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落水】即“浇水”。

**【洭口】**古地名。即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口连江古名洭水,故名。南朝陈太建二年(公元 570 年)欧阳纥反,出顿洭口。明设巡司于此。

**【洭水】**古水名。《水经·洭水注》:“洭水桂阳县⋯⋯《山海经》谓之湟水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亦曰洭水⋯⋯桂水其别名也。”即今广东省西北的湟江连江。后又将英德清远一段北江洭水

**【洸水】**古水名。也叫洸河山东省汶水的分流。《水经注》时代自 刚县(今宁阳县东北)分汶水,南流至任城(今济宇市)与洙水交会,南注入泗水。后*洙水上段改道,下游不经济宁蒙古宪宗七年(1257 年)于

作坝,遏汶水南流入后,洸水径作入泗。元明清时代长期为济州河会通河山东运河的重要水源之一。末漕运停止,运河失修,渐趋枯涸。

**【浊水】**古水名。(1)今名浊谷河。源出今陕西耀县西北,故道东南流至富平县南入石川河,今改在县西入石川河。(2)一名白水。源出今甘肃成县西北,东经县南至微县南入嘉陵江。(3)源出今湖北襄樊市北,南流注入白河。《国策·楚策一》“[]与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即此。(4)一名北阳水,今名北洋河。源出山东益都县西,东北流至寿光县北入清水泊

  1. 即今江西锦江

**【洄曲】**古地名。一作时曲。指今河南漯河市沙河澧河会流处下游一带。唐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讨淮西淮西重兵据洄曲拒战,即此。

**【洙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西流至泰安东南,折西南至泗水县北与泗水合流,西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水分流,西经兖州济宁洸水,折南注入泗水。后世上源在泰安东南改道西流与*柴汶会合 北入汶水,今为小汶河上游,已与泗水隔绝。曲阜兖州间故道久湮,今有洙水曲阜城北孔林之东,西南流入沂水,与古洙水无涉。自兖州以下,现今 的府河济宁鲁桥间的运河大致即其故道。

**【洙泗】**即*、*二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至鲁 国首都曲阜(今县)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之间, 即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后世因以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

**【洺水】**水名。即洺河,在河北省南部。源出武安县西部,东流经临洺关北,自此以下,历代屡经迁改,今东流经永年县北折北汇入滏阳河

**【洺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公元 578 年)置。以境内洺水得名。治所在广年永年,今永年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市鸡泽永年曲周丘县肥乡武安等县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 年)改为广平路末、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先后建都于此。

**【洛水】**古水名。(1)即今河南洛河。(2)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北洛河。(3)今四川沱江诸源之一。见“雒水”。(4)一名*洛涧,即今安徽洛河

**【洛(雒)阳】**我国古都之一。“洛”本作“雒”,三国魏改。周成王时周公莒*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战国时改称雒阳,因在雒水之北得名。置县,为三川郡治;后历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河南府河南路治所。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炀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五代梁北宋宣宗以后)皆以此为陪都。公元 23 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战国西汉时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更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太学生有三万余人。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盛时全城佛寺多至一千三百余所。城南之间是外侨聚居地,远至大秦,皆来经商。时城内有东、南、北三市,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故城有二:故城在今洛田市白马寺洛水北岸,南北九里余,东西六里余。故城在城西十八里,隋大业初创建,武周时修筑,周围约七十里,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仅当故城西一小部分。近年对二城故址都作述考古勘查。

洛阳城历代演变图

  1. 东周王城 2.汉、晋、魏洛阳城

3.隋、唐洛阳城 4.明、清洛阳城

**【洛邑】**即“雒邑”。

**【洛汭】**即“雒汭”。

**【洛京】**①东京洛阳,时人又称洛京。②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 923 年)定都洛阳,因当时另有东京兴唐府,故称洛阳洛京。三年,改兴唐府邺都洛京旧号称东都

**【洛涧】**古水名。又名洛水。即今安徽淮南市淮河支流洛河。公元383 年东晋刘牢之前秦符坚军于此。

**【洛口仓】**又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公元 606 年)筑。故址在今河南巩县东北。因地处洛水黄河之口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十三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复置洛口仓于此。

【洽水】(hé— )古河名。一名瀵水,现称金水河。源出陕西省合阳县北部,东南流入黄河。《诗·大雅·大明》:“在之阳。”

