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是:导弹沿着预定弹道飞行,攻击固定的目标;通常采用垂直发射,从而缩短弹道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以最低的能量损失去克服作用于导弹的空气阻力;导弹大部分弹道处于稀薄大气层或大气层内;弹头再入大气层时,速度大,空气动力加热剧烈,要求弹头结构采取防热措施。

弹道导弹按作战使命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地地弹道导弹。战略弹道导弹又分为战略地地与战略潜地弹道导弹两类。

战略弹道导弹

此种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应用于攻击敌方的各种重要战略目标。比如, 打击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等。

一般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区分为地地战略导弹、潜地战略导弹和空地战略导弹;按飞行方式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按用途区分为进攻性战略武器和防御性战略武器。

按射程又可以分为洲际导弹、远程导弹、中程导弹和近程导弹。

洲际导弹——射程在 8000 公里以上的导弹,称之为洲际导弹。如美国的民兵-2 导弹,最大射程达 13000 公里,前苏联研制的 SS-19-2 型导弹最大射程达 10000 公里。

远程导弹——射程在 5000~8000 公里的导弹。

中程导弹——射程在 1000~5000 公里的导弹。如美国的潘兴-1 导弹, 最大射程为 1800 公里,前苏联 SS-20 导弹,最大射程达 5000 公里。

近程导弹——射程在 1000 公里以下的导弹。

这类导弹在每一发展阶段中,性能都有突破性的改进。

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50 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在核弹头、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研制出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典型的有“雷神”、SS-5 中程导弹和“大力神”、SS-6 洲际导弹。这一代导弹使用液体推进剂,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低,不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60 年代,有些国家研制出可储存液体推进剂, 提高了生存能力,缩短了发射时间,成为有效的作战武器。这一代导弹的最大起飞重量为 80 吨(SS-7),最大射程为 11000 公里(“民兵”1 和 SS-7), 命中精度 CEP 最小已达 560 米(“民兵”1),弹头威力最大为 1000 万吨。

第三代战略弹道导弹——70 年代,多弹头导弹,特别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集束式和分导式多弹头导弹。集束式多弹头只能攻击一个目标,并且有可能被一枚拦截导弹全部摧毁。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攻击多个目标,不仅突防效果好,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增强威慑力。

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70 年代~70 年代末期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潘兴”2 和 MX 导弹,前苏联的 SS-17-1、2、3,SS-18-1、2、3、4,SS-19-1、2、3 和 SS-20。

这一代导弹的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投掷质量大,可携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命中精度提高。

在技术性能方面,起飞重量最大为 220 吨(SS-18),最大射程为 16000 公里(SS-18-3),圆概率误差 CEP 最小为 90~120 米(MX),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为 10 个(MX 和 SS-18-4),导弹威力最大为 2400 万吨(SS-18-1)。

美国第四代 MX 导弹可带 10 个弹头,每个弹头对前苏联导弹井的摧毁概率为 0.87,是当今世界上杀伤能力最强的导弹。

第五代战略弹道导弹——它是 70 年代末期以后发展的,主要型号有:美国的“侏儒”,前苏联的 SS-24、SS-25、SS-X-26 和 SS-X-27。

这一代导弹的突出特点是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

在技术性能方面,最大起飞重量已从原来的 220 吨降到 80 吨(如 SS-

24),像“侏儒”导弹只有 16.8 吨;最大射程已创历史最高记录,达 13000 公里(如 SS-24);圆概率误差 CEP 降止 120 米(“侏儒”)分导弹头数量最多仍为 10 个(如 SS-24);导弹威力最大为 19×35 万吨(如 SS-24);发射方式由原来的地下井转为公路机动和地下井及铁路发射。

美国部署了“民兵-3”陆基洲标导弹,“海神”和“北极星 A-3”潜地导弹,前苏联装备了 SS-18 陆基洲际导弹和 SS-N-8 潜地导弹。

战略防空导弹——这是一种专门应用于拦击战略弹道式导弹的防空武器,又称反弹道导弹。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研制出反弹道导弹型号,其中美国和前苏联研制出 4 种反弹道导弹。目前苏联已研制成高低空结合的 ABM-X-3 反导分层防御系统,美国也研制出“奈基-X”分层防御系统。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美苏两国都认为已具备了建立一种有效的战

略防御系统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1983 年 3 月 23 日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SDI),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星球大战”计划,其中包括对弹道导弹实施四层防御的新设想。从此反导技术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期。

战略空地导弹——是用来装备各种飞机,如战略轰炸机和时战斗轰炸机,携带核战斗部,执行核打击任务,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

第一代空地导弹——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使用的导弹,如美国的“大猎犬”,前苏联的 AS-2 和 AS-3,英国的“蓝剑”都是装备核弹头、能摧毁一座城市的无人驾驶飞机。它的特点是体积大、结构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差,一架飞机只能携带 1~2 枚导弹。

第二代空地导弹——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研制,70 年代开始使用。这一代导弹改进了结构,体积和重量减小,速度大大提高,突防能力增强,但是远射程仍然达不到空地导弹精度的要求。如美国的“近程攻击导弹”,前苏联的 AS-6。

