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普契尼和他的同代人

在威尔第身后,面对着他矗立在歌剧历史进程上的丰碑——《纳布柯》、

《弄臣》、《茶花女》、《唐·卡尔洛》、《阿依达》、《奥赛罗》⋯⋯新进的歌剧作家们若不独辟蹊径是很难有大作为的。贾可谟·普契尼居然能在基本无改于威尔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路子的前提下,以其感人肺腑的戏剧情节和优美清新、结构缜密的音乐,成为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与普契尼同时代的列昂卡瓦洛、玛斯干尼、乔尔丹诺和契莱亚也都有各自独特的贡献。

贾可谟·普契尼(1858—1924)生于音乐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起便以教堂风琴师、音乐教师和合唱指挥等专业世代相传,祖父和父亲都写出过有一定影响的歌剧。他青年时也担任过教堂的风琴师,但是当他十八岁时步行了二十英里去观看了《阿伊达》的演出之后,便决心走上歌剧创作的道路。他后来回忆道:“我感到一扇音乐的窗户为我打开了。”当普契尼二十六岁时, 他的第一部歌剧《女仙》获得成功,评论认为:“在我们面前的竟不像是一名学生的作品而像是比才或是马斯奈特的。普契尼很可能是意大利久久以来就渴望出现的作曲家。”从此普契尼就一生执着于歌剧创作,直到生命垂危时还放不下他手中的天鹅之歌——《图兰多特》。他一生创作了十二部歌剧, 都取得了程度不等的成功,其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当时、也是今天世界上经常上演、普遍受到欢迎的作品。有人以普契尼擅长写小人物及身边琐事的悲剧而讽刺他为“眼泪挤压器”,也有人鄙薄他专以甜美的旋律来取悦观众。但是他在以法国大革命横扫欧洲的政治背景下构成的《托斯卡》却赋予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以高昂的基调。还有《金色西部女郎》中的荒漠情趣和生死搏斗,《图兰多特》中的皇家气派与东方古国的风光等等,全都通过他时而气势磅礴、时而纤柔婉转然而都充满戏剧性的音乐表现了出来。当人们为了像曼侬、咪咪和乔乔桑这样令人同情的女子形象而洒泪之时,他笔下的托斯卡、米妮和图兰多特、柳儿等坚强的女性形象却令人耳目一新。普契尼还颇有幽默感,即使在《艺术家的生涯》这样的悲剧里面,他笔下的穷艺术家们诙谐的言语行动以及充满青春活力的场景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像《詹尼·斯奇基》中那些直刺人类贪婪灵魂的辛辣讽刺与笑料和《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之死的某些场面异曲而同工。普契尼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真挚感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着人间世态,他的音乐雅俗共赏,他善于选择富于舞台效果的题材并从中发掘出戏剧性⋯⋯这种种特长使他终于能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的、也是世界的杰出歌剧作曲家。现在让我们从普契尼的最脍炙人口的《艺术家的生涯》,来看看他是如何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抒情和戏剧因素的。

普契尼在取得了《玛侬·列斯柯》的成功之后,几经周折,历时三年九个月终于将《艺术家的生涯》完成。它于 1896 年 2 月 1 日在都灵首演时虽经过了当时崭露头角的青年指挥托斯卡尼尼的细心排练,但是由于演员选择得不理想而只取得一般的成功。不久以后此剧又在巴勒莫演出,由卡鲁索扮演剧中的诗人鲁多夫,其他角色的阵容也比较强,因此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每一幕结束时都要多次谢幕,剧终后热情的观众拥在台前许久不肯散去,指挥只好决定从第四幕后半(咪咪重病回到鲁多夫的阁楼)再重演一次,这时尽管演员都已卸了妆,只穿着日常的衣服,乐队也已散了一半,可是观众仍然

感动得唏嘘不已,这景象即使在观众以狂热著称的意大利也是罕见的,等演出最后结束已是深夜一点了。从那时起到现在已近百年,可是《艺术家的生涯》仍然一直是世界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艺术家的生涯》取得如此的成功,除了在编剧、作曲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外,内容的贴近人民日常生活是其根本的原因。意大利的文学、戏剧本来就有较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如《十日谈》、戈尔东尼①的喜剧等等。在巴黎的第一次关于喜歌剧的论争,也是由意大利幕间喜剧《女仆作夫人》引起的。稍后,由于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乘资产阶级革命之浪潮取得了欧洲领先的成就,其中许多优秀作品又反过来成为意大利歌剧的精彩蓝本:博马舍的《塞维里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