**【洚水】**古水名。《水经注》称绛渎,《通典》称枯绛渠。故道自今河北广宗南宫冀县衡水,至武邑县界流入漳水。是古漳水的徙流,久湮。或误以为即《书·禹贡》的降水

**【洮】**古地名。春秋。在今山东鄄城西。《春秋》僖公八年(公元前 652 年):“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世子,盟于。”

**【洮州】**州、卫、厅名。北周保定元年(公元 561 年)置州。治所在美相(今临潭)。辖境相当今甘肃临潭以西、西倾山以东的洮河流域。广德后地入吐蕃宋大观初复置,移治今临潭东南新城明洪武初改为卫,清乾隆时改为厅,1913 年改为临潭县。州境邻接蕃地,宋由此输入蕃马,曾置榷场,立茶马司于此。

**【济水】**①古四渎之一。《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他书皆作“济”。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入于”,这是北部分;下文又云:“溢为,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又东北会于,又东北入于”,这是南部分。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据《汉书·地理志》,其时在今武涉县南入;据《水经·河水》,其时在今温县东南入;据《水经·济水》及《注》,又改在今温县西南入,略与今道同;惟近代入处为黄河堤所阻塞,已折入漭河南部分本系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派,因分流处与口隔岸相对,古人遂目为济水的下游。据《汉书·地理志》《水经》,其时济水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译,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后又有所谓别济,至《水经注》时代自今荥阳东北以下至于巨野泽南济北济二派,北济经今封丘县北、菏泽县南,南济经今封丘县南、定陶县北;自出巨野泽汶水以下,又兼称清水开*通济渠后,巨野泽以上渐堙废,巨野以下渐以清水著称,但济水之名不废。自曾在今开封市先后导汴水金水河南济故道以通漕运,称为湛渠或*五丈河,其后复堙。后自汶口泺口一段遂成为以汶水为源的大清河,一称北清河泺口以下大清河在古济水之北);自泺口以下遂成为以泺水为源的小清河。此后黄河以南遂不

再有所谓济水。②发源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汉书·地理忘》《说文》作“济”,他书或作“济”,或作“泲”。或以为《诗·邶风·泉水》“出宿于”,即此。

**【济宁】**府、路、州名。元至元八年(1271 年)升济州置府,十六年(1279 年)改为路。治所在巨野(今县)。辖境相当今山东巨野郓城肥城金乡济宁兖州曲阜泗水宁阳单县嘉祥江苏丰县沛县安徽肠山河南虞城等市、县地。至正中移治任城(今济宁市)。改为州,辖境缩小。为直隶州,乾隆后辖境相当今济宁市金乡嘉祥等地。1913 年废。

**【济州】**州名。(1)北魏泰常八年(公元 423 年)置。治所在碻■城

(今茌平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山东聊城东阿肥城阳谷高唐等县间地。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621 年)复置。辖境缩小。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州城为河所陷,遂废入郓州。(2)五代周广顺二年(公

元 952 年)分郓州置。治所在巨野(今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济宁市郓城巨野金乡等县地。金天德二年(1150 年)移治任城(今济宁市)。元至元中升为济宁府;不久又改济州至正八年(1348 年)废。

**【济阳】**①古县名。战国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东汉光武帝出生于此;北魏曾为徐州治所。唐贞观初废入冤朐县。②郡名。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治所在济阳,辖境约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南渡后废。

**【济阴】**郡、国名。汉景帝中六年(公元前 144 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北齐废。隋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曹州济阴郡。孟海公领导的农民军起义于此。

**【济南】**①郡、国名。西汉初分齐郡置郡,文帝改为国。景帝时为参加叛乱的七国之一,乱后国除仍为郡。治所在 东平陵(今章丘西)。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济阳邹平等县地。东汉又改为国,仍为郡,移治历城(今济南市)。隋初废。时置工官、铁官于此。②府、路名。宋政和六年(1116 年)升齐州置府。治所在历城(今济南市)。改为路,初仍为府。辖境相当今山东北部:西至德州市平原齐河,东至临邑邹平淄博市,南至胶济铁路南侧泰山鲁山等山脉。1913 年废。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皆此地人。金海陵王耿京起义于此。明、清为山东省会。

【济州河】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开始在济州(治今山东济宁市) 境内所开的运河,工程间有停歇,至二十年(1283 年)完成。北引汶水东引泗水为源,合流至州城西分流南北,南入泗水,北汇大清河(今黄河),全长一百五十里,即今山东运河南起鲁桥北至安山一段的前身,惟袁口以北故道在今道之西。河成南来漕艘自,得由此出大清河会通河相接海趋直沽(今天津市区)。后六年开* 会通河,此后济州河遂亦通称会通河

