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载 1957 年 7 月 5 日《人民日报》,1958 年收入《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时,作者曾稍做补充

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现在我们人民内部矛盾很多,党与非党之间有矛盾,群众与领导有矛盾, 群众与群众之间有矛盾,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有矛盾,连我们小小的北京大学矛盾也是很多。这些矛盾我都不谈,我只谈今日中国的大矛盾。这就是生产力落后。这是一个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别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不过要解决这个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努力才行。

这里,我要着重谈谈中国人口问题,这个矛盾与前面讲的那个主要矛盾关系很大。我们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生产力,高速度地工业化。要高速度工业化就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何而来?资金主要从国民收入中积累而来。但是,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 6 亿多人口吃掉了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响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就会感到人口问题十分严重。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才知道我国人口已超过 6 万万,四年来又至少增加了

5000 万。我大概算了一下,如以净增加率 2%计算,15 年后将达 8 亿,50 年后将达 16 亿;如以 3%计算,15 年后将达 9.3 亿,50 年后将达 26 亿。到那时候,超过今日世界的人口。我说的 3%的净增加率,估计并不算高,可能还保守一点。我的理由是:第一,几年来一般职业稳定了,年轻人一有职业就考虑结婚;第二,孕妇、产妇、儿童有许多优待,乡村都有新法接生, 小孩死的少了;第三,生活逐步提高,医疗卫生大有进步,一般死亡率降低了;第四,人的寿命不断增长,苏联人的寿命 30 多年来已提高一倍,平均达

到 60 几岁;我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后恐怕是“人生七十多来兮”了;第五,全国解放后,和平统一了,不打仗,要少死许多人;第六, 社会根本变了,尼姑、和尚也结婚了,妓女也没有了,多了许多生孩子的人。农村合作化后,生活好转,父母要为儿女成亲。因此,我敢说,我估计 3% 的净增加率还是保守。这个数字,说明我国人口问题将愈来愈严重,一定要实行计划生育,非计划生育不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毛主席说得对:“一切要从六亿人口出发。”而且还要有人口动态统计,否则人口统计不正确,所定的计划一定会被打乱,结果计划一定会落空,久而久之,就会出问题。

还有,社会主义事业愈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必然随之扩大,从前 1000

个人做的事,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一个人就可以做了,请问其余 999 人怎么办? 因此,我们考虑到人多,就不能很快地机械化自动化,我们现在不能多搞最大的工厂,要多搞中、小型工厂,就是因为中小型工厂可以安插好多人。但是,我们搞社会主义就应当多搞大工业,列宁也说过,没有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列宁文集》第七册第 151 页)。然而我们过多的人口,却拖住了

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有人说,机械化自动化以后,人人可以减少劳动时间,每天可以劳动四小时甚至二小时,其余的时间用来学文化,求知识。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试问几万万人学文化,纸在哪里?校舍在哪里?教师在哪里?又有人说,我们还有 15 亿亩荒地可以开垦。这是事实。但是好多荒地缺少水源,有何用处?而且农业部所说的荒地据北大生物学专家李继侗教授的意见,全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借以为生的草原

地,绝大部分是不应开垦的。即能开垦,也需要拖拉机,拖拉机哪里来?有了拖拉机,汽油怎么办?就算有拖拉机和汽油,又怎样去?今日的铁路已很拥挤,如何运去?运去之后要筑公路,要有不知多少大卡车,谁去开荒?我们江浙人口稠密,可以去,但是不能一个人去,若带家眷去,开荒的地方就要先造好多房子,开商店、办学校、办医院,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大量开荒。要造大卡车、造房子、开商店、办学校、开医院,就需要大量钢材、木材、水泥,而这些物资,又是我国现在缺乏的东西。所以除非科学家能快快制造合成的食品,我们就不能摆脱耕地的束缚。

总之,唯一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怎样实行计划生育,最重要的是普遍推行避孕。人工流产我是不赞成的,一则因为这是杀生;二则会伤害妇女的健康,使之一生多病;三则会冲淡避孕的意义; 四则会增加医生的负担,造成很大浪费。如果允许人工流产,年轻的夫妇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人工流产上,不去避孕。

关于提倡晚婚问题,我希望青年们不要视结婚为完全私人的事,我们正在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难道结婚不是集体生活的一部分吗?

每对夫妇生几个最合适?有人主张生三个。我认为两个就够了,男孩代替父亲,女孩代替母亲。我还主张两个有奖,三个有税,以税作奖,不会加重国家负担。

今年增加的 1300 万人口,能在工业中安插的不过 100 万人(据李富春同

志第二个五年计划说明),其余的 1200 万人要下乡,但今日农民每人每年为国家所创造的财富包括农业税、公益金、公积金等在内,至多不过四五十元, 而工厂中的工人因有新式的技术装备,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家创造七八百元, 若把 100 万工人和 1200 万农民合并计算,则每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一定很低,

问题是在如何提高这 1200 万下乡的人民的生产力。若要提高,非把农业电气化、机械化不可,非增加化学肥料不可。但资金在哪里?积累在哪里?去年我们的国民收入将近 900 亿元,其中消费占 79%,积累只占 21%,即等于180 多亿元,这笔资金要分摊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包括林牧渔)、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包括对外贸易)这许多单位之中,当然不能大踏步地前进。资金积累如此之慢,而人口增殖如此之快,要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间的矛盾”不亦难矣哉?因此我们非控制人口别无良图。

农民对于自己生产出来的粮食,总想多留一点;近来他们对于生活逐渐

要向城市居民看齐,他们要多吃油,所以油的紧张超过粮食。他们要多穿, 所以布不够;布不够,所以布票要折半使用。布票折半,老百姓相信共产党, 没有意见。但是,这样的事不能多做,多做了不好。因此,把每年增殖出来的一千几百万人放在农村是出于不得已的办法,以后的情形还要严重。若不早为之图,难免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