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图再举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多数逃到南洋避难。南洋的革命党人经历了多次起义的失败,许多人产生了悲观情绪。
孙中山于 1910 年 7 月由美国经日本来到槟榔屿。孙中山敏锐地估量了新军起义失败后的形势,认为时机大有可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孙中山决定破釜沉舟,再图大举。
1910 年 11 月初,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赵声、胡汉民应孙中山的邀请,来到槟榔屿,共同商量再次组织武装起义的计划。他们三人都被目前种种困难所困挠,情绪不高。孙中山问他们下一步有何打算,他们都摇头叹息,相对无言。孙中山却从容镇定,对革命前途乐观。他耐心地安慰大家, 说:一次失败有什么可以气馁的,我们过去失败过多次,比起今日,其困难更大。黄兴、赵声、胡汉民在槟榔屿看到亡命海外的同志穷困潦倒的境况, 便对孙先生说:这里的同志,目前的生活费用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钱作活动经费呢?孙中山热情地鼓励他们说:“今日吾党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 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耳!”赵声接着说: 如果事有可为,则非需数十万元不可。孙中山当即表示:如果众志不衰,财用一层,吾当设法。他自告奋勇,担当筹措款项的艰巨任务。孙中山的革命热情,强烈地感染着在坐的每一个人。大家表示愿意支持孙先生再次组织武装起义的主张。
孙中山亲自发信,约集南洋各埠及国内部份同志来槟榔屿开会。各地同志接信后,纷纷前来。11 月 13 日,在孙中山主持下,同盟会的骨干在槟榔屿打铜街一二○号党部举行秘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及当地党人黄金庆、吴世荣、熊玉珊、林世安,李孝章、邓泽如,还有国内东南各省代表谢逸桥、谢良牧、何克夫等。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款项的筹措。孙中山十分重视这一工作,他反复强调筹足经费的重要,说:“款项多一分,则筹备足一分,吾党不乏热心之士,前此力分而薄,且未先事为备,每有临渴掘井之患;今举全力以经营,鉴于前车,故为充分款项之筹集。事济与否,实全系之。”大家都赞成他的意见,认为筹足款项是关系成败的头等大事。会议决定先筹足十万元大款。
第二,再次发难的地点选在哪里?新军起义失败不久,孙中山考虑下一步行动时,就曾给黄兴写过两封信,提议再次发动武装起义的地点还应该选在广州。黄兴原来也有一番考虑,他曾领导过云南河口起义,在那里还有一部分力量,况且云南地处西南边郵,清军难以进攻。所以打算再次在云南发动起义。接到孙中山先生的信后,他同赵声反复商议,同意孙先生的意见, 他在复信中说:“省城(指广州—编者)一得,兵众械足,无事不可为。”9 月 5 日,孙中山写信给友人咸马里,说:“大多数领导皆主张一天工始即攻取广州,而极不愿意采取其他行动。我亦认为此城自始即为我们进攻的主要目标,而且先攻此城比之后来攻取将远为容易。”由此可见,在这次会议前, 关于发难地点,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是经过反复斟酌的,这次会议就把广州作为再次发难的地点确定下来。
第三,队伍的组织。大家一致认为,革命党人在广州新军中有较好的基础。起义失败,尽管力量遭受一定的损失,但赵声曾经担任过标统(相当团
长)的新军第二标和第三标(相当于团)一营中的革命力量依然保存着。所以,会议决定再次起义依然以新军为主力,同时联络巡防营和民军。这次会议还吸收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挑选五百名革命同志为选锋(敢死队), 负责发难。
第四,攻取广州后的军事计划。对此,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决定攻下广州后,即由黄兴率领一部份军队,经湖南到湖北。因为黄兴曾在湖南创办华兴会,在两湖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本人在这一带也颇有声望;赵声率领另一部份军队经江西到南京。因为赵声曾担任过南京新军的统领,至今他同南京新军的感情还很深。待到两军分别到达湖北和南京后,长江流域的各省革命党人便发动军队响应,然后会师北伐,直指清王朝。
会后,孙中山即派赵声回香港,联络广州新军,派黄兴、胡汉民、邓泽如在南洋筹款,他自己则暂留槟榔屿,并立即致函美国、加拿大、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缅甸等各党部,要求他们进行募捐。
广州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