**【洨水】**①亦称洨河。源出河北井陉东南,东南流至宁晋南合槐河。② 古水名。据《水经注》,首受蕲水干今安徽宿县北,东南流与涣水(今浍河) 合流入,大致相当今沱河

**【洨县】**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安徽固镇东,北临洨水(今沱河)。东晋后废。东汉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曾为此县长,故世称为许洨长

**【浐水】**源出陕西蓝田西南秦岭山中,北流会库峪石门峪荆峪诸水,

西安市东入灞水。又蓝田县西北有长水北魏以来误认为浐水。《水经·渭水注》;“长水出自杜县白鹿原,西北流,谓之荆溪,又西北左合狗枷川, 北入霸水,俗谓之浐水,非也。”

**【洋水】**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经县东,合木马河北入汉水。《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

【浑河】卢沟河以后的别称,因河水浑浊得名。即今永定河元浑河芦沟桥看丹口以下分为二派,一东流至通州白河,一南流至霸州易水下游。以后东派淤塞,南派屡经决徙,或东出固安永清,或南下新城雄县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大事疏浚,修筑堤防,改道由固安永清之北出三角淀天津西沽,定名为永定河

**【浔州】**州、路、府名。唐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分燕州置州,以浔江得名。治所在大宾(今桂平东南),不久废。贞观中复置,治所在桂平(今 县西,宋移今治)。辖境相当今广西桂平县地。元改为路。初改为府,辖境扩大至今平南贵县等地。1913 年废。居民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明正统成化间境内有大藤峡瑶族起义。

**【浔阳】**①古县名。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改湓城县置。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江州浔阳郡先后治此。五代南唐德化县。②郡名。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改江州置。治所在浔阳。辖境相当今江西都昌德安

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又改江州。③古江名。指长江流经浔阳县境一段,在今江西九江市北。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 即此。

【津】(jīn)①古地名。战国楚地。在今湖北省枝江县西。《左传》庄公十九年(公元前 675 年):“楚子御(禦)之,大败于。”②天津市的简称。

【津门】天津市的别称。明永乐二年(1404 年)筑城置戍,三年移天津卫治此。自迁都北京后,因地当畿辅门户,故名。

【津沽】天津市本名*直沽明永乐中移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来治,后世遂以津沽天津的别称。

**【泿水】**古水名。据《水经注》,上游即今广西东北部洛清河,中下游指柳江黔江西江

**【宣大】**总督名。全衔为“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明景泰中置总理宣大军务,嘉靖初总督兼辖偏保,二十九年(1550 年)始定设:去偏保,改山西。三十八年(1559 年)防秋驻宣府(今河北宣化),后移驻怀来(今河北怀来东),隆庆四年(1570 年)移驻阳和(今山西阳高),辖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清顺治十三年(1656 年;一作十五年)废。

**【宣化】**①古县名。宋宣和元年(1119 年)置。治所在今四川宜宾西北。明洪武年间并入宜宾县。②旧县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晋兴县置。治所在今广西南宁。1913 年改名南宁邕州治所;南宁路治所;南宁府治所。③府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改宣府镇置。治所在宣化(今属河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地区。1913 年废。

**【宣州】**州名。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改南豫州置。治所在宣城(今属安徽)。时辖境相当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地区及江苏

溧水溧阳等县地。南宋乾道二年(1166 年)升为宁国府以后以产纸著名。

【宣武】方镇名。见“汴宋”。

**【宣府】**①卫名。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治所在今河北宣化。为近畿防卫要地。正统时,瓦剌也先进攻宣府,京师为之震动。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从太原绕道由此直取北京。②军镇名。*九边之一。镇守地区相当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一带。 总兵官驻宣府(今河北宣化)。

**【宣城】**郡名。晋太康二年(公元 281 年)置;一说始置于东汉顺帝时而不久即废。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东的宣城广德宁国太平石台等县地。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废。大业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宣州宣城郡

**【宥州】**州名。(1)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 年)置,以安置自江淮迁回的户,取“宽宥”为名。治所在延恩(今鄂托克旗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乌海市鄂托克旗一带。宝应后废。(2)唐元和九年(公元 814 年)于旧宥州东北置。距旧州城三百里,仍置延恩县为治所。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时属西夏蒙古废。

**【宫亭湖】**古湖名。原专指今江西星子县东南鄱阳湖的一部分。因湖旁庐山下有宫亭庙得名。后亦泛指古彭蠡湖全部。

**【突沦川】**古沙漠名。即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作图佗碛。沦,《通鉴》作伦。均系同音异写。参见“图伦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