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不辱使使命

沈括,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人。宋仁宗赵祯天圣九年(1031 年) 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沈周官至中央高级官员——太常寺少卿。父亲去世,沈括曾任过沐阳县(今江苏沐阳)主簿,代理东海县(今江苏东海) 令、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令、陈州宛丘县(今河南淮阳)令。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 年),沈括考中进士,出任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 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 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领土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 任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贬到宣州、延州,因守边有功,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同年,西夏攻破新筑的永乐城(今属陕西),他被降官为边练副使,先后贬谪至随州(今湖北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哲宗元祐三年(1088 年), 沈括在秀州绘制成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此后七、八年,他一直居住在润州梦溪园(今镇江市东门外),潜心研究、著述,完成了 30 卷的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历史、考古、文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范围作常广泛。在许多学科中,沈括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沈括创造了叫“十二气历” 的新历法。他主张以节气定月份,用立春那天作为元旦,用 12 节气定日历。

大月 31 日,小月 30 日,不要闰月,12 个月经常一大一小相间。这样,使年、月、日和四季的节气配合准确,变阴历为阳历,适合农业生产的需要,是相当科学的。在当时,这个历法没能实行,但沈括坚信将来一定能被采用。现在英国统计农业季候和生产所用的“萧讷伯历”跟沈括的“十二气历”,原理基本相同。这只不过是《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许多研究成果中的一个例子。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学者,这是人们所了解的。殊不知,沈括还具有非凡的外交才干,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年)初,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自这以后, 宋朝每年要给辽朝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同辽朝妥协的局面。但是,这几十年中辽朝一直没有放弃对宋朝的领土要求,时常侵扰中原。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年),辽朝派使臣萧禧到宋朝东京,要求重新划定疆界。

宋神宗赵顼派大臣韩缜和萧禧谈判。在疆界划定谈判中,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相让。萧禧坚持以黄嵬山(今山西崞县西南 70 里处)为界。韩缜则质问萧禧:“这样划定疆界,有什么根据?”萧禧找不出来根据,因为本来就是无理的领土要求。可是,萧禧却说:“我说的话就是根据!”韩缜毫不示弱:“没有根据不成,没那么便宜的事!”韩缜的话虽然很硬,但他不了解黄嵬山那一带的地形情况,拿不出不该以黄嵬山为界划定边界的根据。最后, 宋、辽双方的谈判代表只好表示:如谈判不成,只有靠武力解决问题。

宋神宗不希望宋、辽交战,决定改派沈括去同萧禧谈判。沈括受命之后, 并没有马上坐到谈判桌上去,而是在做准备工作。他整整用了三天时间到枢密院查档案,查找过去两国议定的边界的文本。沈括终于查到了过去宋、辽两国议定的以古长城为界的文本。沈括作了推算,如果以黄嵬山为界,辽朝的边界就向我宋朝领土延展了 30 里。

沈括作好充分准备之后,就开始与萧禧较量了。萧禧将与韩缜谈判时说

的那些话又重复了一遍。沈括把宋、辽两国使臣议定边界时所绘的地图徐徐展开,然后说道:“这边界,双方早已议定,随意改变,不太好吧?边界早有议定的事,萧先生可能不知道吧?”沈括说话的声音不高,却使萧禧处境狼狈。萧禧说:“我是不太清楚。其实,就是我清楚,我也作不了主。”萧禧打退堂鼓了。沈括要为他饯行。萧禧却提出:要沈括到辽朝跑一趟。

派沈括去?还是不派沈括去?神宗拿不定主意。他担心,一旦满足不了辽国的领土要求,他们随时可能对使臣下毒手。沈括看出了神宗的忧虑,坚定地对神宗说:“这是关键时刻,臣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此去虽有危险, 但我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想来无妨。”面对有胆有识、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沈括,神宗没说什么,决心派沈括出使辽国,并亲自为沈括送行。

沈括出使辽上京(辽朝京城,今内蒙巴林左旗南)之前,搜集了几十件有关宋、辽划界的档案资料,并且叫随从人都背熟,他自己也预先一一熟读, 默记在心。到了上京,辽 50 朝派宰相杨益戒同沈括谈判边界划分问题。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沈括同杨益戒先后进行了六次谈判。每次谈判,辽国方面都聚集了 1000 多人旁听、助威。杨益戒提出了许多刁钻的问题,沈括对答如流,应付自如。他根据事实给予答辩和驳斥,常常将杨益戒驳得无话可说。那些助威的人员,也没有一个能驳倒沈括。恼羞成怒的杨益戒威胁沈括:“为了几寸土地,宋朝难道就要和辽国断绝友好关系不成?”沈括毫不让步:“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宋朝要同辽国断绝友好关系,而是辽国不顾信义,胁迫宋朝。一旦两国动起武来,师直为壮,辽军未必能胜。”辽国见以发动战争相要挟不起作用,只好不再坚持以黄嵬山为界重新划定疆界的领土要求了。

沈括从辽朝回来,一路上十分留意地形和风俗人情。每经过一个地方, 沈括就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绘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沈括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即《乙卯入国奏请》、

《入国别录》两书,献给宋神宗。沈括使辽所撰《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保存了一部分。

沈括得胜回朝,满朝欢喜,神宗尤为高兴。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