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莨山的中国丹霞之魂

大约4亿年前,崀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后来,广西造山运动将它抬出水面,形成了陆地。不久,崀山和桂林、长沙一带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

此后又历经了数十次的地壳运动,时生时灭,直至两亿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才又将它从水底托起,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构成崀山丹霞地貌的岩层是形成于9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间的晚白垩世时期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岩石中北东向与北西、近南北向网格状垂直节理发育得极为完善,是构成崀山地区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与空间条件。由于崀山地区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雨充沛,地表径流发育,再加上流水侵蚀及其诱发的重力作用,促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

在重力堆积发育的作用下,逐渐构成了坡面的非凡景观,如有的巨石形成了有观赏价值的蛤蟆石、美女梳妆等形象化石,而有的个景由于垂直节理发育加上单斜岩层层理,出现了临空危岩。还有的顺层理方向临空或顺节理方向临空,如斗篷寨、将军石、蜡烛峰等,景象异常壮观。

崀山丹霞地貌区,造型多姿多彩,瑰奇险秀,是一座罕见的大型“丹霞地貌博物馆”,这里山水林洞,要素齐全,气候宜人,素有“五岭皆炎热,宜人独崀山”之说。

在这里,丹霞地貌有石崖、石门、石寨、石墙、石柱、石梁、石峰、一线天、天生桥、单面山、峰丛、峰林、峡谷、岩槽、崩积岩块、天然壁画,造型地貌,穿洞、扁平洞、额状洞、蜂窝状洞、溶洞、水蚀洞穴、竖状洞穴、堆积洞穴、崩塌洞穴等26种结构和类型,崀山丹霞发育一应俱全,被称为“中国丹霞之魂”。

崀山丹霞地貌结构与特征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十分罕见。一线天是丹霞地貌中难得发育的景观,而在崀山就发现了十多处,天下第一巷西侧不到150米的范围内就有与之平行的遇仙巷、马蹄巷、清风巷三条石巷。

丹霞地貌形成天生桥十分难得,而在崀山就发现了五座。崀山丹霞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十分清楚,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地质遗迹发育良好,保存完整,特别是代表丹霞壮年早期的密集型簇群式峰丛,鹤立同类地貌,一枝独秀,无与伦比。

崀山丹霞的喀斯特混合地貌也独具特色,崀山丹霞地质的紫红色砂砾岩胶结物,普遍含有碳酸钙和石灰岩砾石,岩溶作用显著,形成了以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溶洞为标志的丹霞喀斯特,或者在上部的白垩纪红层砾岩发育成丹霞,下部石灰岩发育成喀斯特,如崀山飞濂洞可溶性喀斯特和白面寨五柱岩溶洞非溶性喀斯特现象就极具对比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崀山丹霞多生物的生态系统同样令人惊奇,崀山是华南、华中、滇黔桂等动、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和亚热带含华南植物区系成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地带。

整个景区四季常青,常年碧绿,动植物区系复杂,植物起源古老,物种丰富,新种密布,是大量珍稀濒危植物、古老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大自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

崀山丹霞区有1421种野生维管束植物,大型真菌150种,其中列入我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银杏3种,有9个植被型,71个植物群系,植被覆盖率85%。

崀山丹霞区有约占全世界4.5万余种0.46%的脊椎动物209种,其中哺乳动物25种,鸟类94种,爬行类35种,两栖类18种,鱼类37种,昆虫816种。

特有的物种如新宁毛莨和崀山唇柱苣苔,是刚发现不久的新物种,这两个品种仅分布在崀山范围内,且只生长在丹霞山体的石壁上,其他生存条件下无分布,是一种典型的生境狭窄特有现象。

崀山被子植物中存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残留成分,是记录被子植物基部类群与昆虫等动物发生协同进化关系的特殊生境地区,对理解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多样性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崀山景区的漏斗、洼地都形成了一套自身独特的生态系统,如万景槽中的蝙蝠群、漏斗中的茂密森林等现象世所罕有,极具个性。

崀山丹霞以层叠成列的“楔状地貌”和突起其间的“寨峰地貌”为主,景区内地质结构奇特,山、水、林、洞要素齐全,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在国内风景区中独树一帜。

大自然是一位雕刻大师,红色砂砾岩是雕刻的石料,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是提升石料便于雕刻的升降机,节理裂隙和层理是下刀的纹路。雕刻大师通过几千万年精雕细刻,推向人间是一座美妙绝伦的艺术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造就了崀山绝伦的丹霞景观。

从美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崀山丹霞是我国南方湿润区丹霞地貌中,以紧密窄谷型壮年早期高大峰丛峰林地貌为特色的典型区域。造景地貌均以“丹崖赤壁”为基调,是一宗具有群体结构的丹霞系列地貌的荟萃。

从岩层初期的雕塑分割到蚀余形态,展示了整个地貌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造型、色彩和气质达到最佳组合境界,衬托出其气势磅礴和厚重雄浑的高贵品质,素有“中国国画灵感之源”的美誉。

