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肾——湿地特色

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下游的肺脏鄱阳湖湿地

湿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从广义来说,海岸和河口的潮间带、湖泊边缘的浅水地带、河川行水区附近,都是水分充足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形成湿地的地方。

在这些区域里,有的是因为大自然的地理变化,有的是因为人类的开发等外力介入,促成了湿地的诞生。

自然界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经由漫长的地理变化过程,造就出了许多特殊的地理景观,天然湿地也是这种作用下的产物。最多的湿地出现在河流出海口或河流经过的沿岸,宽广的出海口因为长年淤积而产生泥滩地。

在大陆棚边缘因为潮汐涨退的缘故,有的也会形成滩地。在河口海岸生长的红树林具有阻挡泥沙的功能,所以也会造成湿地生态,而海岸漂沙围成的潟湖,以及隆起的珊瑚礁、裙礁、堡礁、潮地等,都是形成湿地的原因。

在平原及高山上,同样会因为这种不同因素的积水现象,孕育出各种湿地。例如海水倒灌之后造成海岸边较低地层的积水,老年期的河水改道,旧有河道残留大量积水,内陆的湖泊经过长年的淤沙,或高山冰水退去之后会有大量积水而形成泥滩地,都是形成湿地的天然力量。

鄱阳湖湿地位于江西北部鄱阳县境内。是鄱阳湖在天然、人工、常久、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能够保持静止、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8、9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在彭蠡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人湖中。

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的说法。

易变性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该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

水文决定了鄱阳湖系统的状态。鄱阳湖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有著名学者曾说:

鄱阳湖生态湿地,是长江下游气候的肺脏。

鄱阳湖湿地,烟波浩渺、水域辽阔。漫长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东南季风大量水蒸气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湿地鱼米之乡。

从鄱阳湖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来说,鄱阳湖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

鄱阳湖的底栖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底栖动物是鱼类和鸟类等的天然食物,也是水环境质量监测指示生物。

底栖动物有多孔动物门的淡水海绵,腔肠动物门的水螅,扁形动物门的线虫和腹毛虫,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类和蛭类,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类和瓣腮类,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水螨和昆虫,苔藓动物门的羽苔虫。

据调查,鄱阳湖已知的底栖动物有106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7种,水生昆虫5目8科17种,寡毛类12种。

鄱阳湖87种贝类中,腹足纲8科16属40种,双壳纲4科17属47种,其中的40种为我国的特有物种。

鄱阳湖腹足纲的种类主要以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方形环棱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河圆田螺、包氏环棱螺、长河螺、色带短沟蜷等数量稀少。

鄱阳湖底栖动物的分布因水深、水流、底质和水生植物生态类型的种类和数量有显著的差异。在沉水植物区双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湖北钉螺、中华沼螺和纹沼螺。

在菰丛区则主要是腹足类的梨形棱螺、中国圆田螺和中华圆田螺。在河口、河道中有大量的刻纹蚬、背角无齿蚌、方格短钩蜷、铜锈环棱螺、背瘤丽蚌等。

底质有机质丰富的地带,方形环棱螺和中华圆田螺的数量较多。湖中的消落区软体动物贫乏。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分布全湖,但菰丛区比沉水植物区大,湖西北的密度比湖东南大。

鄱阳湖虾类有8种,占江西已知虾类10种的80%,其中秀丽白虾和日本沼虾为优势种。鄱阳湖有蟹类4种,占江西已知蟹类14种的28.57%。中华绒螯蟹分布在长江和鄱阳湖等地。

当然,鄱阳湖湿地还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鸟类资源。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鲌、鲩、青、鲢、鳙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二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渔业资源,江西政府在鄱阳湖划定了休渔区和休渔期。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休渔期,在冬季还实行轮换休港,以保护鱼类越冬。

鄱阳湖已知鸟类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

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二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

近年来,鄱阳湖又成为东方白鹳的重要栖息地,2800多只东方白鹳在鄱阳湖越冬,约占世界总数的80%。

总体而言,鄱阳湖的东部余干、波阳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以及雁鸭类的较重要越冬栖息地。

鄱阳湖南部南矶山、南昌、新建和进贤一带由过去以小天鹅、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保护区为中心的鹤类、鹳类、小天鹅、白琵鹭、猛禽和雁鸭类以及鸥类、鹬类等的重要栖息地。

鄱阳湖北部庐山区、湖口一带以雁鸭类、鹭类、鸬鹚等为主,都昌新妙湖、三山、泗山、朱袍山等岛屿一带由过去以雁鸭类为主,扩展为以白鹤、东方白鹳、小天鹅、雁鸭类、鹭类为主的较重要栖息地。

从鄱阳湖湿地系统的生态脆弱性方面来看,水文、土壤和气候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环境主要素,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湿地还具有生产力高效性,湿地生态系统同其他任何生态系统相比,初级生产力较高。

鄱阳湖湿地的效益具有综合性,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经济效益。

[旁注]

地理 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个地方的地理地貌的总况。同时也是古代风水学的别称,是古代学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于地球表面或地球内在系统的理论。

堡礁 又称“离岸礁”,在距岸较远的浅海中,成带状延伸分布的大礁体,礁体与海岸之间隔着一条宽带状的浅海澙湖,澙湖深度一般不超过100米,宽度达几十千米。它隐没于水下,形成不连续的堤状岛屿,间隔处有水道沟通大洋与澙湖。

燕山运动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我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至6500万年前左右,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至古近纪初这段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的地壳因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是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底栖动物 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中华沼螺 贝壳面具有螺旋纹或螺棱呈卵圆锥形,壳面光华,螺塔高,螺层略凸,具有罗堎,壳口周缘厚,有深色框边。厣为石灰质薄片,与壳口同大小。沼螺雌雄异体,雄性交接器官位于颈部背侧。

中华绒螯蟹 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蟹类,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最鲜美。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江苏阳澄湖的中华绒螯蟹。

迷鸟 指那些由于天气恶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离自身迁徙路线,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区域的鸟类,往往以候鸟多见。这些鸟类之所以远离自己的分布区,可能是因狂风或其他气候条件造成的。

白琵鹭 大型涉禽,白琵鹭体长为70至95厘米。黑色的嘴长直而上下扁平,前端为黄色,并且扩大形成铲状或匙状,很像一把琵琶,十分有趣。主要繁殖于我国的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甘肃、西藏等北部地区。越冬于长江下游、江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岛屿。

[阅读链接]

鄱阳湖原叫彭蠡湖,相传在远古时期,江西这块地方并无大的湖泊,故每年不是大旱便是洪涝,民不聊生。

赣北有一位叫彭蠡的勇士,立志要开凿一个大的湖泊造福于民。谁知开挖时,却遇到一条千年成精的蜈蚣,因蜈蚣怕水,彭蠡就带领乡亲们挖地造湖,蜈蚣精想方设法进行阻挡。

彭蠡决心已定带领家人和乡邻继续开挖,直到他双手虎口被震裂,鲜血直流,彭蠡的善举感动了天上司晨的酉星官,就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大鸡和小鸡下凡帮助彭蠡除妖。

战败的蜈蚣精化作了松门沙山,大鸡、小鸡担心这条蜈蚣精再祸及人间,便化作大矶山、小矶山,世代守着鄱阳湖,永保地方安宁。

后人为纪念彭蠡造湖有功,将该湖取名“彭蠡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