜县隋开皇中改名汶阳,不久改名曲阜。自以后历为薛郡鲁国鲁郡任城郡治所。

**【鲁郡】**郡、国名。西汉初改薛郡鲁国。治所在鲁县(今曲阜)。辖境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改为郡,北齐改名任城初废, 大业时曾改鲁州鲁郡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兖州鲁郡

**【鲁阳关】**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当洛阳南阳盆地间交通冲要。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东晋太元三年(公元 378 年)符坚襄阳,使石越率精骑出鲁阳关,即此。参见“三鵶路”。

**【敦煌】**郡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分酒泉郡置。治所在敦煌县(令甘肃敦煌县西)。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区。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曾改瓜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沙州敦煌郡。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界置有玉门关阳关两汉南北朝中原西域交通,皆以此为门户。

**【敦薨山】**古山名。即今新疆天山。《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水出焉,而西(东)流注于渤泽。”

**【鄗】**①(hào 号)古地名。(1)同“镐”。周武王的国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2)春秋晋邑战国。在今河北柏乡县北。《左传》哀公四年 (公元前 491 年):“[]国夏,取。”《史记·赵世家》: “ 赵武灵王三年,城。”皆指此。②(qiāo)山名。《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 597 年):“师在之间。”社预注:“二山在荧阳县西北。”

按在今河南荥阳境内。

**【鄗县】**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北柏乡北。公元 25 年,刘秀在县南千秋亭五城陌即皇帝位,建立东汉政权,改名高邑

【鄐】 (chù)古地名。春秋晋邑。确址不详。《左传》昭公十四年(公元前 528 年):“晋邢侯雍子田。”

**【蛮莫】**土司名。明万历十三年(1585 年)分孟密北部地置安抚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附近地区:三十二年地入缅甸初曾再度内属,乾隆后又属缅甸

【普洱】(—ěr)府名。清雍正七年(1729 年)分车里宣慰司江内六版纳地置。治所在宁洱(今云南普洱)。乾隆元年(1736 年)增领江外六版纳各土司, 辖境约当今云南普洱景谷墨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1913 年废。

**【善化】**旧县名。宋元符元年(1098 年)分长沙湘潭两县置。治潭州城(今湖南长沙市)内,辖州治东南。1912 年并入长沙县长沙县同为潭州治所,同为天临路洽所,同为长沙府治所,又同为湖南省会。

**【善阐】**城、府、路名。“善”一作“鄯”。公元九世纪中叶南诏王丰祐拓东城善阐城。后置府,号东京,并为善阐节度使治所。府治在今云南昆明市旧城南关外。大理段氏时为八府之一。辖境相当今云南昆明市易门宜良禄丰嵩明等县地。蒙古宪宗五年(1255 年)改置万户府。辖区缩小。至元七年(1270 年)改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改名中庆路

**【遒县】**即“逎县”。

**【道州】**州、路、府名。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改南营州置州。治所在营道(天宝初改弘道,今道县)。辖境相当今湖南道县宁远以南的潇水流域。升为路,初改为府,不久又降为州。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后以产铁、锡著称。唐大仁等农民军起义于此。

**【遂】**古国名。在今山东肥城南。公元前 681 年为所灭。

**【遂城】**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新昌县置。治所在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初废入遂州广信军治所;遂州治所。宋景德元年(1004 年)杨延昭守此,辽军攻围百战不能下,因有“铁遂城”之称。

【◻水】(fén—)古水名。汝水的岔流。《尔雅·释水》水自出为

《水经注》:“汝水又东南径奇◻城西北,令南颍川郡治也,◻水出焉,世谓之大◻水。”即今河南郾城商水沙河

【湘】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纵贯省 境而得名。

**【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岳阳县西洞庭湖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浮江,至湘山祠。⋯⋯上问博士曰: ‘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女,之妻,死而葬此。’”

**【湘西】**古县名。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 257 年)分湘南县置。治所在今湖南株洲南。改名衡山南朝衡阳郡治所。

**【湘州】**州名。(1)晋永嘉元年(公元 307 年)分广两州置,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湘二水流域,广西桂江广东北江流域大部分及湖北陆水流域。南朝宋以后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 改为潭州。(2)南朝梁置。治所在新化(今大悟东),辖境约当今湖北大悟黄陂红安县地。北齐改为北江州

**【湘南】**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朝齐并入湘西县三国吴两晋衡阳郡治所。

**【湘州潭】**即“昭潭”。

**【湖广】**①见“湖广行省”。②巡抚名。明宣德中置,驻武昌(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统武昌兵备、荆西分守、沔阳兵备等十道,湖广布政司之武昌等十三府、郴靖二州,湖广都司之武昌等三十四卫、郴州等二十九所,兴都留守司之承天等三卫、德安一所及永顺等土司。清康熙三年(1664 年)改名湖北巡抚。③总督名。清顺治元年(1644 年)置,驻武昌康熙中废。旋又改川湖总督为湖广总督,还置武昌康熙二十六年更名湖北湖南总督,但习惯上仍称湖广总督。

**【湖北】**路名。即“荆湖北路”。

**【湖州】**州、路、府名。隋仁寿二年(公元 602 年)置州,因地滨太湖得名。治所在乌程(今吴兴)。辖境相当今浙江吴兴德清安吉长兴等县。宋宝庆初改为安吉州改为湖州路改为府。1912 年废。以后蚕丝业甲于东南,又为制笔业中心。

**【湖阳】**古县名,一作胡阳置。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西晋并入棘阳北魏复置,蒙古至元三年(1266 年)废。《史记·高祖本纪》: 引兵西至丹水,“还攻胡阳”,即此。

**【湖南】**①方镇名。广德二年(公元 764 年)置,初治衡州(今衡阳市),

大历四年(公元 769 年)移治潭州(今长沙市)辖领

等州,相当今湖南长沙市以南和广东连江流域地区。中和三年(公元 883 年)改名钦化军节度。②路名。即“荆湖南路”。

**【湖汉水】**古水名。《汉书·地理志》所载湖汉水,指今赣江干流及其上源贡水;《水经注》所载湖汉水指今赣江上源的贡水

**【湖广行省】**古行省名。元至元中置。以辖境兼及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而得名。治所在武昌路(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的小部分、以南的大部分、湖南全省、广西全区、广东电白茂名以西和贵州除北盘江流域以外的地区。初北界扩展至今湖北省界,南界划出原广南西路地区另置广西省,但省名仍相沿不改。湖广分成湖南湖北两省后,通常还是称这两省的总督为湖广总督。

**【渤澥】**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即渤海。《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 “浮渤澥:游孟诸。”《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勃澥”。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海别枝名也。’”司马贞索隐:“案《齐都赋》云,海旁曰勃, 断水曰澥也。”

【渤海】代我国东北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骊所建。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 698 年)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初称

振国(亦称震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 713 年),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渤海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唐玄宗以后,渤海经常派人到长安朝贡、请封号。多次派学生来京师太学学习,文化发达。农业产稻、粟、豆、麦。手工业品有布、紬、陶器。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设在乌苏里江东岸一带的有四府十一州。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契丹太祖天显元年(公元 926 年),被契丹所灭,改称东丹契丹太子耶律倍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今鸭绿江畔浑江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辽圣宗时亦并入辽。

**【渽水】**古水名。一名*沫水。《汉书·地理志》:“渽水出徼外,南至南安,东入。”即今大渡河

**【湨梁】**古代筑在湨水旁的大堤。《尔雅·释地》:“梁莫大于湨梁,” 郭璞注:“湨,水名;梁,堤也。”《春秋》襄公十六年(公元前 557 年)“公会晋侯宋公⋯⋯于湨梁”,即此。

**【温水】**古水名。即今南盘江

**【温州】**州、路、府名。唐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分括州置州,以在温峤岭(今温岭县西)南得名。治所在永嘉(温州市)。辖境相当今浙江温州市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县地。改为路,初改为府。1912年废。地当沿海冲要,时曾置市舶司于此。

【温陵】福建泉州的别称。《舆地纪胜》引旧图经谓“其地少寒,故云”。

**【渭州】**州名。北魏永安三年(公元 530 年)置,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辖境相当令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地。安史乱后地属吐蕃大中时仍归中和四年(公元 884 年)移置平凉(今甘肃平凉)。北宋时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华亭崇信宁夏泾源县地。改为平凉府。

**【渭城】**古县名,本咸阳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改名新城, 七年废。元鼎三年(前 114 年)复置改名,因南临渭水得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东汉并入长安县

【渭桥】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有三:(1)中渭桥秦始皇始建,本名横桥渭桥横门桥(与长安城西面横门相对)、石柱桥; 增建东西二桥,始有中渭桥之称。故址在奏咸阳城正南,汉长安城北偏西, 今咸阳市东约二十里。历代屡毁屡复,至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 年),东移约十里,在今西安市直北。后毁。(2)东渭桥。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北灞水泾水处东侧。汉景帝五年(前 152 年)始建。唐咸亨中置渭桥仓于此,漕粮

自东来,先聚于仓,再转运长安后废。(3)西渭桥汉建元三年(前 138 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叫便桥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也叫咸阳桥。其时长安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别。末废。后代或用舟渡,或用浮桥,或冬春作桥,夏秋用渡。

**【滑台】**古城名。即今河南滑县滑县城。北临古黄河东晋南北朝时为军事要地。南燕慕容德曾建都于此。刘宋北魏时曾为兖州东郡而治所。北魏又以为河南四镇之一,王玄漠围攻二百余日不能下。

**【滑州】**川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改杞州置,治所在白马,即古滑台城(今河南滑县滑县城),州以得名。巨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等县。五代后辖境渐缩。明洪武初,省州治白马入州,旋改为县。

**【湫】**古地名。春秋楚地。在今湖北钟祥北。《左传》庄公十九年(公元前 675 年):楚子,“还及。”

**【湟中】**地区名。指令青海省湟水两岸。代为月氏胡等各族杂居地。东汉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湟中各族人民共立义从胡北宫伯玉为将军,举兵起义。

**【湟水】**古县名。隋开皇中改西都县置。治所在今青海乐都隋唐皆为都州治所。安史乱后地入吐蕃

【湟溪关】置。故址在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古湟水,一作洭水)注入北江处。末,南海赵佗檄告湟溪等关,“急绝道,聚兵自守”,即此。

**【溆水】**源出今湖南溆浦南,北流至县南,折西注入沅水。《楚辞·九

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即指此。

【渝】四川省重庆市的简称。因自宋渝州治此而得名。

**【渝水】**古水名。(1)一名宕渠水,即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古有賨族聚居水滨,善歌舞,汉“巴渝舞”即出于此。今合川以下一段嘉陵江, 因与渠江合流,古时亦通称渝水宕渠水隋开皇初在今重庆市渝州,即因此水得名。(2)即今辽宁大凌河西汉时,在今朝阳县境置临渝县,即因此水得名。

**【渝州】**州名。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 年)改楚州置。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市巴县江北江津璧山等县。宋崇宁元年(1102 年)改名恭州

**【渝关】**①古关名。一作榆关,又称临闾关临渝关临榆关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筑,故址即今河北秦岛市山海关为东北军事重镇。时渐废,明洪武徐达修复改今名。一说故址即今河北抚宁榆关镇,与山海关非一地。②旧时常用作山海关的别称。

**【湓水】**一称湓浦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唐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

《东南行》:“湓浦带蒙纡”,皆指此。

**【湓城】**即“湓口城”。

**【湓口城】**古城名。一名湓城。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以地当湓水长江口得名。灌婴所筑。东晋南朝时,曾为江州治所。寻阳县于此,后改名湓城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

**【■水】**古水名。即今河南泌阳遂平境内沙河。本为汝水支流之一; 明嘉靖西平遂平汝水断流,此后南汝遂以此为正源。

**【湔水】**古水名。据《汉书·地理志》,源出绵虒(今四川汉川县西南绵虒镇)玉垒山,东南至江阳(今泸州市)入。据《水经注》,上游出玉垒山后即注入岷江,当指今汶川灌县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白沙河);中游经今新繁镇新都与*洛水合,当指今灌县金堂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清白江);下游即今金堂以下的沱江。下游自《水经》以后改称洛水

**【湔氏道】**古县名。本湔氏地,。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北。改名升迁

【㧎中】(lóu—)①古地名。指湖南㧎水流域。东汉时泛称其地居民为“㧎中蛮”。②古县名。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西北。以后废。

**【湄沱湖】**古湖名。《新书·渤海传》:“俗所贵者⋯⋯湄沦湖之鲫”。即今黑龙江密山县东南兴凯湖,为渤海境内著名湖泊。

**【滁州】**州名。初改南谯州置。治所在新昌(后改清流,今滁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滁县来安全椒三县地。1912 年废,改本州为县。州城西南有醉翁亭,宋欧阳修曾为之记。元末郭子兴朱元璋起义,曾以此为根据地。

**【寒山】**在江苏徐州市东南。东晋太兴二年(公元 319 年)刘遐破斩叛将

周抚寒山;公元547 年南朝梁萧渊明东魏慕容绍宗大战于寒山:皆指此。

**【富平】**古县名。(1)置。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西南。东汉时为北地郡治所。东汉末废。(2)北朝魏置。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北周废。

**【富春】**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浙江富阳晋太元中避郑太后名讳, 改名富阳五代吴越时复名富春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 978 年)又改富阳三国吴曾为东安郡治所。

**【富平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古盂津渡口之一。晋泰始杜预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建河桥于此。

**【富平堰】**在今陕西富平南。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 550 年),因泾灌溉之处渠堰已废,贺兰祥征集民工修此堰,开渠引水,东注于,附近农田得以灌溉。后又湮废。

**【谢】**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周申伯迁于此。《诗·大雅·崧高》: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谦州】**州名。置,在今苏联叶尼塞河上游唐努山北麓。”谦河出其境,因河为名。有居民数千家,悉为蒙古回纥人。人多工匠。

**【谦河】**古水名。亦作剑水代于此置谦州,因河得名。即今叶尼塞河上游。

**【裕州】**州名。(1)五代梁贞明初改鼎州置。治所在美原(今陕西富平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富平县东北部地。唐同光初废入耀州。(2)金泰和八年(1208 年)分等州地置。治所在方城(今县,废入本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舞阳叶县等地。不辖县,1913 年改为方城县

【鄍】(míng)古邑名。春秋虞地,在今山西平陆北。《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 658 年):“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三门。”

**【强虎汛】**在今湖南吉首西南。统治者为加强对当地苗族的镇压,筑土城,设千总驻此。清嘉庆二年(1797 年)改设守备。五年(1800 年)乾州苗民在此展开反对族地主的斗争。

【隞】(áo)亦作。古邑名。在今河南荣阳敖山南。中丁外王建都于此。三国魏在此设仓,称为*敖仓

**【疏勒】**①西域国名。法沙伽师祗离。故治在今新疆喀什市。居民从事农业,精工艺,开采铜铁,有城郭、文字。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 年)起,属西域都护府。其后为莎车于阗所并。②都督府名。高宗

时置,故治在今新疆喀什市,属安西都护府。约贞元六年(公元 790 年)后废。③军镇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市,和龟兹于阗碎叶(后改焉耆)同为唐安西都护府及安西节度使所统,号称安西四镇。约贞元六年后废。

**【婺州】**州、路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置州。治所在金华(今县)。辖境相当今浙江武义江金华江流域各县。改为路。1358 年朱元璋改为宁越府又改为金华府唐宋时产纸和丝织品。初州民陈巽四等,曾先后数次起义。

**【登州】**州、府名。武周如意元年(公元 692 年)置州。治所在牟平(今县),唐神龙中移治蓬莱(今县)。辖境相当今山东蓬莱黄县栖霞海阳以东地。明洪武九年(1376 年)升为府,增辖今 莱阳莱西海阳等县地。1913 年废。位山东半岛东端,为对辽东朝鲜半岛海道交通起点, 盛产鱼、盐。

**【缑氏】**①古地名,一作侯氏春秋周地。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因山得名。地当伊洛平原东部嵩山口,历为军事要地。公元前 520 年王子朝之乱, 晋籍谈荀跞等来助平乱,曾驻军于此。②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北魏屡有废并,东魏后治所屡迁,移今维氏镇宋熙宁八 年(1075 年)废。

【彘】(zhì)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公元前 841 年,因国人起义, 周厉王逃奔至此。西汉置县,东汉改名永安

**【瑞州】**州、路、府名。南宋宝庆初改筠州瑞州。治所在高安(今县)。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等县。升为路,改为府。1912 年废。有织绫、造纸等手工业;中叶陈福一等领导的华林军起义于此。

【瑕】(xiá)古地名。(1)春秋随地。在今湖北随县境。公元前 706 年楚武王侵随,驻军于以求成,即此。(2)春秋晋邑。一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公元前 585 年诸大夫以为*必居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即此。一在今

