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冰川风貌
冰川也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
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
我国的冰川,包括境内冰川和雪山,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包括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
青藏高原分布集中,由于冰川冰雪累计和融化相对稳定,确保了江源河源地区水源的稳定,是很多河流的源头。
誉为绿色冰川的阿扎冰川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了。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就形成了冰川。
我国的冰川面积分别占世界和亚洲山地冰川总面积的14.5%和47.6%,是中低纬度冰川发育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其中西藏的冰川数量多达22468条,面积达28645平方千米。
我国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14条山脉。这些山脉山体巨大,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
通过考察发现,我国冰川面积中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冰川达33条,其中完全在我国境内的最大山谷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面积为392平方千米,最大的冰原是普若岗日,面积达423平方千米,最大的冰帽是崇测冰川,面积达163平方千米。
总体而言,我国山岳冰川按成因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总储量约51300亿立方米。前者占冰川总面积的80%,后者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的东段。
按山脉统计,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都超过7000平方千米,4条山脉的冰川面积共计4030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70%。
其余30%的冰川面积分布与喀喇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唐古拉山、祁连山、冈底斯山、横段山及阿尔泰山。
冰川具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4种。
拔蚀作用是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当冰川运动时就会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是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的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从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其他作用是指的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时,其中常夹有大体积的冰块,容易产生强大的撞击力,严重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的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着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称为表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内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为底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为侧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冰川携带的沙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的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
冰川的地形地貌由高向低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冰川的形成区。在这个区域里,由于海拔高,除可作专业登山队的训练基地外,一般旅游者无法涉足。只能从高处远眺其雄伟壮观的风姿。第二阶梯是冰川中间的大冰瀑布。第三阶梯是冰川下端的冰川舌。巨大的冰川好似巨大的银屏凌空飞挂,银光刺眼,晶莹璀璨,气势磅礴。这些状若玉龙,势如巨蟒的冰川,蜿蜒飞舞于寒山空谷之中,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阿扎冰川属于海洋型冰川,位于西藏地区察隅县上察隅镇境内,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朝向西南,长20千米左右。
其中,冰川的前沿部分深入到原始森林区长达数千米,犹如一条银色巨龙穿行于“绿色海洋”之中,形成极为罕见的森林冰川景观。所以,阿扎冰川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绿海冰川”。
海洋型冰川主要分布在西藏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喜马拉雅山南翼、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及横断山等降水充沛的地方。
阿扎冰川位于波密东端,来果冰川的东南侧,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冰川,主峰高度6882米,其冰舌分为南北二支,其北支为附冰舌,分布在然乌镇境内。其南支为主冰舌,一直延伸到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上部海拔2500米的察隅县境内。
由于阿扎冰川的海拔高差在6000米以上,所以同在一条沟,十里不同天,具有亚热带到寒带的所有气候特征。
阿扎冰川地处察隅曲西支岗日嘎布迎风面,空气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较高,冰面凝结现象显著,还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阿扎冰川夏季多雨,冰面生物有冰蚯蚓、冰蚤等动物。
阿扎冰川地处森林向草甸植被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比较简单。植被类型主要有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植被稀疏带。植物种类有61科194属505种。
在海拔4300米以下分布着云冷杉,有些地方出现亚高山中叶型杜鹃灌丛。阳坡主要为大果圆柏林,海拔4300米以上则是高山灌丛草甸带,阴坡一般为雪层杜鹃、藏匐柳、银露梅、扫帚岩须等矮灌丛。
阳坡为高山草甸,由小嵩草、细弱嵩草、珠芽蓼、胎生早熟禾及多种龙胆,虎耳嵩草、火绒草、风毛菊、唐松草、台草、双叉细柄茅等组成。
海拔4500米至4800米多为流石滩,其上植物稀少,主要有三指雪莲花、毡毛雪莲、黑毛雪兔子、纤缘风毛菊、矮垂头菊、糖芥绢毛菊、绵参、囊距翠雀花等,盖度极小,雪线大约在5400米附近。
原始的森林植被和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良好生存条件,据考察统计,哺乳类7目15科42种,鸟类10目30科90种,两栖类1目3科5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马麝、白唇鹿、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斑尾榛鸡、雉鹑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豺、黑熊、小熊猫、岩羊、藏雪鸡、藏马鸡等26种。
[旁注]
雾 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粒雪 粒径较大的团粒状的雪,是由积雪盆地中积聚的结晶形态的新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经融化、冻结、归并而成。粒雪呈白色粒状,在热力、压力的继续作用下,压紧、冻结或发生重结晶形成块状的冰川冰,冰川冰呈蓝色,比重约为0.9。
阿尔泰山脉 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罗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000千米,海拔1000米~3000米。中段在我国境内,长约500千米。森林、矿产资源丰富。“阿尔泰”在蒙语中意味“金山”,从汉朝就开始开采金矿,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达5000多人。
念青唐古拉山脉 我国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横贯西藏中东部,为冈底斯山向东的延续。全长1400千米,平均宽80千米。海拔50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西段为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东段为雅鲁藏布江和怒江分水岭。
基岩 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
冰碛物 指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质。冰碛物主要通过刨蚀和挖蚀从冰床上获得物质,也可以通过雪崩,冰崩及山坡上的块体运动等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被携带而下,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会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叫中碛,冰川末端的叫终碛。
冰瀑布 冰川流动在陡坡段,冰体呈坠落或滑落状态,如瀑布那样,称为冰瀑布。冰瀑布的上部冰川有许多裂隙,冰瀑布的下部有许多冰坠落体。冰瀑布可出现在冰川的中段,也可出现在冰舌部位。
雅鲁藏布江 我国最高的大河,位于西藏自治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水能蕴藏量丰富,在我国仅次于长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冰舌 指山压冰川从曲雪盆流出的舌状冰体。冰舌区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地段,大加分也是冰川的消融区。冰舌的最前端部分也称为冰川末端,冰面常发育冰面水6E、冰裂隙等。舌前端有轻陡的冰比共下方有冰洞,涌出大是的冰川水。
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阅读链接]
冰舌区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地段,也是冰川的消融区。冰舌的最前端部分也称为冰川末端,表面常有冰面流水,冰裂隙,冰内还能形成冰洞、冰钟乳、冰下河,其前端常因冰雪补给和消融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冰川的进退。
冰川舌在消融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冰面湖、冰塔、冰柱、冰桥、冰洞、冰弧拱、冰裂缝、冰蘑菇、冰融泉等,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