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虎山的丹霞绝景

东汉中叶,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在江西鹰潭龙虎山,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

龙虎山丹霞面积200平方千米,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壮年晚期丹霞地貌的典型地区。它的美妙在其山水和其崖墓群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龙虎山丹霞所处的江西省东北部,是信江中生代红色盆地,位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东段,南靠武夷山隆起带,北临信江河谷。信江盆地上的白垩统河口组和塘边组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信江河谷两侧主要为准平原化的低丘岗地,零星残留着的孤峰或孤石,只有龙虎山和龟峰等地保存着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地貌组合,像两大盆景屹立于准平原化的信江盆地南缘。

龙虎山丹霞地貌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多在300米以下。其中丹霞地貌区最高峰是龟峰的排刀石,海拔401米,最低点48米,最大相对高度353米。

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典型多样,分布集中,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旅游观赏价值。区内丹霞地貌成因类型大致有水流冲刷侵蚀型,这是最主要的方式,景观代表有一线天、陡崖、嶂谷等。

有崩塌残余型,以象鼻山、仙桃石为典型代表;有崩塌堆积型,以莲花石、玉梳石为典型代表;有溶蚀风化型,以丹勺岩、仙女岩、仙人足迹为典型代表;有溶蚀风化崩塌型,以仙姑庵最为典型。

在形态上,龙虎山丹霞有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丛、峰林、一线天、单面山、猪背山、蜂窝状洞穴、竖状洞穴、天生桥、石门等,并有各种拟人似物优美绝伦的造型地貌。

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群之谜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丹霞分为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应天山、鬼谷洞5个景区,景区之间以泸溪河为纽带,呈串珠式分布。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龙虎山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主峰海拔247米,秀美多姿。

景区内的丹霞地貌类型多样,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面积约40平方千米。分布上由南到北,地形上由高到低,景观由密到疏。

流经景区的泸溪河河段长43千米,似一条蜿蜒的玉带,由东南至西北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巧妙地串联起来,山立水边,水绕山转,山水交融,相互映衬。

从龙虎山山麓沿泸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里之内就分布有100多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仙水岩”的24座山峰。

这里的清溪绕山蜿蜒、奇峰横卧碧波,四野景色美不胜收,有“小漓江”之称。两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气象万千,特别是著名的“十不得”岩石景观,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龙虎山的仙水岩地区,岩洞密布,向阳、避风、干燥、险要,为崖墓葬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龙虎山的崖墓数以百计,大都镶嵌在距水面35至5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远远看去高低不等,大小不一,随着洞穴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崖墓群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形成了奇特的景观。

崖墓群“悬棺”的棺木大都使用巨大整段的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有巨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圆筒独木的“独舟棺”,也有“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

龙虎山崖墓群是我国最早的崖墓群,是我国崖墓的发源地,被誉为“天然考古博物馆”,堪称世界一绝。除分布最集中的仙水岩外,马祖岩、金龙峰及周围地区也有零星的分布。

龙虎山是我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多次赐银,进行了多次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

据记载,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共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

龙虎山的应天山象山书院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的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无疑又为龙虎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虎山丹霞包含了我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的重要形态类型。几乎涵盖了亚热带湿润区的所有种类,包括丹霞崖壁、石寨、石墙、石峰、石柱和丹霞洞穴、丹霞沟谷及奇绝罕见的象形丹霞等,其形成过程和阶段的证据保存良好。

龙虎山的丹霞群体形态类型以侵蚀残余的平顶型和圆顶型峰丛、峰林与孤峰残丘并存为特色,是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的模式地。

其中,龙虎山泸溪河近岸带和龟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为特点,排衙峰以峰丛型丹霞地貌为标志,马祖岩、南岩以孤峰型和丘陵型丹霞地貌为特色。

[旁注]

炼丹 道教的主要道术之一,是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源于先秦神仙方术,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其后将人体拟作炉鼎,用以习炼精气神,称为内丹术。

中生代 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在希腊文中,中生代意为“中间的”加“生物”。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一线天 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较为知名者有峨眉山、华山、黄山、江郎山、武夷山、三清山等处的“一线天”美景。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最常见的“一线天”大都出现在石灰岩地区,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但也有“一线天”是由断层形成。

崖墓 又称岩墓、蛮子洞、仙人涧,是古代墓葬的一种构造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砂质岩层由人工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崖墓在东汉时期风行一时,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到明清。

悬棺 我国南方古代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主要在贵族中盛行。

道教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

书院 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书院一度衰落。

[阅读链接]

龙虎山有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是古越人所葬。

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喟叹。

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棺木放入洞内?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

千百年来,这些疑问一直都没有被解开,为龙虎山崖墓蒙上了更深一层的神秘色彩,众多的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