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发育成长的扎达土林

扎达土林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扎达土林地貌是阿里的一大奇观。在地质学上,扎达土林地貌被称为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扎达土林从北西到南东,海拔大体在4500米上下,绵延175千米,宽达45千米,是一片貌似北方的黄土高原。

在245至600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广达70000多平方千米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区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的砾卵石、细粉沙和黏土堆积在湖中。

随着高原的不断上升,湖盆相对下陷,在数百万年间,湖盆中积累了厚达1900米的堆积物,主要是夹有砾卵石层的棕黄、褐色或灰黄色的半胶结细粉沙层。

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风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扎达湖盆在数百万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早期是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在海拔大约2500米的海滨,驰骋着以三趾马和小古长颈鹿为主的动物群,湖中生长着像天鹅绒鹦鹉螺和介形虫等的淡水生物。到了后期,气候逐渐转凉,扎达湖盆过渡到温带森林气候和草原气候之间。

从200多万年前起,高原整体出现了大幅度地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古扎达湖盆的湖水经由古朗钦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终被流干,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深刻切。

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雨水和细流沿着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它们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

远远望去,整个土体就像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古堡,因此又被称为古堡式残丘。有些板状或柱状的土体则被剥离开崖壁而形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如此柱、塔丛生,便成为了著名的土林。

在扎达土林中有很多形态怪异的土体造型,它们坐落在崖壁和土林上,拟人拟物或拟兽,任凭人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扎达土林高大挺拔,在高原的雪山和蓝天的衬托下别具特色。那些昔日沉积在湖底的岩层,由不同的色调、层理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包容在岩层内部的古动植物化石,为人们解读高原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称为科学家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实验室。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石林、土林、冰塔林等各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之“林”,但以景色壮观、气势庞大而论,没有一处能超过扎达土林。阿里扎达土林里的“树木”高低错落达数十米,千姿百态,别有情趣。

扎达县城外围的山坡上,土林到处都是,其中以毛刺沟的土林最为壮观。这里严整的山体,酷似一座座土城古堡,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浩大壮阔。扎达土林是世界仅见的处于发育和成长期的大型土林,其数千平方千米的规模也属世界罕有。

站在高高的山上望去,但见高平的山顶都被纵向切割侵蚀成一条条深深的沟壑,群山连成巨大的土林耸立其间,土林的深处还隐藏着片片小绿洲,这一地带被地质学家称为“扎达盆地”。

如果从感觉上来看的话,扎达确实有着盆地的特征,但当进入一个建于象泉河畔、托林寺边上的扎达县城时,却会感觉好像置身于河谷之中,完全没有盆地的感觉。

难怪科学家在作出“扎达盆地”的定义后,接着又解释说,“扎达盆地”实际是一条长百余千米,平均宽度约30千米的象泉河谷。

地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力,更为立于盆地之中,人们不仅可以深深它的造化所震撼。扎达盆地里的独特自然地貌,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片土林。

峡谷与土林层层叠叠,绵延不绝,是一种独特的“水平岩层地貌”,高平的山顶被纵向切割侵蚀成的一条条深深的沟壑,变成了土的林海。

但是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大地的艺术,就好像是大自然特意造出来、专门是为了向人类展示其魅力似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包括人文工作者都一直迷恋着扎达的土林。

扎达土林在大气之中还透着秀气以及丝丝的灵气,任何一座土丘,任何一群土山,任何一片土林,都可以让人有所思索,依稀中总是感觉这土林就像是在再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一样,充满了神秘。

扎达县城依着托林寺一路向山边发展。托林寺虽然是千年古寺,却也与民居、学校错落相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象泉河边的—大片土塔林,就与民居粘得紧紧的。

人们都说阿里扎达的霞光是最美丽的,霞光中的土林是最迷人的。那是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风化剥蚀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陡峭挺拔,雄伟多姿。

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峡谷中静静流淌,宛若置身于仙境中,梦游一个奇幻无比的世界。明丽的晚霞赋予土林生命的灵光,似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楼、一顶顶帐篷、一层层宫殿,参差嵯峨,仪态万千,面对着大自然的杰作真让人惊叹不已。

扎达土林位于这片土林的边缘,象泉河谷的南侧。日落时分,寂寥的村落与大地共融一色,仿佛昭示着世界亘古如斯般平静。

然而,在大约1100多年前,同样的金色余晖中,伫立着的却是强盛一时的古格王国的辉煌宫殿和宏伟寺院。

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

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

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古格盛产黄金白银,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充分体现了当时皇室生活的奢华程度。

古城的围墙也是石刻艺术的宝库,城墙角的碉堡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结晶。

从残颓的遗址中可以想见,当时气象之盛,场面之巨,远非眼前这般光景可比,多少让人在感叹天地造化土林之功的同时,感叹世事的沧桑巨变。

[旁注]

冈底斯山 横贯我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属褶皱山。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东接念青唐古拉山脉,长1100千米,海拔约6000米,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与藏北内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

山系 有成因联系并按一定延伸方向,规模巨大的一组山脉的综合体。多分布于构造带、火山、地震带上,如亚太地区环太平洋的纵向山系,横贯亚洲、欧洲、非洲的横向山系。它们都是受地球内部应力场控制,是大地构造作用的产物。

高原湖 位于高原上的湖泊,类型多样,有构造湖、堰塞湖、冰川湖,也有岩溶湖和风成湖。既有通过河流与海相连的外流湖,又有成为河流尾闾的内流湖。既有矿化度很低的淡水湖,又有矿化度很高的咸水湖或盐湖。我国是一个以高原湖为主的国家,其中青藏高原上的喀顺湖,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湖泊。

冰塔林 一种罕见的珍稀的景观,在海洋性冰川上不能形成冰塔林,因为它冰温高、消融快、运动的速度也快,冰塔林是大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只有在大陆性冰川上才可能出现冰塔林,而且还要在中低纬度的地区,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上也不能形成冰塔林。

象泉河 又称朗钦藏布,源头位于我国西藏,是西藏阿里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同时该河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从源头西流至门士横切阿伊拉日居,经札达、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流入印度河。

霞光 日光照射在云霞上所反映出来的光彩多指太阳初升和降落时从云罅或云层中透射出来的日光。我国元代的戏曲作家尚仲贤在《柳毅传书》第二折中说:“满目霞光笼宇宙,泼天波浪渗人魂。”

古格王国 是一座高原古城,只剩遗址,位于阿里札达肥札不让区象泉河畔,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古格王国对内发展生产,与邻国打仗,都需要人力、财力,但随着藏传佛教势力的扩大,国王与佛教首领之间的矛盾日愈尖锐,导致战争,最终灭亡。

吐蕃 7世纪至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至达磨延续200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为古代藏族的自称。

[阅读链接]

干尸洞被称为古格王国灭亡后的最后一处遗迹,位于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洞穴。

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l.2米。走进洞中,散乱的骨骼,让毛骨悚然。

关于干尸洞内的尸体,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在兵败之前,和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

但是拉达克人却背信弃义,将手无寸铁的古格人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并抛尸于洞内,将古格残酷灭国。

但是在干尸洞内发现的尸体,究竟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究竟是什么?这种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

这都是古格王国的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