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控制与人类生活地下“蛀虫”的危害
根部害虫平时称地下害虫,这些害虫在土壤内为害植物的幼苗、幼树根或接近地面的嫩茎及已播的种子。
地下害虫分布广,种类多,主要有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种蝇等。猖獗时常造成断垄缺苗、幼树死亡。对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造成严重的损失。
小地老虎:是鳞翅目蛾类,成虫体长 16~23 毫米,体灰褐色。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齿状(羽毛状)。前翅暗褐色,翅中室有肾状纹,肾状纹外有一尖端向外的三角形黑斑,相对的亚外缘线上有 2 个尖端向内的三角形黑斑。
幼虫常称地蚕、乌地蚕、土蚕等,体长 37~55 毫米,体黄褐至暗色,背线明显,体表粗糙,密生黑色颗粒。腹部末端硬皮板黄褐色上有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幼虫生活在土里,为害植物,一般于每年 5 月中、下旬为害最严重。幼虫在 3 龄以前昼夜活动,多数集中在叶或茎上为害。3 龄以后分散活动,白天潜伏在土表层,夜间出土为害,咬断幼苗的根、茎,或把整株幼苗咬断拖入土穴内,5~6 龄幼虫一夜可咬断幼苗 3~5 株,常因此为害造成缺苗断垄,损失很大。
蝼蛄类:蝼蛄俗名土狗子、水狗,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是典型的根部 害虫,终生栖居在土中。蝼蛄食性很杂,成若虫均可在土中咬食刚播下和发芽的种子或把幼苗根、茎咬成乱麻状,使苗根发育不良,甚至凋萎死亡,造成缺苗断垄。蝼蛄在表土下活动,潜行成隧道,使作物幼根和土壤分离而失水死亡,常引起麦苗、谷苗和苗圃中的幼苗成片枯死。
蝼蛄体淡黄褐色或黄褐色,体中型大小。触角线形,前足粗壮、开掘式, 背胸背板坚硬发达适于土中活动。前翅革质,覆盖腹部不到 1/3~1/2。后翅膜质,不用时折叠成鼠尾状。腹末有尾须。常见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两种。
蛴螬类: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通称,土名叫白地蚕。这种害虫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为害重。常为害植物幼苗的根茎部,使其萎蔫枯死,造成
缺苗断垄现象。同时也为害块根、块茎,造成孔洞,使其容易腐烂,造成损失。
蛴螬形态多为乳白或乳黄色。头部赤褐、橙黄或黄褐色,具有 3 对发达的胸足,体柔软肥胖而多皱纹,并弯曲呈“C”形,体上密生棕褐色细毛。腹末节膨大。
金针虫是叩头虫幼虫的通称,俗称铁丝虫。国内主要有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两种。金针虫终年生活在地下,啃食多种刚发芽的种子、幼苗根、鳞茎、根颈等,同时也能蛀入薯块和豆、棉等大粒种子内为害。被害严重时, 植物逐渐变枯黄而死。
幼虫形态特征:沟金针虫体长 20~30 毫米,金黄色,体宽而扁平,体背中央有一条细沟,末节黄褐色,其背面略凹入,并密布细刻点。细胸金针虫体长约 23 毫米,体细长、圆筒形,色淡黄,有光泽。第 1 胸节较第 2、3 节略短,腹部末节圆锥形。
地下害虫其他还有种蝇、蟋蟀、白蚁等。综合防治方法有: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苗圃等杂草,减少虫源。
实行水旱轮种,或苗床灌溉,可消灭大量地下害虫,压低田间虫量。 精耕细作、深耕勤耙,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等有机肥。消灭地下
害虫的孪生地。
人工捕杀:在小地老虎发生重的圃地,于为害期,每日清晨在断苗处扒土,寻杀幼虫。此外,在土地深翻时,捡拾翻于地面上的蛴螬、金针虫等, 进行杀死,也能减轻为害。
诱杀:晚间在圃地堆放新鲜青草或泡桐、菜叶等,其上均匀喷洒 90%晶体敌百虫 1000 倍药液,可诱杀地老虎、蝼蛄等。
在春季地老虎成虫羽化盛期,用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毒液配制比为糖6 份、醋 3 份、白酒 1 份、水 10 份加适量敌百虫。
毒饵诱杀;一般用 90%晶体敌百虫 10 倍液均匀拌浸炒至半熟的麦麸或谷糠、谷子等。每亩施毒饵 1.5~2.5 公斤于傍晚撒施苗床上,对蝼蛄、地老虎幼虫等毒杀效果好。
用黑光灯诱杀地下害虫的成虫。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 50%辛硫磷、40%乐果乳油、50%甲胺磷等用 10 倍水稀释,再按种子量的 0.05%~0.1%拌药。
土壤处理:播种前,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每亩用 50%辛硫磷 300 毫升, 40%甲基异柳磷乳剂 250 毫升,20%甲基异柳磷粉剂 2~3 公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