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

第一场是在御花园中,破晓前的黑暗时刻。公主下令全城的臣民们都不准睡觉,一定要查访出这个异乡人的真实姓名。卡拉夫却在等待日出之际唱出了他充满希望的咏叹调“今夜无人能入睡”。他自信无人会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我一定能获胜”的高昂乐句结束了全曲。平、庞、彭三位大臣

来劝诱王子离去,许以金钱美女,但他坚决不为所动。卫士们拽着铁木儿和柳儿上场,因为有人举报曾看见过卡拉夫与他们在一起谈过话,因此便企图从他们身上打探出他的身份和姓名来。图兰多特亲自审问柳儿,她在严刑逼供之下毫不畏惧地对公主说:“只有我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正是因为我对他的爱使我不怕刑讯。”她随即抢过卫士的刀自刎身死,从而保守了秘密。铁木儿和卡拉夫对柳儿的死十分悲痛,众百姓也一齐哀悼她的牺牲,连平、庞、彭三位大臣也为之动容。在为柳儿送葬之后,卡拉夫愤怒地斥责了图兰多特的冷酷无情,使她的心灵也受到了巨大震动。

简短的终场。图兰多特向民众宣布:我已知道了陌生人的名字,他就叫做“爱情”!二人热烈拥抱,万众欢腾称颂!

由于戈齐的话剧将剧情发生的地点、人物都假托在中国,而普契尼又为了强调音乐的民族特色运用了“茉莉花”等真正的中国民歌素材,以致后世都以为中国真的有过这样一则古代的传说。其实故事的来源是阿拉伯古代传说故事《天方夜谭》中的“戛梅禄太子和公主白都伦”,甚至在安徒生的童话《旅伴》中也有一些其情节的影子。我们看看戛梅禄的名字与卡拉夫、白都伦——图兰多特的读音都比较接近呢!

普契尼在创作《图兰多特》时已经患了喉癌,虽经努力治疗,但最终还是在全剧接近完成时逝世了。续成此剧的作曲家是弗朗柯·阿尔方诺(1876

—1954),他并非如传说中那样是普契尼的学生,而是在那不勒斯和莱比锡的音乐学院完成其学业的,他曾担任过波伦那和都灵两地的音乐学院院长和作曲教授,他自己创作的几部歌剧如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的《复活》, 根据印度古代名作改编的《莎恭达罗》和根据法国剧作家罗斯坦的代表作改编的《西哈诺》都颇为知名,至今在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时有上演。当被委托续成《图兰多特》时阿尔方诺已经 48 岁,是一位有相当名望的作曲家了,他根据普契尼遗留下来的手稿,笔记中的素材续成了全剧,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普契尼的风格,得到了舆论的肯定。

《图兰多特》于 1926 年 4 月 25 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次上演,由当时担任该剧院的艺术指导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过去,普契尼的好几部歌剧的首演都由托斯卡尼尼担任的指挥,在这次创作《图兰多特》的过程中,普契尼还将剧中的一些段落弹给他听以征求意见。在首场演出那天, 当歌剧进行到最后一幕柳儿自杀后、卡拉夫和铁木儿以及群众伴着葬礼音乐下场时,托斯卡尼尼便放下了指挥棒,转身向着观众沉痛地宣布:“普契尼写到这里便搁笔逝去了”。大幕缓缓落下,第一天的演出也就此结束。从第二天起才按照阿尔方诺续成的版本上演,这也就是后来世界各国上演的版本。

关于这部歌剧的首演还有一段值得纪念的往事:1926 年,法西斯已经掌握了意大利的政权,凡是墨索里尼④到剧院看演出的时候,乐队必须奏纳粹党歌,全场必须起立向他致敬。强烈反法西斯的托斯卡尼尼却不买他的账, 对剧院经理说:“如果墨索里尼来看戏必须奏党歌的话,你们就换指挥吧!” 慑于托斯卡尼尼的声望,墨索里尼竟然取消了这次活动,当时的报纸是给他这样下台阶的:“首相不愿他的出席给观众造成任何干扰,因为此刻应全神贯注于普契尼。”后来,托斯卡尼尼由于强烈反法西斯被迫于 1936 年离开了意大利,直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才又回到了他的祖国。

普契尼是一位才华出众但是视野和思想深度略逊于威尔第的作曲家,然

而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剧作品仍不失为欧洲以至世界歌剧的重要财富,观众在欣赏它们时可以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与心灵上的满足。

