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

作品概览 戈尔斯科夫是一位著名的画家,1977 年是他大寿的一年, 他已快满 60 岁了。他的妻子薇拉死了,留下一儿一女。女儿卡秋莎已 35 岁

了,这么个老姑娘,还是今天和人家好,明天和人家吹。儿子科斯佳也 20 岁了,到如今仍一事无成,关键是他不求上进。

新近一位已离婚的女作家米哈依洛夫娜常来找他,要给他写一本传记。这位女作家目光深沉,光彩照人的脸上长着雀斑,一头亚麻色的亮发,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幽香,她很理解他,而且知书识理。

为女作家提供写传记的素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1917 年,戈尔斯科夫出生在彼得格勒。他从小喜欢画画,感情丰富,而且容易激动。每当他读席勒、普希金和勃洛克的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甚至听人唱《国际歌》,也会感动得涕泗交流。20 岁时,他考上了俄罗斯美术学院,这是一所名牌大学,著名的俄国艺术家布留索夫、苏里科夫、列宾、谢洛夫、列维茨基都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这所学院不仅有光荣的历史,教师也是高水平的。戈尔斯科夫在这里临摹大师们的作品,画古希腊石膏头像和半身像,研究人体结构。在 23 岁前,他掌握了画色彩画的技术,懂得了布局的规律。他废寝忘食为商店、食品工业画广告画。每逢节日,他还给人家绘制标语、壁画、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的肖像。同时,他也进行创作, 画了《⋯⋯伐木工人的苦役劳动》的画。开始,他对自己的工作还挺满意, 干得也很起劲;后来,他感到自己画中似乎缺少“某种主要的、关键性的而且唯一能够反映生活的东西。”他感到困惑和迷惘起来,以致弄得无所适从。他一会儿拼命读艺术理论的书籍,一会儿独自躲进房里发疯似地信手狂画起来。他呆在学院的大厅和走廊里,感到枯燥发闷,大师们的作品也令他厌烦。一上完课,他就高高兴兴往街上跑。他感到自己的创作走进了“死胡同”。他竭力想给自己确定一个生活目标,不能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了。他的生活应该有新的内容,应该有一个重大变化,否则,他在艺术上将不可避免地要粗制滥造下去。

戈尔斯科夫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积极探求艺术的真谛,探求新的生活。不久,传来他父亲在苏芬战争中阵亡的消息,他变得更加心神不安起来,徘徊于艺术和生活的十字路口。

正当戈尔斯科夫犹豫徬徨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40 年 7 月, 戈尔斯科夫投笔从戎,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第 96 山地步兵师,第 140 炮兵团。他从列宁格勒坐火车来到苏联西部前线。开头,他负责管理两匹拉炮弹的马, 马不听使唤,但由于他的耐心和对马的友好态度,终于使马驯服了。接着, 他被抽调到前线俱乐部负责宣传工作,画宣传画和写标语。在 1941 年“五一” 节那天,他还出色地组织了一次军民联欢晚会。为此,他受到营长苏霍夫的当众表扬。不久,部队开拔到国境线上的库特城。军队中对于即将爆发的苏德战争,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德国很快就会被苏联打垮。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困难比现在要大得多,除了对付国内白匪外,还要对付十四个外国武装干涉军,结果苏联红军赢得了胜利。前不久结束的苏芬战争,同样苏联取得了胜利。从而低估了即将面临的一场空前激烈和残酷的战争。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对苏联西部边境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苏军猝不及防,到处是难民和受伤的士兵。德军来势凶猛,不久,戈尔斯科夫的军团接到向后撤退的命令。

在这期间,戈尔斯科夫接受了三次侦察的任务。第一次,他在侦察时, 在麦田里看到五具被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杀害的“积极分子”的尸体,他和同伴把他们掩埋了。由于战友普罗利亚被敌人开枪射杀了,对战友的死和新近团长的牺牲,使戈尔斯科夫心里十分难受。第二次侦察,他担任组长,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被授予三级上士军衔。但在侦察中,新战士拉达被其背叛祖国的弟弟枪杀了。第三次侦察,他没有获得什么情况。在掩护团部撤退时, 他被敌人炮弹炸伤,右肺打进了几块弹片,左手炸掉了三个指头,还有一级震伤,他失去了说话能力和记忆力,伤势十分严重。他被送到野战医院治疗, 直到 1942 年秋天,他才恢复了健康。