河南灵宝县阌乡之西,公元前 615 年,晋侯使詹嘉,以守桃林之塞,

即此。(3)春秋楚邑。在今安徽蒙城东北。公元前 575 年晋楚之战,师还及,即此。

**【瑕丘】**古县名。春秋鲁负瑕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废,复置。宋大观四年(1110 年)为避孔丘讳,改为瑕县以后历为鲁郡兖州治所。黄巢农民起义军战李师悦等于此。

**【堽城坝】**在今山东宁阳东北,汶水洸水分流处。蒙古宪宗七年(1257 年)于堽城筑土坝斗门,遏汶水南流入,至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合泗水,以济饷运。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又于旧闸之东作东闸;延祐五年(1318 年) 改土堰为石堰。明洪武黄河决口,运河被淤。永乐九年(1411 年)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使汶水南旺湖,并截堽城大闸,不使汶水。至成化十一年(1475 年)又建新闸,仍分水入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堽城闸,并引柳泉以增洸水水量。

**【槐里】**古县名。汉高帝三年(公元前 204 年)改废丘县置。治所在今

西兴平东南。东汉右扶风三国魏扶风郡始平郡治所。公元 394 年十六国后奏姚兴称帝于此。初废。

**【榆中】**古地区名。战国赵武灵王西略地至榆中。《史记·始皇本纪》:“自榆中,并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故地所在自来说法不一:三国魏苏林说在上郡,指令陕西省的东北角。唐张守节说在胜州北河北岸,即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二说都认为榆中榆溪塞所在。晋徐广北魏郦道元说在金城,即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一带,与榆溪塞不在一处。

**【榆关】**即“渝关”、“山海关”。

**【榆林】**①古县名。隋开皇七年(公元 587 年)置。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

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五代初废弃。②郡名。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胜州置。治所在榆林(今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东岸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初改为胜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胜州榆林郡。③卫、府名。明成化七年(1471 年)置卫。治所在榆林堡(今陕西榆林),徙延绥镇来治,为防御河套蒙古要地。清雍正二年(1724 年)废卫入绥德州。八年置府。治所在榆林(今县)。辖境相当今陕西横山佳县以北,长城以南地区。1913 年废。④军镇名。九边之一。成化七年(1471 年)延绥镇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分为东、中、西三路。

**【榆木川】**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 鞑靼阿鲁台南下,成祖率军北上抵御,归途中病死于此。

【榆溪塞】(塞 sài)亦称榆林塞秦始皇蒙恬北取今河套地,树榆为塞,故名。《史记·卫将军列传》:汉武帝卫青再取河套,军行“按榆溪旧塞”。参见“榆中”。

**【楼烦】**①古县名。(1)战国赵武灵王置。治所在今山西宁武附近。西晋永嘉中废。汉高帝七年(公元前 200 年),高帝韩王信,乘胜逐北至此。

有盐官。(2)初为楼烦监牧地。龙纪元年(公元 889 年)置县。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西南娄烦蒙古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 年)废入岚州北宋初期,曾为宪州治所。②郡名。(1)大业四年(公元 608 年)分雁门离石两郡置。治所在静乐(今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忻县静乐岚县五寨岢岚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等地。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改为管州。(2)唐天宝元年

(公元 742 年)改岚州置。治所在宜芳(今岚县北)。辖境惟东部较隋郡为小,

不包有今忻县地。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复改岚州。③古关名。在今山西宁

东北。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庐帐,还入楼烦关,即此。④古部落名。春秋末,分布于今山西省宁武岢岚等地。精骑射,从事畜牧。后活动于今陕北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末被匈奴征服,移住“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草原)。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为卫青所破。

**【鹊岸】**古地名。在今安徽铜陵西南鹊头镇。《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 537 年):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人败诸鹊岸,”即此。参见“鹊洲”。

**【鹊洲】**在今安徽铜陵繁昌长江中。鹊头铜陵西南鹊头山鹊尾繁昌东北三山。西对无为,为流险要之处。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 466 年) 陶亮屯军鹊洲刘胡又屯军鹊尾

**【鼓城】**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昔阳县置。治所在今河北晋县晋州治所,初县废。幽州总管李艺引兵攻刘黑闼黑闼十善拒战于此。

【蒯】 (kuǎi 快上)古地名。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519 年):“[尹辛]攻溃。”

【鄢】(yān)古国名。姓,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为郑武公所灭,后改称鄢陵

**【鄢水】**古水名。“鄢”一作“漹”。即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左传》桓公十三年(公元前 699 年):楚屈瑕,“及,乱次以济”。

**【鄢陵】**古地名,周鄢国地。春秋郑武公后,改为鄢陵。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公元前 575 年军大败军于此,史称“鄢陵之战”。

**【蓝田关】**见“峣关”。

**【幕府山】**在江苏南京市北。晋元帝后,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因以为名。山北临长江,形势险要,东晋南朝时为建康门户。南朝梁未,北齐军渡南进,陈霸先率军出此山拒战,大破之。

【蓨县】(tiáo 一)古县名。汉置蓨县,封周亚夫条侯,即此。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隋开皇时改情为蓨,移治在今河北景县景州治所,初废入景州隋大业七年(公元 611 年)县人高士达清河郡(治今河北南宫东南)境内起义。

**【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后于此,后为燕国国都。置县,项羽臧荼燕王仍都此。

**【蓟辽】**总督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置蓟州总督,为北方重镇。次年,改为蓟辽总督。三十三年移驻密云(今属北京市),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万历九年(1581 年)加兼巡抚顺天等处,十一年复旧。崇祯十一年(1638 年)后保定设总督,辖区缩小。初废。

**【蓟州】**①州名。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辖境相当今天津蓟县河北三河玉田丰润遵化等县地。以后 西部辖境稍缩小,初省渔阳入州。不辖县。1913 年降为县。②古军镇名。*九边之一。镇守地区相当今河北长城内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及天津市以北一带,为近畿防卫重镇。总兵官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

**【蓟县】**古县名。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改名析津西汉时为广阳郡治所,东汉北朝历为幽州广阳郡燕国燕郡治所,时历为幽州涿郡治所,五代时与幽都县同为幽州治所。

**【蓬州】**州名。北周天和四年(公元 569 年)割等州地置。治所在安固(今营山东北),其后屡有迁移。唐开元中徙治大寅(后改蓬池,今仪陇南),辖境相当今四川林溪流域及迤东一带。初移治相如(今蓬安),不辖县,1913 年改蓬安县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

**【蒲】**古邑名。(1)春秋卫地,战国,在今河南长垣。公元前 709

齐厘公卫宣公相约于,后又会盟于此。前 238 年秦始皇遣军攻取魏蒲

邑,即此。(2)春秋晋地,在今山西隰县西北。公元前 656 年公子重耳, 明年献公使重耳逾垣而走。

**【蒲与】**路名。一作蒲峪扶馀置,因在古扶馀国地得名。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公社古城大队古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呼玛县伊春地区嫩江地区北部,北至苏联外兴安岭一带。改为福馀卫

**【蒲子】**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西隰县。公元 308—309 年,十六国汉刘渊曾都于此。北魏废。

**【蒲反】**见“蒲坂”。

**【蒲州】**州、府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 558 年)改泰州置州。治所在蒲坂(河东永济,今永济县西蒲州)。代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运城西南部分地区。开元时曾升为河中府,旋仍为蒲州乾元三年(公元 760 年)又升为河中府初复为蒲州清雍正时升为府,1912 年废。当间交通咽喉,历为军事重地。

**【蒲关】**即“蒲津关”。

**【蒲阳】**古山名。在今河北完县西北。峰峦秀美,四面多白石,故又名白崖山蒲水出于此。

**【蒲阴】**①古县名。(1)东汉元和三年(公元 86 年)改曲逆县置,治所在今河北完县东南。北齐废。(2)宋太平兴国初改义丰置,治所在今河北安国。为祁州治所。废。②太行*八陉之一。在今河北易县西北。为河北平原太行山地要口之一,历史上为军事必争之地。古有子庄关金陂关金元 以来称*紫荆关

**【蒲坂】**①古邑名。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相传虞舜都此。春秋战国。②古县名。置。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西汉蒲反东汉复旧。三国魏北周河东郡治所。隋大业初并入河东县。东有普救寺, 即戏曲《西厢记》中的普救寺所本。地当黄河弯曲处,有风陵(一作封陵,今称风陵渡)隔潼关相对,为河东通往关中的要冲。

**【蒲昌】**古县名。唐贞观十四年(公元 640 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以临蒲昌海得名。贞元后废。讹作辟展,即今新疆鄯善

【蒲姑】(bó— )一作亳姑薄姑。古国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在周成 王即位时,随同武庚和东方夷族反抗周朝,被周公所灭,作为吕尚的封地。

**【蒲类】**①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蒲类 海)附近。曾为匈奴右部地,后属姑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军破姑师,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共八国。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人口二千余。营畜牧,兼务农,能作弓矢,出好马。同时有移支国人入居蒲类,勇猛善战,专业游牧。东汉末至蒲类曾先后为鲜卑突厥属地。

②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故址约当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南旧奇台城贞元中地人吐蕃。③古湖泊名。蒲类海婆悉海。(见《后汉书·窦固传》唐章怀太子注)即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 74 年)窦固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即此。

**【蒲津】**①古黄河津渡名。一称蒲坂津,以东岸在蒲坂得名;蒲坂即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左传》文公二年(公元前 625 年):“秦伯,济焚舟”,当即取道于此。历,凡秦晋间兵事,往往济自蒲津, 为战守必争之地。②古桥名。战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 257 年)初作“河桥”于蒲津;其后西魏,皆在此连舟为浮梁,仍号“河桥”。始称蒲津桥,《唐六典》天下河桥有三,此其一。北宋时犹时坏时复。

**【蒲骚】**古邑名。在今湖北应城西北。春秋郧国地。《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 701 年):“楚屈暇将盟人军于蒲骚,将与师。”

**【蒲昌海】**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自称为蒲昌海,又名盐泽牢兰海泑泽辅日海临海。地当西域东方的门户,为当时东西交通主要路线所经过。古时葱岭河(今喀什噶尔河)、于阗河(今和田河)合流后(即今塔里木河),注入蒲昌海。自以后,误以为蒲昌海水更潜行地下,南出于今青海境之积石山而为黄河;这一河水重源说,自以后始渐知其误。

**【蒲津关】**见“临晋关”。

**【蒗荡渠】**即“狼汤渠”。

【蓉】四川省成都市的简称。详“芙蓉城”。

**【蓉城】**见“芙蓉城①”。

**【蒙泽】**古泽名。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左传》庄公十二年(公元前 682 年调“宋万弑()闵公蒙泽”。

**【蒙舍城】**古城名。初为蒙舍诏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细奴

大蒙政权,以此为都城。故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公元 748 年南诏阁逻风凤伽异敕封为阳瓜州刺史,居于此。

【蒸湘】湘江下游与蒸水湖南衡阳市北相会后称为蒸湘。与漓湘潇湘合称“三湘”。

**【楚】**古国名。姓。始祖熊。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常与发生战争,人称为荆蛮熊渠做国君时,疆上扩大到长江中游。后建都于(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春秋时兼并周围小国, 不断与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东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战国时疆域又有扩大,东北到今山东南部,西南到今广西东北角。楚怀王攻灭越国,又扩大到今江苏浙江。在统一战争中,屡次被打败。公元前 278 年失守,

迁都(今河南淮阳)。前 241 年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前 223 年为

灭。

**【楚丘】**①春秋卫邑。在今山东曹县东。《春秋》隐公七年(公元前 716 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即此。② 春秋卫国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 658 年):“诸侯城楚丘,而封焉。”后人围迁于”帝丘

**【楚州】**州名。(1)东魏武定七年(公元 549 年)改北徐州置。治所在燕县(今凤阳东北)。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以东,女山湖以西和池河以北地区。北齐西楚州。(2)南朝梁太清四年(公元 550 年)置。西魏大统末改巴州北周初复改楚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北以南、江津以东、涪陵以西地区。隋开皇初改渝州。(3)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年)置。治所在寿张(后改淮阴,今淮阴西南),十二年移治山阳(今淮安)。大业初废。唐武德八年(公元 625 年)又改东楚州置。治所仍在山阳。辖境相当今江苏淮河以南,盱眙以东,宝应盐城以北地区。其后略有缩小。南宋绍定元年(1228 年)改淮安军

**【楚雄】**府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改威楚路置。治所在楚雄(今县)。辖境相当今云南南华牟定楚雄双柏南涧等县地。1913 年废。

**【楚王城】**又名楚城。古城废址在今河南信阳西北。战国楚襄王曾都于此,故名。西汉城阳县治所;北魏城阳郡治所;南朝梁楚州治所。位于信阳汝南之间,当交通要冲,南北朝常争战于此。时郡、州、县皆先后废罢;以后古城堙废。

**【碎叶(葉)】**①古城名。以北临碎叶水(今楚河)得名。亦称素叶水城。故址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Tok- Mak)附近。地当东西交通要道, 唐贞观初(公元七世纪前期)玄奘印度时途经此城,调露元年(公元 679 年) 安西都护王方翼又就旧城增筑,‘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设之状。” (《旧书·王方翼传》)诗人李白出生于此。②军镇名。治碎叶城。自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9 年 1 月)至开元七年(公元 719 年)间,曾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安西四镇。开元七年,突厥十姓可汗居碎叶,改以焉耆为 四镇之一。③古水名。亦称素叶水细叶川垂河吹没辇吹河,即今中亚细亚楚河

**【碑林】**在陕西省西安市内。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 年)。原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设,后陆续增加。内储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约一千数百方,是我国保存碑石最多的地方,汉魏以及代著名书法家的碑石大都集中在这里。是研究祖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现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一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鄠】(hù)古邑名。即代的改名。在今陕西户县北。鄂县

**【雷州】**州、路、府名。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改东合州雷州。治所在海康(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半岛大部地区。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年)升为路。明洪武元年(1368 年)改为府。1913 年废。

**【雷池】**古雷水自今湖北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宿松望江县东南, 积而成池,称为雷池。自此以下,东流入,故雷水又有雷池之称。东晋庾亮《报温峤书》:“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温峤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

**【雷泽】**①古泽名。(1)即“雷夏”。(2)一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南流入黄河。相传为“雷泽”之处,实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②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因雷夏泽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

元 596 年)置,金贞元二年(1154 年)废入鄄城县

**【雷夏】**古泽名。又称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史记·五帝本纪》: ‘历山,渔雷泽”;《书·禹贡》“雷夏既泽”,皆指此。时尚见于记载,后涸。

**【雷首山】**古山名。即今山西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谏水间, 主峰在山西芮城西北。《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即此。随地异名:《水经注》载俗称尧山,《括地志》、《通典》各载九名,略有差异,有历山首阳山蒲山襄山甘枣山猪山渠猪山独头山薄山吴山中条山等称。

**【雷翥海】**古海名。即今里海;一说今咸海。《唐书·突厥传》西突厥 “西至雷翥海”。

**【零阳】**古县名。西汉置,以在零水之北得名。治所在今湖南慈利东。隋开皇中改名零陵,十八年(公元 598 年)又改慈利

**【零陵】**①古地名。《史记·五帝本纪》:“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葬于九疑,是为零陵。”在今湖南宁远东南。②古县名。置。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为零陵郡治所。东汉因郡洽移于泉陵,以对郡而言,又称小零陵初废入湘源。③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分桂阳郡置, 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湘江潇水流域,和广西桂林市永福以东阳朔以北地。东汉移治 泉陵(今湖南零陵)。三国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永州零陵郡

**【零丁洋】**一作伶仃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文天祥兵所执, 至此,作《过零丁洋》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鸦片战争前,英美侵略者的鸦片贩子,曾用趸船和快艇,强占伶仃洋面和伶仃岛,对我国进行大量的鸦片走私。

**【摄】**古地名。春秋齐地。本聂北亡后入,改称,为之西界。《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 522 年)载晏婴所说“聊摄以东”,即指此。

**【肆州】**州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 446 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恒山以南的滹沱河牧马河流域。北周移治广武(今代县),隋开皇五年(公元 585 年)改为代州

【訾】(zī)古地名。春秋周地,在今河南巩县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519 年):“单子。”

【督亢】(—gāng)古地区名。在今河北涿县东,跨涿县固安新城等县界。中有陂泽,周五十余里,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战国时为燕国著名富饶地带。太子荆柯督亢地图,藏匕首于图中,谋刺秦始皇北魏曾因旧迹修浚陂渠,溉田万余顷,今已涸废。