在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问世之际,还有一位意大利作曲家也写出了同一题材的歌剧,上演之初也曾颇受好评,后来才渐渐让位于更动人的普契尼的版本,他便是真实主义歌剧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鲁杰罗·列昂卡瓦洛

(1857—1919)。

真实主义(Verismo)原是在左拉⑤的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的意大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派别,力求准确、生动、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由于作家们并不仅仅是机械、客观地描写生活中的事物,而是通过描写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小人物的真实命运,因此便具有了对当时的阶级剥削压迫的社会的批判性质。例如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尔加在作品中反映黑暗的现实时,便流露出对不幸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恶势力愤怒地谴责, 爱憎分明。由他的短篇小说《乡村骑士》改编的同名歌剧便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艺术流派兴起于 19 世纪 70 年代,于 20 世纪初期以后逐渐消亡,它存在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它产生过一些色彩鲜明,锋芒锐利的作品,因此也对世界的文化有着相当地影响,尤其是这个学派的歌剧由于它们的浓郁民间风味至今仍受到广泛的欢迎。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列昂卡瓦洛的代表作《丑角》。

列昂卡瓦洛是一位那不勒斯地方法官的儿子,自幼爱好音乐与文学,毕业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后又就读于波洛那大学文学系。他的文学才能使之成为自己歌剧的剧本作者。然而列昂卡瓦洛一生颇为坎坷,曾为了糊口到处流浪,在咖啡馆或跑江湖的剧团中弹钢琴,他的足迹遍及全欧洲甚至一度去过埃及。正是这些作流浪乐师的酸甜苦辣的亲身体验和童年时期听作法官的父亲讲述的某些案例,构成了他创作《丑角》的生活基础。列昂卡瓦洛深信他的这部歌剧中所描绘的故事都来自真实的生活,这出戏的“序歌”既是按照传统戏剧形式的“开场白”,又是真实主义的宣言。《丑角》是一幕两场中间以间奏曲联贯,同时有一段别具特色的开场白:在简短、象征丑角插科打诨的跳跳蹦蹦的管弦乐序奏之后,剧中的驼背丑角童尼欧从大幕中间的缝隙先是探出他的头,然后再全身跨出了大幕外,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向观众谦卑地鞠躬致意,然后唱起那可称之为真实主义学派的宣言书的序歌:

先生、小姐、你们好!

我们现在就要按照传统的习惯开演, 请诸位赏脸听我先唱一段。

我不会象从前那样对大家说: 我们在舞台上流着虚假的眼泪,

诸位尽可以无动于衷地看着我们的痛苦伤悲! 不!不!编剧人在这里对大家讲的事,

决不是作假和虚伪!

他只想对大家说:戏子,也是人; 他们的经历曾让作者感动流泪。 在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的回忆, 他眼中含着泪述说故事,

痛哭流涕是他歌声的点缀。 请看一看人们怎样相亲相爱,

仇恨和嫉妒又使他们互相残杀, 看一看人们的苦难,

听一听愤怒的呼声和冷嘲热骂。

请诸位这一回就忘记我们是粉墨登场的戏中人, 请你们看一看我们的心灵,

我们也和诸位看官一样, 在苦难的人间受尽了风霜!

主题我已经说完,请把好戏来欣赏, 现在,马上就开场!

