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之夜的“礼花”
1949 年秋天,中央决定在全国政协会议后举行开国典礼和阅兵游行。阅兵指挥所副主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给作战科长张桂文交待了任务:“根据开国典礼方案的程序,群众游行后在天安门周围施放礼花具体办法,参照苏联十月革命节阅兵式。”
阅兵指挥所在大华电影院组织观看了苏联阅兵式的纪录片,其中就有燃放“礼花”的场面,其实,那不是礼花,是五颜六色的信号弹。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只能以此代用。不久,苏联给我们运来了半火车皮的“信号弹”, 权作“礼花”。
张桂文带上作训处几位参谋,在北京选定了 6 处燃放点,以天安门为中心,北面设在景山山顶和北海白塔下面,中间设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 和中山公园的开阔地上,南面设在邮政管理局大楼(东交民巷东口)的楼顶。同时组织担负卫戍任务的独立第 208 师两个建制连为施放“礼花”部队,在辅仁大学的体育广场上进行严格的编组训练。9 月 28、29 日的夜晚,信号兵们分别在北海、景山两个发射点进行试放。
- 月 1 日下午 3 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式后,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前。在苍茫的暮色中,欢腾的群众燃亮了灯笼火把,广场成为灯火的海洋。
张桂文立于东华表内侧的指挥台上。当群众游行队伍快要过完天安门的时候,电话里传来了天安门上指挥部首长的命令:“施放礼花!”张桂文立即凑到麦克风前,向部队发口令。不料,扩音喇叭出了故障,一点声音也没有,事不宜迟,按着预定的应急方案,马上抽出携带的信号枪举过头顶。“砰” 的一声,一颗碧绿的信号弹,带着长长的耀眼的光芒,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瞬间,广场周围的 6 个发射点几乎同时轰然爆响。一簇簇五彩夺目的信号弹骤然升空,叠织出奇光异色的绚丽图案,把大典之夜点缀得壮丽辉煌。随着“礼花”的每一次起落,欢呼声犹如大海潮涌,一阵阵漫卷过新生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