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痴心苦读

小富兰克林非常喜爱读书,他把手上的全部零用钱都花在书上。他喜爱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就收集了班扬单独发行的小册子,以后他又把它们卖了,用这笔钱买了柏顿的《历史文集》。这些是开本很小的由小贩们贩卖的书籍,价格便宜。他读了许多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作品,例如:《为善论》、《希腊罗马名人传》、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等。一年过去了,本杰明对制造蜡烛越来越不感兴趣,他一心一意想航

海。当时的波士顿,虽是个小小的城市,但由于它紧靠大西洋,在美洲和欧洲之间往来的船只,都在这里靠岸。因此本杰明从小有不少机会和海员们接触。本杰明有个哥哥,几年前悄悄地飘洋过海去了,至今杳无音信。这件事使父母很忧伤。他们每次一提到他,总是长吁短叹。

本杰明对制造蜡烛的厌恶,他父亲早就看在眼里。他曾多次劝导儿子安心学习手艺,但收效甚微。波士顿是个商业中心,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经过深思熟虑,他父亲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到处逛逛,看看有哪一种工种能吸引住孩子。他们去看了细木匠、砖匠、旋工、铜匠等工作,父亲发现小富兰克林留心观察手艺高明的工人运用他们的工具。父亲最后决定了制刀业。这一年,本杰明的伯父从伦敦移居到波士顿,在波士顿开设作坊。伯父曾为本杰明获得上学的机会而高兴,也曾为本杰明中途失学而感伤。伯父的儿子塞缪尔是个制刀匠,父亲准备让小富兰克林拜他为师。在当时,美洲流行这样一条规矩:师傅收录徒弟,徒弟的家长除了在“合同”上签字外, 还得交付一笔金额,作为学费。即使至亲好友,也不例外。

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看来制造刀具,将是本杰明的终身职业了。可是善良的伯父偏有一个贪心的儿子,塞缪尔提出来的费用,远远不是老富兰克林的经济能力所能担负的。于是事情告吹了。

在对制烛业的厌恶情绪日益增长的同时,本杰明对书本的爱好却与日俱增。父亲书架上的几本旧书,他早就读过不知多少遍了,而且这类阐述“天命论”的书籍,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他时常纠缠着父亲,设法替他借书。每次他从父亲手里接过借来的书,便如获珍宝,爱不释手,一有空闲,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往往读到深夜才睡。

本杰明对书本的爱好越是强烈,父亲为他选择职业也越发困难。不过,不管怎么样,他一定得给儿子找一个符合他兴趣的职业。不然总有一天, 儿子准会按照他自己的愿望,悄悄地出海去的。

本杰明有一个在伦敦学习印刷的哥哥,叫詹姆士,新近从那边回来。他不但精通印刷技术,还带来了全套印刷设备,打算在波士顿开业。父亲自然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儿子一个又一个地成家立业,自食其力。他主动帮着詹姆士筹备资金,租赁房屋。忽然一个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为什么不让本杰明去试试呢?”他决定跟本杰明认真谈一谈,让他跟着詹姆士学手艺。本杰明考虑了一段时间,同意了。在很短时期内,他熟悉了印刷业务,成了哥哥的得力助手。

过了一些时候,有一个很聪明的商人,名叫马太·亚当先生,经常到他们的印刷房里来。他家藏书颇多,他注意到本杰明爱好学习,邀请本杰明到他的藏书室里去看看。亚当先生欣然借给他一些书籍阅读。

在镇上另有一个爱好读书的孩子,叫做约翰·高令斯,本杰明和他

往来甚密。他们俩人十分爱好争辩,都想驳倒对方。本·富兰克林后来在自传中说:“这种爱争辩的癖好,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很坏的习惯。为了争辩, 人们必须提出反对的意见,这种抗辩常常使人在他人面前变成十分讨厌。因此,它不但使人们的交谈变得别扭和遭到破坏,并且会产生厌恶,甚至在本来可能发生融洽友情的场合产生了敌意。我这种爱好争辩的习气是从阅读我父亲的那些有关宗教论辩的书籍中得来的。从那时起我发现,除了律师、大学生以及在爱丁堡受过训练的各式各样的人以外,明达的人是很少染上这种习气的。”

有一次,高令斯和本杰明辩论起妇女应否受高深教育和妇女是否具有从事研究工作能力的问题。高令斯认为妇女不应受高深的教育,她们的天赋低劣,不能胜任。本杰明持相反观点。高令斯天生善于雄辩,他口若悬河。富兰克林决定把论点写下来,誊清后寄给高令斯。双方交换了三四次信件。碰巧,本杰明的父亲看到了信札,读了一遍,便和本杰明讨论起文章体裁问题;他说:高令斯之所以能压倒你,得力于他流畅的语言较多,而得力于他的论据说服力较少。他举了些实例使本杰明信服。从此以后本杰明更注意文章的风格,决心力求改进。

本杰明十三四岁时,还写了两首长长的叙事诗。一首叫《灯塔的悲剧》,描写一个船长和两个女儿在海上遇难的悲惨故事;另一首是叙述一个绰号叫黑胡子的海盗的故事。

本杰明写这些诗歌,原是自己作为练习的,可是不知怎么让他哥哥詹姆士看到了,觉得他写得不错,决定把它们印出来,到街头叫卖,好给印刷房增加点收入。谁知这一叫卖,竟轰动了整个波士顿,不多一会儿,印的诗就销售一空。

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这样发展下去对孩子不利,说不定还会把他毁了。他把本杰明叫到身边,拿出那两首长诗,逐字逐句地指出里面的错误和不妥的地方。父亲批评得十分严厉,可是句句中肯。他告诫儿子要扎扎实实地学习,不要追求浮名和虚荣。父亲认为,诗和散文比起来,远不如散文有用,何况古往今来,10 个诗人倒有 9 个一贫如洗。本杰明与其把时间花在写诗上,倒不如集中精力把文章写好。本杰明接受了父亲的批评,果真勤奋地学起写散文来。他选了一篇名著,先读熟一段,把那一段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读第二段,第三段⋯⋯,过了几天,他感到对第一段的印象淡漠了,这才不看原文,参照他用自己语言写的那一张纸,尽量使那段名著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他有时把一篇散文改写成诗歌,隔一段时间,又把它恢复为散文。这对他很有帮助, 一方面增加他的词汇,不论是同义词或是反义词,另一方面使他掌握了多种多样的句型,从而丰富了他的表达能力。

本杰明非常珍惜时间,他经常利用早晨上班以前、晚上和星期日等时间读书或练习写作。可是尽管这样,他还是感到学习时间不够。

当时詹姆士还没有结婚,没人给他们做饭,哥儿俩的伙食就搭在房东家里。中午吃一顿饭,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本杰明觉得这样来来回回很浪费时间,决定想一个节约的办法。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介绍素食的好处,并且推荐了几种简易的素食法。本杰明认为这些说法很有道理,决定照着办理。他向詹姆士提出要求,给他一半伙食费,由他自理。这个要求很快被接受了。于是,本杰明中午独自留在印刷房里,一边吃着面包、葡萄干,一边专心致

志地学习。在这清静的印刷房里,一个人也没有,他正好趁这机会攻读数学, 同时又省下一部分伙食费,购买他心爱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