1943 年初,戈尔斯科夫记忆逐渐得到恢复。后来,他成了医院的临时卫生员。这时,他收到从列宁格勒女友薇拉寄来的信,信中告诉他,在列宁格勒被封锁期间,他的奶奶去世了,他的妈妈在下班的路上被敌人的炮弹打死了,房子也被炸毁了,从此,戈尔斯科夫变得孤身一人,他失去了家和亲人。

戈尔斯科夫出院后,被分配到野战面包房工作,他学会了烤面包的技术,而且还干着劈柴、扛面粉等粗活,在他心里深深埋藏着对敌人的恨。在这段期间,他立了三次功:第一次是他和战友去抢救一列被敌人炮弹击中的粮食车。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了四个德国兵。戈尔斯科夫率先冲上前去,和战友们一道缴了敌人的械。这是他生平来第一次胜利,心里感到格外地高兴; 接着,他和战友从燃烧的列车里抢救出面粉,为此,他得了一枚英勇奖章; 第三次立功,是他到卫生营去看望女友卡佳,半路上,他活捉了一个德国的飞行员。这些使戈尔斯科夫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不久,戈尔斯科夫被调到师部军事法庭当书记员,参加了审讯逃兵和叛国贼的工作。部队在撤回第聂伯河时,遭到德军炮火猛烈袭击,戈尔斯科夫忙于从着火的汽车上抢救卷宗,并活捉了一名德国士兵。为此,他第四次立功,获得了一枚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1944 年,苏联红军转入全面反攻阶段。戈尔斯科夫被编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重新向西推进,三月到达苏联西部国境线,八月抵达罗马尼亚,九月抵达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边境。在一次与匈牙利人战斗中,戈尔斯科夫把战友沃洛佳从火线上抢救下来。他背着沃洛佳,在枪林弹雨中往回爬,表现了他对同志深厚的阶级友爱。不久后,戈尔斯科夫被敌机炸弹炸伤,第二次被送进野战医院,为此。他感到很懊丧,因为“战争到了最后阶段却退出了战争” 部队往前开拔,他由于伤势很重,被送回莫斯科后方医院医治。

卫国战争是戈尔斯科夫生活的转折点。他由一个苍白无力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红军战士。他经受了严酷的战争生活的考验,艰苦的行军、冒险的侦察、民族主义分子的袭击、敌机的轰炸、在硝烟弥漫中抢救物质和战友、活捉俘虏、掩护老百姓撤退、冬夜值勤等等,他都经历过了。从而,使他变得刚毅和坚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充满对法西斯匪徒和叛国贼的憎恨。他曾两次负重伤,四次立功,两次活捉德国俘虏,三次获得勋章,成为一个真正的保家卫国的英雄。

在这可歌可泣的年代,不仅在他生活中展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在他艺术上开辟了新的蹊径。他想起了艺术学院的生活,那狭窄的教学长廊,凉爽宜人的画室和雕塑室,显得多么狭小。战争生活使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认识到脱离生活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为他的创作带来了质的变化,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他的战前所画的《⋯⋯伐木工人的苦役劳动》一画。他并没

有在沙皇俄国生活过,也不了解沙皇俄国,但却画出了反映那时工人进行苦役劳动的画。认为这真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也是“十足的粗制滥造”。他上前线后,接受的第一个绘画任务是为牺牲的团长画遗像。在画像时,他想起了第一次侦察时,五个积极分子被敌人杀害的事,和战友普罗利亚牺牲的情景,心中充满着对战友的悼念,他们都为祖国而死,死得英勇壮烈。因此, 他把团长的遗像画得英姿勃勃。对于这幅画,开始,他担心把团长画得不够像,也许会遭到指责,但政治指导员谢罗夫却称赞他,认为他画得简直捧极了,要他多画几张,以便给师部、团部都送些去,让大家看看他们的团长是个多么出色的军人。在画幅中,团长的神情透出意志和同情,信心和失败的痛苦,然而,他又是那样的刚强。于是,戈尔斯科夫认识到在团长的遗像上, 他倾注了比技巧更多的东西。好就好在表情上,他画出了一个人神秘的心灵深处的感情,外貌的相似还在其次。他感到和他一同去执行侦察任务而牺牲的普罗利亚和团长一样还活着,而且比活着时显得更英俊。他回顾了在美术学院时期的生活,认为学院只教了人物写生的良好技巧,而生活经历不同的学生们,还不会利用这种技巧画出人物心灵的美质。