**【督扬】**古地名。即祝阿祝柯。《左传》襄公十九年(公元前 554 年): “诸侯还自上,盟于督扬。”

【虞】(yú)①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 蒲州镇)。乃其领袖。②古国名。周文王时建立的诸侯国。姓。开国君主是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山西平陆北。公元前 655 年晋国假道攻时,被袭击攻灭。

**【鉴湖】**①亦称镜湖长湖庆湖。在浙江省绍兴县西南两公里。湖长

约八公里,宽一公里许。古时湖面广阔,东接曹娥江,并通潮汐。时环湖筑塘储水,灌溉田亩。后逐渐淤缩。湖水清冽,所酿“绍兴黄酒”,闻名全国。附近有陆游吟诗处的快阁,为绍兴名胜之一。②旧对浙江绍兴的别称。因境内鉴湖得名。绍兴籍革命党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

**【睦州】**州名。隋仁寿三年(公元 603 年)置。治所在雉山(今淳安西南), 移洽建德(今县)。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桐庐建德淳安三县地。北宋宣和三年(1121 年)改名严州。境内多山,有漆、楮、竹、木之饶。北宋方腊领导的农民军起义于此。

**【睢水】**古代鸿沟支派之一,故道自今河南开封县东从鸿沟分出东流经杞县睢县北,宁陵商丘南,夏邑永城北,安徽濉溪市南,宿县灵璧江苏睢宁北,至宿迁县南注入古代泗水。自通济渠开封附近一段即淤废无水;金元以后黄河南灌,故道日湮。至河南境内已悉成平陆,下游自灵璧以下渐次南移;乾隆中自今濉溪市以下疏为三股,自灵璧浍塘沟以下导向东南至今江苏泗洪县境由老汴河洪泽湖,遂成今日濉河河道。

**【睢州】**州名。(1)南朝梁大通元年(公元 527 年)置。治所在顿丘竹邑城(今宿县北)。辖境相当今安徽宿县北部、雕溪萧县,及江苏沛县等地。北魏南济阴郡北齐复为睢州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废。(2)金天德三年(n51 年)改拱州置。治所在襄邑(今河南睢县废入睢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民权柘城兰考县东部。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

**【睢阳】**①古县名。置,以在睢水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隋开皇时改名宋城复旧,初废入归德州两汉六朝历为梁国梁郡历为宋州应天府归德府治所。②郡名。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 改宋州置。治所在宋城(今商丘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睢县柘城夏邑安徽砀山山东单县曹县之间地。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复改宋州。郡城

汴渠冲要,至德二载(公元 757 年)安庆绪遣将攻城,张巡许远死守十月, 江淮赖以保全。

**【睢河】**即“濉河”。

**【睢阳渠】**古渠道名。东汉建安七年(公元 202 年)曹操主持修治。因在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县南)境利用古睢水以沟通,故名。

**【睢水】**即今湖北省西部的沮水。《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 506 年):

楚子”,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之望也”,皆指此。

【歇浦】黄浦江的别称。见“黄歇浦”。

【鄤】(màn)古地名。春秋郑国地。确址不详。《左传》成公三年(公元前 588 年):公子“使东鄙覆诸。”

**【蜀郡】**①郡名。古蜀国地,战国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石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大渡河雅碧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其后渐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益州蜀郡。②属国名。东汉延光元年(公元 122 年)改蜀郡西部都尉置蜀郡属国都尉。治所在汉嘉(今名山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小金川以南,名山县以西的原西汉蜀郡南境地。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 年)改汉嘉郡

【盟津】(mèng—)即“孟津”。

【盟猪】(mèng—)古泽薮名。“猪”一作“诸”。即”孟诸。《汉书·地

理志》:“道菏泽,被盟猪”;又:“睢阳,《禹贡》盟诸泽在东北。”

**【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治。地当雉河涡水之口。1855 年,各地捻党首领大会于此,推张乐行为盟主,为一带捻军抗斗争的主要据点。1863 年,被军攻破。次年,政府为加强统治,置涡阳县于此。

**【稒阳】**①古县名。战国魏固阳邑西汉稒阳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东汉废。②古要塞名。””一作“固”,战国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351 年)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附近。东汉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度将军邓鸿稒阳塞,大破匈奴稽落山北魏登国六年(公元 391 年),刘卫辰遣子直力辊稠阳塞入侵,被大败之,魏道武帝稒阳塞北树碑纪功。皆指此。

**【锡山】**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以东小丘。相传周秦时产锡,故名。锡山通常也作为无锡县(市)的别称。

**【锦州】**府名。清康熙四年(1665 年)改广宁府置。治所在锦县(今辽宁锦州市)。光绪时辖境相当今辽宁锦州市北镇盘山绥中兴城锦县锦西义县等地。1913 年废。

**【锦江】**一名流江汶江,当地习称府河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省成都平原。自郫县西岷江分出,到成都市南与岷江分支郫江相会。传说古人织锦濯其中,较他水鲜明,故名。

**【锦里】**木指四川成都城南锦江经流地区锦官城附近一带,后人用作成都的别称。唐卢照邻《文翁讲堂》诗:“锦里淹中馆”;宋句延庆撰有《锦里吉旧传》,一名《成都理乱记》。

**【锦城】**旧对四川成都的别称,即*锦官城的简称。

**【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简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唐杜甫《蜀相》诗:“锦官城外柏森森。”

**【筹笔驿】**古驿名。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师,尝驻军筹画于此,故名。向为川陕间交通要站。自汉中成都至此分二路:一路南经阆中三台;一路西经剑阁、绵阳唐杜牧《和殷潜之题筹笔驿》:“永安宫 受诏,筹笔驿沉思。”即指此。改名朝天驿,后南移今址。

【筠州】(jūn—)州名。(1)唐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改米州置,以地产

筠篁得名。治所在高安(今属江西)。旋废。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 952 年) 复置,辖境相当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万载清江五县地。北宋时缩小, 仅相当今高安上高直丰三县地。南宋宝庆元年(1225 年)避理宗赵昀名讳, 改名瑞州。(2)筠州,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南。改置筠连州

**【简州】**州名。隋仁寿三年(公元 603 年)分二州置。以境内简池为名。治所在阳安(今简阳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县地,其后屡有变迁。阳安人州,移治今简阳不辖县,1913 年改为简阳县

【腹里】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

**【腾冲(衝)】**府、卫、州、厅名。八世纪时南诏国王异牟寻软化府, 后改腾冲府。治所在今云南腾冲腾越州,又改腾冲府明洪武末改置腾冲守御千户所正统时升为军民指挥使司。辖境相当今云南龙川江大盈江流域。嘉靖初改腾越州,并置腾冲卫清康熙中裁卫入州。嘉庆末改州为厅,1913 年改厅为县。

【解】(xiè)古地名。春秋周畿内地:大解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小解

洛阳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20 年):“王师军于,于。”

【解州】(xiè— )州名。五代汉乾祐元年(公元 948 年)置。治所在解县(今运城西南解州)。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地。以后扩大至今夏县芮城平陆等县。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1912 年废,改本州为县。境内有盐池,分置东西二场,增置中场,是我国著名产盐区。

【解粱】(xiè— )古城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公元前 645 年晋惠公外列城五赂秦伯,内及解梁城,即此。

**【鲍丘河】**在天津布蓟县宝抵境内,东南流合窠头河,入蓟运河。古鲍丘水上游即今潮河,下游略与今白河平行南流,折东南循今蓟运河下游入海。北魏时上游已在今通县附近注入白河,至今武清县境又别流东出循故道入海。后上游改称潮河合口逐渐北移。下游屡经决徒,今鲍丘河及其下游蓟运河,已不尽为古鲍丘水的故道。

**【靖州】**州、路、府名。宋崇宁二年(1103 年)改诚州置州。治所在今湖南靖县。辖境相当今湖南渠水流域和贵州锦屏以东的清水江流域和亮江流域。改为路,后降为州。初升为府,不久又降为州。为直隶州。1913年废,改本州为县。境内多山,瑶、汉错居。以来产金;南宋时瑶族姚明敖起义于此。

**【新丰(豐)】**古县名。置。治所在陕西临潼东北。汉高帝定都关中, 因其父思归故里,乃于故秦缅邑仿地街巷筑城,并迁故旧居此,以娱其父。高帝十年(公元前 197 年)改名新丰东汉灵帝阴槃县寄治于此,县治迁城

零水畔。北周又迁,隋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迁今临潼东北新丰镇唐垂

间改名庆山神龙间复原名,天宝七载(公元 748 年)废。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翁云贯属新丰县”,即此。

**【新平】**①郡名。东汉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分右扶风安定郡置。治所在漆县(北魏改名白土,今彬县)。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永寿甘肃泾川灵台等县地。其后屡有变动。初废。义宁二年(公元 618 年)分北地郡复置,治所在新平(今彬县),初改为豳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豳州新平郡。②古县名。隋开皇四年(公元 584 年)改白土县置,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初废。先后为新平郡豳州治所。

**【新田】**古邑名。在今山西侯马市春秋晋景公迁都于此,亦称新绛

**【新市】**①古地名。战国楚地。在今湖北京山东北。公元前 299 年,秦昭襄王遣将取新市,即此。新莽末,新市王匡等领导农民起义,所部称为 “ 新市兵”。②古县名。(1)古鲜虞国中山国西汉置县。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东北新城铺唐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废为镇。(2)东汉初置南新市县,属江夏郡。以别于中山国新市县,故名。治所在今湖北京山东北。南朝宋改名新市西魏改名富水

**【新兴】**①郡名。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置。治所在九原(今忻县)。三国时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以南,云中山以东,忻县盂县以北地。以后辖境缩小,元康中改名晋昌,不久复旧。北魏永安中改名永安隋开皇义宁时均曾又置新兴郡。②古县名。东汉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分襄武县置。治所在今甘肃武山西南。初废。③州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置。治所在休纳(后废入州,今云南玉溪)。辖境相当今玉溪县境。明清不辖县,

1913 年改为县。

**【新安】**①郡名。(1)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改新都郡置。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江西婺源等地,南朝梁一度缩小。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废。(2)东魏兴和中置。治所在新安(今渑池东,移今新安)。辖境相当今河南新安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间复,初改为谷(穀)州。(3)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改歙州置。治所在休宁(今县东万安),后移歙县(今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江西婺源等地。初仍改歙州天宝时复置,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又改歙州。后世因以新安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②古县名。元至元九年(1272 年)分客城县置。治所在今河北安新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废入安州。③旧县名。明万历元年(1573 年)分东芜县置。治所在今广东深圳市西。1914 年改名宝安

**【新阳】**①古县名。三国吴益阳县地置。治所在今湖南宁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改名新康。②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 年)分昆(崑)山县置。与昆山同城而治,在今江苏昆山,辖县治北偏。1912 年并入昆山县

**【新林】**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南。有小水源出牛首山,西流入长江, 古名新林浦,亦名新林港南朝齐永明五年(公元 487 年)在此置新林苑

大宝二年(公元 551 年)侯景建康出发,自石头新林,舳舻相接;宋开宝

七年(公元 974 年)曹彬等攻南唐,败其兵于新林港口,均即此。

**【新城】**①古邑名。(1)即曲沃。(2)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春秋》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年):“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即此。(3)战国韩地。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国策·秦策》:“新城宜阳,以临二之郊。”②古县名。(1) 一作新成汉惠帝四年(公元前 191 年)置。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隋开皇

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名伊阙北朝时曾为新城郡治所。(2)南朝陈置。治所在今湖南耒阳北。废。初复置,寻废。复置。明洪武初废入衡阳。③ 旧县名。三国吴富春县置。治所在今浙江富阳西南。其后废复不常。五代吴越改名新登宋太平兴国中复旧。1914 年又改名新登。④郡名。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 220 年)合房陵上庸等郡置。治所在房陵(今房县)。辖境约当今湖北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等县地。其后西部缩小。南朝齐改为南新城郡复为新城西魏改为光迁国北周改为光迁郡

**【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三国吴筑。东晋时为朝士游宴之所。地近 滨,依山为城垒,为军事及交通重地。南朝宋孝武帝即位于此,因改名中兴亭,通常仍称新亭宋建炎四年(1130 年)岳飞大破金兀朮于此。后废。

**【新绛】**即“新田”。

**【新息】**古县名。春秋息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置县。治所移今河南息县,改名新息汝南郡治所。南朝宋分置南北二县:南新息治所在原新息县,先后为汝南郡及东西豫州淮州治所。北新息治所在今河南息县东,北齐时并入南新息,复名新息蒙古至元三年(1266 年)废入息州

**【新野】**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野东汉刘备投奔刘表, 屯兵于此。三国魏曾为荆州治所,西晋后历为义阳郡新野郡治所。北周改名棘阳初复旧名,并入稷县。②郡名。晋惠帝义阳郡置。治所在新野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新野邓县等地。北周大象元年(公元 579 年)废。

**【新蔡】**①古邑名。公元前 530 年蔡平侯(今河南上蔡西南)迁都于

此,故名。在今河南新蔡县。②郡名。晋惠帝汝阴郡置。治所在新蔡(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

**【新丰塘】**又名新丰湖。在今江苏丹阳西北。东晋太兴四年(公元 321 年)晋陵内史张闿修筑,灌溉曲阿(今丹阳)境内田地八百余顷。

**【新平镇】**古镇名。东晋置。亦称*昌南镇陶阳镇。即今江西景德镇市。水土宜陶,南朝陈时已有制瓷业的记载。盛产陶瓷,产品质薄色素, 莹缤如玉,称为假玉器,名闻全国。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镇

**【新甫山】**古山名。在今山东新泰西北。《诗·鲁颂·閟宫》“新甫之柏”,即此。相传汉武帝在此封禅,建离官于其上,因改名宫山

**【新秦中】**古地区名。亦称河南。在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秦始皇蒙恬取得其地,临筑城,移民屯戍。因地系新得,与故地相接,故名。汉武帝曾移关东贫民于此。

【新疆四大镇】乌鲁木齐设都统一员,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各设参赞大臣一员,统辖新疆全境驻防官兵,皆归伊犁将军节制,合称四大镇。

【鄘】(yōng,旧读 yóng)古国名。一作庸。周武王后,使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蔡叔居鄘。一说管叔居鄘。郑玄《诗谱·邶鄘卫谱》: “自城而北谓之,南谓之鄘。”《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都以西为鄘。”在今河南新乡市西南。

**【鄜延】**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 年)分陕西路地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治所在延州(后升延安府,今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君黄龙宜川以北,吴堡大里河白于山以南地区。熙宁后北部扩大。元丰中及宣和后均曾置转运使。金皇统中置总管府,蒙古废。

**【鄣县】**古县名。“鄣”或作“彰”、“障”。东汉置。治所在今甘肃漳县西南。晋永嘉后废。北魏复置。唐天授初改名武阳神龙初复敌。广德后地入吐蕃北魏广宁郡治所;西魏广安郡治所。时有盐井。

**【鄣郡】**郡名。楚汉之际置,一说置。治所在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江苏省茅山浙江省天目山以西和安徽浙江两省的新安江流域地。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改为丹阳郡

**【雍水】**①即溉水。②源出陕西凤翔县西北,东南流经县南至岐山县南, 俗名濉河,又东会◻水,自下通称◻水,又东经扶风县南至武功县会武亭水注入渭水

**【雍丘】**古县名。春秋宋邑,战国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杞县五代晋改名杞县复旧名。金正隆后又改名杞县。奏末刘邦项羽曾大破军子此。为北魏阳夏郡隋杞州治所。

**【雍奴】**①古泽薮名。《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四面有水曰雍, 澄而不流曰奴。”一作邕奴。古时甚大。《水经·鲍丘水注》:“自是之南, 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后名三角淀时周围仍二百余里,在今河北霸县永清大城文安等县和天津静海间。时渐淤废, 后遂堙为平陆。②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天津武清东北:北魏移治今武清东,为渔阳郡治所。唐天宝初改名武清

**【雍州】**州名。(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黑水西河雍州。”

《尔雅·释地》:“西曰雍州。”《周礼·职方》:“西曰雍州。”

所指,自来说法不一,有张掖河党河(在今甘肃)、大通河(在今青海)等说。西河指今山西陕西间的黄河。(2)东汉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分

州河西四郡置。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复“禹贡九州”,省凉州司隶秦岭以北弘农以西诸郡悉属雍州三国魏复置凉州弘农还属司隶雍州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其后逐渐减缩,辖有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 铜川市以南,渭南以西地。为关内道治所。开元元年(公元 713 年)改为京兆

。(3)东晋大元中在襄阳(今属湖北)侨置,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公元 449 年)割荆州北部为境,治所在襄阳,辖境相当今湖北均县南漳以东,钟祥北境以北,大洪山枣阳以西和河南浙川内乡方城以南、泌阳以西地区。以后缩小。西魏恭帝元年(公元 554 年)改为襄州南朝时控扼南北,为汉水上游重镇。

