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 N(Nitrogen)

1772 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J.Black)的学生卢瑟福(D.Rutherfard) 把老鼠放进密封的器皿里,及至老鼠闷死后,发现器皿内空气的体积较前减少了十分之一,若器内剩余气体再用碱液吸收,则又继续失去十分之一的体积。用此法除去空气中的 O2、CO2,并研究所余气体的性质,他发现它有不能维持动物生命和灭火的性质,且不溶于苛性钾溶液中,因此命名该气体为“蚀气”或“恶气”“Mephitic air”。它源自拉丁词“mephitic”,意为“有毒的气体”,但卢并不承认这种“蚀气”是空气的一种成分。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也进行了实验,他和卢都称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意为它已“吸足了燃素”,因此失去了助燃能力。

1772 年,瑞典化学家舍勒(G.W.Scheele)也从事这一研究,他用硫酐吸收大气中的氧气,取得氮气。他把空气中能维持生命的那部分气体称为“火气”( fire air),剩下的部分则称为“秽气”(foul air)。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则把它称作“azote”(非生命气体)。它源自希腊语中的前缀 a-(意为“没有”)和 zoe(意为“生命”)。因此“azote” 是没有生命的气体。德国人按照同样的原则将它称为 Sticksttoff,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窒息物质”。

1790 年,法国化学家查普塔(J.A.Chaptal)把它称作“nitrogen”。意指它是某种可以构成硝石的东西,因这种气体构成了常见的化学物质“硝石”分子的一部分,法语中的“硝石”叫 nitre。当时给新气体命名时都加上词尾“-gen”,来自希腊语中的后缀“-genes”,意为“出生”或“被产生出来”。因此,nitrogen 一词的原意就是“从硝石中产生出来的东西”。现在,汉语中将 nitrogen 和 azote 都译作“氮”。中文名曾为“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