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满豫东

河南省东半部,通称豫东。包括开封、商丘、许昌、周口四个专区 30 多个县市。

历次黄河泛滥,在豫东留下一条条黄河故道。1938 年国民党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又给豫东人民带来一次空前的浩劫,在豫东形成一片荒凉的黄泛区, 使这儿成为全国闻名的穷地方。这里盐碱遍地,人烟稀少,生产落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每到冬春干旱,大风起处,流沙滚滚,成了豫东地区第一大害。当地有首民谣:“风起沙飞遍地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 满地青苗沙里埋。”

解放后的许多年,豫东地区不但不能向国家上缴粮食,每年还要吃国家的返销粮。冬春时节,青黄不接,经常有数以万计的难民流落到外地谋生。在豫东人民为改变贫困面貌而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共产党优秀干部焦裕

禄的感人事迹,至今还深深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60 年代初,正当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兰考县北靠黄河,黄河的泛滥改道给这个县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风沙、盐碱、洪涝、干旱把这里的人民折腾得长期不得温饱。焦裕禄看到这种情况, 心里十分不安。他立下志愿,要彻底改造兰考的面貌。他带着病痛,走遍了兰考县所有的公社,访问县里有经验的老农,研究兰考的地理、经济现状, 制订出改造兰考的宏伟蓝图。

正当焦裕禄准备率领全县人民来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焦裕禄事迹在报上发表以后,曾经在全国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

今天,焦裕禄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当你乘车在豫东大地上奔驰时, 你会看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两旁,高高的杨树张开繁茂的树冠,大路两侧, 往日的荒沙丘、盐碱滩不见了,一方方平整的农田,麦苗青青,菜花金黄。高大的泡桐树和各种农作物“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它树干笔直,享亭玉立, 树顶一串串绽开的淡紫色的花穗,迎风摆动,散发出一阵阵幽香。

经过长期的实践,豫东人民终于找到一种治理沙地的好办法。这就是“桐粮间作”。地上种上泡桐树,树下种植多种作物。棵棵泡桐连成一片树海, 形成一道绿色的“长城”。泡桐根深叶疏,不但不会和农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它能有效地挡住风沙的侵害,减少农田的水分蒸发,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桐粮间作可以使小麦、玉米和谷子增产 20%以上。

泡桐真是一种神奇的树木!它不怕沙土地,轻微的盐碱也不会妨碍它正常生长。它的木质好,趁湿锯开的木材,干后也不会翘曲,不会裂开。长期放在潮湿环境里不会腐朽。泡桐木材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可以大量出口。泡桐的生长速度也很惊人。“一年一根竿,二年一把伞,豫东林网三年

能作檩(lǐn),五年能解板”。第八年生长最旺盛,一年增加的木材量,超过前七年的总和。

泡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木材资源,对豫东人民来说,它更是致富的法宝。现在豫东平原上有泡桐树好几亿棵,每年都卖出大量木材。所以当地居民亲昵地称泡桐为“一座零存整取的小银行”。

这个有趣的称呼和关于泡桐的知识,也许会使你在这次短暂的河南之行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