**【雍县】**古县名。本春秋雍邑,秦德公都于此,至献公栎阳。后置县, 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南。唐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改名凤翔铁宫北魏后历平秦郡岐州岐山郡扶风郡凤翔郡治所。

**【廓州】**州名。北周建德五年(公元 576 年)取吐谷浑河南地置,以开廓边境为义。治所在浇河故城(今青海贵德南)。初移治化隆(后改化成,又改广威,今化隆西黄河北岸)。辖境相当今青海省化隆迤西黄河两岸地区,乾元初地入吐蕃宋熙宁后收复,元符初复置州。崇宁中时废时复,大观后废。

**【廉川】**古城堡名。故址在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公元 395 年鲜卑秃发

乌孤后凉河西鲜卑大都统时筑堡,并以此为根据地。公元 397 年建都西平(今西宁市)后,仍以此为重镇。后为北凉所取。北魏废。

**【廉州】**州、路、府名。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改越州置州。治所在合浦(今县东北,初移今治)。宋太平兴国中废,咸平初复置。升为路。明洪武初改为府,辖境相当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县地。1911 年废。

【阙里】春秋孔子住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孔子曾在此讲学。后建有孔庙,几占全城之半。旧亦曾用作曲阜县的别称。

**【煤山】**即北京市城内景山公园中的景山。相传明永乐年间修建宫殿时曾在此堆煤,故名。公元 1644 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时,明崇祯帝自缢于此。改名景山

**【慈悲岭】**今名岊岭,在朝鲜黄海北道黄州乐。辽阳行省曾以此和高丽王国分界。

**【滶水】**古水名。源出今河南鲁山西北谷积山,东流至宝丰西北入汝水

**【滇】**①古族名、国名。在今云南东部滇池附近地区。战国时,庄 蹻至其地称滇王。从事农、牧、渔、纺织,并经营采矿。汉武帝元狩年间, 滇王曾协助汉使探求通往今印度的道路。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于此置益州郡。②云南省的简称。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汉武帝以前为滇国地而得名。

**【滇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晋宁东。南朝梁废。两汉益州郡治所。

【滇南】云南省的别称。云南本简称,又因位于国土南部,故名。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自代以后常称之为漠北,亦作“幕北”。代通称外蒙古漠北,即以此故。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自代以后常称之为漠南,亦作“幕南”。《后书·乌桓传》:“匈奴转北徒数千里,漠南地空。”清代通称内蒙古漠南,即以此故。

**【滠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自今湖北汉川县东北分涢水东流, 至黄陂县南注入长江。久湮。

**【治水】**古水名。即今河南鲁山叶县境内的沙河。公元 23 年昆阳之战,王莽兵败,会溃川盛溢,士卒溺死者甚众,即此。

**【滥】**古邑名。春秋邾国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 511 年):“黑肱以滥来奔。”

**【溵水】**即“◻水”。

**【滏口】**古隘道名。“太行八陉”之一。在今河北磁县西北石鼓山滏水(今滏阳河)源出于此,山岭高深,形势险峻,古为自(今临漳西南)西出要道。公元 394 年后燕慕容垂西燕,自滏口,即此。

**【滏阳】**古县名。北周临水县置,以城在滏水之阳,故名。治所即今河北磁县明洪武初省入磁州北周成安郡治,隋唐以后为磁州治。

**【滦州】**州名。公元 936 年后契丹平州地置,因滦河得名。治所在义丰(今滦县)。辖境相当今河北滦县滦南乐亭等地。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北宋人欲得之地,即此。

**【滦阳】**①古县名。金承安二年(1197 年)置。治所在今河北迁西西北。泰和四年(1204 年)废。元复置,明洪武初废。惠州治所。②河北承德市的别称。因在滦河之北,故名。清纪昀著有《滦阳消夏录》。

【滦京】*上都的别称。以在临滦水得名。元杨允孚著有《滦京杂咏》。

**【滈水】**古水名。一作镐水,一作滈水。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上承*镐 池,北流入渭。镐池涸废,滈水遂绝。

**【漷水】**古水名。即今山东滕县郭河,一名南沙河。源出县东北,西流经县南。下游本西注*泗水元明以来时有变迁,今合南梁河入运河。《春秋》襄公十九年(公元前 554 年);“取田自漷水。”

【漷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升廓阴县置,辖武清香河两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降本州为县。废入通州末,山东毛贵起义军曾败元兵于此。

**【漷阴】**古县名。置,治所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漷县镇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升为漷州。

**【滨州】**州名。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 956 年)改赡国军置,治所在渤海(今滨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县沾化利津博兴县的一部。略有减缩。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后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

【寘颜山】(寘 tián)古山名。在匈奴境内。约为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卫青匈奴单于兵,北至寘颜山赵信城而还,即此。

**【寝丘】**古邑名。“寝”一作“沈”。春秋楚地,以山得名。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楚庄王封孙叔敖子于此。

**【福宁】**州、府名。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分福州置州。治所在今福建霞浦。辖境相当今福建洞宫山以东,屏南宁德以北地。明洪武初降为县,成化中升为直隶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改为府,并置霞浦县(今县)为治所。1913 年废。产盐、铁。明正统十三年(1448 年)州人柴头进,领导农民在

此响应邓茂七起义。

**【福州】**州、路、府名。唐开元十三年(公充 725 年)改闽州置州,因州西北福山得名。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尤溪口以东的闽江流域和洞宫山以东地区。五代时一度改为长乐府改为路,辖境缩小。改为府,1913 年废。福建节度使治所,五代都,福建路治所, 末以后为福建省省会。宋元以来,海舶前往东南亚各地,常由此出海。清同治时设马尾造船厂于此。

**【福余(馀)】**卫名,明兀良哈*三卫之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置。牧地在今黑龙江省嫩江下游一带。永乐以后南徒至今辽宁新民彰武康平一带。十六世纪中叶后为蒙古科尔沁部所辖。

**【福建】**路名。宋雍熙二年(公元 985 年)改两浙西南路置。治所在福州(今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元至元十五年(1278 年)改置行中书省,二十二年并入江浙行省

**【福陵】**一称“东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东郊天柱山上。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 年),顺治八年(1651 年)基本建成。背山临水,古木参天,风景优胜。

**【辟(闢)展】**城名。本唐蒲昌县治,讹为闢展清雍正五年(1727 年) 建,城址在今新疆鄯善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置办事大臣、管理同知于此; 三十六年增设巡检。四十四年移同知驻吐鲁番;次年,裁办事大臣,改设领队大臣移驻吐鲁番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载巡检,改置都善县

**【辟耳山】**古山名。一作卑耳山。在今山西平陆西北。《国语·齐语》: “县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

**【鄛乡】**古地名。《后汉书·郑众传》:“帝念功美,封为鄛乡侯。” 李贤注引《说文》:“南阳棘阳郸乡。”按棘阳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南。

**【静宁】**州名。元初改德顺州置。治所在今甘肃静宁。辖境相当今静宁宁夏隆德一带。辖境相当今静宁庄浪两县,辖境相当今静宁县地, 1913 年降为县。

【静难】方镇名。见“邠宁”。

**【榕城】**一作榕海福建福州市的别称。因北宋治平中曾在城内追植榕树得名。

**【赫图阿拉】**古地名。又作黑秃阿喇黑图阿拉赫图阿喇,均系满语汉字音译,即“横岗”的意思。故址即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中叶以后建州女真的根据地。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努尔哈赤建城,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定都于此,至天命六年(1621 年)始迁都辽阳天聪八年(1634 年)尊称为兴京

**【酸枣】**古县名。春秋郑邑,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延津西南。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黄河在此决口,东溃金堤。代移洽今延津西南。北齐并入南燕县隋开皇中复置,移治今延津宋政和七年(1117 年)改名延津

**【斡朵怜】**亦作鄂多里斡朵里吾都里代在今黑龙江依兰一带所建的五个女真“军民万户府”之一。所属即“建州女真人的先世。其后南迁吉林珲春朝鲜会宁一带,政府以其地置建州左卫

【斡难河】黑龙江上源之一,亦译鄂诺河俄依河敖嫩河。源出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流入苏联境内为鄂嫩河,下游为石勒喀河斡难河源为蒙古族早期世居之地,1206 年成吉思汗即位于此。

【嘉禾】(1)旧时浙江嘉兴府的别称。三国吴时有嘉禾生于此,时以嘉禾为秀州(嘉兴府前身)的郡额,故名。又简称。(2)江西南丰县的别称。因代洽所曾在嘉禾驿而得名。(3)福建建阳县的别称。因南宋时曾改嘉禾县而得名。

**【嘉州】**州名。北周大成元年(公元 579 年)置。治所在平羌(改名峨眉,又改青衣龙游,今乐山)。隋大业初并入眉州唐武德初改眉州复置,仪凤以后辖境相当今四川乐山峨眉夹江键为马边等县地。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升为嘉定府诗人岑参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嘉兴】**府、路名。宋庆元元年(1195 年)升秀州嘉兴府。洽所在嘉兴(今属浙江)。辖境相当今浙江省杭州湾以北(海宁县除外)、桐乡县以东地区及上海市所辖吴淞江以南诸县地。改为路,辖境缩小至限于今浙江境内。初复为府,1912 年废。

**【嘉应】**州名。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置直隶州。治所在今梅州市嘉庆十一年(1806 年)升府,十六年仍改直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梅江流域。1912 年废,改本州为梅县

**【嘉定】**府、路、州名。南宋庆元二年(1196 年)升嘉州置府。治所在龙游(改名乐山,今四川乐山)。元至元中改为路,明洪武中复改为府,后降为州,清雍正时复升为府。辖境相当今峨边犍为荣县乐山峨眉洪雅等县地。1913 年废。

**【嘉禾屿】**一名鹭屿。即今福建厦门岛。旧曾产嘉禾得名。1276 年兵南下,幼帝是曾逃避至此。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麓。明长城终点。洪武五 年(1372 年)置关。依山而筑,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兰新铁路经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蔑】**古地名。见“姑蔑”。

**【蔡】**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弟 叔度:因随同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后改封其子蔡仲(名)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时,常受的逼迫,多次迁移。平侯新蔡(今属 河南),昭侯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公元前 447 年为所灭。

**【蔡州】**州名。隋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改溱州置。治所在上蔡(

汝阳,今河南汝南)。初改豫州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又改蔡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东地区。金泰和后缩小。元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 年)升为汝宁府。当交通孔道,中叶藩镇李希烈吴元济等先后割据于此。哀宗迁此,为蒙古所攻克。

**【蔡阳】**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枣阳西南。南朝宋大明元年(公元 457 年)废。复置东蔡阳西蔡阳两县,仍并为蔡阳县初废。南北朝时,曾为蔡阳郡治所;北朝又先后为南雍州蔡州治所。②郡名。南朝齐置。治所在东蔡阳西蔡阳(并为蔡阳,在今枣阳西南)。辖境约当今湖北枣阳县地。以后缩小。隋开皇初废。

**【蔡河】**一作蔡水。即古*沙水。“沙”本音“蔡”,魏晋北朝后遂通作“蔡”。《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黄初五年(公元 224 年),为水军“循浮淮幸寿春。”《水经注》作“沙”,《魏书·地形志》 以后皆作“蔡”。隋唐以后下游自今淮阳东出鹿邑下今芡河一支已淤断,径由古菠荡渠东南入唐建中中叛藩绝运,东南转输皆改由蔡河西上。五代周显

中自开封城东导汴水以通漕。宋建隆初导京西南闵水贯京城合于, 自后蔡河即以闵河为源,连为一水,漕运大畅。开宝后因闵河改名* 惠民河,遂亦通称蔡河惠民河元明时屡为黄河决流所夺,开封淮阳间故道尽归填淤,今惟残存淮阳以下入一段。

**【枣洲】**地名。在江西南昌市百花洲西南南塘湾外,两洲相并,水自中流入章江唐天祐三年(公元 906 年),淮南秦裴洪州时,驻军于此。

**【僰道】**古县名。置。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安边镇北周保定间改外江隋大业初复旧。唐贞观中移治今宜宾市宋政和四年(1114 年)改名宜宾汉武帝时为健为郡治所,南朝梁后为戒州治所。

**【碣石】**①山名。在河北昌黎北。《书·禹贡》导山:“导⋯⋯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秦始皇汉武帝皆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曹操用兵乌桓过此,作有《喝石篇》。山南去渤海约四五十里,但古人记载中或作在海旁,或作在海中,这是由于山势兀立,从海上远望,宛如在海边或海中之故。《水经注》又有山在濡水(今滦河)口,本居陆上,后为海水所浸,沦人水中之说,但今滦河口附近海上并无山阜。②古山名。(1)《书·禹贡》:“冀州,⋯⋯夹右碣石入于。”过去多数学者认为此山就是导山中的碣石山;但也有人指出《禹贡》时代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这个山应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2)《水经·河水注》:“(秦)始皇令太子扶苏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桃。”按:《太康三年地记》乐浪郡遂城县碣石山,长城所起”。此碣石山即今朝鲜平壤西南南浦北之龙岗。(3)《书·地理志》:“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多数学者认为此山就是《禹贡》导山的碣石山,具体位置有二说:一说以今河北乐亭西南某古城当骊成故址,认为山在此古城西南海中,借以符合于《水经注》的说法。一说认为就是今河北昌黎西北的碣石山骊成故址当在抚宁县境。

**【磁州】**州名。隋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置慈州改“慈”为“磁”。以州西北有慈石山,出磁石,州治又为磁石集散地而得名。治所在滏阳(今磁县)。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磁县武安等市、县地。其后废置不常。天祐时 改名惠州五代唐复原名。不辖县,1913 年降为县。

**【熙河】**路名。宋熙宁五年(1072 年)置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辖境屡有变迁,元丰后改路名为:熙河兰会熙河兰岷熙河兰廓熙河惶廓熙河兰乐等路。辖境最大时相当令宁夏中卫以西至甘肃境内的黄河庄浪河大通河洮河等流域,和武山通渭以西的渭水上游流域。元丰中及宣和后均曾置转运使。金皇统二年(1142 年)改置熙秦路

**【蜚狐】**即“飞狐”。

**【靖岭川】**古水名。见“青岭①”。

**【管】**古国名。周文王子叔鲜封地(参见“管叔”)。在今河南郑州春秋时为邑。战国时属

**【管城】**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先后历为管州郑州洽所。初废入郑州

**【艋舺】**旧地名。在今台湾台北市。当淡水河沿岸,清嘉庆末至同治年间,为台湾大陆贸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时最繁荣,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之称。同治未年以后,因河床淤塞逐渐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 大稻埕一带。

**【鄱阳】**①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年)孙权豫章郡置。治所在鄱阳(今波阳)。辖境相当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乐安江流域(婺源县除外)。移治广晋(今波阳北),南朝齐复治鄱阳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饶州鄱阳郡。②旧县名。番县西汉改名番阳东汉始作鄱阳。治所在今江西波阳东。三国吴移今波阳南朝齐为鄙阳郡治所;并为吴州治所。隋唐以后又先后 为饶州鄱阳郡饶州路饶州府治所。1957 年改波阳

**【雒水】**古水名。(1)即今河南洛河三国魏改“雒”为“洛”。(2)“雒” 一作“洛”。《汉书·地理志》的雒水,指今四川广汉境内沱江诸源之一, 一说即鸭子河,一说即石亭江。《水经注》的洛水,兼指今金堂以下的沱江唐宋诸地志或作“雒”,或作“洛”,仍专指金堂以上。

**【雒阳】**见“洛阳”。

**【雒邑】**古都邑名。周成王时为了巩固对东方故土的统治,在周公主持下所筑。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瀍水东西。共有二城:在瀍水西的名*王城,即战国时的河南城西周时为人所居,东周平王敬王时、及赦王时均都于此;在浪水东的名成,即战国时的雒阳城西周时为被迫徒来的民所居,东周敬王以避王于朝之乱,迁都于此。王城故址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近年曾进行考古发掘。成周城故址当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的汉魏雒阳故城附近。

**【雒县】**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北;以后在广汉代废人州。东汉南北朝时曾为益州广汉郡新都郡治所;东汉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益州马相自称黄巾,攻破县城,杀刺史卻俭于此。唐宋时曾为汉州治所。

