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 755 页。

《新人口论》新就新在提供了中国人口问题性质和表现形式的新思想。所谓存在人口问题,一般是指人口过剩或不足而言。它在稍许过剩或不足情况下,是显现不出来的,只有当过剩或不足达到相当程度时,才为人们所注意。从人口学说的历史来看,人口过剩有两种提法:一是绝对人口过剩,即人口比生活资料绝对过剩,因而在一定时期会出现无法养活的人口,其原因据马尔萨斯说是因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增长所致;二是相对人口过剩。这种人口过剩又有两种类型:一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相对于资本需求显得过剩;二为在某些国家中出现的劳动人口相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显得过剩。这后两种情况,尽管都是相对人口过剩,但是性质是不同的。马克思在把资本主义的相对人口过剩和资本主义以前的人口过剩比较时指出:“现在(指资本主义时代而言——引者),人口的过剩完全不是由于生产力的不足而造成的;相反,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①所以,前者即资本主义类型的人口相对过剩属于“生产力压迫人口” 的性质,而后者则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的性质。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这种情况不能不对新中国的人口问题发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人口近 5.5 亿,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466 亿元,粮食总产

量只有 2200 亿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只近 400 斤,城市失业人口 400 万,失业率高达 33%。实际上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早已相当严重。尽管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人口也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度增长着,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国家的特点仍然是:经济落后底子薄,人口众多增速高。面对现实,敢不敢揭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每个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学识和胆量的考验。当时,就是在那些承认中国存在人口问题的人们之中,一般也只谈到人口多、底子薄,人口问题带来不少困难, 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揭穿这个问题的实质。马寅初先生则不同,他能言人家想言而不敢言者,成为这派观点的代表人物。马寅初先生以他长期调查研究所形成的卓见为理论根据,多次以不同方式指出,我国人口问题是“人口多, 资金少”,“人口增加得太快,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我们过多的人口, 就拖住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这实际上十分清楚地阐明了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是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类型的,这一观点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原理的。

马寅初先生不仅指出了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的性质,而且用以许多笔墨集中地分析了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人口的状况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变化既影响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受经济发展的决定,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它们之间关系的状况是人口问题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 卷,第 619 页。

现的主要形式。因此,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揭示就成为人口问题研究的核心所在。而两者的关系又是多方面的,因而对人口问题表现形式

的考察,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马老就是从人口状况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这个本质问题出发,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多方面揭示了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而人口问题表现形式又主要体现在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些矛盾上。这主要体现在:

  1. 人口迅速增长与生产设备不足的矛盾。我们知道,人是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而存在的。人作为生产者只有与生产设备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生产设备不足,或者降低劳动者的技术装备水平,都表明人口过多,同生产设备发生了矛盾,人口数量同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相比显得过剩了。因而马老认为,“要提高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要大力地积累资金, 加强每个工人的技术装备,同时还要控制人口,因为如人口增殖任其自流, 资金很难迅速积累”,技术装备水平也无法提高。

  2. 人口迅速增长与工业原料增长之间的矛盾。“要加速积累资金”,“最好发展轻工业”。要发展轻工业必须有足够的原料才行。“轻工业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农业”,“所以各种经济作物与粮食互争土地,二者之间一定要求得一个适当的平衡”。我国人多,又“无限增殖,这一适当平衡将更被破坏,因人口增殖,粮食必须增产,经济作物的面积就要缩小,直接影响到轻工业”的发展,这种情况表明了我国人口问题的存在。因而马老明确指出, “从工业原料方面着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3. 人口发展快与资金积累慢的矛盾。马老说:“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一定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一定要增加积累;要增加积累,一定要增加国民收入。”我国的国民收入按人口平均水平来说是很低的, 在世界上 152 个国家和地区中是倒数第 21 位。这个较低水平的国民收入在分配时,“因人口大,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之中,觉得更小了”。这种情况,集中表明了我国人口众多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和压迫。我们要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一面加速资金积累,一面大力控制人口,否则“资金积累如此之慢,而人口增殖如此之速,要解决‘资金少,人口多’的矛盾,不亦难矣哉”?

  4. 人口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增长又快,在现有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就业的困难。这是我国存在人口问题的不可回避的事实。马老指出,现时的“这个情况已经相当严重,但每年还要增殖出来 1300 万人,除在工业部门安置 100 万人外,要把其

余 1200 万人口安置在农村”,但是我国本来就地少人多,“每人平均分到的

耕地,已自 1953 年的二亩八分降至 1955 年的二亩七分”,“长此以往,如何得了”。同时,马老还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站得高,看得远, 尖锐地向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深信社会主义事业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 1000 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50 个人

就可以做了(假定到处都是二十分之一),请问其余 950 人怎么办?”因此,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也“必须控制人口”。

  1. 人口发展与教育事业落后之间的矛盾。人口的发展,要求文化教育事业与其相应的发展。但是,文教事业的发展主要不取决于对它的需要,而决定于经济实力给它提供的可能性。我国人口多,经济落后,每年可能提供的实际教育经费是很有限的,因而必然出现人口发展与教育事业落后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大中小学均不能满足需要,普遍感到师资紧张、校舍紧张、教学设备紧张,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众多对生产力的压力。而一个国家人民受教育的程度,国家对教育的投资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起着重大作用。因此,为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2. 人口发展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矛盾。旧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十分落后的。尽管解放后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也花了很大的力量,但是现状仍然是很落后的。而生产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马老指出,生产力“乃是深刻的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俟科学发展之后又回过头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必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那么,如何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呢?“欲达到这个目的,唯有加速积累资金⋯⋯不让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学研究前进的后腿”。因此,“为促进科学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3. 人口发展与粮食增产之间的矛盾。粮食是人们必须的生活资料之一。民以食为天。我国人口众多,增殖又快,必然要求粮食的生产也要迅速增长。而粮食生产来源于农业,我国农业的特点是人口多土地少,虽然有许多荒地和草原,但是由于生态平衡和其他种种原因,不能大规模开垦。“因此主要的增产途径是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提高单产,但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占有耕地面积又在减少,这些都是人口增长与发展粮食生产的矛盾所在”。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根本不存在马尔萨斯所说的人口绝对过剩即粮食缺乏到无以维持劳动者生命的地步。但是,由于人口多,增长快,粮食生产是严重的短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全国每人平均粮食占有量大体徘徊在 600 斤左右,有的地方仅有 400 多斤,比全世界每人

平均水平约少 200 斤。每个农民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只有 90 斤左右,商品率十分低下。而粮食这种特殊商品,又是保证生产建设和物价稳定的最重要物资, 粮食短缺,粮价不稳,整个市场价格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建设也无法进行。因此,人口发展与粮食增长之间的矛盾给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以极大的压

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进而变压力为动力,必须一方面有计划地发展粮食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地控制人口增长。

  1. 人口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解放后生产力提高了, 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就是“最贫穷的农民亦不致卖男卖女,挨饿受冻,流落街头,沿街乞讨”了,但是由于人口增加过快,生活“改善受到很大限制”。

“现在粮食紧张,猪肉紧张,布票对折使用,煤也不够烧,这一切都牵连着人口众多的问题”。30 年来,虽然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但按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却提高很慢,有的根本没有提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人口增长太快。新增产的粮食基本被新增加的人口吃掉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数额相当大的部分也被新增人口消费掉了。所以为了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非控制人口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