这支男中音的咏叹调是如此地动人、精采,唱毕之后往往获得热烈的掌声,童尼欧在掌声中再三行礼退进了大幕,马上恢复了他剧中丑角的身份。大幕拉开,在(作曲家故意写出的)荒腔走调的喇叭声中,喧闹的人群拥簇着一辆毛驴拉着的篷车上场,这是一个十分简陋可怜的流浪戏班,仅有四名演员:男高音卡尼欧是班主,他饱经沧桑人过中年,粗暴的外表和举止常常将他内心的善良遮掩。女高音奈达是班主的妻子,也是戏班中唯一的女主角。她原是卡尼欧在路旁救起的一名奄奄待毙的孤女,他抚育她长大,教她以技艺,然后俩人又结了婚,但是年龄的差异使奈达渐渐地变得“不安分”,她内心总渴望着更“自由”的生活和爱情。男中音童尼欧的外形有些像《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在渴望感情的抚慰上他们是共同的,然而他却不如卡西莫多善良、任侠。另一名男高音别颇是剧中的和事佬, 他力主不管天坍下来戏也要演下去,因此他成了这个小戏班子的管事和舞台监督!一辆蓬车上载着他们简单的行李和寒伧的布景、道具,终年奔波在偏僻的乡村卖艺糊口,他们的节目也许粗俗,却给终日辛劳、缺乏文化生活的农民们带来了欢乐,因此,每当蓬车进村,那儿的村民们就像过节似地欢迎他们,然后到了晚上便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来看演出。卡尼欧的戏班子可能是不止一次地来过这里,村民们对他们都相当熟悉了,因此当他们安顿下来以后,卡尼欧便被几位村民拉去喝一杯,有的村民还开玩笑地说:“卡尼欧,当你去喝一杯的时候,小心童尼欧来勾引奈达啊!”卡尼欧冷笑着回答道:“童尼欧勾引奈达只能是在舞台上,假若生活里也是这样就莫怪我手下无情!”卡尼欧说着眼中射出了凶光,使奈达在一旁感到胆战心惊。这时, 幕后响起了悠扬的风笛——由乐队中的双簧管模仿——村中的男女老幼和着教堂传出的钟声去作晚祷,他们在夕阳的柔和光辉中唱着、漫步走着,年青的爱侣们还借此机会互相接近⋯⋯当村民们都消失在教堂门内之后,奈达心事重重地看着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想起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她作为如花年华的美丽少妇,渴望着欢娱和柔情,却只能和年老、粗暴的丈夫以及粗俗的同伴在一起流浪卖艺。何况她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秘密:和这村子里英俊的青年农民西尔维欧已经互相产生了感情,她决心像天空的小鸟一样要到广阔的蓝天上去自由飞翔,哪怕是暴风雨也不能阻挡!正当奈达唱得热烈、忘情的时候,她不知道身后正有一个人向她投以渴慕的目光,这便是童尼欧,他借口喂牲口而不去酒店,为的是能亲近一下奈达。尽管他面容丑陋、身有残疾, 但是他仍然有一颗渴望爱情的心,他求爱的动作是粗鲁、笨拙的,然而他求爱的音乐却十分美丽动人,然而却遭到了奈达的讥笑,甚至当他想前去拥抱奈达时还被她用鞭子打得头破血流!这里童尼欧恨恨地刚刚走掉,西尔维欧便穿过矮树丛来找奈达了。通过一段感情激荡的二重唱,奈达从渴望得到他

的爱却又难以骤然接受的矛盾心情:“别折磨我!”逐渐在西尔维欧的热烈恳求下升华为不顾一切地投入了他的怀抱!当二重唱的高潮过去,二人相约今夜演出完毕就一同逃跑的当儿,一声卡尼欧的怒喝打断了他们的美梦,原来童尼欧在遭到奈达的拒绝之后心怀不忿,在窥见了她与西尔维欧幽会的情景之后便偷偷跑去将卡尼欧叫了来!年轻敏捷的西尔维欧十分熟悉本村的小径,三蹦两转就不见了踪影,卡尼欧抓住奈达追问她情人的姓名,然而她却宁死也不肯吐露半分!正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别颇来劝架了,要他们都消消气,今夜还要演出,要是开罪了观众,等于自绝于衣食父母!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每个人都各自去做演出的准备,可是卡尼欧仍然在伤心地抽泣。他在这支著名的叙咏调里痛陈了作戏子的苦恼,哪怕自己伤心欲绝,可是仍得强装笑脸粉墨登场!因为观众花钱看戏,就为的是消遣愁肠,所以只得笑自己破碎的爱情和满腹的忧伤!既是卡尼欧此时此地心境的描述,又是普天下靠演艺为生的人们的辛酸景况。正因为作者有过长期流荡江湖的体验,因此才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间奏曲用暗示不祥的、凶险的和弦开始,而以序歌中:“请诸位这一回就忘记我们是粉墨登场的戏中人⋯⋯”这句旋律作为主题,暗示下面即将发生的剧情都是真实的生活。间奏曲温柔地结束,然后尖锐的喇叭声又打开了第二场的大幕。大舞台上面又搭起了一个小舞台,上面还挂着色彩斑斓的面幕,这便是卡尼欧他们演出的“剧场”,在小舞台前面的空地上还摆着一些条凳。幕开后,观众扶老携幼呼兄唤妹地陆继上场,大家欢快地唱着,急切地等待着好让他们痛痛快快大笑一场的喜剧开演。