第三代空地导弹——70 年代开始,各国已经将研制体积小、重量轻、飞行高度低、射程远、精度高的导弹当作首要的目标。这时出现了一种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如美国的“空射巡航导弹”和前苏联的 AS-15。另一类导弹采用整体式液体冲压喷气发动机体积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如法国的“中程空地导弹”,它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精度更高,能够进行包括地形跟踪和半弹道式弹道在内的多种弹道突防。

80 年代开始研制的新一代空对地导弹,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射程。如美国亚音速的“先进巡航导弹”和超音速的“近程攻击导弹-2”。

战术弹道导弹

这种用于直接支援战场作战,打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目标的导弹,射程一般在 1000 公里以内。目前,世界各国在战术导弹的设计上,越来越着重于全空域、变速度、全方位、全天候。

战术弹道导弹经历了与战略弹道导弹相似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战术弹道导弹——50 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一代导弹,系统复杂,射程有限,反应时间长,命中精度比较差。如美国“红石”和前苏联“飞毛腿” 导弹。

第二代战术弹道导弹——60 年代后期,美国战术弹道导弹改用固体导弹或可储液体导弹。这个时期的导弹在战术技术性能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反应时间缩短到了 15 分钟左右,制导系统大多用简易惯性制导或惯性制导系统。

这时,前苏联主要用可储液体导弹,法国研制了“普吕东”固体导弹。第三代战术导弹——70 年代以后,第三代战术弹道导弹迅速发展。这一

代导弹的特点是:全部使用固体推进剂,射程和命中精度提高,精度达到圆公算偏差几十米。导弹的越野机动能力和作战使用的灵活性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美国有“潘兴 2”,前苏联有 SS-21、SS-22、SS-23,法国有“哈德斯”。战术地空导弹——用于对付飞机和其它空袭兵器。就世界范围来说,从

40 年代初开始研究,经历了 3 个发展时期。迄今已研制了 75 种型号,其中,

地对空 45 种,舰对空 30 种,现役装备 60 种。

最早研制导弹的国家是德国,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已先后研制出多

种地对空导弹,其中有两种导弹由于德国战败没有能够投入使用,他们是亚音速导弹(“龙胆草”和“蝴蝶”)和已经进入研制后期的两种超音速导弹

(“莱茵女儿”和“瀑布”),后来这些都成为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研制地空导弹的基础。

目前美国、前苏联和英国都已经完成了空域上比较完整的防空导弹配置,有些导弹已经经历过多次战争的考验。

战争期间,美国、英国等国还进行了“小兵”、“助手”等舰对空导弹的研制。

第一代地空导弹——50 年代,高空远程轰炸机成为空中主要威胁的武器。美国、前苏联和英国针对这种威胁相继研制了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它们的特点是:作战半径通常在 50~100 多公里,最大高度约 30 公里。采用无线电制导体制和多种条件系统,如冲压发动机和液体、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等。但是其系统容易受干扰;导弹比较笨重,机动性差;用固定或半固定发射装置,地面设备庞大,使用维修复杂。如美国的“奈基 2”,“黄铜骑士”; 前苏联的“SA-2”;英国的“警犬”等。

第二代地空导弹——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由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中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上飞机受升限的限制,迫使空袭兵器使用低空突防战术,从而促进了低空和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的发展。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的发展给研制新型导弹创造了条件。因而出现了地对空导弹大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研制出 40 多种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典型的型号有美国的“霍克”、“尾刺”,前苏联的“SA-6”、“SA-8”,英国的“长剑”、“海狼”,法国的“响尾蛇”,联邦德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罗兰特”,瑞典的“RBS——70”等等。

第三代地空导弹——自 70 年代开始,空袭兵器虽然仍以飞机为主,但是已经逐步开始使用导弹武器。在战术上采用了低空、超低空突防为主,多层次、多批次的饱和攻击。其中有美国的“爱国者”、“宙斯盾”,前苏联的SA-12 和联邦德国的 MS-2000 等导弹系统。

“爱国者”导弹作为能在全空域作战的防空导弹,自动化程度高,作战准备时间短,制导精度高,杀伤概率高,能排除严重的电子干扰,作战能力较强,但是这种导弹价格昂贵,平均一枚导弹价值 69.5 万美元。

战术空地导弹——它是指装备战斗轰炸机或直升飞机攻击各种地面目标,完成各种战术使命的导弹。它包括反辐射导弹、空地反坦克导弹和一般对地导弹及制导炸弹。

第一代空地导弹——50 年代初开始研制,至今装备使用的有 16 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空军对地攻击的重要突击武器。早期的导弹采用目视瞄准和跟踪、有线或无线电传输指令。导弹发射后,载机仍需要继续朝着目标飞行, 直至导弹命中,这种制导方式使载机的机动受到严重限制,而且命中精度低。

第二代空地导弹——由于第一代导弹的性能有缺点,后来对制导系统进行改进,实行了半自动指令制导,提高了载机的机动性和导弹的命中精度, 但载机也只有有限的机动能力。

第三代空地导弹——70 年代初发展的第三代,采用电视、红外成像和激光制导,某些远射程导弹还装有惯性中段制导或数据传输设备,使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或远距离控制的能力。

第四代空地导弹——是从防空区外攻击严密设防的机场目标及第二、第

三梯队的集群目标,如美国的“联合战术导弹系统”、北约的“远程防区外发射导弹”和“低成本动力布撒器”以及法国和联邦德国的两种近程防区外发射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