**【雒汭】**古地区名。指雒水(今洛河)人古黄河处。在今河南巩县境。《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 541 年):“天王使刘定公赵孟,馆于雒汭。”

【鮦阳】(zhòu—)古县名。置。因在鲖水之阳得名。治所在今安徽临 泉县西北鮦城东晋北齐时曾废,旋复置,唐贞观初废。东汉黄巾起义军曾与鲍鸿军大战于县境西南的葛陂

**【鲜卑山】**古山名。一说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本地人称为蒙格。一说在今苏联西伯利亚伊尔库次克北、通古斯卡河南。相传古鲜卑族因居于此山得名。

**【旗后】**旧港名。港口有旗后山。又名打狗打鼓。即今台湾高雄港清咸丰八年(1858 年)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占后改称高雄港

**【端氏】**古县名。本战国晋邑,置县。治所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北魏废,复置,自故城移治于今沁水东南,蒙古至元三年(1266 年)并入沁水县

**【端州】**州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置。以境内端溪得名。治所在高要(今肇庆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肇庆市高要高鹤县西北部地。宋重和元年(1118 年)升为肇庆府。产银和砚石,后者世称端砚,以出于斧柯山者最佳。诗人刘禹锡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诗句。

**【端溪】**古县名。西汉置,以端溪水得名。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明洪武九年(1376 年)废入德庆州南朝宋后历晋康郡南康州康州德庆府德庆路治所。有锡场。

**【韶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东衡州置州,以州北有韶石得名。旋废。唐贞观初复置。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西南,五代南汉移治今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韶关市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等县地。改为路。初改为府,增辖今英德县。1911 年废。位当岭南交通咽喉。产银、铜、铅、铁;岑水铜场和永通钱监。

【彰义】方镇名。①见“淮西”。②见“泾原”。

**【彰德】**府、路名。金明昌三年(1192 年)改相州彰德府。治所在安阳(今安阳市)。蒙古至元初改为路,初复为府。辖境相当今河南安阳市鹤壁市林县汤阴河北涉县磁县临漳武安等县地。1913 年废。

【精奇里江】黑龙江北岸的最大支流。水色黄,满语呼黄为“精奇里”, 故名。语呼为“黄河”。旧与黑龙江嫩江合称为黑龙江境内的“三江”。1689 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此江仍为中国的内河。1858 年,沙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不平等的《瑗珲条约》,遂为沙割占。今名结雅河

**【鄯州】**州名。北魏孝昌二年(公元 526 年)置,治所在西都(改名湟水。今青海乐都)。辖境相当今青海西宁市惶中乐都等地。陇右道采访使及陇右节度使治所。安史乱后地属吐蕃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以青唐城(今西宁市)复置鄯州崇宁三年(1104 年)改为西宁州

**【鄯阐】**即“善阐”。

【鄫】(zēng,又读 céng 层)①古国名。见“曾”。②古地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柘城县北。《春秋》襄公元年(公元前 572 年):“仲孙蔑齐崔抒曹人邪人杞人,次于。”

**【潢水】**古水名。亦作潢河黄水饶乐水。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始见《两书》,为契丹等族聚居地。

【潢水石桥】时所建,为当时国都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南)的西南方门户。故址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拉木伦河上的巴林桥所在。

**【潇湘】**①湘江的别称。因湘江水清深得名。《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纳潇湘之名矣。”又或专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一段,即‘三湘”之一。②古镇名。五代时置, 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因当潇湘二水合流处得名;亦称潇湘关湘口关

**【漆水】**古水名。①《诗·大雅·绵》“自土”,《周颂·潜》“猗与”,《传》:“岐周二水也。“这是周朝发祥地的漆水,见于以后记载的有二:一见《汉书·地理志》,在漆县(今陕西彬县)西; 一见《说文》、《水经》,源出杜阳(今麟游西),东入;《水经注》、

《元和志》二水并载。前者当即今水帘河,后者是雍水支流之一,南流合岐水雍水东入。《禹贡锥指》认为前者是古漆水,后者是古沮水。②《书·禹 贡》雍州,“既从”,导,“又东会于,又东过,入于”。此漆水泾水以东,与岐周有别。伪《孔传》、阚骃《十三州志》以为“漆沮”是一水,就是洛水(北洛)下游。《水经注》以出自今陕西富平县西北,东南流经县东至县南与沮水(石川河)会合的泽泉漆水,此下沮水南流入一段通称漆沮水;同时也不否定伪《孔传》、阚骃的说法。《太平寰宇记》始以源出今铜川市北,南流经市东至耀县南注入石川河同官川漆水以后地志皆从此说。

**【漆县】**古县名。置。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十六国前秦时改名新平东汉兴平元年后(公元 194 年)为新平郡治。

**【漆园】**古地名。战国庄周曾为蒙漆园吏。一说在今河南商丘市北; 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北;一说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又或以为漆园非地名,庄周乃在邑中为吏主督漆事,在今商丘市北。

**【漕】**古邑名。见“曹”。

【漕河】唐宋以后通称通漕运的河道为漕河,与漕渠同义。

**【漕渠】**①泛指由人工开凿或疏浚用以通漕运的河道。② 汉唐时自长安(今西安市)东至黄河的运渠。创始于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在大司农郑当时主持之下,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率开凿。渠傍南山(秦岭)下, 长三百余里;三年而成,漕运大便,渠下民田亦颇得灌溉之利。初以灞水为源,其后凿*昆明池,又穿昆明渠使东绝灞水合于漕渠东汉时尚可通航,北魏时已无水。隋开皇初改自长安西北引渭水为源,浚复旧渠通运,定名*广通渠, 但习俗仍称漕渠时通时塞。天宝陕郡太守韦坚太和咸阳韩辽两度修复,壅渭水兴成堰,傍东注至永丰仓(即隋开皇广通仓仁寿末改名)下合,规制略如旧。末年迁都洛阳,渠遂堙废。

【漕运四河】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有惠民广济(五丈) 四河通漕运,合称漕运四河。或以*金水河为四河之一,不数黄河;但金水河虽流贯都城,实非酒运所经。

**【滮池】**古水名。一作淲沦,亦名冰池圣女泉。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诗·小雅·白华》:“滮池北流。”郑玄笺:“之间水北流。”《水经·渭水注》:“镐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滮池西,而北流入于部。晋太元中,邓景率众据滮池以击姚苌,即此。

【漯水】(tà— )一作漯川。漯,《说文》作“濕”。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津之一。《书·禹贡》述兖州贡道作“浮于,达于河”。《史记·河渠书》:至于大(山名,在今河南浚县东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注释家谓二渠其一即黄河干流,其一即漯川。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范县山东莘县聊城临邑滨县等县境入海,见

《水经·河水注》。按今山东徒骇河俗名土河,“土”、“漯”音近,河道经流又大致和《水经注》所述范县以下的漯水相合,当即古漯水的残余而稍有迁改。

**【漳州】**州、路、府名。唐垂拱二年(公元 686 年)分泉州置州。治所在漳浦(今福建云霄,后移今漳浦),乾元初移治龙溪(今龙海西)。大历后辖境相当今福建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改为路,初改为府,辖境缩小, 1913 年废。陈桂龙起义于此。明清之际有大批农民移居台湾

**【漳南】**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东阳县置。治所在今

北故城东北。大业七年(公元 611 年)窦建德起义于此;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刘黑闼起义,又以此为根据地。宋至和初降为镇。

【漾水】“漾”一作“养”、“瀁”。古水名。《书·禹贡》:“❖冢,东流为”,指汉水上源。古人误以西汉水汉水之源(一说此系古代实际情况,汉水上承西汉水处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六朝时遭地震, 东西二始隔绝不通),故《书·地理志》以西汉水某一支流为养水,《水经》径以西汉水上源为漾水。后人既知西汉水汉水并不通流,因又以今陕西勉县西源为漾水。参见“❖家①”。

**【滱水】**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北定县以上唐河,自定县以下,《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载故道东南流经今安国县南,折东北经高阳县西,又北

流经安州镇西,东北流与易水合,此下易水亦通称滱水即有唐河之称。以后滱水之名渐废,下游时有变迁。

**【演州】**州、府名。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改◻州置州,以演水得名。治所在安人(今越南安城),后移治忠义(今越南演州府)。辖境最初约当今越南演州安城县附近一带地区。其后扩大,并屡有废置。五代晋天福四年(公元 939 年)以后,地入交趾明永乐五年(1407 年)置府,十五年(1417 年)改直隶州。宣德二年(1427 年)地入安南

【澉水】海盐澉浦镇的别称。宋常棠撰有《澉水志》。

**【澉浦镇】**在浙江海盐县西南杭州湾北岸。古澈浦由此通海,今湮塞。置市舶务,置市舶司于此,为当时对外贸易港。

**【◻水】**古水名。一作濦水溵水。水源即今河南封县颍水三源中的中源。颍水东至临颍县西又别出为大◻水小◻水大◻水东南至郾城县汝水,又自别出东至商水县颍水;合以上久湮,别东出一段即今沙河小◻水大◻水之北,东流至郾城东人大◻,久湮。

**【赛音诺颜部】**即“三音诺颜部”。

**【察木多】**旧城名。地四大呼图克图驻地之一。故址在今西藏昌都 县。地当四川云南青海孔道,置游击等军职司巡防,粮员司粮运。1912 年改置昌都府,1913 年改县。

**【察罕脑儿】**古城名。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元世祖曾建行宫于此。

**【谭】**古国名。在今山东章丘西。公元前 681 年为齐所灭。《春秋》

十年(公元前 684 年):“师灭。”

**【谯县】**古县名。春秋陈焦邑,置县。治所在今安徽毫县东晋改名小黄复旧。初废入毫州东汉以后历为豫州谯郡陈留郡南兖州毫州治所。三国魏以皇室本贯在谯县,因建为陪都,为*五都之一。

**【谯郡】**郡名。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毫县)。三国魏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其后缩小。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毫州谯郡

【禚】(zhuó)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境。《春秋》庄公二年(公元前 692 年):“夫人姜氏齐侯。”《公羊传》作“郜”。

**【肇庆】**府、路名。北宋重和元年(1118 年)升端州肇庆府。治所在高要(今县)。辖境相当今广东肇庆市高要四会广宁等县地。改为路。初复为府。辖境扩大至今广东西江绥江新兴江漠阳江流域和开平县地。1911 年废。境内西江横贯,当两广交通要道,初统一战争,廖永忠进军广西,由此溯西江而上。1646 年桂王朱由榔曾在此建立抗政权。

**【肇州】**州名。金天会八年(1130 年)置。以太祖在此破,肇基王绩得名。治所在始兴(今黑龙江肇源西南)。蒙古废。

**【暨阳】**古县名。(1)晋太康二年(公元 281 年)分毗陵县置。治所在今

江苏江阴县东南长寿镇南。废。唐武德三年(公元 620 年)复置,九年(公元

626 年)并入江阴县。(2)五代吴越诸暨县(今浙江诸暨)置。不久,仍名诸暨。后世亦用作诸暨县的别称。

**【熊津江】**古水名。即今朝鲜南部的锦江唐龙朔元年(公元 661 年) 攻百济,曾大战于此江口。

**【横州】**州、路名。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改南简州置州。治所在宁浦(今横县南,至德时移治今横县)。辖境相当今广西横县一带。元至元十六

年(1279 年)升为路,元贞初复降为州。1912 年改为横县。

**【横桥】**见“渭桥”。《三辅黄图》:“渭水贯都,以象天横桥南度,以法牵牛。”

【横海】方镇名。又名沧景,后期号义昌军贞元三年(公元 787 年) 置。治所在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四州,约当今天津市马厂减河以南,运河以东,山东津浦铁路线以东,黄河以北及博兴县北部地区。先后为程怀直程怀信程执恭李全略等所割据。太和三年(公元 829 年)废,不久复置。五年(公元 831 年)号义昌军

五年(公元 898 年)并入幽州。

**【横浦】**古水名。即今广东北江东源浈水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 年)遣楼船将军杨僕豫章横浦南越,即此。

**【横塘】**古堤塘名。三国吴筑于建业(今南京市)城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一称南塘,为都城南面防守重地。晋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 邑屋隆夸。”

【横浦关】置。故址在今广东南雄西北江西大余西南大庾岭上,相当于今之小梅关末,南海赵佗檄告横浦等关:“急绝道,聚兵自守”, 即此。自唐开元张九龄主持开大庾岭路取道今梅岭关,此关遂废。

**【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县城西南琅琊山麓。智仙修建。欧阳修作《醉翁亭记》,苏轼书刻于碑。

**【鞍(鞌)】**古地名。春秋。在今山东济南市。公元前 589 年战于此。

**【穀】**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东阿。公元前 671 年鲁庄公齐侯

遇于,即此。也叫小毅,公元前 662 年齐桓公小毅以赐管仲。位于齐国西境,为当时交通要地。代称为穀城

**【敷浅原】**古地名。“敷”一作“傅”。《书·禹贡》:“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今地所在历来说法很多:一般多从《通典》说在今江西德安县; 一说即今江西庐山;一说指庐山前平原;又有认为指的是安徽大别山脉的尾闾。诸说皆无可信论据,迄无定论。参见“博阳山”。

【蕞】(zuì)古地名。一作“掫”。战国秦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公元前 241 年,庞煖率领五国兵攻,即此。

**【蕲水】**①古县名。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 448 年)置,以南临蕲水得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东。初并入蕲春。②旧县名。唐天宝初改兰溪县置。治所在今湖北浠水。1933 年改名浠水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建都于此。

**【蕲州】**州、路、府名。北周雍州置。治所在齐昌(蕲春,今蕲州 镇西北,南宋移今蕲州镇)。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改为路,初改为府,洪武九年(1376 年)改为州。辖境相当今湖北长江以北,蕲春以东地区。不辖县,1912 年废,改为蕲春县末州人徐寿辉率农民军起义于此。

**【蕲春】**郡名。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分江夏郡置。治所在蕲春(今蕲春县蕲州镇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罗田黄冈以东,长江以北地。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废。隋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蕲州蕲春郡

【樊】(fán)古邑名。一名阳樊春秋周畿内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

《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元前 712 年):周桓王郑国田,“而与苏忿生

之田:⋯⋯。”

**【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关羽曹仁关羽利用汉水泛溢,大败于禁七军于此。西魏置县,北周废。1269 年至 1273 年蒙古军围攻樊城被占后。襄阳亦被攻破。

【趡】(Cuǐ)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泗水邹县间。《春秋》桓公十七年(公元前 695 年):“公会邾仪父,盟于。”

**【碻磝】**古津渡、城名。一作敲嚣。故址在今山东在平西南古黄河南岸, 城在津东东晋南北朝时为军争要地,东晋太元谢玄义熙刘裕刘宋元嘉年间的北伐,皆曾遣兵据此。北魏南*四镇之一,又为济州治所,建有浮桥。北周又置济州关于此。城西南当水顶冲,自以来屡筑屡毁,唐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又为水冲毁,遂废。

**【震泽】**古泽薮名。又名具区。《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即今江苏太湖

【霅溪】(zhà— )浙江吴兴的别称。因境内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初画家钱选吴兴人,自号霅溪翁

**【播州】**①州名。唐贞观初置郎州,旋废。十三年(公元 639 年)复置改名。治所在恭水(旋改名遵义,今贵州遵义市,一说今绥阳县治附近)。辖境相当今贵州遵义市桐梓等县地,末废。宋大观中复置,治所在播川(今桐梓西南),辖有今桐梓绥阳县地。宣和三年(1121 年)废。②土司名。宋嘉熙年间置播州安抚司,治今遵义市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改为宣抚司, 明洪武六年(1373 年)升为宣慰司。土司氏世有其地,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平杨应龙,次年改置遵义府

**【播仙镇】**古地名。即故且末城唐高宗上元中改名。故址在今新疆且末西南。

【◻】(péi)古地名,在今山西闻喜东;又姓,始祖非子之后。《新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大骆非子周孝王使养马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为附庸⋯⋯非子之支孙封◻乡,因以为氏,今闻喜◻城是也。六世孙,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

**【噶玛兰】**①旧地区名。或作蛤仔难甲子兰。即今台湾东北部的宜兰 平原。本为哈仔难族聚居处。三面负山,东临海,平原万顷。清嘉庆元年(1796 年)。福建漳州吴沙漳州泉州广东人民在此开垦。②厅名。清嘉庆十六年(1811 年)置。治所在五围(今台湾宜兰)。光绪元年(1875 年)改置宜兰县

**【❖冢】**①山名。一作❖。《书·禹贡》梁州:“岷❖既艺”,导山: “导❖冢至于荆山”,导水:“❖冢,东流为”,指梁州境内漾水汉水上源所出之山。漾水指今西汉水某一支流,古人误以为系汉水上源,故班固郑玄、《水经》作者都认为西汉水所出的是❖冢山,在今甘肃天水市礼县之间。后人既知西汉水并非汉水上源,因又指今陕西宁强县源所出之山为❖冢北魏并置❖冢县于山侧。此后地理图籍中遂有二❖冢,学者所争论的问题是哪一个❖冢系《禹贡》所指。②古县名。北魏正始中分沔阳置,治所在今陕西勉县西,改名西县