在观众们不耐烦的鼓噪催促声中,演出终于开始了,面幕升起,布景是一间小巧的客厅,有一桌子,桌上有简单的餐具。浓妆艳抹的奈达扮演着柯隆宾娜正焦急地等待着情人来相会。窗后忽然响起了六弦琴调音的琤琮,然后传出了由别颇唱的“小夜曲”,他将以情人阿列金的身份来会奈达扮演的“情人”。由童尼欧扮演的仆人塔迪欧为女主人买来了烧鸡,他还一语双关地赞颂柯隆宾娜好似白雪一样的纯洁,不明真相的观众还一再为他滑稽的表演而鼓掌喝采。他们在这里上演的是一出传统的意大利即兴喜剧,剧中的角色都是定型化的,如柯隆宾娜是风骚的少妇,阿列金是漂亮的小白脸、柯隆宾娜的情人,塔迪欧是愚笨的男仆等等,而卡尼欧扮演的帕里亚契却常常是妻子有了外遇的不幸的丈夫。按一般的剧情,当柯隆宾娜与阿列金的幽会被帕里亚契捉住时,他们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而不幸的丈夫还被阿列金痛打了一顿!可是今天的戏演着便渐渐离开了传统的情节向着现实的生活靠拢了: 正当阿列金与柯隆宾娜在古典风格的加沃特舞曲的伴奏下饮酒作乐之际,帕里亚契上场了,他在门外听见柯隆宾娜一面与阿列金告别,一面说:“今夜我将完全属于你了!”这句话和刚才他发现奈达对西尔维欧说的最后那句话完全一样,他不禁又回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中去。他不顾柯隆宾娜一再将他拽回戏中去的努力,一个劲儿地追问她的情人是谁?奈达用力地叫他:“帕里亚契!”即是剧中的对话,又是对他的提醒,让他别忘了这是在舞台上! 不料卡尼欧陡然火起,摔掉了头上小丑的高帽子,用手使劲儿抹去了脸上涂的白粉,向奈达大叫:“不,我不再是帕里亚契,我恢复了人的尊严,这羞辱一定要用血来偿还⋯⋯”然后在竖琴伴奏下卡尼欧以动人的旋律唱着自己过去如何救助了奈达,将自己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她,没想到如今她却无情地背弃了自己,最后他斩钉截铁似地表示,一定要将这淫荡无耻的贱人踏作脚

底泥才能解心头恨!卡尼欧唱得情真意切声泪俱下,舞台上的观众都被深深地吸引,忘记了他们原来想看的是一出喜剧了,他们为卡尼欧精采的表演和歌唱热烈鼓掌,但是也有个别观众察觉到有些什么不对劲儿,尽管奈达强作镇定地一再想挽回舞台上的局面,但是狂怒的卡西欧已完全难以控制自己了,他拔刀追问奈达的情人究竟是谁?最后,奈达也豁出去了,她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她激动地唱出:“你们尽管能夺走我的生命,但永远得不到我的心!我对他的爱情,任何暴力也不能战胜!”在开始骚动的观众中间, 西尔维欧正待冲上前去救她,但已来不及了,奈达饮刃倒地,最后才呼唤着情人的名字,而卡西欧对着冲上台来的西尔维欧当胸又是一刀,一对年轻的恋人就此丧了命!村民们被这突然的惨剧都惊呆了,刀从失神的卡尼欧手中落下,童尼欧声音嘶哑、沉痛地宣布:“喜剧演完了!”在悲剧性的、狂风骤雨般的尾奏音乐中落下了两道帷幕——小舞台上面的和剧场的。

和《丑角》成为姊妹篇并且常常在同一晚上演的真实主义另一代表作品便是彼得罗·玛斯干尼(1863—1945)的《乡村骑士》,它取材于维尔加的短篇小说,描述了西西里岛上的青年农民图里杜因家贫、从军而失去了爱人的悲剧故事。它的戏剧构思不若《丑角》巧妙,剧词的哲理性也较差,但是音乐的诗情画意或有过之。这两部歌剧的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在极有限的长度和戏剧容纳量内包容了大量的激情,因此看起来、听起来都非常过瘾。尤其是那贴近民俗生活的音乐描写,如钟声的合唱、桔子花开了的合唱,都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得以常演不衰。

稍后几年,又有乌倍脱·乔尔丹诺(1867—1948)的几部真实主义风格歌剧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以十八世纪末法国浪漫诗人安德列·舍尼埃(1762