戈尔斯科夫第二幅成功的作品是《叛徒》。这也是根据他在战争中的体验画出来的。首先是那些堕落为内奸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那个枪杀亲兄长的叛徒格里茨柯,还有那凶相毕露,撕毁苏联国旗的叛徒。其次是他在军事法庭审讯过的各种逃兵和变节分子。于是,在他脑子里构思起《叛徒》的画来。画的近景是一个干草垛和叛徒的大脸,脸上流露出恐惧和期待的神情; 远景是苏联红军战士在冲锋。他们的脸几乎看不清,只能看到一个轮廓,而他们的身子作向前冲的姿势。戈尔斯科夫不断地修改构图,要把人物和背景联系起来,要把感情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移到画面上。他把叛徒的面孔作了特写的处理,这样,每根细小的线条,每道皱纹都清晰可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直瞪瞪的一双大眼睛,透出了内心的空虚和恐惧。

第三幅成功的作品是一幅宣传画。画的是一个战士用头盔盛水喝,下面题辞是“现在饮祖国第聂伯河水,我们还将饮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涅曼河和布格河的水!我们定要把德国法西斯妖孽从苏维埃国土上清除干净”! 表现了苏联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心。这是他根据战场上战士们的表现,以及过去美术学院的同学,现在成为红军战士的费多托夫传奇式的经历而画的。这幅宣传画引起了轰动,传到了军部,甚至方面军司令部,到处受到称赞,司令员还授予他一颗红星勋章。

第四幅成功的作品是《甜睡的姑娘》,这是他根据卫生营女军医卡佳画的。卡佳曾抢救过无数伤员,是个热情开朗的女性。戈尔斯科夫获得二级卫国战争勋章时,战友们为他开了一次庆祝晚会,卡佳也来了。晚会后,大家在干草棚休息,卡佳盖了一件军大衣,睡得十分香甜,就像心满意足的孩子一样。戈尔斯科夫却没有睡意,对着卡佳一笔一划地作起画来,一直画到第二天八点钟。画画得很成功,背景是一堆蓬乱的干草和用粗圆木撑着的一个墙角。卡佳的脸上,有一抹从门外射进来的光线。她睡得多么香甜,体现出她心灵的美好和纯洁。卡佳很满意这张画,要求他送给她,戈尔斯科夫答应以后才送给她。可是,当卡佳骑马回卫生营时,却中了敌人的流弹,牺牲了。戈尔斯科夫十分伤心,他不分昼夜地不停地画,他又画了一幅卡佳的油画, 画的含义是很明确的,战争夺取了香甜的梦。

就这样,戈尔斯科夫根据自己切身的战斗经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画出

了一幅幅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作品。卫国战争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军人, 也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的第三天,戈尔斯科夫出院了。他一直担心会被截掉的手臂保留下来了,但他的左手只剩下两个指头。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艺术家协会莫斯科分会和格列科夫画室热情地接待了他。大家都很赞赏他在战争期间画的几幅画。俄罗斯博物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分别买下了《甜睡的姑娘》、《叛徒》、《撤退》等画。秋天,他进了莫斯科省立 1905 年美术学校,同时,开始在格列科夫画室画画。在这期间,他回到列宁格勒一次, 见到了战前女友薇拉,构思出一幅新的作品《初生子》。画的是 1942 年 12 月,被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窗前,一位母亲抱着婴儿。他以“初生子”来象征新的生活和胜利。与此同时,他和薇拉结婚了。五十年代,戈尔斯科夫曾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由于他的《叛徒》和《撤退》两幅画,被人指责为有悲观主义和消极情绪。之后,他又遭受了二次不幸的打击。首先,他的女儿卡秋莎患癫痫病,接着,他的妻子中风而死;后来,他的儿子科斯佳成了浪荡子。但他并没有在艺术上泄气,他常常埋头作画。他的新作《鲜血》、

《最后一粒子弹》、《孩子们》和《自画像》都是相当出色的作品。画的仍然是战争题材,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位题材单一的画家。他也曾想画一点时髦的东西,但结果是力不从心,画他所熟悉的题材,则得心应手。

戈尔斯科夫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人民艺术家。他是科学院的院士,得过奖金,举行过个人画展,有专门描写他的传记著作。他只是觉得米哈依洛夫娜在传记中把他写得太神乎其神了。在冬季来临的时候,他请她来家吃饭, 备了一小瓶亚美尼亚酒和一瓶不大甜的香槟酒、波尔荣矿泉水和一些蔬菜; 商店里无货的鱼子和各种鲜鱼,是他设法从美术工作者之家的食堂弄来的。他感到今天米哈依洛夫娜显得格外漂亮和年轻。往年冬季来临时,气候总是变化无常,但这天却是暖融融的,细雨霏霏,雨水从屋檐上滴下来,听起来令人惬意。几只弄错了季节的母猫在大声地叫着。鸽子也以为春天来临,在屋檐下咕咕地欢唱。他凝视着她的脸,那张脸还很年轻,隐约透出一点老相, 就像九月初的森林或田野,刚染上一点秋色。在餐桌上,两位单身的艺术家都表达了同一意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这一年他们结婚了。

