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1945 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参战国 61 个)、

  1. 亿以上的人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 5120 余万人。这场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争,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

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 年 9 月 18 日 22 时 20 分,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和一支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沿着南满铁路,向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的一段铁道走去,走到离中国驻军的兵营约 800 米处,停了下来。他们将 42 包小型黄色炸药安放在道轨下,然后点燃了炸药包。只听“轰”的一声,炸断了单侧一小节铁轨,枕木向四处飞散。随后,小分队扬长而去。

南满铁路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东北的经济命脉而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来炸断铁轨呢?又为什么只炸了一小节就离开呢?

原来,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已久的一个大阴谋!早在 1905 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获取了许多殖民特权。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决定乘中国内战之机,占领中国东北,逐步吞并全中国, 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经过精心策划,日本关东军司令亲自下令炸毁这段铁轨,从而导致了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上的“柳条湖事件”,也即是“九·一八”事变。这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路轨爆炸发生后,日本侵略者使用贼喊捉贼的惯伎,发布电令诬称:“暴虐之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同赶赴现场的我守备队一部发生冲突⋯⋯”

日军以此为借口,立即用事先从旅顺口调来的大口径榴弹炮猛烈轰炸路轨附近的中国兵营。中国兵营驻军紧急向上级请示,但得到的答复是:“奉最高当局的命令,不许还击。”这样,至 19 日晨,日军在中国军队一枪不发的情况下占领了沈阳。接着,蒋介石又命令几十万东北军撤退到山海关内。日军占领沈阳后,继续分兵前进,不到半年,就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对日宣战的宣言、通电,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迅速掀起了抗日运动的高潮。由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的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随后,日军进犯上海和华北。中国人民最先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 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继日本侵华之后,意大利于 1935 年 10 月 3 日入侵阿比西尼亚,在西方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接着又联合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在侵略扩张过程中, 日本和德、意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缔结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了“柏林——罗马轴心”。

法西斯国家初步结盟后,日本于 1937 年 7 月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最早在东方挑起了世界大战。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奋起抗战,开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图谋,打乱了日本的战略计划。

大战在东方爆发和展开之时,正是希特勒德国准备在西方发动战争之日。1937 年 11 月,希特勒宣布了在西方发动大战的时刻表和夺取中欧战略要点的计划。随后,又利用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顺利地实现了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流血征服,进而“闪电战”占领波兰,从而使大战的烈火燃到了西方。

1939 年 9 月 1 日 4 时 50 分,德军趁波军还在酣睡之机,撕毁《德波互

不侵犯条约》,依据早已制定的“白色计划”,不宣而战,向波兰发动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

德军首先集中上万门大炮隔境齐射,200 多架飞机倾巢出动,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全国实施空袭。数小时内,波兰所有重要军事目标均遭到连续轰炸;空军 21 个主要机场同遭袭击,大部分飞机被毁;华沙、克拉科

夫等 30 余座城镇被炸发生大火;交通、通信、电站等均遭严重破坏。随后, 德军坦克、机械化部队一举突入波兰境内。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没有在西线采取积极行动,致使波兰孤军奋战。华沙陷落后波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波兰战败后,西线顿时沉寂。法军静守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沿比利时据守, 德国则忙于扩充兵力,调整部署。这种宣而不战的局面,史称“假战争”或“奇怪的战争”。

1939 年 10 月 9 日,希特勒为进攻西欧下达了第 6 号指令。

1940 年 1 月 10 日,一名携带西线作战计划的德军军官因其座机在航行中迷失方向而在比利时迫降,德军的西线作战计划落入法、英手中。德军“A” 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泰因认为,由于该计划已被敌人截获,如果再执行这一计划,势必难以达到战略突然性,因而建议改向阿登山区实施了重要突击。2 月 24 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斯泰因的建议。作战计划经过修改后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阿登山区,首先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北部,然后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马奇诺防线的正面,以佯动进行牵制,待主力攻占巴黎绕至该防线侧背时,再进行前后夹击,围歼该地法军。

德军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德军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基本成熟。

英、法等国则对当时战略形势判断失误。法国统治集团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可能要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要在五年之后;英国则指望地面作战由其盟国承担,自己只以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来消耗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自以为只要严守中立,就能避免卷入战争。因此, 这些国家均没有发现德军的战略企图,战前也没有作好充分准备。

1940 年 5 月 10 日清晨,德军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间向盟军展开全线进攻。3000 多架飞机突然袭击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 72 个机场, 一举摧毁了盟军的几百架飞机。同时,德国的“B”集团军群向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展开进攻,空降兵在其后方着陆,夺占主要机场、桥梁、渡口和防御支撑点。在前方和后方同时遭受袭击的情况下,荷兰陷入混乱和惊恐之中。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及其大臣见败局已定,便乘驱逐舰逃往英国。荷兰女王临行前授权荷军总司令温克尔将军,“在他认为适当的时机即宣布投降”。5 月15 日,荷兰宣布投降。