—1794)的悲剧死亡为题材的《安德列·舍尼埃》。这部歌剧于 1896 年上演。可以说是一部总结了近百年前那一场震撼欧洲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反两面经验的作品,它指出革命的暴力如果滥用也会伤害本来是同盟者或至少是同情革命的人们。因此它经常在纪念这场革命的节日里演出。例如 1989 年纪

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200 周年之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上演了这部作品。

如果说前面这几部歌剧都以强烈的戏剧性取胜的话,那么 1902 年上演的

《阿德莲娜·勒古沃尔》却以它的刻骨镂心的美和抒情来打动人。正因为它的这些特点,人们一般不将它列入真实主义的范围,但不管它如何归类,毕竟是一部十分动人的歌剧。大家知道,普契尼在他的《托斯卡》中虚构了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演员形象,而阿德莲娜·勒古沃尔(1692—1730)却是在法国戏剧史上实有其人,她是法兰西喜剧院的主要演员,以表演真挚、自然著称。由于她正值艺术峰巅时的瘁死以及她与青年军事将领萨克森伯爵茂里兹

⑥的恋情都引起社会上极大的关注,于是戏剧家尤金·斯克里布(1791— 1861)⑦等将她的生平编写话剧于前,又有作曲家弗朗切斯卡·契莱亚(1866

—1950)将之改编为歌剧于后。如今这个题材的话剧已经很少上演了,但是歌剧却仍时时出现在舞台上,看来,音乐的魅力可能更长久!

歌剧共分四幕,第一幕是在十八世纪初法兰西喜剧院的后台,在演出前的纷乱中舞台监督米乔奈在忙碌着指挥准备演出,他像父兄又像师长似地关心着阿德莲娜的成长,而内心实际上对她怀着隐秘的爱情,但是她却热恋着自称是萨克森伯爵麾下掌旗官的茂里济欧(茂里兹的意大利化),阿德莲娜在众人嫉妒、羡慕的眼光下出场,她专注地在准备即将上演的角色——拉辛

⑧的悲剧《巴雅泽》中的罗克桑娜,对于众人的奉承她只是谦虚地唱出“我

是创造天才的卑微奴仆⋯⋯喜怒哀乐我都体现如真⋯⋯”质朴的语言、淳美的旋律道出了演员创造的真谛。当人们问她从哪位大师学得如此出色的演技时,她抚着米乔奈的肩说:“有一个人才能出众,然而却谦卑恭谨,他就是米乔奈,我的恩师和顾问。”使他既感动、又不好意思。待别人都已上场, 后台只留下了他和阿德莲娜时,他吞吞吐吐地对她说:“我打算结婚⋯⋯” 阿德莲娜也充满幻想地说:“我也想结婚⋯⋯”米乔奈大喜过望以为两人想到一块儿去了,不料阿德莲娜却向他推心置腹地谈起了自己对茂里济欧的热恋。米乔奈听后只好知趣地表示赞成。这时,出征归来的茂里济欧迫不及待地冲进了后台与阿德莲娜互诉衷情,她叫茂里济欧先到第三号包厢去看戏。然后二人再去幽会,她将自己配戴的一束紫罗兰取下给他插在胸前作为待会儿幽会的信物便匆匆上台演出去了。

在后台厮混的人当中还有一位以艺术保护人自居的毕雍亲王,他年老好色,剧院的另一主演杜克洛小姐是他的情妇,亲王从她的化妆室里发现了一封要送往三号包厢的信,信中邀茂里济欧去亲王的别墅商议“要事”,署名康司坦丝。亲王看后以为杜克洛又勾搭上了茂里济欧,因为康司坦丝正是她的昵称。亲王的狗腿子沙隋神父设下一计:信照样送出,散戏后邀全体演员到别墅消夜便可以捉住偷情的人了。

茂里济欧见信后匆匆又来到后台,想告诉阿德莲娜自己临时有事不能赴约了,可是她正在台上演出,他急中生智,在一封要当作道具送上台去给她的信纸上匆匆写了几个字便让那上场的演员送给了阿德莲娜。原来,这位茂里济欧便是萨克森伯爵本人,他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私生子,在法国军中效力战功卓著,但是如果他要得到波兰王位的继承权还须有法国权贵的支持,为此他奔走于法国的宫廷、权门之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毕雍亲王夫人爱他少年英俊,愿意在政治上给他支持,而杜克洛只不过是受亲王夫人之托代为传信罢了。