鉴赏与分析 《自然而然》是巴鲁兹金的代表作,曾获得 1981 年度法捷耶夫金质奖。作品以新颖独特的技巧和传记性的描写手法,讲述一个著名画家阿历克谢·戈尔斯科夫在战争年代成长的故事,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他怎样由一个脱离实践、自命不凡的美术学院学生,到出色的红军战士,最后成为人民艺术家的过程。作品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艺术的源泉是生活,是在于对事物的真情实感。作品在揭示戈尔斯科夫成长过程中,主要围绕他的战争经历、艺术实践、爱情等三方面来展示他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让他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艺术家的道路,他对艺术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看法。

第一、他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他说:“美术学院,专科学校、画室

——这些场所的产生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有一定作用。但是,要不是卫国战争,我就不会成为一名画家。”他引了一则笑谈:一位自学成长的非洲画家塑造了一头《狂怒的大象》。一位欧洲的美术学家说:“你是有才干的,但你还得学习。”这位非洲人便在美术学院认真学习起来。毕业时,他又塑造了一头《狂怒的大象》,欧洲人看了说:“美术学院扼杀了你的美术家的天

才。”从而,戈尔斯科夫强调生活是第一要素,书本和理论是其次的,只有活生生的实践和深切的体验,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没有经历的人是不存在的,艺术家更是如此。”

第二,世界观是创造的灵魂。“鲍里索夫——穆萨托夫不同于列宾的不是风格,而是世界观。托尔斯泰之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情况亦然。”一些前辈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考验,主要是他们在创造中表现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几个世纪过去了,几十代人过去了,而他们的生活,痛苦与快乐,恨与爱却依然留在大师们的画面上,以致今天人们见到它仍然心潮澎湃,留恋忘返。“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真理与理想的融合。”而每一人都希望“从艺术中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因为,“艺术是道德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呼唤。”

第三、艺术要重视典型的塑造,戈尔斯科夫认为:“勾画他人融进‘自我’。这两者的结合,便是我的想象。”果戈理曾说过这样两句话:“这些典型从何而来?”“从自己身上”。因此,“人在艺术中表现自己是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在生活中尤然。”在战争年代,他所作的画都融进了“自我”, 而且都是活生生的典型。他所画的团长形象就代表了刚毅和英勇的苏联红军的英雄形象,其中也包括戈尔斯科夫自己的影象。他所作的《叛徒》,则包括了“霍赫拉齐夫、捷依——涅任科,以及那些打死积极分子的暴徒和依瓦斯兄弟的特征⋯⋯”也融进了戈尔斯科夫对他们的憎恶。

第四、要重视色彩和表现力。戈尔斯科夫曾被人誉为“天生的色彩派”, 他认为“色彩构思是每一幅成功的油画所必备的条件。”色彩要鲜明,但不要胡乱堆砌,他用色彩来衬托事物的具体感和真实感。他称赞俄罗斯风景画家库英治和色彩画家勒里希的作品,认为他们的色彩就像音乐的短句一样。往往能影响人的心理,使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

《自然而然》在展示戈尔斯科夫作为一个战士和艺术家所经历的道路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爱情生活。同样是坎坷和曲折的,在他生活中,遇到过四个女人。第一个是瘦小的薇拉,她是美术学院的临时图书管理员。他们彼此相爱,但战争把他们分开了。在列宁格勒受封锁期间,她被迫嫁了人。第二个是女军医卡佳,不幸,她在战争中牺牲了。第三个是年轻的姑娘斯韦特兰娜,她爱他,家里还有许多藏画。但他认为自己和她的年龄不相称,而中断了和她的联系。直到卫国战争结束,戈尔斯科夫还没有成立家庭。战后, 他去列宁格勒看望薇拉,这时她已经和丈夫分开了。于是,他把薇拉带到莫斯科建立了家庭。他们一起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直到薇拉中风去世为止。第四个女人是徐娘半老,离了婚的作家叶根尼娅·米哈依洛夫娜。她崇敬戈尔斯科夫,为他写了一本传记。于是,他们结成了家庭。在爱情生活上,戈尔斯科夫和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一样,走过一条不平坦的道路,而这一切悲欢离合也显得自然而然。