在比利时,德军地面部队在空降兵配合下,很快攻占了列日防线上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和首都布鲁塞尔。在卢森堡,当德军“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地区实施主要突击时,只有 30 万人的卢森堡不战而降。5

月 14 日,德军的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编成的第一梯队通过阿登山地区后,在法

军第 2 和第 9 集团军接合部色当地区强渡马斯河,重创盟军。德军占领色当

后,以每昼夜 20 至 40 公里的速度向西挺进,5 月 20 日占领阿布维尔。5 月

  1. 日,德军快速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分割了英法联军的战略正面,并以荷、比两国作为空军和潜艇基地,封锁了加来海峡,阻止英军增援。英法联军约

40 个师被包围在比、法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5 月 23 日,布伦陷落,27 日加来被占,盟军在海边陷入重围。退守在敦刻尔克的盟军,三面受敌,一面濒海,处境极为危急。

就在这危在旦夕之际,希特勒却下令坦克部队停止追击。西方分析家认为这可能是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以便南下进攻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不过,希特勒这一命令,却给盟军一个喘息的机会。5 月 26 日,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被西方称之为“战争史上一大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盟军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总算保存了有生力量,其中绝大部分后来成了反攻的骨干力量。

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后,为防法军设防固守,立即向巴黎和法国内地发起进攻。先以大量航空兵袭击法国机场和重要目标,摧毁法军飞机 900 多架,

夺取了制空权。接着,分两路发起进攻,很快攻破了马奇诺防线,法国于 6

月 22 日,被迫签署了停战协定。

这样,希特勒在灭亡波兰之后,又疯狂地闪击荷兰、比利时等西欧国家, 仅在 44 天内就使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沦亡,英国退守本岛,其“闪击战”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1940 年 12 月,希特勒极其秘密地制定了一份代号为“巴巴罗沙”的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巴巴罗沙”意即“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一世穷兵黩武,曾六次侵入意大利,并指挥过十字军东侵。希特勒就是要效法腓特烈一世,妄图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苏联。

1941 年 6 月 22 日,希特勒指挥德军回师东方,大举进攻苏联,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联初战失利。

12 月 8 日,日本在德意横扫欧非的鼓舞下,为了摆脱在中国战场的困境, 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英美等国对日宣战,开辟了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与此同时,以中、苏、美、英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至 1942 年夏秋,轴心国在苏德、非洲和亚太战场的进攻已达顶点,侵占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东亚、西南太平洋的大部地区、北非和地中海,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东亚新秩序”和“欧洲新秩序”。这一阶段有个共同的特点:无论大国强国(法、苏、美)还是弱国小国(波、荷、比等),都在法西斯国家实施的闪击战和突然袭击面前,或者败降或者受到严重损失。因此, 在战争初期如何顶住侵略国家的突然袭击和战略进攻,就成了反法西斯国家战略防御阶段的头等任务。

1941 年 12 月,苏联粉碎德国的闪击战,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伟大胜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美国参战。这两大基本因素使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开始向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发展。到 1942 年春,战争大体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战略相持阶段,各战场的争夺激烈。经过 1942 年下半年和 1943 年上半年的反复争夺作战,盟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阿莱曼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胜利,标志着同盟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1943 年下半年,同盟国军队完成了大战的根本转折和全面进攻的准备。在苏德战场,继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后,苏军又成功地进行了库尔斯克会战和第聂伯河会战,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在北非战场,继阿莱曼战役胜利之后,英美联军胜利进行了北非登陆战役,把德意军队赶出了北非。接着又

进军意大利,迫使意大利投降,德意军队退守意大利北部。在太平洋战场, 继瓜岛战役胜利后,美军又发动有限的岛屿进攻,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在大西洋上的潜艇战也从 1943 年 5 月起,迅速走向失败。在中国战场,中国

军民亦于 1943 年秋揭开了局部反攻序幕,日军处于进退维谷的被动地位。

1944 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展开了全面战略进攻。在欧洲战场,苏联连续发动大规模攻势战役,将战争推向东欧和德国本土。美英联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迅速解放法国,进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威逼德国领土。欧洲各国人民掀起抵抗运动和解放战争高潮,配合苏军和美英盟军作战,解放本国领土。在太平洋战场,盟军胜利地进行了越岛进攻和海空作战,突入日本内防御圈。在东南亚战场,中美英联军加紧进攻缅甸境内的日军。在中国战场,也对日军展开了局部反攻。

1945 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沉重打击下,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先后于 5

月和 8 月宣布向同盟国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败降和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参加人数之多、涉及国家之广、军费开支之大、人力财力损失之巨,都是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大战在西方爆发后,中国战场和欧非战场汇合成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场。中国人民对于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给人们以深刻启示: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就是战争,必须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必须及时制止大国争霸的局部性侵略战争, 消除大战隐患;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侵略战线,是赢得大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只有全民动员,开展全民战争,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必须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化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引起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母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战略防空、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给战后世界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完成了战略格局从多极向两极的转变;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体系;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运动持续高涨,防止或推迟新的世界大战具有现实可能性;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经济恢复和稳定发展时期;战争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为战后改造旧工业和建立新的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打下了基础,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