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
有一次扁鹊经过晋国,得知晋国卿相赵简子重病不起,已经五天昏迷不省人事。扁鹊给赵简子切脉,诊断赵简子未死,经过治疗,赵简子不出七日就苏醒过来了。赵简子后来因战功显赫,扩大了封地,奠定了建立赵国的基础。于是,扁鹊在赵国的声名大振。“扁鹊”这一称号就是赵国人送给他的, 扁鹊原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当时人民赞扬秦越人像古代名医扁鹊一
样,能使人起死回生。后来无论他到哪里行医,人们都称他为“扁鹊”,而不再称他的真名秦越人了。
扁鹊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诊断方法。他每次给人看病,很注意观察病人形色,闻听病人发出的各种声音,详细询问病人的感受,同时进行切脉,尽可能全面了解病情,然后作出准确诊断。扁鹊在 2000 多年前,就全面运用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方法,并且加以初步的系统化,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在中医学上一直沿用至今。
在望、闻、问、切四大诊断方法中,扁鹊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在战国时韩国贵族韩非子、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韩非子·喻老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行医,见到了齐桓侯(又称作蔡桓公)。他站了一会儿,观察了桓侯的气色后说:“看您的样子,像是已经有点小病了,不过现在只是在皮肤部位,还不算重,要及早治疗才好,否则病会加重的。”桓侯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感觉很好,一点儿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 10 天,扁鹊又见到了桓侯,对他说:“您的病已侵入肌肉里, 如果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恶化。”桓侯仍不在意,不肯医治。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又过了 10 天,扁鹊再次见到桓侯,对他说:“您的病已经
深入到肠胃间,如果再不治疗,病情还会继续加重。”桓侯认为扁鹊故意找他的麻烦,很不高兴,干脆不理扁鹊了。10 天之后,扁鹊远远地望见桓侯, 一言不发,转身退走。桓侯感到奇怪,特地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说:“桓侯的病开始在皮肤,用热水焐或者用药物热敷能够治愈;后来病在肌肉血脉, 也可以用针灸治疗;再后病入肠胃,还可以用药酒、汤剂来治疗;现在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那是司命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他已经不可救药了, 所以我也就不再劝他医治了。”5 天之后,齐桓侯的病果然严重了,浑身疼痛,他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离开齐国,逃到秦国去了。齐桓侯讳疾忌医,一再贻误病情,终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了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表明,扁鹊对望诊有高深的造诣。2000 多年前,在不可能进行科学检验的情况下,扁鹊根据病人的气色,结合其他诊法(如听病人的声音), 就能够准确预测到疾病的发展和后果,这是极其可贵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扁鹊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病理观念,并且注意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意义,这在当时来说,也是很突出的。
扁鹊的切诊本领也是很高明的。有一次,他带领弟子到虢国行医,正遇上虢国为太子筹办丧事。扁鹊到宫门前向中庶子(太子的侍官)打听太子患病和死亡的情况。中庶子回答说:“太子是得了急病暴死的,已经有半天光景,还没有入殓。”扁鹊又详细询问了太子的症状和死后的情况,认为太子不一定是真的死去,就要求入宫救治。虢国的君王同意了。扁鹊入宫后给太子仔细地切了脉,发现太子还有非常微弱的脉搏跳动和很缓慢的呼吸,大腿根还略有温感,判定太子得的是一种“尸蹶”病(类似现代的休克),并不是真的死亡。于是,他就叫徒弟在太子头部“百会”穴上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太子果然渐渐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又让徒弟用熨贴法交替在太子的两腋下做热敷,太子慢慢地可以坐起来了。以后又用汤剂调理了 20 多天,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扁鹊救活虢国太子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虢国君王感激地说:“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返。”人们纷纷传颂扁鹊能把死人救活。可是扁鹊却解释说:“并不是我能使死人复活,我只不过把生命垂危的人挽救过来罢了。”这也表现了扁鹊实事求是的医德和谦虚朴实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