《弄臣》(即《国王寻乐》)、萨都的《托斯卡》等等都由意大利作曲家改编为风行世界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也是从法国文学家亨利·穆热的《波希米亚生活场景》改编的。这是一部带一点自传色彩的作品,它于 1849 年先以话剧形式问世,大受欢迎之后,穆热又将它写成报告文学的体裁,曾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由于作者能在书中给拉丁区贫穷知识分子们的潦倒生活注入美丽的抒情色彩,由此激发了普契尼的音乐灵感,将它写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歌剧。

《艺术家的生涯》中的人物大多是穆热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朋友综合创造的;诗人和画家在剧中所创作的作品在生活中也都各有所本。穆热本人也是拉丁区的艺术家中的一员,从青年时期起就过着饥寒交迫然而愉快的生活, 虽然后来他和一位富有的寡妇结了婚,过了一段时间衣食不愁的生活,但是终因少时劳损过度,才三十九岁就夭折了。

普契尼在青年时期于米兰求学时也有过一段与剧中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因此颇能体会剧中法国同行们的喜、怒、哀、乐,加之他和编剧家吉阿果萨与伊利卡将原作的故事精心结构、删去了一切繁枝末节,塑造出一个个鲜亮活泼的可爱人物形象来,当他写到第四幕咪咪之死的那一场戏时由于全身心都与剧中人物、情景交融为一体,竟在深夜痛哭失声!连非常法国化的作曲家德彪西都赞许地说:“没有谁能像普契尼那样在他的《艺术家的生涯》中将那个时代的巴黎描写得那样好⋯⋯”

下面再说几句关于剧中人物的话。

咪咪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文艺作品中典型的悲剧弱女子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渴望幸福的爱情生活,然而常常不仅得不到幸福反而悲惨地夭亡。造成她们生活悲剧的原因,往往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原因,在那个男女不平等、妇女得不到经济独立的社会中,出身贫穷的她们靠正常劳动无法维持生活,只得靠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出卖肉体,这样使她们的身体和名誉受到了损害,最后落到悲惨的下场!普契尼笔下的咪咪不仅有柔美纤弱的形象,而且有一颗诗人的心,当她初会鲁多夫时唱出了自己对春光的向往,二人的感情很快地交融在一起了。假若咪咪没有鲁多夫的真诚、无私的爱,也许会更早逝去,如今她在这一群热情、生气勃勃的青年人中间也激起了她强烈地求生欲望,而她的在场,也使朋友们感到了美和诗意。

缪赛塔不是她的原名,只因为她有一付美丽动听然而略有跑调的歌喉而且总是在唱,便得了这个美称,意译就是“风笛小姐”。她和咪咪一样,有着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不受世俗观念拘束的生活观,但是远比咪咪健康、泼辣,她希望有一位真诚爱自己的男子但是不愿受他的约束,更突出的

是她有一颗乐于助人的金子般的心。

鲁多夫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诗人,他敏感、浪漫,他的爱比《茶花女》中的阿尔弗雷德更强烈而且更不自私,在剧中第三幕,当他知道如果二人还继续共同生活下去,贫困会致咪咪于死地时,他不惜抑制自己感情痛苦地和她分手,而在第四幕中他又是如此深情地守着病危的咪咪直至她死去。即使咪咪死后,她也必将长远留在鲁多夫的心里。

画家玛采洛是领着穷哥儿们在艰苦中求生的“领袖”,他乐观豪爽、热情大方,与缪赛塔可算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尽管有时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但总是能够互相默契,将一切都处理得很好。在朋友中间他总是愿意倾听每个人的苦恼并为他们分忧,这点在第三幕中表现得尤其充分。

音乐家肖尔纳的性格开朗,对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事物往往以超然的嘲讽来对待,就像第一幕里叙述富翁让他对着鹦鹉唱歌弹琴的态度便是很生动的说明。哲学家柯林却是愤世嫉俗外冷内热,他的生活原型是一个绰号“绿色巨人”的学者,由于他身材高大常穿一件旧得发绿的黑呢大衣而得此名, 他的大衣上面有两只大口袋可以装书,朋友们戏称那儿可以装得下一所图书馆!在最后一场戏里,柯林却在严寒季节卖掉了大衣来为咪咪治病,可见他对朋友的友爱是多么真诚。

现在让我们逐一地来看看每一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