【鄵】(cào)古地名。一作春秋郑地。确址不详。《春秋》襄公七年(公元前 566 年):郑伯髡顽“卒于。”

**【嵹台(臺)山】**即*西倾山。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界上。《水经·河

水注》引《沙州记》:“洮水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即此。

**【墨山】**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县以东库鲁克山山区内。《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均作山国,《魏志》注引《魏略》作山王国,《水经·河水》注则作墨山国时其民山居,出铁,寄田籴谷于焉耆危须明帝永平末(公元 75 年),与焉耆龟兹俱背,继为西域都护班超所讨平,更立其王。三国时为焉耆所并。

**【墨尔根】**城名。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筑,自黑龙江城黑龙江将军驻此,三十二年又自瑷珲移副都统守此,三十七年副都统移守齐齐哈尔, 次年将军亦移守齐齐哈尔,此城专设副都统镇守。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裁副都统,于其地置嫩江府,1913 年改为嫩江县

**【镇戎】**军、州名。宋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置军。治所在今固原。辖境相当今宁夏固原一带。金大定中升为州,蒙古改名原州宋庆历西夏军于此。和议后在此置榷场,与西夏互市。

**【镇西】**路、府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置路。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东北。辖境相当今云南大盈江(一作太平江)上游地区。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改为府,永乐元年(1403 年)改为干崖长官司。

**【镇州】**州名。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 年)改恒州置。治所在真定(今正定)。辖境相当今河北石家庄市井陉行唐正定阜平栾城平山灵寿藁城等地。五代唐升为真定府恒州复改镇州,又升真定府又改镇州辖境略有变动,庆历八年(1048 年)又升为真定府五代唐曾建为北都

**【镇江】**府、路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 年)升润州置府。治所在丹徒(今镇江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市丹阳金坛两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改为路,复改府,1912 年废。当长江大运河水运交通的冲要。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金兀术渡江南侵后回师,至此为韩世忠所困。

**【镇安】**路、府名。镇安军民宣抚司置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 改府。治所在天保(今德保)。辖境相当今广西德保县地。初为土府,康熙二年(1663 年)改设流官通判,雍正七年(1729 年)升为府,乾隆时辖境相当今广西那坡德保靖西睦边田阳等县地。光绪间又缩小。1913 年废。

**【镇洋】**①人造古山名。在今江苏省太仓县明弘治十年(1497 年)太仓州知州李端征集民工筑,周三百步,上有三峰及集仙洞,建迎春、来仙、游仙三亭。祝允明曾为作记。末已荒毁。②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 年)分太仓州置,因镇洋山得名。治太仓州城(今江苏太仓)内,辖州治南偏。1912年废。

**【镇雄】**府、州名。明嘉靖初改茫部府置府,属四川。治所在今镇雄。辖境相当今云南镇雄彝良威信等县地。清雍正五年(1727 年)改隶云南, 次年降为州,1913 年改县。

【镇冀】方镇名。见“成德”。

**【镇南关】**旧关名。初设置。一称大南关,又名界首关。在广西凭祥市西南。峻崖夹峙,中建关城;清雍正时两旁增筑城堞百余丈,为我国边防要隘。1953 年改名睦南关,1965 年又改名友谊关

**【镇海楼】**①在浙江杭州市城内吴山东麓。即吴越旧城之南门。初名朝天门改为拱北楼始改今名。登楼眺望钱塘江,历历在目。②故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城北越王山(屏山)顶。明洪武二年(1369 年)建,清乾隆六十

年(1795 年)重修。高约二十米,过去海舶昏夜进口,都以此作为标志。③在广东广州市城北越秀山上。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楼高五层,故亦称“五层楼”。登楼远望,全市尽览。解放前年久失修,楼已残旧。解放后按原样重修加固, 辟为博物馆。

**【镐】**古都名。亦作“鄗”。见“镐京”。

**【镐池】**古池名。“镐”一作“镐”。在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丰镐村西北洼地一带。池水经由滈水,北注入汉武帝时在池南凿昆明池唐贞观中,堰二水入昆明池镐池遂沦入其内。以后湮废。

**【镐京】**即宗周。与同为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韦曲公社西北。《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其后汉武帝 在此凿昆明池,遂沦入池内。今丰镐村镐京观一带发现有西周遗址和墓葬。

**【稽落山】**古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南部。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 年)窦宪遣将大破北匈奴于此。

**【稷】**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稷山下。公元前 594 年秦桓公晋景公治兵于此。

**【稷下】**古地名。战国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稷下”即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齐宣王继其祖桓公(即田午, 公元前 374—前 357 年在位)、父威王曾在这里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接子慎到宋钘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荀况等著名人物。学官的设置,对开展百家争鸣,繁荣当时学术起了很大作用。

**【稷山】**①又称稷王山稷神山。在山西省稷山县南。海拔 1,279 米。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古有稷祠稷亭,故名。②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南;古有后稷祠,故名。③在浙江省绍兴东。旧名秽发山,相传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战败后,种菜于此。

【稷门】战国齐临淄城西边南首门。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在稷山之 下得名。《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20 年):“莒子涖盟,盟干稷门之外。”

**【黎平】**府名。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置,治所在今黎平(始置开泰县为治所)。辖境屡有变动,宣德以后相当今贵州清水江以南,榕江县以东地区。1913 年废。府境山川环绕,为苗、侗族聚居地。

**【黎丘】**古城名。黎一作“犁”。在今湖北宜城西北。新莽秦丰在此起兵,以黎丘为故地,自号楚黎王

**【黎州】**州、土司名。北周天和三年(公元 568 年)置州。废。武周大

元年(公元 701 年)复置。治所在汉源(今四川汉源北,废入本州)。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羁魔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明洪武时改为黎州长官司,又升安抚司,万历时降为千户所。初改为黎大所雍正八年(1730 年)改置清溪县

**【黎阳】**①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魏黎阳郡治所; 浚(濬)州治所。废入州。东汉黎阳营于此,为当时军事重镇。②古津渡名。故址在今浚县东南。位于古黄河北岸,与白马津相对。东汉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曹操袁绍大战于此。公元 398 年南燕慕容德滑台

在此渡河,改名为天桥津。③古镇名。故址在今浚县东南。公元 386—392 年丁零族翟辽割据滑台时,以此为重镇。初改为白马镇。④古关名。故址

在今河南浚县东。北齐石济关于此,改名白马关北周改为黎阳关又称白马关。⑤古仓名。故址在今河南浚县西南。相传三国袁绍筑仓聚粟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为了转运北粮食至京师,于此置仓。末农民起义军曾攻破此仓。黄河改直,此仓遂废。

**【儋耳】**①古部族名。有二:一在北荒,《吕氏春秋·任数》:“北怀儋耳。”《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郭璞注:“其人耳大, 下儋垂在肩上。”《淮南子·墬形训》作“耽耳”;一在今海南岛汉武帝即其地置儋耳郡。《汉书·武帝纪》注引张晏曰:“镂其颊皮,上连耳匡, 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儋字本作聸。《说文》:“瞻,垂耳也; 南方有赡耳之国。”《山海经·海内南经》作离耳,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②郡名。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置。治所在

广东儋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海南岛西部地区。始元五年(公元前 82 年)并入

珠崖郡隋大业六年(公元 610 年)复置,唐武德五年(公元 622 年)改为儋州

**【德化】**旧县名。五代南唐浔阳县置。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1914 年改名九江南唐江州治所,江州路治所,明清九江府治所。陈友谅曾建都于此。

**【德安】**府名。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升安州置,治所在安陆(今县), 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应山应城云梦孝感等县地。扩大至今随县地。1912 年废。

**【德胜城】**古城名。又名德胜寨夹寨。公元 919 年李存勗使将李存审德胜渡黄河筑南北二城:北城故址在今河南濮阳澶州本治南城,熙宁以后圮于水,始移治北城。五代时屡为争战之地。1004 年、辽会盟于北城,史称“澶渊之盟”。

【虢】(guó)古国名。姬姓。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西虢的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弟。根据出土遗物,北虢西周时也已建立。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公元前 767 年为所灭。西虢亦称城虢,在今陕西宝鸡东;

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前 687 年为所灭。北虢建都上阳(今

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山西平陆一带,前 655 年为所灭。

**【虢州】**州名。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改东义州置。治所在卢氏(今属河南)。唐贞观中移治弘农(虢略,今灵宝)。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西部: 灵宝奕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以后略小。元至元八年(1271 年)废入陕州。产澄泥砚,时以为第一。

**【虢县】**古县名。置。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汉废入雍县隋大业初改洛邑县复置。初一度并废,后复置;废入宝鸡县唐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李茂贞自将兵与朱全忠军战于此,大败,全忠遂进军凤翔

**【滕】**古国名、县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姓。开国君主周文王之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战国初期为所灭,不久复国,后为所灭。置县,汉武帝改名公丘《汉书·夏侯婴传》:末从刘邦攻战有功,“转为令”,即此。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滕王元婴洪州刺史时始建,其后阎伯屿洪州牧,宴群僚干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阁历经修建,后焚毁。

【褒斜道】(斜 yé)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得名。两水同出

秦岭太白山褒水南注汉水,谷口在旧褒城县北十里;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眉县西南三十里。汉武帝时曾发数万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运,未成; 其陆道则自以后长期间为往来秦岭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史记·货殖列传》: 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时或堙塞,屡经开复。自末至五代,南北兵争,双方军行往往取道于此。其后斜谷道废, 自褒谷北上者皆由故道散关。遗迹至今犹存,留有以来的石刻多处。参见“北栈道”。

**【遵义】**①军名。宋大观中置,治所在遵义(今贵州遵义市西南,一说在绥阳附近)。宣和时废为砦,开禧时复升为军,嘉定时又废。②府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改播州宣慰司置。属四川。治所在遵义(今市)。辖境相当今贵州遵义市桐梓绥阳仁怀正安赤水习水等县地。清雍正七年(1729 年)改属贵州。1913 年废。

**【潜水】**古水名。“潜”一作“灊”。《书·禹贡》皆有“潜”。荆州潜水不见古地志,《禹贡锥指》以为即今湖北潜江芦洑河梁州潜水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有二:一在今陕西城固县南,系汉江南岸一小支流。

《水经注》作涔水。一指令四川渠江合川以下一段嘉陵江。又郑玄以为即今嘉陵江,《水经注》、《禹贡锥指》皆采其说。其他异说尚多。

**【潜丘】**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东。《尔雅·释丘》“有潜丘”,即此。相传修惠明寺浮屠,取其土作瓦,故址遂湮。

**【澎浪矶】**在江西彭泽县西北临长江处,与小孤山相对。陆游《入蜀记》: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俗称*彭郎矶

**【潮州】**州、路、府名。隋开皇十一年(公元 591 年)分循州置州。治所在海阳(今潮安)。辖境相当今广东平远梅县丰顺普宁惠来以东地区。改为路。改为府。1911 年废。文学家韩愈,曾贬潮州刺史。境内置有银场、锡场,有盐场。府城东有广济桥(今作湘子桥)。

**【潭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湘州潭州。治所在长沙(今市)。辖境相当今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浏阳湘乡醴陵等市县地。五代时曾改为长沙府仍为潭州,辖境略有扩大。为路, 后改天临路。初改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 年)又改为长沙府时产金,有丝、葛、纻布、茶器及冶铜业。五代国建都于此;荆湖南路治所。

**【潼川】**①郡名。西魏置。治所在今梓潼。辖境相当今四川梓潼县地, 隋开皇初废。②府、州名。宋重和元年(1118 年)以梓州潼川府。治所在郪县(今三台)。明洪武九年(1376 年)降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复升府。辖境相当今四川潼南以北,盐亭中江以南的涪江流域各县。1913 年废。③ 路名。宋重和元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治所在潼川府。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盐亭西充渠县以南,金堂资阳荣县屏山以东,大竹邻水合川永川合江以西地区。初废。

**【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北。古为桃林塞地,东汉末设潼关。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澄江】江苏江阴县的别称。古长江东流至此,以面骤宽,流缓沙停, 故有此称。宋施迈《江阴志》俞巨源序:“大江京口(今镇江市)来,委折而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里聚为澄江之区。”县城北门旧称澄江门元皆置澄江驿于城内。

**【潏水】**一作泬水,或讹作沈水。上游即今陕西长安县东南的潏河上游。自县南皇子陂以下,时故道大致即今皂河。惟古潏水汉长安城西南支分为三:正流穿城西建章宫区北流入;支流一东流从章门入城,流经未央宫、桂宫、长乐宫,出青门,又东注漕渠,称泬水支渠;另一北流折东北绕城西、城北两面又北入,称泬水支津。今皂河下游但有一道,即古泬水支津。时遏潏水西流汇交水,又遏交水西流汇丰水,后世遂统指自皇子陂西至秦渡镇一段为潏河下游。

【豫】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明王士性撰有《豫志》。

**【豫州】**①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豫州。”《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南曰豫州。”“荆”即荆山(今湖北南漳西);“河”指黄河。②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北地。东汉治所在(今安徽毫县),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徒,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 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北魏治所在悬瓠城隋大业初因改洛州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军事重地。

**【豫章】**①古地区名。《左传》杜预注一作“在淮水南”(昭公十三年),一作“汉东北地名”(定公四年)。后人解释不一:或以为古豫章不止一处,又有南、东二处,南、南二处,和南、东、南三处等说;或以为西起豫鄂间的南、东,东至西的南,南包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或以为专指令安徽寿县合肥一带。②郡名。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今市)。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以后辖境 相当今江西省地。三国魏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县地。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洪州豫章郡。③古县名。隋开皇中改南昌县置,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布唐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改名钟陵贞元中仍改名南昌时历为洪州豫章郡治所。④江西省的别称。

**【豫章水】**古水名。即今江西赣江的上源章水。又赣江干流在《汉书·地理志》中虽以湖汉水为正名,但亦称为豫章水:在《水经注》中则豫章水赣水二名通称,以赣水为主。

**【檇李】**古地名。又作醉李就李。在今浙江嘉兴西南。《春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 496 年):“於越檇李”,即此。后为嘉兴别称。

**【橘洲】**在湖南长沙市西南湘江中。相传西晋永兴二年(公元 305 年)始生此洲,以产佳橘得名。《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径南滓城西,西对橘洲。”《舆地忘》:“及至夏水,怀山诸洲皆没,橘洲独在。”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橘洲田土仍膏腴。”后世又名橘子洲水陆洲下洲

**【翰海】**一作瀚海。含义随时代而变。两汉六朝时是北方的海名。汉武 帝霍去病匈奴左地,出代郡塞二千余里,登临翰海而还。以前人注释

《史记》、《书》,皆解作一大海名。据方位推断,当在今蒙古高原东北境,疑即今呼伦湖贝尔湖;又今人岑仲勉考证,既云“登临”,则是“山” 而非“海”,“翰海”当即今蒙古杭爱山不同音译。《北史·蠕蠕传》数见“瀚海”一词,方位不一,其一与《史记》、《汉书》所载同,其一当在高原北境,疑即今贝加尔湖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

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代所谓瀚海即古金山(今阿尔泰山),见刘郁《西使记》。以来用以指戈壁沙漠。

**【颠軨】**古阪名。一作颠陵阪,又称虞阪。在今山西平陆北。有通道在东西绝涧中,形势险阻,当南北交通冲要。《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 658 年):“为不道,入自颠軨,伐三门。”

【鄹】(zóu)①古邑名。亦作“郰”、“陬”。春秋鲁国地,孔子的家乡。在今山东曲阜东南。②古国名。即“邹”。

**【薛】**古国名、县名。姓。祖先奚仲代的车正,传为车的创造者, 居于(今山东滕县南),一度迁于(今山东微山西北)。春秋后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成为邑。

**【薛郡】**郡名。置。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辖境约当今山东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汉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地区。西汉改为鲁国

**【薛灵哥河】**一作*仙娥河,又作*娑陵水,今作色楞格河,皆同音异译。古为草原游牧部族重要的放牧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境内。

**【薄姑】**即“蒲姑”。

**【薄骨律】**军镇名。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古黄河沙洲上。本赫连氏之“果城”,相传赫连氏有骏马死于此,以马色名城为白马骝,后讹为薄骨律北魏太延二年(公元 436 年)置镇。孝昌中,改为灵州

【燕】(yān)①古国名。(1)本作。公元前十一世纪分封的诸侯国。姓。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燕王哙时, 因内乱,一度被攻占。燕昭王时,乐毅为将,联合齐国攻破齐国,占七十多城。同时秦开击退东胡,向东北扩展,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昭王去世后,被打败,所得地全部失去。前 226 年被

