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丹霞山的红石世界

在1亿年至7000万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时代,南岭山地强烈隆起,丹霞山一带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湖泊。

这时,四周的溪流雨水年复一年地将泥沙碎石冲入湖盆,在高温之下,泥沙中的铁在沉积中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在高压之下,又凝结成红色的沉积砂岩。

到了5000万年左右,又一次的地壳运动将丹霞这个湖盆抬升,湖底变成了陆地。在陆地继续抬升的过程中,岩体大量断裂,加上锦江及其支流的切割,风霜雨雪的侵蚀,坚硬的粗石砾岩与松软的粉沙砂岩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崩塌,松软的砂岩层形成了水平槽、燕岩、书堂岩、一线天、幽洞通天等。

那些坚硬的砾岩则突出成为悬崖、石墙、石堡和石柱,如巴寨、茶壶峰、阳元石、望夫石、丹梯铁索等。千奇百怪、诡异万状的“丹霞地貌”,就在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中形成了规模。

因山石由红色砂砾构成,所以人们命名为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与众多的名山相比,并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大,但它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险、二奇、三美的特点。

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是红色砂岩地形的代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沿层次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及锦江风景区、翔龙湖和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景”的阳元山风景区。

丹霞山的上层是三峰耸峙,中层以别传寺为主体,下层以锦石岩为中心。上层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阳元山和阴元山。

长老峰上建有一座两层的“御风亭”,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在亭上可看到周围的僧帽峰、望郎归、蜡烛峰、玉女拦江、云海等胜景。

海螺峰顶有“螺顶浮屠”,附近有许多相思树。下有海螺岩、大明岩、雪岩、晚秀岩、返照岩、草悬岩等岩洞。宝珠峰有虹桥拥翠、舵石朝曦、龙王泉等。

下层主要有锦岩洞天胜景。在天然岩洞内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在洞中,还可看到马尾泉,鲤鱼跳龙门等风景。

这里有一块很著名的“龙鳞片石”,随四季的更换而变换颜色。下层景区要钻隧道、穿石隙,较为刺激。

丹霞山下有一条清澈的锦江,环绕于峰林之间,沿江两岸上分布有大量的摩崖石刻。

另外,丹霞山还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80多处石窟寺遗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诗词和摩崖石刻,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的丹霞地貌区是最为详细和深入的,向来都是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基地。

丹霞山地貌几乎包含了亚热带湿润区所有的种类,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的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丹霞山主要地貌包括丹霞崖壁、丹霞方山、丹霞石峰、丹霞单面山、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丘陵、丹霞孤峰、丹霞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等类型。

丹霞山主要地貌中的丹霞崖壁也就是赤壁丹崖,它是丹霞山最具有特色的景观。大尺度的如锦石岩大崖壁和韶石顶大崖壁,高均超过200米,长度超过2000米,成为天然的地层剖面。

发育在软硬相间的近水平岩层上的陡崖坡,岩性的差异造成风化与剥蚀的差异,往往发育层状陡崖坡,如海螺峰东、西两坡等。

丹霞山主要地貌中的丹霞方山,也称石堡,山顶平缓,四壁陡立,最著名的是丹霞山主峰巴寨大石堡,海拔618米,长约500米,宽近300米,高200多米,是一处典型的发育到老年阶段后又被抬升的高位孤峰。

丹霞山各景区都有大型丹霞石墙分布,最壮观的是阳元山八面大石墙构成的群像出山景观,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石墙构成了一个富有动感的大象家族走向锦江的景象。

丹霞山的孤立石柱千姿百态,在各大景区均有分布,以丹霞景区最多。其中造型最奇特者为阳元石,而蜡烛石相对高度达35米,但基部最细的部分直径不足5米,是最细长的丹霞石柱,高度和直径的比例是7比1。

观音石从与观音山分离处算起相对高度达143米,是相对高度最大的石柱,而茶壶峰的周围则被5个高达50至100米的石柱环绕。

丹霞山的其他地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有丹霞沟谷、顺层岩槽、丹霞洞穴、丹霞穿洞、丹霞石拱和丹霞壶穴等。

丹霞沟谷包括了宽谷、深切曲流、峡谷、巷谷和线谷等。流经丹霞山区的主河道如锦江和浈江河谷多宽谷,顺构造破碎带和继承原始洼地下切而成。局部仍然保持曲流下切,形成峡谷状的深切曲流。

丹霞山最长、最深的巷谷为韶石顶巷谷,深约200米,长约800米,是发现最大的丹霞巷谷。

最奇特的巷谷是姐妹峰巷谷群,十余条巷谷纵横交织,把个山块切割的支离破碎,大部分巷谷直接连接,部分在底部由穿洞连接,状若迷宫,内部有崩塌、错落、洞穴、钟乳石,还有古山寨及古人生活遗迹等。