总之,戈尔斯科夫的一生充满风暴,经历了严酷的生活考验。在他身上体现了俄罗斯人刚毅、勇敢、顽强、自信的优秀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力量, 使他在战争年代不屈不挠,承受种种打击,克服了重重困难;也正是这种品质,使他孜孜不倦地去探求艺术真谛,攀登艺术的高峰。他是在严酷的时代磨练成长的一代艺术家的典型。时代考验了他,他把艺术奉献给了时代和自己的人民。

作品在精细地刻画戈尔斯科夫形象的同时,也浮雕式地描写了苏联红军

战士与敌人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他们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高尚品质。如班长杜金,他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负了伤一声不吭,坚持向士兵念完斯大林的广播讲话,直到他的绷带由湿变红,额头渗出冷汗,晕倒为止;伤未好,他便提前出院回到部队。在渡第聂伯河时,遭到敌机轰炸,他带领士兵首先抢救逃难落水的群众。后来,他又负了重伤。在医院里,他鼓励戈尔斯科夫顽强地活下去,坚信苏联红军一定会打垮德国鬼子。女军医卡佳在战场上忘我地为伤员治伤。她曾获得过红星勋章、英勇奖章、战斗奖章。但她从来不在人前提起自己的功勋。直到她牺牲后,戈尔斯科夫看到这些勋章,才大吃一惊。其他还有勇敢而机灵的司机沃洛佳,他是苏联红军战士的优秀代表。

《自然而然》在艺术上的成就,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洗练的艺术风格,紧凑的结构。作品情节采用倒叙的描写手法。从女作家米哈依夫娜为戈尔斯科夫写传记开始,引起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他和这位女作家建立了美满的家庭。作品把史诗性的内容,广阔的场面,和个人体验结合在一起,并用最精炼的文字把它描述下来,从而使作品显得紧凑、凝炼。如作品中,对新入伍的士兵在军营中度过的第一天生活是这样描写的:

他们倒在双层铺下立刻进入了梦乡。好不容易才把他们唤醒吃午饭。

饭后又睡——这是“午休”。午睡起来去马厩。

大家把马厩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马仍然踢人。

苏联红军在撤退期遭到德军袭击。对这场战斗,作品是这样描写的: 军马斯洛布在对射中被打死⋯⋯真是一匹良马!

人员也有伤亡,死者有年轻人,也有年纪大的。有一阵他们排遭到

了迂迴包围。

退却中他们排始终未散。 德国人从左边向他们攻击。

那里有一片森林,长满了灌木丛。是森林前的沼泽地呢,还是看不见的小河边的逢生的灌木丛呢?

森林和灌木丛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带,有三四百尺宽。德国人就是从那里过来的。

他们从马尔芬撤退时,排里只有 30 个人,如今只剩下 24 个人了。团部撤退时,他们排担任掩护。

这种精炼的描写像是散文诗。作家没有多余的解释,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二是对人物内心体验和感受的生动描绘。作品主人公戈尔斯科夫的战争生活、艺术实践和爱情,主要是通过他的自我感受和体验描绘下来的。从戈尔斯科夫的精神危机开始写起,直到卫国战争爆发,他如何作为一个新兵、

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上了前线,开始了他的陌生而又严峻的生活。他在这种生活中所经历的欢乐和痛苦,胜利和挫折,爱与恨,观察与思考,都在他内心作了真实的纪录。尤其是戈尔斯科夫对每一幅画的构思,他对生活和战友的追忆,以及他对画面的处理,都作了逼真的描写。使读者了解书中主人公是如何在从事艺术实践的和怎么想的。作品对戈尔斯科夫在作《撤退》一幅画时,这样写道:

当天,他便着手画一幅新画。按照构思,定名为《撤退》。第聂伯河畔,一个未戴钢盔的战士用手捧水喝。他似乎在向故乡的河告别。脸上应该有倦容和忧愁的神色。但同时也要表现出决心:他是要回来的, 一定会回来。

阿廖沙工作得十分起劲。他现在明白,人们需要他。需要他的不只是法庭,他那幅闻名整个方面军的宣传画也大有用场。

戈尔斯科夫又坐下来画《撤退》。看样子,这次比较顺手。他现在不是从体形,也不是从第聂伯河入手,而是先画面孔。

这是一张显露出负疚神情的面孔,因为人民遭受了德国侵略者的蹂躏,他过去常常在战士们的脸上看见这种情形,而且在听到群众说:“看瘦成什么样子了⋯⋯”这句话时,他自己也曾有过这种内疚的感觉,除此之外,脸上还有他们要回来的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胜利及复仇的渴望。这是他在部队回到第聂伯河和强渡第聂伯河时看到的神情。

