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

瓢虫是一种体型不大,圆鼓鼓的呈半球形的甲虫,鞘翅上有红、黑、黄等斑点或条带。头很小,缩于前胸背板下,触角短,棒状。瓢虫的幼虫体呈纺锤形,只有三对胸足,行动很活泼。幼虫背面还有许多毛突。

瓢虫可分肉食性和植食性两大类群,植食性的占全科总数的 18%,肉食性的占 82%。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肉食性瓢虫成虫背面光滑无毛,颜色鲜艳, 有光泽。触角生于两复眼的前方。幼虫多毛突,体柔软;植食性瓢虫成虫体背多光,少光泽。触角生于两复眼中间。幼虫体上的刺突坚硬。植食性瓢虫多为有害的种类。常见的如茄二十八瓢虫,主要为害茄、龙葵、瓜类,马铃薯瓢虫为害马铃薯,大豆瓢虫为害大豆、豇豆等;肉食性瓢虫多为有益的种类。它们主要取食蚜虫和蚧虫。常见的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 澳洲瓢虫,大红瓢虫等。

在我国利用瓢虫治虫,已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如各地用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消灭麦蚜、棉蚜。每亩放瓢虫 1000~2000 头,大面积使用, 防治效果可达 97%以上。如浙江青田大量繁殖黑缘瓢虫,在数千亩茶园里散放十多万头,取得了防治绵蚧的良好效果。福建省从广东省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果树粉蚧也取得成功。

瓢虫生活习性上有两件有趣的事:一是当它遇到外来碰撞和侵袭时,触角和足马上收缩,突然“昏厥”,一动不动,像死了似地躺上一两分钟,然后再爬行或飞走。这种突然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一种叫作“神经休克”的现象,人们叫做“假死性”。另一件有趣事是,瓢虫的蛹羽化成成虫时,刚出来的成虫的翅的颜色很淡,几乎是白色,上面一个斑点也没有,并且瓢虫要呆在蛹壳上面一动不动,过很长时间,鞘翅才慢慢变硬,变有颜色和出现斑点。这样变色的过程直到第二天才完全结束。如果在它变色、变硬过程的中间,突然受到惊吓,瓢虫由此爬动,可是鞘翅上的斑点,吓唬它的时候是怎样,以后就永远是怎样了。惊吓受到愈早,鞘翅上斑点愈少,甚至没有,颜色也愈浅。在自然界中环境千变万化,难怪我们常见的异色瓢虫有许许多多

不同的颜色和斑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