崀山丹霞中的八角寨、牛鼻寨、红华寨等以造型绝险粗犷为特色,负向地貌以造型俊俏精工为特色。繁简互补、刚柔相济,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序,造成多样统一和谐而有节奏的韵律感。

崀山丹霞地貌的固有姿态和固有色彩,在环境条件的变化配置与烘托下,往往可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单调转变为多样化。

扶夷江水碧蓝清透,蜿蜒而过,随着四季的变化,冷色与暖色、澄澈与鲜明相互辉映,形成了丹霞地貌色彩美的鲜明个性和罕见的自然地带美。

崀山丹霞保留了沿袭几千年的农耕活动,成片的稻田随四季变化而呈现出春绿秋黄的田园风光。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古式民居依山而建,古堡、山寨、寺院隐没山中。丹崖、青山、遗址、农舍巧妙地结合,辉映成趣,相互衬托出一幅完整的自然画卷。

从科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崀山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交接地带和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资新红层盆地形成于白垩纪时期,丹霞地貌成型于新近纪晚期及第四纪时期。

从白垩纪到第四纪,由于我国大陆受印度板块及太平洋板块的双重挤压,地壳的抬升运动异常强烈,尤其是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的大气环流及地势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崀山丹霞地貌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地质时期内,一定的地壳运动方式及特定的区域环境、气候环境发生转变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变迁的标志性岩石地貌。

崀山丹霞地貌及其气候、生物群落演变过程,具体地表证了我国东南地区一亿多年来的地壳演化过程和古环境演变,足以代表东亚南部白垩纪以来的地球演化历史,是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

崀山丹霞地貌是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壮年早期峰丛峰林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所有的丹霞地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罕见性,对丹霞地貌的深入研究,能丰富、发展和完善丹霞地貌的理论体系。

崀山丹霞地貌中喀斯特现象明显,以漏斗、洼地、落水洞、洞穴与洞穴碳酸钙沉积景观为标准的丹霞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地貌演化过程,是不多见的地貌事例,具有高度的对比意义和特殊的地学研究价值。

从生态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崀山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它发育和保存了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在孤立丹霞山体顶部和山脊保存着原始常绿阔叶林,在崖壁保存了由春夏生长而秋冬休眠的和春夏休眠而秋冬生长的植物。

有机组合的草本植被生态系统和附壁藤本生态系统,保存了有表现生境狭窄特有现象的崀山特物种,是丹霞植被谱系演替和丹霞“生态孤岛”的模式区域。

崀山丹霞是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的精华所在地,古老的生物类群和珍稀濒危物种最为集中,植被的“生态孤岛”现象和生境狭窄特有现象最为突出,是丹霞植物群落演替系列阶段最为完整的地区,是记录被子植物基部类群与动物、昆虫发生协同进化关系的特殊生境区,是丹霞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的极好模式和试验地。

崀山丹霞是我国科学价值和遗产价值兼具的特有地貌,它的开发和保护,必将为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华章诗赋,著名诗人艾青也发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的咏叹。

[旁注]

节理发育 几乎在所有岩石中都可以看到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它的专门术语就叫节理。节理即是断裂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壁画 在建筑物的墙壁或者是在天花板上描绘图案。可以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多种。是最为古老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在洞壁上绘刻各种图形,用来记录一些事情,是流传最早的壁画。我国的许多宫殿、墓室、庙宇、石窟中都有大量的壁画存在。

鹤 在古代,鹤又被称为仙鹤,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编织的图案就是“仙鹤”。同时鹤因为仙风道骨,为羽族之长,自古被称为寓意第一,寓意延年益寿。

维管束植物 植物的一个类群。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叶和幼茎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有时根据维管束的有无作为划分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界限,所以维管束植物也称为“高等植物”。

亚热带 又称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夏季与热带极为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

雕刻 对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具有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塑 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新近纪 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新近纪是地史上最新的一个纪,也是地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新近纪开始于2300万年前,一直延续了2140万年。

地质时期 指地球历史中有地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由于目前已经发现地球上最老的地层同位素年龄值约46亿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亿年为界限,将地球历史分为两大阶段,46亿年以前阶段称为“天文时期”或“前地质时期”,46亿年以后阶段称为“地质时期”。

季风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引起的。

[阅读链接]

崀山丹霞中的鲸鱼闹海是崀山风景名胜的精华,一直都有“崀山风光,丹霞之魂”的美称。

鲸鱼闹海是崀山的制高点,站在顶处远眺,方圆40多平方千米的单斜式石林如五彩霞云,每逢雨后清晨,云雾铺壑,飞云走雾,时而云雾飞舞,时而祥云安然,石峰露出峰尖在云雾中跳跃,景观奇特无比,故名“鲸鱼闹海”。

站在顶上朝阳斜射,还可见神秘的佛光,有如身临海市蜃楼。北面则秀峰参差,植被繁茂,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景色之佳,迷人欲醉,更加衬托出了“鲸鱼闹海”的美丽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