阿德莲娜在舞台上接到茂里济欧的信之后非常愤怒失望,于是也接受了亲王的邀请。

第二幕是塞纳河畔亲王别墅的小客厅,月光皎洁,亲王夫人焦急地等待着:“⋯⋯瞧,他来了,不,这是潺潺的河水,伴着沉睡树叶的吵吵声⋯⋯” 将这支极为传神的女中音咏叹调唱毕,茂里济欧终于来到。夫人以嫉妒的眼光看着他胸前的紫罗兰,他只好顺水推舟地献给了夫人,并在一首咏叹调里表示了他对夫人虽然没有爱情,却仍有友情和尊敬,但是夫人仍不顾一切地向他倾诉爱情,正在二人交谈的时候忽听亲王的马车驶近,夫人仓皇地藏进内室,茂里济欧拔剑准备自卫,不料亲王却感谢茂里济欧接了自己的“班”, 因为他对杜克洛已经厌倦——他一直认为是杜克洛藏在里面!

身着白色裙袍的阿德莲娜前来赴宴,亲王不知她与茂里济欧相识还要为她介绍,她惊讶地发现原来“卑微”的旗手竟是显赫的青年将领萨克森伯爵! 趁亲王和神父不在场的机会,茂里济欧请求阿德莲娜帮助内室的那个女子逃掉,她痛苦地答允了。米乔奈警告她:“傻姑娘,我们都是卑微的人,让大人物们自己去取乐吧!”但出于对她的关怀仍留在外面替她望风。

阿德莲娜吹灭了所有的灯烛,以茂里济欧的名义叫开了内室的门。两个女人在暗中感到对方都强烈地爱着茂里济欧。当搜寻的仆役走近时夫人从另一个暗门溜掉了。米乔奈拾到了一支夫人仓皇中遗失的手镯将它交给了阿德莲娜,她心情沉重地坐到椅子上。

第三幕在毕雍亲王府的大厅,夫人正检查着一个盛大晚会的布置工作, 心中总忘不了那天晚上救她出屋的女人,想找出她究竟是谁?

当阿德莲娜进来时,亲王夫人从说话的声音中认出了她就是那晚暗中相遇的女子,为了进一步证实,她谎称茂里济欧日前在决斗中受了重伤今晚不能来参加晚会了,阿德莲娜听见竟急得昏倒了。

不料茂里济欧突然来到!原来由于政敌诬陷他欠债而入狱,是阿德莲娜当了皇后赐给的钻石项链替他还了债,茂里济欧出狱后又在决斗中击败了他的政敌才得以来参加晚会。可是茂里济欧还以为是亲王夫人帮他还的债,因此便殷勤地向夫人致谢,使阿德莲娜进一步受到了打击。

宫廷芭蕾演过之后,亲王夫人故意谈起一些女演员和王公贵族们的风流韵事,并且取出紫罗兰为证。阿德莲娜也不甘示弱,取出夫人遗失的手镯证明某些贵夫人也不干净,不明真相的客人们议论说:这好像在谈着中国的谜语和西班牙的传奇,阿德莲娜说:这正是法国的现实!亲王夫人不甘心丢丑, 故意提出请阿德莲娜即席朗诵一段《阿里亚德涅的被弃》,以阿里亚德涅被雅典国王忒修斯离弃的故事暗示她不要妄想“高攀”。阿德莲娜看穿了夫人恶毒的用心,另选了拉辛的《费德拉》中费德拉因欲乱伦而遭斥责的那段台词,以讽喻夫人爱上比自己年轻许多的茂里济欧,她怒斥夫人:“这些淫荡无耻的东西,她们是一座冰山,从来不知道脸红!”情真意切的朗诵赢得了如雷的掌声,她痛快淋漓地复了仇之后昂然离去!