攻破,燕王喜迁到辽东。前 222 年为所灭。(2)姓。开国君主伯儵,相传为黄帝后裔。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后人为了区别北方的,称为南燕。② 旧时河北省的别称。

【燕山】 (yān—)①府名。宋宣和四年(1122 年)改辽析津府置。治所在析律宛平(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城区及所辖昌平通县大兴河北固安永清安次三河天津市武清宝坻等县地。金天会三年(1125 年)又改名析津府贞元元年(1153 年)改名大兴府。②路名。宋宣和四年(1122 年)置燕山府路。治所在燕山府,辖境相当今天津市宁河武清河北容城以北,易县紫荆关以东和内长城以南地区。金天会三年(1125 年)改名燕京路贞元元年(1153 年)改名中都路

【燕台】(yān—)即“黄金台”。

【燕县】(yān—)古县名。春秋南燕国燕县。治所在今河南延津东北。西汉改名南燕东汉复名燕县西晋末改名东燕楚汉之际汉军击破楚军于郭西,即此。

【燕京】(yān—)①北京市的别称。因市区在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国都所在而得名。②唐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幽州, 在今北京城西南)为燕京。②辽会同元年(公元 938 年)以幽州(今北京城西南) 为南京,一称燕京初专称燕京,置燕京路;至贞元元年(1153 年)定都于此,改称中都蒙古忽必烈复称燕京至元元年(1264 年)又改称中都

【燕郡】(yān—)郡、国名。之际为燕国初为异姓七国之一,又为同姓九国之一。辖有战国全部领土,都于(今北京城西南隅)。吴楚之乱后但领秦广阳一郡之地。元凤初改广阳郡三国魏太和末又改燕国。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城区、大兴昌平安次等县地。十六国后赵改为郡。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废。

【燕然】(yān—)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窦宪耿秉击败北匈奴,“登燕然山”, 即此。

【燕支山】(燕 yān)即“焉支山”。

【燕云(雲)十六州】(燕 yān)五代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十六州的总称。契丹所建的燕京云州燕云的名称始于北宋末,初为人企图收复北部失地的泛称;自宣和四年(1122 年)宋朝宣布建立燕山府云中府两路,才有确定的地域。但两路辖境包括后唐失陷的两州,和契丹所置景州,不止石晋割地范围。到时撰《宋史·地理志序》,始将燕云和十六州联系一起,后世便沿称为“燕云十六州”。参见“幽蓟十六州”。

【燕然都护府】(燕 yān)羁縻都护 府名。贞观二十一年(公元 647年)置,统铁勒诸部各府、州。治所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东南四十里。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国全部和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地区。龙朔三年(公元 663 年)移治碛北回讫部落,改名*瀚海都护府

**【橐皋】**古地名。春秋吴地。在今安徽巢县西北柘皋镇。《春秋》哀公十二年(公元前 483 年):“公会橐皋”,即此。西汉置县,东汉废。橐皋镇。其后讹橐为拓,又讹为柘。

**【霍太山】**即霍山,也称太岳山。在山西霍县东南。《史记·赵世家》: “大旱,使赵夙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霍泰山祠祀。”皆指此。隋开皇十四年(公元 594 年)诏立祠, 以后号称“中镇”。

【操江】置提督操,领上、下江防事。清顺治元年(1644 年)兼巡抚(庆府)、(州府)、(国府)、(州府)、(平府)、广(德州),驻安庆府城(今安徽安庆布)。康熙元年(1662 年)省操江所部十二营改隶总督,置安徽巡抚。

【轑阳】(liǎo—)①古邑名。一作撩阳战国赵地。在今山西左权。公元前 236 年王翦轑阳,即此。②古县名。轑河县置。治所在今山西左权北魏改名辽阳

**【冀宁】**路名。见太原②。

**【冀州】**①古“九州”之一。《书·禹贡》的冀州,西、南、东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等州为界,指令山西陕西黄河以东、河南山西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尔雅·释地》:“两间曰冀州。”《周礼·职方》:“内曰冀州。”因另有幽州并州,包括地区较《禹贡》冀州为小。②州名。汉武帝时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东汉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北),末期移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魏移治信都(今河北冀县),移治房子 (今河北高邑西南),辖境渐小。北魏复治信都清雍正二年(1724 年)为直隶州,辖今冀县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等县地。1913 年废,改本州

为县。③南朝宋泰始中与青州合侨置于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 上,梁侯景乱后地入东魏,改置海州

【疁城】上海市嘉定县的别称。因隋唐时为昆山县疁城乡而得名。又或别称疁塘。

**【◻狐聚】**古地名。在今河南临汝西北。公元前 256 年秦昭王取周九鼎宝器,迁西周公于◻狐聚,即此。

**【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江夏太守黄祖长子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赋,故名。唐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萎萎鹦鹉洲”句。自以后,由于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以前故地。

【黔】贵州省的简称。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代属黔中郡,在代属 黔中道,故名。

**【黔中】**①郡名。战国置,后入代治所在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 东北一部分。西汉改名武陵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黔州黔中郡。②道名。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分江南道置,为开元十五道之一。洽所在黔州(今四川彭水县)。辖境与秦黔中郡略同,惟东境不包括下游今桃源慈利以东,西境兼有今贵州大部分地区。③贵州省的别称,因省境在黔中道得名。

**【黔州】**①州名。北周建德三年(公元 574 年)改奉州置。治所在今彭水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地。南宋绍定元年(1228 年)升为绍庆府。②方镇名。大历十二年(公元 777 年)置,治所在今彭水县。辖境相当今湖北恩施以南,贵州遵义铜仁以北,湖南沅陵以西地区。大顺元年(公元 890 年)号武泰军节度。

**【黔南】**①路名。宋大观元年(1107 年)分广南西路置,以位于唐黔中道之南得名。治所在融州(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南)。辖境相当今广西三江柳州市以西,河池以东和忻城以北地区。三年,并入广西广西黔南路;四年, 依旧称广南西路。②贵州省的别称。贵州本简称“黔”,又因位于国土南部, 故名。

**【镜湖】**又名鉴湖长湖庆湖。古代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 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东汉永和五年(公元 140 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 历代续有增筑。筑堤东起今曹娥镇附近,经郡城(今绍兴)南,西抵今钱清镇附近,尽纳南山三十六源之水潴而成湖。周围三百一十里,呈东西狭长形。湖面高于其北农田丈余,田又高于其北杭州湾海面丈余;遇旱则泄湖灌田,逢潦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此后七八百年,堤北平原上九千余顷农田,大获灌溉之利,减轻了水旱灾害。湖底逐渐淤浅,北宋中叶后大兴围垦,至南宋初已大部分威为耕地。今惟城西南尚有一段较宽的河道被称为鉴湖,此外只残存了几个小湖。

**【穆陵关】**①故址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大岘山上。山谷峻狭,称为“南天险”。《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 656 年)管仲云:地“南至于穆陵”, 即此。②“穆”一作“木”。故址在今湖北麻城北,接河南省界。梁大通元年(公元 527 年)夏侯夔平靖穆陵阴山三关,唐元和鄂岳观察使李道古穆陵关吴元济,皆即此。

**【衡山】**①山名。(1)在湖南省衡山县西。花岗岩断块山体。俯瞰湘江

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1,290 米)、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著。(2)即今安徽霍山《太平寰字记》“霍山,一名衡山,一名天柱山。”

②郡、国名。(1)之际置国;一说置郡,之际改为国。以郡境包衡山(今安徽霍山)周围得名。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湖北红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初为郡,属淮南国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 164 年)复为国。辖境

渐小。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改为六安国。(2)隋大业初改衡州衡山郡。治所在衡阳(今市)。辖境相当今湖南衡山常宁耒阳间的湘水流域。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改为衡州

**【衡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中置,以衡山得名。治所在衡阳(今衡阳 市)。辖境相当今湖南衡山常宁耒阳间的湘水流域。元至元中改为路, 明洪武初改为府。1913 年废。以来产麸金、铁、锡。

**【衡漳】**古水名。《书·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衡是“横” 的意思,古大河(黄河)自南而北流经今河北南部,漳水自西来东流注之,故称衡漳

【歙州】(shè— )州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置。治所在休宁(今休宁县万安)。后移治歙县(今属安徽)。辖境相当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江西婺源等地。宋宣和三年(1121 年)改名徽州汪华唐方清宋方腊皆曾起义于此。

【歙港】(shè— )即“徽港”,新安江上游的别称。

**【嬴县】**古县名。春秋齐邑,置县。治所在今山东莱芜西北。北魏后屡迁治,唐贞观元年(公元 627 年)废入博城。《春秋》桓公三年(公元前 709

年):“公会齐侯”;公元前 484 年吴王夫差灌婴齐王田横军于,皆即此。有铁官、铁山。

**【嬴汶】**古水名。见“五汶”。

【磨盘山】(磨 mó)在吉林磐石县北,因山顶有石如磨盘,故名。

**【磨旗山】**山名。一作马鬐山,因形似马鬐得名。在今山东莒县东。金贞祐三年(1215 年),红袄军领袖李全杨妙真会师于此。

**【廪丘】**①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郓城西北。公元前 548 年大夫乌馀廪丘,即此。②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北。时为兖州治所。隋大业初废。

**【廪延】**古邑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古黄河南。《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郑大叔取地,“至于廪延”。

【濛池都护府】羁縻都护府名。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分西突厥西部地区置。管理五弩失毕部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辖境约当今中亚细亚楚河以西一带。垂拱后为突骑施东突厥所侵,部落离散,都护率残部迁居内地。武则天长安以后地属北庭都护府开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 年)以兵送都护还故地,为突骑施所杀,遂停袭。

**【潞水】**①古水名。一作潞川。《周 礼·职方》冀州:“浸曰。” 即今山西浊漳河。②即“潞河”。

**【潞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公元 578 年)置。治所在襄垣(今县北), 隋开皇时移治壶关(今县东南)。移治上党(今长治)。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武乡襄垣沁县黎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河北涉县地区。宋崇宁中升为隆德府复为潞州明嘉靖中升为潞安府

**【潞安】**府名。明嘉靖八年(1529 年)升潞州置。治所在长治(今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襄垣黎城长子屯留平顺壶关等县地。1912 年废。为丝织业的中心,有机户千家,织机九千余张,以产“潞绸”著名。

**【潞县】**古县名。(1)春秋赤狄潞氏之国,置县。治所在今山西黎城西南。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 450 年)废入刈陵县。(2)路县东汉改“路”作“潞”。治所在今河北三河西南,五代时移治今通县通州治所,明洪武初省入通州

**【潞河】**一作潞水。即北京市通县以下的北运河路县于今三河西南,沽水(即今白河潮白河)自北来至县境合◻余水(今温榆河),此下通称潞河,沿用至今。公元 25 年铜马五幡等农民军与军战于东;公元 206 年曹操征集民工开凿*泉州渠潞河以通海,即此。

**【澧州】**州、路、府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置松州,不久改为澧州。治所在澧阳(今湖南澧县)。辖境相当今湖南澧水流域西起大庸东至安乡各县。元至元中升为路,明洪武初改为府,后又降为州。清雍正同升为直隶州。1913 年废,改本州为县。唐宋以来,盛产铁、漆。南宋钟相杨么曾以此为起义根据地。

**【澶州】**州名。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分等州置,因澶渊得名。贞观初废,大历中复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濮阳东北、范县西北各一部分地。五代晋移治濮阳(今县南,宋熙宁间移今县)。宋崇宁时升为开德府复为澶州皇统四年(1144 年)改名开州。州城濒黄河,为南北交通咽喉,五代北宋时造舟为梁,跨上。北宋景德宋辽会盟于此,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①古湖泊名。也叫繁渊。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春秋卫地,

《春秋》襄公二十年(公元前 553 年):晋齐等诸侯“盟于澶渊”,即此。② 古邑聚名。约当在今安徽萧县砀山间。春秋宋地,《春秋》襄公三十年(公元前 543 年):晋齐等诸侯以灾“会于澶渊”,即此。

**【澺水】**古水名。即今河南上蔡以下的*洪河。上游本与西平洪河不相通流;自明嘉靖◻水改道东出澺水,以◻水西平境内本有洪河之称,此后遂统称◻澺全流为洪河

**【濂溪】**①源出湖南道县西都庞岭,东北流入潇水理学家周敦颐世居溪上,人称为“濂溪先生”,并称其学派为“濂溪学派”。②源出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西北流合龙开河长江周敦颐晚年居此,因以故乡濂溪为水名。

**【澭水】**即“灉水”。《吕氏春秋·察今》:“人欲袭,使人先表澭水。”

**【壁州】**州名。唐武德八年(公元 625 年)分巴州置。治所在诺水(后改通江,今属四川)。辖境相当今四川通江县附近地区。宋熙宁五年(1072 年) 废入巴州

**【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官”、“热河行宫”。在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帝每年三月至九月来此避暑,是初第二个政治中心。分宫区和苑区两部分, 周围环绕长达 10 公里的石砌官墙。背山面湖,多亭台楼阁,有藏书倭文津阁,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曾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和全部《四库全书》。湖中洲、岛罗列,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等。“七十二景”之胜。

为我国著名古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辟为公园。

**【隰州】**州名。隋开皇五年(公元 585 年)改西汾州置。治所在隰川(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隰县永和蒲县大宁孝义西南部地区。清雍正后升为直隶州,1912 年废,改本州为县。

【壕镜】“壕”或作“濠”、“蚝”。澳门的旧称。全称壕镜澳,指澳门整个港湾,包括浪白岛在内。嘉靖时移电白市舶司于此,为商人和暹罗爪哇佛郎机(葡萄牙)等国商人贸易中心。自被葡萄牙侵据后,澳门一名代之而兴,但仍被沿用为澳门的别名。

**【檀州】**州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分幽州置。治所在燕乐(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移治密云(今县)。辖境相当今密云县一带。五代晋地入契丹。1123 年契丹*山前六州归,此为其中之一。不久入明洪武元年(1368 年)改为密云县

**【戴】**古国名。一作西周金文作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灭于

**【戴村坝】**在今山东泣上东北。明永乐九年(1411 年)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宋礼金纯督筑。横截汶水,别开引河,使直趋*南旺湖,自此南北分流, 北下临清,南下徐州,以增加运河水量,便利南北漕运。天顺间曾加以增筑, 并于堤上植柳,以资培护。

【藏】西藏自治区元明时称乌思藏,因在我国西境,故名西藏: 亦简称

【磻溪】(pán—)水名。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垂钓于此而遇周文王

**【豲道】**古县名。“豲”一作“獂”或“◻”。古豲戎邑,置县。治所在今甘肃陕西东南渭水东岸。北魏改作桓道隋开皇中并入内陶县末、南安郡治所。

【鄾】 (yōu)古地名。在今湖北襄樊市北。《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 703 年):“使门廉帅师及师围”,即此。

**【( 辕】**①山名。在河南偃师东南,接巩县登封两县界。因山路有十二曲,盘旋往还得名。形势险阻,历代为控守要地。《国策·秦策》:“下兵三川,塞( 辕缑氏之口。”《史杞·汉高祖本纪》:“因张良遂略地( 辕。”②古关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辕山上。东汉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八关,此即其一。

【豳】(bīn)同“邠”。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西。后稷的曾孙公刘由*迁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迁于*。《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斯馆。”

**【豳州】**州名。(1)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 496 年)改邠州置,因古豳国城得名。治所在定安(今宁县)。辖境约当今甘肃宁县镇原县南部地区。西魏废帝三年(公元 554 年)改为宁州隋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又改豳州初复改为宁州。(2)西魏废帝三年改南豳州置。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初移今彬县;不久改名新平)。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甘肃泾川县地。隋大业二年并入宁州唐武德元年(公元 618 年)复置。开元十三年(公

元 725 年)以“豳”字和幽州的“幽”字形相近,改为邠州

【穗城】广州市的别称。或简称。参见“五羊城”。

**【镡成】**古县名。“成”一作“城”。置;一说置。治所在今湖南

靖县西南。晋义熙中改名舞阳

**【魏】**古国名。(1)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姓。在今山西芮城北。公元前 661 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2)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

文侯(名)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 403 年被周威烈王承伙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成为战国初期强国。西攻取河西,北攻灭中山,南击败楚国,夺得大梁(今河南开封) 等地。魏惠王迁都大梁,因而也被称为。前 344 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 自称为王。马陵之战失败后,国势一蹶不振。此后疆土陆续被攻占,前 225 年为所灭。

**【魏州】**州名。北周大象二年(公元 580 年)分相州置。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河北馆陶山东冠县莘县等县地。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 923 年)升为兴唐府

