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机斗天宫

你听说过从飞机上用手向下扔炸弹的事?听起来的这种事很可笑,可这事发生在 1911 年,还是件具有重大军事意义的大新闻。11 月 1 日,在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意大利军队动用了飞机,意军飞行员朱里奥·加沃蒂驾驶一架“鸽”式单翼机向土军阵地投掷了 4 枚各重 2 千克的炸弹。当时飞机上既没有挂弹架,也没有弹舱。炸弹就放在飞行员的座位旁,一旦需要,就用手往下扔。这样的轰炸根本炸不到目标,几乎没有多少作用,但却可以从声势上威震一下对方。土耳其的骑兵队就被这种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轰炸吓得四处逃散。

1914 年 8 月 3 日,德国派飞机轰炸了法国的一座城市,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飞机对城市的轰炸。

随着飞机轰炸威力的影响,英、法、德、意大都开始生产专门用于轰炸的飞机。到 1918 年,轰炸机的生产已趋于成熟,最大的轰炸机可载炸弹 2

吨,飞行高度 6000 米,速度可达 180 公里/小时。1921 年,美国进行了一次

轰炸机投弹表演,目标是海上一艘被缴获的德国战舰。当时出动了 8 架轰炸

机,每架载弹 8 枚,它们轮番轰炸,虽然只有 5 枚炸弹命中了战舰的两侧甲板,但不到半个小进,德舰便沉入了海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对地面进行攻击的强击机也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一些装上机枪的战斗机飞行员,常常从低空掠过敌方阵地或战壕,用机枪狂扫地面,大量杀伤敌方士兵。英、法联军曾用飞机对德国的地面部队进行攻击,大大压制了德军地面进攻能力。后来德国飞行也仿效此法,以其道还治其人之身,组织了作战飞行小队,专门执行低空攻击任务,对联军的战壕实行扫射。为了加强对地攻击,同时又防止地面的火力伤害飞机,德国专门设计了一种带有装甲的飞机,它的机身金属制造,飞行员的座舱周围有 5 毫米厚的钢板保护,机腹下安装有机枪,这种飞机以设计师名字命名为“容

克斯” D.11,该机 1918 年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强击机的“鼻祖”。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时,飞机还不满 15 岁,而战争的锻炼却使它从少年一跃而成强壮的中年人。

原来只有几个人用木材和蒙皮拼拼凑凑制造飞机的分散工棚,已变成不断向四周扩展的工厂。在四年战争中,法国共生产了 51000 架飞机,英国生

产了 55000 架,美国生产了 15000 架,意大利生产了 12000 架,德国生产了

47000 架。大战结束时,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航空科研结构和航空工业,

世界上已有 200 多个飞机厂和 80 个发动机厂,共生产了 183000 多架飞机和

235000 多台发动机。

飞机的性能也有显著的提高,飞行速度由 100 公里/小时提高到 256 公里

/小时,飞机升限由 4200 米提高到 8810 米,飞行航程加大到 1900 公里。飞机的结构和动力装置都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许多先进的设计,其中有悬臂式机翼和金属机身等。最具有重大意义的是飞机发动机的发展,有了各种新式的发动机,飞机才有可能做得更大,装载更多。

两次大战之间,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重要技术成就是:发展了星形气冷发动机;采用高辛烷值燃料;发展了发动机增压器,改善了发动机的高空性能以及发展了变距螺旋桨,满足了不同状态下对发动机工作性能的要求。

在机体设计和材料方面,出现了收放式起落架、NACA 整流罩、全金属应力蒙皮结构和屈服强度较高的铝合金等重大技术成就。

在飞机操纵方面,采用了高升力装置和自动驾驶仪,改进了起飞、着陆性和飞机操纵性能。上述重大技术成就为两次大战之间在高度、速度和航程方面的创纪录飞行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重大技术成就的支撑下,两次大战间出现了一系列创纪录的飞行,世界航空史上呈现出一个群星灿烂的时期。

1919 年 6 月 14 日~15 日,英国人约翰·阿尔科克和阿瑟·惠腾·布朗

架机从纽芬兰起飞,经 16 小时 27 分,行程 3032 公里,在爱尔兰着陆,首次中途不着陆飞越了大西洋。

1927 年 5 月 21 日,美国人查尔斯·林白驾机从纽约起飞,飞行 5778 公

里,历时 33 小时 39 分,到达巴黎,创造了单人从美洲大陆不着陆飞越大西洋,直抵欧洲大陆的记录。

1924 年 4 月 6 日~9 月 28 日,美国洛尼尔 H.史密斯上尉和莱斯利 P.阿诺尔德中尉驾驶的“芝加哥”号飞机与埃里克 H.纳尔逊中尉和约翰·哈丁中尉驾驶的“新奥尔良”号飞机首次完成分段环球飞行,历史 175 天,飞行时

间 371 小时 11 分,飞行距离 44340 公里。

1927 年 10 月 14 日,迪厄多内·科斯泰和约瑟夫·勒布里克斯从塞内加

尔的圣路易斯起飞,经 19 小时 50 分,行程 3420 公里,飞抵巴西的纳塔尔, 首次不着陆飞越南大西洋。

1931 年 10 月 3~4 日,克莱德·潘伯恩和休·赫恩登架机从日本起飞,

历时 41 小时 13 分,飞行 7184 公里,抵达美国华盛顿的韦纳奇机场,他们首次成功地不着陆飞越太平洋。

1926 年 5 月 9 日,理查德 E.伯德和弗洛伊德·贝内特驾机首次成功地飞越北极。

1929 年 11 月 29 日,伯德、伯恩特·巴尔肯、阿什利·麦金利和哈罗德·琼首次飞越南极。

1929 年 1 月 1~7 日,卡尔·斯帕茨、埃拉·埃克驾驶 C—2 型飞机,在C—1 型飞机空中加油的支援下,创造了 150 小时 40 分 15 秒的续航时间世界纪录。

在飞行速度方面,1927 年英国皇家空军使最大飞行速度达 452 公里/小时,1929 年提高到 529.公里/小时,1931 年达到 547 公里/小时;1935 年 9 月,美国陆军航空队将最大速度进一步提高到 566 公里/小时。1939 年,德国空军特制创纪录飞机 Me—209V1(不能实战)创造了二战前的最高速度纪