第四幕是阿德莲娜的起居室,1730 年 3 月的一天下午,米乔奈来看望阿德莲娜,她息影舞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向米乔奈诉说自己的痛苦,说她已将剧院、声誉都置之度外了,可就是忘不了茂里济欧。她永远记得那天晚会上的情景。她痛苦地说:“与其为嫉妒折磨不如死去!”米乔奈安慰她说: 我自己也为了无望的爱情而痛苦,只是为了习惯而活着。

今天正是阿德莲娜的生日,剧院有四位演员来看望她,还给她带来了生日礼物。阿德莲娜问米乔奈:“你送我什么呢?”他取出一个首饰匣,里面装着皇后赐给阿德莲娜的项链,她当了替茂里济欧还债,如今米乔奈倾其所有替她赎了回来。阿德莲娜十分感动,对他说:“你不是准备用这笔钱结婚的吗?”米乔奈说:“我生来不是结婚的料!”用自嘲来掩饰了自己的伤心。

大家要求阿德莲娜重返舞台,因为自她隐退之后剧院的上座率大大下降了,阿德莲娜一口答允,大家正在十分高兴时,有人以茂里济欧的名义送来了一只华美的盒子,她激动地打开一看时,一股阴冷的毒气冲了出来。这是亲王夫人为了报复阿德莲娜将那束紫罗兰用毒液浸透送给了她。阿德莲娜对着花感叹道:“这花在我遗忘时送来,这多么残忍,使我旧创又加新痕!” 然后她唱出了剧中最后、最凄美的咏叹调:“可怜的小花,你是田野里的宝石,昨天才庆诞生,伤逝又在今日,就像负心人虚假的誓词!⋯⋯”她将这有毒的花朵贴在唇边久久地吻着,吸着,最后唱着:“⋯⋯让不复可忆的往事也随你而逝,一切都成过去!”米乔奈说:“一切并没有过去,我已经写信向茂里济欧说明了一切,他马上就会赶来。”但是当茂里济欧来到说明一切解释误会时,阿德莲娜已经停止了呼吸。

这是一部艺术上十分精细又有丰厚历史感的歌剧。再现了 18 世纪初巴黎剧人的生活和戏剧艺术的风貌,比较深刻地揭示出贵族们在政治上勾心斗角,生活上骄奢淫逸。尽管也有像杜克洛那样羡慕虚荣依附权贵的伶人,但她归根到底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如阿德莲娜这样在艺术上严肃认真、

生活上洁身自好、追求真正爱情的演员虽然终于被封建势力所残害,但是她的思想言行却代表了开始觉醒的一代演员,是非常可敬的。

注释:

①卡尔洛·戈尔东尼(1707—1793)意大利喜剧作家,他主张忠实反映生活,刻划鲜明的人物性格,反对死板的传统创作规律,对假面喜剧等传统意大利戏剧形式进行了改革。代表作品有《一仆二主》、《女店主》等。

②波西米亚: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由于聚居在此地的流浪吉普赛人很多,故常常称这类流浪民族为波希米亚人,后成为所有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们的代称。例如穆热的小说《波希米亚的生活场景》实际指巴黎拉丁区的艺术家们的生活而非真正捷克斯洛伐克波西米亚地区人民的生活。

③红海的通路:故事源自《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叙述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率领人民逃离埃及,躲避法老暴政的途中为红海所阻时,他祷告上帝恳求帮助;上帝便用神力使海水分开留出一条通路让以色列人民走过,等埃及的追兵随后赶到时,上帝又命海水合拢淹死了追兵。这个故事成为后世许多种文艺创作的题材。

④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意大利首相,法西斯独裁者,1922 年开始当政,1945 年法西斯战败,他也被游击队处死。

⑤埃米尔·左拉(1840—1902)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强调资料考证和客观描写,从科学和哲学的高度去全面解释人生。重要作品有《鲁贡玛卡尔家族》、《娜娜》、《萌芽》、《金钱》等等。他曾为一名犹太血统的法国军官德雷福斯的被诬告而主持正义,结果反而受到政府的迫害。

⑥萨克森伯爵茂里兹(1696—1750),法国将军和军事理论家,是萨克森选帝候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后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之私生子。在法国军队中战功卓著,最后被法王路易十五任命为大元帅。曾写有战争学著作《我的梦想》。

⑦犹金·斯克里布(1791—1861)法国剧作家,一生创作了五十余部富于舞台效果受到观众欢迎的戏剧,并且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多种社会问题。他还是多产的歌剧剧本作家,从贝利尼的《梦游女》、罗西尼的《奥里伯爵》、奥伯的《犹太女》、梅耶比尔的《先知》和《非洲女》到威尔第的《西西里的晚钟》、《假面舞会》等等都出自他笔下或采自他的原著。

⑧让·拉辛(1639—1699)法国悲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着重揭发封建统治的黑暗与罪恶,他擅长分析人物心理,文笔细腻委婉,富于抒情韵味。代表作有《安德罗马克》、《费德拉》、《爱丝苔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