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土壤耕作与播种

从贾思勰自撰的《齐民要术》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极力推崇的是“富国以农”的思想,主张实行重视农耕政策。他在这篇序言中,大量引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来阐明这个主张(因篇幅关系,我们还删去了一部分)。他以管子的“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的论述作为立论的基础,说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他称赞晁错等人“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观点, 批判了封建士大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农耕的思想。他进一步引用前人的话指出,四肢不勤,又不开动脑筋,而能把事情办好,使生活富足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

贾思勰有一些家业,但又不甚富裕,北魏佛教盛行,广建寺院,皇室、士族、官宦、富商骄奢挥霍,修筑庭园,在这种风气下,贾思勰在这篇序中明确写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华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表明他与朽败时尚持相反态度。

公元 1400 年前,贾思勰能如此发展农业生产,积极从事农业科学研究, 是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当然,贾思勰在这篇序中列举的历史上农业技术革新的成就时,曾把功劳一笔记在少数官吏的名下,这是不恰当的,反映了他的英雄史观。另外, 在我们前面删除的一部分序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故仲长子曰:‘⋯⋯。’又曰:‘稼穑不修,桑果不茂,畜产不肥, 鞭之可也。柂(应作杝[lí],同篱)落不完,垣墙不牢,扫除不净,笞之可也。’此督课之方也。”

这种对于未能按照封建庄园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民,贾思勰认为要按照仲长统的话“鞭之可也”、“笞之可也”,并把它作为“督课之方”,就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剥削阶级的立场与偏见。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了合理的划分。

《齐民要术》全书的结构非常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比较全面,脉络也很清楚。

在学科类目划分上,《齐民要术》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

第一,《齐民要术》把土壤耕作与种子选留项目列于首位,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

第二,《齐民要术》在栽培植物方面,对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作重点叙述,豆类、瓜类、蔬菜、果树、药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植桑等也给予应有的位置。

第三,《齐民要术》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阐说。

第四,《齐民要术》对当时后魏疆域以外的植物,也曾广为搜集材料并予以注释解说。有的因为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但在序中即已经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

《齐民要术》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这种注重种植业、养畜业、林业、水产业、加工业间的密切联系,叙述所处疆域兼及其境外农产的结构体系,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贾思勰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等活动的地域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他亲眼

所见的农园作物已涉及到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朝歌(今河南汤阴附近)、壶关(今山西壶关)、上党(今山西长治)、井陉(今河北井陉)等许多地方。因此,《齐民要术》对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旱地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了精辟透彻的讨论、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就是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季又连日阴雨等特点。

从远古以来,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生产经验。针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采取了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的相应对策。特别是在长期同干旱作斗争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在播种前后进行抗旱保墒,1972 年,在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比《齐民要术》撰成早 2 个世纪以上, 发现了有畜力挽拉的耙耱的图象。因此,耕、耙、耱、播、锄、压、灌都是很重要的抗旱保墒措施。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于北方劳动人民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

《齐民要术》首先是阐说了耕、耙、耱等重要的农具。其次,提出了一系列耕作的技术原则和要求,包括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

《齐民要术》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譬如: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求好,不可多恶。⋯⋯且须调习器械,

务令快利;秣饲牛畜,常须肥健,怃恤其人,常遣欢悦;观其地势,干湿得所。凡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务遣深细,不得趁多。”

还要随耕随耙,以求保墒。

《齐民要术》还规范了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譬如种麻:

“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地薄者粪之。耕不厌熟,田欲岁易。良田一亩用子三升,薄田二升。⋯⋯”

再如种稻: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三月上旬为上时,四月上旬

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地既熟,净淘种子,渍经三宿,漉出内(纳)草篅裛之。复经三宿,芽生长二分,一亩三升掷。

还有种蓝: “蓝地欲得良,三遍细耕,三月中浸子令芽生,乃畦种之。治畦下水,

一同葵法。蓝三叶烧之,薅治令净。五月中新雨后,即接湿耧耩拔载,三茎作一科,相去八寸。⋯⋯”

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作泽,为上策也,”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对于前人书籍中从迷信观点出发规定的种植忌日,他认为“不可委曲从之。”他以种谷做例指出,由于谷物品种成熟期早晚不同,茎杆有高矮不同,籽实有多少不同,植株有强弱不同,谷米味道有好坏不同,舂制折损有多少不同,土质地力有肥瘦不同,肥地宜于晚种,薄

地必须早种,地形条件有高低不同,山地宜种茎杆坚实的苗,低洼湿地可种茎杆稍弱的苗,如果顺循大自然时令、节气的变化,估量到土质的肥沃程度, 就可以少用人力,多得到收成。假如只凭主观愿望,违反自然规律,那就如同“入泉伐木,登山求鱼”一样,必然是徒劳无益的,明确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