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准拒辽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他的父亲叫寇相,在寇准降生不久就去世了。早年家境分外贫寒。寇准从小聪明好学,19 岁考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政府做官。寇准耿直,忠于国家,办事果断,受宋太宗赵光义信任。至道三年(公元 997 年),宋太宗赵光义病死,他的次子赵恒继位,这就是宋真宗。宋真宗赵恒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毕士安向真宗谢恩,宋真宗说:“不用谢恩了,我还要任命你做宰相呢?”并问毕士安:“谁可以和你一道担任宰相?” 毕士安说:“寇准天资聪明,又忠义,能处理大事,我不及他。”宋真宗又问毕士安:“听说他刚强任性。”毕士安说:“寇准忘记自己,一心为国, 主持正义,反对奸邪,所以好多人讨厌他。如今北方边境不得安宁,正应该重用像寇准这样的人。”景德元年(1004 年)六月,在辽军大举侵宋的前夕, 宋真宗任命毕士安和寇准为宰相。

景德元年,契丹向宋朝侵扰。契丹骑兵常常抢掠深(今河北深县西南)、祁(今河北安国)二州,闹得边境不得安宁。宋真宗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拒辽办法。集贤殿大学士寇准说:“契丹对朝廷一直抱有吞食的野心,请陛下赶紧任命将领,训练士卒,挑选骁勇将士,占据要害地方,进行防备。”

景德元年闰九月,辽圣宗和萧太后再令 20 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威胁着宋朝的都城汴京。军情紧急,宋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参知政事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避敌锋芒,放弃汴京迁都。王钦若是江西人,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是蜀人,主张迁都成都。

新任宰相寇准坚决主战。他说:“主张迁都的人,罪该杀头!现在陛下威武如神,朝内将相团结协和,若是圣驾亲征,辽兵自当退去。我们出奇制胜,挫败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消磨他们的斗志,完全处于有利地位,为什么要把国家扔掉,跑到那遥远的楚、蜀之地?果真那样做了,就会使人心崩溃,使辽兵乘势深入,大宋天下还怎能保得住?请陛下立即起驾亲征吧!”景德元年十一月,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亲率大军从汴京出发,来到

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宋真宗看到辽兵气焰很盛,那些主和的大臣劝真宗驻足观察一下形势再作打算,又有人重弹迁都的老调,弄得真宗犹豫不前。

寇准对宋真宗说:“今敌骑迫近,四方百姓都在担心,此时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圣驾到来,并力对敌。陛下不过河,人心会更惶恐。敌人不用怕,就怕不能以天子的威名去取得胜利。而且,王超正率劲兵屯扎中山(今河北定县),阻住敌人的前锋,李继隆、石保吉分别列阵,控制了敌人的左右肘,四面八方的援兵会源源不断地来到,有什么可以疑虑不前的呢?”

寇准的话很有道理,可宋真宗仍然犹豫不决。寇准气得走出行宫,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对高琼说:“太尉(对将军的尊称)受国恩甚厚,今天怎么报国呢?”高琼说:“我愿以一死报国。”寇准就带着高琼又进了行营,重新将自己的意见说了一遍,并且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请问问高琼。”高琼说:“宰相说得极是。愿陛下快去澶州,臣等效力死战,契丹不难破。”寇准接着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请陛下起驾吧!” 宋真宗只好领兵前进,渡过黄河,进入澶州城。他在澶州城北楼召集众将。

远近的将士望见了宋真宗的御盖,跳跃欢呼,士气大振。宋真宗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寇准。

这时候,几千辽骑兵来攻澶州城,寇准下令开城出击。宋军奋勇拼杀, 辽骑兵被消灭一半。辽军士气更加低落。宋军得胜以后,宋真宗命令寇准留在北城,自己回行宫去了。他回到行宫,还不放心,又派人去看寇准在做什么。寇准故意和一位大臣在城楼上饮酒,说说笑笑,根本不把辽军当回事。宋真宗听说高兴地说:“寇准这样从容不迫,我还担心什么呢?”

在这次宋、辽之战中,辽军损失不小。辽军主将萧达兰中箭身亡。加上辽军孤军深入,给养困难,处境不利,辽同意和宋朝议和。宋真宗也一心想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此时有人污蔑寇准, 说他挟主邀功,指挥军队是为自己捞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没有办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到辽营谈判议和条件。曹利用临走时,宋真宗叮嘱说: “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给 100 万,也可以答应下来。”寇准听了很痛心, 当着真宗的面又不便再争。曹利用临走时,寇准将他召到自己的营帐,对他说:“虽然皇上有旨,可以允百万,你要答应超过 30 万,我就杀了你!”

景德二年(1005 年)初,宋辽双方达成和议:两国疆界不变,宋廷每年给契丹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这次和议的内容,宫廷内误传为 300 万。宋真宗大吃一惊,可又接着说:“姑且了事,这样也可以。”曹利用回来向皇上奏明,说只答应了银、绢 30 万,这个一心妥协的宋真宗赵恒高兴极了,竟认为这是宋朝谈判的“胜利”,并写诗要大臣们唱和,以示庆祝。

澶州也叫澶渊郡,所以,历史上称这一次宋辽和约为“澶渊之盟”。

这以后,宋朝统治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榨取更多的银、绢付给辽国。到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辽兴宗又扬言要兴兵攻宋。宋仁宗连忙派人去谈判,答应每年向辽国多付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宋又一次向辽屈辱求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