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新高峰

卫星通信作为现代化通信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由于卫星通常工作在微波频段,不容易受大气电离层、对流层和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不容易受山川、河流、海洋和沙漠等地理环境的限制,所以卫星通信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由于我国一些边远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等地的通信手段落后,中央电视台每日的新闻报道,大约一周后群众才能看到,这些通信手段和通信路线,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不了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应拥有自己的通信卫星系统,迅速发展自己的通信卫星已迫在眉睫。

“长征”3 号这种三级火箭的应运而生,就是为发射我国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而设计的。

从 1976 年到 1983 年,经过卫星发射试验的全体人员的 100 多次试车, 走过了艰难困苦而又漫长的历程,“长征”3 号火箭和“东方红”2 号试验通信卫星分别研制成功。

这是一场决战。西昌发射场。

山区的气候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万里晴空,可 3 小时后却是乌云密布。

尽管发射场上和对火箭本身都采用了周密的防雷击措施,但低温火箭一般是忌雷雨天发射的。

如果 5 个小时以后,在火箭起飞时,会不会遭到倾盆大雨、雷雨闪电的干扰?

这个雷雨天气给发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怎么办?

正当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候,有人请来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在这个地区生活了数 10 年,尤其在观测气象方面很有经验,被当地人称为“活气象”。他看了看天,面带笑容,肯定而又明确地说:“今晚没有雨!”并风趣地对大家讲:“如果说错了,宁愿一辈子不喝酒!”他的话引起了大家一阵开怀大笑,解除了指挥员们的顾虑。

工作按原计划执行。

1984 年 4 月 8 日,当夜幕徐徐降临西昌发射场区。刚才还是阴沉沉的天气,转眼已开始放晴。

天气正如老人所说,今晚没有雨。

19 点正,围抱着运载火箭的工作台缓缓展开。

19 点零 5 分,远地点发动机安全点火机构打开机械保险⋯⋯

19 点 20 分,火箭喷射出桔红色的巨大火柱慢慢地离开了发射架,向着云天飞去⋯⋯

19 点 40 分,运载火箭三级准确入轨,卫星和火箭正常分离。卫星在大椭圆轨道上的飞行情况良好。

至此,我国自行制造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3 号,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大椭圆过渡轨道。

1984 年 4 月 16 日,“东方红”2 号卫星成功地定点在东经 125 度赤道上空。

卫星完成整个发射,释放过程很顺利,从发射到定点只用了 8 天时间。

4 月 17 日,卫星定点后,全国各地地面通信站同卫星成功地完成了通信、广播、电视传输试验。试验的结果表明,卫星传播的图像清晰、色彩鲜艳、音质效果良好。

新疆、云南地区的人民第一次收看到通过我国通信卫星直接转播过来的我国首都北京的电视节目。

4 月 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张爱萍在北京,通过卫星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司令王恩茂通话,通话双方的对话经 7 万多公里的传输距离,却如同近在咫尺,声音真切、图像清晰。

这次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表明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通信卫星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这次的规模之庞大、技术之复杂、组织之严密,在我国的航空航天史上是空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外层空间唯一的地球静止轨道上, 占据了自己应有的一席位置。

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