**【魏郡】**郡名。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山东冠县等县地。东汉末曾为冀州治所。其后辖境屡有变迁,北周大象初移治安阳(今市)。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又曾改相州魏郡

【魏博】方镇名。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为收抚安史余众而设置的河北三镇之一。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六州,相当今山东武城高唐聊城莘县以西,河北清河威县成安临漳以东,河南新乡浚县清丰以北地区。自创立后, 长期为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等及其子孙割据,元和年间,曾一度听命中央。天祐元年(公元 904 年)号天雄军五代梁乾化二年(公元 912 年)为所并。

**【魍港】**即“北港①”。

**【徽州】**①州、路、府名。宋宣和三年(1121 年)改歙州置。治所在歙县(今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江西婺源等县地。升为路,改为府,1912 年废。以产纸、墨、砚著名。②州名。蒙古至元元年(1264 年)改南凤州置。治所在河池(今甘肃徽县)。辖境相当今甘肃两当徽县等地。清雍正六年(1728 年)降为县。

**【徽港】**一称歙港新安江上游的别称。

**【貕养】**古泽薮名。《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泽薮曰貕养。”在今山东莱阳东。久已堙废。

**【襄平】**古县名。置。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东晋元兴三年(公元 404 年)地入高句骊。历为辽东郡辽东国治所,三国魏兼为平州东夷校尉治所。

**【襄州】**州名。(1)北魏孝昌中置。治所在北平(今方城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方城舞阳泌阳北部、叶县南部地。北齐移治叶县(今县南)。北周废。(2)西魏恭帝雍州置。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谷城光化南漳宜城等县地。北宋宣和元年(1119 年)升襄阳府山南东道京西南路治所。产漆器著名。

**【襄阳】**①郡名。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分南郡南阳两郡置。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其后缩小。隋开皇初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襄州襄阳郡

②府、路名。宋宣和元年(1119 年)升襄州置府。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谷城光化南漳宜城等县地。元至元时改为路,辖境扩大。初复为府,辖境又略小。辖境相当今湖北均县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1912 年废。时曾为京西南路治所。清嘉庆时白莲教徒刘之协姚之富王聪儿等起义于此。

**【襄邑】**古县名。置。治所在今河南睢县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复置,初废入睢州有服官,为著名丝织品产地。

**【襄国】**古县名。公元前 206 年,项羽信都县置,以赵襄子谥为名。治所在今河北邢台西南。之际赵歇赵王张耳常山王十六国后赵初期并建都于此。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名龙冈

**【襄城】**郡名。晋泰始二年(公元 266 年)置。治所在襄城(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南襄城郏县舞阳等县地。初废。大业时又曾改汝州襄城郡

**【襄陵】**古地名。春秋宋襄公葬此,故名。在今河南睢县

**【濡水】**古水名。(1)《书·地理志》中山国曲逆县濡水,即今源出河北完县西北的祁河及其下游的方顺河石桥河。以河道多回环曲折,一名曲逆水曲逆县因而得名。濡水东流与博水(今金线河)、滱水(今唐河)、易水相会后,仍得通称为濡水,公元前 535 年盟于上,所指即系今河北任丘西北一带。(2)《汉书·地理志》涿郡故安县濡水,即今源出河北易县西北东会南易水注入拒马河北易水。(3)(ruán 一)即今河北东北部的滦河。《集韵》作渜,奴官切。以后始写作滦,读作卢丸切。公元三世纪末四世纪初鲜卑拓跋部分为三部,东部居濡源之西。公元 429 年北魏太武帝破走柔然,收降高车诸部数十万落,徙置于阴山以东至濡源一带。

**【濡须】**①古水名。源出今安徽巢县西巢湖,经无为东南流入长江,即今运漕河前身。古代当江淮间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常为兵争要地。②堡坞名。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孙权令筑以拒曹操。据濡须水口,故名; 一作濡须城。因形似偃月,又名偃月坞偃月城

**【濮水】**古水名。(1)流经春秋卫地,即所谓“桑间上”之。一称濮渠水。上下游各有二支: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县西,东北流; 一支首受(黄河)于今原阳县北,东流经延津县南;二支合流于长垣县西。东流经县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山东东明县北,东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又东经菏泽北注入巨野泽。历代上下游 各支时或此通彼塞,时或此塞彼通,故《汉书·地理志》、《左传》杜预注、

《水经注》、《元和志》等书所载经流不尽相同。后因济水涸竭,黄河改道, 故道渐堙。明清之际余流犹残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2)《春秋》隐公四年(公元前 719 年):“人杀州吁”;杜预注:“地水名。”《水经·渠水注》:“沙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欠水也。”即今安徽芡河上游。

**【濮州】**州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改濮阳郡置。治所在鄄城(今

山东鄄城北旧城)。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复置。辖境相当今山东鄄城河南濮阳南部地区。其后辖境屡有伸缩。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

**【濮阳】**郡、国名。晋咸宁三年(公元 277 年)改东郡置国。治所在濮阳(今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等地。西未改为郡。北魏移治鄄城(今鄄城北)。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濮州濮阳郡

**【濠】**水名,即濠水,在安徽凤阳境内,北流至临淮关

**【濠州】**州名。隋开皇二年(公元 582 年)改西楚州置,因濠水为名。治所在锺离(今凤阳东)。辖境相当今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等县地。初改为临濠府郭子兴朱元璋起义于此。

**【濠镜】**即“壕镜”。

**【翼】**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翼城南。晋穆侯曲沃迁都于此, 本名孝公改为翼。公前 718 年曲沃庄伯人、人伐,即此。

【斄】(tái)①古邑名。即。在今陕西武功西南。相传族始祖居于此。②古县名。置。治所在今陕西武功西。东汉废。曹参,即此。

**【覆釜】**古水名。古*九河之一。《尔雅·释水》“釜”作“鬴”。因水中多渚,形如覆釜得名。故道代即已不可确指,据过去学者研究,以为当出今河北阜城东,经东光庆云山东无棣,由老黄河入海。

**【瞻对】**土司名。有上、中、下之分,亦名三瞻上瞻对茹长官司,下 瞻对安抚司,均清雍正六年(1728 年)置;中瞻对长官司,乾隆十年(1745 年)置。在今四川新龙一带。地处雅砻江上游,纵横数百里。宣统三年(1911 年)置瞻对设治委员,辛亥革命后改为怀柔县,不久改瞻化县,1952 年又改新龙县

【巂州】(xī一)州名。南朝梁大同三年(公 537 年)置。北周西宁州,又改严州复改西宁州巂州治所在越巂(今西昌)。辖境相当今四川越西美姑以南,金沙江以西、以北,锦屏山盐井河以东地区。公九世纪中南诏改为建昌府

【巂唐】(xī一)古县名。汉元封二年(公前 109 年)置。治所在今云南云龙西南。南朝宋废。东汉曾为益州西部都尉治所。

【嚣】(áo)古邑名。一作*隞。故址在今河南荣阳敖山南。《书·序》: “仲丁。”《史记·殷本纪》:“帝中丁迁于。”《索隐》:“隞亦作‘嚣’,并音敖字”。

**【瞿塘关】**古关名。以位于瞿塘峡得名。亦称江关。故址在今四川奉节东。滟澦堆突兀江中,江流湍急,形势险要。王建张武作铁絙横绝大江,立栅两端:称为锁峡;南宋徐宗武白帝城下岩穴设拦江锁七条,立 二铁柱,后世亦称铁锁关

**【酂县】**古县名。(1)(cuó 一)置。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元至元八年(1271 年)废。秦二世元年(公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军攻下之,即此。(2)置。治所在今湖北光化西北。西魏废。西晋时,先后为南乡郡顺阳郡治所;南朝梁,为酂城郡治所。

**【瀍水】**源出河南洛阳市西北,东南流经洛阳旧县城东入洛水。《尚书·洛诰》述周公洛邑,卜瀍水西,又卜瀍水东,即此。东汉初年凿*阳渠瀍水改入阳渠,后阳渠堙毁,复从故道入洛水

**【麓川】**路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置。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瑞丽县畹町镇等地。洪武十七年(1384 年)置军民宣慰使司,正统六年(1441 年)废。

**【靡笄】**古山名。《左传》成公二年(公前 589 年):“师至于靡笄之下。“一说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南的*历山;一说即今济南东北的*华不注山; 又或以为在今长清县境,即《史·地理志》的劘笄山

**【瀚海】**①见“翰海”。② 羁縻都督府名。贞观二十年(公 646 年), 以铁勒回纥部置。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布尔根省一帝。和的联系约维持到八世纪中期。

【瀚海都护府】都护府名。龙朔三年(公 663 年)移燕然都护府回纥本部(今杭爱山东端),改名瀚海都护府。统碛北铁勒突厥诸部府、

州。辖境约当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西伯利亚南部一带。总章二年(公669 年)改名安北都护府

**【瀛州】**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公 487 年)分两州置。治所在赵都军城河间县,今属河北)。辖境相当今河北保定市博野县以东,肃宁交河沧州市盐山以北,大清河以南地区。宋大观二年(1108 年)升为河间府境内筑有长丰等渠,通漕溉田。五代时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十六州之一,后为周世宗所恢复。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史记·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甗】(yǎn)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县境。《春秋》僖公十八年(公前 642 年):“师及师战于。”

【酆】(fēng)亦作“豐(丰)”。见“丰京”。

**【酆家店】**又名酆家铺。在安徽宿松东北。明崇祯十年(1637 年), 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大破官军于此。

【酅】(xī)①古邑名。春秋纪国地。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春秋》庄公三年(公前 691 年):“纪季入于。”即此。②古地名。亦作

“巂”。春秋齐国地。在今山东东阿南。《春秋》僖公二十六年(公前 634 年):“公追师至。”即此。

**【矍相】**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城内阙里西。《礼记·射义》称孔子, “射于矍相之圃”,即此。

**【灌口山】**在四川灌县西北。西汉蜀郡文翁征集民工穿湔江灌溉农田,起于山下,故名。

【瀼水】(ràng 一)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今四川省云阳奉节湖北省巴东一带人水道以瀼为名者甚多:云阳城东有大瀼水,县西有清瀼水巴东县西有东西二瀼溪

【瀼西】(ràng 一)指四川奉节瀼水西岸地。唐杜甫夔州时曾迁居于此,有《瀼西寒望》诗:“瞿塘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瀼溪】(ràng 一)源出江西瑞昌西北大瀼山小瀼山之间,东南流入湓水唐元结尝居此,自称“瀼溪浪士”。

**【齧桑】**古地名。(1)即“采桑”。(2)战国魏地。在今江苏沛县西南。公前 307 年使张仪会盟于此。

**【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为古代咸阳长安(今西安市)附近军事要地。刘邦率领农民起义军灭,经此进取咸阳

**【霸州】**州名。(1)唐乾元元年(公 758 年)改静戎军置。治所在今四川茂汶西北。辖境相当今茂汉附近一带。广德后地入吐蕃北宋乾德时复置。政和四年(1114 年)改为亨州宣和三年(1121 年)降为嘉会寨。(2) 五代周显德六年(公 959 年)以益津关及分鄚州瀛州置,为世宗契丹恢复地区之一。治所在永清(今河北霸县)。辖境相当今河北霸县及其东南至子牙河一带。不辖县,1913 年改为县。明正德五年(1510 年)刘六刘七起义于此。

**【霸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市霸水上。木桥故址在今桥西北十余里,王莽时曾改名长存桥。隋开皇三年(公 583 年)南移今桥稍西北,改

用石建。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到此折柳赠别,黯然伤怀,故又名销魂桥。唐李白《忆娥》有“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句。历屡有修茸, 代桥长八十余步,十五孔。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清同治十三年(公 1874 年)又用巨石改建,长一百五十丈,阔三丈余。解放后在原桥基础上用钢筋混凝土改建,桥上可行驶重型汽车,使古桥面貌为之一新。

**【霸陵】**古县名。本芷阳县汉文帝九年(公前 171 年)于此筑霸陵, 并改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文帝卒后葬此。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二年(公 573 年)废。

【赣】江西省的简称。因赣江纵贯省境而得名。

**【赣州】**州、路、府名,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改虔州赣州元至元中升为路,初改为府。治所在赣县(今赣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西赣州市石城兴国以南地区。辖境略小。1912 年废。地当大庾岭路交通要冲,历为铜、盐等商贩出入要地。南宋赖文政起义军即经此入广东;其后陈三枪起义于此。中叶又有何积钦大帽山农民起义。

【夔】(kuí)古国名。姓。一作。在今湖北秭归。公前 634 年灭于

**【夔州】**①州、路、府名。唐武德二年(公 619 年)改信州置州。治所在奉节(今县东,移今治)。辖境相当今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地。辖境略有缩小。初改为路,辖境扩大。初改为府,辖境相当今四川万源宣汉达县梁平以东地区及湖北建始县地。1913 年废。谭文等在此领导农民抗,与李来亨等部合称东十三家,活动于东及湖北。②路名。宋咸平四年(1001 年)置。治所在夔州(今奉节)。辖境相当今四川万源达县垫江璧山合江以东,湖北建始鹤峰以西,和贵州部分地区。初废。

【灊水】(qián 一)古水名。即“潜水”。《书·地理志》:“浮于江沱灊汉。”

**【灅水】**古水名。即今河北遵化县沙河。源出县北长城外,南流经县东折西南注入庚水(即今沽河)。

**【灈水】**古水名。即今河南遂平县石羊河。源出县西北,东南流至县东注入瀙水(即今沙河)。

【灉水】“灉”一作“澭”、“雍”。①《书·禹贡》“兖州”:“雷夏既泽,灉沮会同”;《伪孔传》:“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

《尔雅·释水》:“灉,反”;“水自出为”;郭璞注:“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水经注》以为就是瓠子河,但瓠子河并不注入雷夏泽, 下游也并不还入《禹贡》时代的大河,已与先秦灉水不尽相同。据《括地志》、

和郡县志》,时犹有雍水雷泽县(今山东菏泽东北)西北,会同沮水流入雷夏泽,当系古灉水的残留部分。五代北宋时这一带屡为黄河决流 所淹灌,灉水故道遂归堙灭。明清地方志以出自今山东东明县南,流经菏泽郓城寿张县界注入运河赵王河一名西里河灉水,显属附会。②《吕氏春秋·察今》:“人欲袭,使人先表澭水。”又《说文》在“灉”、“汳” 二字下说灉(雝)水,是蒙县(今河南商丘北)以下汳水的下游,东入于。此水在《禹贡》豫州徐州境内,与兖州灉水无涉。一说此水即《说文》隹部的■水、《书·地理志》的获水,又一说应即睢水,■、睢、灉形近致误。

**【蠡吾】**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博野西南。北齐并入博野县东汉桓帝刘翼曾封蠡吾侯于此。

**【懿州】**州名。辽太平三年(1023 年)置。治所在宁昌(今阜新县东北塔子营村北),辖境约当今辽宁阜新县地。移治顺安(今塔子营村),辖境略有扩大。蒙古升为路。至元六年(1269 年)复降为州,并省顺安县入本州。元至正二年(1342 年)又升为路,辖境扩大至今义县朝阳一带。初废。

**【鹤水】**古水名。又名老鹤河。在今江苏淮安西。久已堙废。清嘉庆中, 吴璥谓运口头闸上有老鹤嘴緯堤,当为其故迹。五代周显德五年(公 958 年)用兵南唐,欲引战舰自,阻于北神堰,乃凿鹤水以通其道。旬日工成,数百巨舰皆达于江。

【穰县】(rǎng 一)古县名。战国邑,后属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初废入邓州北朝时曾为荆州治所;以后曾为邓州治所。

**【麟州】**州名。唐开元十二年(公 724 年)置。治所在新秦(今神木北)。辖境相当今陕西神木以北地区。宋乾德初,移治吴儿堡(绥德西北)。废。

**【衢州】**州、路、府名。唐武德四年(公 621 年)置州,以境内有三衢山得名。治所在信安咸通中改名西安,今衢县)。辖境相当今浙江衢县常山江山开化四县地。改为路。改为府。1912 年废。唐宋时有纻布、造纸、竹扇等手工业。

**【◻水】**古水名。上游即今山西河北境内的桑干河永定河。下游自 今北京市西南芦沟桥以下,据《水经注》所载,故道在今永定河之北,东南流至武清县东北注入潞河(今北运河)。

**【驩州】**州名。(1)隋开皇十八年(公 598 年)改德州置。治所在九德

(今越南荣市),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南部和河静省唐武德五年(公622 年)改名南德州,八年(公 625 年)又改名德州贞观元年(公 627 年)复名驩州。其后辖境缩小。1036 年越南李朝改名义安州。(2)唐武德五年置。治所在安人(今越南安城),辖境相当今越南演州安城县附近一带地区。贞观元年改名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