丹霞山的穿洞、石拱和天生桥是一大特色,已发现的多种成因的穿洞与石拱达60多处。

丹霞山的每个基岩河床上,水流携带卵石做旋转运动,磨深凹下之处,均发育口小肚大的壶穴群,扩大加深可形成深潭。飞花水瀑布上游基岩河谷,发育了串珠状的壶穴群。

丹霞山峰窝状洞穴是该类微地貌的命名模式地,在丹霞山已发现多处。以锦石岩洞穴内的龙鳞片石最为典型,在洞壁砂岩层表面,形成宽约一米并横过整个后壁的小型蜂窝状洞穴带。

另外,丹霞山群具有丰富的地貌组合类型,总体上构成了簇群式丹霞峰林峰丛典型区。

丹霞地貌以造型丰富而著称,丹霞山更是山奇、石奇、洞奇、沟谷也奇,奇得让人不敢相信是自然的造化,其中阳元石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石”。它和阴元石、双乳石则构成“三大风流石”组合。因此阳元石、龙鳞石、观音石和望夫石被称为“丹霞四绝”,而阳元石、阴元石所以丹霞山又被称为“天然裸体公园”。

丹霞山以典型丹霞地貌为主体的连片的自然区域,保持了丹霞地貌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锦江和浈江沿途丹山碧水相映,构成秀美的山水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红色山群宛如绿色海洋中的一颗颗红宝石,它们构成了丹霞山极具美学价值的景观系统。

从形式美学来看,丹霞山具有丰富多彩的山石形态美,疏密相生、组合有序的山群空间结构美,高下参差、错落有致的山块韵律美,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一起组成的色彩美。

从意境美学来看,赤壁丹崖的崇高与险峻,造型地貌的神奇与精绝,山水田园的雅秀与恬淡,沟谷茂林的幽深与清静,云遮雾障的奥妙与奇幻,使得丹霞山获得“非人间”的自然意境美,“世界丹霞第一山”的称号受之无愧。

丹霞地貌是大陆性地壳,发育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地貌类型,丹霞盆地发育在具有晚元古代基底的华南板块南岭褶皱系中央部位,是南岭褶皱系区域地壳演化的缩影。

反映了华南地壳由活动区转变为稳定区,并再度活化的特定演化历程,具有突出普遍的地球科学价值,对于构建我国丹霞整体演化系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丹霞盆地在白垩纪中期大规模沉降之前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反映了板块边缘消减带深部作用对大陆内部岩浆活动的影响,显示了板块内部活化的特殊底辟式弧后裂陷盆地模式,与边缘弧后拉张盆地和大陆裂谷盆地有着巨大的差异。

丹霞山总体上处于地貌发育的壮年期阶段,但具有地貌发育的多期性,新近纪以来盆地的多期差异抬升,使得盆地保留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地貌。

丹霞盆地仍然处在继续抬升的状态下,进行中的地质地貌过程表现得非常清晰,是丹霞地貌演化的现场博物馆。

丹霞山是湿润区丹霞地貌的精华和代表,包含了湿润区低海拔丹霞的所有主要类型和重要特征,发育其上的丹霞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构成了这类地貌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卓越的自然品质。

从生物生态学的价值来看,丹霞山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孕育出了特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物种,是大量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晚近地质时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

丹霞山的热带物种成分多,其中的沟谷雨林特征最为突出。山区小生境复杂,导致生物群出现了剧烈的空间分异,是丹霞地貌生态分异、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对比资料,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价值。

丹霞山是处于壮年中晚期、簇群式的丹霞地貌,表现为山块离散,群峰成林、高峡幽谷、变化万千,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丹霞”。

[旁注]

地壳运动 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湖盆 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湖盆底部的原始地形及平面形态,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湖盆成因。根据湖盆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湖盆概括为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湖盆,因冰川的进退消长或冰体断裂和冰面受热不匀而形成的冰川湖盆,火山喷发后火口休眠形成的火口湖盆和有大陨石撞击地面形成的陨石湖盆等。

石窟寺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是指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里面有宗教造像或宗教故事的壁画。

丘陵 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我国自北至南主要有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等。

崖壁 山崖的陡立面。崖壁的生成条件主要包括岩层垂直节理发育、岩性坚硬、岩层抬升幅度大和外力作用强烈四个方面。寒冷地区的冻融风化,干燥地区的物理风化作用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崖壁发育的因素。

沟谷 暴流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小的仅长十余米,大的可达数十千米。在沟谷发育过程中,除流水冲刷外,跌水、涡流和重力崩塌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地貌 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廓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元古代 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4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这一时期,陆地在那时大部仍然被海洋所占据,地壳运动剧烈,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而西藏的大部分仍然被海水占据。

演化 又称进化,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演化的主要机制是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自然选择的过程,会使物种的特征被保留或是淘汰,甚至使新物种诞生或原有物种灭绝。

[阅读链接]

很久以前,南海有个天帝叫“倏”,北海有个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常到“混沌”那里去作客,“混沌”招待他们非常周到。

后来,“倏”、“忽”二帝想报答“混沌”的恩德,就商量着给模糊一片的“混沌”脸面也凿出眼耳口鼻七窍来。想不到一番斧凿之后,倏忽之间,“混沌”便呜呼哀哉死去了,中央这块皇天后土也便五彩缤纷有了眉目,有了高低错落与山河洞穴,宇宙世界也因之诞生了!

而丹霞山正是“混沌天帝”的头面部分,是“倏”、“忽”着意雕琢的重点部位,因此,从风采颜色到各种物态造型样样齐全。丹霞山拥有如此奇伟的地貌和瑰丽的风光,就是在“倏”、“忽”二帝的刀凿之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