从戈尔斯科夫的作画中,我们可以洞察他的内心世界,他的艺术观的转变,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作家为了表现戈尔斯科夫的内心体验,也运用超时空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其中有内省、有回忆,有对现实和未来的感受和向往。下面一段描写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出人意料的清闲。没有案件。

一种不可名状的,令人伤心的空虚感向戈尔斯科夫袭来。往日的美术学院和它那狭窄的教学长廊、凉爽宜人的画室和雕塑室,又浮现在眼前。拉斐尔和替善画厅里那色彩斑烂,鲜艳夺目的壁画也在他的记忆中展现出来。此时此刻,他对自己当年没有珍惜所有这一切而感到深深的悔恨。只是到了现在,在乌克兰这一小块焦土上,他才怀着痛苦的心情为昔日的戈尔斯科夫,为自己过去追逐虚名,想入非非感到惋惜和自责。今日的戈尔斯科夫知道在这些东西的背后,除了青年时代那种虚假的全才、缺少教养,以及缺乏生活知识以外其余一无所有,如此而已。

戈尔斯科夫随部队撤过第聂伯河时,他联想起第一次他们渡过第聂伯河时的情景。作品引用了战后文件和缴获的德国将军的回忆录,来说明当时苏联军队撤退的意图。作家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很自然,恰到好处,没有那冗长的、凌乱的心理描写。

出色而简洁的风景描写是作品第三个特色。作品主人公是画家,而且是个“天生的色彩派”画家。他每到一处都以画家的眼光,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出现了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无论是田园、村庄、春天、雨夜、

街景、夏季、征途、月夜、冬日等,均构成一幅绰约多姿、五彩缤纷的图景。既表现了异地风采,也丰富和充实了对生活的描绘,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如戈尔斯科夫初上前线时,对沿途的风光作了以下描绘:

沿途风光愈走愈美,令人赏心悦目。绿茵片片。许多白色的茅舍和整齐的小屋。池塘里、湖面上、小河旁、鹅鸭成群。

在田野上悠然走动的牛羊,膘肥体壮,远非俄罗斯可比。道路上来往行驶的汽车也多起来。人们像过节一样穿着漂亮鲜艳的民族服装。还遇见几路办婚事的队伍,人们挎着手风琴,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有一路人马还有管乐队呢。

戈尔斯科夫在侦察中亦忘怀不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虽然当时形势很严峻,后面有德国军,沿途有民族主义分子的袭击。但侦察班来到村外一片树林时,戈尔斯科夫不禁对它赞美起来。

森林恢复了平静。阳光穿过稠密的树枝照到露珠和树脂上,闪着亮光。密叶丛中,鸟语喧哗。一片蜜蜂的嗡嗡声,成团的小虫在头顶上盘旋。啄木鸟敲击树木的梆梆声,远处偶尔传来的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越传越远,最后消失在山后的低地上或者远方的森林里。

“多美”阿廖沙心想,“但这是令人不安,使人害怕的美。”

对敌人的残酷暴行,作品也通过景物描写加以揭发,说明了德寇发动的这场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

第聂伯河和大大小小河弯的水灰蒙浑浊。酷暑和战争使草萎谢枯黄。遍地是弹坑,空气中弥漫着焦味。村庄遭焚烧,树木被炸断,一片焦土,满目凄凉。村子里十室九空,人们已经向东逃难,房屋倒塌,化作废墟,而农舍里外的炉灶,以及花园,柞木林,小树林和脚下的沙土地也被炸翻、被烧焦,像被犁过的一般⋯⋯

作品中也以风景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对战友和亲人的悼念,如戈尔斯科夫埋葬了战友依瓦斯后,对周围的景物作了这样的描写:

微风吹拂,树林低吟。橡树、金榆、梣树和山松,协奏起悠扬的旋律。树叶轻舒舞姿,飘飘欲飞。大自然这台巨大的风琴,悠缓低回。

“听见了吗?”阿廖沙问道。 “听见了”柯斯佳回答。“像是在给依瓦斯奏哀乐”。

总之,作品中的风景描写起到衬托生活和人物心境,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也使作品增添了抒情气氛。

(梓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